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親親中國爹娘的《親親中國爹娘》:傳奇人生 感人親情
——深圳首部反映中國、印尼兩國人民友好的電視劇即將封鏡
深圳特區報【人文天地】 2015年7月1日 報道 深圳特區報記者 王俊 實習生 呂沙
總策劃庄賢裕與本劇主人公熊德龍
製片人莊子樂與本劇主人公熊德龍 炎炎夏日,深圳市一部反映中國與印尼兩國人民友好交流的32集大型電視連續劇《親親中國爹娘》正在中國廣東、香港、澳門和印尼雅加達、巴厘島、萬隆等多地緊張拍攝。
這是我國首部以反映中國、印尼兩國民間友好交往為主題的電視劇,由深圳市寶賢投資有限公司、瑞爾投資管理咨詢(深圳)有限公司和深圳市新作品影業有限公司聯袂出品。
該劇根據真人真事改編,以印尼著名僑領、美國印尼熊氏集團主席熊德龍為原型,講述了一對僑居印尼的中國梅州客家夫婦收養一位印、荷混血棄兒,以吃苦耐勞、崇文重教的客家精神將其培育為知名企業家、慈善家和愛國華僑領袖的動人故事。
「我沒有一滴中國人的血,但我有一顆百分之百的中國心和一腔百分之百的客家情,我深深地愛著我的中國……」這句主人公的肺腑之言,成為貫穿《親親中國爹娘》全劇的精神線索,展現出了客家文化在海內外綿延存續的強勁態勢,在人們眼前展開一幅中國印尼兩國世代友好、和睦共處的熒屏畫卷。
在《親親中國爹娘》即將拍攝完成、進入後期製作階段之前,本報記者專訪了擔任該劇總策劃、全國台灣同胞投資企業聯誼會副會長庄賢裕和該劇製片人莊子樂,聽他們講述發生在這部傳奇之劇的背後那些傳奇故事。
以愛國情操為創作主旨
記者:拍攝《親親中國爹娘》這部電視劇的初衷和出發點是什麼?
庄賢裕:我被電視劇主人公熊德龍的偉大情操深深感動了。他把對養父母的愛,轉化成了一腔對養父母的祖籍國——中國的報答之情。他在改革開放初期,即到養父母家鄉梅州認祖,捐款、修橋、鋪路,還發動僑胞到西部省份做公益。多年來,他奔波在中國和印尼各地,致力於慈善和親善事業,情系中國,感恩中國。
一個沒有中國血統的外國人都知道感恩中國父母,我們純正中國血統的僑民怎能不為之動容?他的這份偉大情操感動了祖祖輩輩都是客家人的我。
我的來台祖(第一位到台灣的祖先)在300年前抵達台灣,到了我這一代,我把我的孩子帶回了祖國。20多年來,我也在為我的祖國貢獻個人最大的努力。炎黃子孫在明、清時期移居台灣、東南亞等地,然而他們無時無刻不懷念祖國大陸,只要有能力,都會出錢出力,鼎力支持中國發展,這就是中華民族能長久立於不敗之地的重要因素。如今祖國強大,我們僑居在外的中華兒女更是倍感光榮。
記者:從《親親中國爹娘》的故事結構和劇本內容看,濃濃的中國傳統文化成為這部劇的文化底色。這樣的創作取向是基於什麼考慮?
庄賢裕:這部電視劇也是響應中央弘揚中華傳統文化號召的積極行動。我們希望能宣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和光榮歷史,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增強做中國人的底氣。《親親中國爹娘》正是這樣一部全方位向觀眾展示中國優秀文化精髓,譜寫光榮歷史的正能量、主旋律電視劇。
我們希望講好中國故事,為營造良好的國際輿論環境做出應有的貢獻。《親親中國爹娘》無論從取材於民的藝術形態,還是傳播正能量的主題思想,都與當前主流文化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謀而合,展現了濃郁的中國傳統文化、客家文化和印尼文化,折射出一個時代的光輝。
為歷史剪影 為時代作傳
記者:您期待這個展現於熒屏的跨國故事為中國與印尼兩國關系和文化交流帶來怎樣的影響?
庄賢裕:電視劇《親親中國爹娘》為歷史剪影、為時代作傳、張揚民族精神,這種文化努力,勢必會對中國印尼兩國關系帶來積極影響。作為國內首部反映中國、印尼兩國人民友好的電視劇,《親親中國爹娘》情節綿長,跨越歷史,通過對文化背景豐富的描寫,加深兩國人民的情誼,更能讓世界了解中國傳統文化,讓中國觀眾了解印尼,從而加強中國和印尼的溝通和往來。
記者:宣揚客家文化也是創作本劇的動機之一嗎?
庄賢裕:《親親中國爹娘》以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為重要目標,這其中被核心描繪的就是客家文化和客家人文精神。我們將濃墨重彩地謳歌客家人吃苦耐勞、崇文重教的
精神,弘揚以「仁義禮智信」及「溫良謙恭讓」為核心的傳統文化價值觀、以「百善孝為先」為核心的感恩奉獻精神和以與時俱進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彰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價值觀對青少年的深遠影響。
記者:這部電視劇播出後,預期達到什麼樣的效果?
庄賢裕:《親親中國爹娘》的主要訴求是「向世界各國展示中國人的和善」。所以,我們拍攝製作本劇的目標是要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本劇發行不僅限於國內首輪、二輪、三輪的傳統發行方式,我們也安排中國內地、台灣、香港,印尼、新加坡、洛杉磯等華人最密集的國家和地區的電視台同步播放,播放時間大致會在今年12月到明年1月間。另外,今年10月16日到18日,我們將會在於台灣舉行的第28屆世界客屬懇親大會上舉行首映禮。我們希望《親親中國爹娘》既在思想上、藝術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場上受到歡迎。
我們希望通過本劇使得世界華人能以身為中國人為榮。熊德龍的感人事跡體現出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巨大影響力,是凝聚全球華人感情的紐帶。除了經濟的強大之外,中國作為一個崇尚和平、講究敦親睦鄰、有著悠久歷史文化底蘊的泱泱大國,是推動世界和平發展的核心力量。隨著中央「一帶一路」、「亞投行」等戰略的提出和實踐,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應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希望世界華人能夠感同身受,並以中國人的身份感到驕傲。
再者,我們希望能通過本劇加強兩岸同胞對同屬一個中國的認同感。我在祖國大陸從商多年,很清楚如果不是這種強烈的認同感,是不可能發展到今天的良好局面的,因此我們對海峽兩岸的團結和平有著熱切的期盼。世界客屬總會理事長邱鏡淳為本劇題詞:「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彰顯客家人文精神」;全國台胞投資企業聯合會總會長郭山輝、秘書長何世忠也寄語本劇:「和善中國心,胸懷世界情」,反映了他們共同的期待。我們邀請了幾家知名的台商大企業參與到本劇的聯合出品,希望本劇能把中華文化通過海峽兩岸的影視合作展示給世界各國,凸顯兩岸中國人的同根同源、骨肉情深。
「深圳製造」精品 弘揚客家文化
記者:當初為什麼會找到寶賢投資公司來投資拍攝這部電視劇呢?
庄賢裕:我的好友、本劇的原創者王朝民並非客家人,但對宣揚客家文化非常執著,追蹤熊德龍故事長達八年。身為客家人,我想到了寶鷹建設集團公司董事會主席古少明先生及幾位高管均是客家人。寶鷹非常重視企業文化的建設,尤其是其中負責寶賢投資公司的古樸先生,當我向他介紹了本劇大綱之後,他也非常敬佩熊德龍先生,願意出資拍攝本劇,看中的就是這部電視劇在世界各地播放後,能令全世界都感受到中國人的和善,也能使海內外華人以身為中國人為榮。由於寶賢投資公司的大力支持,本劇拍攝非常順利,從主創到演員都非常投入,力求製作出高品質又好看的電視劇。
記者:對您來說,拍攝這部電視劇可謂踏入新的領域。時至今日,有何特別的感受?
庄賢裕:最初,我作為總策劃邀請寶賢公司來投資拍攝這部電視劇,僅僅是出於我們是中國的客家人,想為中華傳統文化及客家人文精神的發揚光大貢獻一份心意。但是在籌拍前期及拍攝期內,中央大力推動中華文化傳播,鼓勵影視創作,讓我們增強了信心和動力。我們得到了政府和社會各方面的認可與支持。從投資到創作,《親親中國爹娘》都是一部純正的「深圳製造」電視劇,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這是抹不掉的文化印記。
為年輕一代注入傳統文化力量
記者:請問製片人,本劇對普通觀眾來說,其值得一看的亮點有哪些?
莊子樂:熊德龍先生的傳奇人生就是本劇的最大亮點。首先,《親親中國爹娘》堅持社會效益第一的原則,追求較高的思想境界。為了達到這樣的標准,在總策劃的鼓舞和指導下,我們所有攝制人員保持了澎湃的激情和全力的投入。然後,為了增強本劇的觀賞性,我們在編劇、歷史考證上花了很多功夫,組建了優秀的拍攝團隊,不怕辛苦,在多地取景,選用電影式的鏡頭來拍攝。另外我們還將推動該劇角逐各大電視獎項,通過獲獎來擴展《親親中國爹娘》的社會影響力。
記者:在拍攝過程中遇到了什麼曲折困難嗎?
莊子樂:曲折是比較多的。本劇劇情時間跨度很大,對我們服裝、場景、歷史考證上都是很大的挑戰。工作人員隊伍的龐大以及成本控管上也是對我們的考驗。不過,經過磨合期,演員和攝制團隊都能展現令人欽佩的敬業精神,現在這支隊伍能夠協調合作,在共同理想的驅動下,朝著同一個目標奮斗。
記者:作為年輕一代的客家人,你參與到本劇創作的動力是什麼呢?
莊子樂:對我來說,參與本劇的創作,首先是被這個故事所感動,在深入探究這個故事背後的意義後,我了解到年輕人不能躺在父輩的成就上純享受,正因為身處在這個功利主義盛行的時代,年輕人往往在精神層面上忽略了對傳統文化的傳承。中國有著5000年優秀傳統文化,我們年青一代人,除了和日新月異的世界保持同步之外,首先應該積極地了解每一個傳統觀念的核心價值,進而認同並為之驕傲,最終達到傳承中國優良傳統文化的目標。
我相信本劇播出後更多的年輕人也會被劇中不同代人的故事所感動。本劇帶來的將是一個能感動年輕人的機會,一個讓大家更多地了解中華文化和客家精神的機會,希望通過曲折動人的故事,達到寓教於樂、弘揚傳統文化精神的目的。
劇中場景
養父帶領小德龍回梅州家鄉認祖歸宗
熊德龍帶養父母晚年回梅州養老
熊德龍悉心照顧病榻上的養母
❷ 華人移民史的影片簡介
製作方:香港電台(RTHK )
播映方: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VB)
播映時間:第一輯:2009年12月12日起,逢周六晚19:30-20:30,無線電視翡翠台播映
旁白:古天農
監制:唐敏明
第二輯:2012年7月28日至8月11日 及 9月8日至15日,星期六晚上 7:35 - 8:30
旁白:鄭子誠
編導:陳卓玲
監制:唐敏明
第三輯: 2014年1月25日開始,逢星期六晚七點半至八點半,於無線電視翡翠台及港台電視31播出。
旁白:鄭子誠
監制:唐敏明 「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
曾有人說:「有海水的地方,就有華人。」華人移居海外,歷史悠久,每個朝代出於不同的背景,中國人或為經商,或為謀生,或為逃難,一批又一批地選擇離鄉別井或被逼漂泊異地。他們的血淚史與中國的歷史緊緊相扣。
海外華人不是我們的陌路人,從他們身上,我們看到自己先輩的影子,看到中華民族多番波折的考驗,感受到中華兒女堅毅的精神。 華人遠赴重洋開墾北美,已超過160年歷史。
淘金夢碎,鐵路魂斷,金山客換來的是多少屈辱與悲鳴?
「困囚木屋常愁悶,憶別家鄉月幾圓。」沒有天使的天使島隔絕了華人團聚的路,卻禁不了華人以詩抒懷,牆上刻下的一字一句,道盡失望、沮喪與憤懣。
漂泊他鄉的華人彷如撒在大地的乾癟種子,幾許掙扎才能茁壯成長。排斥、猜疑、歧視,曾令多少華人如履薄冰、步步為營? 2009年12月12日(周六)無線電視 翡翠台(第一集)華工血淚史
現今,全球海外華人總數約三千萬人,當中八成在東南亞地區生活。
華人移居當地的高峰期為十九世紀中期以後至二十世紀初,大部份皆是以華工身份,飄洋過海到南洋各國工作。華工經歷了許多辛酸故事,尤以「賣豬仔」一段最為慘無人道。
節目會走訪馬來西亞、新加坡及印尼,訪問曾親歷此段歷史的人,或他們的後人,聽他們訴說當年的移民故事。
2009年12月17日(周六)無線電視 翡翠台(第二集)華商致富
華商型移民早在 18世紀時已成為主流,例如:泰國的潮州人、菲律賓及爪哇等地的閩南商人。從文字記載,最早於宋朝已有中國人到南洋做生意,由於中國商人在南洋營商經驗豐富,所以當南洋地區陸續成為殖民地之後,殖民地政府還是需要華商的幫助,經營轉口貿易以至發展當地工業等等。由於華人擁有財富甚多,在當地影響力亦甚大。
2009年12月26日(周六)無線電視 翡翠台(第三集) 華僑救國
國父孫中山曾說:「華僑是革命之母」,意思是說華僑是中國革命的原動力。除了金錢的支援,也有直接參與革命行動,黃花崗72烈士中,有三十多位便是華僑。不論是辛亥革命,還是抗日戰爭,華僑雖身在異鄉,但心繫祖國,對中國近代的發展起著關鍵作用。
2010年01月02日(周六)無線電視 翡翠台(第四集)同化與包容
在20世紀前,東南亞政府大多採取「以華人管理華人」方式,最重要是華人按時繳稅及維持社會穩定。但有時也因為華人人數太多,令殖民地的統治者感到不安,馬尼拉的排華活動早在明朝就開始。不過,大部份東南亞的華人都會順從當地的殖民地政府,少參與政治,他們始終認為終一天都會告老歸田,返回故鄉。
二戰結束後,東南亞國家紛紛獨立,同時新中國亦成立。由於政治的問題,華人不能像往日一樣自由遊走於南洋和中國之間。當華人選擇長居異鄉,便開始面對同化、身份認同等等的問題,甚至有些國家出現排華的情況。
2010年01月09日(周六)無線電視 翡翠台(第五集)桑梓之情
長期以來,旅居海外的華僑大都情系桑梓,不忘對家鄉建設,關懷同鄉子弟,為家鄉以至中國作出了重大貢獻。
不過,時至今日,他們已由早期僑居他鄉的「華僑」過渡為海外華人,在文化、習俗上認同自己是華人,但同時也是居住地的國民。華人從政治泠漠變為開始參政,也關心對當地的建設。 2012年7月28日 翡翠台 第一集﹕從大眾傳媒看美加華人
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美加的政治漫畫里,總是見到華人拖著長辮、一臉陰暗的形象。
1913年出版的傅滿洲小說,在英美大受歡迎,隨後更被荷里活拍攝成一系列電影,可是傅滿洲卻是禿頭、面目猙獰的邪惡化身,是否代表著西方對中國人形象的認識?推理小說主角陳查理,於1926年開始也在美國拍成一系列受歡迎的電影。陳查理性格平靜,待人卑恭,但常常用蹩腳的英語,又是否和傅滿洲一樣醜化了華人?到上世紀80年代的電影《龍年》將華人定性為黑幫,引起辱華的批評…
美國華人的形象長時間被大眾傳媒所扭曲,直至80年代王穎用寫實手法拍攝電影《尋人》,反映華人社區多種的生活面貌,因為他明白「媒體代表了一切」。
透過昔日漫畫、紀錄影像、電影和導演王穎的采訪,看華人從淘金時代到今日在美加生活的演變及社會地位變化。
2012年8月4日 翡翠台 第二集﹕華人.鐵道.人頭稅
1865年,第一批華工加入興建美國的中央太平洋鐵路。至1866年,在美華工人數超過十萬,他們被譽為「美國之真實開路先鋒」。另一方面,1881至1885年間,加拿大政府採用美國的經驗,引入超過一萬五千名華工,修建橫貫東西兩岸的太平洋鐵路。華人收到的工資只及白人的一半,卻要在洛磯山脈的高山上,負責興建最險要的路段,除了開山劈石,還要放置炸葯,其間千多名華工不幸喪生。
太平洋鐵路的建成,讓加拿大東西兩岸連系打通,意義重大。然而,華人貢獻雖大,但未獲善報,反而換來唾棄。
加拿大鐵路竣工的同一年,加拿大遇上經濟蕭條,於是政府通過《華人入境條例》,對每名華人移民每徵收50加元的「人頭稅」,目的是阻止華人的湧入。到1904年,「人頭稅」漲至500加元,相當於當時一個華人兩年的工資。飽歷歧視、屈辱的「人頭稅」苦主及其家屬,縱然垂垂老矣,如何緊握拳頭爭取應有的尊嚴?
2012年8月11日 翡翠台 第三集﹕沒有天使的天使島
「中國佬必須滾開! 他們正在搶占我們的工作!」
1870 年代初,隨著鐵路完工、美國經濟危機的發生,美國排華風潮開始。1882年,美國通過了排華法案。
1910年,美國當局開始於加州天使島設立移民站,對凡經太平洋入境而受懷疑者 (當中以華人居多) 進行關押審問。審問問題苛刻刁鑽,反覆多輪,華人稍一疏忽回答錯誤,隨時被遣返,羈留期間遂變成黑暗和恐布的日子。
有人受不了自殺,有人在牆上刻下詩句,以詩抒懷。今日從天使島發現的數以百首華人詩詞,正正是美國排華歷史的見證。
無論是從天使島羈留所離開進入美國的華人,還是被遣返的華人,天使島對他們來說都是生命的烙印。
2012年9月8日 翡翠台 第四集﹕甜酸骨與洗衣店
當淘金熱消退、鐵路完工之後,大量華人從事當時被視為厭惡性行業的洗衣館。根據1900年加州人口調查報告,近兩成華人從事洗衣店,可見此行業之興旺。可惜這觸發白人不滿,加州政府推出多項針對華人洗衣店的行政措施,例如三藩市政府於1872年向洗衣店徵收擔挑稅,用以打擊慣用擔挑的華人。
及至1920年代,華人又紛紛轉移經營唐餐館。在缺乏中國食材之下,如何泡製出受當地人歡迎的中國菜?為什麼早期有些唐餐館除咗有食物供應,還有樂隊伴奏?而一道簡單菜式「炒雜碎」,連華人都甚少點來吃的,又如何風靡白人?海味店常標榜的金山蝦米原來是一段華人蝦村的故事。
早年美加華人在低下階層掙扎,他們的經歷正像當地唐餐館必備的菜式「甜酸骨」,甜甜酸酸,既有辛酸的一面,亦有甜美的結果。
2012年9月15日 翡翠台 第五集:第二次世界大戰與韓戰年代
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國際間風雲變色。經歷二次世界大戰和冷戰,身處異鄉的北美華人,遭遇不一樣的轉變。
二戰前的加拿大,對華人處處歧視,即使在當地出生的華人亦只是二等公民,無投票權。當二戰爆發,有華人不理家人反對,自告奮勇加入軍隊,毫不畏懼地在槍林彈雨中作戰,為的就是一個原因﹕軍人可以享有投票權。為國出征終於令北美華人在戰後獲得與白人相同的待遇與尊重,提升他們在當地人心目中的地位。
可是,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由於意識形態的不同,中美關系迅速倒退。及後韓戰爆發,中國於1950年10月正式介入,中美關系尤其緊張。從1951年10月起,美國司法部就不許學習理、工、農、醫科的中國留學生離開美國,中國留學生頓成禁運的戰略物資。部份中國留學生為求回國,走過曲折的路﹔也有留學生因為這措施而留在美國發展,包括諾貝爾物理學得獎者楊振寧。至於北美華人若曾參與左派組織,或支持由共產黨執政的新中國,便會受到諸般調查,甚至起訴。政局暗涌處處,處身夾縫中的北美華人往往身不由己。
❸ 求羅烈拍過的全部電視連續劇片名
羅烈,1960年代紅極一時的影星,原名王立達,1940年出生,為印尼華僑。他年少時略學過功夫,喜愛電影。後考入香港邵氏「南國實驗劇團」(後稱「南國訓練班」)第一期(與性格演員午馬同期),畢業後的處女作是1965年由張徹導演的「蝴蝶杯」。羅列是與王羽等同一時代的影星,拍過不少電影,九成是動作片,例如《虎俠殲仇》,《琴劍恩仇》,《金燕子》,《天下第一拳》,《四王一後》及《鐵手無情》等,他曾是張徹喜用的武打演員,最後一部電影是《玻璃少女》,近年則多拍電視劇。
羅烈一生結過四次婚,共有三個兒子,與現任妻子育有一名一歲多的兒子在大陸生活。羅烈的第二任妻子唐嘉麗是香港著名導演唐季禮的姐姐。
羅烈亦是很早就闖美國好萊塢的武打明星,事實上,邵氏出品羅烈主演的「天下第一拳」,七十年代中期便最先在美國揚名立萬,比李小龍、成龍、李連傑等更早。。
羅烈在2002年11月6日,在深圳逝世,享年62歲。
❹ 為什麼印尼新娘要嫁到中國呢
為什麼印尼新娘會選擇嫁到中國?這個問題常常引起人們的興趣和好奇。許多人以為印尼是個富裕的國家,生活水準相當不錯。然而,對於沒去過印尼的朋友,他們可能會誤以為印尼是一個島國,與新加坡或馬來西亞這樣的發達國家相混淆。實際上,盡管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經濟確實較為發達,但印尼的情況則不同。印尼的人民並非像人們想像中那樣富有,尤其在一些地區,生活條件還相當落後。不過,與柬埔寨、寮國、緬甸等國家相比,印尼的落後程度要低得多。整體而言,印尼的生活水平大概與中國廣西相近,雖然不算富裕,但生活還能過得去。
因此,很多人會問,既然生活還能過得去,為什麼她們還要嫁到中國呢?我們根據多年在印尼介紹女孩的經驗,總結了一些原因。首先,我們介紹的許多女孩是華僑,她們在印尼的生活習慣仍然保留著中國傳統的印記。從她們家裡的內飾和壁畫中就能看出這一點。當你看到我相冊中的照片時,你就會明白其中的區別。這些華人有一種回歸的願望,因此更願意將女兒嫁回國內。
此外,最重要的一點是,中國近年來經濟發展迅速,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這使得這些華僑產生了強烈的嚮往感,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夠享受到更好的生活條件。所以,很多印尼新娘選擇嫁給中國男人,不僅僅是為了婚姻,更是一種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
所以,如果你娶了印尼老婆,不妨問她一下,為什麼她要嫁到中國。這不僅是一個有趣的問題,也是一個了解她內心世界的好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