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在金三角地區主要替代種植的作物是什麼
金三角地區氣候適合種植罌粟,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中國與緬甸展開農業合作,尋找罌粟的替代品,希望代替罌粟,從而減少罌粟的生產。主要替代種植的作物有:
一、在金三角地區主要替代種植的作物是什麼?
替代種植作物主要有玉米、小米、茶葉、橡膠等經濟農作物。
二.主要替代作物有何經濟價值?
1、玉米
(1)食用:玉米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食糧之一;(2)飼用:世界上大約65%的玉米都用作飼料,是畜牧業賴以發展的重要基礎;(3)工業原料:玉米籽粒是重要的工業原料,初加工和深加工可生產二、三百種產品。
2、小米
小米屬於五穀雜糧的一種,它營養比較均衡,其中的維生素和礦物質種類較多,含量也相對較高。熬小米粥甚過喝人參雞湯,是非常好的滋補佳品。
3、茶葉
茶葉除了可以泡茶飲用之外,還具有製作茶葉枕、驅蚊、殺菌治腳氣、幫助花草繁殖、護發、去腥等經濟用途。
4、橡膠
橡膠是製作飛機、軍艦、汽車、拖拉機、收割機、醫療器械等所必須的材料。根據來源不同,橡膠通常可分為天然橡膠和合成橡膠。合成橡膠一般在性能上不如天然橡膠全面,但它具有高彈性、絕緣性、氣密性、耐油、耐高溫或低溫等性能,因而廣泛應用於工農業、國防、交通及日常生活中。
B. 金三角、銀三角、金新粵分別是指哪些地區
「金三角」(Golden Triangle) 是指位於東南亞泰國、緬甸和寮國三國邊境地區的一個三角形地帶,因這一地區盛產鴉片等毒品、是世界上主要的毒品產地,而使「金三角」聞名於世。「金三角」的范圍包括緬甸北部的撣邦、克欽邦、泰國的清萊府、清邁府北部及寮國的琅南塔省、豐沙里、烏多姆塞省,及琅勃拉邦省西部,共有大小村鎮3000多個。總面積為19.4萬平方公里。
由於「金三角」地區大部分是在海拔在千米以上的崇山峻嶺,氣候炎熱,雨量充沛,土壤肥沃,極適宜罌粟的生長,再加上這里叢林密布,道路崎嶇,交通閉塞,三國政府鞭長莫及,為種植罌粟提供了政治、經濟以及地理、氣候等方面得天獨厚的條件。
清盛縣位於昔日著名毒源地「金三角」的泰國一側。20世紀60年代,這里已成為以盛產鴉片聞名世界的四大毒品產地之一,這里成了罌粟種植、提煉、販運和走私的黃金地帶。長期以來,這里一直活動著多股反政府武裝和其他毒品武裝,故又被稱為「冒險家的樂園」。自從替代種植政策推行後,當地罌粟種植大幅下降。為了幫助當地農民就業,泰國有關部門還大力促進旅遊業的發展,如今這里已經成為最受外國遊客歡迎的旅遊景點之一 。
雖然三國歷屆政府都曾做過禁毒工作,但均未能有效地阻止這一地區罌粟種植的發展。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英、美、法等國先後到該區傳授種植、提煉、銷售技術,並對鴉片採取收購,20世紀50年代這里形成了第一個鴉片生產高潮,接著出現60年代的「黃金時代」,產量從數十噸上升到200噸左右,到80年代初,產量已達700噸左右,1988年增至1200噸,1989年翻一番,產量達2400噸,1991年已突破3000噸大關。
此外,「金三角」地區有許多海洛因加工廠,大多設在深山密林中,有大批技術人員操縱著先進的機器設備日夜工作。由於「金三角」地區的鴉片質量上乘,多被加工成精製毒品海洛因,「東南亞海洛因」(SEAHEROIN) 當前已成為高質量海洛因的專用名詞,銷往世界各地。
在泰國境內的「金三角」地區,居住著祖祖輩輩擅長種植罌粟的苗族、瑤族和僳僳族。種植罌粟是他們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和發財致富的一條捷徑。因此,從事種植罌粟的人越來越多,毒品產量也越來越大。
緬甸是「金三角」地區罌粟種植面積最大、產量最多的國家。這里居住的主要是緬甸的少數民族,世代靠種罌粟維持生計。為了與政府對抗,保護自己的鴉片種植業,當地居民把自己武裝起來。在這些武裝中,規模最大的是前緬泰邊境的坤薩(一譯坤沙)集團。他們有著一支實力強大、受過軍事訓練的近3000人的武裝部隊。這支部隊身著軍裝,配備精良武器,富有作戰經驗。
20世紀70年代後期到80年代前幾年,由於緬、泰兩國軍隊加緊了對坤薩集團的進攻,摧毀了一批罌粟種植場,同時聯合國控制濫用毒品基金會又撥出專款,在「金三角」地區推行穀物取代和咖啡取代罌粟種植政策。在一段時間內曾取得成效,罌粟產量大幅度下降,使中亞地區的「金新月」曾一度取代金三角而成為世界最大的鴉片生產基地。然而,自1986年以來,「金三角」的罌粟生產迅速恢復和發展起來,產量急劇增加,大大超過歷史最高紀錄,再次成為世界頭號鴉片生產基地。
每年經「金三角」地區販運的海洛因佔世界總量的60%~70%,而該地區海洛因的年生產能力能滿足全球海洛因消費量兩年的需要。1996年1月,坤薩領導的武裝向政府投降。但這一地區毒品生產並未停止,仍是僅次於「金新月」的世界第二大鴉片產區。
罌粟並非金三角地區的原生植物,金三角地區的毒品問題與這個地區的政治和國際關系的不斷變化息息相關,正是由內外政治勢力的影響,才導致鴉片經濟的不斷強化和發展,最終成為了世界最主要的毒品帝國之一。 金三角地區的毒品問題的日益嚴重。從歷史、地域、毒品數量和毒品質量的發展上看,我們可以交將金三角地區的毒品發展簡單地分為幾個階段:殖民時代(以1954年奠邊府戰役的結束為標志),國民黨殘部時代(大至為1950年代10年時間),越南戰爭時代(跨越1950年代,1960年代和1970年代近20年的時間)、坤沙時代(1980年代前後10多年時間)、坤沙後時代(坤沙投降到現在):從鴉片主產地域的變化看則是:寮國時代、泰緬邊境時代、緬北邊境時代;從數量上看是毒品的種植面積和鴉片的產量的跳躍式的增加;從質量上看則是毒品種類的不斷發展,經歷了由傳統的「鴉片王國」過渡到「海洛因王國」和「冰毒王國」的轉變。
所謂「銀三角」,是指拉丁美洲毒品產量集中的哥倫比亞、秘魯、玻利維亞和巴西所在的安第斯山和亞馬遜地區。這一地帶總面積在20萬平方公里以上,由於盛產可卡因、大麻等毒品而聞名,所以從70年代起,被人們稱之為「銀三角」。
秘魯是世界最大的可卡因產地,古柯種植面積達8萬公頃以上,每年產古柯6萬噸左右.利用古柯葉提煉可卡因是秘魯出口最大的農產品,每年可賺外匯1億美元。玻利維亞年產古柯葉5萬噸左右,居世界第二位。據玻利維亞官方統計,在全國600萬人口中,從事古柯葉種植和加工的農民約有50萬,從事古柯葉販運和貿易的也不少於10萬,每年外銷古柯葉的收入一般在10億美元左右。古柯葉大豐收的1986年,該國因種植、加工、販賣可卡因,曾獲利30億美元,比這個國家當年的出口收入高4倍。
哥倫比亞是第三個可卡因產地,年產古柯葉l.2萬噸左右,居世界第三位。厄瓜多是第四個可卡因產地,年產古柯葉900噸左右,居世界第四位。以上合計,該地區每年產古柯葉12萬噸,成了世界上生產、加工、販賣可卡因的主要基地。
哥倫比亞還是世界最大的大麻產地,年產量為7500~9000噸,居世界第一位。同時哥倫比亞又是一個古柯葉生產基地。這里生產的大麻和從古柯葉提煉的可卡因,主要是走私販運到美國。據美國緝毒組織估計,哥倫比亞每年向美國銷售的大麻達八九千噸,可卡因達50餘噸。所以,哥倫比亞是美國最大的毒品供應國。哥倫比亞的大麻和可卡因生產量僅次於咖啡,成為本國第二位的主要出口農作物。此外,哥倫比亞還生產一種叫「布蘭丹加」的毒品。這種毒品是從薩凡納吉哥葉和一種刺蘋果中提煉出來的生物鹼,呈白色粉末狀,但它與其他生物鹼不同,不是一種興奮劑,而是一種具有強烈麻醉性的鎮靜劑。
墨西哥是第二個大麻產地,據有關資料記載,1984年,墨西哥產大麻5850噸,僅次於哥倫比亞,居世界第二位。另外,墨西哥還種植鴉片4100公頃,產量約20餘噸,墨西哥生產的大麻和從鴉片中提煉的海洛因,也主要是走私販賣到美國。牙買加是第三個大麻產地。
牙買加雖然是小海島國,但大麻年產量卻高達3000噸,僅次於哥倫比亞和墨西哥,居世界第三位。該國每年向美國提供大麻2000噸。美國是第四個大麻產地,年產大麻1650噸,約佔美國消費量的11%,種植地主要是加利福尼亞和夏威夷等地。以上4個產地合計,年產大麻1.9萬噸左右,成為世界大麻生產和銷售的重要基地。
C. 金三角提問
「金三角」 (Golden Triangle) 是指位於東南亞泰國、緬甸和寮國三國邊境地區的一個三角形地帶,因這一地區盛產鴉片等毒品、是世界上主要的毒品產地,而使「金三角」聞名於世。「金三角」的范圍包括緬甸北部的撣邦、克欽邦、泰國的清萊府、清邁府北部及寮國的琅南塔省、豐沙里、烏多姆塞省,及琅勃拉邦省西部,共有大小村鎮3000多個。總面積為19.4萬平方公里。
由於「金三角」地區大部分是在海拔在千米以上的崇山峻嶺,氣候炎熱,雨量充沛,土壤肥沃,極適宜罌粟的生長,再加上這里叢林密布,道路崎嶇,交通閉塞,三國政府鞭長莫及,為種植罌粟提供了政治、經濟以及地理、氣候等方面得天獨厚的條件。
清盛縣位於昔日著名毒源地「金三角」的泰國一側。20世紀60年代,這里已成為以盛產鴉片聞名世界的四大毒品產地之一,這里成了罌粟種植、提煉、販運和走私的黃金地帶。長期以來,這里一直活動著多股反政府武裝和其他毒品武裝,故又被稱為「冒險家的樂園」。自從替代種植政策推行後,當地罌粟種植大幅下降。為了幫助當地農民就業,泰國有關部門還大力促進旅遊業的發展,如今這里已經成為最受外國遊客歡迎的旅遊景點之一 。
雖然三國歷屆政府都曾做過禁毒工作,但均未能有效地阻止這一地區罌粟種植的發展。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英、美、法等國先後到該區傳授種植、提煉、銷售技術,並對鴉片採取收購,20世紀50年代這里形成了第一個鴉片生產高潮,接著出現60年代的「黃金時代」,產量從數十噸上升到200噸左右,到80年代初,產量已達700噸左右,1988年增至1200噸,1989年翻一番,產量達2400噸,1991年已突破3000噸大關。
此外,「金三角」地區有許多海洛因加工廠,大多設在深山密林中,有大批技術人員操縱著先進的機器設備日夜工作。由於「金三角」地區的鴉片質量上乘,多被加工成精製毒品海洛因,「東南亞海洛因」(SEAHEROIN) 當前已成為高質量海洛因的專用名詞,銷往世界各地。
在泰國境內的「金三角」地區,居住著祖祖輩輩擅長種植罌粟的苗族、瑤族和僳僳族。種植罌粟是他們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和發財致富的一條捷徑。因此,從事種植罌粟的人越來越多,毒品產量也越來越大。
緬甸是「金三角」地區罌粟種植面積最大、產量最多的國家。這里居住的主要是緬甸的少數民族,世代靠種罌粟維持生計。為了與政府對抗,保護自己的鴉片種植業,當地居民把自己武裝起來。在這些武裝中,規模最大的是前緬泰邊境的坤薩(一譯坤沙)集團。他們有著一支實力強大、受過軍事訓練的近3000人的武裝部隊。這支部隊身著軍裝,配備精良武器,富有作戰經驗。
20世紀70年代後期到80年代前幾年,由於緬、泰兩國軍隊加緊了對坤薩集團的進攻,摧毀了一批罌粟種植場,同時聯合國控制濫用毒品基金會又撥出專款,在「金三角」地區推行穀物取代和咖啡取代罌粟種植政策。在一段時間內曾取得成效,罌粟產量大幅度下降,使中亞地區的「金新月」曾一度取代金三角而成為世界最大的鴉片生產基地。然而,自1986年以來,「金三角」的罌粟生產迅速恢復和發展起來,產量急劇增加,大大超過歷史最高紀錄,再次成為世界頭號鴉片生產基地。
每年經「金三角」地區販運的海洛因佔世界總量的60%~70%,而該地區海洛因的年生產能力能滿足全球海洛因消費量兩年的需要。1996年1月,坤薩領導的武裝向政府投降。但這一地區毒品生產並未停止,仍是僅次於「金新月」的世界第二大鴉片產區。
罌粟並非金三角地區的原生植物,金三角地區的毒品問題與這個地區的政治和國際關系的不斷變化息息相關,正是由內外政治勢力的影響,才導致鴉片經濟的不斷強化和發展,最終成為了世界最主要的毒品帝國之一。 金三角地區的毒品問題的日益嚴重。從歷史、地域、毒品數量和毒品質量的發展上看,我們可以交將金三角地區的毒品發展簡單地分為幾個階段:殖民時代(以1954年奠邊府戰役的結束為標志),國民黨殘部時代(大至為1950年代10年時間),越南戰爭時代(跨越1950年代,1960年代和1970年代近20年的時間)、坤沙時代(1980年代前後10多年時間)、坤沙後時代(坤沙投降到現在):從鴉片主產地域的變化看則是:寮國時代、泰緬邊境時代、緬北邊境時代;從數量上看是毒品的種植面積和鴉片的產量的跳躍式的增加;從質量上看則是毒品種類的不斷發展,經歷了由傳統的「鴉片王國」過渡到「海洛因王國」和「冰毒王國」的轉變。
第8軍在湖南戰敗之後,李彌退往台灣,將手下的將士丟下不管,一個人跑了。其中,93師一路敗退南下,從廣西,逐漸退到了緬甸和泰國、寮國的交界處,才安頓下來。
在敗退途中,曾經有一個士兵因為實在是飢餓難忍,跑到旁邊的莊稼地里,偷摘了農民的紅薯,被連長當場槍斃。——誰說國民黨軍隊都是沒有軍紀的?正規軍一樣也是很嚴格的。整整半年的時間里,第8軍93師居無定所,顛沛流離。在50年的除夕之夜,終於逃出了共軍的追殺,進入了緬甸的領土。在逃跑中,93師和另外一個團、一個師的殘部,將不願意投降共軍的7千名士兵和家屬帶到了異國的土地上。
但是,緬甸政府不想接納他們,於是戰爭開始了。雖然國軍將士在內戰中屢戰屢敗、屢敗屢戰,但對付緬甸政府軍,還是綽綽有餘的。三下五處二,將緬甸軍打的落花流水。終於在金三角站穩了腳跟。緬甸政府於是向聯合國投訴,這是後話了。李彌一看自己的殘兵居然在金三角站住了腳跟,並且打贏了緬甸政府軍,馬上跑出來說——我的軍隊在中國邊界取得了勝利,這里是反攻大陸的基礎,然後四處找外援。可是,93師的弟兄們早已經不想再打了,長年的征戰,使得國軍官兵只想早點回到台灣,但是李彌堅決不答應。李彌想在蔣介石那裡要資本,留駐雲南的第8軍殘部正好證明自己的作用。休整了一年之後,李彌要求93師**團團長反攻大陸。開始,國軍攻勢迅猛,連奪4個縣城。但後來在3個解放軍師的包圍下,終於落敗,再次退回緬甸。此時的緬甸軍已經和印度達成了協議,決定由印度出兵協助緬甸軍趕走國民黨殘兵。這是一場惡戰,國軍取得了最後的勝利,但也是慘勝。國民黨殘兵以不足萬余之力,硬是打敗了印緬聯軍。徹底在中緬邊界站住了,後來聯合國決議,國民黨余部撤往台灣,李彌要求將老弱病殘撤走,主力留下。但也再沒有力量可以反攻大陸了,他們想回大陸,但政府不答應。就這樣,在金三角有了一隻沒有祖國的軍隊……後來,為了生存,開始種植鴉片。這么多年來,他們從來都沒有忘記自己是中國人!
滇緬邊區的第一次反攻大陸雖然以失敗告終,但是其影響力是很大的!李彌在台北更是興奮不已,說——以自己殘兵不足3000餘眾,在一周內連克4縣,說明了「雲南反共復國軍」的戰力是強大的,雲雲。話也有道理,國軍打了共軍一個措手不及,後來緊急調派3個師數萬人,才擺平。此後在昆明成立軍區和建設軍校,也和當初的繳匪有很大關系。
50年代末,共軍和緬甸政府達成協議,暗地出兵滇緬邊區,剿滅蔣匪,但是,此次出兵不是很順利。1、國軍已經在滇緬邊區經營多年,又熟悉地形地況;2、共軍出國作戰,氣候地理不明,補給不足因此,此次進剿成了追擊作戰,共軍一撤,人家又回來了後來,李彌將老弱病殘的約3300名將士撤回台灣,但還是留下了約2500名將士作為反攻大陸的主力基礎。基本是以兩個團的編制,師部人員撤離了。
60年代以後GCD已經徹底在中國大陸站穩了腳跟,但隨著1965年國民黨又一次的返攻大陸的狂潮的臨近,李彌再次要求滇緬邊區的國軍將士積極准備二次反攻大陸,但是留守滇緬邊區的國軍將士很清楚自己的實力,能老老實實呆著就不錯了,誰非要出去找死?於是,將士抗命,此事終於不了了之。
60年代,中國開始向周邊地區進行共產主義輸出,緬甸、寮國、越南、柬埔寨、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等,都先後爆發了共產主義革命運動。緬共和政府軍開始了連綿不斷的戰爭插說一段——現在緬甸的名人——昂山素姬的父親就是堅決反共的。這時候,93師的國軍將士為了獲得緬甸政府的居留承認,又不得不再次和緬共進行戰爭。後來,緬共無法取得勝利,國軍將士也傷亡慘重,最可怕的是,根本沒有補給(自從李彌按照聯合國撤兵之後,93師經泰國的補給線也被凍結了。)所以,剩下的兵員越來越少了,在滇、泰、緬邊區,形成了大大小小幾十個武裝,緬甸政府是徹底的沒有辦法了,就想通過收編國軍老兵的方法提高自己的戰力,但是93師的將士不願放棄自己的祖國,不想加入緬甸籍。
後來,連年的戰亂,沒有補給,國軍和緬共還有支緬分隊的共軍將士開始集體在金三角地區種植鴉片,形成了現在世界最大的毒品生產加工基地!種植鴉片籌集軍費的做法,在中國很流行。進入80年代,中國改革開放之後,中美蜜月時期,留守滇緬邊區的93師的老兵大多已經成為花甲之年了。他們向祖國提出,希望回到自己的祖國,畢竟50年前的那場戰爭,已經成為過去了……但是,不知道處於什麼原因,大陸政府拒絕了他們的要求,他們只有再次轉而請求留居緬甸,但緬甸以上次你們拒絕為由拒絕了他們的申請。
終於,留守滇緬邊區近40年的93師官兵,成了一隻沒有祖國的軍隊……
他們畢竟都是炎黃子孫,他們每年還在過著春節、端午、中秋,唱著中國的民歌,講著中國的語言……
在異國他鄉,為了生存不得不和緬甸政府軍開戰、和印緬聯軍開戰、為了某人的私利反攻大陸、他們和黑幫開戰、他們和緬共開戰……
40年了,他們為了生存,進行著不懈的戰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堅韌和堅忍……
從「小販」到「大王」的坤沙
在羅興漢與緬甸政府周旋時,另一個更大的武裝毒品生產販運組織——坤沙集團早就在孕育之中了。
如果把羅興漢稱為」金三角」「鴉片王國」一世的話,那麼坤沙則是當之無愧的「鴉片王國」二世了。因為當羅興漢在「金三角」地區叱吒風雲的時候,坤沙還是一個不出名的「小販」。
坤沙(Khun Sa),1933年出生於緬甸撣邦萊莫山弄掌大寨。 屬有中國血統的緬甸撣族。
坤沙有三個名字,中文名字叫「張奇夫」(一說「張啟福」),緬甸名字為「關約」,「坤沙」則是泰國名字。坤沙從小未讀過書,幼年時失去了母親,生活在一個破裂的家庭中。後來由其父親的一個名叫崑山的親戚撫養成人。50年代初,坤沙曾一度混跡於流竄撣幫的國民黨殘部中,學會了一些軍事常識和技術。後來,他拉了一支專門護送毒品的小小販毒武裝。1962年,坤沙向緬甸政府宣誓效忠,被任命為「弄亮地區民眾自衛隊指揮官」,坤沙得到此合法身份,簡直如魚得水。他一方面在自己的控制區大力發展罌粟種植,並設關建卡,徵收毒品過境稅,建立嗎啡和海洛因提煉廠,直接生產和銷售毒品,另一方面他擊敗和收編各地小股販毒武裝,擴大自己的勢力。逐漸地成為「金三角」最大的毒販,他控制了「金三角」70%的毒品生產和大部分販運業務,因此,他曾洋洋得意地自稱為「鴉片大王」。
此外,坤沙在緬甸和泰國均擁有土地。房屋和其他產業,又委託其親人在泰國的曼谷、清邁和夜豐頌等地為他化名經營珠寶商店。在他的好幾名大小老婆中,據說有一名是緬甸曼德勒的擁有捕漁船隊的女富翁。坤沙的兒子和女兒都有送到美、英和澳大利亞求學的。
坤沙曾和國民黨當局及在緬甸、泰國的特務機關。「外交機構」等有過勾結。為此,1969年,台灣當局曾委託坤沙為「華僑協會聯合會第四屆執行委員會參事」(一說「委員」)。以此拉攏坤沙為台灣當局的「反攻大陸」和破壞活動效勞。而坤沙也同台灣當局保持一種若即若離的關系,以求抬高身價。
D. 金三角成為鴉片產地的原因
金三角首先是地理因素大部分是海拔在千米以上的崇山峻嶺,氣候炎熱,雨量充沛,土壤肥沃,極適宜罌粟的生長,再加上這里叢林密布,道路崎嶇,交通閉塞,三國政府鞭長莫及,為種植罌粟提供了政治、經濟以及地理、氣候等方面得天獨厚的條件。 金三角地區有許多海洛因加工廠,大多設在深山密林中,有大批技術人員操縱著先進的機器設備日夜工作。
我認為是地理環境非常的好適合種植鴉片還有一個最主要的就是經濟的原因,最主要的源頭就是過去在19世紀末英國法國等那些侵略者們到那片地方傳授種植提煉並去收購這些,最可惡是英國人,從那個時候起那裡的人們就開始世代以種植鴉片為主了,這個是他們的重要經濟來源,現在這個是他們的發財致富的最佳途徑,他們現在都有自己的武裝力量來對抗政府,可見鴉片給他們帶來的經濟效應,那片土地是那個地帶人們生存和發財的根本,地理環境、歷史造就和高額的經濟相輔相成,還有與這個地區的政治和國際關系的不斷變化息息相關,從而導致那裡成為世界毒品最主要的之一。現在那裡已經不是鴉片的代名詞了,它早就從鴉片過度到海洛因現在又過度到冰毒了。總結就是經濟主導著那裡一切,如果哪天政府真的把種咖啡的價格高於罌粟那麼那裡肯定就沒人種罌粟了。
E. 罌粟在哪些國家合法
法律分析:種植罌粟在六個國家合法,分別是中國、印度、西班牙、捷克、法國和荷蘭。中國唯一合法的罌粟種植基地在甘肅,百萬里電視鋼網阻礙,武警戰士全副武裝24小時看守。罌粟被提煉用於國家指定葯廠,其附屬物被焚毀深埋。但是在中國法律規定,私自種植罌粟花種植500株以上的按刑事案件處理,不滿500株的情況下,是按照治安案件來處理。非法種植罌粟三千株以上或者其他毒品原植物數量大的,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百五十一條 非法種植罌粟、大麻等毒品原植物的,一律強制鏟除。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罰金: (一)種植罌粟五百株以上不滿三千株或者其他毒品原植物數量較大的;(二)經公安機關處理後又種植; (三)抗拒鏟除的。非法種植罌粟三千株以上或者其他毒品原植物數量大的,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非法種植罌粟或者其他毒品原植物,在收獲前自動鏟除的,可以免除處罰。
F. 目前(截止到2020年初),全球罌粟種植和鴉片產量最大的國家是哪一個為什麼
是阿富汗。作為全球罌粟種植面積最大的國家,阿富汗的罌粟種植面積大幅度增加,使自全球2014年的罌粟種植面積增至31萬公頃左右,創下自上世紀30年代以來最高記錄。
G. 全球最大鴉片產區,隨處可見「大煙苗」,為何卻無人管理
很多人以為世界上最大的鴉片生產地是在越南,寮國,緬甸那一塊。其實真正的地方是阿富汗,這個地方種了毒品的面積,差不多有30多萬公頃,這個是什麼概念?相當於半個上海市。而且阿富汗這個城市它種植的毒品中最具有危害的罌粟花。
最後我想說其實並不是當地的村民想要種罌粟花,實在是因為生活所迫,我覺得更好的改善方式不如去想一想國體如何應該改善居民的收入,讓他們回歸到尋常的農作物之中,當經好轉之後相信會少很多冒險的人們為此種植毒品。
H. 為什麼金三角地區就可以隨便種植罌粟花甚至製造毒品
第一.因為地理原因,易守難攻,政府軍鞭長莫及
第二.當地軍閥,黑幫武裝到牙齒.敢於和政府軍戰斗
第三.當地居民已經在近百年時間內荒廢了所有種植作物的本領,沒有其他技能.如果徹底被打掉當地居民就會回到原始生活,所以當地人民也不願意被徹底管制毒梟
第四.氣候適宜,容易罌粟生長,即使再犄角地帶種植數量也不可小覷!即使被政府軍打下來也未必能徹底消滅毒品
第五.世界強國在毒品不危害自己國家強大的基礎上也暗中幫助毒梟銷毒,去牽制其他隊自己國家有威脅的國家的政治,經濟,軍事等等...(比如說現在美國對各地國家資源眼紅的手段)
金山角毒品打不掉的原因還有很多,就不能一一列舉了,
反正是從政治經濟軍事各個方面考慮,毒品是在打擊百年也不會徹底的被滅的
大哥給我點分數吧
I. 以下哪個國家可以合法種植鴉片
世界衛生組織批准合法發種植罌粟的有六個國家,分別是中國、印度、西班牙、捷克、法國和荷蘭。
中國唯一合法的罌粟種植基地在甘肅,百萬里電絲鋼網阻礙,武警戰士全副武裝24小時看守。罌粟被提煉用於國家指定葯廠,其附屬物被焚毀深埋。
J. 我想了解一下印度尼西亞毒品泛濫的原因 越全越好 PS:印尼是毒品的出產國還是銷售國
在印尼,毒品交易不僅在明星和青少年中蔓延,就連在監獄里毒品的分銷現象也十分猖獗。印尼媒體更指出,這種現象的產生是由於監管部門的監管不力,缺乏執行力甚至是知法犯法地參與其中。
盡管印尼政府一直致力於打擊毒品交易,但毒品的分銷現象卻屢禁不止,甚至販賣毒品的新花樣層出不窮。監獄也變成了毒品的又一個流通地,上周就在努沙坎邦安看管所,一名因販毒受刑的犯人被發現每天竟能輕易地販賣價值兩百億印尼盾(約合15億人民幣)的毒品。私藏和販賣毒品的現象不僅發生在努沙坎邦安看守所,在芝檳榔看守所以及唐格朗看守所也曾發生過。
印尼媒體評論,這些販毒集團非常堅固,從策劃管理到具體實施分工細致,而政府部門在打擊販毒上卻表現無力。被毒品交易擊敗的監獄系統更讓人們意識到國家仍有很多規章制度並未真正起作用。毒販們賄賂了那些看管人讓其成為他們組織中的一部分來參與整個監獄中的毒品分銷。如果連監獄的安全系統都能崩潰的話,那公民的日常生活環境就更容易受到毒品的侵蝕。假如真的要想跟販毒集團展開一場戰爭,那麼就必須先完善國內的監管系統。對待任何部門的違法行為都不能姑息。跨國毒品犯罪控制委員會(INCB)28日宣布年度調查報告指出,東南亞地區毒品消費有所上升趨勢,緬甸和寮國的罌粟種植場產量增加。
毒品防控委員會秘書長阿敦,作為跨國毒品犯罪控制委員會年度調查報告會的主席,28日參加年度報告發布會。他指出,東南亞地區毒品泛濫問題仍然嚴重,特別是青少年族群中沾染毒品的比率要高出很多。跨國毒品犯罪控制委員會同時指出目前禁毒防毒活動遇到的困難,包括缺少健康方面的專家和對吸毒人員有效的治療計劃。打擊大於戒毒,這也是東南亞區域禁毒中普遍遇到的問題。
跨國毒品犯罪控制委員會指出,應該在禁毒問題上有整體的統籌,並注重後期的戒毒治療和幫助吸毒者重新融入社會。同時委員會認為,應該發揮社區的作用,使用社區員警對青少年涉毒事件進行監察和處理。跨國毒品犯罪控制委員會還認為,緬甸和寮國大片的罌粟種植基地,是導致東南亞地區毒品泛濫的原因之一。東南亞地區毒品販賣情況嚴峻,特別是中國、寮國、緬甸和泰國,長此下去,毒品泛濫將成為阻礙東南亞地區繁榮發展的重大問題。
同時跨國毒品犯罪控制委員會還表示,太平洋的9個島國,例如科克群島、吉里巴斯、諾魯、帛琉、巴布亞新磯內亞、薩摩亞、索羅門群島、吐瓦魯和萬那度都還未簽署國際間的禁毒公約。這些國家中的大部分,都已經成為毒品的中轉站。
阿敦表示,雖然聯合起來共同打擊毒品犯罪,但走私毒品和違法犯罪仍然較高。目前在東南亞地區銷售較多的毒品為搖頭丸和病毒,從2011年至今,東南亞地區共查獲搖頭丸1900萬粒,吸毒者14萬人。其中沒收財產的案件達到1000件,價值達到7億銖。而能夠進入戒毒所接受戒毒的僅有7-8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