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伊朗資訊 > 伊朗是怎麼製造戰爭的

伊朗是怎麼製造戰爭的

發布時間:2022-02-13 08:10:59

⑴ 美國伊朗戰爭原因是什麼

表面上的原因是美國認為伊朗進行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製造,其實質就是美國想搶占資源。

⑵ 伊朗—拜占庭戰爭是怎麼樣發生的

伊朗—拜占庭戰爭是拜占庭同伊朗薩桑王朝在前亞細亞爭奪霸權的侵略戰爭。

根據共同對蠻族作戰條約的規定,拜占庭曾向伊朗支付現金補償。公元6世紀初,拜占庭拒絕繼續支付,遂成為公元502~506年戰爭的導火線。

502年,一支龐大的伊朗軍隊侵入美索不達米亞,並侵佔了阿米達城。506年,匈奴人經高加索侵入伊朗,迫使伊朗同拜占庭締結和約。伊朗的附庸國伊比利亞和拉濟卡成為公元6世紀20年代伊拜戰爭的主要戰場。拜占庭和伊朗在確定政治方針中,宗教起著很大作用。

伊比利亞和拉濟卡分別於337、522年定基督教為國教,而伊朗信奉拜人教,從而它們與伊朗的關系惡化了。拜占庭給伊比利亞以援助,導致527~532年的戰爭。

528年,伊朗在伊比利亞立足之後,便出兵進攻拉濟卡,但被拜占庭和拉濟卡聯軍擊退。530年,伊軍4萬人包圍了美索不達米亞的達刺要塞。由拜占庭東部部隊指揮官韋利薩里統率的達刺守衛部隊,在要塞正面的平原上同伊軍交戰,擊敗了一倍於己之敵。伊軍損失5000人,拜占庭人損失不大。在達刺戰斗中,拜占庭步兵是戰斗隊形的基礎,他們在隱蔽物後使用投擲武器。決定戰役勝負的是用來攻擊敵人的騎兵弓箭手。

531年末,科斯洛埃斯一世繼承伊朗王位,他在位期間,伊朗達到鼎盛時期。科斯洛埃斯一世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最重要的是軍事改革。除原有的民軍外,同時又由中、小地主組成一支常備軍。

主要兵種為機動的騎兵,步兵仍然起輔助的作用。在常備軍中服役的軍人開始領取薪餉。科斯洛埃斯一世撤銷了總司令的職位,將其權力分配給4個總督,由他們負責民政管理和軍事指揮。

作為軍事長官,總督享有斯帕赫別德的封號。科斯洛埃斯一世的軍事改革是企圖建立一支由鐵甲騎兵和步兵組成的正規軍。這次改革鞏固了沙赫政權和中央政府。

公元6世紀,拜占庭軍隊大部分由雇傭兵組成,士氣低落,軍事學術水平不高。公元7世紀,拜占庭社會經濟制度的根本變革改變了拜占庭軍隊的兵員補充制度和組織形式。農村公社農民取代奴隸和佃農,逐漸成為主要生產者,兵役就是他們的主要義務之一。

伊朗曾多次企圖奪取拉濟卡,進逼攸克辛海,從北方威脅拜占庭,但這些企圖在555年以慘敗而告終。562年,伊朗和拜占庭在達刺締結為期50年的「永久和約」。根據條約,伊朗將拉濟卡割讓給拜占庭,自己保留了斯萬涅特。

570年伊朗人侵佔了阿拉伯西南部的葉門,並把拜占庭的盟友——衣索比亞人從那裡逐出,受拜占庭唆使的突厥人和可薩人從東部襲擊伊朗,從而導致了新的戰爭。

590年初,伊比利亞部隊佔領了阿爾巴尼亞。伊朗人和可薩人在北高加索展開了軍事行動,拜占庭作為可薩人的盟國也派部隊前往高加索。590年底,伊軍在巴赫拉姆·楚賓統帥的指揮下,在北高加索擊潰了可薩人,並侵入斯萬涅特和阿爾巴尼亞,但在阿拉斯河被羅曼統帥指揮的拜占庭部隊擊敗。

572~591年的戰爭以591年在泰西封城締結和約而結束。根據條約,為酬報摩里士皇帝在科斯洛埃斯二世沙赫同巴赫拉姆·楚賓統帥爭奪王位的內戰中對科斯洛埃斯二世的幫助,伊朗將前些年在美索不達米亞和外高加索侵佔的領土歸還給拜占庭。

602~629年的戰爭起因於科斯洛埃斯二世借口替被殺害的摩里士皇帝報仇,對拜占庭皇帝福加斯進行討伐。他在13年裡攻佔了敘利亞、美索不達米亞、基列涅亞和小亞細亞。

614年,伊軍首次出現在非洲,並佔領了下埃及。622年,拜占庭皇帝希拉克略利用優勢的船隊把部隊從君士坦丁堡調往基利基亞的亞歷山大勒塔,並把部隊部署在伊斯城郊的築壘兵營里。科斯洛埃斯二世派遣以薩爾巴爾為首的大部隊前往抗擊拜占庭人,把拜占庭人封鎖在托羅斯山區。

但是,希拉克略率領部隊沿著崎嶇難行的小道及時地穿過山嶺,出其不意地出現在伊朗人的後方,將其後衛部隊擊潰;隨後,佯裝撤退,將伊軍全部誘入地勢對其不利的地方,迫其交戰,並將其擊潰。希拉克略將部隊留在哈里斯河沿岸富庶的卡帕多基亞,自己返回君士坦丁堡徵募補充兵員。

623年春,為了打擊薩爾巴爾和薩伊斯率領的、對拜占庭在卡帕多基亞的部隊有威脅的伊軍後方,希拉克略率領5000精兵,乘船駛往特拉帕作斯。

由於拜占庭部隊的果斷機動,伊軍被迫撤向米季亞。希拉克略率領的部隊遂與在卡帕多基亞的拜占庭部隊會合。希拉克略逐走伊朗人後,號召居住在從攸克辛海到希爾加尼海地區的所有信奉基督教的居民拿起武器反抗伊朗。

希拉克略募集相當大的兵力後,征服了直到阿拉斯河的整個亞美尼亞,並向米季亞—阿特羅巴特那的首都甘扎克城推進。

科斯洛埃斯二世在該城附近集結有4萬軍隊。伊朗人得知拜占庭人進攻後,慌忙向伊朗腹地撤退。希拉克略部隊實施迫擊,佔領了甘扎克城,使伊軍遭受重創。希拉克略率領部隊到達希爾凡和希爾加尼海後,便駐紮下來過冬。

624~626年,伊軍曾試圖收復失地,但未成功。

627年12月1日,在底格里斯河域的尼涅維遺址附近發生了一場血戰,伊朗部隊被擊潰。

628年,科斯洛埃斯二世被陰謀者們殺害後,其子希魯伊埃於629年同拜占庭締結和約。根據條約,希魯伊埃將科斯洛埃斯二世在位期間伊朗在亞洲和埃及侵佔的領土歸還拜占庭。

伊朗—拜占庭戰爭大大削弱了兩國的力量,使它們無力抗擊阿拉伯征服戰。在歷次戰爭中,伊朗人都避免同以高度密集隊形作戰的拜占庭人近戰,多半採用散開隊形,以投擲武器與拜占庭人對抗。

與此相應,拜占庭軍團逐步由弓箭手、投石器手和投擲炮手組成,他們與排成數列橫隊的重裝戰列步兵協同作戰。每個軍團配屬有一個由數艘小船和渡河保障人員組成的舟橋組,以及圍攻要塞的所需器材。在伊拜戰爭中,拜占庭人常常用土掩體、壁壘、壕溝和木塔加強部隊的配置,在這些隱蔽物中部署著射手和投擲炮。

⑶ 英國伊朗戰爭是怎樣發生的

英國——伊朗戰爭是英國殖民者為了擴大基地以進一步在中東和中亞實行擴張而發動的侵略戰爭。英國殖民者以伊朗企圖兼並原附屬於伊朗國王的相鄰的封建小邦赫拉特為借口發動了這場戰爭。赫拉特位於印度同伊朗、希瓦、布哈拉和浩罕貿易往來、四通八達的交通要道,常被英國殖民者用作擴大其中東統治的基地。同時,它又是英國公開插手的伊朗和阿富汗之間激烈爭奪的一個目標。

1856年11月1日,英國對伊朗宣戰,派出了一支擁有45艘艦艇的分艦隊運載1萬人左右遠征軍侵入波斯灣,向伊朗海岸進犯。

12月4日,英軍攻佔了哈爾克島;7日,英軍在哈利利灣開始登陸;10日,在分艦隊炮火支援下,英軍從陸上攻佔了布希爾港。在1857年2月庫沙布戰斗中,英軍向設拉干發起的佯攻被伊朗軍隊所阻,但英軍指揮部計劃以主力經穆罕默爾向舒什特爾和德黑蘭前進。3月間,英軍佔領穆罕默爾;4月1日,佔領阿瓦士。當時,英國由於急需向中國調兵,印度又爆發了土著印兵的起義,再加上俄國和法國在外交上聲援伊朗,因此不得不在戰爭緊張關頭,於1857年3月4日倉促締結了和約。等到締約的消息從巴黎傳來,已經是4月初了。

1856~1857年英伊戰爭是英國為了征服小亞細亞、高加索、伊朗、阿富汗和中亞各汗國,於19世紀在亞洲推行的殖民主義政策的一個組成部分。伊朗由於軍事和經濟上的落後遭到了失敗。

⑷ 英國—伊朗戰爭的過程是怎樣的

1856年11月1日,英國對伊朗宣戰,派出了一支擁有45艘艦艇的分艦隊運載1萬人左右遠征軍侵入波斯灣,向伊朗海岸進犯。12月4日,英軍攻佔了哈爾克島;7日,英軍在哈利利灣開始登陸;10日,在分艦隊炮火支援下,英軍從陸上攻佔了布希爾港。在1857年2月庫沙布戰斗中,英軍向設拉干發起的佯攻被伊朗軍隊所阻,但英軍指揮部計劃以主力經穆罕默爾向舒什特爾和德黑蘭前進。3月間,英軍佔領穆罕默爾;4月1日,佔領阿瓦士。當時,英國由於急需向中國調兵,印度又爆發了土著印兵的起義,再加上俄國和法國在外交上聲援伊朗,因此不得不在戰爭緊張關頭,於1857年3月4日倉促締結了和約。等到締約的消息從巴黎傳來,已經是4月初了。

⑸ 俄國伊朗戰爭是怎樣的

俄國——伊朗戰爭指俄國同伊朗爭奪外高加索和裏海沿岸統治權的戰爭。戰爭是由於伊朗封建主企圖侵略19世紀初歸屬俄國的喬治亞和外高加索其他地區而引起的。

外高加索諸小王國和汗國因內訌造成在政治上軟弱無力,伊朗和土耳其在英法兩國的唆使下,企圖乘機兼並整個外高加索。外高加索人民在反對伊朗和土耳其封建軍事擴張的斗爭中,多次請求俄國給予援助,並不止一次地提出要歸屬俄國。1801年,東喬治亞自願歸屬俄國,明格列里亞公國、伊美列丁王國和古里亞公國也先後得到俄國的保護。

俄國——伊朗戰爭軍事行動的起因是,俄國拒絕接受伊朗於1804年5月23日提出的要求俄軍撤離外高加索的最後通牒。

1804年6月,集結在埃里溫地區的伊軍主力在王儲阿拔斯·米爾扎統率下,為奪取梯弗里斯展開了軍事行動。俄軍出動迎擊。6月22日,圖奇科夫部隊在古姆拉附近擊潰伊軍一部,7月2~3日,高加索俄軍總司令齊齊阿諾夫將軍統率的俄軍主力在埃奇米阿津修道院圍牆附近戰勝了阿拔斯·米爾扎軍隊。1805年,卡拉巴赫、希爾凡和舍基等汗國,以及舒拉格利蘇丹國自願歸屬俄國。同年,俄軍對巴庫和臘什特進行了一次海上遠征,但未能取得戰果。1806年夏,俄軍擊退了入侵卡拉巴赫的2萬伊軍,佔領了努哈、傑爾賓特、巴庫和其他一些居民點。

英法兩國支持伊朗。1807年5月簽訂了伊朗法國同盟條約,隨後又簽訂了旨在反對俄國的英國伊朗條約。俄伊戰爭曾有過幾次較長時間的停息,並由於在此期間俄國同土耳其戰爭、同瑞典戰爭和進行衛國戰爭,而使俄伊戰爭對俄國不利。伊朗政府得知拿破崙進攻俄國後,於1812年8月初中斷與俄國政府的和平談判。阿拔斯·米爾扎的軍隊侵入塔雷什汗國,8月21日侵佔連科蘭要塞。1812年10月,為了打擊俄軍,阿拔斯·米爾扎的8萬軍隊集結在阿拉斯河的阿斯蘭社茲徒涉場附近。但是,科特利亞列夫斯基上校指揮的一支俄軍前出到伊軍後方,出其不意地擊潰了伊軍,並繼續擴大戰果,於1813年1月13日強佔了連科蘭。10月24日,伊朗被迫簽訂古利斯坦和約。根據和約,伊朗承認塔吉斯坦、北亞塞拜然和喬治亞歸屬俄國。在戰爭中,外高加索非正規軍事組織和外高加索居民積極援助了俄軍。

俄國伊朗戰爭伊朗政府並未放棄其對外高加索的侵略企圖。由於東方危機的產生,出現了對伊朗有利的國際形勢,沙赫企圖乘機採取報復行動。他在英國人的幫助下改編了部隊,英國人向它提供武器和派遣教官。土耳其蘇丹也支持沙赫,旨在分散俄國對巴爾幹事件的注意力。英國企圖將俄國逐出近東,因而支持伊朗與俄國交戰,並把1814年11月25日簽訂的旨在反對俄國和阿富汗的奴役性的德黑蘭條約強加給伊朗。按照英國的計劃,外高加索和中高加索應由俄國轉歸伊朗,並置於英國的勢力范圍之下。俄國政府力圖避免戰爭,當准備割讓出部分領土時,開始與伊朗進行談判。但1826年夏,在以阿拔斯·米爾扎為首的沙赫宮廷中有狂熱思想的黷武集團的影響下,伊軍不經宣戰即侵入卡拉巴赫汗國和塔雷什汗國,其中部分伊軍推進到巴庫和庫巴,並指望當地居民舉行起義反對俄國。但是,當地居民沒有支持已投靠伊朗的封建主。俄軍總司令葉爾莫洛夫將軍遂能用不多的兵力抗擊敵人。東亞美尼亞和北亞塞拜然的居民給俄軍以援助,他們組成了各為1.2萬人的騎兵民團和步兵民團,東喬治亞也派出了2000人的騎兵民團。1826年7月,伊軍包圍舒沙要塞,俄國衛戍部隊頑強堅守了48天,從而使俄軍馬達托夫將軍的部隊於9月15日在沙姆霍爾戰役中擊潰了伊軍。1827年10月13日,俄軍在已任俄軍總司令的帕斯科維奇將軍的統率下,迅猛地奪取了埃里溫要塞。1826~1827年間,俄軍取得了一系列勝利,佔領了許多城市和要塞,如納希切萬、阿巴薩巴德、梅連德、大不里士、烏爾米亞和阿爾傑比利。沙赫政府開始求和。談判結果,雙方於2月22日在土庫曼查伊鎮簽訂土庫曼查伊和約,根據和約,埃里溫汗國和納希切萬汗國歸屬俄國。

⑹ 伊朗和伊拉克為什麼發生戰爭

伊朗-伊拉克戰爭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宗教糾紛(伊斯蘭教分什葉派和遜尼派),二是領土糾紛,三是由宗教糾紛和領土爭端引起的民族矛盾,其中還夾雜著雙方領導人個人的決策

1980年9月16日,薩達姆與幕僚們針對伊朗與伊拉克的邊境問題舉行了一次高層會議。會議上,他們決定一周後將向伊朗全面開戰。

而就在此前一周,為試探伊朗的反應,薩達姆的軍隊佔領了伊朗邊境的兩個小村莊。伊朗當局的沉默態度使薩達姆大吃一驚,也更堅定了其出兵伊朗的決心。因為,伊朗的「無反應」正是霍梅尼虛弱的表現。薩達姆相信,霍梅尼政權對前國王軍隊的「大清洗」正嚴重侵蝕伊朗軍隊的戰鬥力,而霍梅尼本人也正在喪失對伊朗軍隊的動員能力。只要在這「腐朽的門上」踹上一腳,伊朗必將崩潰,這正是復興阿拉伯的良機。

1981年,薩達姆和伊拉克軍隊領導人視察兩伊戰爭前線的伊拉克防空設施。

而此時的伊朗也沒有做好准備。伊朗情報機構1980年的報告中這樣記載著,「伊朗當前沒有能力去進攻伊拉克,亦沒有能力抵禦伊拉克的大規模入侵。」盡管伊拉克南部巴士拉地區的大規模軍事集結引起了伊朗方面的注意,但是伊朗仍不相信伊拉克會在這個時候發動戰爭。

霍梅尼相當樂觀。伊斯蘭革命在伊朗的成功鼓舞了他,並給了他繼續「革命」的勇氣。最為重要的是,伊朗軍隊經過巴列維國王全盤美式的訓練,僅從數字上也看是海灣地區最強的軍事力量。薩達姆之流不值一懼。對於薩達姆方面,兩伊戰爭其實在1980年9月4日就已經開始了,因為伊朗先動手炮擊了兩伊邊境中部地區的村莊。

然而,歷史終將銘記1980年9月22日這一天。因為這一天,薩達姆軍隊從南、北、中,三個方向發動了對伊朗全方位的軍事行動。

許多學者,特別是西方學者,將兩伊戰爭歸咎於伊斯蘭革命後,霍梅尼輸出革命的願望,或是薩達姆的個人野心,亦或是中東宗派分歧的使然,亦或是中東地緣政治的必然。

細究極恐,這場展現在世人面前長達八年的戰爭,實是在為西方的殖民歷史善後。西方殖民者所留下的遺毒,至今仍在中東發酵。

⑺ 伊朗—土耳其戰爭是怎麼樣發生的

伊朗—土耳其戰爭指奧斯曼帝國與伊朗薩非王朝進行的掠奪性戰爭。戰爭目的是為了爭奪阿拉伯的伊拉克、庫爾德斯坦、外高加索的所有權以及歐亞兩洲間最重要的戰略和貿易交通線的控制權。

這場戰爭自1514年起,斷斷續續進行到1746年,是打著伊斯蘭教的兩大流派——什葉派與遜尼派捍衛者之間的斗爭的幌子進行的。

得到遜尼派封建貴族上層人物支持的土耳其佔領者,遭到了15世紀末產生的以薩非王朝為首的伊朗國家的反抗,薩非王朝宣布希葉派為國教。土耳其蘇丹謝里姆一世殘酷地鎮壓了1513年安納托利亞的什葉派教徒起義,殺死什葉派教徒4萬人。從此,開始了對什葉派的伊朗的戰爭。

伊土戰爭的第一個時期奧斯曼帝國不僅擁有封建民軍,還擁有常備軍——土耳其近衛兵和強大的炮兵。

伊朗軍隊由騎兵弓箭手近衛軍、負責保護本部族領導機構並時常攜帶家小驅趕牲畜遠出的游牧民族的騎兵民軍和少量的地方封建主的民軍組成。庫爾奇伊和民軍戰士的武器是馬刀和長矛。在恰爾德蘭平原雙方首次大戰,土耳其蘇丹謝里姆一世的軍隊在軍事上各方面都占優勢,打敗了沙赫伊思邁爾一世的薩非王朝軍隊並佔領其首都大不里士城。

但是,由於給養不足,加之近衛兵內部發生騷亂,謝里姆一世被迫放棄了亞塞拜然。其他地區的軍事行動仍在繼續。在科奇希薩爾附近的交戰中,伊恩邁爾一世的軍隊再次大敗。土耳其炮兵在這次交戰中又一次起了決定性作用。

至1516年前夕,謝里姆一世已佔領了西亞美尼亞、庫爾德斯坦和包括摩蘇爾在內的北美索不達米亞。1516~1517年,土耳其在敘利亞、黎巴嫩、巴勒斯坦、埃及、希賈茲建立了自己的統治,1519年又統治了阿爾及利亞的一部分。

1533年,蘇丹蘇里曼一世與奧地利簽訂了和約。土耳其在其北陲安全得到保障之後,於同年重新對伊朗採取軍事行動。

1536年,土耳其侵佔了喬治亞西南部的一部分,該地區成為伊土兩國爭奪外高加索和美索不達米亞統治地位的主要戰場。由於伊朗軍隊也有了炮兵,所以戰爭進行到1555年時,雙方已不分勝負。1555年5月29日,伊土兩國在阿馬西亞城締結和約。

按照和約規定,伊朗保有所佔領的外高加索的一些領土。奧斯曼帝國把阿拉伯的伊拉克劃入自己的版圖。喬治亞和亞美尼亞則由兩國瓜分。伊朗得到了薩姆茨赫—薩阿塔巴戈公國的一部分、卡爾特里和卡赫齊亞。土耳其獲得了阿布哈茲、古里亞、伊美列丁以及拉濟人的領土。兩國承認卡爾斯城地區為中立區,全城已遭洗劫,城堡被夷為廢墟。伊土戰爭的第一個時期,就這樣以1555年雙方締結和約而結束。

伊土戰爭的第二個時期,始於1578年,時斷時續地持續了約半個世紀。土耳其利用薩非王朝國內封建內訌的機會,再次進攻伊朗。

這期間,土耳其依靠的是他的附庸——擁有強大軍隊的克里木諸可汗。1578年,土軍違反1555年和約,修復了卡爾斯城堡,繼而進入外高加索境內,佔領了薩姆茨赫—薩阿塔巴戈公國的一部分。1578年8月10日,伊朗沙赫的軍隊在奇爾德爾附近被擊潰,土軍侵入東喬治亞和東亞美尼亞,後又侵入北亞塞拜然並在這里佔領了希爾凡。

自1579年起,土軍和克里木汗的10萬軍隊共同奪取了整個亞塞拜然和伊朗西部。沙赫阿拔斯一世在位期間,伊朗恢復了昔日的強盛,不僅奪回了被土耳其侵佔的西部領土,而且還吞並了一些新的領土。

然而,由於對烏茲別克封建主進行戰爭和鎮壓反封建的起義,阿拔斯一世不得不於1590年3月21日同奧斯曼帝國簽訂了對伊朗非常不利的伊斯坦布爾和約。按照這項和約,幾乎整個外高加索和路里斯坦、庫爾德斯坦的頗大部分都劃歸奧斯曼帝國統治。

16世紀與17世紀之交,阿拔斯一世進行了軍事改革。

最初,他建立了一支常備部隊,其中包括一個1.2萬人的火槍兵軍團和一個1萬人的騎兵軍團;還建立了火炮工廠和由炮手組成的炮兵部隊。火槍兵和炮手只從波斯人中招募。至改革完成時,伊朗軍隊的兵力達12萬人,計有常備軍4.4萬人、封建民軍7.5萬人,封建民軍中有3萬克濟爾巴希人和由土庫曼人、庫爾德人、盧爾人及其他游牧部落和定居的伊朗封建主組成的4.5萬民軍。阿拔斯一世的軍隊很快增至30萬人。伊朗為准備與強大的奧斯曼帝國進行戰爭,還與土耳其的敵對國——俄國和歐洲諸國建立了政治與外交關系。

1602年,阿拔斯一世對土耳其開戰。

整整一個世紀以來,伊朗國第一次成為進攻的一方,而軍事組織未作根本改變的奧斯曼帝國卻成為防禦的一方。1603~1604年,在蘇菲安附近的數次交戰中,伊軍打敗了土軍,攻佔並洗劫了大不里士、納希契凡及其他城市。遵照阿拔斯一世的命令,有30餘萬亞美尼亞人從被征服的亞美尼亞被趕往伊朗內地。

在1602~1612年的伊土戰爭中,伊朗獲得全勝。1613年11月20日,交戰雙方在伊斯坦布爾簽訂了使伊朗保有全部戰果的和約。

由於對1613年伊斯坦布爾和約的條款不滿,土耳其於1616年開始對伊朗採取報復行動。

在1616~1618年薩非王朝與奧斯曼帝國的新戰爭中,土耳其又遭失敗,於1618年在謝拉布簽訂和約,條約基本上重申了伊斯坦布爾和約的各項條款。在最後兩次戰爭中,伊朗大大擴張了自己的領土范圍,接著就開始了進一步的征服。

1623~1639年的伊土戰爭起因於沙赫阿拔斯一世的軍隊入侵阿拉伯的伊拉克。阿拔斯一世利用伊拉克人反對蘇丹穆斯塔法一世統治的起義之機,攻佔了巴格達市,隨後佔領了整個阿拉伯的伊拉克。

阿拔斯一世於17世紀的前25年裡,對東喬治亞的幾次遠征,破壞性特別大。外高加索人民對其進行了頑強的抵抗。在喬治亞,薩阿卡則領導的廣泛的反伊朗起義,動搖和削弱了伊朗在外高加索的統治。

與此同時,土耳其在歐洲的戰事中遭數次挫折後,在蘇丹穆拉德四世在位期間,便重新致力於征服東方。

1625年,土耳其佔領了阿哈耳齊赫,奪取了薩姆茨赫—薩阿塔巴戈公國,將其變為土耳其的一個省。穆拉德四世還進犯了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

同時,他的部隊還佔領了包括摩蘇爾在內的北美索不達米亞。可是他未能佔領巴格達,對該城長達9個月的圍攻毫無成效。

1630年,土軍轉攻外高加索和伊朗西部,毀掉了哈馬丹城,屠殺了全城居民。1639年5月17日,簽訂了卡斯列—席林條約。

按照這項條約,伊土兩國間的疆界沒有變動,但阿拉伯的伊拉克歸屬土耳其。

伊土戰爭的第三個時期開始於18世紀初,土耳其蘇丹艾罕默德三世對伊朗重起戰端。

1723年春,土軍乘薩非王朝國家崩潰之機侵入外高加索,佔領了第比利斯、整個東喬治亞、東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

與此同時,土軍還征服了伊朗西部的路里斯坦省。土耳其人的勝利直接威脅著俄國在高加索的利益。彼得一世遠征波斯和土耳其的軍事勝利迫使伊朗沙赫塔赫馬斯普二世同俄國簽訂了1723年彼得堡條約。

1724年6月23日,俄土君士坦丁堡條約在伊斯坦布爾簽訂。

根據這項條約,1723年俄伊彼得堡條約列舉的裏海沿岸所有地區轉歸俄國,而外高加索的其餘地區和包括克爾曼沙赫、哈馬丹兩市在內的伊朗西部則轉歸土耳其。1724年的君士坦丁堡條約的條款有利於土耳其,這是由於法國對它支持的結果,因為法國害怕俄國勢力加強。土耳其不滿足於已佔領的大片領土,其軍隊又向伊朗東部推進並攻佔了加茲溫。對土耳其侵略者進行抵抗的只有波斯和亞塞拜然的人民群眾。

18世紀30年代初,統帥納迪爾成為伊朗的實際統治者。

1730年,他擊敗了土軍並將其逐出哈馬丹、克爾曼沙赫和南亞塞拜然。

然而,當納迪爾忙於鎮壓阿富汗阿布達爾部族的霍臘散起義時,唯恐納迪爾的聲望增高的塔赫馬斯普二世向土耳其人出征,以期提高個人威望。塔赫馬斯普二世的軍隊在哈馬丹城下遭到失敗。

1732年1月10日,他被迫與土耳其簽訂和約。和約使土耳其侵佔的阿拉斯河以北的外高加索領土合法化。

1732年底,納迪爾推翻了塔赫馬斯普二世,事先與俄國簽訂臘什特條約後,便親自出征土耳其。

按該條約規定,吉蘭省立即歸還伊朗,而庫拉河以北的領土待將土軍從外高加索境內驅逐後歸還。

1735年6月14日,納迪爾的7萬軍隊在卡爾斯城下打敗了蘇丹的8萬大軍。

1736年,納迪爾加冕為伊朗沙赫,著手改組軍隊,以期增加兵員和裝備,尤其是炮兵。在這方面他得到英法兩國軍事專家的幫助。納迪爾—沙赫在鞏固了薩非王朝國家的統一之後,為了從土耳其手中奪回阿拉伯的伊拉克和外高加索,於1743年對土耳其重新開戰。3年戰爭雙方未分勝負而結束。

16至18世紀的伊士戰爭造成了各族人民的大批死亡,交戰的任何一方都未獲勝。戰爭阻礙了伊土兩國生產力的發展,加速了一些由許多民族和部落鬆散地拼湊而成的封建國家的崩潰。

伊土戰爭的非正義性,在被征服的各民族人民中間——特別是在17至18世紀——不斷激起民族解放運動和反封建運動,這些運動都為交戰國的某一方所利用,以建立自己的統治。伊土戰爭對外高加索人民來說是他們自古以來的歷史上苦難最深重的時期。在血腥的伊土戰爭中遭到削弱的伊朗和土耳其,日益淪為在近東和中東建立霸權的英法兩國的殖民地。

在伊朗和土耳其,武裝力量的基本形式是封建民軍,武裝力量的主要兵種是用矛、盾、馬刀、弓箭、短劍和火槍武裝起來的正規騎兵和非正規騎兵。伊朗的正規騎兵和土耳其的正規騎兵是軍隊中靈活機動的部隊。常備步兵與騎兵相比則處於從屬地位。

但是,到17至18世紀時常備步兵的作用上升到主要地位,這是由於西歐經驗傳到了這些國家。步兵裝備有熱兵器並按正規原則編成。炮兵作為一個兵種在土耳其出現的較伊朗為早。

在納迪爾的軍隊中有許多戰象,交戰時用它們沖擊敵人戰斗隊形的中央,為步兵開路。在運用熱兵器之前,交戰勝負通常取決於大批騎兵的沖擊,旨在包圍敵人,隨後將被圍之敵擊潰。騎兵能保證突然而迅速地打擊敵人。

隨著正規步兵和炮兵的出現,騎兵成為戰斗隊形的基礎,它能夠掩護翼側並對敵突擊。部隊作戰採用疏開隊形,而到17至18世紀時則採用線式戰斗隊形。對擊潰之敵一般不予追擊。奪取要塞主要靠長期圍攻。

在伊土戰爭中,總的說來軍事學術發展極其緩慢,這是由於兩國軍隊中存在著大量非正規的、不同種族的、用各式各樣的武器裝備起來的封建騎兵和封建步兵組成的民軍。

⑻ 導致伊朗戰爭的起因是什麼

俄國——伊朗戰爭指俄國同伊朗爭奪外高加索和裏海沿岸統治權的戰爭。戰爭是由於伊朗封建主企圖侵略19世紀初歸屬俄國的喬治亞和外高加索其他地區而引起的。

外高加索諸小王國和汗國因內訌造成在政治上軟弱無力,伊朗和土耳其在英法兩國的唆使下,企圖乘機兼並整個外高加索。外高加索人民在反對伊朗和土耳其封建軍事擴張的斗爭中,多次請求俄國給予援助,並不止一次地提出要歸屬俄國。1801年,東喬治亞自願歸屬俄國,明格列里亞公國、伊美列丁王國和古里亞公國也先後得到俄國的保護。

俄國——伊朗戰爭軍事行動的起因是,俄國拒絕接受伊朗於1804年5月23日提出的要求俄軍撤離外高加索的最後通牒。

1804年6月,集結在埃里溫地區的伊軍主力在王儲阿拔斯?米爾扎統率下,為奪取梯弗里斯展開了軍事行動。俄軍出動迎擊。6月22日,圖奇科夫部隊在古姆拉附近擊潰伊軍一部,7月2~3日,高加索俄軍總司令齊齊阿諾夫將軍統率的俄軍主力在埃奇米阿津修道院圍牆附近戰勝了阿拔斯?米爾扎軍隊。1805年,卡拉巴赫、希爾凡和舍基等汗國,以及舒拉格利蘇丹國自願歸屬俄國。同年,俄軍對巴庫和臘什特進行了一次海上遠征,但未能取得戰果。1806年夏,俄軍擊退了入侵卡拉巴赫的2萬伊軍,佔領了努哈、傑爾賓特、巴庫和其他一些居民點。

英法兩國支持伊朗。1807年5月簽訂了伊朗法國同盟條約,隨後又簽訂了旨在反對俄國的英國伊朗條約。俄伊戰爭曾有過幾次較長時間的停息,並由於在此期間俄國同土耳其戰爭、同瑞典戰爭和進行衛國戰爭,而使俄伊戰爭對俄國不利。伊朗政府得知拿破崙進攻俄國後,於1812年8月初中斷與俄國政府的和平談判。阿拔斯?米爾扎的軍隊侵入塔雷什汗國,8月21日侵佔連科蘭要塞。1812年10月,為了打擊俄軍,阿拔斯?米爾扎的8萬軍隊集結在阿拉斯河的阿斯蘭社茲徒涉場附近。但是,科特利亞列夫斯基上校指揮的一支俄軍前出到伊軍後方,出其不意地擊潰了伊軍,並繼續擴大戰果,於1813年1月13日強佔了連科蘭。10月24日,伊朗被迫簽訂古利斯坦和約。根據和約,伊朗承認塔吉斯坦、北亞塞拜然和喬治亞歸屬俄國。在戰爭中,外高加索非正規軍事組織和外高加索居民積極援助了俄軍。

俄國伊朗戰爭伊朗政府並未放棄其對外高加索的侵略企圖。由於東方危機的產生,出現了對伊朗有利的國際形勢,沙赫企圖乘機採取報復行動。他在英國人的幫助下改編了部隊,英國人向它提供武器和派遣教官。土耳其蘇丹也支持沙赫,旨在分散俄國對巴爾幹事件的注意力。英國企圖將俄國逐出近東,因而支持伊朗與俄國交戰,並把1814年11月25日簽訂的旨在反對俄國和阿富汗的奴役性的德黑蘭條約強加給伊朗。按照英國的計劃,外高加索和中高加索應由俄國轉歸伊朗,並置於英國的勢力范圍之下。俄國政府力圖避免戰爭,當准備割讓出部分領土時,開始與伊朗進行談判。但1826年夏,在以阿拔斯?米爾扎為首的沙赫宮廷中有狂熱思想的黷武集團的影響下,伊軍不經宣戰即侵入卡拉巴赫汗國和塔雷什汗國,其中部分伊軍推進到巴庫和庫巴,並指望當地居民舉行起義反對俄國。但是,當地居民沒有支持已投靠伊朗的封建主。俄軍總司令葉爾莫洛夫將軍遂能用不多的兵力抗擊敵人。東亞美尼亞和北亞塞拜然的居民給俄軍以援助,他們組成了各為1.2萬人的騎兵民團和步兵民團,東喬治亞也派出了2000人的騎兵民團。1826年7月,伊軍包圍舒沙要塞,俄國衛戍部隊頑強堅守了48天,從而使俄軍馬達托夫將軍的部隊於9月15日在沙姆霍爾戰役中擊潰了伊軍。1827年10月13日,俄軍在已任俄軍總司令的帕斯科維奇將軍的統率下,迅猛地奪取了埃里溫要塞。1826~1827年間,俄軍取得了一系列勝利,佔領了許多城市和要塞,如納希切萬、阿巴薩巴德、梅連德、大不里士、烏爾米亞和阿爾傑比利。沙赫政府開始求和。談判結果,雙方於2月22日在土庫曼查伊鎮簽訂土庫曼查伊和約,根據和約,埃里溫汗國和納希切萬汗國歸屬俄國。

俄國在俄伊戰爭中的勝利使外高加索人民和塔吉斯坦人民免遭伊朗侵略者的蹂躪和屠殺,使英法兩國的侵略企圖化為泡影,也使喬治亞、亞美尼亞、亞塞拜然和塔吉斯坦各族人民得到了民族發展的機會。

在1804~1813年和1826~1828年的俄伊戰爭中,俄軍在數量上較之伊軍並不佔優勢,但伊軍戰斗素質不強,軍事組織不完善,以及技術裝備落後,所以盡管有英法兩國的援助,仍然戰敗。俄軍的勝利也是由於得到了外高加索人民的大力支援。在戰術方面,俄軍採用疏開戰斗隊形和縱隊與射手散開隊形協同行動的戰法具有很大意義。戰斗的勝利在很大程度上還由於俄軍善於在山林地區使用炮兵和使用得到炮兵加強的獨立步騎兵部隊。俄軍經常以防守山隘和山道的要塞為依託。在俄伊戰爭中,俄國非正規騎兵也起了重要作用,他們主要部署在步兵兩翼和用來追擊潰逃之敵。俄軍在山區、山林地區和半沙漠地區展開戰斗行動所積累的經驗,在19世紀30~40年代的俄軍條令中有所反映。

⑼ 伊拉克和伊朗是因什麼而發動戰爭的

1980年4月1日,在巴格達穆斯坦西里亞大學舉行的「世界經濟討論會」上,一名伊拉克籍的伊朗青年扔出一枚手榴彈,將出席會議的伊拉克總理阿齊茲炸傷,死傷數人。薩達姆冒著大雨來到事發現場,發表了煽動戰爭的激勵演講。伊朗總統霍梅尼則針鋒相對,這位上台後就神權治國,不僅要在伊朗搞伊斯蘭革命,還要來個世界性的,伊拉克首當其沖,揚言「一直打到巴格達。」

薩達姆·侯塞因可是個硬派人物,1980年9月,他宣布廢除1975年協議。

9月22日,伊拉克10萬大軍以收復被佔領土為由,從陸地到空中發起立體戰爭,佔領了伊朗近2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兩伊戰爭正式開始。

1988年,兩伊戰爭也陷入了僵持局面。法國一家報紙將兩伊比喻為「兩個精疲力竭、旗鼓相當的拳擊手,誰都無力擊敗對手」。早在1987年7月20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第598號決議,要求兩伊立即停火。此時,在聯合國的多次調解下,兩伊終於接受了598號決議,於1988年8月20日停火。

兩伊戰爭是20世紀80年代傷亡人數最多,持續時間最長,物資消耗和經濟損失最大的一場戰爭。雙方造成200多萬人傷亡,經濟損失達八千億美元,給兩國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給世界經濟也帶來了一定的影響。

⑽ 伊朗和伊拉克為什麼發生戰爭伊拉克是怎樣組建的共和國衛隊

兩伊戰爭,又稱第一次波斯灣戰爭,是發生在伊朗和伊拉克之間的一場長達8年的邊境戰爭。戰爭於1980年9月22日爆發,直至1988年8月20日結束。兩國相鄰,共同邊界綿延1200千米,長約100公千米的阿拉伯河是兩國南部的自然邊界。長期來兩國存在著邊界爭端,經常發生武裝沖突。另外,宗教也是兩伊戰爭爆發的重要原因。兩國雖然同屬信奉伊斯蘭教的國家,但是,伊朗90%的居民信仰的是伊斯蘭教的什葉派,而伊拉克60%的居民也是伊斯蘭教的什葉派。長期以來,兩伊存在領土糾紛、民族和教派矛盾。伊朗和伊拉克都想稱雄海灣地區,因此雙方關系一直緊張,小的邊界沖突不斷。1971年初,雙方發生邊境沖突。1975年,在阿爾及利亞總統布邁丁的斡旋下,伊朗和伊拉克簽訂了《國界和睦鄰條約》(即《阿爾及爾協定》),規定的阿拉伯河主航道中心線為界,伊朗同意將克爾曼沙赫省的約300平方公里的土地劃給伊拉克。兩國矛盾有所緩和,但未真正解決。伊朗一直未履行上述承諾。[1] 1978年,伊朗發生內亂,伊拉克支持伊朗國王巴列維,並將僑居在伊拉克的霍梅尼驅逐出境。1979年2月,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巴列維王朝被推翻;霍梅尼上台執政,伊朗政府強調要向所有伊斯蘭國家「輸出原教旨主義的伊斯蘭革命」,公開號召占伊拉克人口60%的什葉派「進行伊斯蘭革命」,推翻伊拉克薩達姆政權建立「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則支持伊朗境內少數民族如庫爾德族的民族自決要求,兩伊關系急劇惡化。1980年初,伊拉克宣稱要廢除邊界協定,雙方邊境沖突逐步升級。1980年9月下旬,伊拉克趁伊朗在霍梅尼上台後政局動盪,經濟惡化,軍心不穩,伊(伊朗)美斷交的時機,對伊朗發動了旨在收復失地、打擊霍梅尼輸出革命、爭奪海灣霸權的戰爭。 薩達姆·海珊試圖完全控制位於波斯灣西北部的阿拉伯河,該水道是兩個國家重要石油出口通道。美國為薩達姆·海珊提供武裝並支持其向這一有爭議的地區發動進攻,試圖以此遏制剛剛通過革命上台並強烈反美的伊朗政權。而在1975年,美國國務卿基辛格曾支持伊朗國王巴列維對當時在伊拉克控制下的水道發動進攻。伊拉克和其他阿拉伯國家還擔心伊朗1979年二月革命產生的武裝政權向周邊地區擴散。 導致兩伊戰爭的另一因素是兩國領導人的野心。伊朗宗教領袖霍梅尼試圖將他領導的伊斯蘭原教旨主義運動推廣到整個中東地區。不過由於伊朗革命才成功不久,這方面的嘗試還十分有限。 對薩達姆而言,他掌權時間不長,正試圖使伊拉克獲得地區霸權地位。對伊朗戰爭的成功可以使得伊拉克成為海灣地區的霸主並控制石油貿易。軍隊內部清洗和美製裝備零件嚴重缺乏都很大地影響了伊朗曾經強大的軍力。另外,阿拉伯河地區的伊朗防禦也很薄弱。隨著政治、宗教的矛盾激化和邊界武裝沖突的加劇,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利用伊朗支持的對當時伊拉克外長阿齊茲的刺殺企圖為借口,抓住機會發動進攻,至此兩伊戰爭就全面爆發了。自從戰爭爆發後,引起了世界人民特別是阿拉伯國家的密切關注。 編輯本段發展歷史共和國衛隊成立於伊拉克阿拉伯復興社會黨執政後的1968年,其主要任務是保衛總統及高級領導人的安全。兩伊戰爭前,這支部隊僅有1個師的編制,下轄3個旅。1986年初發展為7個旅,兩年後改編成6個師28個旅。衛隊的主要裝備有500多輛T-72坦克、BMP裝甲戰車、法制自行榴彈炮和GHN-45牽引式榴彈炮,以及蘇制地對空導彈、高射炮和武裝直升機等。 衛隊的成員大多來自薩達姆總統的家鄉提克里特,屬於伊斯蘭教遜尼派,絕大多數是復興社會黨黨員,年齡都在30歲以下。衛隊司令是薩達姆的次子庫賽。 這支部隊在兩伊戰爭中經常赴前線執行緊急使命,並在保衛巴士拉等重大戰役中屢建戰功。1991年海灣戰爭爆發後,伊軍遭到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狂轟濫炸,元氣大傷,衛隊也遭受重大損失。海灣戰爭後,伊拉克遭受長期的制裁和武器禁運,軍隊裝備無法更新,但衛隊的裝備與其他部隊相比尚屬精良,目前仍是保衛薩達姆等高級領導人及巴格達安全的主要力量。 編輯本段部隊構成共和國衛隊是伊拉克軍隊中最精銳的王牌部隊,總兵力約14萬人。伊拉克共和國衛隊編制裝甲師2個,即漢謨拉比裝甲師和麥地那裝甲師;機械化步兵師5個,即塔瓦卡爾那師、尼布查德尼扎爾師、阿德南師、巴格達師和總統警衛師;另編制1個補給師。共和國衛隊的司令官先由伊拉克三軍總參謀長尼扎爾·哈茲拉吉擔任。這支部隊駐防在以底格里斯河的總統府為中心的巴格達城內。後由薩達姆的兒子擔任共和國衛隊的司令官。 在共和國特別衛隊內部,根據職能不同可分成安全部隊、機動防護部隊、特種部隊和快速反應部隊四大部分。根據在保衛薩達姆時離薩達姆的距離的遠近又可以分成一線、二線和三線防衛部隊。一線部隊由薩達姆最信任的人組成,他們的保衛任務由薩達姆阿拉伯突擊隊(伊拉克的准軍事部隊)的首領穆薩希姆·薩阿卜·阿·海珊少將負責。在通常情況下,建築物外圍的安全防護工作由共和國特別衛隊負責。特別安全局負責內部保衛工作。但也有少量極受信任的共和國特別衛隊人員被允許進入總統府邸內部或薩達姆出行時擔任貼身保鏢,這些人都是從共和國特別衛隊第1旅第1營中挑選出來的。 該衛隊的官兵大部分來自薩達姆總統的老家提克里特縣,全部都是遜尼派教徒和阿拉伯復興社會黨的黨員,許多骨幹成員是薩達姆總統的親信或親戚。伊拉克共和國衛隊官兵的待遇比正規軍高,他們享有特殊獎金和政府補貼的住房。 編輯本段部隊瓦解美國在二次開戰前,大量地賄賂、收買伊拉克共和國衛隊的所有重要將領,包括巴格達的衛戍司令。使得早已人心渙散的伊拉克號稱30萬人的軍隊,瞬間土崩瓦解。因此美軍可以說是兵不血刃的佔領了伊拉克。並且共和國衛隊的戰鬥力本來就有吹噓的成分,伊拉克經歷了8年的兩伊戰爭,又經歷了第一次海灣戰爭的打擊,實力已經遠不如前,根本沒有所謂的30萬精銳部隊,美國實際上只用了一個營的先頭部隊就控制了巴格達。 另外還有一種說法,可供參考。這種說法認為:在美國靠近首都巴格達以後,薩達姆宣布解散共和國衛隊,採用「化整為零」的打算,把部隊分散到平民間,這樣以來一可以保證部隊的戰鬥力,二可以與美國長期做斗爭方便東山在起。因此美國在進入巴格達以後並沒有遇到什麼抵抗活動,但是在布希宣布伊拉克戰爭結束後,不斷遭到散落的共和國衛隊的攻擊。但是這種說法不被大多數人採納。

閱讀全文

與伊朗是怎麼製造戰爭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的越南文是怎麼翻譯 瀏覽:776
義大利用什麼計量汽油 瀏覽:570
中國土地法大綱是由哪些組成 瀏覽:741
越南豪華游輪多少人 瀏覽:544
嫁伊朗人送什麼禮物 瀏覽:693
印尼雅加達可以買什麼 瀏覽:170
美國為什麼打伊朗官員 瀏覽:723
印尼小米椒什麼時候生長 瀏覽:763
印尼能買什麼帶回中國 瀏覽:437
糖的印尼語是什麼 瀏覽:151
印尼大象神像代表什麼 瀏覽:119
印度白晝多少小時 瀏覽:884
印度虎皮辣椒怎麼做 瀏覽:672
英國是什麼民主共和制 瀏覽:806
義大利麵包怎麼做才能軟爛 瀏覽:165
騰沖到越南邊界多少公里 瀏覽:624
中國移動小智卡是哪個省的套餐 瀏覽:210
多米尼加有多少中國人 瀏覽:371
去印度吃肯德基多少錢 瀏覽:1002
越南和美俄哪個好 瀏覽: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