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印尼有類似淘寶的網購網站嗎
有。印尼電商Tokopedia有印尼淘寶之稱。
2018年軟銀願景基金和阿里巴巴領投印尼電商Tokopedia的11億美元融資。此前有報道稱,融資後,Tokopedia的估值約為70億美元。
據外媒介紹,Tokopedia是2009年由一名工廠工人的兒子William Tanuwijaya創立的。它的商業模式類似於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寶商城,將顧客與商家相匹配,而不是從自己的貨架上銷售產品。
Tokopedia被稱為印度尼西亞版淘寶。2014年10月曾獲得軟銀和紅杉1億美元的融資。2016年獲得1.47億美元投資。
(1)京東進軍印尼多少人口擴展閱讀
2017年京東與印尼電商平台PT Tokopedia磋商,擬對後者進行一筆重大投資,從而加快向這個東南亞最大經濟體擴張。
知情人士稱京東擬對Tokopedia投資數億美元。Tokopedia是印度最大電商平台之一。京東的這筆潛在投資可能會將Tokopedia的估值推高到10億美元以上。
對Tokopedia的成功投資會將京東與阿里巴巴集團的競爭帶到印尼。印尼是一個擁有2.6億人口的國家,智能機使用量正在飆升,中產階級不斷擴大。
在亞馬遜可能進軍印尼之前,京東有望入股一家本地合作夥伴。京東和阿里都在大舉投資東南亞市場。去年,阿里收購了東南亞電商公司Lazada Group SA的控股權。
❷ 印尼科技集團GoTo的前世今生
印尼科技集團GoTo的合並形成了東南亞首個平台生態系統,將電子商務、按需服務和金融服務結合在一起。GoTo集團的成立標志著東南亞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商業合並,涉及眾多知名投資者,包括阿里巴巴、阿斯特拉國際集團、貝萊德、Facebook、谷歌、京東、KKR、Paypal等。集團總交易價值超過220億美元,超過18億筆交易,注冊司機總數超過200萬,超過1100萬商業合作夥伴,月活躍用戶超過1億,佔印尼GDP的2%。這表明印尼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萬億美元,擁有接近三億人口的蓬勃發展市場。GoTo集團整合了Gojek和Tokopedia的優勢,為消費者、司機和商家提供全面的金融體驗,尤其是在印尼服務不足的細分市場。集團通過提供超過20項服務,整合資源,滿足每個人在衣食住行上的需求。
Gojek和Tokopedia都是成立於十多年前的公司,為印尼和東南亞數百萬人提供了數字經濟的好處。Gojek最初作為呼叫中心服務,後轉型為超級應用程序,提供各種服務。Tokopedia則專注於電子商務,成為印尼最大的科技公司之一。兩家公司合並後,Andre Soelistyo擔任GoTo集團首席執行官,Patrick Cao擔任集團總裁,Kevin Aluwi和William Tanuwijaya分別繼續領導Gojek和Tokopedia。合並後,GoTo集團將利用其綜合規模,為印尼和東南亞地區提供金融普惠性,加速數字經濟的增長,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和收入機會。
聯合創始人和高管對合並後的GoTo集團表達了樂觀的展望,強調了對消費者體驗的關注、技術創新和包容性增長的推動。投資者也對GoTo集團表示了高度評價和期待,贊賞其在電子商務、按需遞送和支付服務領域的互補能力,以及在印尼推動區域和全球互聯網創新的潛力。
合並後的GoTo集團將成為印尼最大的數字消費平台,為消費者家庭支出提供廣泛選擇,同時通過領先的支付和金融服務提高金融普惠性。GoTo集團的成立標志著資本力量在集中資源、推動創新和促進經濟增長方面的重要作用。隨著GoTo集團在印尼和東南亞市場的進一步發展,其未來將對世界面貌產生深遠影響。
❸ 在印尼,京東用四年告別「水土不服」
2015年,劉強東作出了一個艱難的決定。
當時的京東,整體上還沒有盈利,燒了七八年錢的京東物流仍在虧損,外部不看好京東的人比比皆是。也正是在這個時候,國內颳了一股電商出海的風潮,不管是比京東強勢的巨頭還是默默無名的小公司,都開始去往國外淘金。
於是,劉強東面臨著一個選擇:是保持穩定,繼續深耕國內市場;還是冒一次險,分散資源開拓海外市場?
劉強東向來不願意放過任何一次機會, 歷史 也證明了他的選總是對的。比如京東轉型線上、自建物流,都是他拿定的主意。這一次有大好機會放在面前,劉強東當然不願意錯過。
而且,商業嗅覺敏銳的他很快發現,在海外市場中,東南亞是一片電商的藍海,中國電商在這里大有可為。而印尼又是其中發展空間最為廣闊的國家。
為什麼劉強東偏偏相中印尼了呢?首先,印尼是東南亞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國家,坐擁191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人口也達到2.6億。如此龐大的人口基數,意味著有更多的潛在消費者。
其次,印尼的網路用戶眾多,具有一定的網購人群基礎。根據WeAreSocial的調查數據顯示,印尼2017年的網路用戶就達到了1.3億,增長率高達51%。並且,自2015年起,印尼線上銷售額以每年大約翻一倍的速度遞增,在2018年已獲得80億美元的市場規模。
另外,當時的印尼,還沒有出現類似阿里、亞馬遜那樣的巨頭,當地的電商平台雖然競爭激烈,但都處於勢均力敵的狀態,不像國內這樣層次分明。
考慮到這些原因,劉強東果斷出手,派出了一支20人的「先遣隊」前往印尼組建公司。2016年3月30日,京東印尼正式上線,承擔起了印尼「走出去」的任務。
京東的出海之路並沒有想像中那麼順利,甚至一開始就出現了「水土不服」的狀況。
京東在國內主打「品質」牌,但印尼的消費水平與中國還有一段距離,比起品質更看重價格,因此京東在國內的那套戰術不太能派上用場。想拿下印尼市場,京東還需另闢蹊徑。
然而不要忘了,京東還有另一個「殺手鐧」——京東物流。經調查發現,印尼消費者對當地的物流普遍意見較大,而物流恰恰是京東的強項,從這方面下手准沒錯。
要知道,印尼有「萬島之國」之稱,物流運輸的難度可想而知。但這難不倒京東,即使是換了個地理環境,但物流的原理相通的,因此京東將國內的物流經驗復制到了印尼市場,以倉庫為核心構建了京東式的配送網路,覆蓋印尼7大島嶼、483個城市和6500個區縣,大大縮短了配送時間。
以印尼當地的物流水平來看,一件商品從下單往往要5-7天才能送到消費者手上,而京東卻可以保證85%的訂單在1天內送達,這種在當地人看來不可置信的速度大大提升了用戶體驗,成為京東在印尼立足的基礎。
另外,京東還非常重視售後服務,做到了哪裡開倉,哪裡就有售後服務點,全面覆蓋,為客戶保障逆向退貨時效。而印尼消費者此前幾乎是沒有體驗過包退換這種售後服務的,因此京東的競爭力又多了一分。
除了物流,優秀的團隊建設也是京東順利本地化的重要原因。
雖然京東印尼是一家中國公司,但在內部從沒有本地團隊、國內團隊、海外團隊這樣的劃分,只強調能否勝任工作的區別。並且在招人的時候,也更傾向於比較有包容力、合作能力強的員工。這些措施讓京東吸納到了不少當地的優秀人才,而他們也享受這種融洽的氛圍。
還有,京東十分尊重當地的文化,並為此對規章和流程作出了調整。比如由於宗教原因,印尼當地人普遍有做禮拜的習慣,因此將國內的「211」限時達服務改成了「210」。又比如考慮到當地人沒有儲蓄的習慣,以周為單位發放績效和工資。
印尼的這些措施,很大程度上減輕了文化沖突,保證了高效的內部協作。當初劉強東派來的20個人,也發展成為5000多人的大團隊。
過去四年,京東印尼的收入年復合增長率大概是市場增速的2倍,現在的它,已成為估值超10億美元的獨角獸企業。這對於一家從零開始的公司來說是相當難得的,可以說京東印尼已經告別了「水土不服」,在當地站穩了腳步。
京東在印尼打拚的這段日子裡,其他巨頭也沒閑著,甚至動作比京東還大。
2016年,阿里以10億美元控股東南亞電商巨頭Lazada,後續又增加了兩輪共30億美元的融資,並派遣阿里的創始人之一彭蕾出任CEO,可見其重視的程度。
2017年,騰訊投資的新加坡電商和線上 游戲 公司Garena完成了一輪5.5億美元融資,更名Sea並宣布這筆資金將用來進一步擴大公司在印度尼西亞市場的分支——移動電商Shopee。
在這些巨頭看來,與其花時間重新建立一家電商公司,遠不如直接入股當地公司來得方便,這就使得印尼的電商混戰演變為「代理人」對決的格局。
當然,京東也並非完全是單槍匹馬。京東先後投資了VNG Corporation和Tiki兩家電商公司,只不過合作模式與阿里、騰訊大相徑庭。比如與Tiki的合作中,京東相當於其最大商戶,在Tiki上售賣自己的產品。
不過,從市場份額上看,無論是京東印尼還是其合作企業,均位於巨頭們的「代理人」之後,想在短期內完成反超頗有難度。
但不管怎麼說,京東印尼好歹是「根正苗紅」的中國公司,一定程度上可算是中國電商在東南亞的代表,其所作所為都是在為改善中國人、中國企業的形象而努力。
在相當一部分外國民眾的眼中,現在的中國只是比從前有錢了而已,雖然嘴上說著好話,但內心未必服氣。所以,希望未來能有更多像京東一樣的公司走出海外,用優質的商品和貼心的服務,讓他們由衷地發出贊嘆。
作者:劉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