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印尼華人遭受屠殺為什麼還呆在那裡
當時中國早就得到了信息派人去撤僑倆百多名中國籍公民都走了,印尼僑民由於長期受台灣方面宣傳認為大陸黑暗所以不願相信大陸政府還給印尼政府舉報中國干涉印尼內政結果自食其果被屠殺
請採納
Ⅱ 現在印尼華人的地位怎麼樣相比65年與98年事件後與印尼國內各群眾得到改善了嗎
蘇哈托政權跨台之後,印尼政府相繼取消了一系列針對華人的歧視性法律,包括取消在法律里華人不是印尼本土居民的規定,不再禁止印尼華人學習漢語普通話等。而到擁有華裔血統的印尼總統瓦希德上台之後,又取消了在印尼公開展示中華文化標志和宣揚中華文化的禁令。瓦希德自稱是鄭和下西洋船隊隨行人員的後裔,並承認自己的祖先來自福建。而在蘇哈托政府跨台之後,幾乎每一屆印尼政府都會有華人部長。最早當上部長的是印尼知名經濟學家郭建義,後來比較有名的印尼華人部長還有首位女華人部長馮慧蘭。而在2002年,中國春節甚至被時任印尼總統的梅加瓦蒂(蘇加諾的女兒)確定為印尼全國性節日。
但印尼多年排華政策形成的排華情緒也很難在短期內消除。比如鍾萬學雖然一度支持率非常高,但最終還是因為與民族相關的宗教原因被免職,並被判處了2年監禁。某種程度上鍾萬學的遭遇也是印尼社會里華人現狀的縮影吧。即政治地位已經有大幅度提高,所受到的歧視與過去相比已經少了很多。但歧視減少並不等於已經消失,華人在印尼有時還是會遭遇隱性歧視,甚至是不公平待遇。但總體來說,華人在印尼的地位已經大幅提高,可以說和1998年之前的情況相比已經換了一翻天地了。
Ⅲ 華人在海外是怎樣生存的,一個普通人日美歐靠什麼生存,生活來源是什麼
海外華人有多少?這個數字,可能什麼人也說不清楚。過去,有人估計有2000餘萬人,現在的說法是3000餘萬人,由於各地沒有正式進行登記,也就沒有準確的數字,2000餘萬和3000餘萬只是一個約略估計的數字而已,不過,多數人是持3000萬這個數字的。
別說全球的華人有多少難說,菲律賓的華僑有多少,華人又有多少,誰也說不準,沒有準確的數字。為什麼呢?同樣的原因,有關當局沒有進行正式的登記,哪裡有準確的數字。
過去,根據一般說法,每年向菲律賓移民局登記的華僑約有5萬人,與入籍的華人加在一起,全體華人大約有150萬至200萬人,占菲律賓總人口的2%左右。但是,根據慈僑基金會最近從移民局獲得的資料,每年向移民局登記的華僑有7萬餘人,如果連那些持旅遊證件而沒到移民局進行常年報到者算在內,菲律賓的華僑可能不止7萬這個數字。
最近20年來進入菲律賓的中國公民,大約有幾萬至幾十萬之多,雖然這些人有的已經改變了身份,但是保持中國籍的也不在少數,其中可能有一部分人沒有進行常年報到,如果連這些人加在一起,以10萬人來算大概不為過吧?
由於缺乏正式的統計,不但菲律賓的華僑和華人數字說不準,東南亞其它的國家也存在這個問題。一次到中國出席會議,碰到印尼泗水《千島日報》社長張明開先生,談話中涉及印尼華人數字。他告訴筆者說,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現在印尼的華人絕大部分都加入當地的國籍,但是華人有多少?印尼官方的說法是1000萬,但是根據當地華人自己估計,遠遠不止這個數字,大約有1600萬人。1000萬和1600萬,相差600萬人,由於沒有正式的統計,何者正確就難說了。
鑒於幾十年來各地對當地的華僑和華人沒有正式進行登記,要得到一個准確的數字是不可能的。菲律賓是這樣,印尼也是這樣,相信其它的地方也是這樣,全球華人的數字,也只能約略來說,大概有3000萬餘人。
現在海外華人總資產有:
第六次世界華商大會,將於今年9月在華商們的母親國隆重召開了。屆時數千海內外華商才俊共聚一堂,這是何等歡喜。「華商攜手新世紀,和平發展共繁榮」。這不僅是全球商界翹楚們的一次盛會,也是中華民族的一件盛事。但是海外華人華商的現狀如何,我們將從12個方面做一介紹。
話題1:海外華人究竟有多少?
中國人大規模遷移海外始自19世紀中葉。1999年的資料表明,海外華人至少有3455萬人。
中國人稱民國外的歷史雖然很長,但大規模遷移海外卻是發生在19世紀中葉以後的事情。據不完全統計,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夕的100年裡,中國人出國人數將近1000萬,足跡遍及五大洲數十個國家。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特別是近20年來,隨著世界經濟際化的發展,由於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以及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移民政策的調整,歡迎國外移民流入,致使發展中國家人口大量移居發達國家;跟隨著世界性移民新潮流,中國大陸、台灣、香港以及東南亞等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華裔人口,也向發達國家移動。世界各地的華族人口由此迅速增加。
東南亞各國是中華民族群最集中的地區。據台灣報紙報道,截至1999年底,中國大陸及台灣、香港、澳門地區以外的海外華族人口總數已達3455萬餘人,其分布以亞洲地區為最多,共約2678.8萬多人,佔77.63%。其次為美洲地區,約有601.3萬多人,佔17.43%;歐洲有96.8萬多人,大洋洲有65.5萬多人,非洲有13.2萬多人。
在亞洲的華族人口,新加坡約佔80%,馬亞西亞約佔30%,泰國約佔10%,在印尼和菲律賓所佔的比重很小。
近20的來,在美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的華裔人口增加很快。華裔人口在美國的少數民族中數量是最多的。根據人口普查資料,1990年美國華裔人口已達160萬,自1980年以來10年間增加了一倍;至1999年底美國華裔達306萬人。
華族人口遍布全世界168個國家和地區,在亞洲的科威特、伊拉克和孟加拉,美洲的尼加拉、阿魯巴和烏拉圭,歐洲的荷蘭、波蘭和盧森堡,大洋洲的諾魯、索羅門群島及塞班島,非洲的迦納、坦尚尼亞及莫三比克,天涯海角,處處有華人的足跡。
話題2:何謂「海外華人」?
「華僑」、「華人」、「華裔」各有所指。關於海外華人的稱謂,一般有廣義和狹義兩種。狹義的海外華人如同上述是指中國大陸及港澳台地區以外的華族人口,所以有「海外華人3000萬」這句口頭禪。
西方學者和中國大陸的人說海外華人,往往是指中國大陸以外的所有具有中華民族血統的包括香港、澳門和台灣的海外同胞,因此大約就有5700萬多人,這是廣議的說法。
海外華人90%以上已經加入其所在國的國籍,他們因此成為有別於保留中國國籍的「華僑」的「華人」;所以對海外華人一般又聯稱「華僑華人」。在海外出生的華僑華人的子女為華裔,但往往又用「華裔」統稱所有的華族人群。
中國海外移民的老一代人,包括現在年紀較大的一代人,他們離鄉背井,多隨海水漂流,到海外謀求生計,艱難營生。也有一些大陸商人過海經商。還有許多人是被殖民者掠賣的華工。
其主要的移民地是福建、廣東、浙江、江蘇等沿海沿江地區。他們中的一部分人,藉中國人的勤勞、智慧與拼搏進取精神,艱苦創業,始於小本經營,逐步資本積累,在世界各地發展華族農工商企業。
郭芳楓先生1911年出身在福建省同安縣連花鎮一個普通的庄戶人家。由於家境貧寒,14歲那年,他隻身抱著一卷草席下南洋,到新加坡謀生,先在一位親戚開的五金店當學徒,白天勞作繁雜辛苦,晚上堅持去夜校補習功課。後來他被老闆晉升為五金店經理,小店日益紅火。當手中有了一定的積蓄後,請其三個兄弟也到新加坡,一起開辦了一家取名「豐隆」的小店,經過半個世紀的經營與發展,終於成為當今亞洲最大的華商財團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由於所在國民族政策的一時調整和其他政治原因,有一部分在東南亞國家的華裔人口向鄰國或美、歐、澳地區遷移。
話題3:何謂世界華商?
這是對具有華族人特質的華商企業及其經營者的泛稱。一般地,國內所稱的「海外華商」僅指中國境外的華商企業及企業家
顧名思義,世界華商是指在世界范圍內從事各種經濟活動的那一部分華族群體,其核心部分是指具有華族人特徵的華商企業及其經營者。泛泛地說,世界華商也泛指包括華族經濟界和非經濟界的各種機構、團體和人士。
1995年開始在北京連年出版的《世界華商經濟年鑒》認為,世界華商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即中國大陸及香港、澳門、台灣地區的華商,比較集中的東南亞各國的華商,散布在北美、澳洲及世界各地的華商。
我們說到「海外華商」,當然是指中國境外的華商,或僅指中國大陸以外的華商企業及其經營者。
話題4:海外華人資產究竟有多少?
首先海外華人資本不是一個整體,它是各駐在國民族資本的一部分。估計其經濟總量相當於一個台灣或接近一個韓國,其資產總額在2.5萬億美元左右。海外華人資本或資產究竟有多少?這是人們在研究和了解海外華人的經濟成就或經濟實力時難免感興趣的問題 。
海外華僑華人大量聚居在東南亞各國,海外華商的資本和企業在東南亞國家也比較集中。1995年8月中旬,澳大利亞外交與貿易部發表了一份長達350頁的海外華人經濟網路研究報告,稱逾七成的東南亞上市公司由海外華商的資本控制。略同時期,日本東京的富士通研究所調查了亞洲5個主要國家的上市公司,發現其資產額中的絕大部分為華人所有。
除了上市公司的資產統計之外,分布在亞太國家和地區的華人經濟細胞主要是成千上萬的中小型商貿企業,它們為當地社會提供了一半以上的就業機會。
近20年來海外華人資本在美國、加拿大、日本和歐洲國家,也有相當的發展。來自東南亞國家和香港、澳門、台灣地區的華人資本,大規模地向澳大利亞輸入,對那裡的經濟增長也起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另外有一些研究和報道,涉及全球華人資本或資產的總量問題。進入90年代以後,據英國《經濟學人》雜志和美國俄亥俄大學海外華人問題中心等估計,當時中國境外海外華人的資產約在1.2萬億至2萬億美元之間;據2000年9月台灣的報紙報道,一項關於海外華人狀況的研究估計當時海外華人的一年總所得約有2.65萬億至3.09億美元,其經濟總量相當於一個台灣或接近一個韓國,其資產總額可達2.5萬億美元。
這些估計雖然只是一種推斷的結果,但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顯示海外華人資本具有相當可觀的經濟實力。
有的研究者認為,海外華人資本不是一個整體,不可能將它作為一個整體來計算。早在80年代,一些日本學者和媒體有意或無意地誇大海外華人擁有的資本或資產總額。他們提出這一觀點,是為了論證海外華人特別是在東南亞,華人正在同中國聯合「主宰」東亞經濟,這些華人資本就是所謂跨國家的「華人經濟圈」的基礎和根據。宣傳這種聳入聽聞的診斷,顯然不利於亞太地區的民族和諧與亞太地區的經濟合作與發展,是值得大家警惕的。
有研究者分析,海外華人資本由兩大類組成。
第一類是華人在當地積累起來的資本。上文已經提到,早期移居各國的華人並沒有攜帶任何資本,他們中的一些人經過多年的艱苦勞動,甚至經歷幾代人的努力,才得以積累今日的資產。因此,他們的資本積累過程與所在國家民族資本的積累過程是一致的。特別是在50年代以後,東南亞各國原來的華僑已經陸續成為所在國的公民,他們的資本自然成為該國民族資本的一部分。
第二類華人資本源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中國國內一些企業家,包括香港、澳門的華人企業家,在海外開始有少量的投資。60年代以後,香港、澳門和台灣地區的中國企業家在海外的投資額大量增加。這些華人的投資是一種資本輸出。它們在投資接受國內,很自然地被看作外國資本,而不是該國的民族資本。但是,其在海外建立的合資或獨資企業是在投資接受國注冊的,它們的生產總值同樣被計入投資接受各國的國內生產總值中。它們以各種形式與投資接受國內民族資本相結合。所以,這一部分華人資本也成為當地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社會科學院海外華人研究中心單純博士認為,海外華人政治上效忠於當地社會,經濟上是當地主流經濟中的一個有民族特色的補充部分,並可利用民族紐帶進行全球經濟合作。我們可以通過華人資本屬性的分析,更加深入地研究各國的華裔公民在該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中所發揮的積極作用,促進世界各民族和睦共處與經濟合作,推動世界經濟的共同發展。
話題5;世界華裔網路有何特色?
由族群關系構成的華裔網路既可規避風險又便於搶占市場,它對市場信號的反應和多元選擇,比單純依靠國際貿易和國際產業淘汰轉移要優越得多。
當代世界華商的經貿網路,主要是以東南亞地區的華商網路為基礎而發展、擴大起來的;而東南亞地區的華商網路的形成,更集中地體現華商網路的基本特點,它是依託於華族移民的族群關系,隨著地區經濟和世界經濟的發展,包容於各個國家或地區經濟、區域經濟和整個世界經濟之中,而擴散到全球。
近代中國的海外移民,是屬於國弱外流以謀生和追求和平的生存空間為目的,自發地依靠家族和鄉土關系的牽引而逐步發展起來的。他們漂洋過海,一人帶一人去一家帶一家去,父引子兄領弟,子代傳孫,形成一條民族移民的世代走廊。
東南亞地區的移民多來自廣東、福建兩省和江蘇、浙江一帶,那裡方言眾多,移民們來到移居地後形成了以方言和地域為主體的群體,結成商幫,主要有廣東幫、潮洲幫、福建幫、客家幫和海南幫,還有晉幫、徽幫、寧波幫等。並在幫內建立了以血緣、地緣為紐帶的宗親會和同鄉會組織,以便於他們互相幫助,同舟共濟。各幫移民很會經商做生意,各幫的商業活動也側重於一些地方和某些物產。例如米業,早期是由潮洲人在泰國、新加坡和馬來西亞操縱和控制。華商間的業緣和物緣關系得到發展。
隨著各幫移民經商生意越來越紅火,宗親與鄉親會館便成為華商集會的重要場所。中華商會逐步突破了親緣和地緣的限制,作為華商們業緣組織,便由此發展起來。由同姓宗親會到異姓同鄉會,由方言群的會館到中華商會和中華總會,一層層地擴大,不是由於政治統屬,而是由於族群關系的組合,構成了海外華人社會集合點和華商網路的一種形式。
20世紀50年代以後,隨著東南亞地區經濟的發展,華商企業的經營規模不斷擴大,華商經貿網路的企業形態多種多樣。母公司之下設立分公司、轉投資企業等;在企業外部發展聯營,建立合資企業、聯營公司、聯系公司、聯號公司、控股公司、跨國公司等等。華商傳統的合夥制向股份制發展。特別是70年代以後,華人財團的崛起,在傳統夥伴制的基礎上互相摻股,組成具有實力的集團,進行多角跨國經營,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功。
華人資本向世界范圍擴展的過程,對華商來說,既能有效地避開一個時期中一國國內政策對它發展的限制,或地區性金融危機的沖擊,以外部網路的辦法來分散風險;又能適時、有效地佔領世界市場。
世界性的華商網路對市場信號的反應和多元選擇,比單純依靠國際貿易和國際產業淘汰轉移要優越得多,它能直接參與新型產業上游產品的銷售並很快引進技術,進行高效投資生產。
華人企業通過網路尋求的是市場優先效益,這就是為什麼華人企業在規模、資金、技術甚至服務都無法與美、日企業抗衡的情況下,仍能保持企業高效運傳的原因。世界華商經貿網路在全世界的拓展,順應世界經濟國際化的發展趨勢。
華商經貿網路及其在全世界的擴展,主要不是通過某種制度結構來體現,而是以族群聯系和人際關系為基礎,進而通過對經濟、政治和文化等各種資源進行整合而形成的。華商網路具有網狀開放性和共通性的特點。
美國未來學家約翰·奈斯比特曾把華商企業之間的關系比作當今電腦的互聯網網路。認為無論在形態上還是在特徵上二埂都十分相似。互聯網電腦網路中沒有統一的控制中心,任何一位入網成員都可以獲得最大限度的獨立和自由,網路的價值來自於信息市場的擴大;在華人圈,企業網路也可以無限擴大,沒有權力中心。他說:「那是很隱形的、復雜微妙的網路。華人家族企業其實就是宗族和同鄉之網,許許多多小網交織成一大面鋪蓋全球的網路」。作為華商網路形態之一的華商社團,日益呈現國際化、經濟化的發展趨勢。華人社團、華文學校、華文報紙,歷來被稱為海外華僑華人社會的三大支柱。進入70年代以後,海外華人經濟活動迅速發展,海外華人社團組織也迅速增加,目前總數已發展到1萬個左右,其中工商社團有1000多個。
這些遍布全球多資多彩的華人社團,為所在地的華僑華人服務,通過它們不斷擴大華人族群與世界各國人民的聯系,為世界華商經濟活動的發展作出積極度的貢獻。進入60年代以後,隨著海外華人分布范圍的擴大以及華人經濟的發展和國際化,世界性的華人社團組織相繼成立。這些社團目前已多達70多個,其中近70%是80年代以後建立的。近10年來,各種國際性的宗親或同鄉懇親聯誼會紛紛召開。
潮汕人的國際潮團聯誼年會,創始於1980年,每兩年在世界各地召開。2000年11月世界客屬第十六屆懇親大會在客家祖地福建省龍岩市舉行,來自18個國家和地區的近100個客族社團的代表參加,其中境外代表1700多人。這些華人族親國際性聯誼聚會,進一步加強了華商的凝聚力,更為他們加強相互聯系與交流,發展世界各地區商貿關系,特別是發展廣大海外華商與其祖籍國的經濟關系與文化交流,發揮重要的作用國際性的華商組織,有在1963年4月成立的世界華商貿易會議。
由新加坡總商會,聯合香港中華總商會和泰國中華總商公共同發起的世界華商大會,從1991年開始,每兩年一次相繼在新加坡、香港、泰國的曼谷、加拿大的溫哥華、澳大利亞的墨爾本,以及即將在中國南京召開。世界華商大會把世界華商的國際網路聯系推向新的發展階段。
Ⅳ 當了32年總統,殺50萬華人,壓榨剝削百姓,為何國民卻對其奉若神明
都說「善惡到頭終有報」,不過有時候現實卻不是如此。在印尼有一個魔鬼掌權者,他收刮國民錢財,還強迫曾經的總統下台,為了讓國民聽自己的話,更是屠殺華人五十萬。就是這樣的一個人,最後竟然得到了善終,活了八十多歲,家族及其子女更是榮耀至極,實在是太可笑了。
就這樣,印尼的大部分經濟都被他掌握在自己手中。在他掌權的32年中,印尼的GDP的確是上漲不少,在蘇哈托的宣傳下,國民只當這是他的功勞。其實真的是這樣嗎?世界經濟都在復甦和高速發展,不僅印尼,印尼周邊國家的經濟都是如此,其他總統都沒有宣傳自己,就他一人把所有功勞攬了。
也是因為如此,蘇哈托才會這樣猖狂,公然貪污百姓們的錢財,令人遺憾的是,這樣一個人最終還沒有得到報應,他的子孫更是商政通吃,整個家族在印尼的地位如日中天。而那些被迷惑的老百姓,卻沒人發現他的醜陋行徑,還一直對其十分敬仰。也真不知是不是該替他們感到可悲了。
Ⅳ 印尼華人的歷史
在15世紀前中國與現在的印度尼西亞很少有直接的聯系。中國和印度尼西亞群島的貿易掌握在印度尼西亞人手裡。中國商船的標准名稱,junk,來源於爪哇語,jong[有爭議]。jong在爪哇語中用來描述那些從中國南部長途跋涉到東南亞的商船。中國的史料中有僧人法顯在5世紀經過這一地區去印度的記載。唐朝時也一度與印度尼西亞王國有頻繁的聯系。
有諷刺意味的是,中國人是爪哇最早的伊斯蘭傳教士,但是現在的大多數印尼華人卻不是穆斯林。有一種理論認為,在15世紀的時候,是鄭和等中國商船將伊斯蘭教帶入印尼。另外一種理論認為,是印度人將伊斯蘭教帶到了馬來半島和印度尼西亞群島。 荷蘭人的寵愛
最早的華人移民潮發生在荷蘭殖民的早中期,大多數都是尋找商機的商販。
華人與印尼原住民的關系直到今天都還是問題重重。一些評論者認為這可以追溯到荷蘭殖民時期。當時荷蘭人的殖民政策偏愛華人,因此華人在這一地區建立了經濟上的主導地位。
荷蘭人建立的社會等級制度使得華人很難與當地原住民融合。因為華人和阿拉伯裔是社會的第二等級,土著是社會的最底層,歐洲人位於社會的最高等級。荷蘭人是選擇性的優待某個少數民族或宗教而達到其破壞原有社會體制策略的發明者。華人成為他們殖民統治的道具,成為緩沖其與原住民矛盾的緩沖器。(法國人和英國人後來採用了同樣的策略,他們利用當地的天主教信徒和猶太人來統治阿拉伯世界)。
由於華人被荷蘭人認為聰明,勤奮,有能力管理大農場而受優待,許多華人成了殖民統治的支持者。事實上,在荷蘭殖民早期,華人積極支持荷蘭人在這片地區建立其統治地位。例如,17世紀時萬丹省的「中國船長」Souw Beng Kong(宋八公)在他管理雅加達的時期大量組織華人移民到印尼,這極大的動搖了這一地區的經濟,使得荷蘭人更容易征服伊斯蘭萬丹王國。
作為獎勵,在1619年Souw Beng Kong(宋八公)成為第一個Kapitein der Chinezen。並獎勵給他的繼承人封地,授予世襲的Sia稱號。這些貴族化的峇峇娘惹掌握了爪哇島上從原住民貴族手中沒收來的大量土地和財富。通過這種手法,他們統治了雅加達的峇峇娘惹和華人。這種體系後來延伸到了爪哇在內的其他的島嶼上。
那些被剝奪了土地的原住民貴族,由於缺乏建立領地的經濟基礎。於是尋求用武力方式奪回原本屬於他們的土地。
荷蘭人和華人參與了上千爪哇奴隸的貿易活動。爪哇人被認為容易出問題,於是將他們運到了在蘇門答臘的華人農場。 荷蘭人常常並不友好的看待華人。在18世紀早期,由於華人從雅加達建成伊始就在經濟上佔主導地位,這在某種方式上導致他們之間的關系越來越緊張。
大量華工建造雅加達城,並且耕作附近的土地,中國商人的數量也不斷增加,造成荷蘭東印度公司(VOC)對華人的依賴越來越大。
由於東印度公司的利潤大多數來自於在亞洲國家間的貿易,並不運回荷蘭,雅加達的華人很自然的成了聯系中國的最好方式。
荷蘭人和華人在經濟上相互依賴,理論上應該有很好的關系,但是由於華人的社會地位實際上與荷蘭人平等,而經濟上又是對手。這一因素造成荷蘭人對於華人與日俱增的憎恨。
引起這些憎恨最終爆發的不僅是華人的商幫,還有華人在爪哇各個經濟領域的活動:富有的華人從中國引入窮人當苦力來開展農業生產。這些苦力成了最重要的經濟領域----甘蔗種植園----的主要勞動力。
越來越多的苦力被引入,導致快到1740年的時候,華人人口佔了荷蘭東印度公司統治地區一半。1690年殖民當局嚴令禁止再從中國引入苦力。但這沒能阻止從中國引入苦力的浪潮,僱主通過向官員行賄的方式繼續引入。
1720年,歐洲市場逐漸飽和,蔗糖市場面臨越來越深的危機。爪哇的甘蔗農場面臨來自更便宜的巴西蔗糖的激烈競爭。許多農場主破產,殖民當局沒有採取措施緩解越來越嚴重的失業問題,一些絕望的失業者成為了暴民。
最後,殖民當局宣布將加里曼丹的苦力運到荷蘭在錫蘭南部加勒的種植園。無法知道是不是荷蘭人的真正意圖,謠言開始流傳說荷蘭人想把這些苦力運到海里扔掉。苦力拒絕登船,叛亂爆發。叛亂者不僅在農村地區搶劫,甚至要攻擊雅加達。
雖然沒有證據,雅加達的荷蘭人懷疑城內的5000華人計劃加入叛亂的苦力。1740年10月9日,荷蘭人命令搜查所有在雅加達的華人居民的住處。這最終演變成三天全方位的大屠殺----所有的華人都被屠殺在自己家裡,先前抓獲的也在監獄和醫院里立即處死。
一個傳教士煽風點火說殺華人是「神的旨意」,殖民政府據說按人頭懸賞。這次屠殺的受害者人數估計有5000至10000。紅溪(Kali Angke)這個名字據說來源於那次屠殺造成的「血流成河」。
在這之後,殖民政府宣布「恢復持續」。在雅加達等其他荷蘭統治的城市裡華人被指定住在特定的區域。雅加達華人被指定住在Glodok區,現在還有許多華人生活在那裡。
大屠殺後,荷蘭總督Adriaan Valckenier被逮捕並要求向Heeren XVII (十七世殿下, 荷蘭東印度公司董事)說明。他死在監獄里,但是對他的指控宣布「免於死刑」。
這件事在後來還常常被提起,特別是在形勢緊張的時候。
繼續移民並分化為三個分支
甚至這樣的血腥事件都沒能阻止華人繼續向印度尼西亞群島移民,在中國找不到的經濟機會的吸引力超過歧視和被壓迫的危險。
在這一時期的早期華人移民與中國大陸有更緊密的聯系,這表現在他們強烈的回家意識而把這兒當成他們臨時的處所。
由於18世紀中期,乾隆皇帝認為這些流亡海外的人是變節者,會對中國造成威脅,移民對回家的態度開始有了改變。雖然乾隆皇帝採取閉關自守的政策,但是沒有證據表明這些海外流亡者被禁止回到他們的家鄉。
然而許多流亡者發現印度尼西亞群島對他們更有吸引力。滿清政府的敵意和壓迫導致更多的人從中國遷出。被舒適的生活所引誘,一些人不再將自己與中國大陸聯系起來,他們被稱為峇峇娘惹。一些峇峇娘惹與當地原住民通婚,但一般來說都是苦力的女兒。
很多華人認為他們是荷蘭人,信仰天主教,不僅通常受到良好的教育,有較高社會地位,而且效仿西方的生活方式,認為自己更優等。他們被叫做僑生。19世紀晚期,大多數享有Sia稱號的貴族家庭都迅速西化。到了20世紀早期,他們中的許多人----尤其是雅加達附近的----甚至「比荷蘭人更荷蘭人」。 這些Sia貴族結果成了殖民統治的最強有力的支持者。
這些與中國大陸仍然維持關系的華人,仍然維持華人信仰及風俗,認為峇峇娘惹和僑生是不孝子,因為峇峇娘惹和僑生盡量避開中國傳統,這些仍然「純」的華人被叫做新客。
這三個印尼華人群體有完全不同的民族觀。
僑生更傾向荷蘭,峇峇娘惹更傾向印度尼西亞群島原住民,新客更傾向中國。
荷蘭改變政策後Sia貴族開始衰敗
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長期把持經濟的Sia貴族被他們支持的荷蘭殖民政府系統性的摧毀。在Wilhelmina女皇在荷蘭議會的演講中強調自己對東印度群島欠下「道德債」之後,殖民政府實行了所謂的「社會政策」。這個政策的目標就是要結束爪哇的封建制度和打破峇峇娘惹貴族。
結果是華人Sia貴族,而不是原住民貴族,在這個政策中遭受損失。原住民貴族的土地在殖民早期的時候就被荷蘭人沒收了,而且還把Majapahit王國分成了四塊。荷蘭人為了補救這不受歡迎的而且實際上是種族主義的政策,發起一個將這些中上層半貴族家族招募為公務員的計劃,這些人被稱為priyayi。
荷蘭政府強迫獲取峇峇娘惹貴族的封地,破壞了很多華人地主家族。雖然他們很多成功轉入商界,但是大多數以前的Sia貴族(這個頭銜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被廢除)被新客取代。後者現在仍然是印尼經濟實力最強大的族群。
伴隨封建Sia貴族的衰敗,印尼華人經歷了一個現代化的過程,他們建立了西式社會和政治制度。他們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在泗水建立了爪哇第一個非西式的學校。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很多中文學校在大城市中建立了起來。第一個中文報紙和政黨也在這一時期建立了起來。這些政黨有的認為他們是印尼民族運動的一部分,有的仍然認為印尼華人是中國國民。印尼華人是否是中國國民這個問題花了數十年都沒能解決。
Ⅵ 為了掠奪財富,50萬華人當墊腳石,他卻活到87歲,他是誰
這個為了掠奪錢財,而將50萬的華人當作墊腳石的人就是印度尼西亞共和國第二任總統蘇哈托。而他也是「印尼九·三〇事件」的始作俑者。
這個蘇哈托小的時候是非常窮的,他的母親之前因為嫁了三次就被人看不起,但是他卻將這個當作積極向上的動力,就用了兩年就完成了整個小學的課程,後來因為家境困難,到了上中學的時候就不得不選擇退學養家。打工期間的他雖然沒有讀書,但是卻一直沒有放棄學校,後來他去當兵去了。
再後來的《中國日報》中有過報道,2007年9月17日,當時聯合國聯合世界銀行就發表了一份被叫做為「全球貪腐榜」的「追回被盜資產倡議」,在這所有人當作把蘇哈托列為全球首貪,說他因為這個非法所得的錢財高達150億至350億美元。
Ⅶ 華人在東南亞為什麼沒有獨立建國這7個華人國家是如何消亡的
與西歐人向亞、非、拉廣大區域殖民的同時,中國人也開始了下南洋的活動。明朝中後期,漢人開始大規模向東南亞地區移民,這在歷史上被稱為「下南洋」。
(大航海時代的中式帆船)
華人移民東南亞,給當地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充足的勞動力,華人憑借自己的雙手在蠻荒之地開拓出一片新天地。
在今天的東南亞國家中,華人絕對人數最多的國家是印度尼西亞,印尼約有880萬華人,占當地人口的3.5%左右;相對人數最多的國家是新加坡,新加坡約有370萬華人,占當地人口的74.2%。(當然這是一個大致的數字,統計會有出入。)
(在東帝汶的客家人)
很多人在學歷史的時候都會發出一個疑問?為什麼除了新加坡,華人在東南亞沒有建立獨立的國家?
其實新加坡一開始也不是准備要獨立建國的,新加坡積極加入了馬來西亞聯邦,後來因為李光耀領導的人民行動黨與馬來西亞聯邦的馬來民族統一機構產生了矛盾,加上新加坡又發生了華人和馬來人之間的騷亂,馬來民族統一機構領導人東古為避免局勢進一步惡化,把新加坡從馬來西亞聯邦開除了出去。新加坡被開除出馬來西亞聯邦是被動的,不是主動的。
(馬來西亞地圖)
華人之所以在東南亞沒有建立獨立的國家,這不得不從明清政府的海洋戰略說起。
明朝政府自鄭和下西洋以後,就不怎麼關心海洋事業了,但是呢,明朝好就好有「海上集團」的存在,當時中國沿海和東南亞地區的海上貿易被中國的「海上集團」控制,「海上集團」也被稱為「武裝海商集團」,中國的「武裝海商集團」歷時約2個世紀,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王直、李旦、鄭芝龍(鄭成功的父親)。
(荷蘭人眼中的鄭芝龍,穿綠衣服的是鄭芝龍)
明朝對活躍於海上的武裝集團原則上是予以嚴厲打擊的,但是明朝的地方政府在一定程度上縱容了他們的存在,或者因為地方官吏徇私舞弊,或者因為明政府海禁政策法令無常,總之到了明末清初,這些海上集團依然很活躍。
滿清入主中原以後,由於當時最大的海上武裝集團——鄭芝龍、鄭成功父子參與了反清的活動,並且鄭成功一直領導軍隊在東南沿海從事反清斗爭,所以在清朝看來,這些海上武裝集團是潛在的威脅。清朝水師對海上武裝集團進行了清剿,最終在18世紀徹底肅清了這些「海盜」。
鄭成功從荷蘭人手裡收復台灣以後,准備進一步去菲律賓開拓,此時,鄭成功不幸逝世,進攻菲律賓的計劃就擱淺了。
鄭成功的逝世以及清朝在18世紀徹底剿滅海上武裝集團,表明中國人的武裝集團徹底從東南沿海退出,相當於把中國沿海和東南亞地區的制海權拱手讓給了西方人。
(西方人繪制的中國廣東、福建沿海地圖)
一方面明朝、清朝的中央政府不關心海洋事業,另一方面海上武裝集團又被消滅。所以從18世紀開始,華人基本上失去了來自中國本土的武力支持。
建立國家需要武裝,沒有武裝,哪裡有國家?
十六、十七、十八世紀之時,中國人在東南亞建立了7個國家(其中有1個是南宋末年建立的),這些國家後來都消亡了。既得不到清朝中央政府的支持,又面臨著強大的西方列強,華人又是作為客居者的身份居住在當地。這些國家是無法生存的。
蘭芳共和國
這7個國家當中影響最大的是蘭芳共和國(1777年—1884年),1770年,廣東嘉應(今梅州市梅縣)客家人羅芳伯在東南亞西婆羅洲(今西加里曼丹)成立了「蘭芳公司」,蘭芳公司成立以後,當地的一些酋長要求獲得蘭芳公司的保護,於是在1777年,羅芳伯正式建立蘭芳大統制共和國。
(蘭芳共和國位置)
蘭芳共和國成立以後,面臨著荷蘭人的威脅,羅芳伯知道當時洋人還是害怕清朝的,對清朝皇帝有所忌憚,於是向清朝政府納貢稱臣,清朝皇帝對中國人在海外稱王稱霸向來都是不贊同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將來有一天是不是要回國搶我的位置?羅芳伯因為是華人,很清楚中國皇帝心裡想的那些事兒,所以不是以「共和國」的名義,而是以「公司」的名義,向清朝皇帝進貢。
(蘭芳共和國其實當時是清朝的藩屬國)
但是,荷蘭人看不明白,以為清政府真的認可蘭芳共和國作了清帝國的藩屬國了,所以一直不敢把蘭芳共和國怎麼樣。到了1884年,清政府已經徹底衰落了,荷蘭人入侵蘭芳共和國,蘭芳共和國覆滅。因為蘭芳共和國是以公司的名義向清朝進貢的,而不是以「藩屬國」的名義進貢的,所以蘭芳共和國被荷蘭人消滅之時,清政府什麼話都沒說,「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連個正式的條約都沒有簽,琉球、朝鮮、越南等藩屬國至少是有條約的。
戴燕王國
坤甸河北部(與蘭芳共和國非常的近)有個戴燕王國,其國王非常的殘暴,當地人民對他非常的不滿,廣東省梅縣人吳元盛殺了戴燕王國的國王,當地民眾擁戴吳元盛為戴燕王國國王。戴燕王國存在的時間共70餘年,歷四任國王。
(坤甸位於印度尼西亞的西加里曼丹)
19世紀中後期,戴燕王國也淪為荷蘭的殖民地。清政府當然也是什麼話都沒說,清朝皇帝也許根本就不知道有個戴燕王國。
安波納島王國
廣東省潮州人張傑緒在南明滅亡後於安波納島(納土納群島)自任國王。納土納群島是印度尼西亞的一個群島,位於馬來半島和婆羅洲島之間的海域,由272個島嶼組成,面積2,110平方公里,現在的人口約9萬餘人。
(納土納群島的位置)
張傑緒為什麼會在這個群島上建國?因為南明滅亡以後,廣東沿海的一部分殘兵敗將不滿清朝的統治,聯合一部分漁民來到納土納群島生活。可惜,張傑緒死後,王國內部出現權力斗爭,張氏王國漸漸衰敗,後來納土納群島也成為荷蘭的殖民地。
馬來吳氏王國
福建人吳陽在1775年於馬來半島的宋卡建立王國,該國無國號,後稱臣於暹邏。
(宋卡的位置)
(現在的宋卡)
暹羅吞武里王朝
泰國的吞武里王朝可以認為是華人建立的,因為暹羅吞武里王朝的建立者鄭信(1734—1782年)是個中泰混血兒,鄭信的父親來自中國廣東澄海,名鄭鏞,廣東潮汕人,鄭信的母親諾央是暹羅人。
1782年,吞武里王朝發生宮廷政變,鄭信被殺。從柬埔寨前線率大軍回國的卻克里將軍奪取了政權,建立了曼谷王朝。卻克里是曼谷王朝的第一代國王,史稱拉瑪一世,卻克里的父親名叫通滴,是孟族人,他的母親名字叫做 Daoreung,她具有部分華人血統,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華人。因此曼谷王朝與華人的關系不是很大。
(鄭信)
東南亞還有兩個華人王國是在元、明時期建立的。
爪哇順塔國
南宋末年,崖山一戰,張世傑慘敗,陸秀夫背負幼帝蹈海自殺,但是陸秀夫的兒子並沒有死,也沒有投降元朝,他率領部分南宋遺民乘船到了爪哇島,建立了順塔國。
(爪哇島的位置)
順塔國在明朝永樂年間還向明朝進貢了,《明史》記載了順塔國進貢的事情並追述了順塔國建國始末。今天的我們才知道關於爪哇順塔國一些歷史。
順塔國後來怎麼樣了,史書沒有明確記載。
飛龍國
廣東省饒平烏石村人張璉在嘉靖年間起義,反抗明朝的統治,轉戰福建、江西、浙江等地,後來義軍被明廷剿滅,張璉出海南下,在三佛齊島(今蘇門答臘)自立為王,來自廣東、福建等地的華人移民和商人均依附於他。
(蘇門答臘島)
飛龍國後來怎麼樣了,史書也沒有明確的記載。
西方列強來到東南亞以後,清朝皇帝一般不怎麼關心海外的事情,這些華人國家得不到清朝中央政府的支持,當然無法抵抗西方列強。
二戰勝利以後,東南亞各個國家相繼獨立,以華人為主體的區域呈零星狀分布於東南亞各地,很難成立一個獨立的國家,而且華人在當地本身就是後來者,人都是講究「先來後到」的,華人在方方面面都要謹慎行事,只專心於商業和教育,對政治卻不怎麼關心。新加坡是因為被馬來西亞聯邦開除了,才成為一個華人國家。
(鄭和下西洋所到的區域)
與西歐人在亞、非、拉等廣大區域殖民的同時,中國人也開始了下南洋的活動,但是兩者之間有本質的區別,西歐人的殖民活動背後有強大的國家支持,而中國人開拓南洋的活動沒有得到明、清中央政府的支持。這就是西歐人在亞、非、拉等地建立了很多獨立的國家,而華人移民海外卻沒有建立獨立的國家最根本的原因。
Ⅷ 印度尼西亞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印尼華人有怎樣的歷史
印度尼西亞是萬島之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穆斯林國家,是華人華僑最多的國家之一。印尼華僑遷居於此多發生於清朝末年。
華僑在印尼憑借其智慧與刻苦的精神不斷努力在印尼很多領域做出了突出的貢獻,為其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清朝期間,荷蘭殖民者就在印尼發動了大規模殺害華僑的紅溪事件。但是華僑為印尼的發展做出了貢獻,也受到了本地居民應有的尊重。
總之,印尼是一個人口種類多樣的國家,文化有很強的多樣性,華僑在印尼生活的都很好,權益也得到了保護。
Ⅸ 為什麼海外華人在印尼得到成功而不是歐美
當今中國移民可謂遍布全球,但相比較起來在印度尼西亞的海外華人相對更成功一些,據《亞洲全球》雜志公布,印尼的十大富豪中,有七名是華人,他們控制的產業非常龐大,而普通華人總體也比印尼的平均水平更高。
相對應歐美,華人在歐美的表現雖然也很不錯,是少數族裔的楷模,教育非常出色,犯罪率低,有很多人成為了律師,醫生甚至政客,但不是真正的商業大亨。
那麼是什麼造成了這樣的局面,難道在歐美的競爭過於激烈,還是一些不友好的法案,或是沒有充足的資源用於發展呢?
當然這些只是客觀因素,我覺得最重要的是我們的文化,對教育的重視,出色的經營頭腦,綜合素質高於其他族裔,古老智慧的影響等等,經過5000年的洗禮,這些已然植入骨髓,我想即便在歐美,總有天華人們也會取得更非凡的成功,這只是時間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