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世界各國資源分布格局是怎樣的
礦產品種類繁多,分類方法也不少,但最基本的分類是兩種:金屬礦物和非金屬礦物;燃料礦物和非燃料礦物。世界礦物原料消耗中,非金屬礦物,尤其是砂石料等,所佔的比重最大。這些礦物分布廣泛,價格低廉,大多是就地生產,就近消費,投入國際市場的比例極低,大約只有總產量的5%左右。金屬礦物和某些天然肥料礦物的地域分布則較相對集中,在世界市場上的貿易量頗大,足以引起國際貿易界的重視。
世界上應用較為廣泛的礦物約有80多種,其中的鐵、銅、鋁土、鉛、鋅、鎳、磷酸鹽、錫和錳等9種,具有產值大,國際貿易量較多等特點,地位相當重要。
世界礦物開採的集中性明顯,70~75%集中在10餘個國家裡,特別是少數幾個工業發達國家。前蘇聯和美國是世界上采礦業規模最宏大的兩個國家,前者約佔世界礦業開采值的18%,後者約佔世界的15%。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估佔世界的11%。澳大利亞和南非的采礦業,規模也很大。發展中國家,采礦業發達、規模較大的有中國、智利、尚比亞、扎伊爾、秘魯、墨西哥、巴西和阿根廷等國家。
鐵礦石是鋼鐵工業的最重要原料。它的開采、冶煉和貿易等,與鋼鐵工業的興衰緊密相連。
全球的鐵礦石資源是相當豐富的,本世紀70年代以來,世界鐵礦石資源總儲量8,000多億噸。目前,全世界鐵礦石的探明儲量約為3,500億噸。高度集中是鐵礦石在地域分布上的最大特點。鐵礦資源主要集聚於10多個國家裡。前蘇聯鐵礦石的探明儲量是1,140億噸,佔世界鐵礦探明儲量的30%多,是目前地球上探明儲量超過1,000億噸的唯一國家,比居世界第二位的巴西要多近400億噸,為美國鐵礦石探明儲量的6.5倍。除前蘇聯外,依次排列的順序是巴西、中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美國和波利維亞,以上7國的鐵礦石儲量計佔世界鐵礦石總儲量的90%。另外,法國、瑞典、英國、委內瑞拉、南非、智利、德國和賴比瑞亞等也是世界鐵礦石儲量較為豐富的國家。
由於經濟發展的需要和采礦技術的不斷提高與完善,世界鐵礦石的產量幾乎是直線上升。本世紀50年代初期,年產量是3億多噸,到80年代,鐵礦石產量增至8億多噸,30年間,增長近3倍。目前,每年的鐵礦石產量超過5,000萬噸的,有前蘇聯、巴西、澳大利亞、美國、中國和加拿大等6個國家。此外,印度、法國、瑞典、南非、賴比瑞亞和委內瑞拉等國的鐵礦石產量也較多,大都在2,000~3,000萬噸。1981年,世界鐵礦石總產量是8.745億噸,其中,前蘇聯生產2.424億噸,佔世界總產量的27.7%,位居世界第一。巴西鐵礦石產量增長最快,本世紀50年代初為300多萬噸,到80年代已超過1億噸大關,1981年的產量是1.066億噸,佔世界的12.2%,列世界的第二位。澳大利亞居第三位,1981年產量達0.938億噸,佔世界的10.7%。
近些年來,世界鋼鐵工業得到了進一步發展,鋼鐵工業的地區分布也有較大調整,使鐵礦石的生產和貿易發生了相應的變化。目前,投放於國際市場的鐵礦石總量大約是3億噸,佔世界鐵礦石產量的35%左右,在國際貿易貨物結構中,是僅次於石油的第二位大宗貨物。目前,世界上鐵礦石的主要輸出國是澳大利亞,年輸出量達8,000萬噸左右,列世界第一位。巴西的年輸出量約為7,000萬噸,列世界第二位。加拿大、印度、智利、前蘇聯、賴比瑞亞、茅利塔尼亞、委內瑞拉和秘魯等,也是世界鐵礦石的重要輸出國。鐵礦石的主要輸入國是西歐的比利時、法國、德國、英國和荷蘭,以及東歐和中歐的波蘭,捷克等,日本是最大的鐵礦石輸入國之一。美國的鐵礦石資源豐富,年產量亦較多,但由於鋼鐵工業強大,鐵礦石的需求仍得不到滿足,每年要從加拿大、澳大利亞、巴西和智利等國輸入可觀的鐵礦石以供使用。中國的鋼鐵工業發展迅速,1992年年產量已突破7,000萬噸,本國鐵礦石資源尚富,但品位不高,多貧礦,每年得從澳大利亞、巴西、印度和朝鮮等國進口相當數量的鐵礦石。鐵礦石運輸不僅數量較大,而且往往是重洋相隔,距離遙遠,故除前蘇聯往東、中歐諸國的採用陸上鐵路運輸外,大多是由大型船舶通過海運完成的。
錳是工業的重要原料,在鋼鐵工業中的地位作用尤為明顯。世界陸地上的錳礦資源(金屬含量)有30多億噸,探明儲量約達16.2億噸。錳礦的分布非常集中,儲量在1億噸以上的有南非、前蘇聯和澳大利亞。其中,南非是世界錳礦儲量最富的國家,約達7.17億噸,佔世界錳礦探明儲量的44.3%;前蘇聯排行第二,儲量約為6.35億噸,佔世界的39.3%;澳大利亞的儲量是1.45億噸,佔世界的8.9%,居世界第三位。這3個國家的合計儲量超過世界探明總儲量的90%。
錳礦資源高度集中的儲藏分布,導致了生產上的相對集中性。前蘇聯是世界錳礦的最大生產國,雄居各國之首。其次是南非和澳大利亞。錳出口量最多的是南非,澳大利亞排列其後,印度、巴西和加彭等國也是世界上錳的生產國和輸出國。日來、西歐和美國等是世界上錳礦產品的主要進口國。
海洋底部儲存有大量的錳結核,廣泛分布於海面以下4,000~5,000米的大洋底部,厚度可達1米。現已探明,錳結核的分布以太平洋中部北緯6~20度,西經140~180度之間的洋底最為密集。全世界錳結核的估計儲量可達1.5~3萬億噸左右,且以每年大約1,000萬噸的速度增長著。
對於大洋底部錳結核的利用,目前,試制性生產已經獲得成功,以美國為首的國際壟斷資本集團,業已組成聯合開發公司,正式進行開采和提煉。從海底錳結核中開發提煉錳金屬,需要高度發達的現代科學技術和驚人的資金,因此,目前這項事業完全被工業高度發達和資金雄厚的少數國家所控制和壟斷。
銅在工業領域里,用途廣泛,是一種重要的原料和材料。世界銅礦資源比較豐富,陸地上的資源儲量(金屬含量)約為16億噸。其中,探明儲量大約為6.4億噸,比較集中地分布於美洲、非洲中部和亞洲北部。以國家論,高度集中在10餘個國家。探明儲量大於5,000萬噸的國家有智利、美國和尚比亞,其中,智利的儲量約為1.5億噸,佔世界探明儲量的23.4%,繫世界上銅礦資源最豐富的國家,擁有世界第一大銅礦—丘基卡馬塔礦(儲量達6,935萬噸)和世界第二大銅礦—埃爾特尼恩特礦(儲量約是6,776萬噸),被稱譽為「銅的王國」。美國的銅礦儲量是9,100萬噸,佔世界銅礦總儲量的14.2%,位居世界第二名。尚比亞銅礦儲量是5,400萬噸,佔全球銅礦總儲量的8.4%,排行世界第三。前蘇聯、加拿大、扎伊爾和秘魯等國的儲量均在2,000萬噸以上。墨西哥,波蘭、菲律賓、巴布亞紐幾內亞、澳大利亞、南非和西班牙等國也有較多的銅礦儲量。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世界銅礦石的開采有較大發展,開采國家和地區增至40餘個,開采量亦不斷增加,1950年是227萬噸,1981年達到832萬噸,增長接近4倍。目前,銅礦石產量在50萬噸以上的國家有6個,即美國、前蘇聯、智利、加拿大、尚比亞和扎伊爾。長期來,美國一直是世界銅礦石產量最多的國家,從1961年起,年產量持續穩定地超過100萬噸, 1981年達153.8萬噸,占當年世界銅礦石總產量的18.5%,前蘇聯緊跟其後,自1964年起就超過智利,1981年年產量達114萬噸,佔世界的13.7%。智利現居世界第三位,1981年年產銅礦石108萬噸,佔世界總產量的13%。
近30年來,銅在工業上的需求量日益增大,銅的生產發展很快,1950年,世界精銅產量僅315萬噸,1981年達到965萬噸,增長3倍以上。美國、前蘇聯和日本,年精銅產量都在100萬噸以上。美國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精銅生產國,自60年代後期以來,精銅年產量一直保持在160~210萬噸之間,1981年是198.4萬噸,佔世界精銅產量的20.5%,居各國之首。但是,美國生產精銅所需的原料,除本國開採的銅礦石外,還得從智利、秘魯和南非等國家進口相當數量的銅礦石。前蘇聯屈居第二,1981年產精銅146萬噸,佔世界的15.1%。同年,日本生產精銅105萬噸,約佔世界的10.8%,列世界第三位,但所用的銅礦石幾乎全部依賴進口。加拿大、澳大利亞、智利和扎伊爾等國亦是世界上重要的精銅生產國。
當今,世界上銅的進出口總量約為300萬噸,進口銅的國家很多,出口銅的國家很少;數量不大,但運銷范圍卻相當廣泛,這就是銅的國際貿易的基本特點。長期來,智利是世界上第一大銅的出口國,目前,年出口量約是80萬噸,主要銷往美國、英國、德國和日本等國家。尚比亞銅的出口量僅次於智利,列世界第二位,主要輸往「歐洲共同體」、美國和日本,部分運銷到中國等一些發展中國家。加拿大是發達國家中銅出口量最多的國家,每年出口量約為20萬噸,主要輸往美國、西歐和日本。前蘇聯所產粗銅和精銅均自給有餘,約有10%的銅銷往波蘭、捷克、斯洛伐克等國家。澳大利亞也是發達國家中出口銅較多的國家之一,年出口量約為5萬噸,主要銷往日本和美國。此外,秘魯、扎伊爾等國也有部分銅出口外銷,主要對象是美國、西歐和日本等國家與地區。
世界鋁土礦資源比較豐富,總儲量約是400~500億噸,其中,探明儲量是350億噸左右。與銅礦石一樣,鋁土礦的蘊藏相當集中,主要分布在非洲(以西非為主,約佔世界總儲量的40%余)、大洋洲(儲量約佔世界的21%)、拉丁美洲(主要是南美洲的東北部,儲量佔世界的22%左右)和亞洲的熱帶、亞熱帶地區。以國家論,幾內亞和澳大利亞的鋁土礦儲量都為80億噸左右,各佔世界鋁土礦探明儲量的22.8%,兩國並列世界第一。巴西鋁土礦的探明儲量是40億噸,佔世界的11.4%,居世界的第二位。牙買加的鋁土礦探明儲量約為20億噸,佔世界的5.7%,列世界第三位。印度、巴西、馬里、喀麥隆、蘇利南和蓋亞那等也是世界鋁土礦儲量較為豐富的國家。
鋁土礦是提煉鋁金屬的主要原料。現代社會里,鋁的需要量不斷增加,鋁土礦的產量也隨之不斷提高。20世紀50年代初,世界鋁土礦產量是700多萬噸,到80年代初,已增加到8,000多萬噸,30年左右時間即增長10倍多。目前,世界鋁土礦產量是8,700多萬噸。年產量超過1,000萬噸的有澳大利亞、幾內亞和牙買加。其中澳大利亞1981年鋁土礦產量達2,550萬噸,佔世界鋁土礦總產量的30%左右,居世界第一位。幾內亞是世界鋁土礦產量增長最快的國家,50年代中期只有50多萬噸,70年代後期迅速增至1,000多萬噸,1978年更超過了牙買加,1981年達到1,180萬噸,佔世界的13.4%,躍居世界的第二位。同年,牙買加產鋁土礦1,170萬噸,佔世界的13.3%,居世界第三位。此外,鋁土礦產量較多的國家還有前蘇聯、巴西、蘇利南、蓋亞那、委內瑞拉、印度和印度尼西亞等。
鋁及其合金具有質輕、堅韌、導電、導熱性強、化學性質活潑等特點,適宜作飛機、汽車和火箭等的結構材料,日用器皿亦頗多用鋁製成,還可以作建築材料及冶煉某些高熔點金屬之用。各國對鋁的需求與日俱增,世界原鋁產量也不斷增多。1950年,全世界原鋁產量僅150萬噸左右,1980年增至1,600多萬噸,增長近11倍,成為產量僅低於鋼鐵的第二大金屬。當今,世界上原鋁產量在100萬噸以上的國家有美國、前蘇聯、加拿大和日本。相當時期以來,美國一直是世界最大的鋁生產國,1980年產鋁465萬噸,佔世界當年鋁產量的29%左右,在世界各國中雄居首位。同年,前蘇聯的鋁產量約是240萬噸,佔世界的15%左右,名列第二。日本年產鋁109萬噸,加拿大產鋁107萬噸,分別佔世界的6.8%和6.7%,分別列為世界的第三和第四位。
由於鋁土礦、原鋁產量和消費量在地域分布上的不一致性,導致了鋁礦資源、生產和貿易上的嚴重脫節,並使鋁的國際貿易范圍擴大,數量可觀。目前,美國、日本、前蘇聯和西歐大部分國家是鋁土礦石的主要進口國。其中,美國進口量最大,一國即佔世界總進口量的40%左右,主要從牙買加、巴西、蓋亞那、蘇利南等拉美國家進口鋁土礦石。日本鋁土礦的進口量也相當大,約達600萬噸,礦石大都從澳大利亞、幾內亞、印度、印度尼西亞、以及一些拉丁美洲國家輸入。加拿大是目前世界上鋁出口量最大的國家,但其煉鋁業的原料,大部分要從南美洲的蓋亞那和加勒比海地區國家進口,經冶煉加工後再銷往國外。
目前,全世界鉛礦石資源的總儲量(金屬量)約為2.88億噸,較集中地分布在北美、澳大利亞和前蘇聯3個地區。儲量超過1,000萬噸的國家有美國、前蘇聯、加拿大、墨西哥和南非等6個。其中美國最多,列世界第一位,儲藏量是7,400萬噸,佔世界鉛礦石資源總儲量的25.7%。居第二的澳大利亞,儲量約為3,400萬噸,佔世界的11.8%。前蘇聯的鉛礦石儲量為3,300萬噸,約佔世界總儲量的11.5%,位列世界第三。全球鉛礦石探明儲量約1.27萬噸,大於1,000萬噸的有美國、澳大利亞、前蘇聯和加拿大4個國家。美國鉛礦石探明儲量為2,700萬噸,佔世界探明儲量的21.3%,繫世界鉛礦石探明儲量最多的國家。澳大利亞的探明儲量為1,800萬噸,估計佔世界的14.2%,為世界第二位。前蘇聯鉛礦的探明儲量是1,600萬噸,約是世界的12.6%,排列世界第三。
當前,全世界約有40多個國家(地區)開采鉛礦石,自70年代以來,年產量基本穩定在340~360萬噸之間。前蘇聯、美國、澳大利亞和加拿大等4國的鉛礦石的年產量均超過30萬噸,名列世界前茅。1980年,世界鉛礦石的總產量是359萬噸,其中,前蘇聯的年產量達59萬噸,佔世界鉛礦石總產量的16.4%,排列世界第一。美國年產量是56萬噸,佔世界總產量的15.6%,居世界第二位。澳大利亞列第三位,年產量為39萬噸,佔世界的10.8%。加拿大年產鉛礦石29萬噸,佔世界的8%,居世界第四位。此外,秘魯、墨西哥、摩洛哥和南斯拉夫等也是世界上鉛礦石產量較多的國家。
世界精鉛產量發展較快,50年代初,只有180萬噸,80年代初已增至530多萬噸,增長近3倍,生產國家也有30多個。現在,年產精鉛在20萬噸以上的有美國、前蘇聯、德國、澳大利亞和加拿大等5國。多年來,美國一直是世界最大的精鉛生產國,1981年世界年產精鉛531萬噸,而美國產106.8萬噸,佔世界總產量的20%多,冠各國之首。同年,前蘇聯年產80萬噸,佔世界精鉛總產量的15%,居第二位。德國年產精鉛約40萬噸,約佔世界的7%,列世界第三位。年產量在10萬噸以上的還有澳大利亞、加拿大、墨西哥、西班牙和保加利亞等國家。
澳大利亞和加拿大是世界鉛礦產品的主要出口國,大都輸往日本和西歐市場。美國鉛的儲量和產量均較大,但國內需要量大,故仍需要進口部分鉛礦產品。前蘇聯鉛礦產品的生產量亦較大,除滿足本國需要外,尚有少量輸往東歐的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等國。墨西哥、南斯拉夫、南非、巴西和秘魯等國也是世界鉛礦產品的重要出口國。日本和西歐諸國則是世界鉛礦產品的主要進口市場。
世界鋅礦資源儲量(金屬量)約為3.25億噸。其中,探明儲量是1.62億噸,較集中地分布在北美、大洋洲和前蘇聯等3個地區與國家。探明儲量超過1,000萬噸的國家是加拿大,澳大利亞、美國、前蘇聯和南非。其中,加拿大儲量最豐,約為3,000萬噸,佔世界探明儲量的18.5%。澳大利亞居第二位,探明儲量1,600萬噸,佔世界的9.9%。美國鋅礦探明儲量約是1,500萬噸,佔世界總儲量的9.3%,居世界第三位。前蘇聯和南非的儲量均為1,000萬噸左右,約佔世界的6.2%,並列世界第四位。再次是巴西,鋅礦儲量約是900萬噸,佔世界的5.6%左右。
當前,全世界開采鋅礦的國家有40多個,鋅礦石(含鋅量)的產量,1980年達617萬噸,比1950年的211萬噸,增長近3倍。1980年,加拿大產鋅礦石106萬噸,佔世界總產量的17.2%,雄居世界第一位。同年,前蘇聯產鋅礦石102萬噸,佔世界的16.5%,排行世界第二。澳大利亞,1980年年產鋅礦石49萬噸,佔世界總產量的7.9%,列世界第三位。秘魯產鋅礦48萬噸,略遜於澳大利亞,佔世界的7.7%,各列世界第四位。
鋅金屬可用於電鍍、鑄造和冶金等多種工業部門,使用廣泛。世界精鋅產量,自70年代起,每年以10萬噸左右的速度遞增,80年代已超過600萬噸。1981年,世界精鋅產量是619.8萬噸,其中前蘇聯生產最多,為106萬噸,佔世界的17.1%。其次是日本,年產是67萬噸,佔世界的10.8%。第三位是加拿大,年產量是61.8萬噸,佔世界精鋅總產量的近10%。其他生產精鋅較多的國家有美國、澳大利亞、西班牙、秘魯和墨西哥等,它們年產量都在10萬噸以上。
澳大利亞、加拿大、墨西哥、南斯拉夫、南非、巴西和秘魯等國家是鋅礦產品的主要出口國。日本和西歐一些國家是鋅礦產品的主要進口國家。前蘇聯的鋅礦產品自給有餘,有少量輸往東歐國家。
世界錫礦資源(金屬量)總儲量約為3,700萬噸,探明儲量接近1,000萬噸。錫礦分布相當集中,且很有規律,主要產於環太平洋錫礦帶。以地區論,東南亞、中國、南美和前蘇聯是世界錫礦的主要儲藏地區,其中東南亞地區的儲量即佔世界儲量的50%以上。探明儲量在100萬噸以上的國家有印度尼西亞、中國、馬來西亞、泰國和前蘇聯。印尼錫礦儲量約為155萬噸,佔世界錫礦探明儲量的15.7%,是世界上儲量最豐富的國家。中國的儲量約為150萬噸,佔世界的15.2%,居世界第二位。馬來西亞和泰國的儲量均為120萬噸左右,是世界總儲量的12.2%,並列世界第三位。前蘇聯和玻利維亞的錫礦儲量亦大致相等,約100萬噸,各佔世界的10%,並列世界第四。
目前,全球有30多個國家生產錫精礦,1981年的產量是20餘萬噸。其中,馬來西亞產6萬多噸,佔世界精錫礦的近30%,獨占鰲頭。印度尼西亞年產量是3.5萬噸,佔世界的17%多,名列世界第二位。泰國年產錫精礦3萬余噸,佔世界的15%多,居第三位。玻利維亞年產量約為2.8萬噸,佔世界的近14%,排行世界第四。
錫具有多種用途,世界產錫國家和錫的產量都有所增加。1981年,世界錫產量達到23.8萬噸。其中,馬來西亞年產7萬噸,佔世界總產量的30%左右,列各國之首。泰國和印度尼西亞年產量均是3.2萬噸左右,各佔世界總產量的13.4%,並列世界第二位。同年,玻利維亞產錫2萬噸,佔世界的8%多,居世界第三位。中國、巴西和前蘇聯等也是重要產錫國家。
目前,錫的主要出口國有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泰國、玻利維亞和巴西,以及中國等;錫的主要進口國是日本、美國和西歐國家。前蘇聯產錫量也不少,但國內需要量較大,不能自給,尚得從東南亞地區的一些國家進口部分錫金屬。
全世界陸地上鎳礦資源儲量(金屬儲量)約達2,067億噸,其中探明儲量5,418萬噸。探明儲量大於500萬噸的,有新喀里多尼亞(法屬)、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前蘇聯和加拿大等,法屬新喀里多尼亞儲量達1,361萬噸,佔世界探明鎳礦總儲量的25%余,居世界之首。加拿大的儲量是789萬噸,佔世界的近15%,居第二位。前蘇聯列第三位,儲量為735萬噸,佔世界鎳探明儲量的13.5%。
世界鎳礦石產量增長頗快,1950年僅12.2萬噸,1980年增至76.3萬噸,增加5倍多。目前,開采鎳礦的國家和地區有20多個,1981年產量達70.3萬噸。其中,加拿大產量最多,達15.5萬噸,佔世界的22%左右,居世界第一位;位居世界第二的是前蘇聯,年產量14.5萬噸,接近佔世界總產量的21%,新喀里多尼亞(法屬)產量是7.8萬噸,佔世界的11%多,居世界第三位;澳大利亞年產量7.5萬噸,佔世界10.7%,排列第四位。
當前,世界鎳年產量約是70萬噸,主要生產地較為集中。前蘇聯、日本和法屬新喀里多尼亞等國鎳產量名列前茅。1981年世界鎳產量為70.1萬噸,其中前蘇聯產17萬噸,佔世界鎳產量的24%余,居世界首位;加拿大產量是10.9萬噸,佔世界的15.5%,名列第二;新喀里多尼亞(法屬)年產量約為7萬噸,佔世界的10%,名列第三位。鎳的主要出口國有加拿大、法屬新喀里多尼亞、澳大利亞,以及印度尼西亞、古巴、菲律賓、多米尼加等。鎳的主要進口國是美國、日本和西歐等一些國家。
『貳』 問下,哪裡的錫礦多啊,能讓我採的直接可以采鐵礦
錫礦較多的地方主要包括中國、印度尼西亞、秘魯、巴西等地。在這些國家,你可以找到一些錫礦開采區域進行採集。
例如,在中國,錫礦資源主要分布在雲南、廣西、廣東、湖南等地。這些地區有較為豐富的錫礦藏,存在一些開放的礦區供人們採集。你可以通過相關的礦業公司或者政府部門了解具體的采礦許可和程序。
在印度尼西亞,錫礦也是該國的重要礦產資源之一。蘇門答臘島、邦加島和勿里洞島等地是印尼錫礦的主要產區。你可以咨詢當地的礦業機構或者租賃采礦權,以獲取採集錫礦的機會。
需要注意的是,錫礦的開采通常需要相應的許可和資質。在進行採集之前,你需要了解並遵守當地的法律法規,確保自己的采礦活動合法合規。
至於同時能夠直接採集鐵礦的地方,這可能會因地區和礦藏情況而有所不同。有些地方可能錫礦和鐵礦並存,但並非所有錫礦區都能同時採集到鐵礦。因此,如果你對鐵礦也有需求,建議在選擇采礦地點時,綜合考慮當地的礦產資源和開采條件,以確保能夠滿足你的需求。
『叄』 二戰日本在南亞的錫礦
緬 泰 馬 印尼是世界著名的錫礦帶,錫礦砂的產量佔世界一半以上。最主要的是錫礦,錫砂是泰國四大傳統出口物資之一。錫礦主要產地在泰國南部的馬來半島上,其它分布在普吉島、那空是貪瑪叻、北大年和叻丕四個府。早在十四、五世紀以前,泰國就發現了錫礦,並進行設備簡陋的開采和冶煉。二戰時期日本殖民者將東南亞作為掠奪廉價資源以利戰爭軍工和發財的寶地。
1940年 9月日軍入侵印度支那,越南人民舉行北山起義。次年 5月組成越南獨立同盟。1945年3月日本通過建立傀儡政府統治印支地區。自1941年12月 7日起在東南亞和西南太平洋發動全面進攻。10日佔領關島。22日佔領威克島25日攻佔香港。12月7、8日,日軍在馬來亞的哥打巴魯和泰國的宋卡、北大年等地空降或登陸。10日,日機炸沉英東方艦隊主力「威爾士親王」號和「卻敵」號兩艘戰列艦,取得東南亞海域的海空控制權。1942年1月11日,日軍佔領吉隆坡,31日攻佔馬來亞全境。2月15日新加坡陷落。日軍還從印支南部進攻泰國,1941年12月9日侵佔曼谷,21日,日本將同盟條約強加給泰國政府。
1942年1月2日進入馬尼拉。4月9日,駐守八打雁的美國和菲律賓軍隊約 7萬餘人投降。5月7日美軍司令下令余部投降。
1942年1月下旬,日軍進攻荷屬東印度群島。2月14日,日軍出動 320架飛機在蘇門答臘的油田區巴鄰旁空降。3月1日,日軍在爪哇登陸,5日佔領巴達維亞(雅加達)。3月12日,荷蘭總督投降。萬隆以東1萬英、美軍隊放下武器。 3月15日,日軍佔領整個荷屬東印度-印度尼西亞。
1942年 1月20日,日軍由泰國進攻緬甸,31日佔領毛淡棉。3月8日佔領仰光。應英國當局請求,中國派出赴緬遠征軍共3個軍、10萬餘人,配合英緬軍隊作戰4月28日,日軍截斷滇緬公路,佔領臘戍,5月1日進入曼德勒,後又佔八莫、密芝那。英軍和中國遠征軍一部撤到印度英帕爾、利多。5月初,日軍攻入中國雲南省。中國軍隊憑借怒江天險擋住日軍攻勢。
1941年12月7日至1942年5月10日,日軍侵佔380萬平方公里土地,其佔領區人口達1.5億。
『肆』 印尼哪個城市產稀土
印度尼西亞西部的邦加島。
邦加島是全球屈指可數的錫產地。錫礦石提煉後的殘渣中含有釹、鏑等稀土元素。
稀土是發展電子信息產業,開發新能源、環保和國防尖端技術等不可缺少的新材料。稀土鎳氫可充電,已廣泛應用於行動電話、筆記本電腦、電動工具等方面。各種稀土材料在航天、航空和國防尖端技術中,如雷達、偵察衛星、激光制導和自動指揮系統等方面都獲得了廣泛應用。
『伍』 印尼十大礦產
印度尼西亞十大礦產主要包括:石油、天然氣、錫、鎳、金、銅、鋁土礦、鋅、水銀和錳。
此外,煤炭也是印度尼西亞的重要礦產資源之一,儲量約為580億噸,對國內外能源市場具有重要影響。雖然煤炭未直接列入十大礦產,但其經濟價值和戰略地位不容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