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蘇門答臘島詳細資料大全
東南亞印度尼西亞西部的一個大型島嶼。面積47.3萬平方公里,是世界第六大島嶼,也是印度尼西亞所獨立擁有的最大的島嶼。人口5018萬,是印尼人口第二多的島嶼。屬於熱帶雨林氣候。
位於赤道之上,是大巽他群島四個主要島嶼之一。東北隔馬六甲海峽與馬來半島相望,西瀕印度洋,東臨南中國海,東南隔巽他海峽與爪哇島相望,北面為安達曼群島。
蘇門答臘島古名為Suvara Dvipa(梵語:黃金島嶼),在中國古代文獻中稱為金洲,因自古以來蘇門答臘島山區盛產黃金。16世紀時,其「黃金島」之名聲曾吸引不少葡萄牙探險家遠赴蘇門答臘島尋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 :蘇門答臘島
- 外文名稱 :Sumatra Island
- 別名 :黃金島
- 所屬地區 :印度尼西亞
- 下轄地區 :十個省
- 地理位置 :印度尼西亞西部
- 面積 :47.34萬平方公里
- 人口 :5018萬
- 氣候條件 :熱帶雨林氣候
名稱來源,歷史,室利佛逝國,蘇門答臘國,西方入侵,行政區域,自然地理,地形,河流,海岸,氣候,生物資源,海嘯與地震,火山爆發,社會經濟,人口,農業,工業,交通,風土人情,野生動物,
名稱來源
關於蘇門答臘島名稱來源有兩種說法:一說島名來源於梵文SamudraDvipa,samudra意為「海」,dvipa意為「島嶼」,故蘇門答臘古時曾叫蘇瓦納布米(Sumutrabhumi),意為「光輝綺麗的鄉土」,這個名字的同義詞即蘇門答臘布米(Sumutrabhumi),蘇門答臘即從蘇門答臘布米演變而來。蘇門答臘古稱安達拉斯,此名源於阿拉伯語。數百年前,該島廣為種植橡膠樹,人們便把它別稱為「帕齊亞」,印尼語意即「橡膠島」。印度尼西亞獨立後,該島又贏得「希望之島」的美稱。蘇門答臘島印尼語寫作Sumatera,英語習慣拼作Sumatra。關於蘇門答臘這一名稱中國古籍很早便有記載,以《元史·世祖紀》著錄最早。其中記述了至元十九年(1282年)蘇木都刺國遣使來朝。蘇木都刺即是中國史籍中對該島的最早譯名,在《元史》中又譯作速木都刺。明王朝在此地設定過舊港宣慰司,嗣後它的名字屢屢見於中國的正史和其中多種典籍中,只是譯名不甚統一而已,到了清朝改譯名為蘇門答臘,近代圖書就沿襲這一譯名。
蘇門答臘島衛星地圖 歷史
蘇門答臘島處於海上絲綢之路要道,所以經濟繁榮,出現了一些著名的貿易城市,主要是在東部。印度宗教,特別是佛教,也隨之滲透到這個地區。歷史上,蘇門答臘島上有室利佛逝、蘇門答臘、八昔、亞齊、那孤兒、黎代等古國。中國南北朝時(5-6世紀)有乾陀利國。
室利佛逝國
7世紀中葉,中國唐朝永徽元年(650年)室利佛逝國取代乾陀利國而興起,位於現今巨港一帶。這個佛教王國王國在7-9世紀獨霸一方,通過貿易交往和物理征服,在蘇門答臘島、馬來半島、婆羅洲西部傳播馬來文化。但是,歷史學家認為,這個王國的勢力范圍限於沿海地區,內陸地區幾乎不受其影響。 7世紀末葉唐咸亨二年(671年)唐代高僧義凈,訪問室利佛逝國,停留六個月。 10世紀初唐天祐元年(904年)改稱為三佛齊,以勃林邦(今巨港)為首都。 10世紀末葉北宋建隆元年(960年)、二年(961年)、三年(962年)三月、三年十二月,三佛齊國王悉利大霞里壇遣使貢方物。 11世紀,室利佛逝帝國(Srivijaya empire)的勢力擴張到蘇門答臘大部分地區,以及其他島嶼和大陸地區。宋元豐二年(1079年)七月三日三佛齊占卑使來貢方物;元祐三年(1089年)十二月遣使貢方物;元祐五年(1091年)九月又貢。這時三佛齊舊都勃林邦已被東爪哇國侵佔,三佛齊國都遷往占卑。
蘇門答臘的森林正遭到破壞 13世紀初葉,宋代泉州市舶司提舉趙汝適於南宋寶慶元年(1225年)著《諸蕃志》有專條詳細敘述三佛齊國。 13世紀中葉,三佛齊遠征細蘭失敗,國力漸弱。 1377年,三佛齊的首都淪入爪哇的麻喏巴歇帝國(Majapahit empire)之手,此後王國便在蘇門答臘一蹶不振。14世紀末葉明朝洪武三十年(1397年),三佛齊被爪哇滿者伯夷國王滅。
蘇門答臘國
蘇門答臘國在元代稱為「須文達那國」,位於今日蘇門答臘島八昔(Parsei)河口,那裡還有一個名叫須文達那(Sumandra)的小村。1298年馬可·波羅曾敘述Samara, 就是須文達那國。阿拉伯游歷家伊本·白圖泰曾經到過須文達那國,他稱這個國為"Sumatra"(阿拉伯文對「Samudra」的音譯)但《伊本·白圖泰游記》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直到19世紀,才被西歐的學術界重新發現。15世紀初葉,威尼斯旅行家尼可羅·達·康替(Niolò Da Conti)到蘇門答臘國旅遊達一年之久,他在所著的《游紀》中稱蘇門答臘為Shamuttera。 13世紀末元至元九年(1282年),須文達那國遣使貢方物。在明代才改稱為蘇門答臘國,但仍然不是蘇門答臘全島。 14世紀末明洪武元年(1367年),蘇門答臘國王奉獻金葉表文,貢馬匹和方物。 明代鄭和七下西洋,屢屢從蘇門答臘海岸經過。當年,明成祖令鄭和贈送給亞齊國王一座大鍾,現仍陳列在亞齊博物館里。明永樂三年(1406年)蘇門答臘王蘇丹罕難阿必鎮遣使阿里入貢,明成祖昭封鎖丹罕難必鎮為蘇門答臘國王,賜印、金幣。永樂五年再次遣使入貢。隨後蘇門答臘國遭到那孤兒國侵略,蘇門答臘國王中毒箭死,王子蘇干拉年幼,王妃下令,如有勇士能夠替國王報仇,保衛蘇門答臘國,願意嫁為妻子。有一老漁翁挺身而出,打敗那孤兒國,王妃果然嫁給老漁翁,並尊老漁翁為老國王。永樂七年(1410年)老漁翁國王來京師朝貢,永樂十年(1413年)明成祖遣使往蘇門答臘國。這時候,前王子蘇干拉已經成人,糾眾殺老漁翁國王,然後糾眾逃往山中建立山寨。永樂十三年(1416年)三保太監鄭和擒獲前王子蘇干拉送京伏法。少漁翁王感恩不盡。宣德十年(1436年)明宣宗昭封少漁翁王的兒子繼承王位。後來,蘇門答臘國被亞齊酋長國所滅,亞齊酋長國一直延續到20世紀,而蘇門答臘成為全島的名字。
西方入侵
16世紀開始,歐洲列強──最初為葡萄牙,後為荷蘭和英國,先後與蘇門答臘沿海地區的公國貿易、交戰,並在此建立若干堡壘。1824和1871年訂立的英荷條約撤消英國在蘇門答臘的主權,而荷蘭則透過經濟開發和行政手段,在19世紀逐漸將內陸地區納入勢力范圍。在19世紀,蘇門答臘的各王國一個接著一個被荷蘭殖民者打敗,唯有亞齊酋長國維持獨立。為了佔領這個酋長國,荷蘭人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打了昂貴的亞齊戰爭(1870年-1905年)。亞齊北部地區則歷經30年的爭戰才在20世紀初勉強為荷蘭掌控。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門答臘曾被日軍佔領,1950年成為印度尼西亞共和國的一部分。 此後蘇門答臘人不時表達對中央 *** 財政議題的不滿,常發動叛亂或其他區域性的社會運動。其中最著名的是亞齊的情勢,亞齊分離主義者與印度尼西亞軍隊自1990年起經常爆發武裝沖突。2004年末蘇門答臘遭遇一場自然浩劫,印度洋一起大海嘯(由亞齊外海一起強烈地震所引發)肆虐西北沿岸的低窪地區及附近島嶼,造成嚴重傷亡及災害。
行政區域
全島分為北蘇門答臘、占碑(Jambi)、廖內(Riau)、西蘇門答臘、南蘇門答臘、邦加-勿里洞(Bangka-Belitung)、明古魯(Bengkulu)和楠榜8省,還有亞齊半自治省。主要城市有棉蘭(Medan)、巨港和巴東。約有3/5的人口居住在農村;蘇門答臘東北部棉蘭一帶的人口最為稠密。爪哇島為緩和人口過分擁擠的情況,已往蘇門答臘南部的楠榜省移民。 蘇門答臘全島共分成九個省:
蘇門答臘島行政區劃 亞齊省(Aceh)首府:班達亞齊(Banda Aceh) 邦加-勿里洞省(Bangka-Belitung)首府:邦加檳港(Bangkalpinang) 明古魯省(Bengkulu)首府:明古魯市(Bengkulu) 占碑省(Jambi)首府:占碑(Jambi) 楠榜省(Lampung)首府:班達楠榜(Bandar Lampung) 廖內省(Riau)首府:北乾巴魯(Pekanbaru) 廖內群島省(Kepulauan Riau)首府:丹戎檳榔(Tanjungpinang) 西蘇門答臘省- 首府:巴東(Padang) 南蘇門答臘省- 首府:巨港(Palembang) 北蘇門答臘省- 首府:棉蘭(Medan)
自然地理
地形
蘇門答臘島呈西北—東南走向,主要由兩個部分組成:西部巴里散山脈(Barisan Mountains)和東部的低地平原。而西部沿海平原過於狹窄。 西半部的巴里散山脈是青藏高原新生代山脈的連續,呈西北—東南走向,綿亘1600千米,縱貫全島。有90餘座火山,其中最高峰為葛林芝峰(Mount Kerinci),海拔達3800米。由於火山灰的影響,部分地區土地肥沃,利於農業。湖泊遍布,其中最著名的當屬山脈北部的多巴湖,面積1140平方公里,它是印尼第一大淡水湖,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火山湖。
蘇門答臘島地形圖 山脈以東,強大的河流把淤泥帶到下游,形成了遼闊的沖積平原,遍布沼澤,南寬北窄,最寬處100千米以上。雖然東部平原地區宜耕土地少,對農業不利,但其對印尼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不可低估,因為「地上出產油,地下也出產油」:棕櫚油和石油。
河流
河流眾多,主要有穆西河、巴當哈里河、因德拉吉里河、甘巴河等,多能通航。當中以哈里(Hari)河最長,可通航480千米。
海岸
蘇門答臘島雖然海岸線很長,但西部沿岸缺乏天然良港。原因是經常受到「印度洋拍岸浪」的襲擊。一種高高捲起的拍岸浪呈一長排或兩排、三排向岸上推進,其力量極大,可以把漁船舉至浪巔,然後翻轉倒下。由於「印度洋拍岸浪」現象的存在,致使蘇門答臘西海岸幾乎無天然良港。
氣候
蘇門答臘島有赤道穿過,屬於熱帶雨林氣候(全年高溫多雨,有明顯干濕兩季)。由於常年高溫多雨,各地溫差不大,降雨則有明顯差異。西海岸年降水量3000毫米,山區可達4500-6000毫米;山脈東坡至沿海平原年降水量2000-3000毫米,島的南北兩端年降水量1500-1700毫米。
生物資源
蘇門答臘島占據著印度尼西亞國家領土的1/4。這里是一個名副其實的生物寶庫。島上僅僅哺乳類動物就有176種之多。除此之外還有眾多的爬行類,兩棲類動物。島上的動物包括猩猩、各種猿類、象、貘、虎、兩角聳立的蘇門答臘犀牛、長臂猿、樹鼩、飛狐猴、野豬和靈貓類。島上3座國家公園(勒塞山〔Leuser〕、葛林芝-塞布拉〔Kerinci Seblat〕和南巴里桑山〔Bukit Barisan Selatan〕)於2004年一起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定為世界遺產保護區。隨著人類在當地雨林中活動的增多,生物資源面臨著越來越嚴重的威脅,猩猩不到5000隻,而根據印尼野生動物保護基金會的統計,在2001年,蘇門答臘犀牛隻有132頭了。蘇門答臘的生態環境問題已經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希望蘇門答臘島這座天然的生物寶庫能夠保持它的原貌。 蘇門答臘島的大部分地區被被熱帶森林覆蓋,屬熱帶雨林帶。除高地外,蘇門答臘氣候炎熱且極為潮濕,植被有蘇門答臘松、南洋松(Pinus merkusii)、大王花(Rafflesia arnoldii)、香桃木、竹、杜鵑花、蘭花、棕櫚樹、櫟樹、栗樹、烏木、鐵木、樟樹、檀香木及多種可用來製作橡膠的樹種。這些森林曾經是寶貴動植物(紅毛猩猩、老虎、貘、Rafflesia等)的棲息地。各類熱帶植物覆蓋全境,到處生機盎然。交疊錯落的山脈被原始森林淹沒,波平如明鏡的河流被高大挺拔的椰樹簇擁,無論是城市、鄉村、田野、道路都浸潤在綠色的海洋中。而綠色的海洋和蔚藍的天空構成一幅和諧美麗的風情畫卷,成為蘇門答臘亘古不變的亮麗景觀,給旅遊者留下深刻印象。不幸的是,印尼當局的貪污風氣和非法森林開發使得這些原始森林面臨毀滅的危險。連所謂的「保護區」也遭到砍伐。
海嘯與地震
2004年底,由蘇門答臘島引發了印度洋大海嘯。 2010年10月25日,印尼蘇門答臘島發生7.2級強烈地震,接著又引發了巨大的海嘯。 2012年4月11日16:38,北蘇門答臘西海岸發生芮氏8.9級地震。震源深度33千米。 2019年3月12日00時34分,蘇門答臘島北部(北緯1.10度,東經98.75度)發生5.3級地震,震源深度80千米。主詞條:3·12蘇門答臘島地震
火山爆發
2012年9月26日,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默拉皮火山噴發,大量火山灰被噴射至火山口以西1.5公里處。
社會經濟
人口
蘇門答臘島有約3700萬人,人口密度不高(85人/㎞
2 ),人口稠密的地區包括北蘇門答臘、以及西蘇門答臘的中央高地,最大的市區集中在巨港和棉蘭。 當地居民使用52種不同語言,均屬於南島語系,文化方面也很接近。在東部,最普遍的語言是馬來語,但在其他地區不同的民族使用其他語言:南部和中部有楠榜語(Lampung)和米南加保語(Minangkabau),北部的山區有巴達克語(Batak),最北部沿海地區有亞齊語。在市區也有華僑使用漢語的閩南語。 蘇門答臘大部分人信奉伊斯蘭教,但Batak族信基督教(荷蘭人傳播的宗教),除此之外,也有印度教徒、佛教徒、天主教徒等。
農業
農產以稻米、咖啡、橡膠、茶葉、油棕、菸草、椰子等為主。為出口種植的農產品有橡膠、菸草、茶葉、咖啡、棕櫚油、薴麻纖維、瓊麻、椰干、檳榔子、木棉、花生和胡椒。北蘇門答臘高地地區種植出口用蔬菜。生計作物有玉蜀黍、塊根作物、蔬菜和稻米。約有1/3的印度尼西亞木材產自蘇門答臘森林,森林另出產各種油類及纖維。
工業
工業有煉油、采礦、機械、化工、食品加工等。重要城市有棉蘭、巴東、巨港等。這個島的山脈、平原和北部沿海沼澤相間分布,是印尼經濟作物的最大種植園區。除了錫、石油等礦產資源外,這里主要種植橡膠、咖啡等各種各樣的熱帶經濟作物。這個島的物產出口值佔印尼的60%以上,可見蘇門答臘島在印尼經濟上多麼重要。 蘇門答臘及其鄰近島嶼蘊藏石油、天然氣、錫、鋁土礦、煤、黃金、銀和其他礦產。靠近沙哇倫多(Sawahlunto)的翁比林(Umbilin)煤田面積約100平方千米。其他煤田包括亞生(Asen)山及南蘇門答臘的礦床。廖內省的杜馬伊(Dumai)地區有若干印度尼西亞境內最高產的油井;巨港和龐卡南-布郎丹(Pangkalan Brandan)亦有油田開發。
交通
蘇門答臘東北部、巴東高地和蘇門答臘南部都有健全的公路網,其他地方則只能利用山間小路和河流通行。西北-東南走向的蘇門答臘公路竣工於1980年代。蘇門答臘北部、中部和南部各有獨立、不相連的鐵路網。一家印度尼西亞航空公司有航班往來各大城市。含鄰近島嶼的面積為482393㎞
2 。人口:包括鄰近島嶼在內為43309707人(2000年)。
風土人情
蘇門答臘的語言屬澳斯特羅尼西亞諸語言(馬來-玻里尼西亞語系)。亞齊人居住在西北部,加約人(Gajo)和阿拉斯人(Alas)住在中北部山區,巴塔克人(Batak)住在托巴湖四周及以南地區,米南卡保人(Minangkabau,當地最大種族族群)則住在巴東(Padang)高地。巴東南部的西海岸地區住有勒姜人(Redjang)和萊邦(Lebong)山民及楠榜(Lampung)沿海居民。沿海岸和河畔而居的馬來人在東海岸和廣大的南部平原佔多數,操馬來語(印度尼西亞語族的)──印度尼西亞群島的通用語言。米南卡保人和巴塔克人最善於接受西式教育。絕大多數蘇門答臘人是穆斯林,但也有些居民是基督徒和萬物有靈論者。 蘇門答臘島又稱「美南卡巴島」,意即「水牛的勝利」。關於這個名稱的由來,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距今1500年前,爪哇和馬來亞之間因蘇門答臘島的歸屬問題發生了糾紛,為了避免流血沖突,雙方想出了一個奇妙的辦法:雙方各選出一頭足以代表本方的水牛,讓它們角斗,以其勝負來決定蘇門答臘島的歸屬。蘇門答臘島從此獲得了「美南卡巴島」的名稱,印度尼西亞還流傳著鬥牛的習俗。 蘇門答臘島的巴達克族人,忌諱公公和兒媳直接談話,有話非說不可的時候必須通過中間人。如公公要問兒媳家裡有沒有雞蛋,就得這樣問:「穆罕默德,請去問問我的兒媳,家裡有沒有雞蛋。」兒媳也必須如此回答:「穆罕默德,請轉告我公公,昨天我剛剛買了一大竹籃。」在這問答中,作為中間人的穆罕默德可以自顧自地呆在一邊,毫不理睬二人在談些什麼,因為公公和兒媳彼此都聽得見對方的話,用不著別人來轉達。若是公公和兒媳在外面偶然相遇,雙方出於禮貌都想問候對方幾句,而此時旁邊又沒有第三者,那麼路邊的石頭,樹木都可以充當"中間人"。 在蘇門答臘的西南部沿海,有一連串島嶼,叫明打威群島。這個島上生活著愛紋身的部落人,人們稱之為「花人」。由於這里自然環境閉塞,花人們一直保留著他們紋身的習慣。紋身師用棕櫚樹汁和木炭等煮成染料,然後用針在被紋身的人身上刺成各種花紋圖案,再染上色汁,這樣刺在身上的花紋就終身保留下來。這種紋身是在莊重古樸的儀式下進行的,不是一次完成,每一個人一生要進行幾次,一般從小孩子時起就進行,最後達到完成全身的紋花工作。他們認為這是對一個人的美化。因為他們基本上 *** 衣服,只在腰下部圍些樹葉或扎一塊布條,所以身上的花紋所顯示的美,能使人一目瞭然。
野生動物
新浪環球地理訊 台北時間8月27日訊息,據美國國家地理網站報導,2004-2009年,野生動植物保護國際(FFI)與英國肯特大學德雷爾生物保護與生態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在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的克林西塞布拉特國家公園實施了一個為期5年的研究項目,他們利用安設在公園內的自動相機,捕捉到包括蘇門答臘虎、巽他雲豹在內的許多珍稀物種的身影。 1.蘇門答臘虎2007年5月,在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克林西塞布拉特國家公園,一頭蘇門答臘虎朝自動相機的方向走來。蘇門答臘虎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極度瀕危」物種。克林西塞布拉特國家公園也是蘇門答臘虎最後的避風港之一。從2004年到2009年,一個研究小組在這座國家公園安設了自動相機捕捉蘇門答臘虎的一舉一動。動物保護主義者稱,這也是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此類項目之一。
蘇門答臘島生物資源 在這個項目實施期間,野生動植物保護國際(FFI)和英國肯特大學德雷爾生物保護與生態研究所科研人員組成的研究小組一共捕捉到35頭蘇門答臘虎的照片。據估計,蘇門答臘虎的總數可能只有500頭左右。野生動植物保護國際於上周首次公布了蘇門答臘虎以及該項目實施期間捕捉到的其他一些森林物種的照片。 據野生動植物保護國際的麥克-林基爾(Mike Linkie)介紹,與眾所周知的孟加拉虎和西伯利亞虎不同,蘇門答臘虎「並沒有獲得國際知名度,一定程度上是因為它們總是躲在茂密的常綠熱帶雨林,記錄的難度非常大。」 林基爾稱,印度尼西亞境內另外兩個虎種——巴厘虎和爪哇虎——都已滅絕,由於在蘇門答臘島遭到非法獵殺,蘇門答臘虎也「極有可能步它們的後塵,成為歷史」。但他說,國際社會並沒有放棄拯救蘇門答臘虎的希望,例如,野生動植物保護國際在克林西塞布拉特國家公園建立了5個反偷獵小組。 2.巽(xùn)他雲豹 在這張攝於2006年12月的照片中,一頭巽他雲豹在四處覓食。2007年,科學家發現東南亞婆羅洲和蘇門答臘島的巽他雲豹其實是一個不同的品 種。在此之前,巽他雲豹被認為與大陸雲豹屬於同一品種。由於森林砍伐,巽他雲豹的數量不斷減少,如今低於1萬只,已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列為易危物種。 3.蘇門答臘地鵑 消失90年以後,蘇門答臘地鵑的身影最終在2006年5月被自動相機捕捉到了。而上一次人們見到這種鳥類的身影,是在1916年最早發現它的時候。林基爾說,那部自動相機還無意中捕捉到偷獵者在公園尋找蘇門答臘地鵑的鏡頭。林基爾稱,在一組照片中,一名獵人「顯然發現了閃光,因為在下一張照片中,他在同一方位與相機擦肩而過,但相機仍拍到他身穿短褲、嘴裡叼著香菸的鏡頭。」 4.亞洲貘 2006年9月,兩只亞洲貘在夜色的掩護下出現在克林西塞布拉特國家公園。亞洲貘亦稱馬來貘,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列為瀕危物種,過去30年,它們的數量在東南亞地區不斷下降。據國際自然保護聯盟介紹,亞洲貘數量減少主要是因為森林被辟為棕櫚油種植園以及其他人類活動導致的棲息地喪失。
② De yang gatal gatal sa歌詞的意思是什麼
YouTube上找到 才大概了解了一點
以下是從別人評論總結的
這首歌用東印尼方言唱出,印尼有多樣方言,部分印尼人也不完全懂歌詞,但覺得悅耳動聽。
印尼語獨特,沒有時態、性別、語法錯誤,表達靈活多樣。
歌詞中"de yang gatal gatal sa"蘊含深意。
"de"譯為"她/他或他們"。
"yang"在不同語境下可理解為中文的"的"或強調。
"gatal"在此語境下,可比喻為"令人著迷的"、"性感的"形容詞。
"sa"可對應英文"too",亦可解為"我"。
結合歌詞,大致意思是"他們為我著迷"。
印尼語與馬來語、汶萊、菲律賓等東南亞語言在細微差異中互通,深受東南亞民眾喜愛。
一段評論原文如下:
對馬來語使用者及不懂此東印尼方言的西方印尼人:
"gatal"意為"誘人"或"迷人"。
"de"代表"他/她"。
"sa"可翻譯為"我"或"太"。
"ko"代表"你"。
"pu"意為"擁有"或"有"。
"mo"意為"想要"。
"su"代表"已經"。
"tara"意為"沒有"。
"tra"意為"沒有"或"不"。
"bidik"代表"目標"或"瞄準"。
"bodok"意為"愚蠢"。
"udik"代表"鄉下人"。
"bah"在特定情境下可能表示否定。
"jang"意為"不要"。
"rancang"意為"閑話"。
"PHO"代表"破壞人際關系者",讀作"Pe Ha O",類似"Pen" + "Hard" + "Obama"。
"Semongko"意為"保持精神直到死去"。
③ 馬來西亞主要用什麼語言
馬來西亞主要用什麼語言?
二樓和三樓都不太正確。
官方語言是馬來西亞語,就是馬來人的馬來語,和印度尼西亞語非常相似。
雖然馬來西亞語是唯一的官方語言,英語卻是一般的商業用語,人民廣泛都能以簡單的英語交談,這是因為馬來西亞現有的教育制度是延續英國人統治時留下來的制度,只在近30年來才逐漸改用馬來西亞語。大專院校尤其是私立學校大都使用英語教學。
其他種族的語言非常多如華裔大多數都會普通話及中國南部的方言如廣東話、潮州華、客家話、福建話及海南話。也因為這些方言的影響,我們的普通話(華語)發音都不太正確。如「粥」很多人都念成「卒」[受到廣東話的影響]。
華人方言在西馬北部如檳城及吉打州比較通用福建話,中馬(吉隆坡、怡保、芙蓉等城市則盛行廣東話),南馬華語比較普遍,東馬(沙巴及沙拉越福州話及客家話都行)。
印度/南亞後裔的馬來西亞人民通用的語言有烏爾德語(Ur)、淡米爾語(Tamil)、旁遮普(Punjabi)等等。
馬來西亞什麼語言
馬來西亞的國語是馬來語,所以在 *** 部門及官方場合皆用馬來語。還有就是國內佔六成五的馬來人的日常用語也是以馬來語為主。
因為曾是英國殖民地的關系,英語也在馬來西亞相當流行,是當地的日常商業用語。
當地華人社會則普遍上以漢語或普通話溝通,加上日常生活也用各地方言如閩南語、粵語、海南話、潮州話、福州話等。
還有印度人社會則是以泰米爾語為主。
這是一個多元種族及多元文化的社會,所以語言的運用也是很多元
中國人到這里來基本上不用太擔心,因為馬來西亞的大城市一定有華人,所以溝通上基本上是沒問題的。
馬來西亞講什麼語言
馬來西亞的國語是馬來語,在國內人口佔百分之六十五的馬來人多是以馬來語交談,還有就是在 *** 各部門基本上他們的用語也是馬來語。
不過因為有被英國殖民的背景,所以馬來西亞的社交用語也包括英語。然後當地人口約百分之二十六的華人則絕大部分以漢語溝通,加上不同地區的發言群如粵語、閩南語、福州語、海南語、潮州語等。
其他比較少數的用語就是泰米爾語和東馬土著的語言了。
馬來西亞交換生用什麼語言授課
都是英文啊,不過有點馬來式而已,其實待久了或者會粵語的都懂那個意思
在馬來西亞使用什麼語言交流?
其實馬來西亞是個有著多種語言的國家,英語、馬來語、印度語、漢語都有使用。不過官方檔案一般使用英語,對專門的馬來人行文的檔案用的是馬來語。但是李敗華人在馬來西亞佔30%,除英語和普通話外,福建話、廣東話、客家話也是普遍使用的交流工具。
馬來西亞是什麼語言
馬來西亞 亞庇 說什麼語言?
您好說馬來語,也有華語的不過不是全部
因為官方語言是馬來語,你要去 *** 部門辦事都講馬來語的..
英文也通行的.因為這里曾經是英殖民地..所以很多人都會講英文..加上從小就學英文了..不過有些馬來人的英文就不大好..華人和印度人的情況就好了多..
再來就是華語了,也就是普通話...這里的華人幾乎都會說流利華語...因為從小就受中文教育的..不過要看地區...除了華人,會說華語的其他種族很少.
以下是幫您搜尋的簡單的馬來語:
官方語言一定是馬來語啦,你一定不會啦。所有人都會講英文,所有華人都會講中文,所以看到華人面孔放心大膽的說中文吧!馬來人一定就是英文了,有的人沒什麼口音,溝通挺順暢,有的人英語就打嘟嚕,要靠猜,而且chinglish人家也要猜,不過服務業的人天天猜,基本哪碧顫上抓到個重點詞人家就知道你幹嘛,路人有時候有點費勁。不過全世界通用的慧橋是什麼?Body language啊!而且馬來人民超級熱情,有求必應,相當淳樸,溝通不了你想放棄換人問的時候,他都會不幫到你不罷休,所以我堅信就算一句英語不會也沒有問題!
標識常見馬來文
Jalan——街道 Wi *** a——大廈 Pulau——島 Teksi——計程車
Bas——巴士 Tandas——廁所 Restoran——餐廳 Polis Jabatan——警察局
ps.馬來文名稱在後,開始看地圖納悶怎麼每條路都叫Jalan,後來才發現Jalan是路的意思,XX路就是Jalan XX,XX大廈就是Wi *** a XX,XX島就是Pulau XX。很多外來詞,按照英語發音規律讀,讀出來和英語一樣,有時候靠猜馬來文也是可以的。
常用中英/中馬文對照
大家的攻略都習慣性寫中文地名,地圖又全英文,所以初初研究資料的時候不是很直觀,於是小小總結一下。
1.景點
東姑阿都拉曼公園——Tunku Abl Rahman Park 加雅島——Gaya Island
*** 島——Sapi Island 馬努干島——Manukan Island
馬穆迪島——Mamutik Island 美人魚島(曼塔那尼島)——Mantanani Island
迪加島——Tiga Island 艾京生鍾樓——Atkinson Clock Tower
神山公園(京那巴魯公園)——Kinabalu National Park 波令溫泉——Poring Hot Springs
普陀寺——Puh Toh Tze Temple 水上清真寺——City Mosque
州立清真寺——State Mosque 丹容亞路海灘——Tunjang Aru beach
委士頓紅樹林——Weston 克利雅斯紅樹林——Klias
卡娜瑪紅樹林——Garama 巴達斯河——Padas River
巴吧河——Papar River 九如河——Kiulu River
2.街道/大廈
加雅街——Jalan Gaya 亞庇碼頭——Jesselton Point 旺旺山廣場——Plaza Wawasan
西加麥——Segama 默迪卡購物中心——Wi *** a Merdeka 亞庇城購物中心——KK Plaza
亞洲城——Asia City 美麗華超市——Milimewa Superstore 華麗山廣場——Warisan Square
沙巴大廈——Wi *** a Sabah 太平洋商業大廈——Center Point
3.食物
拉茶——Teh Tarik 蛇皮果——Salak 紅毛丹——Rambutan 楊桃——star fruit
榴槤——Durian 老虎蝦——Tiger Prawn 山竹——Mangosteen 龍蝦——Lobster
椰漿飯——Nasi Lemak 印度煎餅——Murtabak 肉骨茶——Bak Kut Teh 叻沙——Laska
斗亞蘭面——Tuaran Mee
4.食肆
怡豐茶室——Kedai Kopi Yee Fung 大茄來——Wele Seafood Restaurant
佑記茶室——Syarikat Yu Kee 味雅雞飯茶餐廳——Wiya Nasi Ayam Dan Kedai Kopi
富源——Kedai Kopi Fook Yuen 新記——Kedai Kopi Kwong Tong Chai Kolombong
馮業——Fong Ip 亞庇茶餐室——Kedai Kopi Kinabalu
成興茶餐室——Seng Hing Restaurant
5.娛樂專案
浮潛——Skin Diving 深潛——Deep Diving 海底漫步——Sea Walking
水上摩托——Water Scooter 飛魚——Flying fish
馬來西亞廣播電視電台用什麼語言
馬來西亞廣播電視電台什麼語言都有
主要的語言是:英語、華語、馬來語、淡米爾語 這4種語言
其他的語言,比如國內南方方言、日語、西班牙語、韓語、印尼語、泰語等等語言
馬來西亞是講什麼語言
馬來西亞的官方語言為馬來語。但是由於多元種族的文化,和歷史背景,通常的馬來西亞人都超過一種語言。
馬來人占超過半數,一般都會馬來語,有時則會有些地方口音,如吉蘭丹州有較獨特的馬來口語。較南馬部的就有的會爪哇語。
華人都會華文和馬來文,方言-南馬:多為福建
-中馬: 多為廣東
也有一些像客家,潮州等等…
印度裔則用泰米爾語和馬來語。
因為曾被英國統治,加上全球化,大部分的人民都會英文。
如果到首都吉隆坡,你可能會發現好多人都用英文,還有不少非華裔都會廣東哦!
在馬來西亞一般用什麼語言溝通
馬來西亞獨立的時候已經規定 *** 除了設立以馬來語教學的國民學校以外,同時還支援設立以漢語及泰米爾語教學的國民型學校。因為當時國家的獨立是由國內三大民族馬來族、華族及印度族合作爭取的。
所以到了今天,馬來西亞的華人如果願意的話,可以從幼兒園開始直到大學博士班都接受漢語教育,他們的課文到了中學還念文言文。所以會講漢語其實並不稀奇,現今國內大概六百萬的華人中,應該有九成是會說漢語的。加上他們大多住在城市地區,所以如果你去馬來西亞的話,語言溝通上基本問題不大。
另外,吳尊不是馬來西亞人,他是汶萊人,這里糾正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