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歐洲和亞洲在同一個大陸板塊上,為什麼被劃分成了兩個洲是歷史原因地理原因文化原因還是什麼原因
多種原因造成的.你要明白板塊是岩石圈上沒有斷裂,還連接在一起的上地幔,岩石圈.從這點分的全球六大板塊,兒大洲不同,大洲是大陸和周邊和海洋的島嶼的合稱.從這來看,亞歐之間雖說處在同一岩層上,但是地質構造還是有很大差別,並且沿烏拉爾山,高加索一線還是有很明顯的地理分界的.這是自然方面的.其次就是人文方面的原因.從人種上來說,亞洲是黃種人,而幽州則是白種人,以斯拉夫人和日耳曼為主,從文化上來看,雙方的文化差異非常的大,被歸結為兩個不同的大的地理文明框架之下(東,西),從歷史上來說,歐洲由於冰川作用,歐洲大部分地區地表破碎,尤其是北歐和阿爾卑斯山山地區和三大半島,這些地方還都是西方文明的發源地~~所以他們沒有形成大一統帝國的條件和基礎,而亞洲不同,四季冰期喜馬拉雅山的隆起,造成東亞地區大面積的平原,這就為農耕文明的誕生打下了堅持的基礎,而農耕文明則是封建大帝國的基礎.所以兩個發展歷史也不同.並且還有近代以來的政治因素,都是原因.不過中東地區也就是西亞地區,亞歐非三洲交匯,可以算是真正意義上的亞歐大陸吧...
B. 物理小知識200字左右
1. 地球小知識200字左右
地球小知識200字左右 1.有關地球的資料,200字左右
地球是太陽系從內到外的第三顆行星,也是太陽系中直徑、質量和密度最大的類地行星。
赤道半徑為6378.2公里,其大小在行星中排列第五位。地球有大氣層和磁場,表面的71%被水覆蓋,其餘部分是陸地,是一個藍色星球。
地球是包括人類在內上百萬種生物的家園,也是目前人類所知宇宙中唯一存在生命的天體。地球已有45億歲,有一顆天然衛星月球圍繞著地球以27.32天的周期旋轉,而地球自西向東旋轉,以近24小時的周期自轉並且以一年的周期繞太陽公轉。
地球是一個兩極略扁的不規則橢球體。地球自西向東自轉,同時又圍繞太陽公轉。
地球自轉與公轉運動的結合使其產生了地球上的晝夜交替和四季變化(地球自轉和公轉的速度是不均勻的)。同時,由於受到太陽、月球、和附近行星的引力作用以及地球大氣、海洋和地球內部物質的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地球自轉軸在空間和地球本體內的方向都要產生變化。
地球自轉產生的慣性離心力使得球形的地球由兩極向赤道逐漸膨脹,成為目前的略扁的旋轉橢球體,極半徑比赤道半徑短約21千米。地球從原始的太陽星雲中積聚形成一個行星到現在的時間。
目前對地球年齡的最佳估計值為45.5億年通常所說的地球年齡是指它的天文年齡。地球的天文年齡是指地球開始形成到現在的時間,這個時間同地球起源的假說有密切關系。
2.地球科普知識小作文200字三年級
科學
真科學能造福人類,偽科學會貽禍一方。我們學科學,是為了促進人類的進步,所以要抱有一顆善良的和諧的心,保持一份淡然的平和心態去面對科學,善待科學,用好科學。 最後,希望所有人都能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只要我們勤奮學習,永不言棄就會得到真科學。
一個個奇思妙想讓「不可能」變成了現實,這就是人類對科學知識的聰明利用。所有的科學家都是從小發明走想大發現的,科學的大門永遠向愛探索的孩子們敞開。同學們,你也試試,把不可能變成可能,讓我們的生活更精彩!
走進科學,科學界中有許多妙不可言的事情,觀察氣象,收集標本,科學實驗,科普活動,生活發現等都是探索科學的一種,人類因科學而進步,科學因人類而創新,人類離不開科學,科學也離不開人類。
3.關於地理的小知識【200字以下】
出行與地理的關系
人們的出行與地理密切有關。俗話說:出門看天氣,出差或旅遊之前,都要了解中央電視台發布的天氣預報,這就要於人們能識別天氣符號,熟悉冷鋒、暖鋒、高氣壓、低氣壓、氣旋、反氣旋和鋒面氣旋等天氣系統,合理選擇出行的時間、交通方式和旅遊線路以及隨身攜事物品的多少,做到既經濟,又最少的時間,順利辦完事,達到途中觀賞的景觀最多的理想效果。比如在旅遊時,根據地域特點,合理選擇交通運輸方式:在高山峽谷中,乘皮筏子漂流;在莽莽無邊,一望無際的沙海里,要選取「沙漠之舟」—駱駝;在風吹草低風見牛養的草原上,選擇弛騁如飛的駿馬;在我國南方的江南水鄉,選擇船舶在江河上穿梭往來。
4.求200字左右的科學小知識
隕石是地球以外的宇宙流星脫離原有運行軌道或成碎塊散落到地球上的石體,它是人類直接認識太陽系各星體珍貴稀有的實物標本,極具收藏價值。
據加拿大科學家10年的觀測,每年降落到地球上的隕石有20多噸,大概有兩萬多塊。由於多數隕石落在海洋、荒草、森林和山地等人煙罕至地區,而被人發現並收集到手的隕石每年只有幾十塊,數量極少。
隕石,在沒有落入地球大氣層時,是游離於外太空的石質的,鐵質的或是石鐵混合的物質,若是落入大氣層,在沒有被大氣燒毀而落到地面就成了我們平時見到的隕石,簡單的說,所謂隕石,就是微縮版的小行星「撞擊了地球」而留下的殘骸。 我國是世界上發現隕石最早的國家,遠至新石器時代,後經歷朝歷代,直到20世紀末均有文字記載,並有不少標有「落星」的地名,如「落星山」、「落星湖」等。
隕石按組成成分一般分為3大類,即鐵隕石,也叫隕鐵。一般鐵鎳含量在95以上,其中含鐵80至95,含鎳5至20。
密度為8至8.5。其他成分可有硫化物,金剛石,稀土化元素及硅酸鹽等。
鐵隕石約占隕石總量的3。世界3號鐵隕石於19世紀末發現於我國新疆青河縣,大小為2.42*1.85*1.37,重約30噸。
該隕鐵含鐵88.67,含鎳9.27。其中含有多種地球上沒有礦物,如錐紋石、鎳紋石等宇宙礦物。
超新星 有時候,遙望星空,你可能會驚奇地發現:在某一星區,出現了一顆從來沒有見過的明亮星星!然而僅僅過了幾個月甚至幾天,它又漸漸消失了。 這種「奇特」的星星叫做新星或者超新星。
在古代又被稱為「客星」,意思是這是一顆「前來作客」的恆星。 新星和超新星是變星中的一個類別。
人們看見它們突然出現,曾經一度以為它們是剛剛誕生的恆星,所以取名叫「新星」。其實,它們不但不是新生的星體,相反,而是正走向衰亡的老年恆星。
其實,它們就是正在爆發的紅巨星。我們曾經不止一次提到,當一顆恆星步入老年,它的中心會向內收縮,而外殼卻朝外膨脹,形成一顆紅巨星。
紅巨星是很不穩定的,總有一天它會猛烈地爆發,拋掉身上的外殼,露出藏在中心的白矮星或中子星來。 在大爆炸中,恆星將拋射掉自己大部分的質量,同時釋放出巨大的能量。
這樣,在短短幾天內,它的光度有可能將增加幾十萬倍,這樣的星叫「新星」。如果恆星的爆發再猛烈些,它的光度增加甚至能超過1000萬倍,這樣的恆星叫做「超新星」。
超新星爆發的激烈程度是讓人難以置信的。據說它在幾天內傾泄的能量,就像一顆青年恆星在幾億年裡所輻射的哪樣多,以致它看上去就像一整個星系那樣明亮! 新星或者超新星的爆發是天體演化的重要環節。
它是老年恆星輝煌的葬禮,同時又是新生恆星的推動者。超新星的爆發可能會引發附近星雲中無數顆恆星的誕生。
另一方面,新星和超新星爆發的灰燼,也是形成別的天體的重要材料。比如說,今天我們地球上的許多物質元素就來自那些早已消失的恆星。
太陽 體積是地球的130萬倍,太陽系的中心天體。銀河系的一顆普通恆星。
與地球平均距離14960萬千米,直徑139萬千米,平均密度1.409克/厘米?3,質量1.989*10^33克,表面溫度5770開,中心溫度1500萬開。由里向外分別為太陽核反應區、太陽對流層、太陽大氣層。
其中心區不停地進行熱核反應,所產生的能量以輻射方式向宇宙空間發射。其中二十二億分之一的能量輻射到地球,成為地球上光和熱的主要來源。
太陽(Sun)是一顆普通的恆星,目前在赫-羅圖上度過了主序生涯的一半左右。它是一個質量為1989.1億億億噸(約為地球質量的33萬倍)、直徑139.2萬km(約為地球直徑的109倍)的熱氣體(嚴格說是等離子體)球。
其平均密度為水的1.4倍,但這一平均密度隱含著很寬的密度范圍,從超高密的核心到稀薄的外層。 作為一顆恆星太陽,其總體外觀性質是,光度為383億億億瓦,絕對星等為4.8,他是一顆黃色G2型矮星,有效溫度等於開氏5800度。
太陽與在軌道上繞它公轉的地球的平均距離為149597870km(499.005光秒或1天文單位)。按質量計,它的物質構成是71%的氫、26%的氦和少量重元素。
太陽圓面在天空的角直徑為32角分,與從地球所見的月球的角直徑很接近,是一個奇妙的巧合(太陽直徑約為月球的400倍而離我們的距離恰是地月距離的400倍),使日食看起來特別壯觀。由於太陽比其他恆星離我們近得多,其視星等達到-26.8,成為地球上看到最明亮的天體。
太陽每25.4天自轉一周(平均周期;赤道比高緯度自轉得快),每2億年繞銀河系中心公轉一周。太陽因自轉而呈輕微扁平狀,與完美球形相差0.001%,相當於赤道半徑與極半徑相差6km(地球這一差值為21km,月球為9km,木星9000km,土星5500km)。
差異雖然很小,但測量這一扁平性卻很重要,因為任何稍大一點的扁平程度(哪怕是0.005%)將改變太陽引力對水星軌道的影響,而使根據水星近日點進動對廣義相對論所做的檢驗成為不可信。 你嫌太長可以把中間去掉一點呢。
5.關於地球的資料,100到200字左右
地球(英語:Earth)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2006年冥王星被劃為矮行星,因為其運動軌跡與其它八大行星不同),按離太陽由近及遠的次序排為第三顆。它有一個天然衛星——月球,二者組成一個天體系統——地月系統。地球作為一個行星,遠在46億年以前起源於原始太陽星雲。地球會與外層空間的其他天體相互作用,包括太陽和月球。地球是上百萬生物的家園,包括人類,地球是目前宇宙中已知存在生命的唯一天體。地球赤道半徑6378.137㎞,極半徑6356.752㎞,平均半徑約6371㎞,赤道周長大約為40076㎞,地球上71%為海洋,29%為陸地,所以太空上看地球呈藍色。地球是目前發現的星球中人類生存的唯一星球。
地球是我們生命之源,地殼中的元素也很多,其中氧、硅、鋁、鐵、鈣、鈉、鉀、鎂佔98.04%,而其他80多種元素僅佔1.96%!
6.關於地球的 重要重要 知識 只要200字,快快快
4億年前、天圓地方,包括人類,這段時間被叫做一恆星年,有一層很厚的地幔地球(英語.3億年前的月球,造成了地球上的潮汐現象、地球是宇宙中心等。地球是目前人類所知宇宙中唯一存在生命的天體。
地球的表面被分成幾個堅硬的部分,直到太陽不斷增加的亮度滅絕地球上的生物圈。臭氧層與地球的磁場一起阻擋了來自宇宙的有害射線,穩定了地軸的傾角,和它的地質歷史和軌道,它們通過外交,它們以地質年代為周期在地球表面移動,但並不在所有其他星球表面存在。地球唯一的天然衛星,包括神創造人類。
西方人常稱地球為蓋亞,這個詞有「大地之母」的意思.26太陽日[9]地球的地軸傾斜23,剩下的部分被分成洲和島嶼。液態水是所有已知的生命所必須的。住在地球上的人類又常稱呼地球為世界,而生命誕生於10億年內。從那以後,並且減慢了地球的自轉。地球預計將在15億年內繼續擁有生命,保護了陸地上的生物。大約38到41億年前,誕生於45。現在。地球誕生於45,一個液態外核和一個固態鐵的內核,使得需要氧氣的生物得以誕生.4°(與軌道平面的垂線傾斜23。
地球會與外層空間的其他天體相互作用,[10]從而在星球表面產生了周期為1恆星年的季節變化。地球上的人類分成了大約200個獨立的 *** 國家、旅遊。人類文明曾有過很多對於這顆行星的觀點,後期重轟炸期的小行星撞擊極大地改變了表面環境。
地球是上百萬種生物的家園。地球的物理特性,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所需的時間是自轉的366.[7][8]地球的內部仍然非常活躍、質量和密度最大的類地行星、貿易和戰爭相互聯系,使得地球上的生命能周期性地持續。地球表面大約71%是海洋,等於365.26倍。,也是太陽系中直徑。
地球的礦物和生物等資源維持了全球的人口.4°),也使得臭氧層形成,地球的生物圈改變了大氣層和其他環境,包括太陽和月球,或者叫板塊:Earth)是太陽系從內到外的第三顆行星
7.關於地球的 重要重要 知識 只要200字,快快快
地球(英語:Earth)是太陽系從內到外的第三顆行星,也是太陽系中直徑、質量和密度最大的類地行星。
住在地球上的人類又常稱呼地球為世界。地球是上百萬種生物的家園,包括人類。
地球是目前人類所知宇宙中唯一存在生命的天體。地球誕生於45.4億年前,而生命誕生於10億年內。
從那以後,地球的生物圈改變了大氣層和其他環境,使得需要氧氣的生物得以誕生,也使得臭氧層形成。臭氧層與地球的磁場一起阻擋了來自宇宙的有害射線,保護了陸地上的生物。
地球的物理特性,和它的地質歷史和軌道,使得地球上的生命能周期性地持續。地球預計將在15億年內繼續擁有生命,直到太陽不斷增加的亮度滅絕地球上的生物圈。
地球的表面被分成幾個堅硬的部分,或者叫板塊,它們以地質年代為周期在地球表面移動。地球表面大約71%是海洋,剩下的部分被分成洲和島嶼。
液態水是所有已知的生命所必須的,但並不在所有其他星球表面存在。.[7][8]地球的內部仍然非常活躍,有一層很厚的地幔,一個液態外核和一個固態鐵的內核。
地球會與外層空間的其他天體相互作用,包括太陽和月球。現在,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所需的時間是自轉的366.26倍,這段時間被叫做一恆星年,等於365.26太陽日[9]地球的地軸傾斜23.4°(與軌道平面的垂線傾斜23.4°),[10]從而在星球表面產生了周期為1恆星年的季節變化。
地球唯一的天然衛星,誕生於45.3億年前的月球,造成了地球上的潮汐現象,穩定了地軸的傾角,並且減慢了地球的自轉。大約38到41億年前,後期重轟炸期的小行星撞擊極大地改變了表面環境。
地球的礦物和生物等資源維持了全球的人口。地球上的人類分成了大約200個獨立的 *** 國家,它們通過外交、旅遊、貿易和戰爭相互聯系。
人類文明曾有過很多對於這顆行星的觀點,包括神創造人類、天圓地方、地球是宇宙中心等。西方人常稱地球為蓋亞,這個詞有「大地之母」的意思。
8.地理小知識100字左右
地理小知識
1.太陽活動直接引發的現象(極光)
2.美國紐約(西五區)9.11上午9時左右正在發生的9.11事件,此時北京(東八區)的時間是(9.11日晚上十時左右)附:東邊地點的時刻比西邊的早,一個時區一個小時.
3.桂林山水是(外力作用形成),(富士山,泰山,東非大裂谷)是內力.
4.夏秋季太平洋上常有台風,我國東部地區夏秋季節降水類型多為(鋒面雨)
5.(洋流)影響海洋運輸 6.(松鼠,黑熊)屬溫帶落葉闊葉林帶典型動物.
7.承壓地下水的特點是(水質較好,不易受污染)
8.目前世界五大能源消費從多到少排:(石油,煤,天然氣,水,核).
9.世界糧食生產三大品種從多到少排:(小麥,稻穀,玉米)
10.世界上最大的四個產糧國是(中,美,印度,俄羅斯)
11.基本的天體是(星雲,恆星) 12.形成酸雨的主要大氣污染物是(二氧化硫)
13.我國草原多分布在(非季風區的高原和山地)
14.形成地理環境非地帶性差異的是(海陸分布差異)
15.世界上最大的內陸國是(哈薩克)
16.歐洲流徑國家最多的河流是(多瑙河)
17.世界貿易組織(我國以及我國的香港澳門台灣都是該組織成員)
18.從連雲港出發的亞歐大陸橋在我國境內經過的省(江蘇,安徽,河南,陝西,甘肅,新疆)19.我國煤的主要分布區(山西,內蒙,陝西,貴州)
20.屬於我國西部大開發省中不與鄰國接壤的是(貴州,青海,寧夏)
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
最狹長的山脈:安第斯山脈
流量最大的河:亞馬孫河
最長的河:尼羅河
最大的淡水湖:蘇必利爾湖
最高的峰:珠穆朗瑪峰
最小的國家:梵蒂岡
密度最大的國家:摩納哥
黃金產量最多的國家:南非
最低的溫度:南極東方站-89C.
最高的鐵路:青藏鐵路
最大的海:珊瑚海(479萬多平方公里).其次 *** 海和南海
最小的海:馬爾馬拉海,其次亞速海和渤海
鹽度最高的海:紅海,也是最年輕的海
鹽度最低的海:波羅的海
唯一沒有海岸線的海:馬尾藻海
島嶼最多的海:愛琴海
最著名的涌潮:錢塘江潮
最大的洋:太平洋,也是最深的,水溫最高的,錳結核最多的
最小的洋:北冰洋海運最繁忙的洋:大西洋(為什麼?)
最大的洋流:西風漂流,也是最大的寒流
最大的暖流:墨西哥暖流
面積最大的群島:馬來群島
最高的島嶼:新幾內亞島,也是分屬兩國的最大島嶼
唯一分屬三國的島嶼:加里曼丹島
最長的海峽:莫三比克海峽
最深的海峽:德雷克海峽,也是最寬的海峽
最曲折的海峽:麥哲倫海峽
船隻通過最多的海峽:英吉利海峽
石油運輸最繁忙的海峽:霍爾木茲海峽
最大的海灣:孟加拉灣,墨西哥灣,幾內亞灣其次
亞洲是世界陸地面積最大的洲;
亞洲是世界海岸線最長的洲;
亞洲是世界人口最多的洲;
珠穆朗瑪峰是世界最高峰;
青藏高原號稱「世界屋脊」,是世界最高的高原;
*** 半島是世界最大的半島;
裏海是世界最大的湖泊;
死海是世界最低的窪地;
馬六甲海峽是世界最長的海峽;
印尼的巽他群島是世界上火山最集中的地方;
中國是世界上生產稻米最多的國家;
日本的青函海底隧道是世界上最長的海底隧道;
寮國的安息香產量居世界首位;
緬甸的柚木產量居世界首位;
泰國的鉀鹽儲量居世界首位;
泰國的橡膠出口量居世界首位;
馬來西亞錫儲量居世界首位;孟加拉黃麻產量居世界之首;
印度的雲母出口量為世界第一;
沙特的石油儲量居世界首位;
哈薩克的鎢儲量居世界首位;
恆河三角洲是世界最大的三角洲 ;
馬來群島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島 ;
雅魯藏布大峽谷是世界第一大峽谷;
馬里亞納海溝是海洋最深深度 .
9.地球的資料200字
上面的抄我的,這是我回答別的問題用的!!!!! 地球概述 地球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從誕生之日起,已歷46億年。
按離太陽由近及遠的次序是第三顆,位於水星和金星之後;在八大行星中大小排行是第五。在英語里,地球是唯一一個不是從希臘及羅馬神話中得到的名字。
英語的地球Earth一詞來自於古英語及日耳曼語。這里當然有許多其他語言的命名。
在羅馬神話中,地球女神叫Tellus——肥沃的土地(希臘語:Gaia,大地母親)。 地球數據 年齡:44~46 億年。
公轉周期:約365.2422天 回歸年長度: 366.2422 天。 公轉軌道:呈梨形。
7月初為遠日點,1月初為近日點。 自轉周期:恆星日為23小時56分06秒。
太陽日為24小時。 自轉方向:自西向東。
衛星(天然)——1顆(月球) 大氣主要成份——氮(78%)、氧(21%)和二氧化碳( 0.037%)水蒸氣(0.03%)稀有氣體(0.933%) 地殼主要成份——氧(47%)、硅(28%)和鋁(8%)。 表面大氣壓——1013.250毫帕,或760毫米高汞柱。
赤道半徑 = 6378.140 公里 極半徑 = 6356.755 公里 平均半徑 = 6371.004 公里 赤道周長 = 40075.13 公里 體積=10832億立方公里。 質量=5.9742*10^21 噸。
平均密度=5.518 g/cm^3 地球表面積=5.11億平方公里。 海洋面積=3.617453億平方公里。
(占總表面積的70.8%) 陸地面積=1.49億平方公里(占總表面積的29.2%) 緯度1°長度 = 111.133-0.559cos2φ 公里 (緯度φ處) 經度1°長度 = 111.413cosφ-0.094cos3φ 公里 大氣中的聲速(0度) V = 331.36 米/秒 大氣中的聲速(常溫) V = 340米/秒 地球表面磁場強度 ~ 5*10-5 特斯拉 北磁極:76°N, 101°W; 南磁極:66°S, 140°E 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φ = 45°) : g = 9.8061 米/秒² 地球表面脫離速度 = 11.2 公里/秒 光行差常數(J2000) k = 20.49552" 黃赤交角(J2000) ε = 23°26'21".448 黃徑總歲差(J2000) P = 5029」.0966 (每世紀) 歲差周期 = 25800 年 平均軌道速度 = 29.79 公里/秒 地球的運動 地球繞地軸的旋轉運動,叫做地球的自轉。地軸的空間位置基本上是穩定的。
它的北端始終指向北極星附近,地球自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從北極上空看,呈逆時針方向旋轉。地球自轉一周的時間,約為23小時56分,這個時間稱為恆星日;然而在地球上,我們感受到的一天是24小時,這是因為我們選取的參照物是太陽。
由於地球自轉的同時也在公轉,這4分鍾的差距正是地球自轉和公轉疊加的結果。天文學上把我們感受到的這1天的24小時稱為太陽日。
地球自轉產生了晝夜更替。晝夜更替使地球表面的溫度不至太高或太低,適合人類生存。
地球公轉示意圖地球自轉的平均角速度為每小時轉動15度。在赤道上,自轉的線速度是每秒465米。
天空中各種天體東升西落的現象都是地球自轉的反映。人們最早就是利用地球自轉來計量時間的。
研究表明,每經過一百年,地球自轉速度減慢近2毫秒,它主要是由潮汐摩擦引起的,潮汐摩擦還使月球以每年3~4厘米的速度遠離地球。地球自轉速度除長期減慢外,還存在著時快時慢的不規則變化,引起這種變化的真正原因目前尚不清楚。
地球繞太陽的運動,叫做公轉。從北極上空看是逆時針繞日公轉。
地球公轉的路線叫做公轉軌道。它是近正圓的橢圓軌道。
太陽位於橢圓的兩焦點之一。每年1月3日,地球運行到離太陽最近的位置,這個位置稱為近日點;7月4日,地球運行到距離太陽最遠的位置,這個位置稱為遠日點。
地球公轉的方向也是自西向東,運動的軌道長度是9.4億千米,公轉一周所需的時間為一年,約365.25天。地球公轉的平均角速度約為每日1度,平均線速度每秒鍾約為30千米。
在近日點時公轉速度較快,在遠日點時較慢。地球自轉的平面叫赤道平面,地球公轉軌道所在的平面叫黃道平面。
兩個面的交角稱為黃赤交角,地軸垂直於赤道平面,與黃道平面交角為66°34',或者說赤道平面與黃道平面間的黃赤交角為23°26',由此可見地球是傾斜著身子圍繞太陽公轉的。 地球的地震波 我們能夠用鑽探了解地球內部,可現在最先進的鑽探也不過能穿透14千米,如果把地球比作一個雞蛋的話,那就連雞蛋皮也沒穿透.後來,科學家們終於知道了打開地心之門的鑰匙——地震波.20世紀初,南斯拉夫地震學家莫霍洛維奇忽然醒悟:原來地震波就是我們探察地球內部的「超聲波探測器」!地震波就是地震時發出的震波,它有橫波和縱波兩種,橫波只能穿過固體物質,縱波卻能在固體、液體和氣體任一種物資中自由通行。
通過的物質密度大,地震波的傳播速度就快,物質密度小,傳播速度就慢。莫霍洛維奇發現,在地下33千米的地方,地震波的傳播速度猛然加快,這表明這里的物質密度很大,物質成分也與地球表面不同。
地球內部這個深度,就被稱為「莫霍面」。 1914年,美國地震學家古登堡又發現,在地下2900千米的地方,縱波速度突然減慢,橫波則消失了,這說明,這里的物質密度變小了,固體物質也沒有了,地球之心在這里,只剩下了液體和氣體。
這個深度,就被稱為「古登堡面」。 地球之心之謎終於搞清楚了:地球從外到里,被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分成三層,分別是地殼、地幔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