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全球歷史上最大的海嘯是什麼歷史上重大海嘯有哪些
最大的海嘯是智利海嘯,重大海嘯有夏威夷海嘯、日本三陸海嘯、日本東海道海嘯、印度洋海嘯等。
1、智利海嘯
1960 年5月,智利中南部的海底發生了強烈的地震,引發了巨大的海嘯,導致數萬人死亡和失蹤,沿岸的碼頭全部癱瘓,200萬人無家可歸,這是世界上影響范圍最大、也是最嚴重的一次海嘯災難。
在這次大海嘯的災變中,除智利首當其沖之外,還波及到相當廣泛的地區。太平洋東西兩岸,如美國夏威夷群島、日本、俄羅斯、中國、菲律賓等許多國家,都受到了不同程度影響,有的損失也十分慘重。
2、夏威夷海嘯
1946年4月1日,夏威夷也曾發生過一次大海嘯。這場海嘯由發生在距夏威夷3750千米的阿留申群島附近海底的7.3級地震引起。
地震發生45分鍾後,滔天巨浪首先襲擊了阿留申群島中的尤尼馬克島,徹底摧毀了一座架在12米高的岩石上的鋼筋水泥燈塔和一座架在32米高的平台上的無線電差轉塔。
之後,海嘯以噴氣式飛機般的速度往南直掃而去,摧毀了夏威夷島上的488棟建築物,造成159人死亡。
3、日本三陸海嘯
1896年6月15日19:32分,日本宮城縣三陸爆發8.2級至8.5級大地震,由於震感微弱,許多人並沒有將它放在心上。
然而,地震35分鍾後,第一波海嘯沖擊到三陸海岸,幾分鍾後第二波海嘯也緊隨而來,高達38.2米的海嘯造成9000多座房屋被毀,22000人死亡。
岩手縣和宮城縣死傷最為慘重,青森縣和北海道也有人員傷亡。然而,令人感到吃驚的是,地震發生時,在海上捕魚的漁民們竟然沒有震感。
許多當天出海的漁民,在返回家後,才發現家園已經成為了一片廢墟,而親人們的斷肢殘臂就在海水中飄盪。

4、日本東海道海嘯
1498年9月20日日本東海道因海底8.6級地震引起海嘯,海嘯最大波高15-20米,在伊勢灣沖毀1000棟以上建築,溺死5000餘人,在伊豆,海浪侵入內陸達2000米多,伊勢志摩受災慘重,據靜岡縣《太明志》記載,死亡2.6萬人;三重縣溺死1萬人。
太平洋沿岸易於受到災難性海嘯的襲擊。日本自1596年以來就遭受了20多次大海嘯的襲擊。1703年海嘯襲擊日本栗津,10萬人遭難。1933年日本本州島東岸遭海嘯,約有3000人死亡。
5、印度洋海嘯
發生在2004年12月26日,在印尼蘇門答臘以北的海底中,發生了高達9.3級的超大地震,從而引發了超大海嘯。
印度洋海嘯的高度高達10多米,10多米高的海浪,加上巨大的沖擊力,不管是建築還是人類都在「它」的面前沒有任何的反抗餘地,對印度尼西亞以及東南亞等國都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海嘯
Ⅱ 巽他海峽詳細資料大全
巽他海峽(Sunda Strait):印度尼西悶悶亞語作Selat Sunda,位於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和爪哇島之間的狹窄水道(東經105度40分,南緯6度0分),溝通太平洋的爪哇海與印度洋,長約120千米,一般寬22-110千米。海峽中有幾個火山島,最著名的是喀拉喀托島(Krakatoa)。1942年3月日軍和美軍在此發生遭遇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 :巽他海峽[xùn tā hǎi xiá]
- 外文名 :Sunda Strait
- 位於 :蘇門答臘島和爪哇島之間
- 寬 :26-110千米
- 地理坐標 :東經105度40分,南緯6度0分
簡介,戰略地位,自然條件,航路歷史,經濟作用,軍事作用,42年海戰,吊橋,火山,旅遊資源,巽他群島,馬來群島,蘇門答臘,海峽兩岸,地質,
簡介
巽他海峽 Sunda Strait 印度尼西亞語作Selat Sunda。 印度尼西亞爪哇島與蘇門答臘島之間的狹窄水道(東經105度40分,南緯6度零分),寬26千米,溝通太平洋的爪哇海與印度洋。海峽中有幾個火山島,最著名的是喀拉喀托島(Krakatoa),1883年的爆發,摧毀300個村鎮,死亡人數約36000人。1942年3月日軍和美軍在此發生遭遇戰。 巽他海峽(Sund Strait) 位於蘇門答臘島和爪哇島之間,溝通爪哇海與印度洋的航道,也是北太平洋國家通往東非、西非或繞道好望角到歐洲航線上的航道之一。中國明代鄭和曾率領遠洋船隊穿過此水道。海峽長約150千米,寬22-110千米,水深50-80米,最大水深1080米。海峽地區處於地殼運動活躍地帶,多火山活動。海峽內的喀拉喀托火山在平靜了200年後的1883年8月27日再次大爆發,其聲音傳到3000千米以外的馬尼拉,噴出的碎屑物質升到25千米以上的高空,煙雲升至70-80千米以上,火山灰彌漫到相距160千米的雅加達,如同濃霧降臨,火山微塵滯留空中數月不散。火山爆發引起的大海嘯在近海浪高達35米,波及印度洋,甚至西歐。火山的劇烈活動不僅使噴發出的大量火山物降落到海峽和周圍地區,而且改變了海底地形,水深變淺,崎嶇不平,阻礙了20萬噸以上巨型輪船的順利通行。巽他海峽的海水既淡且暖,鹽度31,水溫達21℃以上。
戰略地位
由於巽他海峽水深,峽底多為泥、沙、石、貝質,因而非常適於潛艇的水下航行,但由於航道狹長,最窄處僅有3.3千米,戰時也極易遭到封鎖。美國海軍對巽他海峽的使用日益增多,它已經成為美海軍第7艦隊往來於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的重要海上航道之一,也是北太平旅者洋國家通往東非、西非或者繞道好望角到歐洲航線上的航道之一。
自然條件
巽他海峽地區處於地殼運動活躍地帶,多火山活動。
航路歷史
巽他海峽呈東北—西南向,最窄處24千米,海峽東部水深很淺,最淺處僅深20米,加上沙州、大浪和人造的障礙物如爪哇島近岸的石油鑽塔,都使船隻難以航行。雖然如此,巽他海峽在數個世紀以來都是重要的航道,尤其在荷蘭東印度公司把它用作通往印尼香料群島(英語:Spice Islands)的通道。淺而窄的海峽,加上海圖不足,使大型的船隻難以通行,這些船隻因而改行馬六甲海峽。
經濟作用
橫亘於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的印度尼西亞群島由一萬三千多個大大小小的島嶼組成,星羅棋拆罩薯布的島嶼形成了縱橫交錯的水上通道,在世界海洋交通格局中佔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其中最為著名的當屬望加錫海峽、龍目海峽和巽他海峽,這三條海峽是穿越印度尼西亞群島,溝通兩大洋的海上咽喉要道。 巽他海峽位於印度尼西亞群島中的蘇門答臘島和爪哇島之間,長約120千米,一般寬22-110千米,平均水深遠遠超過馬六甲海峽,非常適於大型艦船通航。巽他海峽因此成為太平洋通往印度洋的重要戰略通道之一。來往於歐洲與香港、日本之間的艦船常常經此。
軍事作用
今天的世界經濟是一個全球化的經濟,90%的世界貿易運輸是通過海運實現的,盡管陸地運輸和空運也將快速增長,但是,據預測,到2010年國際海運貨櫃的噸數還將翻一番。美海軍之所以堅持要控制馬六甲海峽、望加錫海峽、巽他海峽、朝鮮海峽、蘇伊士運河、曼德海峽、波斯灣、荷姆茲海峽、直布羅陀海峽、斯卡格拉克海峽、卡特加特海峽、格陵蘭-冰島-聯合王國海峽、巴拿馬運河、佛羅里達海峽、阿拉斯加灣、非洲以南和北美航道等16個海峽是因為這些海峽,分別為經濟發達地區的洲際海峽、溝通大洋的海峽、唯一通道的海峽和主要航線上的海峽,它們均為海上交通的咽喉要道,可扼控艦船航行和縮短海上航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經濟和軍事意義,在美國的全球戰略中佔有極為重要的位置。
海上油輪 軍事作用:艦船通過 巽他海峽是溝通太平洋與印度洋的水道。巽他海峽位於印尼蘇門答臘島和爪哇島之間,是溝通爪哇海與印度洋的通道,是西北太平洋沿岸國家經爪哇海至東非和繞道好望角去西非、歐洲的海上要沖,是美海軍第7艦隊艦只從西太平洋赴印度洋或從印度洋返西太平洋的重要通道。
42年海戰
巽他海峽海戰1942年3月1日日本海軍在荷屬東印度群島巽他(Sunda )海峽附近截擊英、美軍艦的海戰。盟國聯合艦隊在蘇臘巴亞海戰失利後,受傷的英國埃克塞特(Exeter)號重巡洋艦在英、美各1艘驅逐艦護送下,於2月28日晚離開蘇臘巴亞港,企圖通過巽他海峽逃至錫蘭(今斯里蘭卡)。次日上午被日軍巡邏飛機發現,隨即遭到日軍4艘重巡洋艦及從龍驤號航空母艦上起飛的飛機攔截,並與英驅逐艦1艘同被擊沉。
此橋建成後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吊橋 吊橋
此橋建成後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吊橋 盡管面臨地震威脅和各種貪污腐化的可能,印度尼西亞 *** 還是決心要在世界上地震最頻發的地帶——巽他海峽(SundaStraits)建造一座全球規模最大的吊橋。因為大橋的建成將大大方便兩岸居民生活,加速兩地貿易往來。根據規劃,印尼 *** 計畫建造的這座橫跨巽他海峽的大橋,長約29公里,其中包括一段2.5千米長的懸吊路段,大橋建成後將把印尼人口最稠密的兩座島嶼——爪哇島和蘇門答臘島連線起來。 據最初預算,巽他海峽大橋的建造費用將耗資100億美元。此計畫尚處於「前期可行性」研究階段。這個階段的調查工作預計2009年完成,隨之展開的可行性研究則預定2013年完成。
火山噴發的威力 火山
巽他海峽地區處於地殼運動活躍地帶,多火山活動。最著名的是南端入口處的喀拉喀托火山。 喀拉喀托火山位於爪哇和蘇門答臘兩島間巽他海峽(Sunda Strait)內的火山。1883年發生猛烈的噴發是史上最嚴重的災難之一。亞洲活火山,為第四紀噴發的火山。也是近代噴發最猛烈的一座活火山。位於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與爪哇島之間的巽他海峽南口的拉卡塔島。海拔813米 。自上一個世紀以來發生過一系列的噴發。最初火山口及火山錐都沒於海中,露出海面以上的部分成為海上小島。以後火山再度噴發,在老的火山口內形成一些新的火山錐,它們共同組成一個島嶼。以後又幾經噴發,其中以1883年8月27日的大爆發最猛烈,噴出大量石英安山岩質浮石及火山灰,使原有75 平方千米的海島(火山所在地)崩毀三分之二。火山灰直達80多千米的高空,長時間飄盪全球,使此後整整一年在地平線上的日照呈現奇妙的紅暉。火山爆發時,3500千米以外可聞爆炸聲,而80萬平方千米的范圍布滿了下落的火山灰。火山爆發時強烈的氣流甚至摧毀了1300千米以外位於馬來半島吉蘭丹與丁加奴兩州的部分森林。這次火山爆發還引起強烈的地震和海嘯,海浪高達30-40米,摧毀了附近許多城鎮和村莊,死亡3萬多人。環抱的火口湖深達274米。在殘余的島嶼之上覆蓋了厚達100米的火山灰及浮石層。1928年火口湖中冒出一座新山峰,被命名為阿納喀拉喀托。此後,在1935年、1941年年又多次噴發。50-70年代仍有噴發活動,平時多冒蒸氣。70年代起,供旅遊、體育及科研工作者登山觀察。
喀拉喀托火山 巽他群島風景 1928年初,一座火山錐突出海面,到1930年已變成一座小島,名為阿納喀拉喀托(Anak Krakatau, 意為「喀拉喀托之子」)。從那時起,火山活動斷斷續續地發生,這座火山錐現已繼續升高到海面以上約300米。當地時間2018年12月22號晚上9點剛過,喀拉喀托火山發生噴發,隨後在9點半左右,海嘯發生,而月圓引發漲潮又加劇了海嘯威力。印尼方面表示,此次海嘯可能是由喀拉喀托火山噴發引發海底滑坡所致。
旅遊資源
巽他群島
巽他群島 (Sunda Islands)馬來群島組成部分。位於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由大巽他群島、小巽他群島組成。主要島嶼包括蘇門答臘島、爪哇島、馬都拉島、婆羅洲、蘇拉威西島、帝汶島、龍目島、松巴哇島、佛洛勒斯島和巴厘島等。面積140萬平方千米。分屬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和汶萊。葡萄牙殖民者初到此地時,巽他僅為爪哇島西部一小國名。爪哇和蘇門答臘之間的海峽由此稱為巽他海峽。後鄰近島嶼總稱巽他群島。印度尼西亞獨立後將小巽他群島稱努沙登加拉群島。
馬來群島
自馬來半島向紐幾內亞島延伸至亞洲大陸東南部的摩鹿加群島。包括大巽他群島(蘇門答臘、爪哇、婆羅洲、西里伯斯島及鄰近小島)和小巽他群島[巴里、龍目(Lombok)、松巴哇(Sumbawa)、松巴、弗洛勒斯(Flores)、帝汶、阿洛(Alor)島及鄰近小島]。除婆羅洲、東蘇門答臘及鄰近地區外,均屬亞洲與澳大利亞間島弧和海嶺帶,火山處於活動期。西、南臨印度洋,東、北界馬六甲海峽、南海和西里伯斯海,環抱爪哇海、弗洛勒斯海和薩武(Savu)海。大部陸地為印尼領土。馬來西亞文化和語言居支配地位。
蘇門答臘
蘇門答臘是印尼最西面的一個大島,也是全球第六大島嶼。全島面積達47萬平方千米。蘇門答臘島呈西北—東南走向,在中間與赤道相交叉,由兩個地區組成:西北山脈和東部的沼澤地。蘇門答臘島西南與爪哇島隔著巽他海峽相望,北方隔著馬六甲海峽與馬來半島遙遙相對,東方隔著卡里馬達海峽毗鄰婆羅洲,西方瀕臨印度洋。山脈橫貫蘇門答臘島。該地區發現了煤、黃金礦床。火山所噴發的礦物質使得土壤肥沃。山脈景象優美而迷人,如多巴湖周圍區域。在東部,強大河流把淤泥帶到下游,形成了遼闊的平地,遍布沼澤和湖泊。雖然該地區宜耕土地少,對農業不利,但是其對印尼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不可低估,因為「地上出產油,地下也出產油」:棕櫚油和石油。在古代,蘇門答臘島的大部分地區被被熱帶森林覆蓋,這些森林曾經是寶貴動植物(紅毛猩猩、老虎、貘、等)的棲息地。
海峽兩岸
賈里達 印度尼西亞西瓜哇省七十年代興建的旅遊勝地。東距雅加達160千米,有公路和鐵路可通。面臨巽他海峽,林木蔥籠,溪水清澈,沙灘潔白。旅遊點包括附近的烏戎庫隆自然保護區(有日益稀少的獨角犀牛)、鳥島(面積8公頃,非澳兩洲遷徙鳥的中途站,鳥巢滿枝)及45千米外的喀拉喀托火山。
地質
巽他海峽的形成可能和公元416年喀拉喀托火山爆發有關。印尼古書記載當時喀拉喀托火山猛烈噴發時,導致巽他海峽原本的陸地下沉入海底,將爪哇大島一分為二。
Ⅲ 美娜多地震海嘯多嗎
多。美娜多(Manado)原名萬鴉老,是印度尼西亞北蘇拉威西省首府。美娜多地震海嘯多,根據相關資料顯示,印尼中蘇拉威西省於2018年發生7.4級強震並引發強大海嘯,造成了大量房屋倒塌,機場、電力等系統受損,另有人員受傷、失蹤和死亡,這對印尼人民來說絕對是一場大災難,同時非常考驗當地的災後搶救及重建能力。博物學家阿爾弗雷德.華萊士稱之為東方最美的地方之一。
Ⅳ 喀拉喀托火山噴發過程與巽他海峽海嘯成因淺析
喀拉喀托火山噴發引發巽他海峽海嘯的成因及過程值得深入探討。該火山位於印尼的活躍火山帶,其噴發歷史和地質演化顯示了明顯的階段性特徵。2018年的噴發起源於火山錐體的崩塌,尤其是西南側陡峭部分,導致海嘯波浪短且破壞范圍廣。雖然火山活動對當地居民的危害較小,但引發的海嘯對周邊地區造成了毀滅性影響,再次強調了對海底火山活動的密切關注和預警的重要性。
噴發過程詳述:喀拉喀托火山經歷了長期的造盾階段和劇烈的爆發,形成新的火口。2018年以來,火山活動頻繁,尤其在噴發前的連續震顫和爆炸,預示了海嘯的可能性。火山崩塌引發的海嘯波及萬丹和楠棒省,顯示出火山活動與海嘯之間的直接聯系。
海嘯成因分析:火山噴發引發的海嘯通常波浪周期短,破壞性強。喀拉喀托火山2018年12月22日的海嘯,其主要原因可能是火山南部和西南部的坍塌,尤其是錐體陡峭部分的崩塌,導致大量物質落入海中,引發了海嘯。火山島的阻擋作用減緩了海嘯影響,但也顯示出對海岸地區災害的潛在風險。
警示與討論:火山災害和次生災害是印尼等火山活躍地區面臨的重要挑戰。印尼政府和科研機構需要繼續加強監測預警,以減少災害帶來的損失。作者在此祝願所有讀者新年快樂,並呼籲對海洋火山活動的持續關注和研究。
Ⅳ 2018年哪個國家發生了大地震,並且死了上千人
是印度尼西亞。
2018年9月28日下午,印度尼西亞中蘇拉威西省發生7.4級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隨後引發大規模海嘯,襲擊了中蘇拉威西省首府帕盧和另一個城市東加拉。[1][2]
截至2018年10月14日14時,印尼中蘇拉威西省強震和海嘯已造成2091人死亡、10679受傷、680人失蹤。
Ⅵ 印尼海嘯前的詭異徵兆 海嘯前毫無徵兆火山造成的
海嘯我們普通人一般都沒有見過,因為海嘯的殺傷力比地震還要強,一旦遭受了海嘯,大部分人都是很難存活的,如果離海嘯發生的地點比較近又沒有即使逃離後,被巨浪捲走,那麼就真的毫無生還的希望了。那麼,海嘯的前兆是什麼?讓我們一起了解一下吧!
印尼海嘯前的詭異徵兆
印度尼西亞位於印度洋和亞洲板塊交界處,2018年的12月22日,當時正處於聖誕節的旅遊旺季,海嘯發生地有許多遊客和本地居民在那裡遊玩,突然一場毫無徵兆的海嘯席捲了在印度尼西亞巽他海峽附近的萬丹縣,這場地震造成了難以想像的傷亡,但是事先卻毫無徵兆,不少人對此都猜想連連。
這場海嘯造成了至少430人死亡,數千人受傷。一般來說,海嘯之前都是有預兆的,但是印尼海嘯卻是沒有任何徵兆,是突然發生的。這場地震是自1900已知的記載來看的第三大的地震了,其他兩大分別是1960年的智利大地震和1964年的阿拉斯加耶穌受難日地震。
並且,印度尼西亞大海嘯發生在晚上的九點左右,這時天色已經完全黑了下來,有不少人因為晚上看不見災難的發生而遇難,有研究機構初步懷疑,這場大海嘯是由海底的一座火山爆發造成,因此才會跟以前的海嘯不太一樣。
人們猜想這場海嘯是由於阿納喀拉喀托火山那段時間一直在噴發,火山每次噴發就會造成一些山體滑入海中,而海嘯那天恰好滑坡的山體比較大,滑入海中立刻就會激出巨浪,並且,地質松動動靜比較小,過程中幾乎是毫無徵兆的,那麼我們就無法檢測到它,因此這次海嘯就沒有任何徵兆,政府方面也沒有得到任何預警。
感興趣的朋友可以了解一下印度洋海嘯死了多少人?
Ⅶ 印尼海嘯元兇是火山爆發初期官方誤判是潮汐
當地時間12月22日晚21時27分,印度尼西亞巽他海峽附近的萬丹省遭海嘯襲擊。
《華盛頓郵報》報道稱, 截至2018年12月24日10時,海嘯造成的遇難人數已經上升至281人,受傷人數超過1000人。死傷者主要為遊客和當地百姓。
印度尼西亞國家抗災署稱,此次災難可能是火山活動的結果。引發海嘯的「喀拉喀托之子」是在喀拉喀托火山廢墟之上形成的新火山島。喀拉喀托火山曾在1883年大爆發,導致3.6萬人死亡,被視為現代棚梁最具破壞性的火山爆發事件之一。
毫無預警的海嘯襲來,初期官方曾誤判
據《華盛頓郵報》報道,當「喀拉喀托之子」開始噴發時,並沒有人特別注意到它。搜和猜幾個月來,這座火山一直在轟鳴,噴發出大量過熱的火山灰和岩漿帶,從印尼人口最密集的島嶼之間嘶嘶作響流入海洋。
▲這是7月19日在印度尼西亞南榜省拉卡塔島上拍攝的正在爆發的阿納克·喀拉喀托火山。(新華/路透)
12月22日晚,海嘯發生前,滿月下,海灘聚會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因為世型是假日,爪哇島西端的海濱餐館營業到很晚。
據印尼氣象、氣候和地球物理局(BMKG)通報,當地時間12月22日21時左右,印尼西部巽他海峽中央的「喀拉喀托之子」火山發生劇烈活動,海面掀起巨浪。但BMKG聲稱,巨浪並非海嘯,而是潮汐涌浪,呼籲公眾不要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