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哥薩克騎兵是哪個國家的
13世紀開始,一些斯拉夫人為了逃避蒙古帝國中欽察汗國的統治而流落到俄羅斯南部地區,包括頓河流域、第聶伯河下游和伏爾加河流域。15、16世紀時,一些不願成為農奴的俄羅斯、烏克蘭農民遷徙到由於欽察汗國被推翻之後的俄南地區。這些人被稱為「哥薩克」,即突厥語中的「自由人」。哥薩克人在俄南建立了一些地方政權。東歐平原多山地少,因此哥薩克族群多數以河流命名,如「頓河哥薩克」。 哥薩克人以英勇善戰著稱。在俄羅斯歷史上,沙皇通過收買哥薩克上層人物而控制哥薩克人。哥薩克人組成的騎兵,是沙俄的重要武力。俄國向西伯利亞擴張的過程中哥薩克是俄國的主要依仗。十月革命之後,哥薩克人少數參加布爾什維克政府的蘇聯紅軍,多數參加反政府的白軍。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哥薩克騎兵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斯大林格勒攻防戰中建立重大戰功;同時也有一些人趁機反叛蘇聯的統治。 今天的哥薩克人不被認為是一個民族,居住在俄羅斯、烏克蘭等地,但他們是一個保持傳統的人群共同體。2005年,俄羅斯總統弗拉基米爾·普京提出《關於俄羅斯哥薩克人的國家義務》議案,保護哥薩克人的傳統。 蘇聯作家肖洛霍夫的長篇小說《靜靜的頓河》描述了十月革命前後頓河哥薩克的生活。 哥薩克騎兵是俄羅斯的特殊兵種,用來取代騎兵的地位。哥薩克騎兵的移動力相當快速,在戰況不利時也能迅速撤退,脫離戰場(除非和他們交戰的也是支移動力極高的快速部隊)。 俄羅斯城市的戰略資源貯存區中,必須要有馬群和硝才能生產哥薩克騎兵。 長期居住在黑海和裏海北邊俄羅斯大草原上的精銳騎兵,也就是兇殘剽悍的哥薩克騎兵,在長達10年的不斷爭戰後,終於獲得獨立,也終於因為在軍事上配合俄羅斯政府,而享有俄羅斯政府特別賜贈的領地作為酬謝。在16世紀時,哥薩克共有6個主要領地,分別是頓河、格林班(高加索地區)、易克(烏拉河流域)、伏爾加、第聶伯河以及扎波羅熱(第聶伯河西邊)。在俄羅斯的羽翼下,哥薩克迅速地由他們的頓河領地往東拓展,成為西伯利亞地區最早的殖民部隊。從18世紀開始到20世紀期間,沙皇和哥薩克人聯手,一起鎮壓國內的革命運動,也一起發動了不少對外的戰爭。在俄國內戰期間(1918-1920),在南俄羅斯的哥薩克人組成了白軍並遭受了空前的挫敗。不過到了蘇聯時期,哥薩克的獨特特權地位才宣告瓦解。
『貳』 蘇德戰爭是如此先進的一次戰爭,可為什麼戰場上還有蒙古騎兵和哥薩克騎兵的影子
日本還不是一樣在戰場上盡可能使用步槍。之所以這樣,我只能說那時候並沒有你想像的那麼先進。這個不先進我是指人的思維不僅僅是武器。當然也和武器不是你想像的先進有關。
『叄』 請國際關系的大神講解: 為什麼沙烏地阿拉伯和伊朗都是伊斯蘭穆斯林國家,可是卻有非常激烈的沖突謝謝
簡單的說,這裡面有美國因素。因為沙特是親美派,而伊朗是美國的眼中釘,美國當然從中搗鬼了。
『肆』 伊朗革命衛隊與聖城旅的關系如何
聖城旅源於伊朗革命衛隊,你可以理解為伊朗革命衛隊是爹,聖城旅是兒子,但是這個兒子比爹還能打,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01、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
伊朗革命衛隊成立於一九七九年,成立人為魯霍拉•穆薩維•霍梅尼。這支軍隊的前身為哥薩克騎兵師,該軍隊慢慢發展成國王巴列維的私人武裝,伊斯蘭革命大獲成功以後,魯霍拉•穆薩維•霍梅尼等諸多伊朗話事人互相商量以後一致決定,要有一支專屬於自己的軍隊,當然這支軍隊要跟伊朗國家軍隊單獨劃分開,但是其地位要跟伊朗國家軍隊同等重要,經過再三商議這支軍隊正式成立它的名字就叫伊朗革命衛隊。
卡西姆•蘇萊曼尼在後來的兩伊戰爭中屢立戰功,2000年的時候卡西姆•蘇萊曼尼被任命為聖城旅的最高指揮官,至此聖城旅也正式面向世人,這支精銳中的精銳,在卡西姆•蘇萊曼尼率領下作戰十分驍勇,聖城旅這支軍隊是由伊朗花重金打造的,而且伊朗允許卡西姆•蘇萊曼尼全權指揮,雖然如今卡西姆•蘇萊曼尼已經去世,但是聖城旅的威名猶在。
『伍』 波斯是千年古國,近代為何放棄這個國名,改名叫伊朗
因為波斯這個名字就像中國在歐洲語言里的名稱China一樣,很早就得到了世界各國的廣泛使用,所以其實伊朗人也是接受的。對內稱「伊朗」,對外稱「波斯」後來也成為了伊朗歷代王朝的慣例。並沒有什麼人提出異議。
1930年代納粹在德國上台之後,很快把「雅利安」這個名稱的知名度炒到了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地步。而根據一些史料的記載,駐德國的波斯大使也感受到了這種熱潮,認識到了「雅利安」這個名稱在當時能帶來的巨大獲益,並把這種情況傳遞回了國內。而德國這個跟「雅利安」根本沒關系的國家此時天天在利用「雅利安」這個名稱,波斯這個天天在國內自稱「雅利安(伊朗)」的國家很自然地感覺沒法忍受。所以很快包括禮薩汗在內的伊朗政府就做出決定,一定要盡快正名,讓世人知道,自己才是真雅利安國家。
『陸』 當年的明朝為什麼不僱傭哥薩克騎兵來對抗八旗
一個是當時明朝的通訊條件,根本就不知道有哥薩克。明朝的疆域並不包括新疆和西藏,而當時陸路絲綢之路由於海上絲綢之路的興起早已經斷絕了,明庭怎麼會知道萬里之外的哥薩克?而且遠隔大沙漠,遠水不救近火。
另一個是後金並非沒有在何種遇預見,他們利於用明庭不善騎兵的弱點,發揮自己的馬上優勢征服了一些蒙古部落,又用聯姻的辦法聯合了一些部落,組建了蒙古八旗。 並非孤軍奮戰,即便哥薩克騎兵來了, 由於地域的關系,先要打的也是蒙古八旗。而不是後金八旗
『柒』 哥薩克騎兵很厲害,為何在日俄戰爭中還是被全殲
在冷兵器時代騎兵是戰鬥力最強、機動性最高的一個兵種,它往往可以在短時間內做出最快的軍事反應,從而給敵人造成突然襲擊,繼而給敵人造成巨額傷害。因此,在古代擁有一支強悍的騎兵也就意味著軍隊的綜合戰鬥力更為強悍。
其實哥薩克騎兵會輸,並非是戰鬥力太差了,而是裝備太落後了,而裝備落後還不是關鍵,關鍵的是指揮官還是膿包,一將無能,累死三軍這句話在這里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說道最後,這里再來簡單提下哥薩克騎兵的結局。在這場戰爭之後,哥薩克騎兵也並沒有就此退出歷史舞台。後來由於新興政權蘇聯的強壓,導致哥薩克人的利益遭到了嚴重的剝削,因此有一大部分的哥薩克人投身到了納粹的事業之中。
希特勒對於這樣的一批人也是非常的欣賞——當年希特勒的手下有一隻有13,000名哥薩克人組成的騎兵部隊。這支部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硬是幫助希特勒征服了整個巴爾干半島地區。在當時當地的武裝一聽說是哥薩克騎兵,一個個都嚇得聞風喪膽。
『捌』 馳騁數百年,縱橫千萬里的哥薩克騎兵為什麼這么厲害
哥薩克騎兵是俄羅斯的特殊兵種。哥薩克騎兵的移動力相當快速,在戰況不利時也能迅速撤退,脫離戰場(除非和他們交戰的也是支移動力極高的快速部隊)。
哥薩克人是世界上最具傳奇色彩的群體之一。如果說吉普賽人是大篷車上的民族,那麼哥薩克就是戰馬上的族群。哥薩克人正是憑著一匹戰馬、一柄軍刀在橫跨歐亞大陸的廣闊疆場上,馳騁數百年,縱橫千萬里,在俄羅斯社會發展史和世界戰爭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在歷史上以驍勇善戰和精湛的騎術著稱,並且是支撐俄羅斯帝國於17世紀往東擴張的主要力量。
『玖』 二戰蘇聯一支彪悍的哥薩克騎兵部隊,為何會投靠納粹德國
因為他們被流放了心中有不滿所以才加入德國。
為了贏得人民的心,1942年10月,德國建立了一個以古巴為基地的哥薩克半獨立國家,該國有16萬國民。軍事作家蘭諾伊說:“全國哥薩克黨也成立了,在瓦西里的領導下,它承認希特勒是哥薩克國的保護者。唐·哥薩克人還選舉了新領導人普拉托夫。 1942年8月,普拉托夫組建了唐·哥薩克人的第一騎兵團。這支軍隊獨立於德國人,並配備了在蘇聯時期被淘汰的武器裝備。軍隊迅速擴大,德國不得不任命穆勒上尉為普拉托夫的聯絡官。盡管極不信任這些叛教者,希特勒還是於1942年8月同意在國防軍的領導下組建哥薩克軍隊。同年,在南方集團軍集團中組建了兩個哥薩克騎兵團,在中央集團軍中組建了“普拉托夫”和“馮·沃爾夫”兩個哥薩克騎兵團。
『拾』 二戰時哥薩克騎兵和蘇聯正規軍到底是怎樣的關系
「哥薩克(Казак)」一詞來自突厥語,是俄國的民間文學中的「綠林好漢」,其實用中國的話說就是「盲流」。15-17世紀在俄羅斯農奴化過程中,不願為奴逃亡到邊區去謀生的人,受西南部草原地帶突厥民族的影響,養成了一種善騎射不受管束的有獨特文化的認同關系,大量的逃農聚集在南俄草原一帶,沙皇在迅速擴張過程中對南部草原只有名義的權利,由於這些邊區土地上的「自由人」平時為民,戰時為兵,亦農亦兵,長期處於半軍事狀態。東歐平原山少,哥薩克多是以河流命名,比如有頓河哥薩克、伏爾加河哥薩克、烏拉爾哥薩克、西伯利亞哥薩克、外貝加爾哥薩克、庫班哥薩克等。沙皇政權自然了解這種半軍事體制的自由人集結數量巨大對國家的危險,但因一時間鞭長莫及而無可奈何。由於沙俄的地理環境因素,加之人口稀少,中央政權的管轄能力有限,不像中國傳統社會可以完全融化和並吞掉社會的異己力量,這些因素都使哥薩克逐漸壯大。同時統治者也需要這些勇敢、武裝、善於戰斗的人來防禦克里米亞的韃靼人,通過草原的商隊經常受到韃靼人和其他游牧民族的襲擊,因此就需要軍事方面的保護,只好藉助其英勇善戰為帝國戍邊征戰,早期歐俄周邊國家的統治者對這些「草莽英雄」一般採取懷柔政策,在這種條件下便形成了一個叫「哥薩克」的特殊人群。
它們的組織形式是軍民合一的部落形式的自治體,他們建築一種特殊的營地叫「塞契」,由土圍子、塹壕、原木圍牆和帶有射擊孔的塔樓組成,營地定期舉行全體成員大會,其中以烏克蘭的扎波羅什哥薩克最為有名。他們聚居於第聶伯河中游的激流險灘段,形成著名的「札波羅什營地(Запорожская Сечь,札波羅什即激流之意)」。這是一種獨立的軍事自治流動組織,大部分居民依靠戰利品為生,一部分人從事漁獵、養蜂和狩獵,只有小部分已婚年長的人務農。但從17世紀起,哥薩克在草原佔地從事農業生產已逐漸常規化,以自治的村社組織來耕種「什一稅田地」,即1/10用於軍事哥薩克的糧餉,組成自備武裝的輕騎兵(以頓河馬、彎刀和長矛為主要裝備),到自己地盤以外地方搶劫、尤其是在河灘地段搶劫船隊是他們的保留節目,到了冬季商隊減少就會到德涅波河、伏爾加河等的沿岸城市出售獵物或做短工,他們也常常襲擊黑海沿岸的韃靼人和土耳其人。這種組織的特點是對外「自由」,對內「民主」,部落的各級蓋特曼(頭領)通過選舉產生而不能世襲,對下負責而不受上面任命,並由這些人組成最高軍事會議,戰時統領軍隊、平時行使行政管理。這種軍事化部落內部講究嚴格地集體一致,與尊重個性的近代民主制度和公民社會當然不可同日而語,但作為前近代傳統,它與俄國本土和周邊國家盛行的農奴制和官僚制也十分抵觸。
最先是波蘭人開始利用哥薩克武裝人員,他們用登記造冊的方式來實行掌控,未經登記的人被認為是非法的,1625年在冊的哥薩克是6000人,這些人受招安歸順以後成為領有封地的哥薩克上層(他們有的也有屬於自己的農奴),它的數量增加很快,1649年是4萬人,1654年是6萬人,於是在哥薩克內部也開始發生分化。後來俄國統治者也效法「冊封哥薩克」,賜予哥薩克上層人士爵位和土地,承認其自治權力和藩屬地位,基本上不幹涉哥薩克的內部管理,有時出於統治策略的需要甚至增加他們的人數,把流放的犯人、政治犯和遭貶的人物,例如判處死刑的大貴族家臣等等發配這些地區。17世紀在俄國南部形成一條宏大的軍事防禦體系,綿延數百公里,主要靠「前哨所」和「哥薩克村(塞契)」的軍事力量來服役。政府只是盡可能設法不讓這些人回到莫斯科以東的內地來。俄國歷史上三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1606-1607的鮑洛特尼科夫起義、1667-1671年的斯捷潘·拉辛起義和1773-1775年的普加喬夫起義)都是以哥薩克為主力的。1654年烏克蘭的哥薩克首領赫麥爾尼茨基起兵反抗波蘭受到鎮壓,在軍事失利的情況下求助於俄羅斯,當年赫麥爾尼茨基與俄簽訂「別列亞斯拉夫協定」,宣布接受俄羅斯保護,又經過80年的磨合期,到1722年沙俄廢除哥薩克人的蓋特曼自治,烏克蘭總督魯緬采夫把10個哥薩克軍團改編為俄軍的10個正規騎兵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