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979年伊朗人質事件怎麼解決的
1980年底,美國國內政局發生了變化。在11月舉行的美國大選中,里根當選為新總統。他在競選時就嚴厲譴責伊朗扣押人質的行為。伊朗政府感到,里根上台後很可能採取比卡特更為強硬的政策,如果在新總統上任前解決這一問題,可能會減少一些麻煩。
在這種形勢下,伊朗和卡特都渴望在卡特離開白宮之前解決人質問題。後來,美國與伊朗經多次接觸,雙方同意由阿爾及利亞出面調解。
美國立即派出一個秘密使團前往伊朗進行談判,雙方終於在1981年1月19日達成協議,持續一年多的人質問題最終得以解決1月20日,一架阿爾及利亞飛機載著被獲釋的人質離開德黑蘭前往阿爾及利亞。
人質們立即飛往位於西德法蘭克福的美國空軍基地。前總統卡特以現總統里根特使的身份在那裡接待了他們。在進行了身體健康檢查和事件匯報後,他們飛回華盛頓並受到英雄般的歡迎。對於某些人而言,這個僅僅是為這個國家對里根就職典禮的慶祝增添了一絲喜慶氣氛。
(1)伊朗扣押了多少軍人擴展閱讀:
伊朗人質危機歷史背景:
數十年來,美國一直是伊朗國王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的主要支持者。隨著民主進程發展,1953年改革派穆罕默德·摩薩台當選上伊朗首相。在阿賈克斯行動中,美國中央情報局幫助巴列維國王和保守派發動政變推翻了摩薩台。
前後八位美國總統為巴列維國王提供了大量的軍事和經濟援助,用以換取伊朗的石油供應,以及在中東的戰略存在。那些反對巴列維國王的人(因為他20世紀60年代早期曾許諾自由及改革,後卻食言)對於美國的做法非常反感乃至憤怒。
而巴列維國王及其親信中飽私囊,奢侈地按照西方的生活方式生活,讓國內的宗教保守人士十分憤怒。社會及宗教人士的不滿情緒匯合在一起,最終爆發了伊朗革命將巴列維推翻。1979年1月他流亡國外。
「伊斯蘭革命」運動結束了巴列維家族對伊朗長達半個世紀的統治,取而代之的是以霍梅尼為代表的神職人員執掌政權的「伊斯蘭共和國」。
新政權希望藉助伊斯蘭教什葉派的意識形態改造伊朗:神權統治,均衡貧富,扶持弱勢群體,禁止西方文化,嚴格按照伊斯蘭教的原教旨推行社會伊斯蘭化,美國和以色列被列為伊朗的頭號敵人。
「伊斯蘭革命」帶來的另一方面的壓力與影響是,大批舊政權的高級軍政官員遭到囚禁或處決,王室財產被沒收,富人們紛紛出逃,象徵美國文化的可口可樂、肯德基、麥當勞連同酒吧、咖啡館、電影院、紅燈區、賭場被一掃而光。
伊斯蘭教清規戒律滲透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昔日一向時尚的德黑蘭婦女蒙上了黑紗和長袍,街頭巷尾掛滿和塗滿了「打倒美國」的口號。但是當人們走過市中心最繁忙的高架橋旁,卻不能不想起美國。
體制的改變,再加上與美國的勢不兩立,伊朗一時間幾乎成為國際社會的棄兒。
美國曾想減少伊斯蘭革命對自身的影響,並也曾嘗試與伊朗的新政權建立關系。但是1979年10月,巴列維前往美國治療淋巴瘤,此事激怒了伊朗的革命者。
2. 千禧年之後好像沒有戰亂,現在的軍隊見過血么
美軍奉行的是全球性戰略,負責中東地區的是美國中央司令部,該司令部成立於1983年,前身是1980年為應對中東局勢成立的「快速部署聯合特遣部隊」。其平時沒有部隊,只有700多名參謀人員和其他勤務人員,駐地在美國的佛羅里達州的麥克迪爾空軍基地。
而當時的中央司令部司令是諾曼·施瓦茨科普夫四星上將,他向布希總統提交的是一份絕密的應急行動計劃,其代號為「90-1002」。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前幾天,中央司令部還以該計劃進行了一次司令部演練。
1002應急行動計劃已經在保險箱里躺了10年,它是1979年制訂的。當時伊朗爆發革命後,美伊關系迅速惡化,伊朗甚至扣押了美國駐伊朗大使館的全部人員。時任美國總統卡特為了能夠快速向當地部署部隊,命令軍方制訂了這份秘密計劃。
見不見血對現代戰爭與軍隊是毫無影響的,海灣戰爭前,拋開1983年美軍小規模入侵格瑞那達,美軍已經18年沒有參與戰爭,但是在提前准備的作戰計劃以及調控下,依然100小時內摧毀了伊拉克軍隊,4天解決了全部地面戰斗,42天內肅清了伊拉克。
3. 伊朗人質危機的過程
伊朗人質危機或稱伊朗人質事件。伊朗伊斯蘭革命後,美國大使館被佔領,52名美國外交官和平民被扣留為人質的一次危機。這場人質危機始於1979年11月4日,一直持續到1981年的1月20日,長達444天。很多人至今仍認為,這場人質危機導致了當時的美國總統吉米·卡特連選失敗。
1979年11月1日,新的伊朗領導人阿亞圖拉賽義德·魯霍拉·霍梅尼號召伊朗人民向美國和以色列示威。霍梅尼將美國政府稱作「撒旦」和「伊斯蘭的敵人」。
4月1日「伊斯蘭共和國」宣布成立,巴列維王朝被徹底推翻。1979年11月4日,伊朗首都德黑蘭的學生4000餘人在霍梅尼的支持下,佔領了美國大使館,將美國國旗撕下來,代之而掛上了寫著「真主偉大」字樣的白旗,最後將52名美國外交官扣押起來,作為要求美國交出巴列維的人質。
美國公開尋求與伊朗談判。同時,他批准了一項代號為鷹爪行動的跨軍種聯合秘密營救行動。
任務落在「藍光」突擊隊身上。這是赴越南作戰的美軍特種部隊中訓練有素的一支小分隊。4月24日22時,美國尼米茲號核動力航空母艦悄無聲息停駐在伊朗附近平靜的海面上。16名飛行員和180名突擊隊員,分別奔入早已檢修完畢的8架直升機。
飛行途中,8架直升機中,有3架由於沙漠異常氣候引發的沙塵暴等原因,無法保持正常飛行,先後離開飛機編隊。而只剩下的5架直升機,是不能按照原定計劃完成營救任務的。卡特總統接到報告後,當即決定取消營救行動,命令所有的飛機和人員迅速撤離伊朗。然而更令「藍光」突擊隊員狼狽不堪的是,撤離過程中,又發生了運輸機和直升機相撞的事故。25日,美國政府第一次向新聞界公布了在伊朗進行了一次營救作戰的消息,並且宣告作戰行動失敗。
4. 伊朗的軍力似乎沒那麼強,為什麼人們說他是中東霸主
中東強國屈指可數,從綜合實力看,伊朗軍事實力是比較強的,算得上是中東強國,不過並沒有人說他是中東霸主。
5. 伊朗核科學家遇刺身亡,62人的特種部隊,為何沒有引起重視
伊朗的核武器科學家被暗殺身亡,這個新聞已經傳了很久了,而且我在幾個問題下都做了回答,有興趣的小夥伴可以去看一下。那麼為什麼出動了62人的特種部隊,但是依然沒有引起重視呢,關於這個問題,我會在下面做出詳細的解答。
一、這個新聞事件的始末。
伊朗的這個時間指的是在前兩天的時候,伊朗的一位核武器科學家被暗殺身亡了,而且這種暗殺是在光天化日之下進行的,這個事件爆發之後引發了全網的轟動,甚至全球范圍內都在關注這樣一個事件。有消息透露,證明核武器科學家在返回自己車輛的時候遭遇了汽車炸彈襲擊,同時也有很多武裝分子對著車輛掃射,導致了多人身亡。在此之後,這名科學家被送往醫院,但是因為失血過多,搶救無效身亡。
6. 哪些原因導致了美國和伊朗的關系不好
伊朗是政教合一的國家,它的石油資源豐富,但是伊朗反對以色列的政治態度,這是以美國和伊朗關系破裂的一個重大原因。在1979年之前,美國和伊朗關系不錯,1979年伊朗什葉派宗教領袖霍梅尼發動了伊斯蘭革命,推翻了巴列維王朝,同時爆發了伊朗人質危機,美國駐伊朗大使館52名外交官被伊朗扣押長達400多天,兩國關系從此破裂,1980年美國總統卡特開啟了對伊朗的經濟制裁,1984年美國又將伊朗列入支持反恐怖主義國家。伊朗伊斯蘭革命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權,是美國與伊朗關系破裂最直接的原因。伊朗的石油資源豐富,在巴列維王朝時期,伊朗的石油資源一直是美國和英國聯手霸佔,而伊斯蘭革命之後霍梅尼政府將石油資源收歸國有,這嚴重了損害美國利益,這也是導致伊朗和美國關系破裂的原因。其次美國和伊朗的關系,美國有600多萬猶太人,美國和以色列的關系像親兄弟一樣,而伊朗建立政教合一的伊斯蘭共和國以後對於占據伊斯蘭教聖城耶路撒冷的以色列態度十分強硬,甚至要將以色列從地圖上抹去,這就導致伊朗和以色列的關系非常的惡劣,這也是美國和伊朗關系最終破裂的一個直接原因,因為美國有很多富裕的猶太人掌握著經濟命脈。
7. 1979年內賈德人質事件
伊朗否認當選總統內賈德曾參與扣押美國人質事件。
認為內賈德參與了當年扣押美國人質事件,缺乏令人信服的證據。
1979年11月4日,伊朗大學生佔領了美國駐伊朗大使館,將52名美國人扣為人質長達444天,導致美國與伊朗斷交和凍結伊朗在美國的數十億美元資產。扣押美國人質事件已經過去20多年。上面提到的事件的三個參與者如今已成為改革派人士,譬如米爾達馬迪,如今他主張同美國改善關系,甚至曾表示願向人質道歉。對於那場事件,參與者如今有的認為是正確行動,有的則不然,更多的則認為應當歷史地看待它。
美國試圖干預伊朗政權唄!但這個事件是假的。
另外,向你推薦一個論壇,貓眼看人,都是年輕人討論政治問題的,很有深度!
8. 中國、美國、英國、法國、義大利、伊朗現有多少軍人
中國二百萬,美國三百萬,英國一百五,法國一百八萬,義大利一百萬,伊朗三百五十萬
9. 武裝討薪的典型:2500名官兵進首都索餉,結果直接建立了個新王朝
從 歷史 的角度看,一個政權的建立,往往要依靠軍隊的支持;而一個政權的覆滅,也經常與軍隊兵變脫不了干係。世界 歷史 上,因兵變而造成的朝代更替事件,不計其數。中國有趙匡胤的「陳橋兵變」,高麗有李成桂的「威化島回軍」。 而同為亞洲大國的伊朗,在其 歷史 上也有多次兵變事件。 其中距今較近的一次,是以軍人索要軍餉為導火索的,而這次兵變,也促使一個著名王朝在伊朗崛起。
這次兵變,便是由禮薩汗發起的軍事政變。在此之前,禮薩汗是波斯哥薩克師的上校指揮官,其麾下有2500名官兵。說到這里,就需要先闡述一下伊朗近代 歷史 。眾所周知,伊朗曾是亞洲的超級大國,但是自19世紀起便不斷衰落, 繼而逐步淪為英俄兩大列強的棋子,在英俄大博弈中備受宰割。 一戰時期,伊朗雖宣布中立,然由於其國力衰落,且居於四戰之地,故仍遭受兩大參戰陣營的武裝干涉。
一戰時期,英俄為了遏制同盟國集團,遂加強在伊朗境內的代理人培植。 其中,英國建立「南波斯洋槍隊」;而俄國則支持「波斯哥薩克師」。 其實,波斯哥薩克師,本是伊朗沙阿在訪問俄國後自行建立的,但由於其編制和俄國哥薩克接近,其教官也有不少俄國人,遂很容易被沙皇俄國控制。因此,在這種外部列強干涉的情況下,伊朗軍事主權被進一步破壞,許多愛國的伊朗軍人,也對卡扎爾王朝的腐朽軟弱極為不滿。
但 歷史 的轉折,往往在不經意間出現。1917年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兩聲炮響,極大削弱了俄國對亞洲的影響。十月革命後,蘇維埃政權進行的國內戰爭,又沉重打擊了波斯哥薩克師中的帝俄勢力,間接促使了這支軍隊的伊朗化。 在此情況下,波斯哥薩克師的控制權,逐漸落到伊朗本國軍官手中,禮薩汗便是其中之一。 1919年,禮薩汗被提拔為陸軍上校,成為波斯哥薩克師的副指揮官,統領著2500名官兵。
沙俄消失了,但英國卻仍然存在。一戰結束時,英國雖元氣大傷,卻並不源於放棄其在伊朗的利益。當時,伊朗政府中的反英傾向已十分強烈,然而英國人又拒不撤走。於是,英國人再次發揮了他們「攪屎棍」專長, 而波斯哥薩克師,也成為他們手中的一枚重要棋子。 1920年11月22日,英國要求這支部隊交由英軍指揮,否則就終止對伊朗的援助。與此同時,英國人開始同這支部隊的指揮官——禮薩汗進行聯絡。
此時,禮薩汗麾下的波斯哥薩克部隊,駐扎在古城哈馬丹,官兵們多次出生入死,卻連續數月沒領到軍餉,無不滿腔怒火。英國正是看出了這一點,而慫恿禮薩汗發動政變。不過,禮薩汗也是位謀略頗深的政壇老手, 他只是想借英國之手改變政局,並不想對英國馬首是瞻,於是便同英國玩起了一場博弈 游戲 。 不久,禮薩汗找到了澤亞丁、穆爾特茲汗等志同道合的政治盟友,准備進行兵變。
1921年2月21日拂曉,禮薩汗在盟友的幫助下,率領2500名官兵進軍德黑蘭。出發前,禮薩汗集結隊伍,先是陳述了卡扎爾王朝的喪權辱國,後又痛斥了拖欠軍餉的行徑,在場官兵無不情緒激昂。 由於出其不意,加之官兵們擁有思想加成,所以這支部隊的進軍相當神速。 當天上午十點,部隊就到達德黑蘭郊外。當天下午三點,部隊未經多少抵抗就控制了首都,繼而掌控了政局。
兵變之後,禮薩汗並沒有立即稱王,而是採取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策略穩定局勢。 禮薩汗首先安定首都和各大城市的秩序,此後對舊軍隊加以整合,繼而以軍隊為後盾,鏟除伊朗各地的割據勢力。而在大權在握之後,禮薩汗隨即對舊政府的官員們進行降級、撤職,以打造以自己的核心的領導班子。1922~1925年間,伊朗各地的反對力量均被禮薩汗鎮壓,伊朗內政得到了鞏固。
而在對外問題上,禮薩汗亦採取謀略,在列強間縱橫捭闔。1921年2月26日,伊朗同蘇維埃國家簽署友好條約,從而使伊朗的北翼獲得了暫時性的安全。與此同時,在禮薩汗等人的不斷交涉下,英國出於利益考量,也逐步收縮其在伊朗的勢力。 1919年,英軍分批撤出伊朗,僅維持其對石油的控制。同時,蘇軍也撤出伊朗北部。 在此情況下,伊朗歷時十二年的外國軍事佔領時期便宣告結束。
在大權穩固後,1925年12月,禮薩汗召開制憲會議,正式加冕為王(沙阿或沙赫),建立巴列維王朝。 對於伊朗而言,巴列維王朝雖遠算不上最強盛的朝代,但卻在伊朗近現代 歷史 中起到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 而巴列維王朝的淵源,也離不開禮薩汗的軍事政變。總體來說,正是禮薩汗發動的兵變,才逐步確立了巴列維王朝的統治。
參考資料:《中東國家通史·伊朗卷》、《伊朗史》
10. 相距遙遠的伊朗與英國為啥有仇
從地理位置上看,伊朗與英國相距甚遠,直線距離也要在5000公里以上。那麼,這兩個根本就不搭界的國家是怎麼結下的仇?而且給人的感覺它們之間的仇恨是乎不亞於美國。
此後伊朗和英國幾乎再無往來。但1979年伊朗巴列維王室被推翻,並與美國斷交後,伊朗成為了大多數西方國家的眾矢之的。所以,在很多國際問題上,英國對伊朗品頭品足、說三道四,大國情結溢於言表,對此,伊朗當然十分憤怒,新仇老恨湧上心頭,所以常常是以牙還牙,使兩國事端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