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同樣是產油國,伊拉克和阿聯酋為何要買伊朗的石油,不怕特朗普制裁嗎
美國退出伊朗核協議後,不僅對伊朗實施了最高程度的制裁,而且還威脅將伊朗的石油出口降至零。實踐證明,美國是在打自己的臉,打自己的耳光。2018年11月,美國當頭一棒:美國宣布將允許伊朗的石油出口為零,但暫時放棄了包括我們在內的8個國家和地區。呵呵,我們進口伊朗石油需要美國的同意嗎?你需要美國的豁免權?你在美國太深情了嗎?今年5月,美國取消了對8個國家和地區的豁免,這些豁免對我們沒有起作用-我們應該做什麼,我們還應該做什麼?美國如何處理我們的內部事務?我們的海關數據顯示,我們從伊朗進口的石油沒有減少,而是增加了。呵呵,美國傻嗎?
土耳其進口伊朗石油不足為奇。2016年,美國鼓勵土耳其反對派發動政變,幾乎推翻了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Erdogan)的政權。此後,埃爾多安與美國徹底決裂,更不用說伊朗石油的進口了,還冒著美國加大制裁購買俄羅斯S/400的風險!土耳其似乎對美國將對土耳其採取的行動做好了充分准備。至於為什麼伊拉克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也購買伊朗石油,讓美國自己想想,美國不要求伊朗出口石油,而伊拉克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進口伊朗石油,美國知道山區有老虎,向虎山進發,美國能對伊拉克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做什麼?
『貳』 敘利亞和伊朗和中國關系
一、是盟友關系。
信息出處:
截止2019年2月,阿薩德2018年05月10日在接受希臘《每日報》(KATHIMERINI)采訪時稱:「如果您問我,從總統的角度看誰是我的盟友,我會說我最重要的盟友是敘利亞人民。
如果您問我誰是敘利亞的盟友,我會說這是伊朗和俄羅斯,當然,在安理會給予我們政治支持的中國也是我們的盟友。至於他們將來會在敘發揮怎樣的作用,我要說這些國家尊重敘利亞的主權和國家層面的決策制定。」
(2)伊朗國家每天出口多少擴展閱讀
敘利亞是美伊角力的焦點。2011年開始的「阿拉伯之春」演變、發酵至今,使敘利亞和伊朗成為矛盾的中心,面臨著現實的戰爭威脅。這兩個具有不同民族、不同政體國家的命運連在了一起,這是因為首先兩國在國際問題上,都反對美國強權政治、對以色列持強硬立場,
敘利亞更與以色列有著領土之爭。長期以來,大馬士革—德黑蘭—貝魯特(真主黨)構成的軸心是反對美國中東霸權的一座堡壘,大馬士革是這一軸心的中樞。在利比亞政局發生變化之後,中東地區最堅定的反美堡壘就是敘利亞和伊朗,而且兩國關系緊密,互為倚靠。
此外,伊斯蘭教的教派矛盾是一個主要原因,敘利亞是伊斯蘭世界惟一什葉派佔少數但占統治地位的國家。伊朗是惟一什葉派占絕對多數,宗教神職人員掌握實際權力的國家。目前已經形成一個伊朗、黎巴嫩的真主黨、巴勒斯坦的哈馬斯與敘利亞連成一片形成的新月地帶。
伊朗一直謀求向阿拉伯世界輸出革命,推翻海灣各君主國,與之爭奪地區乃至整個伊斯蘭世界的領導權。而敘利亞是伊朗統治中東地區的橋頭堡,是伊朗向中東地區投送力量的主要途徑。
二、(1)敘利亞是俄羅斯的核心利益,不是中國的。敘利亞的局勢,中國真的沒啥看法,只是因為中俄之間的關系,所以才支持敘利亞。
(2)中國跟敘利亞的敵人,沙特、以色列之類國家,關系很好(其實中國跟中東絕大多數國家關系都很好),所以,中國不可能公然支持或者反對什麼。如果中國過多的介入,反而會使中東國家(例如沙特、伊朗),心存不安,這不利於中國和他們間的關系。
(3)在敘利亞問題上,中方一直堅持政治解決敘利亞問題,並提出了解決思路。中方認為解決敘利亞問題必須始終沿著「五個堅持」的正確方向:
一是堅持通過政治手段解決敘利亞問題。
二是堅持由敘利亞人民自主決定國家的未來。
三是堅持推進包容性政治進程,盡快開啟平等、包容、開放的政治對話。
四是堅持在敘利亞實現全國和解和團結。
五是堅持在敘利亞及周邊國家開展人道救援,應繼續加大對敘利亞人民及周邊鄰國的人道主義救援。
三、伊朗與中國的關系,是一對孿生兄弟
中國與伊朗的關系,不可否認「石油」是兩國聯絡的命根子。中國目前每天原油需求量宏大,其中近60%多的原油都需求出口,伊朗每天出口中國的石油更是高的可怕。假如中國跟隨美國的戰略,伊朗1旦限制對華石油出口,關於中國經濟的打擊可想而知,最初是美國制裁伊朗的目的到達了,中國卻為此付出了繁重的經濟代價。正是基於如此的推論,美國政府希望阿聯酋、沙特等國加大對中國石油的供給,乃至鼓舞中國石油企業參與伊拉克的油氣開采,從而減小中國對伊朗石油資源的依賴。首先,中國經濟的開展,對石油的需求將進1步大幅添加,決議了中國不會貿然參與到對伊朗核方案的制裁中去。美國雖然敦促沙特、阿聯酋等國添加對中國的石油供給,但是這些國度添加的供給量不能夠補償伊朗的供給量。中國的石油耗費量預期到2030年將增長至每天兩千萬桶左右,不管是沙特、阿聯酋都不能夠擔當起對中國石油的供給。關於伊朗這樣的石油出口大國,中國貿然與之切斷關系,伊朗一直有資源在手,遭到的損傷是長久的,對中國的影響則是涉及到社會、經濟,乃至政治波動的各個方面,除非世界上其它國度可以完全取代伊朗對中國的石油供給量。其次,認識形狀決議了中伊是1對孿生兄弟。美國透過石油利益鏈條來籠絡與中國的關系,但是美國疏忽了中國關於認識形狀的注重。雖然中國在國際關系事務中,逐步淡化認識形狀,但是歐美國度對中國停止民主機制的浸透,將直接影響到中國的政權體制
『叄』 世界石油出口量最多的國家是哪些
世界最大石油出口國是沙烏地阿拉伯。2014年,沙特日均出口石油779.5萬桶。
沙烏地阿拉伯(以下簡稱沙特)長期雄居世界石油產量冠軍寶座,僅僅是在2009年、2010年由於人為壓產而略低於俄羅斯。據預測,未來10年全球石油年產量將大於40×108噸,沙特石油年產量可達5.4×108-5.5×108噸,佔全球石油產量的14%左右。沙特2005年原油出口量約為3.6×108噸,佔世界的17.78%、中東的42.66%。預計未來10年沙特石油年出口將達3.8×108-4×108噸。
沙特石油儲量高達2640億桶,佔世界總儲量的近五分之一。
一、中東油區:
中東是石油產量最多的地區。近20年來,除1982至1988年等少數幾年外,中東地區的石油產量一直是世界最多的地區。中東年出口量佔全球石油出口量的1/3,其石油產量的80%以上用於出口。
二、世界產油國:
世界上產油最多的國家並不是中東的國家,而是美國(除2000年外)。2001年,中東地區平均每天生產石油達2252萬桶,佔世界日均總產量的29.23%;石油產量居全球前5位的國家分別是:美國(11.63%)、沙特(11.33%)、俄羅斯(9.46%)、伊朗(4.95%)和墨西哥(4.7%),合計佔全球產量的42%。
世界10大石油出口國 根據歐佩克最新統計,分別是: 1、沙烏地阿拉伯 2、俄羅斯 3、伊朗 4、科威特 5、奈及利亞 6、瑞典 7、阿聯酋 8、印度尼西亞 9、巴西 10、伊拉克。
『肆』 伊朗的經濟
伊朗是亞洲主要經濟體之一。目前伊朗的經濟實力位居亞洲第七位。2010年伊朗的GDP(按照匯率計算)為3276億美元,人均4600美元。經濟以石油開采業為主,伊朗的石油化工、鋼鐵、汽車製造業也比較發達,電子工業、核工業、計算機軟硬體業發展很快。伊朗的機械製造業有了長足的進步。胡齊斯坦為石油工業區與重要出海門戶。 石油石油和天然氣儲量豐富。石油是伊朗的經濟命脈,目前伊朗是世界第二大原油出口國。已探明的石油儲量為930億桶,佔世界總儲量的10%,居於世界第五位。已探明的天然氣儲量為24萬億立方米,佔世界總儲量的16%,僅次於俄羅斯,居世界第二位。 石油是伊朗的經濟命脈,目前,日產能力可達410萬桶,石油收入佔全部外匯收入的90%,伊朗成為歐佩克成員國中第二大原油出口國。森林是伊朗僅次於石油的第二大天然資源,面積達1800萬公頃。伊朗水產豐富,魚子醬舉世聞名。裏海沿岸為暖濕農業區。經濟實力可以,人均GDP比我們高。但在聯合國的嚴厲制裁下,目前物價上漲,失業率高聳,經濟很困難。
『伍』 伊朗每年石油收益幾千億,為何百姓還是窮困潦倒
百姓之所以窮困潦倒是由以下幾個方面導致。分別是軍事花費,政府高管的控制以及其石油過剩導致。
從以上種種因素中,我們可以看出,百姓生活水平的高低與石油收益的高低沒有直接聯系。更多的聯系是利益的分配。少部分人的富裕不是真正的富裕,一個國家,只有利益分配均衡了,才會實現整體富裕。
『陸』 中國與伊朗的關系
: 伊朗和中國是什麼關系, 看完這個你就知道了
生命要繼續
2019-04-09
中國與伊朗的關系,不可否認「石油」是兩國聯系的命脈。中國目前每天原油需求量巨大,其中近60%多的原油都需要進口,伊朗每天出口中國的石油更是高的可怕。如果中國跟隨美國的戰略,伊朗一旦限制對華石油出口,對於中國經濟的打擊可想而知,最後是美國制裁伊朗的目的達到了,中國卻為此付出了沉重的經濟代價。
正是基於如此的推論,美國政府希望阿聯酋、沙特等國加大對中國石油的供應,甚至鼓勵中國石油企業參與伊拉克的油氣開采,從而減小中國對伊朗石油資源的依賴。
首先,中國經濟的發展,對石油的需求將進一步大幅增加,決定了中國不會冒然參與到對伊朗核計劃的制裁中去。美國雖然敦促沙特、阿聯酋等國增加對中國的石油供應,但是這些國家增加的供應量不可能彌補伊朗的供應量。中國的石油消耗量預期到2030年將增長至每天兩千萬桶左右,無論是沙特、阿聯酋都不可能擔負起對中國石油的供應。對於伊朗這樣的石油出口大國,中國冒然與之割斷關系,伊朗始終有資源在手,受到的傷害是短暫的,對中國的影響則是波及到社會、經濟,乃至政治穩定的方方面面,除非世界上其它國家能夠完全取代伊朗對中國的石油供應量。
其次,意識形態決定了中伊是一對孿生兄弟。美國透過石油利益鏈條來拉攏與中國的關系,但是美國忽略了中國對於意識形態的重視。雖然中國在國際關系事務中,逐漸淡化意識形態,但是歐美國家對中國進行民主機制的滲透,將直接影響到中國的政權體制。中國政府出於對自身權力的維護,決定了只能和歐美保持一種表面的友好關系,對其提出制裁伊朗的措施即使不公開反對,也會自覺或不自覺的敬而遠之。這一點在中國處理朝鮮關繫上表現得尤為突出。中國如果疏遠伊朗,很大程度上就是對伊朗目前政教合一的政治體制的否認,對其自身政權黨政合一也是巨大的沖擊。涉及到政治體制這一原則,中國當局是絕不會讓步的。
其三,中國方面其實是希望伊朗與美國這種對峙關系的長期存在。中美之間的發展註定是一對遏制與反遏制的關系,雖然雙方都表示對對方的發展予以認同,那不過是表面上的功夫,誰都不希望看到對方一家獨大控制整個國際局勢。中國在中美關繫上,目前一直處於弱勢地位,恰恰是因為有伊朗、朝鮮等這樣的政權存在,才給中國有了反制美國的機會和平台。中國如果與美國聯手制裁伊朗,一旦這些在政治體制和意識形態都與中國較為趨同的政權垮台,必將給中國的體制和政權穩定帶來致命性的沖擊。在伊朗問題上,中國的立場不會輕易改變,中美在伊朗問題上全面合作是不符合中國政治、經濟利益。中國是伊朗石油的第二大買家,中國已經承諾未來幾年要在伊朗的石油天然氣基礎設施上新增投資數百億美元。中國在伊朗問題上,政治和經濟利益錯綜復雜的關系,中國可以是伊朗核計劃制裁的旁觀者,而不是參與和主導者。
『柒』 伊朗石油出口哪些國家
伊朗現在原油的出口排名中國是最大的買家,然後是歐盟、日本、印度、韓國、土耳其,中國是54.3萬桶/天。另外一個比例可能更清楚一些,中國佔到了伊朗原油出口的22%,日本是佔到了14%,韓國是佔到了10%。
『捌』 伊朗中國關系
伊朗中國關系
伊朗和中國是關系非常友好國家。
和中國歷史淵源很深。
據中國「史書」記載,紀元前二世紀漢武帝時,張騫派其副使訪問安息(即波斯),安息王令兩萬騎兵迎候,禮儀極為隆重。東漢末年,安息王的太子、佛教高僧安世高也曾來漢訪問,並在中國呆了多年。在中國南北朝時代,波斯派使節到中國北魏王朝友好聘問達十多次。隨著雙方友好往來,漢文化傳至西域,西域文化傳來中國,中國、伊朗等國的「絲綢之路」也全面暢通,為兩國的經濟及文化交流開辟了新的紀元。中國的絲綢、瓷器以及打井、煉鐵、制漆、繅絲等工藝源源傳入伊朗等西亞諸國,伊朗的物產如蠶豆、苜蓿、葡萄、胡桃、石榴等也源源傳入中國。到了唐代,兩國往來曾達到鼎盛時期。後來,波斯遭外來侵略,波斯王親自到唐帝國訪問並請援,唐高宗封他為都督,遣將派兵護送他回國,但回國未成死於長安。其子尼列斯謀策復國未成,於唐中宗景龍年間返華也死於長安。當時,尼列斯率領數千波斯人,其中有些在唐朝當上了將軍、外交官、天文學家、醫學家和學者。在戰亂的宋朝,陸上的「絲綢之路」幾度中斷。這時,造船業開始發達,羅盤針相繼使用,許多波斯人經由海路來到中國廣州、揚州和泉州等地經商,有的還在那裡安家落戶。這就是後人稱之為的海上「陶瓷之路」。據記載,中國發行鈔票的方法在元朝傳到了波斯,後來,波斯鈔票上的圖案還保留了中國文字。當時,兩國的史學家還合編史書「史集」。波斯等國的西域樂舞也盛行於長安。在明代,明成祖和中亞的沙哈魯王子曾先後互派300人和500人的大型代表團互訪;鄭和七次航海訪問亞非各國時,其中3次訪問了波斯灣的忽魯謨斯(即今霍爾木茲)。當時,隨同鄭和訪問的費信曾寫紀行詩句描寫當地的風俗及特產。1516年,波斯旅行家阿里·阿克巴爾撰寫的《中國紀行》一書,後來,成為中、伊友好交往的珍貴史料和重要見證。據考證,多年來,兩國植物的傳播和移植就達幾十種。波斯的拜火教和摩尼教還曾在中國流行。
伊中兩國在經貿合作上, 中國是伊朗在亞洲的第一大貿易夥伴,也是世界第三大貿易夥伴。
伊中兩國在文化上,中國同伊朗成立文化聯合委員會並定期舉辦會議。
『玖』 伊朗與中國關系如何
中國和伊朗之間有著悠久的友好關系,尤其是近20年來,兩國關系穩定發展、日益密切。當前,伊朗是中國在中東地區最重要的夥伴國家。伊拉克被美國控制以後,伊朗的重要性更加地凸顯。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費國,主要油源在是中東地區,伊朗對中國的石油安全有不可估量的作用。由於伊朗控制著波斯灣的出口霍爾木滋海峽,地位相當重要。無論從理論分析上,還是現實情況看,中國同伊朗關系雖不及盟友,卻非常重要。
中伊間重要協定、協議有:中伊文化和科學技術合作協定、中伊兩國廣播電視合作計劃、中伊關於互設總領事館協議、中伊政府關於互免簽證的備忘錄、中伊政府貿易協定、中伊兩國外交部建立磋商機制諒解備忘錄。
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簡稱伊朗,1935年以前稱為波斯,位於亞洲西南部,屬中東國家,伊朗中北部緊靠裏海、南靠波斯灣和阿拉伯海。伊朗東鄰巴基斯坦和阿富汗,東北部與土庫曼接壤,西北與亞塞拜然和亞美尼亞為鄰,西界土耳其和伊拉克。1937年7月8日,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和土耳其簽訂《互不侵犯條約》。1979年4月1日建立伊朗伊斯蘭共和國,2月11日(1979)為國慶節。1971年8月16日同中國建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