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尼資訊 > 印尼lampung在哪裡

印尼lampung在哪裡

發布時間:2025-04-24 23:11:10

㈠ 蘇門答臘島的自然地理

蘇門答臘島呈西北—東南走向,在中間與赤道相交叉,由兩個地區組成:西部巴里散山脈(Barisan Mountains)和東部的沼澤地。
西半部山地縱貫,高峻的巴里散(Barisan)山脈呈西北-東南走向,綿亘1600千米,有90餘座火山,其中最高峰葛林芝(Kerinci)山海拔達3800米。山脈以東為沖積平原,南寬北窄,最寬處100千米以上。河流眾多,主要有穆西河、巴當哈里河、因德拉吉里河、甘巴河等,多能通航。當中以哈里(Hari)河最長,可通航480千米。托巴湖面積1140㎞²,是諸多山湖中最大者。
巴里桑散山脈為青藏高原新生代山脈的連續,縱貫蘇門答臘島。該地區發現了煤、黃金礦床。火山所噴發的礦物質使得土壤肥沃。山脈景象優美而迷人,如托巴湖(Lake Toba)周圍區域。
在東部,強大河流把淤泥帶到下游,形成了遼闊的平地,遍布沼澤和湖泊。雖然該地區宜耕土地少,對農業不利,但是其對印尼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不可低估,因為「地上出產油,地下也出產油」:棕櫚油和石油。
蘇門答臘島位於亞歐板塊的東南邊緣,該島以南地區位於印度洋板塊邊緣,是歐亞地震帶的一部分。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大地震引發的10米高海嘯席捲蘇門答臘西部的沿海地區,造成嚴重破壞,在印尼就有超過八萬人死亡,災情主要集中在亞齊省和北蘇門答臘省。 蘇門答臘島有約3700萬人,人口密度不高(85人/㎞²),人口稠密的地區包括北蘇門答臘、以及西蘇門答臘的中央高地,最大的市區集中在巨港和棉蘭。
當地居民使用52種不同語言,均屬於南島語系,文化方面也很接近。在東部,最普遍的語言是馬來語,但在其他地區不同的民族使用其他語言:南部和中部有楠榜語(Lampung)和米南加保語(Minangkabau),北部的山區有巴達克語(Batak),最北部沿海地區有亞齊語。在市區也有華僑使用漢語的閩南語。
蘇門答臘大部分人信奉伊斯蘭教,但Batak族信基督教(荷蘭人傳播的宗教),除此之外,也有印度教徒、佛教徒、天主教徒等。 蘇門答臘島占據著印度尼西亞國家領土的1/4。這里是一個名副其實的生物寶庫。島上僅僅哺乳類動物就有176種之多。除此之外還有眾多的爬行類,兩棲類動物。島上的動物包括猩猩、各種猿類、象、貘、虎、兩角聳立的蘇門答臘犀牛、長臂猿、樹鼩、飛狐猴、野豬和靈貓類。島上3座國家公園(勒塞山〔Leuser〕、葛林芝-塞布拉〔Kerinci Seblat〕和南巴里桑山〔Bukit Barisan Selatan〕)於2004年一起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定為世界遺產保護區。隨著人類在當地雨林中活動的增多,生物資源面臨著越來越嚴重的威脅,猩猩不到5000隻,而根據印尼野生動物保護基金會的統計,在2001年,蘇門答臘犀牛隻有132頭了。蘇門答臘的生態環境問題已經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希望蘇門答臘島這座天然的生物寶庫能夠保持它的原貌。
蘇門答臘島的大部分地區被被熱帶森林覆蓋,屬熱帶雨林帶。除高地外,蘇門答臘氣候炎熱且極為潮濕,植被有蘇門答臘松、南洋松(Pinus merkusii)、大王花(Rafflesia arnoldii)、香桃木、竹、杜鵑花、蘭花、棕櫚樹、櫟樹、栗樹、烏木、鐵木、樟樹、檀香木及多種可用來製作橡膠的樹種。這些森林曾經是寶貴動植物(紅毛猩猩、老虎、貘、Rafflesia等)的棲息地。各類熱帶植物覆蓋全境,到處生機盎然。交疊錯落的山脈被原始森林淹沒,波平如明鏡的河流被高大挺拔的椰樹簇擁,無論是城市、鄉村、田野、道路都浸潤在綠色的海洋中。而綠色的海洋和蔚藍的天空構成一幅和諧美麗的風情畫卷,成為蘇門答臘亘古不變的亮麗景觀,給旅遊者留下深刻印象。不幸的是,印尼當局的貪污風氣和非法森林開發使得這些原始森林面臨毀滅的危險。連所謂的「保護區」也遭到砍伐。 除了2004年底的由蘇門答臘島引發的印度洋大海嘯以外,2010年10月25日,印尼蘇門答臘島發生7.2級強烈地震,接著又引發了巨大的海嘯。
10月25日,印度尼西亞遭受一連串地震沖擊:當地時間當天19:05,印度尼西亞北蘇拉威西省發生里氏5.8級地震;當地時間21:42,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發生里氏7.2級強烈地震,該地區其後相繼發生了里氏5.5級和5級兩次餘震。
據悉,到目前為止,當地已發生150多次餘震。路透社報道指出,印度尼西亞當地漁業部官員稱,明打威群島(Mentawai)南巴蓋(SouthPagai)地區沿海的貝圖-蒙加(Betu Monga)村生活著200名左右村民,當7.2級強震發生後,該村大部分建築被摧毀,160名村民失蹤,失蹤人員中大部分是婦女和兒童。僅知有40名村民生還。該官員稱,貝圖-蒙加村以及臨近村莊遭受強風暴雨沖擊,80%的建築都被摧毀,食物儲備不足,到處都是人們的哭泣聲。至少1人死亡,2人失蹤。當地警方表示,已設立了緊急哨崗,並搜救失蹤者。而在明打威群島的錫波拉(Sipura)島,2人的屍體被發現。據悉,在南巴蓋島,海嘯掀起的巨浪直撲沿岸村莊600米之內的腹地;而北巴蓋島的海浪直接打向民居的屋頂。
此外,澳大利亞外交貿易事務部發表聲明說,地震發生後,一艘載有8到10名澳大利亞人的船隻失去了無線電通訊聯系。
據英國媒體報道,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25日發生7級以上強烈地震,據當地媒體報道,印度尼西亞衛生部官員2010年10月26日稱,蘇門答臘島10月25日引發的海嘯已造成23人死亡、169人失蹤。
據美國地質勘探局網站消息,北京時間2012年4月11日16:38,北蘇門答臘西海岸發生里氏8.9級地震。震源深度33千米。
北京時間2012年7月25日早晨8:27,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西部發生里氏6.4級地震,震中距離蘇門答臘西部「亞齊省」外海小島「希默魯」西北方28千米,震源深度為45.9千米。
新華網雅加達6月23日電(記者王慧慧)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北部亞齊省23日發生6.6級地震,尚無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的報告。
據印尼氣象、氣候和地球物理局網站消息,地震發生於當地時間11時34分,震中位於亞齊省蘇布魯薩蘭市西北方向24千米處,震源深度103千米。地震監測部門未就此次地震發布海嘯預警。
美國地質勘探局測定此次地震級別為5.9級。
印尼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時有地震發生。

新華網雅加達10月25日電(記者趙金川)印度尼西亞氣象和地球物理機構說,25日晚印尼蘇門答臘島發生里氏7.2級強烈地震,但尚無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的報道。
此次地震發生在當地時間21:42(北京時間22:42),震中位於西蘇門答臘省明打威縣巴蓋瑟拉丹鄉西南78千米處,南緯3.61度,東經99.93度,震源深度為10千米。
地震發生後,有關部門立即發出海嘯預警,但30分鍾後解除了警報。此次地震持續約10分鍾,引起許多居民的恐慌。他們紛紛逃出戶外,因擔心發生海嘯,還有不少人逃到山頂躲避。
在強震發生10分鍾後,該地區又相繼發生了里氏5.5級和5級兩次餘震。
當地時間25日19點5分,印尼北蘇拉威西省發生里氏5.8級地震,但無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的報道。
印尼地處太平洋地震帶,每年發生數千次大小地震。2004年12月,印尼亞齊地區發生里氏7.9級強烈地震並導致印度洋海嘯,造成20多萬人死亡,50多萬人無家可歸。

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默拉皮火山26日噴發,大量火山灰被噴射至火山口以西1.5千米處。相關部門已發出限制進入火山口周圍區域的警告。
印尼火山和地質災害治理部門主管蘇羅諾接受新華社記者電話采訪時說,默拉皮火山當地時間下午4時39分噴發,當地居民已被禁止進入火山口周圍半徑3千米以內區域。
印尼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國家,目前有129座活火山。默拉皮火山是蘇門答臘島最活躍的火山之一。

㈡ 蘇門答臘島詳細資料大全

東南亞印度尼西亞西部的一個大型島嶼。面積47.3萬平方公里,是世界第六大島嶼,也是印度尼西亞所獨立擁有的最大的島嶼。人口5018萬,是印尼人口第二多的島嶼。屬於熱帶雨林氣候。

位於赤道之上,是大巽他群島四個主要島嶼之一。東北隔馬六甲海峽與馬來半島相望,西瀕印度洋,東臨南中國海,東南隔巽他海峽與爪哇島相望,北面為安達曼群島。

蘇門答臘島古名為Suvara Dvipa(梵語:黃金島嶼),在中國古代文獻中稱為金洲,因自古以來蘇門答臘島山區盛產黃金。16世紀時,其「黃金島」之名聲曾吸引不少葡萄牙探險家遠赴蘇門答臘島尋金。

基本介紹

名稱來源,歷史,室利佛逝國,蘇門答臘國,西方入侵,行政區域,自然地理,地形,河流,海岸,氣候,生物資源,海嘯與地震,火山爆發,社會經濟,人口,農業,工業,交通,風土人情,野生動物,

名稱來源

關於蘇門答臘島名稱來源有兩種說法:一說島名來源於梵文SamudraDvipa,samudra意為「海」,dvipa意為「島嶼」,故蘇門答臘古時曾叫蘇瓦納布米(Sumutrabhumi),意為「光輝綺麗的鄉土」,這個名字的同義詞即蘇門答臘布米(Sumutrabhumi),蘇門答臘即從蘇門答臘布米演變而來。蘇門答臘古稱安達拉斯,此名源於阿拉伯語。數百年前,該島廣為種植橡膠樹,人們便把它別稱為「帕齊亞」,印尼語意即「橡膠島」。印度尼西亞獨立後,該島又贏得「希望之島」的美稱。蘇門答臘島印尼語寫作Sumatera,英語習慣拼作Sumatra。關於蘇門答臘這一名稱中國古籍很早便有記載,以《元史·世祖紀》著錄最早。其中記述了至元十九年(1282年)蘇木都刺國遣使來朝。蘇木都刺即是中國史籍中對該島的最早譯名,在《元史》中又譯作速木都刺。明王朝在此地設定過舊港宣慰司,嗣後它的名字屢屢見於中國的正史和其中多種典籍中,只是譯名不甚統一而已,到了清朝改譯名為蘇門答臘,近代圖書就沿襲這一譯名。 蘇門答臘島衛星地圖

歷史

蘇門答臘島處於海上絲綢之路要道,所以經濟繁榮,出現了一些著名的貿易城市,主要是在東部。印度宗教,特別是佛教,也隨之滲透到這個地區。歷史上,蘇門答臘島上有室利佛逝、蘇門答臘、八昔、亞齊、那孤兒、黎代等古國。中國南北朝時(5-6世紀)有乾陀利國。

室利佛逝國

7世紀中葉,中國唐朝永徽元年(650年)室利佛逝國取代乾陀利國而興起,位於現今巨港一帶。這個佛教王國王國在7-9世紀獨霸一方,通過貿易交往和物理征服,在蘇門答臘島、馬來半島、婆羅洲西部傳播馬來文化。但是,歷史學家認為,這個王國的勢力范圍限於沿海地區,內陸地區幾乎不受其影響。 7世紀末葉唐咸亨二年(671年)唐代高僧義凈,訪問室利佛逝國,停留六個月。 10世紀初唐天祐元年(904年)改稱為三佛齊,以勃林邦(今巨港)為首都。 10世紀末葉北宋建隆元年(960年)、二年(961年)、三年(962年)三月、三年十二月,三佛齊國王悉利大霞里壇遣使貢方物。 11世紀,室利佛逝帝國(Srivijaya empire)的勢力擴張到蘇門答臘大部分地區,以及其他島嶼和大陸地區。宋元豐二年(1079年)七月三日三佛齊占卑使來貢方物;元祐三年(1089年)十二月遣使貢方物;元祐五年(1091年)九月又貢。這時三佛齊舊都勃林邦已被東爪哇國侵佔,三佛齊國都遷往占卑。 蘇門答臘的森林正遭到破壞 13世紀初葉,宋代泉州市舶司提舉趙汝適於南宋寶慶元年(1225年)著《諸蕃志》有專條詳細敘述三佛齊國。 13世紀中葉,三佛齊遠征細蘭失敗,國力漸弱。 1377年,三佛齊的首都淪入爪哇的麻喏巴歇帝國(Majapahit empire)之手,此後王國便在蘇門答臘一蹶不振。14世紀末葉明朝洪武三十年(1397年),三佛齊被爪哇滿者伯夷國王滅。

蘇門答臘國

蘇門答臘國在元代稱為「須文達那國」,位於今日蘇門答臘島八昔(Parsei)河口,那裡還有一個名叫須文達那(Sumandra)的小村。1298年馬可·波羅曾敘述Samara, 就是須文達那國。阿拉伯游歷家伊本·白圖泰曾經到過須文達那國,他稱這個國為"Sumatra"(阿拉伯文對「Samudra」的音譯)但《伊本·白圖泰游記》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直到19世紀,才被西歐的學術界重新發現。15世紀初葉,威尼斯旅行家尼可羅·達·康替(Niolò Da Conti)到蘇門答臘國旅遊達一年之久,他在所著的《游紀》中稱蘇門答臘為Shamuttera。 13世紀末元至元九年(1282年),須文達那國遣使貢方物。在明代才改稱為蘇門答臘國,但仍然不是蘇門答臘全島。 14世紀末明洪武元年(1367年),蘇門答臘國王奉獻金葉表文,貢馬匹和方物。 明代鄭和七下西洋,屢屢從蘇門答臘海岸經過。當年,明成祖令鄭和贈送給亞齊國王一座大鍾,現仍陳列在亞齊博物館里。明永樂三年(1406年)蘇門答臘王蘇丹罕難阿必鎮遣使阿里入貢,明成祖昭封鎖丹罕難必鎮為蘇門答臘國王,賜印、金幣。永樂五年再次遣使入貢。隨後蘇門答臘國遭到那孤兒國侵略,蘇門答臘國王中毒箭死,王子蘇干拉年幼,王妃下令,如有勇士能夠替國王報仇,保衛蘇門答臘國,願意嫁為妻子。有一老漁翁挺身而出,打敗那孤兒國,王妃果然嫁給老漁翁,並尊老漁翁為老國王。永樂七年(1410年)老漁翁國王來京師朝貢,永樂十年(1413年)明成祖遣使往蘇門答臘國。這時候,前王子蘇干拉已經成人,糾眾殺老漁翁國王,然後糾眾逃往山中建立山寨。永樂十三年(1416年)三保太監鄭和擒獲前王子蘇干拉送京伏法。少漁翁王感恩不盡。宣德十年(1436年)明宣宗昭封少漁翁王的兒子繼承王位。後來,蘇門答臘國被亞齊酋長國所滅,亞齊酋長國一直延續到20世紀,而蘇門答臘成為全島的名字。

西方入侵

16世紀開始,歐洲列強──最初為葡萄牙,後為荷蘭和英國,先後與蘇門答臘沿海地區的公國貿易、交戰,並在此建立若干堡壘。1824和1871年訂立的英荷條約撤消英國在蘇門答臘的主權,而荷蘭則透過經濟開發和行政手段,在19世紀逐漸將內陸地區納入勢力范圍。在19世紀,蘇門答臘的各王國一個接著一個被荷蘭殖民者打敗,唯有亞齊酋長國維持獨立。為了佔領這個酋長國,荷蘭人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打了昂貴的亞齊戰爭(1870年-1905年)。亞齊北部地區則歷經30年的爭戰才在20世紀初勉強為荷蘭掌控。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門答臘曾被日軍佔領,1950年成為印度尼西亞共和國的一部分。 此後蘇門答臘人不時表達對中央 *** 財政議題的不滿,常發動叛亂或其他區域性的社會運動。其中最著名的是亞齊的情勢,亞齊分離主義者與印度尼西亞軍隊自1990年起經常爆發武裝沖突。2004年末蘇門答臘遭遇一場自然浩劫,印度洋一起大海嘯(由亞齊外海一起強烈地震所引發)肆虐西北沿岸的低窪地區及附近島嶼,造成嚴重傷亡及災害。

行政區域

全島分為北蘇門答臘、占碑(Jambi)、廖內(Riau)、西蘇門答臘、南蘇門答臘、邦加-勿里洞(Bangka-Belitung)、明古魯(Bengkulu)和楠榜8省,還有亞齊半自治省。主要城市有棉蘭(Medan)、巨港和巴東。約有3/5的人口居住在農村;蘇門答臘東北部棉蘭一帶的人口最為稠密。爪哇島為緩和人口過分擁擠的情況,已往蘇門答臘南部的楠榜省移民。 蘇門答臘全島共分成九個省: 蘇門答臘島行政區劃 亞齊省(Aceh)首府:班達亞齊(Banda Aceh) 邦加-勿里洞省(Bangka-Belitung)首府:邦加檳港(Bangkalpinang) 明古魯省(Bengkulu)首府:明古魯市(Bengkulu) 占碑省(Jambi)首府:占碑(Jambi) 楠榜省(Lampung)首府:班達楠榜(Bandar Lampung) 廖內省(Riau)首府:北乾巴魯(Pekanbaru) 廖內群島省(Kepulauan Riau)首府:丹戎檳榔(Tanjungpinang) 西蘇門答臘省- 首府:巴東(Padang) 南蘇門答臘省- 首府:巨港(Palembang) 北蘇門答臘省- 首府:棉蘭(Medan)

自然地理

地形

蘇門答臘島呈西北—東南走向,主要由兩個部分組成:西部巴里散山脈(Barisan Mountains)和東部的低地平原。而西部沿海平原過於狹窄。 西半部的巴里散山脈是青藏高原新生代山脈的連續,呈西北—東南走向,綿亘1600千米,縱貫全島。有90餘座火山,其中最高峰為葛林芝峰(Mount Kerinci),海拔達3800米。由於火山灰的影響,部分地區土地肥沃,利於農業。湖泊遍布,其中最著名的當屬山脈北部的多巴湖,面積1140平方公里,它是印尼第一大淡水湖,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火山湖。 蘇門答臘島地形圖 山脈以東,強大的河流把淤泥帶到下游,形成了遼闊的沖積平原,遍布沼澤,南寬北窄,最寬處100千米以上。雖然東部平原地區宜耕土地少,對農業不利,但其對印尼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不可低估,因為「地上出產油,地下也出產油」:棕櫚油和石油。

河流

河流眾多,主要有穆西河、巴當哈里河、因德拉吉里河、甘巴河等,多能通航。當中以哈里(Hari)河最長,可通航480千米。

海岸

蘇門答臘島雖然海岸線很長,但西部沿岸缺乏天然良港。原因是經常受到「印度洋拍岸浪」的襲擊。一種高高捲起的拍岸浪呈一長排或兩排、三排向岸上推進,其力量極大,可以把漁船舉至浪巔,然後翻轉倒下。由於「印度洋拍岸浪」現象的存在,致使蘇門答臘西海岸幾乎無天然良港。

氣候

蘇門答臘島有赤道穿過,屬於熱帶雨林氣候(全年高溫多雨,有明顯干濕兩季)。由於常年高溫多雨,各地溫差不大,降雨則有明顯差異。西海岸年降水量3000毫米,山區可達4500-6000毫米;山脈東坡至沿海平原年降水量2000-3000毫米,島的南北兩端年降水量1500-1700毫米。

生物資源

蘇門答臘島占據著印度尼西亞國家領土的1/4。這里是一個名副其實的生物寶庫。島上僅僅哺乳類動物就有176種之多。除此之外還有眾多的爬行類,兩棲類動物。島上的動物包括猩猩、各種猿類、象、貘、虎、兩角聳立的蘇門答臘犀牛、長臂猿、樹鼩、飛狐猴、野豬和靈貓類。島上3座國家公園(勒塞山〔Leuser〕、葛林芝-塞布拉〔Kerinci Seblat〕和南巴里桑山〔Bukit Barisan Selatan〕)於2004年一起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定為世界遺產保護區。隨著人類在當地雨林中活動的增多,生物資源面臨著越來越嚴重的威脅,猩猩不到5000隻,而根據印尼野生動物保護基金會的統計,在2001年,蘇門答臘犀牛隻有132頭了。蘇門答臘的生態環境問題已經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希望蘇門答臘島這座天然的生物寶庫能夠保持它的原貌。 蘇門答臘島的大部分地區被被熱帶森林覆蓋,屬熱帶雨林帶。除高地外,蘇門答臘氣候炎熱且極為潮濕,植被有蘇門答臘松、南洋松(Pinus merkusii)、大王花(Rafflesia arnoldii)、香桃木、竹、杜鵑花、蘭花、棕櫚樹、櫟樹、栗樹、烏木、鐵木、樟樹、檀香木及多種可用來製作橡膠的樹種。這些森林曾經是寶貴動植物(紅毛猩猩、老虎、貘、Rafflesia等)的棲息地。各類熱帶植物覆蓋全境,到處生機盎然。交疊錯落的山脈被原始森林淹沒,波平如明鏡的河流被高大挺拔的椰樹簇擁,無論是城市、鄉村、田野、道路都浸潤在綠色的海洋中。而綠色的海洋和蔚藍的天空構成一幅和諧美麗的風情畫卷,成為蘇門答臘亘古不變的亮麗景觀,給旅遊者留下深刻印象。不幸的是,印尼當局的貪污風氣和非法森林開發使得這些原始森林面臨毀滅的危險。連所謂的「保護區」也遭到砍伐。

海嘯與地震

2004年底,由蘇門答臘島引發了印度洋大海嘯。 2010年10月25日,印尼蘇門答臘島發生7.2級強烈地震,接著又引發了巨大的海嘯。 2012年4月11日16:38,北蘇門答臘西海岸發生芮氏8.9級地震。震源深度33千米。 2019年3月12日00時34分,蘇門答臘島北部(北緯1.10度,東經98.75度)發生5.3級地震,震源深度80千米。主詞條:3·12蘇門答臘島地震

火山爆發

2012年9月26日,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默拉皮火山噴發,大量火山灰被噴射至火山口以西1.5公里處。

社會經濟

人口

蘇門答臘島有約3700萬人,人口密度不高(85人/㎞ 2 ),人口稠密的地區包括北蘇門答臘、以及西蘇門答臘的中央高地,最大的市區集中在巨港和棉蘭。 當地居民使用52種不同語言,均屬於南島語系,文化方面也很接近。在東部,最普遍的語言是馬來語,但在其他地區不同的民族使用其他語言:南部和中部有楠榜語(Lampung)和米南加保語(Minangkabau),北部的山區有巴達克語(Batak),最北部沿海地區有亞齊語。在市區也有華僑使用漢語的閩南語。 蘇門答臘大部分人信奉伊斯蘭教,但Batak族信基督教(荷蘭人傳播的宗教),除此之外,也有印度教徒、佛教徒、天主教徒等。

農業

農產以稻米、咖啡、橡膠、茶葉、油棕、菸草、椰子等為主。為出口種植的農產品有橡膠、菸草、茶葉、咖啡、棕櫚油、薴麻纖維、瓊麻、椰干、檳榔子、木棉、花生和胡椒。北蘇門答臘高地地區種植出口用蔬菜。生計作物有玉蜀黍、塊根作物、蔬菜和稻米。約有1/3的印度尼西亞木材產自蘇門答臘森林,森林另出產各種油類及纖維。

工業

工業有煉油、采礦、機械、化工、食品加工等。重要城市有棉蘭、巴東、巨港等。這個島的山脈、平原和北部沿海沼澤相間分布,是印尼經濟作物的最大種植園區。除了錫、石油等礦產資源外,這里主要種植橡膠、咖啡等各種各樣的熱帶經濟作物。這個島的物產出口值佔印尼的60%以上,可見蘇門答臘島在印尼經濟上多麼重要。 蘇門答臘及其鄰近島嶼蘊藏石油、天然氣、錫、鋁土礦、煤、黃金、銀和其他礦產。靠近沙哇倫多(Sawahlunto)的翁比林(Umbilin)煤田面積約100平方千米。其他煤田包括亞生(Asen)山及南蘇門答臘的礦床。廖內省的杜馬伊(Dumai)地區有若干印度尼西亞境內最高產的油井;巨港和龐卡南-布郎丹(Pangkalan Brandan)亦有油田開發。

交通

蘇門答臘東北部、巴東高地和蘇門答臘南部都有健全的公路網,其他地方則只能利用山間小路和河流通行。西北-東南走向的蘇門答臘公路竣工於1980年代。蘇門答臘北部、中部和南部各有獨立、不相連的鐵路網。一家印度尼西亞航空公司有航班往來各大城市。含鄰近島嶼的面積為482393㎞ 2 。人口:包括鄰近島嶼在內為43309707人(2000年)。

風土人情

蘇門答臘的語言屬澳斯特羅尼西亞諸語言(馬來-玻里尼西亞語系)。亞齊人居住在西北部,加約人(Gajo)和阿拉斯人(Alas)住在中北部山區,巴塔克人(Batak)住在托巴湖四周及以南地區,米南卡保人(Minangkabau,當地最大種族族群)則住在巴東(Padang)高地。巴東南部的西海岸地區住有勒姜人(Redjang)和萊邦(Lebong)山民及楠榜(Lampung)沿海居民。沿海岸和河畔而居的馬來人在東海岸和廣大的南部平原佔多數,操馬來語(印度尼西亞語族的)──印度尼西亞群島的通用語言。米南卡保人和巴塔克人最善於接受西式教育。絕大多數蘇門答臘人是穆斯林,但也有些居民是基督徒和萬物有靈論者。 蘇門答臘島又稱「美南卡巴島」,意即「水牛的勝利」。關於這個名稱的由來,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距今1500年前,爪哇和馬來亞之間因蘇門答臘島的歸屬問題發生了糾紛,為了避免流血沖突,雙方想出了一個奇妙的辦法:雙方各選出一頭足以代表本方的水牛,讓它們角斗,以其勝負來決定蘇門答臘島的歸屬。蘇門答臘島從此獲得了「美南卡巴島」的名稱,印度尼西亞還流傳著鬥牛的習俗。 蘇門答臘島的巴達克族人,忌諱公公和兒媳直接談話,有話非說不可的時候必須通過中間人。如公公要問兒媳家裡有沒有雞蛋,就得這樣問:「穆罕默德,請去問問我的兒媳,家裡有沒有雞蛋。」兒媳也必須如此回答:「穆罕默德,請轉告我公公,昨天我剛剛買了一大竹籃。」在這問答中,作為中間人的穆罕默德可以自顧自地呆在一邊,毫不理睬二人在談些什麼,因為公公和兒媳彼此都聽得見對方的話,用不著別人來轉達。若是公公和兒媳在外面偶然相遇,雙方出於禮貌都想問候對方幾句,而此時旁邊又沒有第三者,那麼路邊的石頭,樹木都可以充當"中間人"。 在蘇門答臘的西南部沿海,有一連串島嶼,叫明打威群島。這個島上生活著愛紋身的部落人,人們稱之為「花人」。由於這里自然環境閉塞,花人們一直保留著他們紋身的習慣。紋身師用棕櫚樹汁和木炭等煮成染料,然後用針在被紋身的人身上刺成各種花紋圖案,再染上色汁,這樣刺在身上的花紋就終身保留下來。這種紋身是在莊重古樸的儀式下進行的,不是一次完成,每一個人一生要進行幾次,一般從小孩子時起就進行,最後達到完成全身的紋花工作。他們認為這是對一個人的美化。因為他們基本上 *** 衣服,只在腰下部圍些樹葉或扎一塊布條,所以身上的花紋所顯示的美,能使人一目瞭然。

野生動物

新浪環球地理訊 台北時間8月27日訊息,據美國國家地理網站報導,2004-2009年,野生動植物保護國際(FFI)與英國肯特大學德雷爾生物保護與生態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在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的克林西塞布拉特國家公園實施了一個為期5年的研究項目,他們利用安設在公園內的自動相機,捕捉到包括蘇門答臘虎、巽他雲豹在內的許多珍稀物種的身影。 1.蘇門答臘虎2007年5月,在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克林西塞布拉特國家公園,一頭蘇門答臘虎朝自動相機的方向走來。蘇門答臘虎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極度瀕危」物種。克林西塞布拉特國家公園也是蘇門答臘虎最後的避風港之一。從2004年到2009年,一個研究小組在這座國家公園安設了自動相機捕捉蘇門答臘虎的一舉一動。動物保護主義者稱,這也是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此類項目之一。 蘇門答臘島生物資源 在這個項目實施期間,野生動植物保護國際(FFI)和英國肯特大學德雷爾生物保護與生態研究所科研人員組成的研究小組一共捕捉到35頭蘇門答臘虎的照片。據估計,蘇門答臘虎的總數可能只有500頭左右。野生動植物保護國際於上周首次公布了蘇門答臘虎以及該項目實施期間捕捉到的其他一些森林物種的照片。 據野生動植物保護國際的麥克-林基爾(Mike Linkie)介紹,與眾所周知的孟加拉虎和西伯利亞虎不同,蘇門答臘虎「並沒有獲得國際知名度,一定程度上是因為它們總是躲在茂密的常綠熱帶雨林,記錄的難度非常大。」 林基爾稱,印度尼西亞境內另外兩個虎種——巴厘虎和爪哇虎——都已滅絕,由於在蘇門答臘島遭到非法獵殺,蘇門答臘虎也「極有可能步它們的後塵,成為歷史」。但他說,國際社會並沒有放棄拯救蘇門答臘虎的希望,例如,野生動植物保護國際在克林西塞布拉特國家公園建立了5個反偷獵小組。 2.巽(xùn)他雲豹 在這張攝於2006年12月的照片中,一頭巽他雲豹在四處覓食。2007年,科學家發現東南亞婆羅洲和蘇門答臘島的巽他雲豹其實是一個不同的品 種。在此之前,巽他雲豹被認為與大陸雲豹屬於同一品種。由於森林砍伐,巽他雲豹的數量不斷減少,如今低於1萬只,已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列為易危物種。 3.蘇門答臘地鵑 消失90年以後,蘇門答臘地鵑的身影最終在2006年5月被自動相機捕捉到了。而上一次人們見到這種鳥類的身影,是在1916年最早發現它的時候。林基爾說,那部自動相機還無意中捕捉到偷獵者在公園尋找蘇門答臘地鵑的鏡頭。林基爾稱,在一組照片中,一名獵人「顯然發現了閃光,因為在下一張照片中,他在同一方位與相機擦肩而過,但相機仍拍到他身穿短褲、嘴裡叼著香菸的鏡頭。」 4.亞洲貘 2006年9月,兩只亞洲貘在夜色的掩護下出現在克林西塞布拉特國家公園。亞洲貘亦稱馬來貘,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列為瀕危物種,過去30年,它們的數量在東南亞地區不斷下降。據國際自然保護聯盟介紹,亞洲貘數量減少主要是因為森林被辟為棕櫚油種植園以及其他人類活動導致的棲息地喪失。

㈢ 蘇門答臘是什麼地方啊

蘇門答臘是印尼最西面的一個大島,也是全球第六大島嶼。全島面積達47萬平方公里。

地理

蘇門答臘島地圖蘇門答臘島呈西北—東南走向,在中間與赤道相交叉,由兩個地區組成:西北Barisan山脈和東部的沼澤地。

蘇門答臘島西南與爪哇島隔著巽他海峽相望,北方隔著麻六甲海峽與馬來半島遙遙相對,東方隔著卡里馬達海峽(Karimata)毗鄰婆羅洲,西方瀕臨印度洋。

Barisan山脈橫貫蘇門答臘島。該地區發現了煤、黃金礦床。火山所噴發的礦物質使得土壤肥沃。山脈景象優美而迷人,如多巴湖(Lake Toba)周圍區域。

在東部,強大河流把淤泥帶到下游,形成了遼闊的平地,遍布沼澤和湖泊。雖然該地區宜耕土地少,對農業不利,但是其對印尼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不可低估,因為「地上出產油,地下也出產油」:棕櫚油和石油。

在古代,蘇門答臘島的大部分地區被被熱帶森林覆蓋,這些森林曾經是寶貴動植物(紅毛猩猩、老虎、貘、Rafflesia等)的棲息地。不幸,當局的貪污風氣和非法森林開發使得這些原始森林目前面臨毀滅的危險。連所謂的「保護區」也遭到砍伐。

2004年12月26日,2004年印度洋大地震引發的10米高海嘯席捲蘇門答臘西部的沿海地區,造成嚴重破壞,在印尼就有超過八萬人死亡,災情主要集中在亞齊省。

歷史

蘇門答臘的古名為suvarṇa dvīpa(梵文:「金島」),顯然是因為自古以來蘇門答臘山區開采黃金。

蘇門答臘處於海上絲綢之路要道,所以經濟繁榮,貿易城市大量出現,特別是在東部,印度教也隨著滲透到這個地區。

古時蘇門答臘島上有室利佛逝、蘇門答臘、八昔、 亞齊、那孤兒 黎代 等古國。

室利佛逝國

5世紀-6世紀南北朝(420年—589年)時有干陀利國。

7世紀中葉唐永徽元年(650年)室利佛逝國取代干陀利國而興起,位於現今巨港一帶。這個佛教王國王國在7世紀—9世紀獨霸一方,通過貿易交往和物理征服,在蘇門答臘島、馬來半島、婆羅洲西部傳播馬來文化。但是,歷史學家認為,這個王國的勢力范圍限於沿海地區,內陸地區不受其影響。

7世紀末葉唐 咸亨二年(671年)唐代高僧義凈,訪問室利佛逝國,停留六個月。

10世紀初唐天佑元年(904年)改稱為三佛齊,以勃林邦(今巨港)為首都。

10世紀末葉北宋建隆元年(960年)、二年(961年)、三年(962年)三月、三年十二月,三佛齊國王悉利大霞里壇遣使貢方物。

11世紀,宋元豐二年(1079年)七月三日三佛齊占卑使來貢方物;元佑三年(1089年)十二月遣使貢方物;元佑五年9(1091)年月又貢。這時三佛齊舊都勃林邦已被東爪哇國侵佔,三佛齊國都遷往占卑。

13世紀初葉,宋代泉州市舶司提舉趙汝適於南宋寶慶元年(1225年)著《諸蕃志》有專條詳細敘述三佛齊國。

13世紀中葉,三佛齊遠征細蘭失敗,國力漸弱。

14世紀末葉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三佛齊被爪哇滿者伯夷國王滅。

蘇門答臘國

蘇門答臘國在元代稱為「須文達那國」,位於今日蘇門答臘島八昔(Parsei)河口,現在那裡還有一個名叫須文達那(Sumandra)的小村。

十三世紀末元至元九年(1282年),須文達那國遣使貢方物。在明代才改稱為蘇門答臘國,但仍然不是蘇門答臘全島。

十四世紀末明洪武元年(1367年),蘇門答臘國王奉獻金葉表,貢馬匹和方物。

十五世紀初明永樂三年(1406年)蘇門答臘王蘇丹罕難阿必鎮遣使阿里入貢,明成祖昭封鎖丹罕難必鎮為蘇門答臘國王,賜印、金幣。永樂五年再次遣使入貢。隨後蘇門答臘國遭到那孤兒國侵略,蘇門答臘國王中毒箭死,王子蘇干拉年幼,王妃下令,如有勇士能夠替國王報仇,保衛蘇門答臘國,願意嫁為妻子。有一老漁翁挺身而出,打敗那孤兒國,王妃果然嫁給老漁翁,並尊老漁翁為老國王。永樂七年(1410年)老漁翁國王來京師朝貢,永樂十年(1413年)明成祖遣使往蘇門答臘國。這時候,前王子蘇干拉已經成人,糾眾殺老漁翁國王,然後糾眾逃往山中建立山寨。永樂十三年(1416年)三保太監鄭和擒獲前王子蘇干拉送京伏法。少漁翁王感恩不盡。宣德十年(1436年)明宣宗昭封少漁翁王的兒子繼承王位。後來,蘇門答臘國被亞齊酋長國所滅,亞齊酋長國一直延續到20世紀,而蘇門答臘成為全島的名字。

在19世紀,蘇門答臘的各王國一個接著一個被荷蘭殖民者打敗,唯有亞齊酋長國維持獨立。為了佔領這個酋長國,荷蘭人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打了昂貴的亞齊戰爭(1870年—1905年)。

1298年馬可·波羅曾敘述Samara, 就是須文達那國。阿拉伯游歷家伊本·白圖泰曾經到過須文達那國,他稱這個國為"Sumatra"(阿拉伯文對「Samudra」的音譯)但《伊本·白圖泰游記》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直到19世紀,才被西歐的學術界重新發現。十五世紀初葉,威尼斯旅行家尼可羅·達·康替(Niccolò Da Conti)到蘇門答臘國旅遊達一年之久,他在所著的《游紀》中稱蘇門答臘為Shamuttera,

行政區域

蘇門答臘全島共分成九個省:

亞齊省 (Aceh) 首府:班達亞齊 (Banda Aceh)

邦加-勿里洞 (Bangka-Belitung) 首府:邦加檳港 (Bangkalpinang)

明古魯 (Bengkulu) 首府:明古魯 (Bengkulu)

占碑 (Jambi) 首府:占碑 (Jambi)

楠榜 (Lampung) 首府:班達楠榜 (Bandar Lampung)

廖內 (Riau) 首府:北乾巴魯 (Pekanbaru)

廖內群島 (Kepulauan Riau) 首府:丹戎檳榔 (Tanjungpinang)

西蘇門答臘 - 首府:巴東 (Padang)

南蘇門答臘 - 首府:巨港 (Palembang)

北蘇門答臘 - 首府:棉蘭 (Medan)

人口

蘇門答臘人口密度不高(85 人/平方公里),人口稠密的地區包括北蘇門答臘、以及西蘇門答臘的中央高地,最大的市區集中在巨港和棉蘭。

當地居民使用52種不同語言,均屬於南島語系,文化方面也很接近。在東部,最普遍的語言是馬來語,但在其他地區不同的民族使用其他語言:南部和中部有Lampung語和Minangkabau語,北部的山區有Batak語, 最北部沿海地區有亞齊語。在市區也有華僑使用閩南語。

蘇門答臘大部分人信奉伊斯蘭教,但Batak族信基督教(荷蘭人傳播的宗教),除此之外,也有印度教徒、佛教徒、天主教徒等。

㈣ 印度尼西亞是個怎樣的國家

印度尼西亞是東南亞國家,是全世界最大的群島國家,疆域橫跨亞洲及大洋洲,別稱「千島之國」,也是多火山多地震的國家,河流眾多,水量豐沛,但都比較小。它的石油、天然氣和錫的儲量在世界上佔有重要地位。

印尼人口近2.62億(2019年) ,僅次於中國、印度、美國,居世界第四位。印尼是東南亞國家聯盟創立國之一,也是東南亞最大經濟體及20國集團成員國,航空航天技術較強。

(4)印尼lampung在哪裡擴展閱讀:

印度尼西亞特點:

1、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伊斯蘭教國家

印尼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伊斯蘭教國家,主要是遜尼派。不過,印尼的許多島嶼和村莊都信仰基督教,這要歸功於傳教士們的功勞。有趣的是,島上一直就有的萬物有靈論就並沒有被拋棄,在有的島嶼上,它們也會混雜在一起。有時你會看到有人戴著十字架,也拿著護身符之類的東西。

2,有700多種方言

印尼的官方語言是印度尼西亞語,不過,印尼人使用的語言有700多種,單是巴布亞一個省,就有270多種方言。爪哇語是印尼的第二大語言,有超過8400萬人使用。

3、仍然生活著叢林部落

在現代化的印尼大都市裡,我們很難想像,在蘇門答臘的叢林中,依舊存在著遺世獨立的部落。有些部落曾有過獵人頭的事情,雖然這種做法幾十年前就被廢止了,但有些家庭還在屋裡懸掛著他們祖輩的「戰利品」。

㈤ 印尼海島有哪些

印度尼西亞分30個省、2個特別行政區、和1個首都地區:
向聯合國登記4891個小島名稱
其中蘇南省23個小島、邦加勿里洞群島361個小島、東爪445個、北蘇258個、峨侖打洛123個、馬露姑783個、中爪33個、日惹特區28個、西爪10個、東南蘇511個、楠榜130個、萌姑露10個、廖群島1794個,以及仍有占碑與廖省爭紛的柏爾哈拉島。
印尼國民軍地圖與調查中心資料指出,1987年印度尼西亞小島總數為1萬7508個,而內政部於2003年的數據指出共1萬7504個。4島遭海浪沖擊消失「因被海浪沖擊,有4個島消失。」
梭朱昂安指出,這些島嶼的登記是根據1967年4號聯合國決定書所載明,讓各國確定自己管理的地理名稱。
海事與漁業部小島發展經理阿力士.勒特勞汶指出,澄清工作仍在進行。「我們定下指針,2年後該工程將完成。」五個主要的島嶼大約占陸地面積的92%.

1.蘇門答臘島

亞齊特別行政區
北蘇門答臘省(Sumatra Utara)
西蘇門答臘省(Sumatra Barat)
明古魯省
廖內省(Riau)
廖島省(Kepulauan Riau)
占碑(Jambi)
南蘇門答臘(Sumatra Selatan)
楠榜 (Lampung)
邦加-勿里洞

2.爪哇島
雅加達
西爪哇
萬丹
中爪哇
日惹
東爪哇

3.加里曼丹
西加里曼丹
中加里曼丹
南加里曼丹
東加里曼丹

4.小巽他群島(又稱努沙登加拉 Nusa Tenggara)
峇里
西努沙登加拉(Nusa Tenggara Barat)
東努沙登加拉(Nusa Tenggara Timur)

5.蘇拉威西島(Sulawesi)
西蘇拉威西(Sulawesi Barat)2004年9月22日印度尼西亞議會新批准成立。
北蘇拉威西(Sulawesi Utara)
中蘇拉威西(Sulawesi Tengah)
南蘇拉威西(Sulawesi Selatan)
東南蘇拉威西(Sulawesi Tenggara)
哥倫打洛(Gorontalo)

6.馬魯古群島及伊里安島(即新幾內亞)
馬魯古(Maluku)
北馬魯古(Maluku Utara)
西伊里安查亞(Irian Jaya Barat)
巴布亞

㈥ 我需要印尼南省榜地圖

楠榜省(Lampung)位於蘇門答臘南部,以巽他海峽與爪哇島相望。面積35,376平方公里。

㈦ 印度尼西亞車牌號AB開頭是哪個城市

印尼車牌字母開頭AB 是位於中爪哇南部「日惹」。(Yogyakarta)。
以下是印度尼西亞各地區的車牌字母。
爪哇
A = Banten-Serang-Merak
B = DKI Jakarta-Depok-Tangerang-Bekasi
D = Banng
E = Cirebon
F = Bogor
G = Pekalongan
H = Semarang
K = Pati
L = Surabaya
M = Mara
N = Malang
P = Besuki
R = Banyumas
S = Bojonegoro
T = Karawang-Cikampek
AA = Ke
AB = DI Yogyakarta-Magelang
AD = Surakarta
AE = Madiun
AG = Kediri
W = Sidoarjo (Jawa Timur)
Z = Sumedang (Jawa Barat)
蘇門答臘
BA = Sumatra Barat
BB = Sumatra Utara (Seluruh daerah kabupaten Tapanuli)
BD = Bengkulu
BE = Lampung
BG = Sumatra Selatan
BH = Jambi
BK = Medan
BL = DI Aceh
BM = Riau
BP = Kepulauan Riau
BN = Bangka
咖里曼丹
DA = Kalimantan Selatan
KB = Kalimantan Barat
KT = Kalimantan Timur
KH = Kalimantan Tengah
KU = Kalimantan Utara
蘇拉威西
DB = Minahasa
DD = Sulawesi Selatan
DM = Sulawesi Utara
DN = Sulawesi Tengah
DT = Sulawesi Tenggara
巴厘島
DK = Bali
龍目島
DR = Pulau Lombok
DR = Kota Mataram
DR = Kab Lombok Barat
DR = Kab Lombok Timur
DR = Kab Lombok Tengah
外交官
CC = Korps Konsul
CD = Korps Diplomatik。

㈧ 世界面積最大的島國

由成千上萬個島國組合而成的國家,又稱之為島國,大家可知它叫什麼名字?就讓我告訴你吧。

世界面積最大的島國——印度尼西亞

印度尼西亞共和國(印尼語:Republik Indonesia,IPA讀音:[r p bl k nd n s a]),簡稱印度尼西亞或印尼,為東南亞國家之一;約由17,508個島嶼組成,是全世界最大的群島國家,疆域橫跨亞洲及大洋洲,別稱「千島之國。印度尼西亞人口超過2.38億人,為世界上人口第四多的國家。國體屬共和國,國會代表及總統皆由選舉產生。印度尼西亞首都為雅加達。印度尼西亞國界與巴布亞紐幾內亞、東帝汶和馬來西亞相接,另有新加坡、菲律賓及澳大利亞等其他鄰國。印度尼西亞為東南亞國家聯盟創立國之一,且為20國集團之成員國。印度尼西亞為依國際匯率計算為世界第16大經濟體以購買力平價計算則為世界15大經濟體。印度尼西亞群島自7世紀起即為重要貿易地區,古代王國三佛齊及之後的滿者伯夷曾與中國及印度進行貿易。印度尼西亞當地統治者逐步吸收外國 文化 、宗教及政治型態,曾出現興盛的佛教及印度教王國。外國勢力因天然資源而進入印度尼西亞,穆斯林商人帶入伊斯蘭教,歐洲勢力則帶來了__,並於地理大發現後壟斷香料群島摩鹿加群島的貿易。在350年的荷蘭殖民統治時期後,印度尼西亞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始告獨立,但獨立後仍面臨天災、貪污、分離主義、民主化進程、經濟上劇變等挑戰。由於島嶼遍布,印度尼西亞有數百個不同民族及語言,最大的族群為爪哇族,並在政治上居主導地位。國家語言、種族多樣性、穆斯林佔多數人口、殖民歷史及反抗殖民為印度尼西亞人的共同身分。印度尼西亞國家格言「Bhinneka Tunggal Ika」(存異求同)闡明了多樣性及國家的型態。雖然人口眾多且稠密,印度尼西亞仍保有大量的原野,且生物多樣性居世界第二位。國家的天然資源豐富,但貧窮仍相當普遍。國名印度尼西亞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Indonesia)。簡稱:印度尼西亞或印尼。[1]首都印度尼西亞首都雅加達(Jakarta)是東南亞第一大城市,世界著名的海港。位於爪哇島西北部沿海。人口有959萬(2010年)。國旗印度尼西亞國旗(印尼語:Sang Merah Putih)別稱「榮耀紅白」,是一面由紅白兩色橫帶組成的旗幟。長寬比例為3:2。這面旗幟是基於13世紀滿者伯夷的旗幟設計的。1945年8月17日首次升起。此後沒有更改過。旗幟的設計很簡單,是兩條一樣寬的橫帶,上面的那橫帶是紅色的,下面的橫帶是白色的。紅色象徵勇敢和正義,還象徵印度尼西亞獨立以後的繁榮昌盛;白色象徵自由、公正、純潔,還表達了印尼人民反對侵略、 愛好 和平的美好願望。國徽 印度尼西亞共和國國徽

印度尼西亞國徽是一隻金色的昂首展翅的印度神鷹,象徵印尼人民的光榮和勝利。8月17日是印尼獨立日,神鷹尾部有八根羽毛表示8月,雙翅上各有十七根羽毛表示17日,從而紀念8月17日這個值得印尼人民驕傲的日子。神鷹胸前有一枚盾微,盾面上有5幅圖案:正中的金色五角星是伊斯蘭教的象徵,印尼大多數國民都信奉伊斯蘭教;金色水牛頭展現人民主權,綠色椿樹堅實剛勁,如同民族主義在印尼人民心中根深蒂固,棉桃和稻穗織出一片繁榮昌盛,金鏈環緊緊相扣,象徵國內各種族一律平等。一條黑色橫線橫貫盾徽,表示赤道穿過印尼領土。神鷹雙爪下的白色飾帶上用古印尼文書寫著印尼格言「殊途同歸」。國歌《偉大的印尼》威吉·魯多爾夫·蘇普拉特曼詞曲

印度尼西亞,我們的國家,滿腔熱血為你灑。為了保衛我們的祖國,頭顱可拋身可殺。印度尼西亞,我們的民族,我們的人民和國家,來吧,讓我們一致要求「統一的印度尼西亞」。祖國萬萬歲,政權萬萬歲,民族精神不斷發揚光大。全國人民團結一致,組成偉大的印度尼西亞。啊,印度尼西亞,獨立、自由、偉大,我們親愛的土地和國家。國花毛茉莉國家格言Bhinneka Tunggal Ika(求同存異)貨幣印尼盾面積1,904,443平方千米(陸地面積)(位居世界第十五)時間比格林尼治時間早7小時;比北京時間晚1小時。國際電話碼 62國慶日每年8月17日語言官方語言:印度尼西亞語。英語普及率很高,不過口音很重。另外,華人間

巴厘島(15張)大部分使粵方言和閩南方言等。行政區劃共有一級行政區34個,包括雅加達首都特區,日惹和亞齊達魯薩蘭2個地方特區,31個省即北蘇門答臘、西蘇門答臘、廖內、占碑、朋古魯、南蘇門答臘、楠榜、邦加-勿里洞、西爪哇、中爪哇、東爪哇、萬丹、巴厘、西努沙登加拉、東努沙登加拉、北馬魯古、南馬魯古、巴布亞、北蘇拉威西、中蘇拉威西、東南蘇拉威西、南蘇拉威西、哥倫打洛、東加里曼丹 、中加里曼丹、南加里曼丹、西加里曼丹、西巴布亞省、廖內群島省、西蘇拉威西省、北加里曼丹省。二級行政區(縣/市)410個。

印度尼西亞分31個省、2個特別行政區、和1個首都地區:蘇門答臘島(Sumatra)亞齊特別行政區(Nanggroe Aceh Darussalam)北蘇門答臘省(Sumatra Utara)西蘇門答臘省(Sumatra Barat)明古魯省(Bengkulu)廖內省(Riau)廖島省(Kepulauan Riau)占碑(Jambi)

東南亞最大跨海大橋——印尼泗馬大橋

南蘇門答臘(Sumatra Selatan)楠榜(Lampung)邦加-勿里洞(Bangka-Belitung)爪哇島(Jawa)雅加達(DKI Jakarta)西爪哇(Jawa Barat)萬丹(Banten)中爪哇(Jawa Tengah)日惹(Yogyakarta / Daerah Istimewa Yogyakarta)東爪哇(Jawa Timur)加里曼丹(Kalimantan)西加里曼丹(Kalimantan Barat)中加里曼丹(Kalimantan Tengah)南加里曼丹(Kalimantan Selatan)東加里曼丹(Kalimantan Timur)小巽他群島(Kepulauan Sunda Kecil);亦稱努沙登加拉(Nusa Tenggara)峇里(Bali)西努沙登加拉(Nusa Tenggara Barat)東努沙登加拉(Nusa Tenggara Timur)蘇拉威西島(Sulawesi)

印度尼西亞的巴厘島

西蘇拉威西(Sulawesi Barat)2004年9月22日印度尼西亞議會新批准成立。北蘇拉威西(Sulawesi Utara)中蘇拉威西(Sulawesi Tengah)南蘇拉威西(Sulawesi Selatan)東南蘇拉威西(Sulawesi Tenggara)哥倫打洛(Gorontalo)馬魯古群島(Maluku)及伊里安島(Irian,即新幾內亞)馬魯古(Maluku)北馬魯古(Maluku Utara)西伊里安查亞(Irian Jaya Barat)巴布亞(Papua)西巴布亞(Papua Barat)廖內群島(Kepulauan Riau)西蘇拉威西(Sulawesi Barat)北加里曼丹(Kalimantan Utara)巴厘島(Bali)人口根據印尼2010年人口普查結果顯示,2010年印尼總人口達2.38億人,是世界第四人口大國。有100多個民族,其中爪哇族47%,巽他族14%,馬都拉族7%,華人5%。民族語言200多種,通用印尼語。印尼無國教,但規定一定要信仰宗教不然視為共產黨(共產主義及其相關活動在印尼為非法),約87%的人口信奉伊斯蘭教,是世界上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國家。6.1%的人口信奉__新教,3.6%信奉天主教,其餘信奉印度教、佛教和原始拜物教等。宗教國民中約88%信奉伊斯蘭教,5%信奉基督__,3%信奉天主教,2%信奉印度教,1%信奉佛教。是世界上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國家。民族在印度尼西亞,約100多個不同民族的人和睦共存(此處官樣 文章 ),其中爪哇族佔45%,巽他族佔14%,馬都拉族佔7.5%,馬來族占 7.5%,華人約佔5%,此外還有米南卡保人、巴厘人等100多個民族的居民,共佔23%。

巴厘島印度教神廟中木刻雕像爪哇人(The Javanese)印度尼西亞的最主要民族是爪哇人。爪哇島有1.3億居民,居住在從Banten到Surabaya之間的地區。但是,爪哇文化的搖籃在爪哇中部,分布在三寶壟Semarang、Solo 和日惹Yogyakarta三所城市之間的地區。巽他人(The Sundanese)從未知的年代開始巽他人就居住在西爪哇。Cirebon城的蘇丹宮殿里仍然可以看到歷史上巽他王國輝煌的痕跡。以其木偶表演(Wayang)和面具舞(Topeng)等民間藝術而著名。Cirebon的蠟染紡織品很容易辨認,它受到中國傳統圖案的影響採用雲形花紋。蘇丹藝術成就的另一個亮點是Angklung音樂。一群音樂家可以用一套竹製的樂器演奏任何類型的音樂。尼亞斯人(The Nias)尼亞斯島面對北蘇門答臘。這個島嶼上生活著的人傳統上分為貴族、平民和奴隸三個階層。以前,尼亞斯人喜歡擺擂台相互比試。他們仍然喜歡競爭,方式奇特但是非常友好。遊客可以欣賞「跳石頭表演」,這是一種年輕人跳過三米寬的石頭基座的運動。巴塔克人(The Bataks)巴塔克人是印度尼西亞主要的民族之一,生活在北蘇門答臘Toba湖及其周圍的山裡。遊客可以發現居住在湖邊(Toba Batak)和山裡(Karo Batak)的Batak閩劇的建築風格的不同之處。湖邊的Toba Batak住在屋頂比較長的船型房屋裡,而Karo Batak的房子是方形的,房頂為兩層,樣似山巒。一座Karo房屋可以居住6到8個家庭。Batak人是有名的木頭 雕刻 家。他們的房屋用復雜的模仿宇宙的圖案裝飾。Toba Bataks一直保持著傳統的舞蹈、tortor舞,慶祝婚禮上交換禮物。米南加保人(The Minangkabaus)印度尼西亞最好奇的民族Minang人生活在西蘇門答臘。這個穆斯林的社會沿襲母系制度,血統按照繼承公有物品的女性來傳承。Minang人成功地保存了他們傳統的舞蹈和復雜的服裝,尤其是建築樣式。Rumah Gadand (大房子)是印度尼西亞最復雜的建築之一。這種房子用木頭建造,裝飾著細致的雕刻,高高的屋頂很象水牛角。

閱讀全文

與印尼lampung在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義大利cng減壓閥是什麼型號 瀏覽:131
印度人用什麼顏色粉刷 瀏覽:940
中國最大的海邊有哪些 瀏覽:499
義大利有哪些國家免簽 瀏覽:955
中國的武直有多少 瀏覽:955
外派到越南工作現在工資是多少 瀏覽:165
英國畢業需要多少平均分 瀏覽:463
義大利二氧化硅有哪些品牌 瀏覽:42
寮國女孩子跟越南女孩子哪個漂亮 瀏覽:111
英國的黃金為什麼那麼便宜 瀏覽:859
義大利什麼奢侈品最貴 瀏覽:768
英國地下金庫在哪裡 瀏覽:884
印度貿易信用怎麼樣 瀏覽:239
越南哪些地方講客家話 瀏覽:437
印尼盾怎麼換紙 瀏覽:705
中國專家怎麼解讀拜登 瀏覽:614
聖誕節義大利吃什麼 瀏覽:926
黑手黨在義大利哪個省市 瀏覽:495
印度廁所為什麼不用手指 瀏覽:954
h1z1為什麼怕中國人 瀏覽: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