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為何 印尼至今還有大量的華人,90年代末慘事後印尼華人為何全都沒移民到其他國家和大陸,港澳台地區
使館不批是一回事,再者根基在那裡不是說搬就能搬的,畢竟不是活不下去了。
㈡ 殖民時代,印尼為什麼長期做為荷蘭殖民地能夠被各方
荷蘭殖民者分而治之,埋下印尼仇華種子
17世紀,荷蘭成立東印度公司,印尼逐漸成為了荷蘭的一個殖民地。這段時間,葡萄牙、西班牙、英國等國家都先後在東南亞建立了貿易網路,與歐美的國家直接進行貿易,創造了前所未有的謀生機會。
這個時候的中國正處於明末清初,社會動盪。廣東、福建一帶的百姓生計難以維持。為了謀生,躲避戰亂,大量民眾移居東南亞,形成了第一次大規模的移民東南亞的浪潮,開放海禁、明朝的滅亡等變動也助推了這一浪潮。
為了招徠更多華商,殖民者用各種方式優待華人。西班牙征服馬尼拉後, 即釋放所扣押的華商,在與土著的戰爭也避免傷及華人。荷蘭發放大量自由證吸引甚至強迫華人移到巴城(即雅加達)。
但是華人的經濟力量壯大時,殖民者又開始恐懼。從1603年屠殺2萬多華人開始,西班牙殖民者在馬尼拉多次屠殺、驅逐華人;在巴城,「荷蘭者睹唐人日眾,漸有厭薄之意,重加剝削,橫征無藝。」(程日炌《噶喇吧紀略》)受壓迫的華人於1740年發動起義,但被告密。荷蘭殖民者屠城7天,幾乎將城內的華人都屠殺殆盡。
殖民者一方面要利用華人勞動力開發東南亞,一方面又極力控制華人的力量。他們最害怕的是華人與土著的聯合,因此採用分而治之的手段,目的在於疏遠兩者關系,製造兩者矛盾。一、種族隔離,限制華人的居住和通行自由,華人與原住民的交往急劇減少;二、把歐洲人、外來東方人、印尼原住民分為一、二、三等人,但事實上華人並沒有比土著更大的權利;三、將原住民限制在農業領域,培養華人經商,還任用華人充當包稅人。
這樣,華人的地位高於原住民,比原住民富裕,還充當中介,在經濟上管理著原住民。原住民對於荷蘭殖民者的仇恨轉移到華人身上。某種程度上講,這是印尼人對華人種族偏見的根源,原住民跟華人社群之間的和諧處在了分崩離析的危險之中。
㈢ 印尼國土面積很大,可為什麼首都雅加達和泗水都在小小的爪哇島上
跟印尼的歷史和爪哇島的生態環境有很重要的關系。
爪哇島的生態環境優於其他地區。爪哇島因熱帶季風氣候,以及火山遍布全島。多年積累的火山土壤使島上的土壤特別肥沃。爪哇島與其他島嶼之間的經濟差距不僅存在於現在,而且存在於歷史上。在古代,人們發現爪哇島更適合居住。火山灰非常豐富,連山坡都被開墾成農田。至於其他島嶼,雖然不小,但因為都是熱帶雨林,很難耕種,土壤也沒有爪哇那麼肥沃。位於爪哇島的松濱火山,由於火山周圍的火山土壤非常肥沃,所以即使在火山周圍也能形成密集的農田和農業人口。這是其他島嶼所不具備的自然條件。
㈣ 印度尼西亞的人口分布及其原因是什麼
印尼最大的民族是爪哇族(Jawa),佔全國人口總數的42%。其次是巽他族(Sunda),佔14%;馬都拉族(Mara),佔7.5%,這幾個民族主要分布在爪哇島及附近的馬都拉島上。
其他較大的民族還有蘇門答臘島上的米南加保族(Minangkabau)、巴達克族(Batak)、亞齊族(Aceh)、巨港族(Palembang)、尼亞斯族(Nias)、門達威族(Mentawai);加里曼丹島上的達雅族(Dayak)、班查爾族(Banjar)、布吉斯族(Bugis);蘇拉威西島上的望加錫族(Makasar)、托拉查族(toraja)、米納哈沙族(Minahasa),以及巴厘島上的巴厘族(Bali),龍目島上的薩薩克族(Sasak),馬魯古群島商的馬魯古族(Maluku)。
馬來族(melayu)雖然人數不多,但是分布最廣泛,在蘇門答臘東部沿海,加里曼丹島沿海以及兩島之間的海上各島都有馬來族居住。
除新幾內亞島上的部分民族外,如今印尼的絕大多數民族都是外來移民的後代。最早來到印尼的移民是維達人,他們大概在第四紀冰河時代遷徙至印尼群島。
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大批亞洲大陸南部的蒙古利亞族群遷徙至印尼群島,這些民族被稱為原始馬來人,他們定居在沿海地帶,並將維達人排擠到深山內地。現代蘇門答臘的巴達克族、加里曼丹的達雅族和蘇拉威西的托拉查族都是原始馬來人的後裔。
公元前300—前200年間,從亞洲大陸南部又來了一批移民。考古學家將他們稱作新馬來人,其身材特徵和原始馬來人相同。他們在印尼群島定居後,同化融合了一部分原始馬來人,並將另一部分排擠至內地。如今爪哇族、巽他族、馬都拉族、巴厘族、馬來族等民族都是新馬來人的後代。
原因:爪哇島被大海環繞,屬熱帶雨林氣候。夏季和冬季沒有變化。年平均氣溫25-27攝氏度,雨量充沛。獨特的自然條件使島上的熱帶植物密布,植被一年四季都是綠色,咖啡,茶,煙草,橡膠,甘蔗,椰子等產品豐富。
印度尼西亞共和國共分為大雅加達首都特區、日惹特區、亞齊特區,和30省,共計33個一級地方行政區。二級行政區有396個縣,93個市(2014年統計)。其他的主要經濟城市包括泗水、萬隆、棉蘭、三寶壟和巨港等。
印尼是世界上生物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據不完全統計,印尼約有40000多種植物,其中葯用植物最為豐富。印尼全國的森林面積為1.2億公頃,其中永久林區1.12億公頃,可轉換林區810萬公頃。印尼的森林覆蓋率為67.8%。
印尼盛產各種熱帶名貴的樹種,如鐵木、檀木、烏木和袖木等均馳名世界。印尼海域廣闊,且有一個適合各種魚類生長的熱帶氣候。印尼的漁資源極為豐富,蘇門答臘島東岸的巴干西亞比亞是世界著名的大漁場。
㈤ 印尼國內有300多個民族,什麼是造成印尼民族眾多的原因
有兩個原因:原因一是印尼之前長期被殖民統治,就有不同民族融化在一起、原因二是島嶼眾多,大家都是分散生活,容易產生多民族,這兩個原因才是造成印尼多民族的原因,也可以說是歷史遺留下來的。
大家可以想一下,就算印尼最要城市已經恢復正常,那麼政府也一時間管不到全國,久而久之上一個統治者留下的人就接著生活在印尼,成為印尼的一部分,加上他們都是獨立的島嶼,風俗更加難以改變。
㈥ 貴為全球第四人口大國,印尼為什麼就始終發展不起來
印尼這個國家位於南亞那邊,而且它還是由很多群島組成的,因此國家的島很多所以還有一個「千島之國」的稱號。由於島嶼眾多,加上海洋的隔離,我們可以知道各個島嶼之間的交通交流必定不如陸上交通方便快捷,彼此間聯系比較困難,反應到經濟層面,則是各板塊自成一體,很難形成相互間的交流融合,整合難度非常之大。
印尼作為一個統一國家的歷史遠沒有宗教史長,距今1200多年前,爪哇人建立起獨特國家,其范圍尚不及全爪哇,還沒等建立一統全境的國家,西方勢力來了。先是葡萄牙人登陸馬魯古群島。1602年,荷蘭成立東印度公司,開啟當地殖民化進程,1910年,荷蘭勢力占據了除東帝汶以外的印尼全境。殖民經歷改變了當地土邦林立、宗族繁多的政治社會生態,帶給印尼一個統一的國家。
㈦ 要求馬來西亞、新加坡和汶萊加入印尼,印尼的大國雄心從何而來
▲印尼國家博物館里展示「大馬來世界」的地圖
㈧ 請列出世界歷史上的大型人口遷移……急用!!!!
世界人口遷移
人口的發展變化是受社會經濟發展制約的,作為世界人口發展的一方面,國際人口遷移也反映著全球政治經濟的變化。
20世紀以前,人類的經濟發展主要依靠勞動力數量的增長,與此相適應,國際人口遷移的目的地主要是尚待開發的「處女地」。例如,15世紀發現新大陸後,先是西班牙、葡萄牙,接著是荷蘭,而後是英國、法國開始了開拓美洲的殖民政策,他們帶來了兩類移民:一類移民來自歐洲,他們遷移到新大陸的目的是掠奪金銀財寶、發財致富;另一類移民來自非洲,他們是這些殖民者販運到美洲的奴隸。再例如,19世紀到20世紀上半葉的一次世界大戰前這段時間,歐洲各國在自身人口增長的壓力和北美急需勞動力的拉力共同作用下,形成了湧向美國的移民潮。
兩次世界大戰阻滯了正常的國際人口遷移,然而戰爭一結束,國際人口遷移又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出現了一些新特點。
首先,政治性的國際遷移急劇增加。戰後歐洲重新劃定國家邊界,使東歐各國都因國界變動而有人口互相遷入遷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國家分治。形成亞洲人口最大的一次國際遷移:在取得獨立的非洲國家,原來的殖民者被迫譴返人口回國。
其次,國際遷移的流向發生了很大變化。美洲對勞動力的需求減少,大批歐洲人從殖民地返回故里,歐洲戰後較快的經濟發展和減輕了的人口壓力使人口遷出也日益減少,造成該地區由人口遷出變為人口遷入地區。
第三,美國仍是主要的人口遷入地,但遷入人口來源結構發生變化。歐洲移民減少,拉丁美洲成為移入人口主要來源地,70年代後亞洲移民人數超過了歐洲。
戰後國際人口遷移一反歷史上資本主義國家人口向落後的殖民地遷移的現象,變為大多是窮國向富國遷移,這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有著不同的影響。
對於人口增長緩慢。人口老齡化嚴重的發達國家來說,遷入人口彌補了其勞動力的不足,具有專門技能的移民既帶來了他國的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又為遷入國節約了教育費用。對於人口增長率仍很高的發展中國家來說,人口的遷出雖然減輕了本國的人口壓力,但由於這些人不是一般的勞動力,而是科技人員、專業人員,是人才,大筆培育費造就的高素質勞動力被外國利用,這無疑是發展中國家最大的損失。
大工業的發展使經濟增長不再主要依靠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擴張,科學技術成為了第一生產力,國際競爭在一定情況下就是人才的競爭。因此,如何制止由各種因素綜合作用造成的發展中國家「人才外流」現象,是目前國際人口遷移研究的主要問題。
㈨ 印尼為什麼要向中國提出納土納群島問題
1992年,中國將納土納群島納入專屬經濟區,1993年出版的一份地圖還把納土納群島列入中國版圖,這些情況立即引起印尼強烈不滿,一度要求中國政府作出澄清。
隨後數年,印尼與中國不斷就納土納群島的主權問題進行交涉,1995年更表示「與中國沒有海上邊界問題,納土納群島主權無需談論」。
近年來,中國不斷對納土納群島區域宣示主權,同時派出漁政船到該區域護航。2012年6月,印尼、菲律賓、越南和汶萊四國海軍已經研究將在納土納群島附近海域實施聯合巡邏。
此舉不但含有監視中國漁船的「非法捕魚」等行為,還將合力抗衡中國宣稱擁有該海域的部分所有權。
雖然中國和印尼尚未就納土納群島隸屬形成爭端,但雙方存在海洋經濟專屬區劃界的問題:印尼一直擔心該群島周圍部分水域與中國主張的「南中國海九段線」主張有重合。
印尼軍方承認,一直在評估納土納群島面臨的風險,但強調印尼在南中國海地區主權爭端中繼續保持中立立場。
(9)印尼為什麼向邊疆移民擴展閱讀:
印度尼西亞納土納群島位於馬來半島和婆羅洲島之間的中國南海,由272個島嶼組成,總面積2110平方公里,人口約9萬。最高點在大納土納島,海拔約959米全年高溫,雨量多,富熱帶森林。
盛產木材、椰子、可可、大米和玉米,主要城鎮在主島南北岸的帕納里克和直落武圖。
明朝末年廣東潮州人張傑緒,在安波那島(納土納島)建立沒有特定名號的王國,自任國王。19世紀初張傑緒的末位繼承人逝世,內部發生紛爭,王國瓦解,被荷蘭殖民,後歸印度尼西亞管轄。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納土納群島
㈩ 印度尼西亞明明有很多大島,為何人口集中第五大的爪哇島
因為瓜哇島的居住條件相比較其他大島是最好的,瓜哇島雖然大部分都是山區,但也正是因為這樣,瓜哇島基本沒有沼澤,而且瓜哇島土地肥沃,所以更適合印度尼西亞這樣一個農業大國居住,並且瓜哇島不屬於熱帶雨林氣候,就不會出現一些鱷魚之類的會吃人的動物,因此就吸引了很多印度尼西亞居民前來居住,並且首都也定在了瓜哇島。
所以,相比較之下,排在第五的瓜哇島比較受居民的歡迎,雖然瓜哇島也不太穩定,可能會發生發生地震,但是瓜哇島的氣候環境和農業發展前景都比較有利於居民生活,因此人口就都集中在了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