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大家好,我是印尼華僑 在印尼出生成長在廈門讀大學 已經畢業 現在在印尼呆著 想在中國求職 。
有啊,以前在世紀公園那邊
⑵ 黃奕住的主要貢獻
黃奕住在返國前夕,即已考慮今後如何運用其資財為祖國的復興及建設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綜合起來,他在這方面的主要活動可概括為下列幾個方面:
其一,創辦銀行,扶助發展華僑工商業,振興祖國實業。
黃奕住在印尼30多年的商業經營活動中,深刻體會到銀行金融業的地位和作用。特別是1917年,華僑糖商遇到困難,遭到荷蘭銀行資本的掣肘和刁難,使他認識到建立華僑銀行及本國資本銀行的重要意義。因此,他從印尼返國途經新加坡時,即投資入股華僑銀行40萬元叻幣。1919年12月1日,他往菲律賓及日本等地考察時,「聞岷里拉(即現首都馬尼拉)華僑多泉(州)人,金融之權操縱於外國銀行,損失甚鉅」,因此,他和著名菲律賓愛國僑商李清泉及薛敏老等人在中華總商會商議後,決定共同「倡組中興銀行,以挽回權利」。「中興銀行」初定注冊資本1000萬元,先招股500萬元(菲幣)。黃奕住認股100萬元。該行初創時,實繳資本為200多萬元。黃奕住實際佔了該行投資的一半,他被推舉為該行董事。在他的關心指導及同行們的齊心協力經營下,該銀行營業蒸蒸日上。到1933年時,其資本已實增至600萬元,資產總額達2470多萬元,成為菲律賓最主要的僑營銀行之一,對扶助華僑經營工商業及當地經濟發展起著良好的作用。
1920年,黃奕住因「念吾僑民苦異國苛法久矣,若不思為父母之邦,圖其富強,徒坐擁浮資非夫也」,專程前往上海,拜會了一些著名人士,如上海《申報》董事長史量才、銀行家胡筠(胡筆江)等人,共商「謀設中南銀行於上海。中南之者,示南洋僑民不忘中國也。」該行創辦之初預定招股2000萬元,第一期繳足資本500萬元,黃奕住認股350萬元,佔70%。經過一段時間籌備後,1921年7月5日,上海中南銀行正式成立並營業。它是當時全國最大的僑資金融企業。該行向國民政府立案後,「政府念君才,知可倚重,遂予發行鈔票,視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兩行。」因此,中南銀行成為當時全國可以發行鈔票的3家銀行之一。該行為了取信於民,「特聯合了鹽業銀行、金城銀行、大陸銀行,訂十足現金准備及准備公開制度,於四銀行之外,另設四行准備倉庫,專為保管准備現金,發行鈔票。」在中南銀行舉行的第一次臨時股東大會上,黃奕住當選為董事長,胡筠任總經理,史量才、韓君玉等任常務董事。1924年,該行增資至750萬元,黃奕住入股500餘萬元,仍占資本額的3/4。隨著銀行業務的開展,該行先後在天津、廈門、漢口、廣州、南京、蘇州、杭州及香港等地設立了分行,在北京設立了辦事處。此外,「國內國外各大都會商埠,均專約代理匯兌收付機關,並代顧主保管國內外發行的各種公債及契據,經理付息取本等事宜。」中南銀行成立之後,還積極投資支持國內各項民族工業的生產和發展。其中主要的有上海新裕紡織公司(佔有65%的股份)、益中磁電廠、誠孚工廠、天津北洋紡織公司(佔有50%的股份)、天津永利化學工業公司、天津啟新洋灰公司、廣州礦務公司等等,對扶植民族工商業起了一定的作用。黃奕住之子黃浴沂回國後,曾就任中南銀行協理,代表黃奕住經營該行業務。黃奕住則息居廈門鼓浪嶼。他常到上海、天津、香港等地巡視。抗日戰爭爆發後,總經理胡筠在一次從香港飛赴重慶時,不幸飛機被敵機追擊而遇難身亡,黃浴沂即接任了總經理之職。此外,黃奕住學於1921年8月7日在廈門市創辦了「日興銀號」,以與南洋群島各地通呼吸,溝通廈門與海外華僑的僑匯、融資及促進工、商業等之發展。「其資金之鉅,為廈門各銀庄之冠」。由於「日興號」有良好的信譽,東南亞各地華僑曾紛紛把他們的游資匯存該銀庄,以備家鄉建築房屋或其他實業之用。如印尼華僑李丕樹,即曾一次匯寄30萬元大洋,存於該行。
其二,創辦經營社會公用事業,建設家鄉。
黃奕住創建了廈門市自來水公司。
廈門是一個海島。廣大市民的食用水一向靠天(雨水)、靠地(井水)以及靠水販們每天用運水船從海澄縣九龍江淡水區取來販賣的「船仔水」。市內小販們向運水船商買水後再挑到各大街小巷出售給各家各戶。本世紀20年代前後,每天販水量約一萬多擔。這些食用水都未經消毒過濾,且經過多次轉運,極不衛生。黃奕住定居鼓浪嶼後,經常來往於廈門鼓浪嶼渡口,目睹水販們挑運販水的情景,深感此問題關繫到全島居民們的生活、健康和工作,是關繫到千家萬戶的亟待解決的主要社會及建設問題之一。因此他決心「創辦廈門自來水,以重衛生」。1920年,他即發起籌辦廈門市自來水公司。翌年,他與廈門商會會長洪鴻儒、中國銀行廈門分行經理陳實甫、英商匯豐銀行買辦葉孚光及幾位照辦華僑共商籌資興辦事宜。1923年5月,公司經當時北京政府農商部批準定名為「商辦廈門自來水股份有限公司」。初定資本為100萬元,黃奕住先認股40萬元。自來水的蓄水池、過濾池、水塔等公司建築工程於1925年在上海招標,結果,由德國西門子公司以92萬元中標承建。1926年7月第一期工程竣工,開始供水,1927年全部工程完成。蓄水池最高水量為2億8千萬加侖,可供全市20多萬居民9個月之用。同年10月28日,該公司召開成立大會,制訂章程,規定資本為200萬元,黃奕住當選為公司董事。1929年,黃奕住又倡議在鼓浪嶼日光岩和雞冠山分別建造了高低水池兩座,並備有大小運水船3艘,拖船1艘,每天將廈門自來水由船運至鼓浪嶼抽送池,從而解決了鼓浪嶼居民用水之需。這是廈門市(包括鼓浪嶼)歷史上第一次解決了居民飲用自來水問題。黃奕住對廈門人民的貢獻是值得贊頌的。
黃奕住承辦了廈門電話公司,發展廈門市內外的通訊聯系。
早在1907年12月,廈門市即已開始運用電話,它是由華僑林爾嘉創辦的「廈門德律風(英文Telephone的音譯)公司」裝配的,擁有400門磁石式的電話機。鼓浪嶼當時是個「公共租界」,日商也辦有一個「川北電話公司」,電話業務全操在日本人手中。20年代,隨著廈門市政建設開始發展,原有電話已經不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黃奕住深感發展廈門內外通訊聯系的重要意義,因此,1921年4月16日,他先以10萬元收購了廈門德律風公司後,再增加30萬元資本,加以改裝及擴建。同時,他還應廣大廈、鼓市民「收購日本人電話公司」的倡議和要求,經過多方努力,於1923年以23250元將日商的「川北電話公司」購入自辦。黃奕住接辦廈門、鼓浪嶼電話公司後,銳意改進。他聘請了上海的錢咸昌為總工程師,對原有的話機、電桿線路等進行改換,採用美國卡洛公司的新式機件,最大通話容量可達2500門,同時培訓接線員,並給予優厚的工資待遇,因此使電訊接收靈敏迅速暢通,用戶也迅速增加。與此同時,他還投資鋪設了廈門至鼓浪嶼海底電話電纜。1924年1月1日,廈、鼓之間也正式通話。1925年,他又投資10萬元在漳州市設立「通敏電話公司」,並在海澄、石碼、浮宮及南靖縣等地設立分線,進一步溝通了廈門與內地的通訊聯系。後來,他又曾派錢咸昌總工程師到泉州勘測,籌劃泉州、永春等地與廈門的長途電話,後因軍閥割據、地霸橫行、接著抗日戰爭爆發而未果。黃奕住設立電話公司,始終抱著「以服務桑梓為主旨,不以牟利為目的」的宗旨。1929年,黃奕住獨資創辦經營的「商辦廈門電話股份有限公司」獲准正式注冊立案,領照營業。資本額增至100萬元。
黃奕住曾籌建漳(州)龍(岩)鐵路,並致力於開發閩西礦產資源。
1905年,廈門至漳州的鐵路即已開始興建,1910年正式通車。當時從廈門至漳州的交通線路是從廈門乘船經三公里半的水路到嵩嶼,再乘火車。但當時該鐵路只鋪軌到江東橋,僅完成28公里,距離漳州還有22公里。黃奕住為了開發閩南及閩西南地區的經濟建設,1922年即有續建該鐵路並擴展至龍岩地區的打算,並曾約請荷蘭工程師樊迪克納前往視察,後因故中斷。1926年3月15日,菲律賓華僑在廈門鼓浪嶼開會發起救鄉運動。黃奕住在會上「提議續辦漳龍鐵路至龍岩,以利交通。僉謂敷設鐵路為救鄉根本要圖,即經全體通過」。會上選舉了黃奕住、李清泉、胡文虎、李雙輝、陳培錕、黃琬、薩福均、鄭華、黃鍾訓、林榮森及薛敏老等11人為籌備委員。不久,召開成立大會,黃奕住被舉為籌委會主任,會址即設在其公館。同年10月12日,獲得當時交通部、農商部的批准。原定1927年由交通部派技術人員前來視察勘探及估價,然後由華僑出資主辦。但到1926年11月,國民革命軍北伐,從廣東攻入福建,政局混亂,鐵路籌建計劃再次夭折。1933年,蔡廷楷領導的19路軍進駐福建後,政局較為穩定,又重新研究籌建該鐵路問題。6月1日在鼓浪嶼設立了漳龍路礦籌備處。黃奕住積極支持,曾聘請德國工程師來進行測量,繪有詳細藍圖,為全面勘察施工作好了准備。國民政府實業部也准備派地質工程師侯德風、礦業工程師王目倫等來進行測量。不斷,籌備工作在緊張進行時,又發生了福建閩變事件,結果全部計劃又成泡影。此後抗戰爆發,漳龍鐵路始終沒有建成。
黃奕住還積極從事廈門、鼓浪嶼的房屋及市政建設。
20年代以前,廈門可說幾乎沒有很好地建設,市容簡陋,房屋大多是矮小的平房。1927年以後,廈門開始進行市政改革和建設,興建了一批新的樓房,其中華僑投資興建的佔了重要的地位,據調查,福建華僑投資房地產的主要有廈門、泉州、福州晉江縣。其中尤以廈門最為突出,佔全部投資的90.19%。而廈門市的房地產建設投資中,又以印尼華僑為最多,黃奕住就是其中之一。1930年,黃奕住組建了黃聚德堂房地產股份公司,投資金額為245萬元,佔1930年廈門全市全部房地產投資(7641550元)的1/3左右。黃聚德堂房地產公司總計建築和購置的房屋達160座,面積為41457.70平方米。其中135座出租,18座借用,7座自用。此外,他還投資助建了廈門海濱堤岸及一些街道。原鼓浪嶼賓館即是黃奕住的產業,建築之大之優美,是屈指可數的。鼓浪嶼有一條「日興街」,也是他捐資修築的。黃奕住投資房地產業,自有其贏利目的,但他對廈門市容美化,對工商業的發展和繁榮及市民住房條件的改善,無疑都起過良好作用,做出了一定貢獻。
黃奕住不僅是一位愛國的華僑企業家和民族企業家,而且還是一位積極參加華僑社團、熱心文教公益福利事業及僑鄉各方面建設的社會活動家和愛國者。
早在1907年,黃奕住的經營事業有些初步發展時,即積極參加了各項愛國華僑社團活動。1907年3月7日,為了促進僑商的團結與合作,維護華僑的正當利益,他和三寶壠市著名僑商周炳喜、馬厥猷、甘欽福等30餘人共同發起創辦了三寶壠中華商會,這是印尼僅後於巴城、泗水及巴厘陵三市而成立的第四個中華商會。該會的宗旨是「增進華僑商業知識,保護半島華僑利益,發展本島華僑商業,促進祖國對爪哇島的貿易。」從1907年成立第一屆董事會起至1913年的第七屆董事會,黃奕住都被選為董事。1917年至1920年的幾屆董事會,他又被選為該會副會長。黃奕住參與該會領導層工作期間,積極參加會務,為祖國及當地僑社做了不少工作。例如,從1907年至他回國為止的十多年間,他積極參加和推動該會對祖國廣東、廣西、福建、河南、河北、湖南及山東等地的水、旱、地震等災害進行募捐救濟活動,他本人也作了不少的捐獻。1909年,三寶壠、巴城和泗水的中華商會本著增強祖國海軍力量的願望,開展了「捐助中國海軍」的活動。同年,清政府派了王廣圻參贊到三寶壠募集航業銀行股資,促進祖國航運業之發展,黃奕住認捐了500股。1910年12月,廈門信用銀行代表許綸華到該地招股,以推動廈門的經濟發展,黃奕住認股5000元。這一年,由於荷印殖民政府將當地華僑養老院和貧民院解散,不少僑商聞訊後甚為憤慨。中華商會召集了各社團聯席會議,決定成立「慈善堂」,以救撫年老無靠之貧僑。黃奕住被推舉為該堂的財政,負責籌借及管理該堂的一切經費及收支。1911年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滿清王朝,建立了民國。中華商會從1912年2月29日起聯合並領導各社團及廣大華僑進行了3天的慶祝活動。黃奕住擔任了慶祝活動籌委會委員及財政工作。在這3天的慶祝活動中,三寶壠華僑熱烈的愛國之情空前高漲。黃奕住也為推翻了腐敗的滿清封建王朝而歡欣鼓舞,愛國熱情進一步增強。1912年3月29日,福建都督孫道仁派葉國瑞到三寶壠徵募軍務債票時,黃奕住和其他商會董事都認為此事關繫到家鄉的改建及救國活動,他認購了5000元。同年10月,三寶壠中華商會經商議後,致電當時的北京國民政府,要求取消所有我國與外國訂立的種種不平等條約。1914年,荷印殖民政府在三寶壠舉辦了一個「博覽會」。黃奕住和其他董事認為這是一個宣傳介紹祖國的好機會,共同出資建了一個具有中國民族風格的陳列展覽室。在這前後,中華商會的全體董事(包括黃奕住)「鑒於前清政府之舉借外債,致損國權,不願再作外債之舉借,因發起國民捐」,以幫助民國成立後的國家各方面的建設。黃奕住和其他董事分頭到各地向僑胞勸募,曾獲得巨款,匯返祖國。1915年5月13日,商會董事們獲悉袁世凱主持的北京政府欲和日本簽訂不平等條約,甚為氣憤,曾致電北京政府「勿簽對日不平等條約」。1916年,福建省政府曾致函三寶壠中華商會,希望獲得當地甘蔗良種及其種植方法。黃奕住是一位多年經營蔗糖業的著名糖商,熟悉情況,因此和諸董事一道,寫了詳細介紹文字寄回省政府,推廣種植,促進福建家鄉經濟作物的發展。由於祖國政局的種種原因,黃奕住上述種種活動雖未必全收到良好的效果,但是,他的一片愛國愛鄉之情,是值得肯定和贊揚的。
在印尼三寶壠從商期間,黃奕住對當地華僑教育事業的推動和發展也不遺餘力。現代的印尼華僑學校是始於1901年3月17日巴城中華會館創辦的中華學堂,接著三寶壠等各地紛紛效法,亦先後建立了中華會館、中華學校。黃奕住是創辦者及董事之一。1906年7月15日,爪哇各地中華會館負責人雲集三寶壠開會,決定成立「荷印中華總會」,作為所有僑團和僑校的中心組織。總會會務每年分別由巴城、三寶壠及泗水三市中華會館輪流主辦。1907年,三寶壠中華會館主持了第一期會務,並決定將中華總會易名為「爪哇學務總會」,專管華僑學校教育事宜。1911年至1915年,三寶壠中華會館主持了第二期會務。黃奕住擔任了「爪哇學務總會」的領導人,並負責財政工作。當時籌備學校教育經費是最重要且非常棘手的工作之一,黃奕住在任期間花了不少心血,且還慷慨解囊,出資協助。1916年3月15日,黃奕住又和著名糖王黃仲涵等共同發起創辦第一間華僑中學「華英中學」。黃仲涵擔任該校董事會擔保人,郭春榮任董事會主席,黃奕住任財政委員之職直到回國為止。「華英中學」的建立,為中爪哇各地華僑子弟升入中學深造、學習中文和英文創造了良好的條件。由於董事們共同努力,經費較充裕,師資力量較強,幾十年來培養了不少華僑子弟人才,始終是爪哇著名華僑中學之一。
1920年黃奕住返回祖國以後,對福建家鄉的文化教育事業亦作了許多捐獻。1920年,他即在家鄉南安縣樓下鄉創辦了斗南小學。1923年又創建了斗南初級師范學校,為家鄉小學培養師資。在他的影響及推動下,南安上都和下都等地激起了華僑捐資辦學的熱潮。斗南學校從創辦直至黃奕住逝世為止,所有經費「均由他獨資供給,雖匪患頻仍,不少波折,仍不忍其停頓」。1912年,他又在鼓浪嶼創辦了「慈勤女子中學」。他每年不提供經常經費三分之二,直至抗戰爆發後廈門淪陷,慈勤女子中學才被迫停辦。黃奕住還獨資捐建了廈門同文學院一座教學樓,該樓命名為「奕住樓」。陳嘉庚先生創辦廈門大學時,黃奕住捐贈10萬元。1927年他又捐贈廈門大學圖書設備費國幣3萬元。為了紀念和表彰他熱心教育的義舉,1931年6月,在廈門大學的主樓「群賢」一樓刻下了「黃君奕住,慷慨相助,有益圖書,其誼可著」的石碑文,以資紀念。這一碑文至今仍完好地保存在那裡。他還先後對新加坡華僑中學、廣東嶺南大學、上海復旦大學等「倡捐巨資,累數十餘萬金」。他前後購置3萬元圖書給廈門鼓浪嶼中山圖書館等。他之所以如此熱心興辦教育及文化事業,正如他自己所說:「吾幼失學,為大憾事,今於吾父吾母卯基之鄉,吾身數十年經營衣食之地,晚歲游歷之區,為青年學子略盡吾情,彌吾闕憾焉。」此外,他還捐資17000多元獨修閩南古剎及泉州開元寺著名的東、西塔中的東塔,以保護文化歷史古跡。至於泉州順濟橋的修築及對其他不少慈善福利事業的捐助,不在此一一詳列。1921年10月,他捐獻3萬元助濟華北遭受旱災之災民。為此,當時中國政府曾贈予「急公好義」的牌匾嘉獎。1922年,福建遭受巨大水災,他也捐助賑濟災民,福建省政府授予他「樂善好施」的匾額。總之,他一生對「四方之慈善事業踵門勸募者,靡弗樂為之應,瑣之不勝枚舉也。」
1931年秋,日本軍國主義者冒天下之大不韙,發動了「九·一八」事變,侵佔我國東北等地。廣大海外僑胞對此侵略行徑進行了強烈譴責,並紛紛組織各種救國抗日團體,捐助支援祖國抗日事業。中國航空建設協會曾發起獻機運動。黃奕住當時正在菲律賓巡視業務,得訊後立即捐贈5萬元。此外,他還作了不少其他捐獻。1937年7月7日,中國全面抗戰爆發,由於國民黨政府採取消極抵抗政策,日本侵略軍不斷吞食佔領了中國大片領土。有人曾勸黃奕住加入外國籍,以保全生命及財產,遭到黃奕住堅決拒絕。他表示:「絕不加入外國籍,依賴外人。吾無意時髦。共赴國難,何懼之有?……岳飛『還我河山』,血紅四字,精誠威嚴,墨舞心聲,流芳千古。」黃奕住這種愛國的拳拳赤子之心,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體現,值得人們學習和敬仰。
在此期間,黃奕住還考慮到上海中南銀行及各地分行、廈門日興銀庄存款客戶的利益,曾登報啟事,通知所有客戶:「不論定期活期存款,即日起前來領取本息。」以維護客戶利益及該行信譽,免遭日寇之劫掠。當「黃日興銀行停業時,存款凡300餘萬元,一一償清,不使(客戶)受毫發損。」廈門淪陷前夕,他考慮到鼓浪嶼地區小,難避敵人及漢奸耳目,決定避居上海。他在上海蟄居期間,看到日寇侵略暴行及國民黨政府的消極抗日,深為痛心。他「每聞時事,即悒悒不樂,謂天下不相中國,降此鞠凶,呼欽書(其子)兄弟,告之曰:吾愛國愛鄉之心,不後於人。一入國門,即思竭涓埃之極,乃卒未酬所志」,而引為畢生憾事。1945年6月15日,抗日戰爭勝利前夕,黃奕住不幸病逝於上海,終年80歲。
黃奕住的一生經歷和思想言行,在老一輩華僑、歸僑中有一定的代表性。他從一位深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剝削壓榨而無以為生的中國農民,被迫出洋謀生,經過幾十年的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精心經營,從一位剃頭匠、肩挑小販而成為富有的僑商,從一位自發的具有淳樸鄉土觀念的中國移民而成為自覺的憂國憂民、熱愛祖國及家鄉、積極支持資助並直接從事祖國及家鄉各項建設事業的愛國華僑領袖、華僑企業家和民族企業家,受到廣大華僑及鄉親們的推崇。他畢生「行事既善,聲聞以廣」。回國後,「迭受政府大綬寶光嘉禾章之褒,廈門總商會、市政府之正、副會長之聘,鼓浪嶼工部局補推他為華人董事,並曾被僑務局聘為高等顧問等職。」「蓋舉國中朝野,咸於府君(黃奕住)敬禮有加焉。」雖然由於歷史時代社會等原因,黃奕住的思想言行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他一生始終堅持愛國愛鄉的愛國主義思想,為做一名中華民族的兒女而自豪。直到臨終之際,他仍諄諄教誨其子孫。要繼承其遺志,忠於祖國。這些思想品德是值得人們學習和紀念的。
黃奕住的子孫後代現還在鼓浪嶼,海外等地生活。
⑶ 你是印尼的華僑嗎
三樓的兄弟,你經過那段日子嗎?
你知道什麼關於印尼華僑嗎?如果你不懂我很感謝你不說話。
你知道印尼政治界情況嗎?我估計你不知道,甚至我估計你對印尼是什麼國家也不知道。
對,我們是印尼籍,對沒錯我們和中國政府沒有任何關系。
你知道四川大地震像我們這樣跟中國政府毫無關系的華僑捐了多少錢嗎?
你知道我們華僑都時時刻刻惦記著我們這個居然遺忘我們的祖國嗎???
98年,中國政府確實沒有表態,表態的是台灣政府,和香港同胞!
但是我們到現在還是只承認中國而不是台灣。
這樣的心情請問你有嗎????
我們被打,被搶,但是我們從來沒有要求任何國家保護我們,我們可以自己保護自己,我們只有3%,他們97%,但是我們反抗了。
他們有軍隊幫助,我們只是拿菜刀,但是我們幹了!你夠膽嗎????
對於不知道我們華僑生活苦難的事實我覺得還是不要亂發言,華僑雖然不拿著中國護照,但是華僑還是華僑,我們經過了世世代代的外國生活,但是我們不忘本!我們比有些中國人還愛中國,這不是因為我們看見中國強大了,但是因為我們知道「炎黃子孫不忘本」
我們可以沒人沒國家承認,但是我們還是華僑!
不要口口聲聲說華僑什麼,你知道今天中國的經濟成績裡面華僑有多少貢獻嗎?
我是華僑!我驕傲!
⑷ 東方主戰場中的印尼歸國華僑,25歲犧牲的是誰
李林(1915.11.15-1940.4.26),原名李秀若,女,福建龍溪縣人。李林幼年僑居荷屬爪哇,1929年回國就讀集美中學,1933年就讀上海愛國女中,積極參加學生抗日救亡運動。1936年參加革命,參與創建雁北革命根據地,抗擊日軍。1940年4月26日犧牲於山西省朔州市平魯區,平魯區為紀念李林烈士,成立「李林中學」。2009年被選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之一。
⑸ 在東南亞各國中,哪個國家的華人華僑最多
印度尼西亞
中國人民和印尼、馬來西亞人民之間的往來可以追溯到幾千年以前,荷蘭考古學家德·弗玲斯研究印尼出土的中國陶磁器得出結論,認為遠在2000年前中國人已漂洋過海踏上印尼國土,有的可能已在萬丹定居下來。②而福建省地處沿海,泉州又是歷來我國對外通商的重要港口,1000多年前,就有福建人定居海外。據文獻記載,早在東漢時,福建就有人「流移至澶州的」。③澶州即現在的菲律賓群島。荷蘭學者萊格爾蓋爾格爾在他的《爪哇土地和民族》一書中指出,約在9世紀至10世紀時,就有福建人來到印尼。④唐代,在泉州就設立了「市舶司」,成為華南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之一。
」。⑩鴉片戰爭後,我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大批破產的農民和城市貧民,無以為生,被迫遠渡重洋,去外謀生。在東南亞的華僑、華人人數急劇上升,
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華人在世界的人數約2540萬人,在亞洲33個國家和地區,有2200餘萬人,在東南亞十國有2100萬餘人(佔世界華人人數的82.7%)。以當時印尼華人人數600萬人來比較,她在?世界華人人數的23.6%(即超過1/5);佔在東南亞十國華人人數的28.4%(即超過1/4)。
目前大陸、�灣和海外對世界華人人數比較一致的估計為3000萬(另有估計3500萬,甚至5000萬)。雖然印尼華人在全國人口中的比例很小,但他們在印尼社會、特別在經濟生活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印尼是亞洲的一個大國,她的發展是與華人的貢獻分不開的。同時,在全世界各國華人中,印尼華人在數量上是首屈一指的。因此,研究印尼人口與華人社會不僅對印尼、而且對亞洲和世界都具有重要意義。
⑹ 民國時期最有錢的印尼華僑
林紹良(1916.07.16-2012.06.10),印尼林氏集團董事長,印尼政府經濟顧問,印尼前首富,美國《投資家》雜志將其列為世界12大銀行家之一,曾被稱為「世界十大富豪之一」。1995年集團的總資產高達184億美元,營業總額約200億美元,所屬公司640家。
⑺ 中國的海外傑出華人有誰
世界著名物理學家丁肇中
香港第一位女署長方安生
當代小型電腦奠基人王安
世界棒球王、旅日華僑王貞治
揚名英國時裝界的設計師王景生
在美國進入太空的首位華人王贛駿
現代派建築設計大師、美籍華人貝聿銘
美籍華裔女鋼琴家牛恩德
為理想不斷奮斗的中醫師、旅菲華僑許今棟
成氏三姐妹成之凡、成金沙、成露西
香港影視歌星汪明荃
美洲中國圖書館的創建人李慶增
第一個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華人科學家李遠哲
新加坡外交家李炯才
世界著名物理學家李政道
馬來西亞著名畫家李家耀
美國第一位華裔女市長李琬若
美國夏威夷副州長和郡長李察臣、譚福善
世界「橋牌皇後」楊小燕
馬來西亞「建築業大王」楊忠禮
世界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
著名美籍華人陳香梅
世界著名數學大師陳省身
新加坡「玻璃大王」陳家和
加拿大溫哥華華人慈善家陳焯聯
東南亞金融巨頭陳弼臣
第5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配角吳漢
世界著名物理學大師吳大猷
美國特拉華州華裔副州長吳仙標
泰籍華裔著名報人吳繼岳
「中國居里夫人」、美籍華人吳健雄
心血管專家、巴西籍華人吳光
聯合國中文書會主席張范雄
巴黎「牛車水中心」餐館老闆林東岩
印尼首富、華裔大企業家林紹良
旅日圍棋高手林海峰
為華人樹碑立傳女作家、美籍華裔林露德
飛架在香港與世界市場之間的橋梁馮景禧與馮永祥
美國好萊塢華裔女星盧燕
加拿大華人學者葉嘉瑩
船王——稱霸海上的中國「旱鴨子」包玉剛
美籍華人女作家、美駐華大使夫人包柏漪
美國加州女州務卿江月桂
旅日商界女強人劉秀忍
美國化學銀行副總裁劉冠華
無悔的追求,加拿大籍華人劉敦仁
香港「維他奶大王」羅桂祥
香港新派武俠小說家金庸
美籍華裔柔道家周泰煒
美籍華裔的一朵玫瑰趙小蘭
好萊塢銀河中的東方彗星趙家玲
瑞士籍華人女作家趙淑俠
香港知名實業家胡應湘
旅居海外的一代學人饒宗頤
馬來西亞糖王、最傑出企業家郭鶴年
美籍華人女作家聶華苓
紐約警總華人副局長莫虎
平民教育家、美籍華人晏陽初
旅日影視歌星翁倩玉
香港最成功的女性之一梁淑怡
洛杉磯美籍華裔金融家黃仲元
重視中華文化的華人教育家黃伯飛
新加坡著名銀行家黃祖耀
美國喜瑞都市華人市長黃錦波
香港金利來「領帶大王」曾憲梓
法國首位華裔國民議員曾憲建
加拿大籍華人建築師彭培根
英籍華裔女作家韓素音
旅日華僑女醫學博士惠京仔
美國電視女強人靳羽西
香港東南亞舞蹈團團長廖春慧
南洋華人出版家潘醒農
全美亞裔政治學者組織主席薛君度
香港發跡奇特的巨擘霍英東
美籍華人光纖專家魏弘毅
世界著名武術家李小龍,把中國武術發揚到了全世界
附
書名:海外傑出華人的特別檔案
作者:王霄鵬 主編 等編
出版社:中共黨史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5-8-1
頁數:264頁
ISBN:780023720
⑻ 有哪些愛國的華人華僑的事跡
崢嶸歲月 僑史佳話
華僑貢獻巨大
抗戰初期,海外僑胞有1000多萬,其中90%在東南亞。「九一八」事變、「七七」事變的隆隆炮聲,震撼了海外僑胞的心靈。抗日救國、救亡圖存,世界各地華僑在抗戰期間成立了900多個抗日救國團體,成為支援祖國抗戰的一支重要力量。
一幅整齊的圖表,清晰地表明了華僑對抗日戰爭的巨大貢獻:
各地華僑慷慨捐輸,認購公債達11億元國幣,占當時的國民政府在抗戰時發行公債總額的1/3強;僑胞們捐出僑匯購買飛機,共達數百架,僅菲律賓華僑就捐50架飛機;各地僑胞捐的汽車上千輛,葯品、衣物無數。
一張張發黃的圖片,無聲地述說著烽火狼煙中的赤子丹心。
舊金山中華會館組織捐款;新加坡華僑的抗日集會上,兒童爭相把節省的糖果錢塞進箱子;泰國僑領蟻光炎、美洲僑領司徒美堂捐款購買飛機。1938年11月,馬來西亞華僑彭士馨率領南洋華僑司機回國服務團,跋涉14000餘里,歷時3個月到達延安,帶來了兩輛救護車和一批葯品。
洛杉磯華僑李兆煥響應宋慶齡號召,為孩子們捐款捐物,並專程送到延安。1942年,中央決定將延安中央托兒所改名為洛杉磯托兒所……
奉獻青春熱血
陳列以大量史料,反映了當年廣大華僑青年懷著滿腔熱血,漂洋過海,匯聚在延安寶塔山下,投入抗日救亡運動的情景。
當時在延安學習工作過的華僑有600多人,他們出身不同,經歷各異,有的是沖破封建家庭的束縛來到延安的,但他們都有一顆赤誠的愛國之心。不少人後來成為各級領導幹部,在政治、軍事、外交、教育、僑務等崗位上建功立業。有的為民族解放獻出年輕的生命。
女英雄李林,印尼華僑,曾任八路軍騎兵營教導員,1940年4月在晉西北英勇犧牲,年僅24歲。泰國華僑庄儒邦,在反「掃盪」戰斗中壯烈犧牲時,年僅21歲。
老歸僑、原蘭州軍區後勤部政治部副主任譚嵐,在一幅照片前佇立良久。照片上,一群泰國華僑青年出發赴延安時,在輪船上向親人揮手告別。譚嵐女士對記者說,她當時是一位華僑女學生,從曼谷取道香港,歷經曲折到了西安。八路軍西安辦事處希望她留在西安工作,她一定要去延安學習,然後到抗日前線去。她和幾個同伴一路步行,三原、銅川、宜君、洛川、榆林橋、三十里埔、杜甫川,不知翻過多少山峁,穿過多少河溝,15歲的少女腳上起了無數水泡。「快看啊,寶塔,寶塔山!」一行人走近革命聖地時高興得跳了起來,忘記疲勞狂奔一陣,從此投入了革命的大熔爐。
陳嘉庚訪延安
1939年冬,國民黨製造國共摩擦,引起海外華僑的不安,著名僑領陳嘉庚決定回國考察,探詢真情。1940年3月,67歲的陳嘉庚組織了「南洋華僑回國慰勞視察團」。5月到延安訪問。
6月1日下午,毛澤東在楊家嶺接見了陳嘉庚和侯西反,由朱德作陪。談話後,毛主席留陳嘉庚共進晚餐。一張陳舊的飯桌,上面鋪著4張白麻紙,以代桌布。菜餚是以洋芋、豆腐等陝北農家菜為主,其中青菜、水蘿卜等都是從毛澤東自己種的菜地里拔來的。唯一的一隻黃燜雞,還是幾天前老鄉送給毛澤東的。陳嘉庚看著這桌宴席,十分感慨。因為在重慶蔣介石以8萬元巨款作為接待費用,請他吃飯,吃的是山珍海味。後來,他常對人說:「一黨之領袖其艱苦樸素有如此者,令人欽佩。」
陳嘉庚耳聞目睹延安政治民主,上下團結,廉潔奉公,民風純朴,對陝甘寧邊區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增強了對共產黨的正確認識和信任感。延安之行,是陳嘉庚先生人生的重大轉折。他回到重慶作了一次報告,《新華日報》將其全文發表,引起了蔣介石的不滿。他回到新加坡在萬人大會上講話說:「我未去延安時,對中國前途甚為悲觀,以為中國的救星還未出世,或還在學校讀書。其實此人已經四五十歲了,而且已做了很多大事了。此人現在延安,他就是毛澤東。」他把延安同重慶作了對比,結論是:「中國的希望在延安!」
⑼ 印尼人是哪裡人呀
印尼人有印尼華僑(中國人後裔)、印尼土著人(皮膚有點黑吧),在赤道的南部,靠近赤道的印度尼西亞群島,著名的巴里島就在那,有很多印尼人對華人在那做生意掙錢,生活比他們好而排斥華人、殺害華人(我自己的理解,不知道對不?——
⑽ 收集五個海外華僑愛國的故事
1、陳志昆
1961年,陳志昆被委派到香港華僑商業銀行擔任副總經理的職位。由於熟悉中美兩國的文化,陳志昆又不遺餘力地為中美兩國的友好交往而奔波,以盡一位愛國華僑應盡的義務。他促成了夏威夷代表團第一次赴北京考察、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之後,他多次任美國跨國公司的中國顧問。為了更好地促進並推動中美兩國之間的貿易,1974年,他成立了友結投資顧問公司,主要擔負起中美兩國貿易的咨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