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伊朗是怎樣一個國家
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波斯語: �1�4�1�9�1�1�1�2�1�9�1�4 �1�9�1�1�1�8�1�9�1�9�1�4 �1�9�1�4�1�9�1�9�1�0�6�0,簡稱伊朗,1979年- ),1935年以前稱為波斯,位於亞洲西南部,屬中東國家,伊朗中北部緊靠裏海、南靠波斯灣和阿拉伯海。伊朗相鄰國家:東鄰巴基斯坦和阿富汗,東北部與土庫曼接壤,西北與亞塞拜然和亞美尼亞為鄰,西界土耳其和伊拉克。 不畏強權敢於美國霸權主義行為做斗爭
⑵ 俄羅斯為了伊朗與美國作對,他是真心在幫伊朗嗎
伊朗最近不太好,因美國對伊朗的第一波制裁,造成現在美伊現在關系緊張,而面對美國的步步緊逼,伊朗方面也絲毫不讓,並舉行了軍演做出回應,從表面上看戰爭一觸即發,俄羅斯作為伊朗的盟友與美國作對,是否是真心幫伊朗呢?我認為俄羅斯肯定會幫助伊朗但就不知道能做到幾分了,畢竟現在俄羅斯自己也不好過,俄羅斯經濟狀況近兩年來並不是很好,而且是近年來唯一削減軍費的國家。
美伊開戰,俄羅斯直接出手介入的可能性很低,最多就是在軍事上給予伊朗一定的幫助。因為美國和俄羅斯兩國都掌握著摧毀彼此的終極核武器,美俄兩國上次直面彼此的時候還是上世紀的古巴導彈危機,在此期間,美俄兩國差點擦槍火,全世界都籠罩在核武的陰影之下,清楚這點的普京,絕對不會因為伊朗直接向美國動手。雙方就算爆發沖突也是代理人方面的沖突,就好比敘政府軍和叛軍一樣。
⑶ 伊朗—拜占庭戰爭的目的是什麼
伊朗—拜占庭戰爭是拜占庭同伊朗薩桑王朝在前亞細亞爭奪霸權的侵略戰爭。
根據共同對蠻族作戰條約的規定,拜占庭曾向伊朗支付現金補償。公元6世紀初,拜占庭拒絕繼續支付,遂成為公元502~506年戰爭的導火線。
502年,一支龐大的伊朗軍隊侵入美索不達米亞,並侵佔了阿米達城。506年,匈奴人經高加索侵入伊朗,迫使伊朗同拜占庭締結和約。伊朗的附庸國伊比利亞和拉濟卡成為公元6世紀20年代伊拜戰爭的主要戰場。拜占庭和伊朗在確定政治方針中,宗教起著很大作用。
伊比利亞和拉濟卡分別於337、522年定基督教為國教,而伊朗信奉拜人教,從而它們與伊朗的關系惡化了。拜占庭給伊比利亞以援助,導致527~532年的戰爭。
528年,伊朗在伊比利亞立足之後,便出兵進攻拉濟卡,但被拜占庭和拉濟卡聯軍擊退。530年,伊軍4萬人包圍了美索不達米亞的達刺要塞。由拜占庭東部部隊指揮官韋利薩里統率的達刺守衛部隊,在要塞正面的平原上同伊軍交戰,擊敗了一倍於己之敵。伊軍損失5000人,拜占庭人損失不大。在達刺戰斗中,拜占庭步兵是戰斗隊形的基礎,他們在隱蔽物後使用投擲武器。決定戰役勝負的是用來攻擊敵人的騎兵弓箭手。
531年末,科斯洛埃斯一世繼承伊朗王位,他在位期間,伊朗達到鼎盛時期。科斯洛埃斯一世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最重要的是軍事改革。除原有的民軍外,同時又由中、小地主組成一支常備軍。
主要兵種為機動的騎兵,步兵仍然起輔助的作用。在常備軍中服役的軍人開始領取薪餉。科斯洛埃斯一世撤銷了總司令的職位,將其權力分配給4個總督,由他們負責民政管理和軍事指揮。
作為軍事長官,總督享有斯帕赫別德的封號。科斯洛埃斯一世的軍事改革是企圖建立一支由鐵甲騎兵和步兵組成的正規軍。這次改革鞏固了沙赫政權和中央政府。
公元6世紀,拜占庭軍隊大部分由雇傭兵組成,士氣低落,軍事學術水平不高。公元7世紀,拜占庭社會經濟制度的根本變革改變了拜占庭軍隊的兵員補充制度和組織形式。農村公社農民取代奴隸和佃農,逐漸成為主要生產者,兵役就是他們的主要義務之一。
伊朗曾多次企圖奪取拉濟卡,近逼攸克辛海,從北方威脅拜占庭,但這些企圖在555年以慘敗而告終。562年,伊朗和拜占庭在達刺締結為期50年的「永久和約」。根據條約,伊朗將拉濟卡割讓給拜占庭,自己保留了斯萬涅特。
570年伊朗人侵佔了阿拉伯西南部的葉門,並把拜占庭的盟友——衣索比亞人從那裡逐出,受拜占庭唆使的突厥人和可薩人從東部襲擊伊朗,從而導致了新的戰爭。
590年初,伊比利亞部隊佔領了阿爾巴尼亞。伊朗人和可薩人在北高加索展開了軍事行動,拜占庭作為可薩人的盟國也派部隊前往高加索。590年底,伊軍在巴赫拉姆·楚賓統帥的指揮下,在北高加索擊潰了可薩人,並侵入斯萬涅特和阿爾巴尼亞,但在阿拉斯河被羅曼統帥指揮的拜占庭部隊擊敗。
572~591年的戰爭以591年在泰西封城締結和約而結束。根據條約,為酬報摩里士皇帝在科斯洛埃斯二世沙赫同巴赫拉姆·楚賓統帥爭奪王位的內戰中對科斯洛埃斯二世的幫助,伊朗將前些年在美索不達米亞和外高加索侵佔的領土歸還給拜占庭。
602~629年的戰爭起因於科斯洛埃斯二世借口替被殺害的摩里士皇帝報仇,對拜占庭皇帝福加斯進行討伐。他在13年裡攻佔了敘利亞、美索不達米亞、基列涅亞和小亞細亞。
614年,伊軍首次出現在非洲,並佔領了下埃及。622年,拜占庭皇帝希拉克略利用優勢的船隊把部隊從君士坦丁堡調往基利基亞的亞歷山大勒塔,並把部隊部署在伊斯城郊的築壘兵營里。科斯洛埃斯二世派遣以薩爾巴爾為首的大部隊前往抗擊拜占庭人,把拜占庭人封鎖在托羅斯山區。
但是,希拉克略率領部隊沿著崎嶇難行的小道及時地穿過山嶺,出其不意地出現在伊朗人的後方,將其後衛部隊擊潰;隨後,佯裝撤退,將伊軍全部誘入地勢對其不利的地方,迫其交戰,並將其擊潰。希拉克略將部隊留在哈里斯河沿岸富庶的卡帕多基亞,自己返回君士坦丁堡徵募補充兵員。623年春,為了打擊薩爾巴爾和薩伊斯率領的、對拜占庭在卡帕多基亞的部隊有威脅的伊軍後方,希拉克略率領5000精兵,乘船駛往特拉帕作斯。
由於拜占庭部隊的果斷機動,伊軍被迫撤向米季亞;希拉克略率領的部隊遂與在卡帕多基亞的拜占庭部隊會合。希拉克略逐走伊朗人後,號召居住在從攸克辛海到希爾加尼海地區的所有信奉基督教的居民拿起武器反抗伊朗。
希拉克略募集相當大的兵力後,征服了直到阿拉斯河的整個亞美尼亞,並向米季亞—阿特羅巴特那的首都甘扎克城推進。
科斯洛埃斯二世在該城附近集結有4萬軍隊。伊朗人得知拜占庭人進攻後,慌忙向伊朗腹地撤退。希拉克略部隊實施迫擊,佔領了甘扎克城,使伊軍遭受重創。希拉克略率領部隊到達希爾凡和希爾加尼海後,便駐紮下來過冬。
624~626年,伊軍曾試圖收復失地,但未成功。
627年12月1日,在底格里斯河域的尼涅維遺址附近發生了一場血戰,伊朗部隊被擊潰。
628年,科斯洛埃斯二世被陰謀者們殺害後,其子希魯伊埃於629年同拜占庭締結和約。根據條約,希魯伊埃將科斯洛埃斯二世在位期間伊朗在亞洲和埃及侵佔的領土歸還拜占庭。
伊朗—拜占庭戰爭大大削弱了兩國的力量,使它們無力抗擊阿拉伯征服戰。在歷次戰爭中,伊朗人都避免同以高度密集隊形作戰的拜占庭人近戰,多半採用散開隊形,以投擲武器與拜占庭人對抗。
與此相應,拜占庭軍團逐步由弓箭手、投石器手和投擲炮手組成,他們與排成數列橫隊的重裝戰列步兵協同作戰。每個軍團配屬有一個由數艘小船和渡河保障人員組成的舟橋組,以及圍攻要塞的所需器材。在伊拜戰爭中,拜占庭人常常用土掩體、壁壘、壕溝和木塔加強部隊的配置,在這些隱蔽物中部署著射手和投擲炮。
⑷ 伊朗的亞塞拜然人在西方長期挑撥下,為何始終不為所動
因為在伊朗的亞塞拜然人他們的生活習慣早已經和伊朗人融為一體,幾乎從一些生活習慣上並沒有任何的區別。而且亞塞拜然和伊朗相比是一個非常弱小的國家,所以他們選擇依靠伊朗這個強大的國家也是很正確的選擇。雖然現在伊朗受到西方國家嚴厲的制裁,導致國內的經濟嚴重的下滑,但是亞塞拜然人非常的聰明,因為他們知道西方國家根本靠不住他們所以才會想到伊朗。
所以雖然亞塞拜然人在西方國家的長期挑撥下,依然不會為之所動。這也和他們的生活環境以及外部環境有很大的關系,因為亞塞拜然這個國家是非常弱小的國家,他遠遠比不上伊朗這樣一個強大的國家,而且他們也知道,西方國家不會真心地幫自己,所以他們才會選擇依靠伊朗這樣一個強有力的國家。
⑸ 英法德調解美伊矛盾未果,為啥還要再幫伊朗一把
伊朗有核武器,而且美國也正好亂套了,所以很多人國家都選擇在幫伊朗一次,打擊美國。其實美國的內部很亂,很多調查的官員都在進行准備工作,美國死對頭俄羅斯又趁機補刀,趁著現在翻舊賬搞美國,美國想把這些事壓下去,也給澳大利亞打電話了,結果竟然錄音泄露出去了,被工作人員知道,全都亂了。
權衡過後,很多國家都覺得得罪美國沒啥,得罪了伊朗的核武器,就完蛋了。歐盟已經給出了自己的選擇。肯定是美國最擔心的了,現在遇到的所有難題都和美國大選有關,本來就亂的一批,要是對伊朗極限施壓再被歐盟給化解了,那麼美國什麼成績都拿不出來了。再加上自上任之後,一直沒有中斷過的各種事情問題。
⑹ 亞美尼亞為什麼喜歡中國人
原因卻是亞美尼亞的民族英雄是蜀國「五虎將」之一的馬超後裔。
根據亞美尼亞著名的歷史學家莫夫謝斯·霍列納齊所著《亞美尼亞史》記載:馬超之子(有說侄子)馬抗(又譯馬姆貢)因罪出走至波斯,隨後被波斯君主阿爾達希爾一世安置在亞美尼亞境內,頗受亞美尼亞國王歡心命公主與其完婚,並將兩姓合為馬米科尼揚。
地形地貌
亞美尼亞90%多的地區海拔1000米以上。境內多山,全境90%的領土在海拔1000米以上。北部是小高加索山脈,境內最高點是西北高地上的阿拉加茨山,海拔4090米。東部有塞凡窪地,窪地中的塞凡湖面積1360平方公里,為亞美尼亞境內最大的湖。
主要河流為阿拉克斯河。西南部的亞拉臘大平原被阿拉克斯河分成兩半,北部屬亞美尼亞,南部則歸土耳其和伊朗。
⑺ 伊朗土耳其戰爭的目的是什麼
伊朗—土耳其戰爭指奧斯曼帝國與伊朗薩非王朝進行的掠奪性戰爭。戰爭目的是為了爭奪阿拉伯的伊拉克、庫爾德斯坦、外高加索的所有權以及歐亞兩洲間最重要的戰略和貿易交通線的控制權。
這場戰爭自1514年起,斷斷續續進行到1746年,是打著伊斯蘭教的兩大流派——什葉派與遜尼派捍衛者之間的斗爭的幌子進行的。
得到遜尼派封建貴族上層人物支持的土耳其佔領者,遭到了15世紀末產生的以薩非王朝為首的伊朗國家的反抗,薩非王朝宣布希葉派為國教。土耳其蘇丹謝里姆一世殘酷地鎮壓了1513年安納托利亞的什葉派教徒起義,殺死什葉派教徒4萬人。從此,開始了對什葉派的伊朗的戰爭。
伊土戰爭的第一個時期奧斯曼帝國不僅擁有封建民軍,還擁有常備軍——土耳其近衛兵和強大的炮兵。
伊朗軍隊由騎兵弓箭手近衛軍、負責保護本部族領導機構並時常攜帶家小驅趕牲畜遠出的游牧民族的騎兵民軍和少量的地方封建主的民軍組成。庫爾奇伊和民軍戰士的武器是馬刀和長矛。在恰爾德蘭平原雙方首次大戰,土耳其蘇丹謝里姆一世的軍隊在軍事上各方面都占優勢,打敗了沙赫伊思邁爾一世的薩非王朝軍隊並佔領其首都大不里士城。
但是,由於給養不足,加之近衛兵內部發生騷亂,謝里姆一世被迫放棄了亞塞拜然。其他地區的軍事行動仍在繼續。在科奇希薩爾附近的交戰中,伊恩邁爾一世的軍隊再次大敗。土耳其炮兵在這次交戰中又一次起了決定性作用。
至1516年前夕,謝里姆一世已佔領了西亞美尼亞、庫爾德斯坦和包括摩蘇爾在內的北美索不達米亞。1516~1517年,土耳其在敘利亞、黎巴嫩、巴勒斯坦、埃及、希賈茲建立了自己的統治,1519年又統治了阿爾及利亞的一部分。
1533年,蘇丹蘇里曼一世與奧地利簽訂了和約。土耳其在其北陲安全得到保障之後,於同年重新對伊朗採取軍事行動。
1536年,土耳其侵佔了喬治亞西南部的一部分,該地區成為伊土兩國爭奪外高加索和美索不達米亞統治地位的主要戰場。由於伊朗軍隊也有了炮兵,所以戰爭進行到1555年時,雙方已不分勝負。1555年5月29日,伊土兩國在阿馬西亞城締結和約。
按照和約規定,伊朗保有所佔領的外高加索的一些領土。奧斯曼帝國把阿拉伯的伊拉克劃入自己的版圖。喬治亞和亞美尼亞則由兩國瓜分。伊朗得到了薩姆茨赫—薩阿塔巴戈公國的一部分、卡爾特里和卡赫齊亞。土耳其獲得了阿布哈茲、古里亞、伊美列丁以及拉濟人的領土。兩國承認卡爾斯城地區為中立區,全城已遭洗劫,城堡被夷為廢墟。伊土戰爭的第一個時期,就這樣以1555年雙方締結和約而結束。
伊土戰爭的第二個時期,始於1578年,時斷時續地持續了約半個世紀。土耳其利用薩非王朝國內封建內訌的機會,再次進攻伊朗。
這期間,土耳其依靠的是他的附庸——擁有強大軍隊的克里木諸可汗。1578年,土軍違反1555年和約,修復了卡爾斯城堡,繼而進入外高加索境內,佔領了薩姆茨赫—薩阿塔巴戈公國的一部分。1578年8月10日,伊朗沙赫的軍隊在奇爾德爾附近被擊潰,土軍侵入東喬治亞和東亞美尼亞,後又侵入北亞塞拜然並在這里佔領了希爾凡。
自1579年起,土軍和克里木汗的10萬軍隊共同奪取了整個亞塞拜然和伊朗西部。沙赫阿拔斯一世在位期間,伊朗恢復了昔日的強盛,不僅奪回了被土耳其侵佔的西部領土,而且還吞並了一些新的領土。
然而,由於對烏茲別克封建主進行戰爭和鎮壓反封建的起義,阿拔斯一世不得不於1590年3月21日同奧斯曼帝國簽訂了對伊朗非常不利的伊斯坦布爾和約。按照這項和約,幾乎整個外高加索和路里斯坦、庫爾德斯坦的頗大部分都劃歸奧斯曼帝國統治。
16世紀與17世紀之交,阿拔斯一世進行了軍事改革。
最初,他建立了一支常備部隊,其中包括一個1.2萬人的火槍兵軍團和一個1萬人的騎兵軍團;還建立了火炮工廠和由炮手組成的炮兵部隊。火槍兵和炮手只從波斯人中招募。至改革完成時,伊朗軍隊的兵力達12萬人,計有常備軍4.4萬人、封建民軍7.5萬人,封建民軍中有3萬克濟爾巴希人和由土庫曼人、庫爾德人、盧爾人及其他游牧部落和定居的伊朗封建主組成的4.5萬民軍。阿拔斯一世的軍隊很快增至30萬人。伊朗為准備與強大的奧斯曼帝國進行戰爭,還與土耳其的敵對國——俄國和歐洲諸國建立了政治與外交關系。
1602年,阿拔斯一世對土耳其開戰。
整整一個世紀以來,伊朗國第一次成為進攻的一方,而軍事組織未作根本改變的奧斯曼帝國卻成為防禦的一方。1603~1604年,在蘇菲安附近的數次交戰中,伊軍打敗了土軍,攻佔並洗劫了大不里士、納希契凡及其他城市。遵照阿拔斯一世的命令,有30餘萬亞美尼亞人從被征服的亞美尼亞被趕往伊朗內地。
在1602~1612年的伊土戰爭中,伊朗獲得全勝。1613年11月20日,交戰雙方在伊斯坦布爾簽訂了使伊朗保有全部戰果的和約。
由於對1613年伊斯坦布爾和約的條款不滿,土耳其於1616年開始對伊朗採取報復行動。
在1616~1618年薩非王朝與奧斯曼帝國的新戰爭中,土耳其又遭失敗,於1618年在謝拉布簽訂和約,條約基本上重申了伊斯坦布爾和約的各項條款。在最後兩次戰爭中,伊朗大大擴張了自己的領土范圍,接著就開始了進一步的征服。
1623~1639年的伊土戰爭起因於沙赫阿拔斯一世的軍隊入侵阿拉伯的伊拉克。阿拔斯一世利用伊拉克人反對蘇丹穆斯塔法一世統治的起義之機,攻佔了巴格達市,隨後佔領了整個阿拉伯的伊拉克。
阿拔斯一世於17世紀的前25年裡,對東喬治亞的幾次遠征,破壞性特別大。外高加索人民對其進行了頑強的抵抗。在喬治亞,薩阿卡則領導的廣泛的反伊朗起義,動搖和削弱了伊朗在外高加索的統治。
與此同時,土耳其在歐洲的戰事中遭數次挫折後,在蘇丹穆拉德四世在位期間,便重新致力於征服東方。
1625年,土耳其佔領了阿哈耳齊赫,奪取了薩姆茨赫—薩阿塔巴戈公國,將其變為土耳其的一個省。穆拉德四世還進犯了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
同時,他的部隊還佔領了包括摩蘇爾在內的北美索不達米亞。可是他未能佔領巴格達,對該城長達9個月的圍攻毫無成效。
1630年,土軍轉攻外高加索和伊朗西部,毀掉了哈馬丹城,屠殺了全城居民。1639年5月17日,簽訂了卡斯列—席林條約。
按照這項條約,伊土兩國間的疆界沒有變動,但阿拉伯的伊拉克歸屬土耳其。
伊土戰爭的第三個時期開始於18世紀初,土耳其蘇丹艾罕默德三世對伊朗重起戰端。
1723年春,土軍乘薩非王朝國家崩潰之機侵入外高加索,佔領了第比利斯、整個東喬治亞、東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
與此同時,土軍還征服了伊朗西部的路里斯坦省。土耳其人的勝利直接威脅著俄國在高加索的利益。彼得一世遠征波斯和土耳其的軍事勝利迫使伊朗沙赫塔赫馬斯普二世同俄國簽訂了1723年彼得堡條約。
1724年6月23日,俄土君士坦丁堡條約在伊斯坦布爾簽訂。
根據這項條約,1723年俄伊彼得堡條約列舉的裏海沿岸所有地區轉歸俄國,而外高加索的其餘地區和包括克爾曼沙赫、哈馬丹兩市在內的伊朗西部則轉歸土耳其。1724年的君士坦丁堡條約的條款有利於土耳其,這是由於法國對它支持的結果,因為法國害怕俄國勢力加強。土耳其不滿足於已佔領的大片領土,其軍隊又向伊朗東部推進並攻佔了加茲溫。對土耳其侵略者進行抵抗的只有波斯和亞塞拜然的人民群眾。
18世紀30年代初,統帥納迪爾成為伊朗的實際統治者。
1730年,他擊敗了土軍並將其逐出哈馬丹、克爾曼沙赫和南亞塞拜然。
然而,當納迪爾忙於鎮壓阿富汗阿布達爾部族的霍臘散起義時,唯恐納迪爾的聲望增高的塔赫馬斯普二世向土耳其人出征,以期提高個人威望。塔赫馬斯普二世的軍隊在哈馬丹城下遭到失敗。
1732年1月10日,他被迫與土耳其簽訂和約。和約使土耳其侵佔的阿拉斯河以北的外高加索領土合法化。
1732年底,納迪爾推翻了塔赫馬斯普二世,事先與俄國簽訂臘什特條約後,便親自出征土耳其。
按該條約規定,吉蘭省立即歸還伊朗,而庫拉河以北的領土待將土軍從外高加索境內驅逐後歸還。
1735年6月14日,納迪爾的7萬軍隊在卡爾斯城下打敗了蘇丹的8萬大軍。
1736年,納迪爾加冕為伊朗沙赫,著手改組軍隊,以期增加兵員和裝備,尤其是炮兵。在這方面他得到英法兩國軍事專家的幫助。納迪爾—沙赫在鞏固了薩非王朝國家的統一之後,為了從土耳其手中奪回阿拉伯的伊拉克和外高加索,於1743年對土耳其重新開戰。3年戰爭雙方未分勝負而結束。
16至18世紀的伊士戰爭造成了各族人民的大批死亡,交戰的任何一方都未獲勝。戰爭阻礙了伊土兩國生產力的發展,加速了一些由許多民族和部落鬆散地拼湊而成的封建國家的崩潰。
伊土戰爭的非正義性,在被征服的各民族人民中間——特別是在17至18世紀——不斷激起民族解放運動和反封建運動,這些運動都為交戰國的某一方所利用,以建立自己的統治。伊土戰爭對外高加索人民來說是他們自古以來的歷史上苦難最深重的時期。在血腥的伊土戰爭中遭到削弱的伊朗和土耳其,日益淪為在近東和中東建立霸權的英法兩國的殖民地。
在伊朗和土耳其,武裝力量的基本形式是封建民軍,武裝力量的主要兵種是用矛、盾、馬刀、弓箭、短劍和火槍武裝起來的正規騎兵和非正規騎兵。伊朗的正規騎兵和土耳其的正規騎兵是軍隊中靈活機動的部隊。常備步兵與騎兵相比則處於從屬地位。
⑻ 二戰中的伊朗,為何會被蘇聯與英國聯合夾擊
因為伊朗的地理位置太特殊了,誰都想要。
為了推翻里禮薩·汗的統治,英軍選擇不宣戰而突然發動進攻。 8月25日零時,蘇聯開始入侵伊朗。由諾維科夫將軍指揮的一支可容納2000人的蘇聯機動部隊越過亞塞拜然南部納希切萬地區的邊界河阿拉斯,進入伊朗領土。他們迅速佔領了馬庫和霍伊,然後一路向東進攻。面對蘇維埃的突然進攻,大多數沒有準備的伊朗部隊在營房中解除了武裝。為了威嚇伊朗軍隊和平民並放棄抵抗,蘇聯飛機在入侵伊朗的那天轟炸了大不里士,拉什特,第二天轟炸了德黑蘭郊區,為期兩天的空襲共殺死了83名伊朗平民和12名士兵。
⑼ 中國為什麼幫助伊朗
為了反美。凡是與美國有矛盾的都是「朋友」。
⑽ 伊朗伊斯蘭革命時,美國為何卻幫助霍梅尼
美國想通過霍梅尼來推翻但是的政府,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在當時的政府統治下,有一個白色革命使得國際油價的上漲美國對此也是非常的不滿意,所以可以幫助霍梅尼推翻政府,使得自己獲得更多的權益。所以對於美國來說自己的願望並沒有達成。
對於他來說,作為伊朗最高的領袖,領袖其有很多的權力在通過美國的幫助下推翻當時政府。雖然伊斯蘭革命成功了,但是美國並沒有達成自己的目的,他在成為你的最高領袖的時候,我拒絕了美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