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尼資訊 > 遙感在印尼和中非找到了什麼

遙感在印尼和中非找到了什麼

發布時間:2022-01-19 00:27:16

A. 如何找到地質通報第34卷第4期的封面和目錄

中國大陸周邊地區主要成礦帶成礦規律對比及潛力評價研究進展 向運川;元春華;陳秀法;(5-16)

中國與周邊國家合作開展礦產資源勘查開發戰略 向運川;陳正;張振芳;李娜;王秋舒;(17-22)

俄羅斯遠東東北部中生代造山帶成礦地質背景——兼論鄂霍茨克—楚科奇火山深
鮑慶中;周永恆;邵軍;柴璐;王宏博;張璟;張哲寰;(23-35)

俄羅斯遠東崗仁地體金銅礦床地質、地球化學特徵及其LA-ICP-MS鋯石U-Pb年齡
張國賓;楊言辰;Khomich V
G;葉松青;李海洋;王林;郝明;王慶雙;(36-47)

黑龍江晨明地區樺皮溝岩體和達里岱岩體LA-ICP-MS鋯石U-Pb年齡及其意義
鄒存銘;梁一鴻;馮堅;郭支濤;秦亞;(48-53)

中蒙邊界地區構造單元劃分 李俊建;張鋒;任軍平;唐文龍;付超;陳正;李承東;趙麗君;馮曉曦;黨智財;趙澤霖;劉曉雪;Tomurtogoo
Onongyn;Delgersaikhan Adiya;Enkhbat Tserendash;Altankhundaga
Batsaikhan;Dorjsuren Byambaadash;Batbayar Jargalsaikhan;(54-80)

中蒙克魯倫—滿洲里成礦帶鉛鋅礦地球化學特徵及LA-ICP-MS鋯石U-Pb年齡對比
張璟;邵軍;鮑慶中;王宏博;周永恆;(81-92)

蒙古國查干蘇布爾加和蘇廷銅礦容礦斑岩體SHRIMP鋯石U-Pb年齡——對南戈壁斑
朱明帥;Anaad Chimedtseren;Baatar
Munkhtsengel;苗來成;張福勤;(93-103)

中亞天山—帕米爾地區成礦地質背景 李寶強;孟廣路;曹新;曹積飛;范堡程;王斌;(104-113)

中國—吉爾吉斯天山成礦單元劃分及其特徵 孟廣路;王斌;范堡程;曹積飛;李寶強;(114-127)

吉爾吉斯斯坦天山優勢礦種地質特徵及找礦潛力 姚文光;呂鵬瑞;吳亮;洪俊;楊博;李麗;賈群子;李寶強;(128-143)

地球化學分析方法在吉爾吉斯斯坦庫姆托爾金礦鄰區找礦潛力預測中的應用
張晶;李寶強;孟廣路;李慧英;(144-151)

東南亞中南半島錫礦帶成礦特徵 陳喜峰;向運川;葉錦華;蔡綱;陳秀法;張振芳;李娜;張新元;(152-163)

滇東南廣南金礦區構造對礦床就位的控製作用 郭強;王靚靚;劉俊來;倪金龍;吳虎峻;王東升;夏增明;(164-174)

越南東北部佐田鉛鋅礦床硫化物S、Pb同位素特徵及其地質意義 王東升;劉俊來;Tran Myng;郭強;(175-186)

泰國西部比洛克(Pilok)錫鎢礦區二長花崗岩SHRIMP鋯石U-Pb年齡及其地質意義
施美鳳;林方成;範文玉;王宏;叢峰;朱華平;(187-197)

基於遙感信息提取技術的泰國銅金礦成礦預測 楊莎莎;王功文;陳永清;黃陸雄;趙鵬飛;(198-203)

基於ETM~+數據和GIS技術的緬甸銅金礦成礦預測 獨文惠;王功文;陳永清;郭娜娜;郝應龍;馮源;(204-209)

印尼蘇門答臘島地體劃分及其區域成礦背景 高小衛;吳秀榮;楊振強;(210-219)

綜合遙感地質信息在成礦預測中的應用——以巴布亞紐幾內亞斑岩型銅金礦為例
李昆;王功文;陳永清;郝應龍;馬敏;朱彥彥;(220-225)

《地質通報》(月刊)徵稿簡則 (226)

歡迎訂閱《地質通報》(月刊) (227)

《地質通報》——全方位展示中國地質調查科技信息的重要窗口及時了解中國地
(228)

B. 求大洋州和亞洲黑種人的來歷……

大洋洲的主要國家是澳大利亞,就說澳大利亞黑人的來歷吧
澳大利亞人口,據統計(1984年)為1554.4萬人,其中白種人佔95%似上,但是最早居民是澳洲黑人(Australoids)。科學家們證實澳洲黑人是從外部移入的。這必然產生澳洲黑人的來源問題。

最早提出澳洲黑人起源問題的是英國航海家羅伯特·菲茨羅伊,他在1839年首次指出,澳洲大陸上的黑人和塔斯馬尼亞黑人是非洲黑人的後裔,或是乘船時偶然被暴風吹到這里來的,或是逃亡的黑奴。這樣便出現了關於澳洲黑人起源的「非洲說」。該說顯然是毫無根據的臆測,早為考古資料和有關人類學、民族學和歷史語言學的資料所推翻。雖然菲茨羅伊的「非洲說」不足取,但是,他第一次提出澳洲黑人是從大陸外部移入的觀點是正確的,是有價值的。

1847年,英國人類學家普查里德認為澳洲黑人的祖先原是分布於大洋洲諸島上的「尼格利陀種族」,後來經新幾內亞或帝汶島到達澳洲大陸北岸,然後逐步擴散於大陸各地,因而又產生了「尼格利陀種族說」。

19世紀末20世紀初又有兩位著名的人類學家對澳洲黑人的來源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得出了許多重要結論,他們是英國學者約翰·馬修和A.E.哈威特。馬修認為澳洲黑人是由兩個或三個種族成份混合而成的。他說,澳洲黑人最早的種族成份是居住在新幾內亞南部的巴布亞種族(即尼格利陀種族)成份和與印度的達羅維荼人血緣相近的種族。馬修的理論根據:1.從語言上看,他們都稱呼胞族為「卷發」和「直發」、「暗色的皮膚」和「淺色的皮膚」、「深色血液」和「淺色血液」,等等;2.他們都有同鳥類搏鬥的神話;3.澳洲黑人有巴布亞種族和達羅維荼種族的風俗習慣。
哈威特繼承和發展了馬修的觀點,提出了形成澳洲黑人種族成份的先後次序的理論。哈威特指出,澳洲黑人是由尼格利陀人種和高加索暗色人種混合而成的,先是尼格利陀種族成份,後是較晚近的高加索暗色種族成份。他還說今日印度的達羅維荼人也是高加索暗色人種的後代;至今與澳洲黑人有血緣關系的還有斯里蘭卡的維達人,日本的阿伊努人,中國的苗族和印度的托達人。

馬修和哈威特的功績是,他們指出了形成澳洲黑人的種族成份的因素,他們理論的缺點在於沒有注意到區別民族的文化因素。這個任務由德國學者格雷布納完成了。

大約與哈威特同時,德國學者格雷布納發表了關於澳洲黑人起源的文章《大洋洲的文化圈和文化層》。在文章中,他就澳洲黑人的起源問題提出了一個新的理論,所謂「文化圈」或「文化層」理論。格雷布納指出,在今澳洲黑人中有四種不同的文化層或文化圈,這四種文化是在不同的時間從不同的地區傳播到澳洲大陸來的,其為:1.塔斯馬尼亞文化,亦稱古尼格利陀文化;2.飛去來器文化,亦稱新尼格利陀文化;3.圖騰文化,亦稱西巴布亞文化;4.兩等級文化,亦稱東巴布亞文化。他說,上述四種文化都傳播到澳洲大陸,而傳播到塔斯馬尼亞島的只有一種文化,即塔斯馬尼亞文化。傳播到發達的東南沿海地區和南部地區的是前兩項文化。傳播到西北部的是第三項文化,第四項文化以東西走向傳播到整個澳洲大陸。格雷布納說,這四種文化就其時間順序言,前兩種最古老,第三種次之,第四種更次之;就其主次而言,第四種文化遍布澳洲全大陸,不過每個地區有一種文化為主,其餘為次,因而形成了四種文化重疊和混合的歷史現象。格雷布納的學生、天主教神甫施米特繼承了其師的理論,同時從宗教和歷史語言學角度對澳洲黑人起源問題進行了論述,以補充格雷布納的學說。此後學者們一直不停地探討這個問題。近幾十年來,各類科學突飛猛進地發展,尤其考古發掘工作大規模地進行,所有這些都對弄清澳洲黑人起源問題提供了優越的條件。學者們在前人的基礎上結合新的資料,又取得了以下新的成就:

考古學上的新成就。

早在1884年在昆士蘭南部的塔爾蓋,在峽谷的斜坡上2—3米深處,發掘出14—16歲男孩的頭骨碎片,1918年復原後稱「塔爾蓋人」。頭骨結構具有原始人的一些特點:穹窿低下,穹窿骨和臼齒骨都很厚,齶面很大,頜部突出。塔爾蓋人雖然比較原始,但已具有今澳洲黑人的一些特徵:鼻寬而不高,臉型適中,不長不寬。20世紀20年代,從墨累河開渠時,在科乎納地方又發掘出一個頭骨,在類型上與塔爾蓋頭骨相近,石化度也很大,據此可以斷出相對年代來。科乎納人頭骨的特徵是:骨體粗重,頜部突出,眉工粗大,頭骨很長,穹窿卻很低,臼齒很大。這說明科乎納人已比塔爾蓋人的時代更近了一步,但仍具有原始人的某些特徵。科乎納人和今澳洲黑人相比,共同特徵就更多了,如頭骨度較小,臉形不長,寬鼻,突頜,等等。第三次重大考古發現是1943年在墨爾本近郊凱洛爾地方發掘出的頭骨,稱凱洛爾人。其特徵是:腦腔容量很大(1593立方厘米),穹窿高度很大,臼齒較長,齶突出部分較小,幾乎和今澳洲黑人一樣。

這樣,我們看出今澳洲黑人的發展過程:塔爾蓋人→科乎納人→凱洛爾人→今澳洲黑人。

在澳洲黑人祖先的種屬問題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澳史家羅·華德根據人類學資料指出:「澳大利亞的原始居民,即土著,其皮膚雖為棕色偏黑,近黑色,但從體格外貌上看,他們像高加索人種,而不像尼格羅人種或蒙古人種。例如,他們的頭發一般長得濃密,但是既不像蒙古人的頭發那樣細長垂直,也不像尼格羅人那樣捲曲,而像歐洲人的波狀發型;嬰兒的頭發為金黃色。」①阿比教授根據考古資料認為,「原始高加索人種」是澳洲黑人的早期祖先。他指出,「原始高加索人種」在兩萬年以前居住在中亞一帶,後來向外擴散,向西擴散便成為「雅利安人」,向南擴散便成為印度人、錫蘭人和維達人(亦譯「吠陀人」),向東北擴散便成為日本的阿伊努人。
考古學證實了印度支那、馬來半島和印尼有澳洲黑人的同種族居民。

印尼史家薩努西·巴尼根據爪哇發掘出的遠古居民頭骨化石以及馬來半島和印度支那發掘出的類似的頭骨化石,和澳大利亞考古資料對比研究,因而得出了印度支那、馬來亞和印尼的遠古居民「是和澳大利亞原始種族的祖先同種的」的結論。他又根據考古資料證明今蘇門答臘的古甫族和馬來半島的塞芒族是印尼和馬來亞遠古居民的後裔,從而說明今天在印尼和馬來亞還有澳洲黑人的同種族的居民,換言之,澳洲黑人、古甫族和塞芒族在血緣上是親族。

這個問題的解決實質上弄清了澳洲黑人的來源的地區和路線問題。就其來源地區而言,顯然是來自印尼某島和新幾內亞;就其來源的路線無疑是:中亞→印度支那→馬來亞→印尼和新幾內亞→澳洲大陸。

在來大陸的時間和方式上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澳洲黑人的祖先何時來到澳大利亞的,有兩種看法。一種觀點認為在三萬年至3.5萬年前來的。澳大利亞著名史家曼寧·克拉克說:「澳大利亞和美洲一樣,很可能到最後一次冰河時期才有與以前種屬不同的真人首先移殖到來。碳含量測驗證實三萬年前在澳洲大陸已經有這種人類居住。」①美國史家斯塔夫里阿諾斯也指出:「這些土著可能是三萬年前就已經乘船漂流到澳大利亞來的三種不同種族集團的後裔,那時把大陸和印度尼西亞分隔開來的是一條狹窄的海峽。」②華德也寫道:「人類在澳大利亞至少已生活了3.5萬年。」③

另一種觀點認為,澳洲黑人的祖先在距今八千年從印尼某島乘船漂流而來,先在澳大利亞北岸登陸,然後逐步向南,尤其向東南沿海移動,經過幾百年以至上千年的時間才擴散於整個大陸。

這兩個時間差距很大,究竟那一種觀點正確呢?

首先,從澳大利亞考古發掘出的三種頭蓋骨年代來推測三種頭骨雖具有原始性,但都表明已是真人,而非原始猿人了。

其次,澳洲大陸黑人的祖先到大陸的方式是乘船漂流而來,可以推測出決非在三萬年前。三萬年前的人類絕對不可能有乘船漂流過海的本領。至於說有人提出在最後一次冰河期在澳洲大陸某地和新幾內亞間出現過陸橋,黑人的祖先可以通過陸橋而來,此說也難令人信服。如果確有過陸橋,那末不僅人可以過橋,亞洲大陸上的其他動物亦可以過,為什麼在澳洲大陸沒有歐亞大陸上的胎生哺乳動物,而只有單孔動物和有袋動物呢?為什麼澳洲大陸上沒有亞洲大陸上兇猛的食肉動物呢?僅此一點就可以證明「陸橋說」是一種臆測。

再次,根據近年來有關遠古澳洲黑人的考古資料來推測。考古資料證實澳洲黑人的祖先,約在公元前5500年前就已有帶柄工具;公元前4850年已有線狀雕刻;公元前2820年已使用矛尖工具;公元前1800年已使用薄刃工具;公元前1470年已有專門骨器加工作業。這些資料無可辯駁地證明,澳洲黑人大約在距今七八千年間才剛剛「進入新石器時代。乘船漂洋過海不可能在中石器時代,當然也更不可能在舊石器時代,最多隻能在新石器時代,因此可以斷言,澳洲黑人的祖先大約在八千年前來澳洲大陸的。

三、澳洲大陸黑人的來源與分布

那末,澳洲大陸黑人的祖先是怎樣乘船漂流到澳洲大陸上來的呢?對此問題,學者們進行了長時期探討,提出了各種觀點,「漂流說」和「陸橋說」便是其中的著名的兩個觀點。但是我們認為具有極大說服力的是英國科學家赫胥黎的觀點。他指出,在第四紀晚期,雖然在印度尼西亞群島和澳大利亞、新幾內亞之間不可能有連續不斷的完整陸橋,但是,個別的島群之間有可能存在著狹條陸地(如婆羅洲和菲律之間的巴拉望島)或島嶼環帶(如馬魯古群島),而這些狹條陸地和環帶就有可能聯結成一條通路,但是這條通路間往往有淺水或狹窄的水域相隔。這樣,黑人的祖先可乘船逐段地越過,而動物,那怕是胎生哺乳動物亦難於越過。有的學者還注意到了印度尼西亞從西起越往東,動物愈少,究其原因,動物為隔斷陸路的水域所阻擋。由印尼可聯想澳大利亞根本不存在胎生哺乳動物的原因,同時由此來判斷澳洲黑人的祖先走什麼樣的路來到澳大利亞的。

結論是,澳洲黑人的祖先既走水路又走陸路,在起碼距今八千年前由印尼某島和新幾內亞來到澳大利亞,主要的路線是東線,即從新幾內亞越過托雷斯海峽而來的,而西線是以帝汶島作為出發地。

澳洲黑人的祖先首先到達澳洲大陸北部沿海地區與西北地區,經千百年的繁衍生息,人口逐漸增多,加之從東南亞來的移民又不斷湧入,部落間爭奪漁獵和採集領地日益繁頻與激烈,因而許多黑人部落紛紛南下尋找新領地,這樣在遠古時代的澳洲大陸上開始了歷時近萬年之久的人口大流動,整個澳洲大陸逐步被黑人移民所佔領。北部炎熱而無南部涼爽也是黑人南移的重要因素。

考古學家們發現了澳洲黑人向南擴散的三條主要路線:一條從西北沿海地區沿西海岸南下的路線,亦稱西部路線,直達西南地區。第二條路線由北部地區南下,深入大陸腹地,直達南部地區,此即中部路線。第三條路線從東北沿海地區出發,沿東海岸南下,到達東南地區,此亦稱東部路線。每條干線又分成若干支線。在這三條大幹線中,以中部干線最為重要,因為這條干線要經過幾條大河,尤其是墨累河與達令河,氣候和物產條件好,因此在這一地區黑人較多。

澳洲大陸黑人經過以萬年計的繁衍,到1788年,其人口總數達30萬人,500餘部落,分布在大陸的各個地區。按區域劃分,可分成七個部落部區域集團。

第一個部落區域集團,居住在墨累河流域的各部落。第二個部落區域集團,居住在達令河流域,包括今整個新南威爾士和昆士蘭的南部地區。第三個部落區域集團在今昆士蘭中部和北部。埃爾湖周圍廣大地區,居住的是第四個黑人部落區域集團,但由於這里土地貧瘠,物產貧乏,故人口不像上述三地區那樣多。第五個部落區域集團居住在西部沙漠地區和西南沿海地區,這里土地亦很貧瘠,土著人數亦較好。定居在西北部和西部沿海地區的是第六個區域部落集團;第七個部落區域集團定居在澳洲大陸北部地區,包括今金伯利高原、阿納姆地和約克角半島,這是澳洲黑人祖先最早到達的地區。

四、塔斯馬尼亞黑人的來源

人類學家認為居住在塔斯馬尼亞島的黑人和澳洲大陸的黑人不是同一人種。塔斯馬尼亞黑人長著毛茸茸而又捲曲的頭發和稍腫的嘴唇,很像美拉尼西亞人,尤其更像新喀里多尼亞人。我們知道美拉尼西亞人和新喀里多尼亞人屬大洋洲尼格羅種人。人類學家告訴我們,無論是非洲的尼格羅種人,或是大洋洲的尼格羅種人都是在潮濕的熱帶氣候條件下形成的。就大洋洲的尼格羅種人而言,他們是在東南亞和美拉尼西亞熱帶森林條件下形成的。學者們據此認定,塔斯馬尼亞人屬大洋洲尼格羅人種,其祖先原住在東南亞和美拉尼西亞熱帶森林中。這個結論幾乎是公認的。

但是,塔斯馬尼亞黑人的祖先是經過什麼樣的路線到達塔斯馬尼亞島的,是有分歧的,主要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大約在比大陸黑人較早的某個時期由美拉尼西亞乘獨木筏漂流來的,或認為從新喀里多尼亞島來到這里的。途中,他們繞過了澳洲大陸。大部分學者持這種看法。

另一種觀點認為,他們先到達澳洲大陸,然後逐步南下,從大陸的東南端越過巴斯海峽到達島上來。

從各方面的資料判斷,塔斯馬尼亞黑人的祖先從美拉尼西亞或新喀里多尼亞到達塔斯馬尼亞的結論是可信的。在塔斯馬尼亞人中保留了不少的同美拉尼西亞相同的文化,例如,睡覺的枕頭用小長凳,使用獨木筏,鑽木取火的方法,等等。

同時直到今天在澳洲大陸上考古學家們沒有發現任何塔斯馬尼亞人的痕跡,更沒有發現他們的同種人,所有這些說明塔斯馬尼亞人到來的路線,不可能是先到大陸然後再南下的。

C. 黑檀木和烏金木的區別

1、兩者的產地不同

黑檀木是非洲11種,分布於西非和中非。主要產於亞洲熱帶地區,如蘇拉威西島、菲律賓。

烏金木位於世界熱帶、亞熱帶和一些溫帶地區,黑心木主要產於亞洲和非洲熱帶地區,如印度、印度尼西亞、斯里蘭卡、泰國、緬甸、越南、柬埔寨、寮國、馬達加斯加等。剛果、喀麥隆和其他國家。中國台灣、海南、雲南等地也有生產。就原產地而言,喀麥隆是非洲生產最好的國家。

2、兩者的特徵不同

黑檀木橫斷面:心邊材區別明顯。心材漆黑色或黑褐色。邊材近白色。生長輪不明顯。

3、兩者的價值不同

黑檀木具有觀賞價值,變化莫測的黑色花紋似名山大川,如行雲流水,勝碧玉瓊瑤,令印象派大師自嘆不如。黑檀的魅力既在於目賞,更在於手撫。

烏金木傢具是以烏金木製成傢具,外加軟體部件的形式出現等。還有的烏金木傢具以烏金木框架外加玻璃的形式出現,如烏金木玻璃茶幾,此類烏金木傢具具有簡約明亮特點,可形成寬敞的視覺效果。

D. 「一帶一路」我國在衛星遙感領域有何優勢

在衛星通信領域,我國已有在軌民(商)通信衛星17顆,轉發器總數量接近300個,形成了全球化的衛星通信服務能力,衛星通信業務拓展至全球30多個國家和地區。亞太九號通信衛星發射後,形成了「自西向東排開,從印度洋至馬六甲海峽再至南海海域」態勢,實現了對「海上絲綢之路」周邊區域的基本覆蓋。

除在軌交付衛星外,中國航天還為「一帶一路」沿線用戶提供發射服務,幫助建設地面站、培訓衛星人才等商業航天一攬子解決方案。

E. 伊斯蘭教傳到亞洲非洲與哪一歷史事件有關大致在什麼時間

自10世紀後,伊斯蘭教在非洲、亞洲和東南亞的廣泛傳播,以及伊斯蘭化的過程,通常是通過商人的貿易活動、文化交流和傳教師的傳教活動而實現的。在東非,通過阿拉伯移民和商人,伊斯蘭教沿蘇丹和尼羅河漸漸向東傳入內地,迄13世紀,索馬里及東非沿海地區和海上許多島嶼的居民接受了伊斯蘭教。在西非和中非,穆斯林商人、學者和蘇菲傳教師穿越撒哈拉沙漠,把伊斯蘭教傳入內地部族。13世紀末,定居中亞的蒙古人後裔改奉了伊斯蘭教。14世紀後,蘇菲派傳教師將伊斯蘭教傳播到中亞的哈薩克和南亞次大陸的孟加拉等地區。7世紀中期,阿拉伯、波斯和中亞的穆斯林商人及學者,通過海陸的「絲綢之路」將伊斯蘭教傳入中國。13世紀末,西印度古吉拉特的穆斯林商人將伊斯蘭教帶入印度尼西亞群島,17世紀伊斯蘭教在印尼和馬來半島占優勢。14~15世紀,伊斯蘭教通過商人和傳教師傳入菲律賓南部。20世紀以來,通過穆斯林移民、勞工、商人和學者傳入西歐和北美,並取得較大進展。東南亞的穆斯林主要是由阿拉伯商人在當地傳教的結果。

F. 印尼旅遊帶什麼土特產

印尼旅遊帶:金雞納霜、木棉、藤、天然橡膠、椰子、棕櫚油、咖啡、香料等。印尼是水果王國,盛產香蕉、芒果、菠蘿、木瓜、榴槤、山竹等各種熱帶水果。
1、奎寧(Quinine),俗稱金雞納霜,茜草科植物金雞納樹及其同屬植物的樹皮中的主要生物鹼,化學稱為金雞納鹼。
2、椰子(學名:Cocos
nuciferaL.
)棕櫚科椰子屬植物,植株高大,喬木狀,高15-30米,莖粗壯,有環狀葉痕,基部增粗,常有簇生小根。葉柄粗壯,花序腋生,果卵球狀或近球形,果腔含有胚乳(即「果肉」或種仁),胚和汁液(椰子水),花果期主要在秋季。
3、榴槤(學名:Durio
zibethinus
Murr
),是一種巨型的熱帶常綠喬木,葉片長圓,頂端較尖,聚傘花序,花色淡黃,果實足球大小,果皮堅實,密生三角形刺,果肉是由假種皮的肉包組成,肉色淡黃,粘性多汁是一種極具經濟價值的水果。
4、莽吉柿(學名:Garcinia
mangostanaL.),俗稱山竹,或山竺、山竹子、倒捻子。小喬木,高12-20米,分枝多而密集,交互對生,小枝具明顯的縱稜條。葉片厚革質,具光澤,橢圓形或橢圓狀矩圓形,頂端短漸尖,基部寬楔形或近圓形。

閱讀全文

與遙感在印尼和中非找到了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越南什麼街最好玩 瀏覽:796
印度街頭乞丐一天多少錢 瀏覽:784
印度軍事實力超過多少 瀏覽:221
英國棉花來自哪裡 瀏覽:240
有多少貨幣上有英國女皇 瀏覽:470
美國伊朗總人口是多少 瀏覽:90
伊朗人吃什麼菜最好 瀏覽:354
大連和越南哪個好 瀏覽:583
如果日本和印度開戰哪個國家會輸 瀏覽:159
大量印尼盾怎麼轉回國 瀏覽:620
南京機場哪裡可以兌換印尼盾 瀏覽:894
國外怎麼點義大利面 瀏覽:192
印尼水災後的孩子怎麼樣了 瀏覽:247
印度最丟人的職業是什麼 瀏覽:54
中國高鐵哪個城市最強 瀏覽:780
中國迪士尼樂園在上海哪裡 瀏覽:607
印尼泗水是哪裡的 瀏覽:76
中國車牌有多少 瀏覽:90
法國南部和義大利哪個好玩 瀏覽:895
越南女人如何穿搭 瀏覽: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