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國軍的八大金剛都是誰其結果又是什麼
人們喜歡將某個領域的傑出人物聚集在一起進行稱呼,例如「龍潭三傑」、「十三太保」等。在國軍中,有幾位備受矚目的將領被合稱為「八大金剛」,他們分別是何應欽、陳誠、顧祝同、劉峙、張治中、錢大鈞、蔣鼎文和陳繼承。然而,他們的結局卻各不相同,下面將逐一介紹。
首先是在台得到重用並善終的陳誠、顧祝同、錢大鈞和陳繼承。陳誠深受蔣介石信任,是其忠實支持者,到台後負責實施土地改革,從未參與競選,於67歲時因病去世。顧祝同到台後擔任軍事等重要職務,得到信任,直至94歲因病去世。錢大鈞在台主導體育和航空業發展,並積累了大量財富,90歲因病去世。陳繼承到台後不久轉行金融業,直至78歲病逝。
其次是最終被拋棄的何應欽、劉峙和蔣鼎文。何應欽曾代表接受日本投降,但在台後被排擠出權力中心,遠離政治,活到98歲。劉峙先在印尼待了幾年才赴台,生活困苦,連出版回憶錄的資金都沒有,79歲時病逝。蔣鼎文在解放前就棄官從商,後從美國赴台,但並未取得顯著成就,於79歲時病逝。
最後是棄暗投明為國家貢獻力量的張治中。張治中將軍雖然是八大金剛之一,但他從未參與內戰,並積極為抗日戰爭奔走。1949年代表國民政府到北平談判時被留任。後來在新中國歷任副委員長、政協委員等職,為民族團結和國家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
盡管同屬八大金剛,但由於個人理想和遭遇的不同,他們的結局各異。後人對他們的評價也不盡相同,相信大家更傾向於欣賞張治中將軍。
㈡ 劉峙有「逃跑將軍」之稱,為何蔣仍重用他
1938年3月,華北抗戰激烈,蔣介石前往開封視察戰備,兼任開封警備司令的劉峙失誤下令拉響防空警報未通知機場,副總參謀長白崇禧的飛機被炮火擊中,劉峙嚇得懇求白崇禧不要報告蔣介石。之前,1936年,劉峙在機場迎接蔣介石時,因標語問題遭到批評。劉峙自黃埔軍校畢業,長期在蔣介石與何應欽之間左右為難。他的軍旅生涯在抗日戰爭前一帆風順,戰功顯著。然而,抗日戰爭爆發後,劉峙在北平保衛戰中表現不佳,被彈劾,但蔣介石並未追究,並提升他負責二線部隊。劉峙在保定附近的大撤退中表現失常,顯示出他對現代化戰爭的不適應。盡管如此,劉峙絕對忠誠,善於交際,蔣介石雖然明知不可重用,卻不得不用他。何應欽的力挺也成為了劉峙不倒的重要因素。劉峙在軍事上的表現逐漸下降,成為國民黨腐化軍界的代表,不再被視為「福將」。盡管如此,蔣介石仍選擇劉峙而非他人擔任「徐州剿總司令官」,原因在於沒有更好的人選,以及對何應欽系統的信任。最終,劉峙在淮海戰役中表現不佳,導致失敗,後去印尼居住三年。蔣介石一直希望自己的嫡系掌握軍權,可惜劉峙的能力無法達到這個要求。
㈢ 淮海戰役後,"總座"劉峙銷聲匿跡,1952年突然現身印尼,蔣介石臭罵
劉峙在淮海戰役後確實銷聲匿跡,1952年現身印尼後,蔣介石對其表達了不滿。以下是具體情況:
銷聲匿跡的原因:劉峙在淮海戰役中戰敗,這一重大失敗導致他被蔣介石徹底棄用。此後,他在台灣失勢,為了躲避政治風波,他逃離了香港,輾轉來到了印尼。
1952年現身印尼:在印尼期間,劉峙選擇了隱姓埋名,過上了相對低調的生活。然而,他的現身還是被一些人所知悉,並傳回了台灣。
蔣介石的反應:得知劉峙現身印尼的消息後,蔣介石對其表達了強烈的不滿。這主要是因為劉峙作為曾經的「五虎上將」之首,在關鍵時刻未能承擔起應有的責任,導致了戰役的失敗。蔣介石認為劉峙的失敗不僅損害了國民黨的軍事利益,也損害了其個人的權威和聲譽。
綜上所述,劉峙在淮海戰役後的銷聲匿跡以及1952年在印尼的現身,都與其在戰爭中的失敗和隨後的政治失勢密切相關。而蔣介石對其的不滿,也反映了國民黨內部對於失敗將領的嚴厲態度。
㈣ 國民黨軍的「八大金剛」
八大金剛第一位的鋒咐掘是何應欽,此君當之無愧,老同盟會員,黃埔軍校總教官,長期是蔣手下的二號人物,歷任陸海空三軍總參謀長,軍政部長,後來簽定的《塘沽協定》,被指為賣國賊,親日派,但依舊權柄在握,聲勢不改,直到到台灣後,才退出了決策層,安然過上了平淡生活。何本人沒怎麼帶過兵,一直在大本營主持,抗戰結束後作為中國地區總受降官接受了日本的投降。何與蔣的關系,可以用互相利用為形容,何兩次對蔣生出異心,一是聯桂讓蔣第一次下野,二是西安事變准備武力討伐,按常理蔣早就該清除異己,但蔣沒有,因為何手下有國民黨內很大一部分實力,蔣不得不藉助,這也是何一直身居高位的原因。何深懂養生之道,待人寬和,提的起放的下,俊傑人物。也因此高壽,活到九十七歲,是國民黨內長壽者之一。
第二位應該是陳誠,這個浙江人,炮兵出身,東征中三炮定敵,大得蔣的歡心,後來與譚祥結婚,和蔣成了干親家,更的蔣的重視,主持十一師時,聯合李默庵,肖乾等驅走師長,在討唐和中原大戰中表現優異,在其後的圍剿紅軍中不斷擴大自己的勢力,隱隱形成與何抗衡的實力,這是出於蔣的默許,蔣也想在黨內找一股實力牽制何,陳自然是最好的人選,也因此陳誠形成的土木系,一躍成為國民黨的橫跨軍政的強大的力量,其十八銀核軍,也成為中央軍五大王牌之一。陳日益得蔣的器重,廬山軍官訓練團一直擔任副團長,抗戰後指揮了四次武漢會戰,之後長期擔任第六戰區司令長官,為重慶屏護。內戰時主持東北,敗,去了台灣,數年經營,為蔣准備了良好的後路,也因此變為國民黨二號人物,65年死,英雄早逝,舉台灣悲。陳此人沒有什麼天賦,做事以勤穩著稱,十分注重軍人儀表,無論何時何地均精神不已,為人有膽識,曾在敵機轟炸時安然站立,歷半小時之久。綜觀此人,實英雄也。
第三位是顧祝同,此人和何類似,除了在北伐帶兵,其後都在行營本部工作,西安事變後受蔣命瓦解張楊部隊,完成的十分漂亮。抗戰時主持第三戰區,也有聲有色,其間皖南事變的發生,從此為國人千夫所指。內戰中主持國防部,負責蔣的軍事進攻計劃,深的蔣的信任簡森,可惜手下有中共的地下黨,因此失敗連連。此後去了台灣,依舊是重要人物,87年死,也是國民黨的長壽者。顧為人小心謹慎,鋒芒不外露,有軍中聖人的稱號。胸中有溝壑,是成大事的人,其一生好追花逐柳,可謂英雄仗劍,美人相依。
第四位是劉峙,劉峙的生平從他的外號即可看出,北伐時是福將,中原大戰的常勝將軍,抗日戰爭是長腿將軍,到了內戰時,主持徐州,為蠢豬將軍。公正的說,劉在早期的軍事生涯是很輝煌的,不管運氣如何好,但能把吳孫打的沒了脾氣還是有一點能耐的,不象現在所公認那麼不堪,或許是年歲過長,沒有了拼勁,因此在後來的作戰中一敗再敗,總之說來,劉在八大金剛中,打仗的才能是排在倒數的。其實他內戰的蠢豬將軍並不合適,中原突圍或許有判斷失誤,但淮海戰役劉幾乎沒有指揮過部隊,上有蔣顧,下有杜,他自知不是這塊料,沒有插手部隊指揮,但後來也成了替罪羊,沒有去台灣,流落印尼,當小學教師度日,後來回到台灣,已是物是人非,唏噓而已。劉素有貪婪名聲,斂財有方,後來的結局並不美滿,看來為人莫貪為好。
第五位是張治中,這個著名的紅色將軍,能列入蔣的八大金剛實在是出人意料,但細觀張的為人,就清楚這是為什麼了,張是一個很傳統的儒家人,受孫中山先生的賞識,負責黃埔軍校的組建,此後一直便堅持孫中山先生的遺志。在黃埔之初,與共產黨關系很好,便是遵循了這三大政策,之所以張是唯一沒有和共產黨打過仗的人,也是因為他竭力逃避內戰,認為有違孫中山先生的政策,說白了,我認為張忠於的是孫中山先生,而不是什麼蔣介石,這也是為什麼他後來靠向大陸的根本原因。說起蔣和張的關系,蔣一直是很器重張的,對張的意見都要考慮,這固然是張自己本身的才能,更重要的是蔣對張的絕對信任,在中原大戰時,張被委以重任,危局過後,便回到軍校當教育長練兵,在後來的凇滬抗戰,平定十九路軍,凇滬會戰的戰役中莫不如此,不爭兵權,也因此張在抗戰開始後長伴在蔣的身邊,擔任政治部長和三青團書記長等要職,後來任西北行營長官,救了一批被盛世才囚禁的共產黨,他還促成了兩次和談,第二次和談時留在了大陸。綜觀張的一生,不愛財,自律甚嚴,厭惡內戰,愛國熱情高昂,實在是個偉男子,真英雄!文革中受到沖擊,但在毛周的保護下,沒有受到大的傷害,隨後逝世,一生堅持自己的信仰,偉哉張治中!
第六位是錢大鈞,此人的一生算是多姿多彩,帶過很多次兵,也曾在大本營有過指揮全局的運籌帷幄時候,更有從政當上海市長的經歷。他的軍事生涯並沒有什麼特別出彩的地方,早期的二次東征以六連士兵破陳炯明的四千之眾算是絕唱。此後的北伐,中原大戰,剿共俱有他的參與,沒功勞也有苦勞,或許是看到了這一點,蔣把他調來身邊當了侍從長,西安事變中一度受到蔣的猜忌,但他中的槍傷幫了他一把,反而連累曾擴情。後來任軍政部次長,抗戰結束後出任上海市長兼淞滬警備總司令,後來去了台灣。此人亦長壽,八十九歲方死。錢大鈞愛財,猶勝劉峙,時人根據他的名字取「釣大錢」,抗戰後作為接收大員狠狠的撈了一筆。到台灣後,轉向於體育事業,為台灣的體育做了傑出的貢獻。
第七位是蔣鼎文,原來是元帥府的副官,後來在軍中有了一席之地,曾圍剿紅軍,參加蔣桂戰爭,中原大戰,解決福建事變,西安事變中傳遞信函,為蔣宋所感謝,抗戰後任西北行營主任,後來出任第一戰區司令長官,在豫湘桂戰役中一潰千里,引咎辭職,此後雖然還在國民黨中,但已經不再擔任重要職位,轉而經商,倒是頗有收獲,去台灣後,衣食無缺,得以善終。蔣此人,貪花勝過顧祝同,尤其是中意「嫖」,感染性病,為民國一大笑話。
第八位是陳繼承,此人受蔣的重用,參與了諸多事件,卻沒什麼關鍵的地方。正是沒有什麼大功,也沒有什麼大過,不出彩,唯一著名的一次是鎮壓青年學生的「七五」慘案,後來也是去台,52年退役,到招商局擔任顧問,善終。
㈤ 淮海戰役結束後 國府方面如何懲處指揮官劉峙
淮海戰役後的劉峙被免職,舉家去了香港,過起了隱居的生活,1950年,劉峙攜家帶口遠走印度尼西亞定居,沒過幾年在蔣介石的邀請下轉到台灣定居,於1971年病逝,享年79歲。
劉峙(1892年6月30日-1971年1月5日),字經扶,江西吉安人。畢業於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國民革命軍陸軍二級上將,歷任黃埔軍校教官,河南省政府主席,參與北伐、中原大戰等多場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