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史籍有哪些對印尼歌舞藝術的記載
從音樂舞蹈來看,中國史籍也有不少對印尼歌舞藝術的記載,如《新唐書·南蠻列傳》的室利佛逝條記載:「室利佛逝,一曰屍利佛誓………咸亨(670-674)至開元(713~741)間,數遣使者朝……又獻侏儒、僧抵女各二及歌舞……」《咸賓錄》爪哇條載:「咸通(860~874)中,獻女樂……」《新唐書·南蠻列傳》訶陵載:「咸通(860~874),遣使獻女樂」(訶陵位於中爪哇)。1225年成書的《諸蕃志》中婆國條稱爪哇「樂有橫笛、鼓板,亦能舞」。1617年出版的《東西洋考》卷三下條載爪哇西部「樂有橫笛、鼓板,自為夷舞,諺所謂『大平婆之徵』也」。1849年《海島逸志》記:「番戲名曰濃迎。番婦之頗有色者,帶虯發(捲曲的頭發),纏錦幔,插金花,搖紙(紙扇),裸衣赤腳,歌番歌,舞番舞,搖頭閃目,鶴立鷺行,演唱雜劇……或兩婦對舞,或三四婦共跳舞。閑人亦可人其中,與之對舞,名曰弄濃迎。弄畢則酬以金。每於清夜遠遠聽之,其音凄切悲楚,所謂異鄉之樂,礻氏令人悲耳。」從以上記載可知印尼有女樂表演的舞蹈,有濃迎舞,面具舞,除此之外還有皮影戲。這些記載為我們了解印尼樂舞藝術提供了參考。印尼的音樂與中國有近似之處,如西方學者貝那特·澤特拉在《印度尼西亞》雜志發文介紹,印度尼西亞音樂中豐富的節奏和合演中的技巧與中國音樂有共同特點,「印尼的打擊樂器來自古代雲南的銅鼓」。民間習俗樂舞也多來自中國,如杜爾在《華僑在印尼》一書中談到爪哇人舞動假獸的舞蹈:「即使它的身軀頗短,沒有形成蛇狀,但顯而易見,它和中國的舞獅是相同的」;「世世代代,這種假獸舞已成為人們喜慶時的娛樂活動」。
㈡ 木偶戲是從哪個國家源起的
木偶戲源於何時,說法不一。現在有人根據唐代《木人賦》提供的材料,把木偶戲的起源推到公元前八百多年的西周。雖無定論,但歷史悠久是無可置疑的。
掌中木偶,俗稱「布袋戲」,是木偶戲的一種。相傳晉江布袋戲興起於明代,據出生於東石潘徑村掌中木偶世家的名老藝人李伯芬說,他的祖上於清嘉慶三年(1798)就創辦布袋戲班。此前的明清兩代,晉江布袋戲活動已甚興盛是可信的。這個以李姓家族成員組成的戲班,(後人稱「李家班」),傳承六代,歷二百年,把掌中技藝提到一個很高的水平。晚清,李柏芬的祖父李繩煌等,應福建總督之邀上省城「廣珠樓」獻藝。此後,李繩煌暨其子李榮宗,帶「李家班」往新加坡、菲律賓、馬來西亞演出,很受華僑的歡迎。整整二個世紀,「李家班」曾祖父子兄弟伯叔,始終從事掌中木偶藝術,先後建有「金永成班」、「新永成班」、「三永成班」,成為泉南家曉戶曉的南派掌中木偶的主要戲班。擁有100多個演出劇目,其中代表劇目有《武松打虎》、《雷萬春打虎》、《大名府》、《大鬧天宮》等。
李榮宗、李柏芬父子以「李家班」為主體,於1958年組建「晉江木偶戲劇團」,隨即奉調赴朝慰問。1960年赴京參加僵第二屆木偶皮影戲觀摩演出,同年,李柏芬應邀參加中央文化部組建的中國木偶藝術團往羅馬尼亞參加第二屆國際戲劇節,榮獲一等將並金質獎章。「李家班」後繼有人,其藝術將發揚光大。
㈢ 皮影戲的藝術流派
由於皮影戲在中國流傳地域廣闊,在不同區域的長期演化過程中,形成了不同流派,常見有四川皮影、湖北皮影、湖南皮影、北京皮影、唐山皮影、山東皮影、山西皮影、青海皮影、寧夏皮影、陝西皮影,以及川北皮影、隴東皮影等風格各具特色的地方皮影。各地皮影的音樂唱腔風格與韻律都吸收了各自地方戲曲、曲藝、民歌小調、音樂體系的精華,從而形成了溢彩紛呈的眾多流派。有沔陽皮影戲、唐山皮影戲、冀南皮影戲、孝義皮影戲、復州皮影戲、海寧皮影戲、陸豐皮影戲、華縣皮影戲、華陰老腔、阿宮腔、弦板腔、環縣道情皮影戲、凌源皮影戲等等。
河北、北京、東北、山東一帶的各路皮影唱腔,雖同源於冀東灤州的樂亭影調,但各自的唱腔分別在京劇、落子、大鼓、梆子和民間歌調的滋潤之下,又形成了不同的流派。流暢的平調、華麗的花調、凄哀的悲調不一而足。而其中唐灤地區的掐嗓唱法十分獨特。 陸豐皮影戲是我國三大皮影系統之一的潮州皮影的唯一遺存,陸豐市皮影劇團是廣東省唯一的專業皮影劇團。陸豐皮影戲一直在民間生存、發展,有古代閩南語系的基因,又得海陸豐民間習俗的孕育,唱腔音樂豐富,地方特色濃厚,繪畫、雕刻精緻,表演生動逼真,優雅可觀。
陸豐皮影歷史悠久,形成於宋代,盛行於明、清,普及於民國時期。新中國成立前夕的戰亂時期,其他戲劇大部分停鼓散班,皮影戲班仍活躍在周邊鄉鎮,可見皮影戲的群眾基礎深厚,有很強的生命力。新中國成立後得到復興和發展,在繪畫、音樂、製作、表演、效果及舞台燈光等方面,都為世人所矚目,所到之處,深受廣大觀眾的歡迎,少年兒童更為喜愛。演出區域不斷擴大,不但到過粵北地區的各市、縣及廣州等地,還在福建幾個市縣留下足跡。陸豐皮影是一種傳統民間藝術,具有傑出的歷史價值、教育價值和藝術價值。 湖北皮影戲主要分「門神譜」(大皮影)和「魏譜」(小皮影)兩大類:「門神譜」主要集中在江漢平原的沔陽(今仙桃)、雲夢、應城等地以及黃陂、孝感、漢川等縣的部分地區;「魏譜」皮影分布在鄂北和鄂西北的竹溪、竹山、谷城、保康、遠安、南漳、襄陽、隨州一帶,其形制及風格與陝豫皮影相似,是陝豫鄂三地民間文化交流融合的結果。
身高二尺二寸左右(70至80厘米)的江漢平原「門神譜」(大皮影)則代表了鄂地皮影的主流,它比四川、陝西皮影高四寸,比鄂東皮影高二寸,高大的尺幅使其在視覺上更清晰。江漢平原地處荊楚腹地,北依漢水,南貫長江,是荊楚文化的發源地,楚文化底蘊豐厚,古代的青銅、竹木硬雕和皮革、沔陽雕花剪紙等軟雕工藝為皮影的誕生准備了良好的前提條件。據說在明成化年間,在竹溪豐壩鄉和中峰鎮就有皮影戲班。鄂西北一帶有「西革」、「漢革」兩種影戲班。「西革」影偶小巧,唱「山二黃」腔,屬陝西影系;「漢革」影偶較大,唱本地高腔,應屬江漢平原影系。
江漢皮影尤以沔陽皮影戲最為著名,它融傳統繪畫、雕刻、美術於一體,集電影、電視動畫於一身,具有濃郁的民族氣息,是我國藝術菀里的一朵奇葩。沔陽皮影戲中的各種人物、動物和道具是用牛皮採用沔陽雕花剪紙的工藝手法精心雕刻而成。用上等黃牛皮為原材料,正派人物用陽刻手法,花臉、丑角等用陰刻手法,各行當臉譜造形和行頭源於戲劇,文影裝一隻手,武影裝兩只手,雕刻工藝總體上講究圓潤,既要有裝飾美,也要充分體現誇張、浪漫的手法。操作技巧分「生、旦、凈、丑」四大角色的種類、武打招勢及現代皮影人物操作。
沔陽皮影戲內容豐富,有楚漢相爭、三國、水滸、西遊等300多個劇目。這些「劇本」實際上只有劇目的條文,在表演時全靠藝人根據歷史故事展開情節和刻畫人物,唱、做、念、打渾然一體,其口頭文學藝術形式是江漢平原皮影戲的又一主要特徵。
沔陽皮影戲的唱腔以漁鼓腔、歌腔為主,配打擊樂伴奏,以一唱眾和的形式進行演唱。漁鼓皮影以沔陽漁鼓調為主腔,後又融合了沔陽花鼓戲、漢劇、楚劇等唱腔,具有節奏歡快活潑、曲調高亢、豪放等特點藝人.根據呆(音ái)口本子中的條子(梗概)臨場發揮,通常是一韻到底、通俗易懂。有時還即興添進「浩水詞」或「搭白」,如「唱了這一會,茶水無一杯,雖說東家茶水貴,可用罐子煨」。「歌腔」中的雞鳴腔,高亢委婉、圓潤激昂。凡學唱者,必先學會「公雞打鳴」,以雄雞鳴叫發音為起音,尾音為拖腔,跳度高達17度,源於東周時期的楚國《四面楚歌》,是我國傳統音樂中的活「化石」。
詼諧幽默、令人捧腹,觀眾百看不厭。有民謠這么說:「看牛皮(指皮影),熬眼皮(打瞌睡),摸黑回家撞鼓皮(牆壁),老婆挨眉(批評)捏悶脾(受氣)」,足見江漢平原皮影的魅力。
2012年7月,中央電視台《遠方的家》北緯30度中國行走進仙桃,專題拍攝了沔陽皮影戲的紀錄片,並向海內外播出,極大的提升了沔陽皮影戲的知名度。仙桃市共有皮影藝術團20多個,皮影藝人近300人,常年活躍在街頭、鄉里,往日的「五里三台唱花鼓,村村垸垸演皮影」的盛景,又在仙桃大地重現。 山西皮影嚴謹規范,藝術風格及工藝手段與陝西皮影相似。皮影的用線除了虛線、實線之外,虛實線、繪線及暗線的運用更為別致。虛實線常用於皇宮貴族的建築、擺設、衣飾等,顯得富麗堂皇;繪線以墨線代刀,在難以雕鏤的微小裝飾物上描繪,細致精彩。使用的顏料大多是藝人們自製的大紅、大綠、杏黃等,色彩鮮艷明快、清雅大方,耐蝕而且長久不變形。《拾玉鐲》為傳統戲曲,劇情描寫的是陝西世襲指揮傅朋游孫家莊偶遇少女玉嬌,兩人互生愛慕,傅朋贈玉嬌一隻玉鐲,玉嬌羞不敢受,傅朋乃遺玉鑄於地,被玉嬌拾去。此景為劉媒婆所見,故意向玉奴戲笑並應允為其撮合。圖中即描寫劇中最精彩的一幕。
晉南皮影
在晉南皮影戲里,各種傳統的圖案福祿壽、五子奪魁、魁星點斗、八仙慶壽、麒麟送子、連生貴子常常出現在影人及道具中。人物服飾上世常見各類建築、器具上的傳統紋樣。《含嫣梳妝》表現了少女端坐於鏡前調朱弄粉的情景。皮影藝人巧妙地表現了少女梳妝時,鏡中人與鏡外人的照應,在上演時,二者動作的一致更顯出藝人的匠心獨運。富有晉南風格的皮影雕刻玲隴,彩繪精緻的桌、椅、箱、櫃及古樸的器皿等有也疏密有致,既豐富又概括完整。少女的服裝、桌、凳圖案刻摟的精美細致令人由衷贊嘆。
孝義皮影
據歷史考證,孝義皮影已有2400年的歷史。據史書記載,春秋時期,即公元前445年至公元前396年期間,孔子的得意門生子夏在孝義講學,為吸引更多人聽他的演說,曾在夜晚利用「影樂」的形式聚眾講學。由於子夏從師於孔子,也會「樂、琴」,以影樂形式設講,寓教於樂中,使「設教、樂琴、影樂」融為一體而成為「影、樂、教」的完善影戲形式。子夏講學被當地人所喜愛,當地人學會了表演影樂的技法,隨著時間的推移,影樂教的形式在當地變為影戲,這就是最早的孝義皮影戲。
清徐皮影
清徐常豐村的皮影戲可追溯到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縣志記載,當時的皮影戲團體有四五個。
一套皮影,一塊白布,夜幕低垂時,二胡悠悠,兩手托起千秋將,燈影照亮萬古人。皮影戲形象誇張,人物畫稿通常是民間藝人代代相傳的。皮影人物由頭、臂、手、身等8個部分組成,經過選皮、畫稿、鏤刻、敷彩等8道工序製作而成,過程極為復雜。
常豐皮影
常豐村皮影選用小公牛皮,厚薄適中,質堅而柔韌。把選好的牛皮放在涼水裡浸泡兩三天後,用刀刮薄,每刮一次再用清水浸泡,直到第四次薄至透亮為止。然後將牛皮分解成塊,用濕布包裹,加油汁推按,解除皮質的收縮性,使之平展光滑。再根據畫稿描繪圖樣,開始鏤刻。鏤刻是最難的工序,刀具有數十種,分寬窄不同的斜口刀、平口刀、圓口刀、三角刀、花口刀等,使用方法也格外講究。平直的線條用平口刀的刀尖扎、推,曲折多變的花紋用斜口刀刻、裁,圓形花紋則需要用圓口刀去鑿。做成一個皮影,通常要手工雕刻3000餘刀。 《北京西派皮影遺珍》北京西派皮影,亦稱北京皮影西城派,是北京地區最早的具有都城特點的城市皮影,是北京皮影的代表和主流。
據現有資料顯示,北京皮影始於900多年前的遼金時期。當時,中原北宋朝皮影藝術已發展成熟。耐得翁《都城紀勝·瓦舍眾伎》載:「凡影戲……初以素紙雕鏃,後用彩色裝皮為之。其話本與講史書者頗同,大抵真假相半。公正者雕以正貌,姦邪者與之丑貌,蓋亦寓褒貶於市俗之眼戲也。」吳自牧《夢粱錄·百戲伎藝》記:「更有弄影戲者,元汴京初以素紙雕鏃,自後人巧工精,以羊皮雕形,用以彩色裝飾,不致損壞……。」
北京西派皮影經過數百年的發展進步,繼承和保留了山陝皮影、河南江浙皮影、灤州東北皮影等的精華與特點,形成了具有都市京味兒的北京皮影,強調精緻、注重表現、富於變化、講究透視效果是其藝術的主要特色。
經過搶救性修復整理,下葦甸皮影已經進入博物館科學保護系列。在保護珍貴文化實物遺產的基礎上,同時也存留了難得的皮影雕刻工藝、表演技巧和大量專業資料等非物質文化遺產。 皮影戲傳入成安時間較早。據1975年縣文化館「皮影調查」顯示,皮影戲可能在宋朝時就已傳入成安,明萬曆年間在丁庄村已有流傳,清乾隆時期丁庄皮影第四代宗師、人稱「活豬八戒」的寧老和「北鄉義廟會斗神漢」的故事至今令人津津樂道。
成安的皮影均採用牛皮刻制(其他地區的皮影大都用驢皮製作),造型蒼老古拙、意趣淳樸有力。影人高約50公分左右,生、旦、凈角高大,小丑、小妖等角色要小一些。除刻人物之外,還要刻制雲朵、桌椅、動物、水族、城樓、房屋等道具、背景,造型相當豐富,除凈角、丑角用陰刻與陽刻相結合之手法刻臉譜外,生角、旦角用鏤空雕刻,顯得空靈、爽潔。人物的頭像是活的(單獨的),能隨意拔出與身子分離。眾多的角色頭像可根據劇情的需要,及文武服裝的變化,隨時更換不同的身子,而行當相同、服裝類似的人物也可任意更換頭像。
成安的皮影戲除孫橫城皮影劇團配唱「四股弦」外,其他都配唱「淮調」。「淮調」為流傳在河南周口地區淮寧縣一帶的稀有地方劇種,屬梆子腔體系。其唱腔高亢粗獷、質朴健朗,有著獨特的地方色彩和濃郁的鄉土氣息。 在印尼不少地方,皮影戲至今仍然是神聖的,是許多宗教儀式和節日慶祝中的一個重要環節皮影戲在印尼被稱作wayang kulit,wayang的意思是「影子、靈魂」,kulit的意思是「皮」。在布幕上活靈活現的皮影曾長期被視為神靈和祖先的靈魂。 。
㈣ 皮影戲是中國民間古老的傳統藝術,你知道皮影戲的起源嗎
如何看待中國的皮影戲歷史?其傳播與地域分布有何關系?這個問題很值得探討一下。
其作品在輾轉流傳的過程中,受到了不同地域文化和鄉土民情的影響,同時也受到皮影人物造型、服飾搭配、表演時的唱腔曲調等因素的影響,同時還因吸收了各地區民間藝術、地方戲曲的成分而表現出流派各異的特點。「中國皮影戲」是民間藝術的智慧結晶,它需要繼承和發揚!
㈤ 皮影戲的史歷
兩千多年前,漢武帝愛妃李夫人染疾故去,武帝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終日不理朝政。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門,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於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動,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塗上色彩,並在手腳處裝上木桿。入夜圍方帷,張燈燭,恭請皇帝端坐帳中觀看。 武帝看罷龍顏大悅,就此愛不釋手。 這個載入《漢書》的愛情故事,被認為是皮影戲最早的淵源。
皮影戲,是一種用燈光照射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表演時,一般由三到五個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後面,一邊操縱戲曲人物,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唱述故事,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
皮影的製作過程是:先將羊皮、驢皮或其他獸皮的毛、血去凈,然後經葯物處理,使皮革變薄,呈半透明,塗上桐油,然後把皮革鏤刻成所需的人物形象。皮人的頭、四肢、軀乾等各自獨立,而又用線連成一體,分別以連杠由演員操縱,令其活動。皮人塗有各種顏色,表達人物的善惡美醜。雕刻時,一般都用陽刻,有也用陰刻,雕工細致,刀法多變。繪畫染色也有一定的講究,女性發飾及衣飾多以花、草、雲、鳳等紋樣為圖案,男性則多用龍、虎、水、雲等紋樣為圖案。一般忠良人物為五分面,反面人物為七分面。人物造型與戲劇人物一樣,生、旦、凈、末、丑角色齊全。製成的皮影高的達55厘米,低的僅有10厘米左右。演員在半透明的白布後,貼近幕布熟練地操縱皮人活動,並有說唱、樂隊伴之,有聲有色地表演劇情故事。尤其表演民間神話故事、武打片、古人,可以騰雲駕霧,做出各種高難動作,變幻莫測,這是其他戲劇難以做到的,因此深愛觀眾喜愛,尤其是兒童百看不厭。
皮影是一門結合了戲劇,音樂等多種藝術手段的表演形式,它有著悠久歷史的形式,也是最早傳入西方的中國傳統藝術。
中國的皮影在宋代(960-1127)已極為盛行,每逢節日,影戲台數甚多。到明代,北京一地的皮影班社竟達四五十家。公元十三世紀,當時的蒙古軍營中也演皮影戲,作為一種娛樂,後來還隨軍把皮影帶到波斯、阿拉伯、土耳其等國。之後,皮影便在東南亞各國流傳。
中國的皮影從十八世紀中葉開始傳到歐洲。據記載,1767年,法國傳教士把中國皮影戲帶回法國,並在巴黎、馬賽演出,被稱為"中國燈影",曾轟動一時。後經法國人改造,成為"法蘭西燈影"。中國的皮影戲對豐富世界藝壇作出了獨特的貢獻。
一個皮影,要用五根竹棍操縱,藝人手指靈活,常常玩得觀眾眼花繚亂。不僅手上功夫絕妙高超,嘴上還要說、念、打、唱,腳下還要制動鑼鼓。演皮影的屏幕,是用一塊1米大小的白紗布做成的。白紗布經過魚油打磨後,變得挺括透亮。演出時,皮影緊貼屏幕活動, 鏤空的人影和五彩繽紛的顏色真切動人。
藝人演出皮影時所用的唱腔,除了吸取本地區傳統的唱腔外,還有自己的獨創。皮影戲雖然看似拙樸,但拙中寓巧,蘊含著勞動人民豐富的想像力和奇巧的藝術創造力。它道具小,演出方便,且不受場地限制,演員也不需正規訓練.在皮影戲盛行的地區,一提起這種輕便的藝術形式,人們會親切地稱它為"一擔挑"藝術,或者叫它為文化生活的輕騎兵。
隴東皮影
皮影戲是中國一種民間藝術形式。中國西北部甘肅的隴東皮影主要分布於平涼、慶陽各縣,較為集中的為東臨陝西、寧夏的三角地帶。
隴東皮影戲大約在明清(14世紀-19世紀)時就已經十分流行,皮影造型俊俏大方,外輪廓挺拔概括;鐫刻精細流暢。
隴東皮影製作選用年輕、毛色黑的公牛皮,這種牛皮厚薄適中,質堅而柔韌,青中透明。牛皮刮干凈、晾至凈亮透明時即可製作。先將樣稿輕畫在牛皮上,然後用各種型號的刀具或刻或鑿。之後用透明水色著色,顏色一般不調和,故而純正絢麗、對比強烈。刻鑿、著色完畢後"出水"即熨平,這是其中最關鍵也是最難的一關。出水後再晾乾,裝訂組合即可上台表演。
㈥ 皮影戲引入國外了么那幾個國家有
元代時,皮影戲曾傳到各個國家,這種源於中國的藝術形式,迷戀了多少國外戲迷,人們親切地稱它為「中國影燈」。
據說,中國皮影藝術從十三世紀元代起,隨著軍事遠征和海陸交往,相繼傳入了波斯(伊朗)、阿拉伯、土耳其、暹羅(泰國)、緬甸、馬來群島、日本以及英、法、德、意、俄等亞歐各國。從世界范圍看,18世紀的歌德到後來的卓別林等世界名人,對中國的皮影戲藝術都曾給予高度的評價。可以說皮影戲是中國歷史悠久、流傳很廣的一種民間藝術。
其次,很多國家已經形成了自己特色的皮影:
而今,東南亞、阿拉伯國家和歐美一些國家都有了民族特色的皮影。影人劃分為掛片影人和活動影人。東南亞一帶皮影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內容為《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
印度 影偶巨大且用色單薄。流行於幾個地區-卡納塔卡,奧里薩,安德拉普拉德什和凱哈拉,每一個地區的皮影戲都有其獨特的風格。
泰國 又叫喃戲。認為從馬來西來、印尼傳入,時間約在室利佛逝時期。由宮遷流入民間。有南雅皮影戲和南德隆皮影戲之分。
印尼 包括爪窪皮影和巴厘皮影等。爪窪皮影的風格。巴厘皮影的尺寸更小。都有風格獨特的服裝和面部特點。
馬來西亞 影偶較印度小,色彩華麗,雕工精緻,造型誇張但也反映了民族服飾風格。
土耳其、突尼西亞和北非回教國家 拿駱駝皮來雕刻,人物誇張且具諷刺批評意味。Karagöz 和 Hacivat,是土耳其皮影戲中的兩個最著名的主角,他們用誇大的肢體語言與口技演繹著民間智慧。
㈦ 印尼的皮影戲發展有哪些變化
15世紀馬歡的《瀛涯勝覽》爪哇國條就有爪哇皮影戲的介紹,它普及在公元778年前後,最初用於宗教祭祀,後來才發展為民間藝術形式。
㈧ 印度尼西亞的皮影戲表演以什麼開始
皮影戲,發源於我國西漢時期的陝西,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是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活動影畫藝術,有人認為皮影戲是現代「電影始祖」。 皮影戲又稱「影子戲」,「燈影戲」、「土影戲」,有的地區叫「皮猴戲」、「紙影戲」等
㈨ 中國史籍對印尼歌舞藝術的記載在哪些文獻上可以看到
從音樂舞蹈來看,中國史籍也有不少對印尼歌舞藝術的記載,如《新唐書·南蠻列傳》的室利佛逝條記載:「室利佛逝,一曰屍利佛誓………咸亨(670-674)至開元(713~741)間,數遣使者朝……又獻侏儒、僧抵女各二及歌舞……」《咸賓錄》爪哇條載:「咸通(860~874)中,獻女樂……」《新唐書·南蠻列傳》訶陵載:「咸通(860~874),遣使獻女樂」(訶陵位於中爪哇)。1225年成書的《諸蕃志》中婆國條稱爪哇「樂有橫笛、鼓板,亦能舞」。1617年出版的《東西洋考》卷三下條載爪哇西部「樂有橫笛、鼓板,自為夷舞,諺所謂『大平婆之徵』也」。1849年《海島逸志》記:「番戲名曰濃迎。番婦之頗有色者,帶虯發(捲曲的頭發),纏錦幔,插金花,搖紙(紙扇),裸衣赤腳,歌番歌,舞番舞,搖頭閃目,鶴立鷺行,演唱雜劇……或兩婦對舞,或三四婦共跳舞。閑人亦可人其中,與之對舞,名曰弄濃迎。弄畢則酬以金。每於清夜遠遠聽之,其音凄切悲楚,所謂異鄉之樂,祗令人悲耳。」從以上記載可知印尼有女樂表演的舞蹈,有濃迎舞,面具舞,除此之外還有皮影戲。
㈩ 請問各位高手,皮影戲現在是印度尼西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了嗎有沒有確切的消息來源的鏈接
中國皮影戲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應該是確定的,2011年正在印度尼西亞巴厘島舉行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6屆會議已決定,把中國皮影戲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而2003年爪哇皮影被收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首批名錄。
所以兩者都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http://www.chinaqw.com/lxs/yycf/200706/20/76715.shtml
http://ent.sina.com.cn/j/2011-11-29/1708349478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