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問一下高手,虎皮魚最容易生哪種病,介紹一下生病的狀況。
鱗立病:
本病又稱豎鱗病、松鱗病病魚鱗片張開似松果,鱗片基部水腫充血,嚴重時鰭基充滿半透明液體,後期魚腹膨大,失去平衡。不久死亡,一般流行於水溫低的季節或短時間內水溫多變時,老齡魚、虎皮魚易患此病、選用食鹽,呋喃西林、抗生素等治療、患處塗抹皮炎平有較好效果
B. 虎魚老在缸里打滾 ,誰知道怎麼回事
虎魚小的時候都很膽小。總想把自己隱蔽起來。估計是你的魚缸太空盪了。搞個沉木下去就好了。
C. 虎皮魚上下翻滾著游,還很快怎麼回事
我的珍珠馬甲也是那麼死的,不是缺氧,我肯定.因為還有7,,,8種魚,沒有症狀.
沒什麼可惜的,我出門半月,虎皮魚成了別的魚的飼料了.....
再養唄!!
D. 為什麼虎魚魚缸里飼料魚一放進去就反肚
你可以根據金魚的症狀來分析下你的魚缸里的魚是什麼情況。金魚是得了病,這種病都在冬天發生。有兩種病都會翻肚漂在水面。第一種病:魚鰾病發生此病的金魚都為身體肥短、頭重尾輕的個體。較早,本人最喜挑選身體肥短的金魚喂養,這類魚在氣溫較高的春夏秋三個季節,並無不良反應,可是到了冬季,總有一些魚出現病狀,或頭朝下尾朝上,或側卧於缸底,再或肚子朝上飄浮於水面,用手輕觸一下,游動幾下又恢復原狀,有些還能吞食,亦不易死亡,到了春天氣溫升高,只有極個別能夠恢復正常,但到了冬天仍然舊病復發,所以凡得了此病的金魚已無觀賞價值。發生此病有兩種解釋:一說是得了「魚鰾失調」病,病因是平時營養不足,體內脂肪少,魚體抗低溫能力降低,使魚鰾失去調節能力,引起位置感覺失常;一說是金魚在吞食水面的食物時將氣體吸入體內或餵食不當如餵了如肉類和缺乏素菜類食物,以至得了便秘,對於身體肥短的個體,因為它們的內臟不自然地擠壓在一起,特別是在便秘時,胃部又壓向「游水膀胱」上,使金魚失去平衡能力。曾有介紹以細線綁住背鰭後掛在浮標上,使其處於正常狀態下游動,以逐步恢復游姿。筆者曾試過未荻成功。前面已說到病魚很少能有恢復機會,但是對於愛好者而言,完全可以加以避免發生在自己手上。據筆者多年觀察凡發生此病的金魚,不管是何品種,除了體胖肥短外,都是尾根特別短,從上往下看,可看到魚的腹部超過了魚尾根部,背脊上弓明顯,有尾巴往背上長的感覺。凡此種體形的金魚,到了冬季都無可避免地發病,所以您在以後購買金魚時,可特別留神一下,或許會有所收獲。二是萎癟病金魚患萎癟病的原因很多,一般是因為飼養管理不當,或者是患過某種魚病,使消化、吸收器官受了損傷。其次,是由於幼魚階段飼養的密度過密,飼料供應不足,環境太差,經常缺氧浮頭,造成營養不良,發育不充分,後天失調,所以,不易養肥,行家稱這種魚為「嵌頭魚」。另外,該病多見於夏季,這時池(缸)中水的溫度偏高,在換水過程中隨意將水溫較低的新水沖擊魚體,使金魚急劇受寒,引起金魚內傷,也可能致使金魚患萎癟病。金魚患病初期出現食慾減退,懶於活動,體質虛弱,容易缺氧,久浮水面等現象,色體干癟、枯瘦,頭大尾小,背似刀刃、活動遲鈍,體色發黑,俗稱魚瘦病,久則容易死亡。發病季節,終年可以發生,但一般常以春、夏季為多見。[金魚患萎癟病絕大多數是人為因素,為此,要防治金魚患萎癟病應從加強飼養管理著手,首先要適當降低飼養密度,增加營養,特別在仔魚、幼魚階段,要盡量保證投喂足夠的活紅蟲,抓住金魚的早期發育。你可以對照一下,如果你的金魚身體特別肥短,就可能是得了魚鰾失調症;如果平時喂養食物較少,營養不良,頭大尾長,患的很可能是萎癟病。
E. 請高手看看這段視頻,我的虎皮魚怎麼了: 今天發現一個怪事,我的虎皮魚不停的大轉,是什麼原因
水質還好,但是你的虎皮魚的魚鰾失去平衡了!
F. 泰國虎魚翻跟頭是什麼病
1.先檢查體表有沒有問題。比如外傷或者白點水霉一類的。
2.改善水質觀察兩天看看,如果有好轉可能只是不適應水質。
3.以上都不是,而且一直不吃食,就很大可能是內寄了。內寄打飄幾乎沒救了,用大白片或者慶大試試吧。
G. 虎魚身子發白在缸子里不停的翻滾是怎麼回事
長菌了。。用鹽水洗一下。。或去賣魚的商店賣除菌劑
H. 我的虎魚是長什麼東西了,白白的
以下供參考
白點病
[症狀]熱帶魚因小瓜蟲寄生而發病的病例較為普遍。魚體感染初期,胸、背、尾鰭和體表皮膚均有白點狀分布,此時病魚照常覓食活動,幾天後白點布滿全身,魚體失去活動能力,常呈呆滯狀,浮於水面,游動遲鈍,食慾不振,體質消瘦,皮膚伴有出血點,有時左右擺動,並在水族箱壁、水草、砂石旁側身迅速游動蹭癢,游泳逐漸失去平衡。病程一般5~10天。傳染速度極快,若治療不及時,短時間內可造成大批死亡。
小瓜蟲的適宜水溫為15~25℃。此病多在初冬、春末和梅雨季節發生,尤其在缺乏光照、低溫、缺乏活餌的情況下容易流行。當水溫升至28℃時,小瓜蟲就會開始死亡。
[防治方法]多採用小瓜蟲不耐高溫的弱點,提高水溫,再配備葯物治療,通常治癒率可達90%以上。若治療及時,治癒率可達100%。
用百萬分之零點零五(0.05ppm)的孔雀石綠和百萬分之二十五(25ppm)的甲醛溶液混合處理,療效較好;也可用1%鹽水浸泡數天,或用百萬分之二(2ppm)的甲基藍溶液,每天浸泡6小時;或用28~30℃的百萬分之二(2ppm)的鹽酸奎寧葯液浸泡3~5天,或用百萬分之二(2ppm)的硝酸亞汞葯液浸泡30分鍾;或用百萬分之五十至七十(50~70ppm)濃度的紅汞溶液浸泡5~15分鍾,或用百萬分之零點一至零點二(0.1~0.2ppm)的硝酸汞溶液潑灑,均可取得良好效果。
打粉病(俗稱白衣病)
症狀:病魚早期出現不像以往搶食,食慾減退,精神呆滯,腹鰭不暢,很少游動,似乎怕冷,常集聚在缸角落裡,體表黏液增多,背鰭、尾鰭和腹鰭先後現白色小點,粗看與白點病相似。繼之,白點逐漸蔓延到尾柄、身體兩側,頭部及鰓內等處,最後白點相接重疊,周身好似穿了一層白衣的樣子,故得名。最後,魚體逐漸消瘦呼吸受阻導致死亡。
打粉病也很好治療的,把病魚轉移到微鹼性水質的魚缸中飼養,用碳酸氫鈉10-25毫克/升全缸用葯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