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關於雜交水稻的幾個問題
1-水稻理想株型育種研究進展-石利娟,鄧啟雲,劉國華,庄文,陳立雲
2-野生稻種質資源在水稻育種中的利用-江青貴,李風玲,肖 禕,張紅宇,汪旭東,吳先軍
3-SSR分子標記技術在雜交水稻種子純度鑒定中的應用-李召華,朱克永,陳祖武,詹慶才
4-高異交率優質秈型不育系健645A的選育-賈先勇,塗習中,楊年春,楊先躍,徐叔雲,盧賜軍,封軍
5-野敗秈型優質抗稻瘟病水稻不育系珍品A的選育-李道品,張永鑫,林恭松,鄭偉,潘可可,陳尾弟
6-小粒型優質強恢復系桂1025的選育及利用-粟學俊,陳彩虹
7-優質兩系雜交早稻新組合金兩優289的選育與應用-林荔輝,潘潤森,陳志偉,吳建梅,官華忠,毛大梅,周元昌
8-高產優質抗病雜交秈稻新組合天優122的選育與應用-梁世胡,李傳國,符福鴻,黃慧君,朱滿山
9-水稻光溫敏核不育系C815S的繁殖特性研究-何 強,鄧華鳳,唐文邦,蔡義東,陳立雲
10-秈型三系不育系M98A的特徵特性及繁殖技術-黃一飛,蘭陸壽,胡 峰,慶瑢,孫明
11-香型雜交稻新組合宜香3728高產制種技術-魏 靈,王 志,陳 傑,王茂理,劉定友
12-雜交水稻種子田間成苗率低的原因及對策-溫玉珍
13-兩系雜交早稻新組合株兩優819高產制種技術-單彭義,謝建華,楊遠柱,符辰建,湯建良
14-三香優系列晚秈組合高產制種技術-陳可明,歐陽波,李建華
15-兩系雜交水稻新組合皖稻153高產制種技術-邵紅星,楊聯松,陸先樹,張效忠,劉曉松,鄭立平,楊德衛
16-B803A系列組合高產制種技術-謝崇華,陳永軍,李天春,汪必和,李兵伏,昝利,蔣先義
17-雜交水稻金優188母本直播高產制種技術-黃可兵,邢國風,楊仕雷
18-早熟雜交早稻新組合金優706高產制種技術-鄧乾文,劉小軍,楊瑞娟,芮幼平,唐華容,戰鳳靜
19-雜交中秈新組合Ⅱ優69高產制種技術-王光建,王修文,段太品,李繼輝,楊隆維,高劍華,李必欽,趙乃軒
20-超級雜交稻准兩優527高產栽培技術研究與應用-戴治平,龔述明,胡呂章,鄧耀昆,陽初輝,曹慶華,彭既明
21-雜交晚稻免耕拋栽低產原因及提高產量的技術措施-唐三定
22-甬優6號在浙江樂清種植表現、高產栽培技術及利用價值-鄭加誠
23-超級雜交稻苗頭組合GD-1S/RB207高產示範小結-黃青宴,何志華,何志霞,歐雲芳
24-雜交水稻新組合京福2優70在福鼎示範表現及栽培技術-陳再成
25-兩系超級稻新組合兩優293在麻陽示範表現及高產栽培技術-李大俊,張長宏,龍建國
26-氮離子注入對同源四倍體水稻成熟胚組織培養體系的影響-李玉峰,黃群策,梁運章
27-水稻雜種汕優63 F2代產量表現及株高遺傳分析-陳獻功,洪德林
28-粳稻光(溫)敏核質互作不育系(SA)的育性和可恢復性研究-杜士雲,王守海,李成荃,王德正,羅彥長,吳爽
29-氮肥運籌對水稻免耕高樁拋秧生長發育和產量的影響-伍菊仙,任萬軍,楊文鈺
30-印度尼西亞發展雜交水稻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田永久,李 平,李 永,等
31-高產穩產雜交中秈新組合T優640-舒 服,鄧華鳳,易自力,何強,張武漢
32-中秈雜交稻新組合新香527-王玉平,黎文述,李仕貴,周榮
33-高產優質雜交水稻新組合中9優1176-曹立勇,張佩勝,應婉琴,佔小登,吳偉民,庄傑雲,程式華
34-高產優質香型雜交中秈新組合宜香3724-王 志,項祖芬,胡運高,劉定友,宋德明,褚旭東,侍守佩,黃廷友
35-雜交早稻新組合金優555-何順武,張躍飛,楊青如
36-抗稻癭蚊兩系雜交水稻新組合培兩優抗占-彭海濤,劉榮秀,鄢祖林,溫早生,鄭冬梅,徐小紅
37-兩系法中熟雜交早秈新組合株兩優100-黃德宗,陳榮華,任興華,王翠蘭,聶欣
38-高產雜交粳稻新組合甬優1460-張增勤,劉守平,陳業堅,何方印,童海軍,唐昌華
39-雜交晚粳新組合申優693-袁 勤,曹黎明,倪林娟,沈才標,程燦
⑵ 雜交水稻是怎麼回事
很簡單,就是把兩種或兩種以上的不同種的水稻的基因合成,得出的就是雜交水稻。
⑶ 如果沒有雜交水稻,現在會是怎樣
雜交水稻並沒有在全國地區進行推廣。目前國內的水稻種植面積常規稻是2.45億畝,而雜交稻的種植面積是2億畝。全國耕地面積20.23億畝。農財網數據,雜交秈稻種植面積約2億畝,雜交率約67%,粳稻只有不到0.2%是屬於雜交稻。2014—2017年全國水稻種植面積最大的前三名都是常規稻,順序為龍粳31、中嘉早17、寧粳4號。
據農業部門不完全統計,東北稻區水稻常年種植面積500萬公頃以上,目前全部為都為常規稻品種。
⑷ 雜交水稻產量又飈新高,如果沒有雜交水稻世界會是怎樣的
將會有一部分人沒辦法填飽肚子,甚至會因飢餓而死。雜交水稻的產量至今是所有已知水稻品種中最高的,所以袁隆平對世界的貢獻不可估量。
⑸ 袁隆平的雜交水稻研究過程,體現了辯證唯物論和認識論的哪些觀點
袁隆平堅信,一定能讓自己的「禾下乘涼夢」夢想成真 攝影 新華網記者 朱繼東
【前言】
一粒小小的種子改變了世界。
袁隆平,這位「雜交水稻之父」,在1973年率領科研團隊開啟了的雜交水稻王國的大門,在數年的時間內就解決了十多億人的吃飯問題,有力回答了世界「誰來養活中國」的疑問。正如美國著名農業經濟學家帕爾伯格所言:袁隆平把西方國家遠遠甩到了後面,為中國爭取到了寶貴的時間,並將引導中國和世界過上不再飢餓的美好生活。
目前,中國雜交水稻已在世界上30多個國家和地區進行研究和推廣,並被冠以「東方魔稻」、「巨人稻」、「瀑布稻」等美稱,甚至將之與中國古代四大發明相媲美。
【導讀】
文革時冒險將殘存秧苗藏進臭水溝
袁隆平:推廣超級稻可保中國糧食安全
雜交水稻走出國門將多養活數億人
熱議:網友稱仇富不仇袁隆平
「我夢見我們種的水稻,長得跟高粱一樣高,穗子像掃把那麼長,顆粒像花生米那麼大,我和助手們就坐在稻穗下面乘涼……」
這個禾下乘涼夢,袁隆平做了兩次。而作為「雜交水稻之父」,關於水稻的夢,他一做就是40多年。
從《詩經》慨嘆的「天降喪亂,飢饉薦臻,無以卒歲」,到清朝《履園叢話》描寫的「蝗旱不登,餓殍載道」,飢餓曾經長時間和中國人如影隨形。
2005年年底,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在北京正式宣布從2006年起停止對華糧食援助。這標志著中國26年的糧食受捐贈歷史畫上了句號,並開始成為一個重要的援助捐贈國。中國以佔世界不到10%的耕地養活了佔世界20%多的人口,其中雜交水稻立下了汗馬功勞。
失敗中誕生的靈感火花
上個世紀60年代,湖南省安江農校早稻品種試驗田,青年教師袁隆平被一株「鶴立雞群」的水稻吸引了:株型優異,穗大粒多。他蹲下身子仔細地數了數稻粒數,竟然有160多粒,遠遠超過普通稻穗。興奮的袁隆平給這株水稻做了記號,將其所有穀粒留做試驗的種子。
第二年的結果卻讓人很失望,這些種子生長的禾苗,長得高矮不一,抽穗的時間也有的早,有的遲,沒有一株超過它們的前代。
袁隆平百思不得其解,根據蒙德爾遺傳學理論,純種水稻品種的第二代應該不會分離,只有雜種第二代才會出現分離現象。靈感的火花來了:難道這是一株天然雜交稻?而當時權威看法是水稻是自花授粉植物,不具有雜交優勢。
從這時開始,袁隆平下定決心不為權威所限,通過科學的研究揭示出水稻雜交的奧秘和規律。1966年,他發表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論述了水稻具有雄性不孕性,並預言:通過進一步選育,可以從中獲得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復系,實現三系配套,使利用雜交水稻第一代優勢成為可能,帶來大幅度、大面積增產。這就是袁隆平首創的「三系法」雜交水稻。
方向找到了,並不代表研究就一帆風順。從紙上理論到田裡的累累稻穗,雜交水稻研究走過一條充滿荊棘的艱辛之路:他遭遇了「文化大革命」的暴風雨,人為的毀禾、地震的死亡考驗,以及試驗技術上的數次重大失敗等。
袁隆平和助手尹華奇、李必湖輪流到氣候溫暖的海南、雲南等地育種,用1000多個品種的常規水稻與最初找到的雄性不育株及其後代進行了3000多個試驗,但能保持不育特性的比例不但沒有提高,而且不斷下降。
袁隆平靜下心來閱讀國外有關高梁雜交試驗的論著:雜交高梁不育系是用西非做母本,南非高梁做父本的遠緣雜交成功的。靈感再一次顯現:利用野生稻走遠緣雜交之路。
在袁隆平這一思想的指導下,1970年,兩名助手在海南找到了野生稻雄性不育株。袁隆平確認後,將這株珍貴的野生稻命名為「野敗」。1971年,袁隆平無私地將「野敗」材料提供給全國各地的研究者,大大推進了雜交水稻在全國的研究。
失敗並沒有就此離開。1972年,袁隆平和助手將「野敗」與栽培稻雜交轉育成功的雜交水稻,試驗的結果只表現在禾苗長勢上,除了稻草比常規稻多一倍之外,稻穀沒有表現出增產優勢。
當時,雜交水稻懷疑論者嘲諷地說:「可惜人吃的是飯,不吃草。」袁隆平頂住巨大壓力,認真分析試驗後判斷:這次失敗,恰好證明了雜交水稻具有優勢,關鍵是將這種優勢向稻穀發展。在他的指導下,研究人員改進品種組合,在第三年達到畝產505公斤,比常規水稻增產30%。
袁隆平拉得一手好提琴,他說:「藝術創作要有靈感,靈感來了,一首曲子嘩嘩嘩就流出來了。我們科研也有靈感,一定不能害怕失敗,恰恰在失敗中會產生靈感的火花。」
77歲的科研跳高運動員
「山外青山樓外樓,自然探秘永無休,成功易使人陶醉,莫把百尺當盡頭。」這是掛在袁隆平家中的一首自作詩。
「三系法像包辦婚姻,兩系法是自由戀愛,超級稻是獨身主義」,這是袁隆平對雜交水稻演變過程的形象比喻。從「三系法」到「兩系法」再到超級稻,從畝產400公斤到600公斤再到800公斤,他的腳步從來沒有停止過。
1973年10月,在全國雜交水稻會議上,袁隆平發表論文《利用「野敗」選育「三系」的進展》,正式宣告中國秈型雜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
1976年,雜交水稻開始進行大面積推廣,全國達到208萬畝,增產全部在20%以上。1981年,袁隆平被授予新中國第一個、迄今為止唯一一個國家特等發明獎。
1982年,國際水稻研究所學術會首次公認:中國科學家袁隆平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
在對雜交水稻的一片贊揚聲中,袁隆平自揭其短:雜交水稻「前勁有餘,後勁不足;分孽有餘,成穗不足;穗大有餘,結實不足」。
他決心開展新的研究攻關,在1986年提出了雜交水稻育種方法從三系向兩系再向一系邁進的戰略設想。1987年,「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被列為國家「863」計劃項目,袁隆平出任責任專家,主持全國16個單位協作攻關。1995年,「兩系法」雜交水稻大面積生產,平均產量比「三系」增長了5%~10%。
當全國農業界的興奮還沒有離開「兩系法」,袁隆平又提出超級雜交稻分階段實施的戰略目標:把塑造優良的株葉型與雜種優勢有機結合起來,提出了旨在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的超高產雜交水稻選育技術路線。
2000年,超級雜交水稻畝產700公斤目標實現;2004年,800公斤目標實現;2005年,超級稻第三期小片試驗田達到900公斤。
「我是一個從小喜愛跳高運動的人,現在搞科研,也是像跳高一樣,跳過一個高度,又有新的高度在等著你。如果不跳,早晚要落在後頭;即使跳不過,也可為後人積累經驗。」袁隆平說。
世界的袁隆平
全世界有超過8億飢餓人口,全球平均每天有兩萬人多人死於飢餓,其中近一半是兒童。解決中國人吃飯問題的袁隆平將目光投向了全世界為飢餓所困的人。
從1979年首次走出國門、在美國開花結果開始,目前中國雜交水稻已在世界上30多個國家和地區進行研究和推廣,種植面積達到150萬公頃。雜交水稻不僅解決了中國人的吃飯問題,對世界減少飢餓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從1995年開始,菲律賓把發展雜交水稻作為解決糧食和發展經濟的戰略決策來抓。2005年種植雜交水稻面積達37萬公頃,平均每公頃6.5噸,比其全國水稻平均單產高80%。嘗到甜頭的菲律賓政府,計劃到2007年發展雜交水稻300萬公頃,實現糧食自給。
印度尼西亞糧食多年不能自給,是世界最大的大米進口國。2001年,首批中國雜交稻在印尼5個省10個試驗點展開,單產普遍達到每公頃8噸以上,最高達12噸,而原來的常規水稻每公頃只有4.5噸。
馬來西亞稻米產量多年來增長緩慢,造成大米短缺,自給率只有60%左右,每年需花費巨額外匯進口大米。引進「超級雜交水稻」為馬來西亞實現稻米自給帶來了希望。
從亞洲到美洲,再到非洲、歐洲,增產優勢明顯的雜交水稻被冠以「東方魔稻」、「巨人稻」、「瀑布稻」等美稱,甚至將之與中國古代四大發明相媲美。「雜交水稻外交」成為我國重要的外交品牌。
包括「拯救飢餓獎」、聯合國糧農組織「世界糧食安全保障獎」、「世界糧食獎」、入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等多個世界獎項和榮譽,就是對袁隆平為全人類作出偉大貢獻的肯定。
「我有兩個願望:一是2010年超級雜交水稻能實現畝產900公斤的目標,二是將雜交水稻在全世界推廣到1500萬公頃,多養活1億世界人口。」自稱擁有「70多歲的年齡,50多歲的身體,30多歲的心態,更有20多歲的肌肉彈性」的袁隆平對此信心十足。到那時,他正好80歲。(記者 甘麗華)來源:中國青年報
共和國紀事系列文章:
1972年尼克松訪華:跨越最遼闊海洋的握手
1970年東方紅一號發射:曾因三年經濟困難延期
1969年激戰珍寶島:中國勇士浴血拚鬥坦克群
1968年知青下鄉:1700萬人的大遷徙
1967年中國首顆氫彈爆炸:大膽採用轟炸機空投
1965年中國不惜代價援越抗美 32萬人陸續參戰
1962年中印邊界自衛反擊戰:中央指示打得要狠
1956年雙百方針:知識分子的新生
1955年首次將帥授銜:周恩來劉少奇鄧小平辭帥
1954年日內瓦會議:周恩來舌戰16國陣營
1953-1956年三大改造:民族資本家的命運轉折
⑹ 袁隆平兩個夢想原話是什麼
第一個夢想是「禾下乘涼夢」,雜交水稻的莖稈像高粱一樣高,穗子像掃帚一樣長,籽粒像花生米一樣大,他和助手們一塊在稻田裡散步,在稻穗下乘涼;第二個夢想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將全世界所有的稻田都種上雜交水稻,讓世界不再飢餓。
⑺ 如果沒有雜交水稻世界會是怎樣的
眾所周知,正是因為袁隆平先生的雜交水稻,我們中國人才解決了自己的溫飽問題,世界也才解決了糧食不足的問題所以說如果沒有雜交水稻,那麼世界首先會是吃不飽,穿不暖的。所有的地方都充斥著飢餓,所有的地方都是民不聊生。可能我們無法想像真實的現狀究竟是怎樣的。當然,我們也不能夠體會那種吃不飽,穿不暖的生活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