1. 什麼叫小娘惹
1、娘惹 中國人和馬來人結婚後所生的後代就是baba nyonya,也是土生華人,在馬六甲、新加坡都比較多。他們的文化就是介於中國和馬來文化之間,所以很特別。娘惹是指十五世紀初期定居在滿剌伽(馬六甲)、滿者伯夷國(印尼)和室利佛逝國(新加坡)一帶的明國後裔,男性稱為「峇峇」,女性稱為「娘惹」;他們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當地馬來人或其他非華人族群的影響。
峇峇和娘惹人講的語言稱為峇峇話,並非單純的福建話,在使用漢語語法的同時,依地區不同,參雜使用馬來語與泰語詞彙的比例也隨之不同。
娘惹在新加坡擁有較高的地位,通常是家財萬貫。他們的穿著打扮遺留了中國的古風,十分講究。
此外,娘惹更是一種飲食文化,主要是中國菜與東南亞菜式風味的混合體。因此在馬來西亞也能吃到很多的娘惹菜,如甜醬豬蹄、煎豬肉片、竹筍燉豬肉等。喜食甜品的人也可以在娘惹菜中找到知音,由香蕉葉、椰漿、香蘭葉、糯米和糖精製而成的娘惹糕甜度適中,嚼頭兒足著呢。
2、小娘惹,是一部由新加坡新傳媒電視制播的華語電視劇,也是新傳媒電視45周年台慶劇。此劇由新加坡政府的媒體發展管理局贊助拍攝,並且使用了約兩年時間計劃和拍攝。製作期間動用了約150名員工,是新加坡電視史上一大製作。
華人與馬來人的女性後裔
早期,旅居東南亞的華人與當地人通婚,如印尼、馬來人,生下的孩子,男孩被稱作峇峇,女孩被稱作娘惹。在幾百年的時間里,他們漸漸形成了自己的習俗和文化。
娘惹(Nyonya)是早期華人和馬來人通婚的後代,也被稱為土生華人。鄭和七下西洋時曾5次到過馬六甲,船隊每次回朝時都有部分隨從留在馬六甲,這些留下的官兵和留居海外的商人娶了當地土著及其他民族的女子為妻,生下的男性後代稱為"峇峇",女性則稱"娘惹"。如今,他們在馬六甲社會中仍占很大的一部份。
峇峇娘惹大多接受英文教育,雖然他們不會講中文,但卻依然保留華人傳統的婚喪嫁娶等風俗和傳統禮儀。峇峇娘惹的文化融合了華族與馬來族的特色,無論在服飾或是飲食都獨樹一格。鮮艷的色澤與花紋,以及風情獨特的剪裁設計是娘惹服飾(Kebaya)的特色。一般上來說,峇峇的服飾包括中山裝與西裝,娘惹裝則大多啟迪自馬來傳統的沙龍服飾。
峇峇娘惹的飲食同樣也融合了華族和馬來族的烹調特色,並成了獨特的菜系:娘惹餐。與中餐相比,娘惹餐的口味偏重,但又不似馬來餐那麼辣。一些娘惹麵食,例如湯汁混合椰漿的"拉沙"(Laksa),以及攙以酸辣湯汁的馬來炒米粉(Mee Siam),都是當地常見的小吃。在馬六甲稍微逛逛,便能發現不少娘惹餐館。
2. 新加坡的娘惹和巴巴是什麼意思
男性稱為峇峇(巴巴),女性稱為娘惹。
中國人和馬來人結婚後所生的後代,稱為baba nyonya,巴巴娘惹是翻譯,是土生華人,在馬六甲,檳城和新加坡都比較多。男性稱為巴巴(baba),女性稱為娘惹(nyonya)。
有關巴巴娘惹的來源,人們認為可以追溯到很早的年代,主要是在馬六甲王朝時期,那些從中國福建一帶漂洋過海而來的移民,他們大多數是中上層為官的或是殷實的商賈人家,到了馬六甲以後沒有再返回中國,而娶了當地的馬來女子生下的後代;
也有的一部分據說是當年鄭和率龐大的船隊五次來馬六甲駐節,他的部下其中有一些人留下來,與當地人通婚生下的後代。
習俗
峇峇娘惹大多接受英文教育,雖然他們不會講中文,但卻依然保留華人傳統的婚喪嫁娶等風俗和傳統禮儀。峇峇娘惹的文化融合了華族與馬來族的特色,無論在服飾或是飲食都獨樹一格。
鮮艷的色澤與花紋,以及風情獨特的剪裁設計是娘惹服飾(Kebaya)的特色。一般上來說,峇峇的服飾包括中山裝與西裝,娘惹裝則大多啟迪自馬來傳統的沙龍服飾。
峇峇娘惹的飲食同樣也融合了華族和馬來族的烹調特色,並成了獨特的菜系:娘惹餐。與中餐相比,娘惹餐的口味偏重,但又不似馬來餐那麼辣。
一些娘惹麵食,例如湯汁混合椰漿的「拉沙」(Laksa),以及攙以酸辣湯汁的馬來炒米粉(Mee Siam),都是當地常見的小吃。在馬六甲稍微逛逛,便能發現不少娘惹餐館。
峇峇娘惹的住宅還保持著中國氣派。大廳和走廊里擺著的都是古香古色的中式雕木傢具,中國味道濃郁。
馬六甲有一條逾百年悠久歷史的街道,那是著名的雞場街(Jonker Walk)。街道兩旁都是傳統的中式建築,街上有很多古董店、紀念品店和小餐館,當地華人的一些宗鄉會館,象「福建會館」、「海南會館」等,也都設在這條街道上。整條街道顯得古色古香,充滿濃郁的華族文化氣息。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前答荅娘惹在馬來西亞是土著身份(Bumiputm),但由於某些政治因素而被馬來西亞政府歸類為馬來西亞華人,從此失去了土著身份。
峇峇演變成一個特指的華入族群,也就是今日在馬六甲以及馬來西亞獨立前在檳城和新加坡的峇峇。峇峇娘惹有著融合中國與馬來西亞的獨特文化與習俗,在馬來西亞尤為凸顯。
3. 寫一篇彝族特色的服飾、飲食、民居作文
彝族服飾,各地不盡相同。涼山、黔西一帶,男子通常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多褶寬褲腳長褲,有的地區穿小褲腳長褲,並在頭前部正中蓄小綹長發頭帕,右方扎一鉗形結。婦女較多地保留民族特點,通常頭上纏包頭,有圍腰和腰帶;一些地方的婦女有穿長裙的習慣。男女外出時身披擦爾瓦。首飾有耳墜、手鐲、戒指、領排花等,多用金銀及玉石做成。
彝族生活中的主要食物,大部分地區是玉米,次為蕎麥、大米、土豆、小麥和燕麥等。肉食主要有牛肉、豬肉、羊肉、雞肉等,喜歡切成大塊大塊(拳頭大小)煮食,漢族稱之為「砣砣肉」。大、小涼山及大部分彝族禁食狗肉,不食馬肉及蛙蛇之類的肉。彝族喜食酸、辣,嗜酒,有以酒待客的禮節。酒為解決各類糾紛,結交朋友、婚喪嫁娶等各種場合中必不可少之物。
彝族的房屋結構有的地區和周圍漢族相同,涼山彝族居民住房多用板頂、土牆;廣西和雲南東部彝區有形似「干欄」的住宅。
各地彝族盛行父系小家庭制,幼子往往和父母住在一起。婦女地位較低。遺產由諸子平分,絕業一般歸近親所有。彝族歷史上盛行父子連名,此俗在涼山彝族居民中一直繼續到建國前。一夫一妻是彝族婚姻的基本制度,娶媳需付較高的聘金,交錯從表婚比較流行,夫死實行轉房。建國前雲南部分彝族地區還保持著公房制度,涼山彝族保持著嚴格的等級內婚。歷史上彝族多實行火葬,建國前,涼山及雲南沿金沙江一帶居民仍行此葬俗。其他地區自明、清以來逐漸改為上葬。
補充:
彝族的節日主要有「火把節」、「彝族年」、「拜本主會」、「密枝節」、「跳歌節」等。「火把節」是彝族地區最普遍而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一般多在夏歷六月二十四日或二十五日。每到火把節,彝族男女老少,身穿節日盛裝,打牲畜祭獻靈牌,盡情跳舞唱歌、賽馬、摔跤。夜晚,手持火把,轉繞住宅和田間,然後相聚一地燒起篝火,翩翩起舞。
火把節
火把節--彝族的狂歡節:"火把節"一般在農歷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六日晚上舉行,是彝族盛大的節日。
當夜幕降臨後,人們揮動火把,成群結隊繞村串寨,翻山過田,互相往對方的火把上撒松香粉,打火把仗,滿山遍野照耀得如同白晝。照彝族的習俗,在火把上撒松香粉,使火把「嘭」地騰起一團絢麗的火花,並揚起一股香氣,是表示一種美好心願:後輩對老輩撒,是尊敬,祝福長壽;長輩對晚輩撒,是愛撫,祝願吉利; 同輩互撒,是親密友愛;青年男女互撒,則是戀愛的開始。
路南、圭山等地的彝族,節日期間,人們彈著大三弦,跳起「阿細跳月」,同時舉行摔跤、鬥牛等活動;楚雄、彌勒等地的彝族,也舉行傳統的「祭火」儀式。節日之夜,在彝族聚居的大山深處,到處是「火樹銀花不夜天」,景象十分壯觀。
賽裝節
賽裝節——彝族少女的時裝表演:楚雄彝州有兩個地方有賽裝節。一個是永仁縣直苴村的賽裝節,時間為每年的農歷正月十五日。一個是大姚縣三台鄉的賽裝節,時間為每年的三月二十八日。
賽裝節為居住分散,平時很難有機會相聚相識的青年男女提供了一個表白愛情的機會。而姑娘們最能顯示自己的,就是看誰的衣服最漂亮。彝族女子的服裝,全靠手工桃花和刺綉,做一套衣服往往要花一兩年的時間。因此,誰的衣服多、花樣好,誰就會被看作是勤勞能幹、心靈手巧的人。
與過去的賽裝方式不同、現在,人們已不再把所有衣服都穿在身上,而是不停地更換新衣,有的姑娘一天要換五六套衣服。於是,賽裝節上也就多了一個景緻:在山管邊、青樹下,老人們搭起無數帳棚,烹煮著食物,忠實地為自己的姑娘守護著服裝。
賽裝節從一開始就有比賽的性質,這可謂是最早的時裝表演。所不同的是,彝族少女既是服裝的設計者,也是製作者,更是表演中的「時裝模特」。
打歌--最受歡迎的全球民間舞蹈:每逢收獲、婚嫁或節慶,生活在雲南的彝族,少則數十人,多則數百上千人,圍著一堆堆熊熊的烈火,以四周沉寂肅穆的青山和深邃神秘的天幕為背景,合著蘆笙、短笛、月琴和樹葉吹奏的音樂節拍,男女手拉手,圍成圓圈,逆時針方向踏足而歌,通宵達旦,興盡方休。 1986年,美國國際民間藝術組織曾把這種民間自娛性的歌舞列為最受歡迎的「全球十大民間舞蹈」之一。 「打歌」
遍及雲南,不僅彝族,就連白族、納西族等民族中都盛行這種歌舞形式,只是叫法不同而已,如有「打歌」、「左腳舞」、「踏歌」、「跳蘆笙」等名稱。
據考證,「打歌」系「踏歌」轉音而來。早在漢唐之際,「踏歌」就曾是我國中原及南方民間十分活躍的民俗性歌舞。而雲南晉寧石寨山出土的銅鼓形貯貝器上所鑄的「滇族羽舞」和江川李家山出土的18個垂尾人連臂環舞的銅扣飾以及凝固在雲南滄源等地崖畫上的舞蹈圖紋,其舞蹈圖案都與彝族的「打歌」形象相同,這也許可作為彝族「打歌」起源古老悠久的佐證。
至今,在雲南巍山縣巍寶山龍譚殿的壁畫上還保留著一幅清代人繪制的"踏歌圖",其情形與今天巍山彝族的打歌非常相似。
慶年節
慶年節是彝族人民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歷十月,彝族人民都要過慶年節,並相互拜祝,載歌歡舞,祝賀節日。
跳虎
在雲南省雙柏縣小麥地沖的彝族人過年時有著「跳虎節」的特殊風俗,正月初八,全村成年男子集於村後土地廟遺址,殺狗獻「咪司」(「咪」意土,「司 」意主人,迷司即為土主神之意),隨後由本村「畢摩」祭土主請虎神。8位村民化裝成老虎翩翩起舞,「老虎們」兩耳高聳,尾巴粗壯,渾身虎紋,額上繪一漢字「王」,頸上掛一個大銅鈴,威風凜凜。「畢摩」念罷祭辭請虎神後,虎王率眾老虎入村。整個跳虎節期內,全村上下男女老幼都沉浸在迎虎、送虎、觀虎跳躍和驅趕邪惡鬼怪的一派歡樂氣氛中,當地老百姓都深信只有通過一年一度的傳統跳虎、敬祭虎神和祈願老祖宗的保佑後,全體村民才能五穀豐登,人丁興旺,一年比一年更美滿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