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河粉是什麼做的
河粉是米磨成粉製成的。將米洗凈後磨成粉,加水調製成糊狀,上籠蒸製成片狀,冷卻後劃成條狀而成。
河粉最初的故鄉是廣東沙河。該地主要農作物是稻米,當地居民用這一主糧製作出許多米類製品,河粉就是這樣誕生的。手工製成的河粉色白,近年來,也有許多店家在製作過程中加入各種蔬菜汁或者水果汁,製成五顏六色的河粉。
(1)印尼河粉叫什麼擴展閱讀:
河粉的食療價值
1、補充能量:含碳水化合物,糖類,這些都是構成機體的重要物質,能夠儲存熱能,迅速為身體提供能量;
2、安神除煩:碳水化合物是維持大腦功能必須的能源,可以補充大腦消耗的葡萄糖,緩解腦部葡萄糖供養不足而出現的疲憊、易怒、頭暈、失眠、夜間出汗、注意力渙散、健忘、極度口渴、沮喪、幻覺等不良反應;
3、解毒:增加免疫細胞的活性,消除體內的有害物質。同時還具有調節脂肪代謝、提供膳食纖維、增強腸道功能等功效。
B. 全世界都知道的10種面條,有幾種你沒吃過
越南河粉
越南河粉是越南百年經典美食,是越南十大美食NO1,越南河粉在東南亞菜系,乃至世界范圍的粉面類食品中,都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一碗典型的湯河粉可以從四部分:湯底、河粉、牛肉和配菜來評價。河粉是越南飲食中的基本功,是看廚師和餐廳功力的菜式,所以也成為所有越南餐廳最大的賣點。湯底的好壞關乎整碗的成敗。牛骨頭熬成的湯味道濃郁,但顏色卻是清淺的褐色,不油膩不厚重,除了牛骨之外,還會加牛肉片、牛腩肉、洋蔥、豆芽菜、薑片、八角、草果、辣椒、蔥、芫荽、檸檬、魚露、鹽、糖、胡椒粉。眾多材料便知其味不假。
夏威夷細面
19世紀中國和日本的移民移居夏威夷之後,這里的人就開始吃面了。夏威夷細面(Saimin)發音很似粵語,有沒有!而且它的味道也比較類似中國湯面。面身為軟質雞蛋面,煮後會有些捲曲。湯底採用魚湯或者蝦湯,湯中加上小蔥、青菜或大白菜,澆頭可以選擇日式魚餅、叉燒、午餐肉或葡萄牙香腸、海苔片等等。一份細面的價格在6-10美元左右。在夏威夷,甚至連麥當勞也供應細面。歐胡島上的Like Like Drive Inn,華盛頓細麵店,可愛島上機場附近的Hamura細麵店等處,已經被夏威夷州政府正式指定為歷史景點。
香港雲吞面
雲吞面是香港特色美食之一,也是香港飲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 雲吞就是餛飩,最早雲吞以全豬肉制,所以稱做「凈肉雲吞」。古代雲吞很講究,要肥三瘦七,弄成肉糜,正宗的且先切後剁。現今我們平常吃的雲吞面多數是以鮮蝦雲吞製成,雲吞材料有雲吞皮、鮮蝦、豬肉。據說香港最好吃的雲吞面在米其林星級餐廳何洪記。
緬甸「Shan noodles」
「Shan noodles」是一種鮮為人知的面條,但是覺得值得千里迢迢去吃。這種面條興起於撣邦(位於緬甸東部,與中國、泰國和寮國接壤),後成為緬甸的一種主食。因為是用糯米製成,所以質地粘稠。配著蔬菜和富含蛋白質的雞湯或豬肉湯一起食用。在緬甸街頭廣受歡迎。
印尼炒麵
印尼炒麵是一道家常美食,利用面線做主要食材,加以雞肉、豬肉、海鮮為輔助材料輔助烹飪而成。但並不是印尼才有,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休閑餐廳和街邊大排檔均可以吃到。如果你想提升檔次,可以去高檔咖啡館嘗嘗加了大蝦和螃蟹的版本。
新加坡加東叻沙(Katong Laksa)
叻(le四聲)沙又稱喇沙(馬來語:Laksa),是一道起源於馬來西亞的麵食料理,為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代表性料理。叻沙最誘人的地方就是這碗面有著明亮的橙色。因為它是香辣咖喱味的。正宗的新加坡加東叻沙講究椰漿的鮮味、鮮蝦的甜味和自製辣椒油的辛辣味。湯頭是以咖哩湯汁混合椰漿,口味甜、咸、辣兼而有之,是最大特色;材料則有新鮮的蛤、蝦子、咖哩粉、椰漿、魚餅、碾碎的干蝦米、南姜、白果、干紅辣椒、黃姜粉、香菜粉、檸檬草、胡椒粉、叻沙葉、香茅等等,再加上顏色白凈的粗米粉和辣椒醬,就是一碗色香味俱全的叻沙了。加東叻沙都用瓷碗盛著,不提供筷子,只給湯匙。叻沙濃辣的口味極具挑戰性,淺嘗一口,似乎耳朵里都噴出火來,味蕾完全被濃郁糾結的鮮味、辣味、咖哩味所侵佔。
泰式炒米粉
幾乎全世界的人都愛泰國。沒有什麼比在泰國街頭吃一碗泰式炒粉更能體會這里的風情了。這碗炒粉里有雞蛋,豆腐,羅望子,魚露,大蝦,大蒜,韭菜,蝦仁或者雞肉。配菜有青檸汁,花生碎,香菜,豆芽,辣椒片。你很輕易地就可以在街頭廚娘的小攤上吃到正宗的泰式炒米粉。
日本拉麵
不要翻白眼。日本拉麵確實已經聲名遠播,並且成為了亞洲食物的代表面品。當然,並不是所有的日本拉麵都好吃。就像並不是所有的蘭州拉麵都那麼好吃一樣。
中國山西刀削麵
我覺得刀削麵的名聲是不是主要來源於「刀削」。尤其是師傅頭頂一團面,左右手各拿一把刀,咻咻咻地,就削好了一碗粗細勻稱的面,加上各種澆頭或者直接炒,面條的勁道自不必說。在山西家家戶戶都有削刀削麵的削子,現在似乎很少見了。
中國廣東紅鯉面
廣東紅鯉面是廣州老城區人口聚會的一種麵食,逢來人與客,都會熱情接待,先熱一碗紅鯉面,後再喝酒暢談,來歡迎客人。待客之道,乃待客之面。在廣東廣州老城區紅鯉麵食熱面騰騰,不單單是面,而是一種文化,一種傳承
C. 印尼客戶寫的菜名,都是什麼意思
1.chop cai ,炒什錦菜
2.Foe yong hai, 芙蓉蟹
3.Uwetiau ,炒河粉 / 炒粿條 (寫錯了,應該是 KWETIAUW)
4.cha siew ,叉燒
5.so ya fan ,燒鴨飯
6.tausi ,豆鼓
7.chezcuan , 這個詞有問題-印尼文沒聽過有這個詞,你在問清楚把
8.Gu lu yau , 古老肉
9.Lumpia ,炸春卷
10.dim sum ,點心 (一般是說"港式點心")
11.chow min ,炒麵
D. 印尼語Kwetiaw Goreng Sapi是什麼意思
Kwetiaw Goreng炸油條
Sapi牛,牛肉
E. 河粉是什麼
河粉全稱沙河粉,是廣東、海南、廣西、福建等地區一種大眾化的特色傳統名吃之一。
河粉(Rice noodles),又稱沙河粉,是將米洗凈後磨成粉,加水調製成糊狀,上籠蒸製成片狀,冷卻後劃成條狀而成。不同於「粿條」。 是中國廣東、廣西和東南亞一帶常見的一種小吃主料,1860年左右源自廣州沙河,因而得名。
F. 河粉為什麼叫河粉
河粉來源於廣州北郊的沙河鎮上有家「義和居」小食店,最初叫做沙河粉,後來簡稱為河粉。
在清朝末年,位於廣州北郊的沙河鎮上有家「義和居」小食店,店主是樊阿香夫妻倆。他們善良又勤勞,每天起早貪黑,早上賣白粥油條,中晚賣家常飯菜,生活過得還算安穩。一天早上,店門口出現一位衣衫襤褸的老翁,有氣無力地倒在門前的青石上。
阿香不禁起了憐憫之心,趕緊叫妻子送一碗熱粥給老人吃。老人推說身無分文不能白吃,阿香便道:「本店雖小,但對老人家,這白粥是免費的,您就放心吃吧!」沒想到,從此之後老人幾乎每天都來店裡吃白粥,阿香夫婦沒有嫌棄,一直熱情款待老人。
不久之後的一天,阿香得病後茶飯不思,卧床不起。這一天中午,老人又出現在店裡,當他知道阿香的病情後便說:「阿香哥粒米難進,病自然難愈。他是一個好心人,今天就讓我做碗好吃的給他開胃吧!」老人說完,就用白雲山的清澈泉水浸泡大米,然後熟練地磨好米漿、燒好開水,再把米漿舀進竹匾上薄薄地攤了一層再蒸。
一會兒工夫,米漿變成了粉皮,老人揭皮切條,加上蔥鹽香油,炒好後送到阿香床前。阿香聞到特殊的香味,頓時食慾大開,幾碗下肚後,病情果然好轉。他再三向老人道謝,也終於知道了老人的來歷。
原來,老人竟然是宮里的御廚,只因性格耿直得罪了慈禧太後,僥幸中逃出京城,從此隱姓埋名,四處躲藏追緝。老人說:「此粉出在沙河,就叫沙河粉吧!我在這里已經停留多時,再不走恐怕就要連累主人家了!」說完就走了。從此,義和居開始售賣沙河粉,並且很快遠近聞名,生意興隆。
(6)印尼河粉叫什麼擴展閱讀:
營養價值
河粉是富含碳水化合物,構成機體的重要物質;儲存和提供熱能;維持大腦功能必須的能源;調節脂肪代謝;提供膳食纖維;節約蛋白質;解毒;增強腸道功能。
1、補充能量:含碳水化合物,糖類,能迅速為身體提供能量。
2、安神除煩:碳水化合物可以補充大腦消耗的葡萄糖,緩解腦部葡萄糖供養不足而出現的疲憊、易怒、頭暈、失眠、夜間出汗、注意力渙散、健忘、極度口渴、沮喪、化紊亂,甚至出現幻覺。
3、解毒:增加免疫細胞的活性,消除體內的有害物質。
G. 河粉是什麼,在家裡怎麼做啊
河粉,又稱沙河粉,在新加坡稱為粿條(福建話用法,當地英文按發聲寫作「KUE TEO」,俗作貴刁、鬼刁),是中國廣東、廣西和東南亞一帶常見的一種小吃主料,1860年左右源自廣州沙河,因而得名。
炒河粉炒河粉,關鍵是怎樣炒河粉才不斷不碎。這就要雙手並用:右手握鍋鏟炒,左手用筷子幫助翻動,這樣炒成的河粉就不至於斷或碎了。炒河粉時,加入綠豆芽同炒,河粉就不會粘鍋。炒河粉的基礎步驟如下:1、將河粉剝開或挑松,鍋里下二湯匙油燒熱,放入河粉,加上少量醬油、加水二湯匙,將河粉炒勻,炒熱,水份適度,即可將河粉盛在碟里。2、另起鍋炒肉、菜。將炒好的肉、菜,鋪在炒好的河粉面上,即成為一碟爽滑可口的炒河粉了。這里介紹幾款典型的河粉菜譜。讀者領會後,靈活變通。一定會烹飪出具有廣東特色,味道鮮美的河粉。滑炒河粉原料:河粉500克,豬肉或牛肉200克,菜心200克,蒜泥一茶匙,姜數片,蔥二條切成小段。腌料:生抽半湯匙,糖1/4茶匙,油二湯匙,水一湯匙。芡汁:上湯或水一杯,鹽1/3茶匙,生抽半湯匙,老抽一茶匙,麻油,胡椒粉少許,糖1/4茶匙,生粉一湯匙。製作過程:1、洗凈豬肉或牛肉,瀝干水份,切成薄片,加腌料腌十分鍾 ,放入沸水中灼至半熟揮起,瀝干水份。(保留沸水,灼菜心用)。2、摘去菜心老的部分,放入沸水中灼熱,成為油菜,撈起瀝干水。3、將河粉剝開或挑松,加入1/3茶匙鹽拌勻。4、往鍋里下油二湯匙燒熱,放入河粉及二湯匙水炒勻,炒至水干,將河粉盛在碟里。5、鍋里下油二湯匙燒熱,爆香姜、蒜泥,放入蔥炒勻,加酒一茶匙,勾芡,芡燒沸後,放豬肉或牛肉煮熟,下菜心炒勻。鋪在河粉上即成。註:生抽是淺色醬油,老抽是濃色醬油,生粉是太白粉,是一種澱粉。勾芡:是由干澱粉加水調和而成的粉,稱為水澱粉。勾芡就是菜餚接近煮熟時,將調好的水澱粉淋在菜餚上,以提高菜的色、香、味、形。上湯是用骨頭、瘦肉、老雞、去皮火腿等原材料熬煮而成。肉炒河粉 肉炒河粉原料:河粉500克,牛肉或瘦豬肉200克,綠豆芽200克,韭黃50克,蔥二段,姜絲少許。腌料:老抽半湯匙,生抽一茶匙,糖1/4茶匙,生粉半茶匙。調味料:老抽一湯匙,麻油一茶匙,胡椒粉少許。製作過程:1、肉洗凈,瀝干水,切成薄片,加腌料腌十分鍾;泡油(或放入微開的水中灼至將熟,撈起瀝干水)。2、將綠豆芽摘去頭尾,洗凈,瀝干水。韭黃洗凈,切成小段,瀝干水,蔥切絲。3、挑松或剝開河粉,加入1/3茶匙鹽拌勻。4、往鍋里下油四湯匙燒熱,放入綠豆芽、姜絲炒兩下,將二湯匙水放入鍋里,放入河粉炒勻,加入調味料和肉炒至半干,下蔥、韭黃,炒勻上碟即成。註:也可用雞肉或叉燒。將煮熟的雞肉,切片或剝成絲狀,叉燒切片。蝦仁炒河粉原料:河粉500克,蝦仁200克,雞蛋三個,蔥三條切成小段。腌料:麻油、胡椒粉少許,鹽1/6茶匙,生粉半茶匙。調味品:生抽一茶匙,鹽1/3茶匙,油一湯匙。芡汁:生粉一茶匙半,水七湯匙半。製作過程:1、蝦仁洗凈,瀝干水,加腌料腌十分鍾;泡油,或在漏勺里,瀝干水和油。2、雞蛋加調味品打散,加入蝦仁。3、將河粉挑松或剝開,往鍋里下油二湯匙燒熱,放入河粉,加鹽1/3茶匙,水二湯匙炒至河粉熟,水又開,盛在碟里。4、鍋里下油二湯匙燒,勾芡煮開,立即把雞蛋,蝦仁倒入炒熟,盛起鋪在河粉上即成。午餐肉湯粉原料:河粉300克,罐頭午餐肉250克,潮汕或天津冬菜、青豆、鹽、胡椒粉、味粉、上湯各適量。製作過程:1、將河粉放入沸水中燙熱撈起,瀝干水,盛入碗里。2、將午餐肉切成長方條,冬菜洗凈擠干水分,青豆洗凈。3、鍋中放入湯、冬菜、青豆,煮至豆熟,放入午餐肉煮5分鍾,加鹽,味精、胡椒粉調味,將這些午餐肉和湯倒入盛有河粉的碗里即成為鮮美細嫩的湯粉了。牛腩湯粉用 牛腩湯粉料:牛腩500克,河粉適量,蔬菜適量,蔥切碎適量。姜一大塊拍松,紅蔥頭四粒去紅衣。調味品:八角一粒,草果一個拍破,老抽二湯匙,生抽三湯匙,酒一湯匙,碗二茶匙,鹽1/4茶匙。湯料:上湯六杯,鹽適量,糖半茶匙,胡椒粉少許,將這些湯料燒開。製作過程:1、牛腩放入開水中煮十分鍾,取出洗凈;2、鍋下油二湯匙燒熱,爆香姜及紅蔥頭,加水三杯或適量燒開,放入牛腩燒開,慢火煮一小時,加入調味品慢火煮至牛腩軟透,約需一小時,煮的過程要翻動,未食時牛腩浸在汁中;3、將河粉放入開水中燙熱,撈起盛入碗內,加入上湯及蔥花。蔬菜燙熟也放入碗內;4、取起牛腩,切成件,放在河粉上,倒入少許牛腩汁即成。餘下的牛腩原塊仍浸回汁中。齋炒河粉用料:河粉250克,綠豆芽200克,韭菜100克。調味料:老抽二湯匙,生抽二匙,鹽1/4茶匙,胡椒粉少許,水二湯匙。調作過程:1、將河粉挑松或剝開;2、洗凈綠豆芽,瀝干水;3、韭菜洗凈,瀝干水,切成小段。4、鍋里下油三湯匙燒熱,放入綠豆芽炒數下,倒入河粉炒勻,加入調味品及韭菜炒至汁干,顏色均勻上碟即成。火腿湯粉用料:河粉250克,火腿100克,青豆80克,冬菇6個,番茄2個,湯、鹽,味精各適量。製作過程: 火腿湯粉1、火腿切成小片,青豆在沸水中燙熱,冬菇用水發軟後洗凈去蒂,番茄洗凈切片。2、將河粉剝開或挑松,盛在漏勺里,放入沸水中燙熱,盛入碗里。3、將燙入鍋燒沸,放入冬菇煮熟,調味後下火腿、青豆、番茄再煮沸,倒入盛河粉的碗中即成。特點:河粉白色,冬菇深褐色,青豆青翠,番茄鮮紅,色彩美觀,色香味美。鮑魚湯粉原料:河粉300克,罐頭鮑魚一罐,青豆80克,冬菇6個,上湯、味精、鹽各適量。製作過程:1、冬菇浸軟去蒂,鮑魚取出切成片。2、將河粉盛在漏勺里,放入沸水中 鮮魚糊湯粉燙熟,瀝干水,盛在碗里。3、上湯、鮑魚入鍋煮沸,加入冬菇,調味後放入青豆,煮沸時,鋪在河粉面上即成。特點:鮑魚片嫩香,湯清味美。涼拌雞絲河粉原料:河粉200克,雞肉300克,黃瓜150克,紅辣椒、調味料各適量。 涼拌雞絲河粉製作過程:1、將煮熟的雞肉,撕成絲。2、黃瓜洗凈,放入沸水中燙熱取出,連皮切成絲,彷彿鹽腌幾分鍾。3、紅辣椒洗凈切成絲。4、雞絲加入生抽、麻油、糖和味精拌勻。5、將河粉和黃瓜絲拌勻,加入適量鹽、生抽、麻油、醋、糖拌勻上碟,鋪上雞絲紅辣椒絲即成。特點:色彩清爽,對比鮮明,入口清涼爽口。
H. 河粉是從哪個地方來的
河粉,又稱沙河粉,在新加坡稱為粿條(福建話用法,當地英文按發聲寫作「KUE TEO」,俗作貴刁、鬼刁),是中國廣東、廣西和東南亞一帶常見的一種小吃主料,1860年左右源自廣州沙河,因而得名。
來源一
在清朝末年,位於廣州北郊的沙河鎮上有家「義和居」小食店,店主是客家人樊阿香夫妻倆。他們善良又勤勞,每天起早貪黑,早上賣白粥油條,中晚賣家常飯菜,生活過得還算安穩。一天早上,店門口出現一位衣衫襤褸的老翁,有氣無力地倒在門前的青石上。阿香不禁起了憐憫之心,趕緊叫妻子送一碗熱粥給老人吃。老人推說身無分文不能白吃,阿香便道:「本店雖小,但對老人家,這白粥是免費的,您就放心吃吧!」沒想到,從此之後老人幾乎每天都來店裡吃白粥,阿香夫婦沒有嫌棄,一直熱情款待老人。 各式河粉成品(18張) 不久之後的一天,阿香得病後茶飯不思,卧床不起。這一天中午,老人又出現在店裡,當他知道阿香的病情後便說:「阿香哥粒米難進,病自然難愈。他是一個好心人,今天就讓我做碗好吃的給他開胃吧!」老人說完,就用白雲山的清澈泉水浸泡大米,然後熟練地磨好米漿、燒好開水,再把米漿舀進竹匾上薄薄地攤了一層再蒸。一會兒工夫,米漿變成了粉皮,老人揭皮切條,加上蔥鹽香油,炒好後送到阿香床前。阿香聞到特殊的香味,頓時食慾大開,幾碗下肚後,病情果然好轉。他再三向老人道謝,也終於知道了老人的來歷。 原來,老人竟然是宮里的御廚,只因性格耿直得罪了慈禧太後,僥幸中逃出京城,從此隱姓埋名,四處躲藏追緝。老人說:「此粉出在沙河,就叫沙河粉吧!我在這里已經停留多時,再不走恐怕就要連累主人家了!」說完就走了。從此,義和居開始售賣沙河粉,並且很快遠近聞名,生意興隆。
來源二
相傳一二百年前,一對來自東江客家的新婚夫婦,居住在現在廣州沙河一帶,他們白天干農活、上山砍柴、挖草葯,每逢圩日就用稠米漿蒸些粉糕出售。有一天,市集特別興旺,粉糕已經全部售完,恰巧她的丈夫又帶來不少客人,新娘子情急之中,看到石磨的瓦盆里存有少量稀米漿,她清楚要趕時間做飯,粉糕是蒸不成的了,便急中生智,把米漿倒在簸箕上放進鍋里蒸,蒸熟後切成條狀,佐以香菜、調料供客人食用,客人連聲叫好。於是次日繼續試做,這「新產品」竟然成為獨家美食,招徠食客如雲,應接不暇,生意越做越紅火。但食客均不知此種白而透明、韌而爽滑、口感極好的食物叫什麼、又是怎樣做出來的,便有人前去問那新娘子,心靈手巧的新娘子說:「用我們沙河的白雲山泉和大米磨成,蒸粉糕那樣的稀米漿蒸出來的,就叫『沙河粉』吧!」於是「沙河粉」就這樣叫開了。
來源三
一百多年前,一些以打石為業的東江客家人,從粵東一帶來到廣州沙河謀生,這些打石的客家人,家家戶戶都有一台自己做的石磨,他們用石磨把大米磨成粉,調以源於白雲山的泉水,蒸出薄韌爽滑的水粄。客家人自古至今一直把這種食品叫做「水粄」。他們在墟地街(今沙河大街)一帶開設了不少經營水粄的夫妻店。由於水粄物美價廉,人人愛吃,生意越做越興旺。隨著時間的推移,小店發展成了作坊,水粄製作工藝也日臻精巧,水粄的名聲越來越大,越傳越遠。由於水是用源於白雲山的泉水調以大米磨成的粉加工而成的,當時廣州只有沙河一帶才有這種特色美食,所以人們就很自然地把其稱之為「沙河粉」,或者叫做「山水河粉」,也簡稱「河粉」。 以上傳說,故事有所不同,但都說河粉起源於客家人,看來這一點可信度是很高的。客家人一直把河粉這種食品叫「水粄」或「粄條」,而且在當今的粵東客家鄉村,一直沿襲著逢年過節家家戶戶必蒸水粄的傳統習俗,而且一蒸就是一斗甚至幾斗米。過節那幾天,連續幾天吃的都是水粄,或裹菜、或沾醬、或炒粄,或湯粄……烹調方法多種多樣。走親戚時,提著整搽籮或挑著整細籮全是水粄,有的還調上顏色讓您食慾大開,百吃不厭。
I. 印尼有什麼出名的小吃和特色菜餚
1. Tempe ( 豆豉 )
吃辣愛好者的最愛,這個辣椒醬千萬不要錯過。它在印度尼西亞地區非常有名,雖然只是yi 種調味品,但它還有促進血液循環的功效。許多餐館也會提供蝦膏辣椒醬來滿足愛吃辣的顧客。
J. 什麼是河粉
河粉,我覺得一個吃的就是那個名叫河粉元,一個是飛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