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伊朗資訊 > 我在伊朗長大是哪個國家的

我在伊朗長大是哪個國家的

發布時間:2022-02-08 19:22:59

1. 《我在伊朗長大》這部電影,伊朗方面對其中的內容有沒有進行明確的辯駁,答的好的給200分。。。

描寫的應該屬實,對當年的革命老百姓是有上當受騙之感,專制國家就是這樣啦,說的話一向言不由衷,如果你去過伊朗,和老百姓交流一下,多數人尤其是年輕人對現在的政府是普遍不滿的,反而他們對官方一貫視為敵人的美國及西方卻很有好感,官方和人民的觀念想法正好相反,伊朗人有出國風潮,年輕人普遍覺得呆在伊朗沒有什麼前途

2. 《我在伊朗長大》為什麼卻只想做自己

在我看來,《我在伊朗長大》只想做自己的原因是社會中的小人物的真實寫照,以及人們對於自由、幸福的嚮往。這部電影改編自伊朗女插畫家瑪嘉的同名漫畫,瑪嘉於1969年出生在伊朗西北部城市裡切特。她在伊朗首都德黑蘭長大,在那裡她在一所法國公立學校學習。1994年,她去維也納,在法國斯特拉斯堡學習插圖,她的創作動機是她在法國電視上看到了許多關於祖國伊朗的片段。

缺點也是顯而易見的:因為有太多的事情要表達,這似乎有點令人費解。看完電影後,你會感到頭暈,很難總結出一個突出的主題。此外,由於電影的長度,該劇中瑪嘉的各種情感變化也缺乏詳細的情節鋪墊。這就是這部電影的巧妙之處。她沒有具體講歷史,而是從一個小女孩的角度讓觀眾了解歷史。很難說出一個大的背景事件,但是從小人物的角度來展示它是相對容易和有趣的。在講述這個故事的時候,有一種觀點悄悄地從電影中傳遞出來,這讓我覺得無論是什麼樣的社會,人們對自由、希望和幸福的嚮往永遠是一樣的。所以在我看來,《我在伊朗長大》只想做自己的原因是社會中的小人物的真實寫照,以及人們對於自由、幸福的嚮往。

3. 我在伊朗長大的劇情簡介

影片通過一個早熟而且直言的9歲女孩Marjane的眼睛,揭示了伊斯蘭革命時期,基要主義者掌握大權後伊朗人民希望的破滅,女性被迫戴上面紗,數以萬計的人被投進監獄。聰明而大膽的Marjane,設法瞞過官方的爪牙,認識了朋克、ABBA和Iron Maiden樂隊,兩伊戰爭的爆發,讓人們的生活陷入無邊的恐懼中。隨著Marjane年齡的增長,她的大膽讓父母對她的安全越來越擔憂,她14歲那年,他們終於做出艱難決定,把她送往奧地利首都維也納上學。
身在他鄉、孤獨脆弱的Marjane經受了青少年慣常的苦難折磨,而且經常被等同於她所逃離的宗教基要主義和極端主義,對此她毫不退縮,極力辯白,最終贏得了認可,甚至有了愛情的體驗,但是高中畢業後,Marjane結交了男朋友,度過了一段幸福時光,後來發現了男朋友的背叛,讓她痛不欲生,經常露宿街頭,後來患上了支氣管炎,昏倒在街邊,被別人送往醫院,得到了救助。Marjane在病床上醒來後,決定給父母打電話,並讓父母保證什麼都不問,父母答應了,於是Marjane決定回國。經過一個艱難的調整期,Marjane進入藝術學校並嫁作人婦,她仍然沒有改變自己仗義執言的個性,繼續針砭時弊。24歲時她意識到,盡管自己是個道道地地的伊朗人,卻無法在這個國家生活,於是她做出了痛苦的決定,離開家鄉前往法國,盡管過去被烙上了不可磨滅的印記,但她卻要追求一個樂觀光明的未來。

4. 我在伊朗長大面紗象徵什麼

面紗就是一個地方的風俗,所有的婦女都要戴著面紗,從生到死都不可以以真面目在外面走

5. 《我在伊朗長大》中因為一個戰爭伊朗婦女都帶上了頭巾

阿拉伯國家都這樣.那邊太陽曬,另外風沙大,男人都戴頭巾

6. 我在伊朗長大marji的性格

摘要 《Persepolis:我在伊朗長大》這套連環圖述說了一個伊朗小女孩在伊斯蘭革命時期的成長故事。這個小女孩經歷了國王被推翻、伊斯蘭革命、與伊拉克戰爭等國家大事。伊朗作者瑪嘉·莎塔碧(Marjane Satrapi)述說的正是她本人的成長經驗。

7. 我在伊朗長大的內容簡介

大家對伊朗的印象是否只有戰爭、石油和宗教狂熱?有沒有想過是什麼導致伊朗等中東國家戰爭連連?你又想不想了解伊朗的歷史?伊朗人民在政治動盪下是怎樣生活的?
作者瑪嘉·莎塔碧(Marjane Satrapi)運用簡單的線條和黑白對比帶出這個震撼人心的故事。大量黑色的運用令畫面充滿力量。隨著主角Marji的成長,大家可以深入地了解伊朗的歷史、政治和文化。
《Persepolis我在伊朗長大》全系列共四冊書(面紗,安息日,流浪奧地利,回家),在法國推出時大獲好評,被譯成十多種文字,並獲得了包括2004年德國法蘭克福書展「最佳漫畫獎」等多個漫畫書大獎。

8. 我想知道連環畫 《我在伊朗長大》第一冊 面紗 的大概內容 要多一點 我作業需要 謝謝

【我在伊朗長大】漫畫

這套連環圖述說了一個伊朗小女孩在伊斯蘭革命時期的成長故事。這個小女孩經歷了國王被推翻、伊斯蘭革命、與伊拉克戰爭等國家大事。伊朗作者瑪嘉·莎塔碧(Marjane Satrapi)述說的正是她本人的成長經驗。

【作者簡介】

瑪嘉·莎塔碧(Marjane Satrapi),1969年生,一個長得中東面孔,講起話比西方人還大膽、直率的伊朗人。從小聽爸媽揭發政府弊端,認清這是個不得不革命的時代;看《辯證唯物主義》連環漫畫,發現馬克思和上帝長得超像;上街頭**抗議,因為革命要取得勝利,需要全體人民的支持。最大的夢想是當女先知,集上帝的正義與愛憎於一身。十四歲被送往維也納當小留學生,從此學會一個成年人該會的所有事情。 2001年出版自傳漫畫《我在伊朗長大》(Persepolis),橫掃各國漫畫大獎,包括:「2004年德國法蘭克福書展-最佳漫畫獎」、「2002年法國安古蘭國際漫畫節-年度最佳漫畫獎」,有十五國譯本,全球銷售二十萬餘冊。 反對布希,反抗強權,但強調自己不是恐怖份子,也不是女性主義者,只是說話大聲的人道主義家。目前選擇定居巴黎,因為巴黎不禁煙,而且巴黎人不平則鳴,常**。偶爾沒車可搭,沒電可用的巴黎是她的最愛。

【改編自同名漫畫的電影】

伊朗,像眾多中東國家在西方媒體描繪下,離不開伊斯蘭極端分子的恐怖主義、宗教狂熱的妖魔色彩。《我在伊朗長大》系列漫畫的作者瑪嘉•莎塔琵要以她童年的所見所聞,用影像和語言作辯解,將自己對於伊朗這一神秘而古老國度的個人記憶描繪出來,表達方式是輕松幽默的,畫面內涵卻涉及成長、親情、宗教、政治等主題。《我在伊朗長大》系列書一共四部,分別是一《面紗》、二《安息日》、三《流落奧地利》和四《回家》。2001年在法國推出時大獲好評,被譯成十多種文字,全球銷售二十萬余冊,並獲得了包括2002年法國安古蘭國際漫畫節-年度最佳漫畫獎、2004年德國法蘭克福書展最佳漫畫獎等多個漫畫書大獎。 影片正是根據瑪嘉·莎塔琵的同名自傳漫畫改編,由瑪嘉·莎塔琵和文森特·帕蘭德聯合執導。黑白的色調,版畫般的質感,很有風格。故事背景為1979年後的伊朗,由國王專政被推翻,伊斯蘭革命勝利,到兩伊戰爭,記錄的是這個文明古國歷史以外的女孩生活,在紛亂變動的社會和個人日常生活夾縫中,她看到的世界,不在面紗之下,她寫她流亡的朋友,不忌諱諷刺批評的父母,戀愛中的女僕,還有她小時候喜歡的作者和道聽途說的政治黑幕。影片在法國上映之後,各大媒體紛紛予以較高評價,包括《解放報》、《巴黎競技》、《費加羅日報》、《影視周刊》等數十家媒體均給出滿分,還在第60屆戛納電影節上獲得評委會獎。

9. <我在伊朗長大>是小說改編的嗎有中譯版嗎

《我在伊朗長大》是一部2007年上映的動畫電影,根據瑪嘉·莎塔碧所創作的同名的繪本小說所改編的,這本書有中譯版。

《Persepolis:我在伊朗長大》這套連環圖述說了一個伊朗小女孩在伊斯蘭革命時期的成長故事。這個小女孩經歷了國王被推翻、伊斯蘭革命、與伊拉克戰爭等國家大事。伊朗作者瑪嘉·莎塔碧(Marjane Satrapi)述說的正是她本人的成長經驗。

這本書的中文譯本信息如下:

10. 關於《我在伊朗長大》

何處是我家:文化流浪之惑——《我在伊朗長大》
我第一次知道《我在伊朗長大》,是因為今年法國選擇了這部電影而不是大獲好評的《潛水鍾與蝴蝶》去角逐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我承認我跟趙子翰同志一樣,是一個奧斯卡中毒者,汗。)不過直到提名名單出來以後,我才知道原來這竟是一部動畫長片,不免有些詫異。在我的概念里,動畫片一直停留在迪斯尼的童真和史萊克的惡搞上,象「我在伊朗長大」這樣敏感的爭議性題材怎樣用動畫來表達,是一個令我既困惑又頗感興趣的問題。

影片改編於旅居法國的伊朗女插畫家瑪贊·莎塔碧的同名連環漫畫。很遺憾,我還沒有看過漫畫書,通過一些背景簡介,我對影片有了一些模糊的概念。這使我聯想到另外一本也是「在伊朗長大」的女作家阿扎爾·納飛滋的書《在德黑蘭讀洛麗塔》,描寫了上世紀80年代,作者和自己的女伴們在宗教政權的背景下,如何秘密閱讀《洛麗塔》、《了不起的蓋茨比》等被禁的西方名著。納飛滋的生活經歷與本片的作者瑪贊頗有相似之處:她們都因為家庭的緣故從小受到西方教育,瑪贊的父親是高級知識分子,母親出身貴族家庭;一場轟轟烈烈的宗教革命,忽然將她們的生活帶回了嚴厲教條下的「中古時代」,在這類教條下——宗教老師教育瑪贊們「純潔的女人就是為男人服務的女人」——受制最深的當然就瑪贊和納飛滋這樣受過西式教育的女性。

由於這種背景,《在伊朗長大》果然也不乏此類描畫:小女孩瑪贊面對推翻巴列維政權的那場革命,先是興趣盎然,繼而困惑疑問,然後因為叔叔的死亡而憤怒,最後則是無奈,她將一切不滿無奈地發泄到瘋狂的搖滾樂、秘密舞會、酒和寫著「朋克永遠不死」的罩衫上。應該說這一切是沉重的,但是漫畫和影片卻並選擇了一種黑色幽默、犀利嘲諷的風格,活靈活現的瑪贊感覺真的很親切,很可愛,在這個10歲女孩的眼裡,荒謬的成人世界也許很是好笑吧,所以對我來說,這一段的觀感其實是很輕松且有些搞笑的。甚至那些反抗也充滿了普世共有的青年時代的叛逆,例如小瑪贊在黑市買打口帶的情節,相信可以引起很多中國青年的會心一笑。

某種程度上說,所有的閱讀和觀影都是私己的。復雜的革命(宗教革命,或者共產主義革命)與戰爭這樣的宏大主題,雖然是本片不可或缺的背景,但電影並沒有局限在意識形態和宗教壓迫的創傷上,甚至我覺得這些並不是本片的重點。真正使我感受到沉重和無奈的,是14歲的瑪贊獨自一人在奧地利的生活。如果說在伊朗的瑪贊是聰明、勇敢、生機勃勃的,那麼到了開放自由的西方,長成了大女孩的瑪贊卻遇到了文化失根的困惑,她參加了更瘋狂的搖滾舞會,與藝術家朋友們一起吸大麻,她謊稱自己是法國人,談了幾場失敗的戀愛,她不斷地搬家,瘋狂地吸煙,流浪街頭......這時的瑪贊迷茫、彷徨,過程令觀者心酸。於是她又回到了伊朗。但是在自己的國家,她不但不能找到歸宿感,甚至更加格格不入,最後解除了一場失敗的短暫婚姻,她不得不再次出走異國,投奔了法國。

可以說瑪贊的前半生都是精神上的流離失所。幼年時既受過西方教育,又因為家庭原因醉心於共產主義,在家中扎頭巾喊口號,在夢中鬥志旺盛地與笛卡爾和馬克思辯論(有趣的女孩!),成長過程中受制於原教旨主義的清規戒律,與宗教老師辯論抗爭,繼而又親身見識了西方物質文化、後現代主義文化以及頹廢主義文化,在東西方、在開放與封閉的兩極間遊走、反復,在哪裡都與環境發生沖突,在哪裡都是「非我族類」、格格不入的外來者,「對過去無法釋懷,對現在和未來滿懷悲苦」。時代的巨大突變就這樣無情折磨著轉折時刻的人們,使他們無措。俄羅斯女詩人茨維塔耶娃在十月革命後流亡法國,因為難耐去國離鄉的苦楚而冒生命之危返回蘇聯,(幾年後她和她的家人們果然......)是什麼促使她即使明知危險也要返國?就是因為「流亡是最悲慘的命運之一」(愛德華·W·薩義德-美籍巴勒斯坦學者)。而身份的缺失是流亡者們共同的話題,本片的開頭和結尾也符合這樣的述說,在機場這個世界的連接點,瑪贊和薩義德一樣,被習慣性問到了他們難以釋懷的護照和國籍問題,他們沉默了。

但流亡也並非毫無裨益,同樣也是薩義德說:在哪裡都不要有太多「家」的感覺。因此「格格不入」成為他的主動選擇,這也是薩義德回憶錄的書名。而如今旅居巴黎的瑪贊·莎塔碧也說「法國就像是我的妻子而伊朗則像是我的母親。我的母親,哪怕她是失常的或者是發瘋的,並不會改變她是我母親的事實。我當然可以選擇自己的妻子但是我可能會選錯或者離婚......」錯置的生活境遇使他們身份迷茫的同時,也使他們獲得一般人很難擁有的批判距離感和此地與彼方的雙重視角。今天的瑪贊在法國安居樂業,為什麼選擇巴黎,反對強權的瑪贊說,因為巴黎不禁煙,而且巴黎人不平則鳴,經常罷工、偶爾沒車可搭的巴黎是她所愛。

本片為什麼沒有選擇真人拍攝?我也一直在想這個問題。當然即使是動畫片,伊朗政府也已大加批判。動畫(漫畫)的形式也許更具有某種自嘲和嘲諷的力量吧,而且本片選擇了簡約質朴的黑白手繪風格,很親切,還有一種回歸本源的力量感,特別是大量黑色塊的巧妙運用,凸顯了黑色幽默的氛圍,在3D風行的今天,感覺似乎也只有這種風格才配合得上這樣成人化的體例和題材了。

閱讀全文

與我在伊朗長大是哪個國家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廣州義大利面簽要問些什麼意思 瀏覽:544
印尼什麼年齡就可以結婚 瀏覽:258
藏紅花在伊朗東北部什麼地形生長 瀏覽:808
在越南找工作一般工資多少 瀏覽:47
越南5g技術什麼時候用 瀏覽:343
印度越界者抓了多少個 瀏覽:564
哪些國家曾經屬於中國 瀏覽:89
要在越南開車怎麼辦 瀏覽:688
越南海景別墅多少錢一個月 瀏覽:723
歐碼褲48相當中國碼多少 瀏覽:994
伊朗怎麼找性工作者 瀏覽:775
印度烤雞怎麼烤 瀏覽:26
boa怎麼轉英國賬戶 瀏覽:71
為什麼音樂的標識都是義大利語 瀏覽:570
英國留學簽證一般多少天出簽 瀏覽:251
中國皮具在哪裡 瀏覽:710
英國領主為什麼圈佔土地 瀏覽:247
印度的牛仔褲多少錢一件 瀏覽:101
印度五大元素有哪些 瀏覽:126
義大利著名的旅遊景點是什麼 瀏覽: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