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獅子與老虎到底誰更兇猛
論單挑的話,顯然是老虎更勝一籌。
證據一:老虎比獅子體型更大
由於動物的體形通常決定了他們的力量,所以成年東北虎,西伯利亞虎的絕對力量勝過大多數非洲獅。細細論來,獅子,尤其是雄獅,其頭臉由於鬃毛而誇張,身段反顯得單薄;老虎的體魄雄渾,頭面卻稍嫌精巧。
西伯利亞虎在老虎中體形最大,。資料記載現存最大的貓科動物是前蘇聯中亞共和國獵取的西伯利亞虎,雄性、體長5米(不計尾巴)、體重760公斤,是普通西伯利亞虎或非洲獅的兩倍。 非洲獅:體重350-400公斤,身長3。5米。
證據二:老虎是獨居動物,獅子是群居動物,老虎戰斗經驗更突出
從個體捕獵技能上來看,老虎力量速度兼備,能上樹游泳,單獨捕獵成功率很高。獅子的生存之道則是結群捕獵(獅子是貓科動物中唯一真正群居的動物),講究協同作戰能力。
獅子單獨捕食能力很差,只能依靠群體伏擊,只有在旱季走頭無路時才攻擊非洲象、犀牛、野牛,一般10隻以上非洲獅一擁而上分割象群,由母獅在大象、野牛背後襲擾,雄獅正面攻擊。雄獅單挑的幾乎沒有。單獨非洲獅無力生存,被獅群驅逐的老年雄獅一般被狗群捕殺或被三色豺捕殺。
虎的體態
虎的體態雄偉強壯高大,毛色綺麗,從北而南呈黃色到紅色漸變,有深色條紋。頭圓,吻寬,眼大,嘴邊長著白色間有黑色的硬須,長達15厘米左右。
頸部粗而短,幾乎與肩部同寬,肩部、胸部、腹部和臀部均較窄,呈側扁狀,四肢強健,犬齒和爪極為鋒利,嘴上長有長而硬的虎須,全身底色橙黃,腹面及四肢內側為白色,背面有雙行的黑色縱紋,尾上約有10個黑環,眼上方有一個白色區,故有「吊睛白額虎」之稱,前額的黑紋頗似漢字中的「王」字,更顯得異常威武,因此被譽為「山中之王」或「獸中之王」。
虎各亞種之間的體型和形態差異很大。西伯利亞虎最大,雄性體長可達3.7米,體重423千克。雌性的體長最大為2.4米,體重為168千克。雄性印度支那虎雖然體形比西伯利亞虎小,但體長2.85米,體重195千克,具所有虎亞種中最長的頭骨,長319-365毫米。蘇門答臘虎是最小的活亞種,雄虎體長2.34米,體重136千克;雌虎體長1.98米,體重91千克。
⑵ 老虎和獅子那個厲害,是百獸之王
這個問題一直困擾很多人的童年。
老虎選擇西伯利亞虎為代表,有時提提印度虎-孟加拉虎、中國虎-華南虎;獅子以非洲獅為代表。
先比較體形和重量。
西伯利亞虎在老虎中體形最大,也比非洲獅略大。資料記載現存最大的貓科動物是前蘇聯中亞共和國獵取的西伯利亞虎,雄性、體長5米(不計尾巴)、體重760公斤,是普通西伯利亞虎或非洲獅的兩倍。
孟加拉虎次之,也比非洲獅略小。孟加拉虎體重300公斤,體長3米。
華南虎更小,體長2.5米,體重200-250公斤。但性情最暴烈。
非洲獅:雄性體重350-400公斤,身長3.5米。
再比較捕食技巧和在食物鏈中的地位。
西伯利亞虎在所有貓科動物中捕食技巧最高,這是因為其棲息地高寒惡劣,野牲稀少,無法承受捕食失敗。西伯利亞虎在當地食物鏈中無可爭議處於頂點,其獵物包括所有食草獸和食肉獸,大型且性情暴烈的食草獸如:馬鹿、亞洲野豬。食肉獸如:亞洲棕熊、豹、亞洲黑熊、狼、猞狸、獾、狐。由於豹與虎食物相同,所以在虎的領地絕不允許豹存在,因此捕食豹的幾率很小,但有資料顯示西伯利亞虎的糞便中發現豹的毛發。亞洲棕熊盡管體形龐大也不是東北虎對手,雄性棕熊被虎偷襲的記載很多。而黑熊更不行了,在冬季冬眠的黑熊經常被虎從洞中挖出甚至沒有機會抵抗。在北亞狼群個體數量少,一般不超過7隻,因此只能躲避虎。當然有很多傳聞雄性野豬戰勝東北虎,不過野豬是防禦方,不被捕殺是勝利,能擊斃西伯利亞虎的記載太少。而且受傷致死的虎一般是老年、殘疾虎(缺犬齒)或年青幼虎,無法捕食其他野牲,才不得不攻擊戰力很強的雄野豬。由於西伯利亞虎(我國稱東北虎)與人類生活區較遠,所以西伯利亞虎對人類一般主動避讓,不去招惹陌生的東西。
孟加拉虎和華南虎棲息地野牲相對豐富而與人類重疊,因此其捕食成功率不如西伯利亞虎,但是對人類危險最大。與人類斗爭經驗最豐富的是華南虎。華南虎是中國獨有,與國人奮斗2000年,對如何攻擊和躲避技巧最豐富,所以處境最危險。50-60年代中國大規模捕殺華南虎,現在是比大熊貓還危險且珍貴的物種。殺人最多的記錄保持者是在印度的孟加拉虎,與印度人素質和當地環境有關。在當地食肉獸中豺對孟加拉虎和華南虎構成威脅,豺攻擊力不如狼,但群體比狼群更多且堅韌又沒有種族之分,不同豺群會配合攻擊虎豹。在印度曾有20隻豺群攻擊一隻成年雌性孟加拉虎,虎在第一次對抗中殺豺7隻,傷6隻,摧毀豺群的進攻力。但是殘余豺群立刻召喚鄰近領地的另一支豺群-26隻豺加入對虎的攻擊,虎在第二次抵抗中殺4隻,傷2隻後,開始逃跑。豺群追擊40公里,第三支小豺群加入堵截,最後近40隻豺捕殺這只孟加拉虎。虎被吃掉一半,在最後戰場又有7隻豺被殺。中國也有傳說-豺是虎剋星。但是亞洲象和亞洲犀牛、野牛不是孟加拉虎的對手。成年雄性亞洲象可以自保,但絕不主動攻擊老虎與非洲象相反,而且雌性亞洲象無力抵抗孟加拉虎。
非洲獅捕食能力很差只能依*群體伏擊,只有在旱季走頭無路時才攻擊非洲象、犀牛、野牛,一般10隻以上非洲獅一擁而上分割象群,由母獅在大象、野牛背後襲擾,雄獅正面攻擊。雄獅單挑的幾乎沒有。單獨非洲獅無力生存,被獅群驅逐的老年雄獅一般被?狗群捕殺或被三色豺捕殺。?狗群是報復,三色豺是謀殺-戰術很象亞洲豺。傷人最多的非洲獅是修建鐵路時的獅群,此獅群6-7隻共捕殺200多名工人(有誤),最後被消滅只留下兩只哺乳期的幼獅被送到動物園。
比較齒、爪等硬體。
犬齒大小、頜骨硬度相差無幾;爪的尖銳度相當。但是有學者推崇虎的爆發力,在北京動物園獅虎山獸舍的水泥地面上有一道被東北虎抓裂的裂痕。剝掉皮的獅虎驚人的相似,基本無法區分。從解剖中發現,老虎心臟容量大於非洲獅。
自然界中獅虎相遇的結果。
西伯利亞虎以西伯利亞為基地足跡遍布歐亞大陸直至南亞次大陸,發展為孟加拉虎亞種、高加索虎亞種和華南虎亞種,只有大海阻止其進入美洲。部分個體橫渡南海進入印尼群島,發展為蘇門達臘虎亞種。從極寒到極熱顯示頑強的適應力,虎是單獨活動,只有繁殖期雌雄才有幾天相聚,由雌虎獨立撫養幼崽。說明虎的生存能力強於非洲獅。
非洲獅從非洲大陸北上進入阿拉伯半島又進入南亞次大陸。歷史上在印度發生過獅虎的競爭,雖然沒有留下文字記載,但是非洲獅退讓到印度西北一隅(稱亞洲獅),而孟加拉虎遍布南亞、東南亞是最終結果。
中國稀有虎種
最有傳奇色彩的是中國黑虎又稱蘭虎。清末被傳教士發現於西苑(與中國麋鹿同地),後向看守官員行賄得到兩張黑藍色虎皮。但一直不能得到活體,被認為是皇家圈養的變異個體,隨麋鹿在中國滅絕或不承認黑藍虎的存在。但是在上世紀70年代,一農民在京郊十三陵發現一隻黑藍色成年虎,70年代末在京郊密雲山區發現兩只黑藍虎幼崽,說明經過近70年戰亂在北京居然保存下黑藍虎種群,令人不可思議。可惜再沒聽說黑藍虎的後續消息。當地山民認為黑虎是明清皇陵的守護神,增加幾多神秘……。
真實戰例
獅虎格鬥是有真實戰例的。1995年10月,我國沿海某市一開放式動物園曾發生過東北虎咬死非洲獅的事件。某夜,分隔獅虎籠的閘門因故障打開了,出於大型食肉獸間的競爭原則,實力相當的食肉獸相遇後要麼互相退讓,如果沒有退路就必須背水一戰,結果,當工作人員趕到現場時,非洲雄獅已倒斃在虎區正中央!經調查,非洲獅是經充分准備後入侵虎區的,但結果卻是讓東北虎一擊致命,東北虎首次攻擊就擊中非洲獅的咽喉要害,根本沒給對手還手的機會!擊斃對手後,東北虎還拖著比它重一倍的獅子走了30多米。
西伯利亞虎(東北虎)是體型最大的貓科動物,首先在體格上勝獅一籌。從捕獵技巧上說,虎向來是獨來獨往,捕獵都是*自己,單兵格鬥能力自然很強;獅子的生存之道則是結群捕獵(獅子是貓科動物中唯一真正群居的動物),講究協同作戰能力,因此,一對一打,獅子決不是虎的對手。
在歷史上,虎的分布一度遠達土耳其,有西伯利亞虎、華南虎、印度虎、孟加拉虎、黑海虎、新疆虎、蘇門達臘虎、爪哇虎、巴哩虎等亞種,但今天僅存前四個亞種。獅子的分布一度也很廣,除非洲和印度外,還有希臘獅和伊朗獅兩個亞種,其中伊朗獅和黑海虎還發生過激烈的生存競爭。
一般地說,食肉獸只捕獵體型小於它或與它相當的動物,對於與其實力相當的食肉獸,一般採取迴避的原則,如虎遇到熊,尤其是最大的食肉獸――棕熊,一般都互相避讓,但在印度,虎有時會捕獵小鱷魚,印度虎甚至能從鱷魚嘴裡搶食物
不多說了肯定是老虎厲害~
⑶ 老虎和獅子誰厲害
獅子與老虎真正野性對決兩者都很厲害 但誰是真正王者還說不定 因為自然界的事情永遠無絕對值可言 真正野性打鬥 什麼結果都可能發生 有很多的人都只站在客觀的態度去判斷問題 卻不站在主觀的態度去判斷問題 比如有虎迷的人說老虎厲害 並隨便舉一些例子 看了的人就說老虎厲害 同樣獅迷也是如此 動物園里的獅虎鬥是不能代表真正野性的 在中國的動物遠里是虎勝多 獅勝少 因為大部分獅子是死於東北虎之口 在世界各國動物園則你來我往各有絕色 因為在外國特別是西方沒有東北虎這樣的龐然大貓 都是小於東北虎的其他種類老虎 所以獅子與老虎勝負各有出色 旗鼓相當 在過去的古羅馬斗獸有記載 那裡的獅虎鬥幾乎都是野性 有說老虎比獅子厲害 打鬥勝負記錄19比11 又有記錄為獅子厲害 勝負記錄為12比8 其最著名的是一隻叫蘇丹一世的獅子一連擊敗十幾只老虎 但這些資料都有被獅虎迷的改動 還不能確信誰真正厲害 但有一點能夠證明就是『雙方各有輸贏』有虎迷說虎厲害 當時的亞洲獅是被虎趕出去的 這一觀點實是愚蠢 我們知道獅子歷來是群居的 即使不受食物與外來威脅的影響它們也同樣會群居 老虎自古都是獨居的 單只的老虎怎麼可能趕出群居的獅子真是荒唐 現今仍存活著野性亞洲獅 僅剩300多隻 它們生活在印度吉爾森林 導致亞洲獅大量減少的記載原因 少一部分是出於瘟疫傳染病 令一大部分則取絕於人類 因為它們常常襲擊人類和家畜 給人帶來威脅 印度人開始大量捕殺 又因為金錢緣故 獅骨是很好的葯材比虎骨更好 人類又去大量捕殺導致它們很開轉向瀕危 僅剩現在的幾百來只 存活在印度吉爾森林 再說說孟虎 在兩百多年前孟加拉與印度所有的虎有近兩萬只 而現在孟加拉和印度所有的野性孟虎的數量加起來不足一千隻 什麼原因造成的無疑還是人類 現今印度仍存活著野性的獅子與老虎 不知道是那個虎迷這么天真的觀點老虎把獅子趕出去的 真是可笑 既然老虎能把它的唯一競爭對手獅子趕出去 那麼它為甚麽不把影響它食物資源的熊豺狼豹都趕出去呢 偏趕走了獅子 如果還有虎迷認為老虎知道獅子是它唯一的對手 所以趕走了獅子 那麼在這個虎迷的眼中老虎已經穿越了畜生的極限成為了人類智慧的檔次 現在印度有關政府對這兩種瀕危動物保護的比較嚴密 才使這兩種猛獸沒有滅絕;還有人用兩種動物的捕獵技巧來做比較說老虎厲害 其實捕獵技巧在真正的打鬥上起不了多大作用 因為捕獵技巧是不能完全代表戰斗的 例如單只的非洲鬣狗能夠搶走雌性花豹的獵物 難道豹的捕獵技巧不高嗎 我們知道非洲花豹與美洲獅的捕獵技巧是自然界數一數二的 雌性花豹也是很兇猛的 難到它斗不過鬣狗嗎 只是出於它的戰斗勇氣不足的緣故 又例如四隻鬣狗就可以擊敗一頭雌獅 其實真正能代表戰斗的只有兩點 一是體形 二是勇猛度 這兩點才能起大部分作用 說體型西伯利亞虎占優勢 它是最大的貓科動物 說勇猛非洲雄獅占優勢 因為它肩負捍衛自己的家族的責任 打鬥對它來說是家常便飯 其戰斗意志絕對強於虎 在沒有真正野性對決我們仍然只能根據它們習性進行猜測 無法做出絕對值 有獅迷說獅子厲害 有孟加拉虎被亞洲雄獅咬死的真是視頻記錄 我看過這個視頻 我可以可以肯定的告訴獅虎迷這視頻是假的 這是一個在地坑中獅虎鬥視頻改動的 真正的結果是獅子並未咬死老虎 它們的打鬥是平手 獅子戰斗勇氣確實強於那隻孟虎 它追著虎打 最後虎確實倒下 但不是被咬死 而是體力殆盡以無法再起來戰斗 最後被人用繩子拉上去了 獅子最後也沒有相逼 在其他的獅虎鬥視頻更不能信 因為不是視頻模糊不清 就是獅子勝的比較多或又是沒有結局 這些視頻不能取信;又有一些虎迷說虎厲害 單只的老虎可以獵殺一頭牛 這個觀點太單純了 因為東北虎所捕的牛是我們家養的 一是它僅一千斤左右 二是它完全不具備野性 沒有很好的防衛能力 面對一個三百公斤的猛虎只能束手待斃 我們可以試想一隻東北虎去捕獲一頭三百斤重或以上的野豬會是什麼情況 不用我解釋給大家 你們也能想到是什麼結果 遠沒有捕獲一頭牛那樣容易 而且對它自身也有很大冒險 所以單只老虎捕獲一頭家養的牛不足為奇;在比較非洲獅 我們知道非洲獅所捕的牛可不是我們家養的牛那樣溫順 只有一千斤左右 相反它們捕的是體形龐大、重達一噸、完全屬野性的非洲大水牛 所以單只的獅子根本無法去捕捉它是正常的 試想讓一隻東北虎去捕捉大於它自身三倍的非洲野性大水牛 它也只能望風而逃 所以虎迷朋友不要再舉這些失敗的例子 舉一些要有說服力的例子 從以上所有觀點來看 都無法證實野性獅虎對決誰是真正冠軍 其實我是一個虎迷 但我以事實判斷 從小到大我就超喜歡動物 特別愛看有關動物的書或動物世界 從我個人對這兩種動物了解觀點來看 我認為獅子戰斗意志絕對強於虎 獅子是個可怕的拳擊手 而虎是優秀格鬥家 我個人結論是非洲雄獅強於或等於孟加拉虎遜於東北虎 因為體型大小才是取勝的關鍵 東北虎當之無愧的萬獸之王。
⑷ 去動物園看到獅子和老虎,想問下到底這兩種哪一方更厲害呢吼聲更大的是哪一方
獅子吼聲大,但沒有大的威懾力,老虎的吼聲中有一種人類無法聽到的聲音,可以使獵物無法移動,老虎更厲害
老虎選擇西伯利亞虎為代表,有時提一提孟加拉虎、華南虎;獅子以非洲獅為代表。
1、先比較體形和重量。
西伯利亞虎在老虎中體形最大,也比非洲獅略大。資料記載現存最大的貓科動物是前蘇聯中亞共和國獵取的雄性西伯利亞虎,體長5米(不計尾巴)、體重760千克,是普通西伯利亞虎或非洲獅的兩倍。
孟加拉虎次之,和非洲獅相差不大。華南虎略小,但性情最暴烈。
2、再比較捕食技巧和在食物鏈中的地位。
西伯利亞虎在所有貓科動物中捕食技巧最高,這是因為其棲息地高寒惡劣,野獸稀少,無法承受捕食失敗。西伯利亞虎在當地食物鏈中無可爭議處於頂點,其獵物包括所有食草獸和食肉獸,大型且性情暴烈的食草獸如:馬鹿、亞洲野豬;食肉獸如:亞洲棕熊、豹、亞洲黑熊、狼、猞猁、獾、狐。由於豹與虎食物相同,所以在虎的領地絕不允許豹的存在,因此捕食豹的幾率很小,但有資料顯示西伯利亞虎的糞便中發現過豹的毛發。亞洲棕熊盡管體形龐大也不是東北虎對手,雄性棕熊被虎偷襲的記載很多。而黑熊更不行了,在冬季冬眠的黑熊經常被虎從洞中挖出甚至沒有機會抵抗。在北亞,狼群個體數量少,一般不超過7隻,因此只能躲避虎。當然有很多傳聞雄性野豬戰勝西伯利亞虎,不過野豬是防禦方,不被捕殺就是勝利,能擊斃西伯利亞虎的記載太少。而且受傷致死的虎一般是老年、殘疾虎(缺犬齒)或年青幼虎,無法捕食其它野獸,才不得不攻擊戰鬥力很強的雄野豬。由於西伯利亞虎與人類生活區較遠,所以西伯利亞虎對人類一般主動避讓,不去招惹陌生的東西。
孟加拉虎和華南虎棲息地野獸相對豐富而與人類重疊,因此其捕食成功率不如西伯利亞虎,但是對人類危險最大。與人類斗爭經驗最豐富的是華南虎。華南虎是中國獨有,與國人奮斗2000年,對如何攻擊和躲避技巧最豐富,處境也最危險。1950~1960年代中國大規模捕殺華南虎,現在是比大熊貓還瀕危且珍貴的物種。殺人最多的記錄保持者是在印度的孟加拉虎,與印度人素質和當地環境有關。在當地食肉獸中豺對孟加拉虎和華南虎構成威脅,豺體型、攻擊力不如狼,但群體數量比狼群更多且堅韌,又沒有種族之分,不同豺群會配合攻擊虎豹。在印度曾有一20隻豺的豺群攻擊一隻成年雌性孟加拉虎,虎在第一次對抗中殺豺7隻,傷6隻,摧毀豺群的進攻力。但是殘余豺群立刻召喚鄰近領地的另一支豺群26隻加入對虎的攻擊,虎在第二次抵抗中殺4隻、傷2隻後,開始逃跑。豺群追擊40千米,第三支小豺群加入堵截,最後近40隻豺捕殺這只孟加拉虎。虎被吃掉一半,在最後戰場又有7隻豺被殺。中國也有傳說豺是虎的剋星。
非洲獅捕食能力很差,只能依靠群體伏擊,只有在旱季走投無路時才攻擊非洲象、犀牛、野牛,一般10隻以上非洲獅一擁而上分割象群,由母獅在大象、野牛背後襲擾,雄獅正面攻擊。雄獅單挑的幾乎沒有。單獨非洲獅無力生存,被獅群驅逐的老年雄獅一般被鬣狗群捕殺或被三色豺捕殺。鬣狗群是報復,三色豺是謀殺,戰術很象亞洲豺。傷人最多的非洲獅是19世紀烏干達修建鐵路時的食人獅群,此獅群共捕殺100多名工人,最後被消滅,只留下兩只哺乳期的幼獅被送到動物園。
3、比較齒、爪等硬體。
犬齒大小、頜骨硬度相差無幾,爪的尖銳度相當。但是有學者推崇虎的爆發力,在北京動物園獅虎山獸舍的水泥地面上有一道被東北虎抓裂的裂痕。剝掉皮的獅虎驚人的相似,基本無法區分。從解剖中發現,老虎心臟容量大於非洲獅。
4、自然界中獅虎相遇的結果。
西伯利亞虎以西伯利亞為基地足跡遍布歐亞大陸直至南亞次大陸,發展為孟加拉虎亞種、高加索虎亞種和華南虎亞種,只有大海阻止其進入美洲。部分個體橫渡大海進入印尼群島,發展為蘇門達臘虎亞種。從極寒到極熱顯示頑強的適應力,虎是單獨活動,只有繁殖期雌雄才有幾天相聚,由雌虎獨立撫養幼崽。說明虎的生存能力強於非洲獅。
非洲獅從非洲大陸北上進入阿拉伯半島又進入南亞次大陸。歷史上在印度發生過獅虎的競爭,雖然沒有留下文字記載,但是獅子退讓到印度西北一隅(稱亞洲獅),而孟加拉虎遍布南亞、東南亞是最終結果。
上述文字是我曾經看過的正式資料,時間久了記不清楚,數據可能有錯,但絕不是杜撰。
h__l
在歷史上,獅子的分布一度非常廣,除非洲和印度外,還有希臘獅和伊朗獅(西亞獅)兩個亞種,其中伊朗獅和裏海虎還發生過激烈的生存競爭。
獅虎格鬥是有真實戰例的。1995年10月,我國沿海某市一開放式動物園曾發生過東北虎咬死非洲獅的事件。某夜,分隔獅虎籠的閘門因故障打開了,出於大型食肉獸間的競爭原則,實力相當的食肉獸相遇後要麼互相退讓,如果沒有退路就必須背水一戰,結果,當工作人員趕到現場時,非洲雄獅已倒斃在虎區正中央!經調查,非洲獅是經充分准備後入侵虎區的,但結果卻是讓東北虎一擊致命,東北虎首次攻擊就擊中非洲獅的咽喉要害,根本沒給對手還手的機會!擊斃對手後,東北虎還拖著比它重一倍的獅子走了30多米。
東北虎是體型最大的貓科動物,首先在體格上勝獅一籌。從捕獵技巧上說,虎向來是獨來獨往,捕獵都是靠自己,單兵格鬥能力自然很強;獅子的生存之道則是結群捕獵,講究協同作戰能力,因此,一對一打,獅子決不是虎的對手。
一般地說,食肉獸只捕獵實力小於它或與它相當的食草動物,對於與其實力相當的食肉獸,一般採取迴避的原則,如虎遇到熊,尤其是大棕熊,一般都互相避讓,但在印度,虎有時會捕獵小鱷魚,孟加拉虎甚至能從鱷魚嘴裡搶食物。
磚
有比獅子大的老虎,也有比老虎大的獅子。雄獅頭部外觀雄壯,尤其是一副鬃毛顯得威風凜凜,看上去似乎比虎大,其實獅子的體型是比較消瘦的;而老虎的頭部雖然不顯得那麼大,但軀體卻很壯實,並不像很多人認為的那樣就比獅子小。
如今,獅子和老虎的自然分布區相互隔離,野生環境下獅子老虎不可能碰到一起干架。現在多認為中國南方發現的亞洲古貓化石才是老虎的直系祖先,然後再向北向西向南遷徙發展,演變為不同亞種,遍布幾乎整個亞洲。而獅子,有看法認為史前時代曾一度遍布南歐、亞洲大部和北美地區。因而在古代的中西亞,獅子老虎的分布區是重疊的。
而到了今天,野生獅子在亞洲大陸幾乎消失,只有在印度西北的吉爾叢林區一隅才能見到獅子的蹤影,老虎則成為亞洲猛獸的代表,分布在東北亞至南亞的廣大地區,包括印度的大部分地區都能看到老虎。這是獅子戰鬥力不如老虎強大的結果嗎?
我認為不是。
成年獅子一般由母獅負責捕獵,雄獅負責保衛領地,所以一般雄獅是坐享其成的,比較懶惰。而老虎則是單獨行動,機警狡猾,靈活性好。體格上比較,一些種類的雄虎和雄獅不相上下,但單打獨斗,獅子敗給老虎的概率比較大。在古羅馬斗獸場,經常上演獅虎搏鬥的比賽,結果往往是老虎獲勝(圖119,古斗獸場上的獅虎搏鬥)。不過,在自然環境下,獅子老虎要打架,單挑的機會很少,因為獅子通常都是群體行動,而老虎獨來獨往,一旦群毆,孤家寡人的老虎肯定要吃虧,所以,從社會學角度講,獅子要比老虎強大。
為什麼在印度出現獅子退讓老虎的情況呢?我覺得,有兩方面原因:
1、環境影響。
獅子發源於非洲原野、老虎發源於東亞山林,它們首先是最適應原產地的環境氣候,然後才逐漸向外擴展。獅子的群體構成和捕獵習性都適合於廣闊的原野,而南亞次大陸的山地叢林,則顯然更適合於老虎的生存競爭。反過來說,獅虎競爭時間有萬年以上,既然老虎強大到使獅子節節後退,為什麼沒一隻虎能進入非洲呢?其實,到了西亞和阿拉伯地區,就變成獅子占據地利,坦盪高原和戈壁沙漠有利於獅子發揮群體優勢,使得老虎止步不前了。
2、人類活動的影響,這是不可忽視的。
看看印度的歷史就知道,在西方人到來以前,外敵入侵都是從西北部進入印度次大陸的,這正是獅子進入印度的途徑,也是印度文明較早的發源地,同時也成為印度自然環境惡化最嚴重的地區。換句話說,獅子的生存地盤受人為因素干擾比較大。而印度人不管是原來的佛教還是後來的印度教,都不主張殺生,因而其他地區的野生動物(包括虎)受人類影響較小,這也就是為什麼如今印度依然擁有大量種類繁多的珍禽異獸、而被稱作是「野生動物王國」的原因。所以印度的老虎分布范圍大於獅子就不奇怪了。
總之,地理環境的差異,決定了獅子老虎不同的戰斗風格和作戰策略。廣袤的平原上,適合發揮群體的力量,鎖定目標,以逸待勞。叢林中,獵物容易閃避、躲藏和逃逸,對個體的搏擊技能要求更高。這樣說一點不過分:獅子是戰略家,老虎是戰術家。戰略家吃飽了就睡,養精蓄銳,世稱「睡獅」;戰術家則刻苦練功,會游泳和各式摸爬滾打的技巧,有不恥下問向貓學藝的傳說。硬逼著獅子老虎決一死戰,那麼打群架老虎肯定斗不過獅子,個對個獅子很難贏得了老虎。在亞洲的崇山峻嶺,善於利用地形造勢的老虎居上風;換了非洲的一馬平川,擅長組織圍攻的獅子占優勢。
============================
現在在學術界關於虎強於獅的觀念已經得到普遍認同,下面通過虎獅的詳細數據來進行說明,所列數據均為平均計。
以下都採用成年健康的獅虎,由於雌獅和雄獅的差別過大,因此獅子一般均採用雄獅。
1、體型比對
老虎是最大型的貓科動物目前已經沒有任何異議。
但在古代西方世界,他們所能接觸的是最大型的非洲雄獅和最小型的中南亞老虎,由此引起視覺上的誤會,而認為獅子是最大的貓科,並成為西方許多國家的標志。直到百餘年前他們接觸到了更大更兇猛的孟虎和西虎,才最終改變的這種觀念,形成了由獅子中心說向老虎中心說的轉變。
而在東方,老虎一直穩居中堂,是神的象徵,而獅子不過是守門神,只是猛獸的象徵。
這樣由於東西方對獅虎主觀意識的差別而最終引發了獅虎鬥的千年爭論。
猛獸之間的爭斗體型大的往往佔有相當優勢,體型大的老虎勝獅子似乎沒有說服力,下面提到的都是獅虎相當的情況。
2、生理數據
下面幾乎纜括了猛獸的所有的生理特徵:
(1)頭顱比較
獅子因為鬃毛的原因,在視覺上感覺相當大,其實除掉鬃毛後和老虎相差無幾,剝皮後的獅虎也很難分辨,因此顱骨差別不大。
鬃毛是雄獅的象徵,以至往往被無限誇大,甚至成了決勝武器。生物學上將雄獅鬃毛的作用定義為:雄獅之間實力的顯示、雌獅擇偶的標准,
鬃毛對雄獅有一定的防守作用但同時會消弱它的攻擊能力。
(2)心臟容量
在解剖學中,老虎心臟容量大於非洲獅,這一條相當重要。在同等生理素質的對手中,它反映了一個物種具有更大的爆發力、耐力和體能恢復能力。
(3)嘴
貓科嘴的張合度都約60度(劍齒虎可達100度),老虎顎部球型肌在貓科中最發達的,獅虎的咬合力差別不大,虎略強,虎約450kg,雄獅400kg(附:鱷後端約1000kg(合2200磅),前端770kg,大白鯊約770kg,人約80kg)。
虎犬齒長約6cm,雄獅約5cm,虎的咬合深度約為11cm,雄獅約9cm。咬合深度深1cm往往就能決定對方是生還是死,這也使獅子使獵物的致死率比老虎要小的多。
但獅子的齒根略粗於老虎。生物學家解釋之所以獅的齒粗,是因為獅子無法快速將到手的獵物殺死而導致獵物的反抗,為了在獵物反抗中不致使犬齒折斷,才使犬齒進化得更粗。
(4)前肢
老虎前掌是貓科中最大的,雄虎的掌寬約10.5-11.5cm,雌虎約8.5-9.5cm,雄獅約7.5cm。
掌擊是虎的常用手法,其掌力居貓科之冠,可達1噸,力量比雄獅大10%,而獅子不論是博殺還是捕食,掌擊都不是它的特點。
貓科都有磨爪的習慣,但成年後的獅子磨爪的頻率有所減少,這和生活環境有關,因此爪子不如老虎鋒利。
虎的爪子在貓科中最長,西虎約10cm,孟虎約9.2cm,獅約8cm。
獅子常被大型獵物從其身上甩落下來,可見其前肢力量不夠、爪子嵌入不深,而老虎極難被野牛甩落。
(5)後肢
獅子後肢力量不足,只能半直立,因此獅子不擅掌擊,而老虎後肢力量強大,可以完全直立,直立後可比獅子高一個半頭。
後肢力量直接影響了跳躍能力。老虎可跳上2.2-2.4m的高度,雌獅約1.8m,老虎摸高可達6.5m,雌獅為4.5m,而雄獅幾乎不會跳躍。
綜合四肢老虎的更為粗壯,而獅子四肢相對瘦弱的多。
(6)肌肉
孟虎和獅子都屬熱帶、亞熱帶,兩者肌肉相差不多。虎的肩部力量強大,雄獅的力量集中在頸部。
東北虎的脂肪主要在皮下,而不是附著在肌肉上,其肌肉重量可佔全身重量的70%左右。據中國生物學家對東北虎解剖報道:西虎肌纖維極為粗壯,幾乎找不到脂肪,比最好的健美運動員的肌肉還要結實。
(7)骨骼
老虎有更加完美的骨骼,其骨骼平均密度比獅子高約1.2%,這意味著老虎更加強壯,抗擊打力更強。
(8)速度
東北虎沖刺速度約為56km/h,孟虎快得多約為68km/h,雌獅介於兩者之間為64km/h,雄獅為56m/h。
(9)柔韌性
老虎的體型修長,而雄獅體型粗短,這意味著老虎可以做更大范圍、更靈巧的轉身。
(10)其它
平衡力方面,老虎可以走體操比賽中的平衡木,而獅子則不行。
老虎尾巴雖然沒有傳說中的強大,但依然是其攻擊武器,獅子尾巴沒有攻擊作用。
貓科觀察家認為:老虎習性狡猾、獅子則相對憨直。
上面是生理上的硬體對比,以下是獅虎在生活實踐中的比對,其實就是技巧性的軟體對比。
技巧對猛獸相當重要,之前曾經有人模擬出猛獸對決,但馬上被引為笑話,因為他們只輸入了硬體數據,卻忘了輸入技巧數據,因為按照這種模擬,那麼獵豹將捕不到斑羚,而花豹也捕不到斑馬,因為這些獵物比捕獵者更加強壯,斑馬可一腳將花豹踢翻,而數據顯示花豹不會躲避,100%會被踢死,因此該模擬認為地球上不可能出現能捕殺比自身大的獵物的猛獸,而實際上呢...
其實上面的生理數據已經說明了孰優孰劣。技巧性更多的是些人為觀察的主觀概念,但實踐往往就是生理在生活中應用,我們姑且把它作為一個參考。
3、生活習性
(1)有的人因為獅子是群居而說其群體戰鬥力強,即獅群強於虎群。其實這種人是根據獅子的實際生活,即獅子的整體意識強來說的,但他們卻把另一個事實忽略不計,即獅群在同類打鬥中只有最強的雄獅才能決定勝負。
那麼獅群會不會把老虎看成同類呢,答案是可能的,因為虎獅之間會發生自然交配的情況,這在野生動物中只有把對方看成同類才會發生。
(2)同樣有人說雄獅是靠打鬥為生,因此認為雄獅的戰斗慾望更強,但殊不知老虎的領地性極強,體型小的老虎對闖入它領地的大老虎同樣會不惜一戰,有主場之利的老虎戰鬥力更強(因為這是飯碗問題)。相反雄獅在多數情況下只要擺擺鬃毛就決定了戰斗的勝負。在動物園中老虎咬死獅子的情況大多都是老虎以為獅子闖入了它的領地,而在野外領地之爭是常事,尤其是在老虎數量曾經繁盛的時候。
也就是說雄獅更多的是為配偶而戰,而老虎更多的是為領地而戰,它們的打鬥頻率本不相上下。
(3)雌虎不但要為領地還要為幼崽而戰,雄性貓科都有殺死非親幼崽的習性,單只雌虎為了保護幼崽而和體型大的雄虎時常都有打鬥,而一群雌獅遇到這種情況直接就是繳械投降。虎為獨居,由雌虎獨立撫養幼崽,說明虎的生存能力相當強大,而雌獅根本就無法獨立撫養幼崽。
(4)有的說雄獅不會衡量對手實力而勇往直前,其實這是嚴重誤會,雄獅衡量對手的標準是鬃毛,鬃毛差的雄獅會選擇自動退卻,而老虎在雄獅眼裡就是鬃毛差的獅子,因為雄虎就沒有長的鬃毛,因此雄獅往往會認為老虎不如自己可以一戰。
老虎和其它貓科一樣因獨居而謹慎,也會慎重評估對手的實力,因為評估失誤會帶來重傷而無法捕食,也就是說老虎不會打無把握之戰,這就引發了一個問題,即和老虎打架的獅子在老虎眼裡是可以戰而勝之的猛獸,而這種評估肯定比人類的評估還要准確。
4、打鬥技巧
貓科的咬合力在猛獸中不算最大,但爪子卻是最強,敏捷度也是最高,因此爪子是致勝武器,而牙齒只是至死武器。爪子加上技巧,這使貓科成了猛獸中唯一的能獨立戰勝比自身更強大猛獸的哺乳類(其它只能依靠群體力量)。
(1)老虎打鬥採用掌擊方式,實際就是一套組合拳,更多的是憑借其技巧,極少把腦袋早早的湊上去。
(2)雄獅是貓科的例外,他們之間的打鬥其實就是在比誰的嘴大,由於四肢力量和技巧的不足,幾乎拋棄了貓科爪子加技巧的優勢。雄獅更多的是憑借身體和力量,是一種推搡的手法,但我們知道無論是體型還是力量獅子相對於老虎都不會佔有優勢。
老虎可以雙掌齊用,而雄獅因後腿力量問題而無法完全支撐全身重量,要想完全發揮掌力,必須一隻前掌撐地。
(3)鬃毛對雄獅咽喉有一定的保護作用,但老虎往往都是先通過前肢的打鬥,在取得了相當優勢之後才會鎖喉,因為在沒有取得優勢之前就冒然鎖喉,其實就是對自己的咽喉不負責任。
5、捕獵技巧
捕獵技巧可以從側面反映猛獸所具有的技能。
(1)老虎捕食通常是偷襲,然後是短距離的沖刺,它要求具備更強的爆發力,因為如果反映遲鈍容易使獵物逃脫,而長距離追趕不是老虎的長處,老虎對付野牛是跳上牛背後緊緊的抓住,乃至更大的成年亞洲母象也是如此,而獅子只能撲到野牛的後臀且很容易被甩落下來,而亞洲野牛比非洲野牛並小不到哪裡去。獅子捕食通常是群體合圍,主要靠群體力量的托拽將其撲到。
(2)獅子對較小的獵物採用咬頸,對較大的如野牛是咬鼻,而咬鼻窒息方式往往顯得拖泥帶水,獅群常常有到手的獵物逃脫的可能,電視中有5隻獅子(包括有雄獅)捕殺一頭野牛而最終被逃脫,其實這反映了獅子不能有效的快速殺死獵物,還有居然會使幾乎沒有博殺力的獵豹負重傷後逃脫,這反映了獅子的殺傷率。
老虎的擊殺成功率相當高,擊殺手法也更豐富,有拍斷頸椎、咬喉、咬頸等,對較小的幾乎直接就是拍斷頸椎,對大於200kg如野牛是咬頸,這和獅子對付野牛的手法完全不同,但致命效率更高,往往是一擊致命,到手的獵物極少有逃脫的可能,因為老虎承擔不起這樣的失誤,特別是東北虎。
(3)獅群的捕食成功率根據獵物不同在10-20%之間,老虎成功率在5%左右,獅群成功率雖大於老虎,但平均下來就很低了。食物利用率也不及老虎,只能管一頓,而老虎捕食一次往往會管很久。
獅子是唯一吃腐食的貓科是單只獅子捕食成功率的一種體現。
(4)獅群和老虎都有能力在非常情況下捕殺超大型的獵物,如獅群之對於母象、長頸鹿等,老虎之對於母象、野牛等,但單只獅子無力捕殺比自身大的獵物,這在貓科動物中其實是很少見的,估計只有藪貓才是這樣,但藪貓身手畢竟可算貓科之冠,象獵豹一樣為了敏捷負出嘴小的代價情有可原。
6、生存競爭
獅群的生存環境主要競爭對手是鬣狗群、花豹,而孟虎是豺狗群、金錢豹,西虎是棕熊、遠東豹。
(1)落單的獅子生活極為困難,被獅群驅逐的落單雄獅一般只有3種結局,即餓死、被鬣狗群追殺、被三色豺群謀殺。
(2)單只豺狗的實力不如鬣狗,但豺群的規模和韌性遠大於鬣狗群,不同群的豺狗甚至可以聯合起來一起對付孟虎,曾經發生的先後近60餘只豺狗以慘重代價搞定一隻雌孟虎的著名戰例就是不同的3群豺狗組成的。
(3)棕熊是比西虎大得多的猛獸,遠東豹在西虎的打壓下生存得極其艱難,但和遠東豹同種的花豹在獅群的打壓下則生活得相當滋潤,可見獅群扼殺豹子發展的能力遠不如老虎,花豹由此被稱為生存得最為成功的大貓。
因此老虎和獅子競爭環境可以說同樣凶險,但即便這樣,排除人為因素,老虎獨居得依然十分成功,而獅子的獨居就意味者死亡。
7、博殺戰例
現在所看到的獅虎鬥都是圈養的,准確的說並不能由此得出結論,但可以得出參考結論。
(1)圈養猛獸在能力上相比野生的都有所退化,但有一個重要事實,這就是圈養猛獸中其技巧性越強的損失越大。
如將趨向於力量的熊科和趨向於技巧的貓科都從小圈養,明顯貓科的損失要大。同樣人類也是一樣,將一個剛出生的小孩從小就關起來,其具有的人類特有技能的損失是最大的,而這種人只能從生物學上講還算是人,但實際上和白痴無異。雄獅在於力量,而老虎在於技巧,其損失無疑比獅子會更大。
但即使這樣,圈養老虎的勝率也遠高於獅子,更不要說野生獅虎了。
(2)還有一個事實,那就是在現在所有獅虎鬥的記錄或視頻中,體型小的老虎戰勝大獅子的事件並不奇怪,而從無體型小的獅子戰勝大老虎的戰例。
(3)在選擇虎獅斗的戰例中,一般更多的是選用雄獅,而對老虎,幾乎都是不管公的母的一起選,而事實上雌虎比雄虎體格上還是有不小差距,只是沒有獅子的差別大而已。但如果真的這樣選,不妨拿一拿雌獅和雄美洲豹來鬥鬥。
但即便如此,雌虎同樣有戰勝雄獅的戰例,而雄虎對雌獅就是屠殺,雌獅對雌虎也可以說沒有什麼勝算可言。
8、進化
獅虎出自同一祖先。目前野生的獅虎不可能相遇,但在歷史上獅子和老虎的領域曾有過重疊,最後退讓到印度西北一隅(稱亞洲獅),而孟虎遍布南亞、東南亞是最終結果。
在沒有人類干擾之前,虎的足跡曾經遍布歐亞大陸,從極寒到極熱顯示了其頑強的適應力,而獅子只能局限於熱帶亞熱帶。
從生物、地理學上講熱帶雨林是地球最富饒的土地,而這就是孟虎的生存地帶。其實也可以通過美洲豹和美洲獅的競爭來作為對比,美洲豹強於美洲獅是不爭的事實,美洲豹占據了南美熱帶雨林的中心地位,而美洲獅則只能偏隅一方。
將所有數據列出之後,才發現獅子幾乎是全方位的落後於老虎,不佔任何生理優勢的野生獅子對野生老虎可以說幾乎就是完敗!
曾經有愛獅子的英國富豪進行地坑獅虎鬥,結果獅子贏了,其實老虎是被槍打中了,曾經有英國富豪進行獅虎鬥,就是地坑獅虎鬥,用的是最小的雌性蘇門達臘虎幼體和成年非洲雄師,每想到第一頭獅子見了老虎想逃跑,老虎殺了三頭獅子,最後一隻是為了掩蓋虎強於獅的事實,用搶把老虎打死,每想到老虎死在了占上風的時候,獅子 也沒攻擊,就倒下了,現代有西方學者模擬獅虎鬥,可他們只輸入了硬體數據,沒考慮技巧,而古羅馬經常讓獅子老虎打,大多也是老虎贏了老虎才是萬獸之王
⑸ 老虎和獅子哪個厲害
這個問題一直困擾很多人的童年。 老虎選擇西伯利亞虎為代表,有時提提印度虎-孟加拉虎、中國虎-華南虎;獅子以非洲獅為代表。 先比較體形和重量。 西伯利亞虎在老虎中體形最大,也比非洲獅略大。資料記載現存最大的貓科動物是前蘇聯中亞共和國獵取的西伯利亞虎,雄性、體長5米(不計尾巴)、體重760公斤,是普通西伯利亞虎或非洲獅的兩倍。 孟加拉虎次之,也比非洲獅略小。孟加拉虎體重300公斤,體長3米。 華南虎更小,體長2.5米,體重200-250公斤。但性情最暴烈。 非洲獅:雄性體重350-400公斤,身長3.5米。 再比較捕食技巧和在食物鏈中的地位。 西伯利亞虎在所有貓科動物中捕食技巧最高,這是因為其棲息地高寒惡劣,野牲稀少,無法承受捕食失敗。西伯利亞虎在當地食物鏈中無可爭議處於頂點,其獵物包括所有食草獸和食肉獸,大型且性情暴烈的食草獸如:馬鹿、亞洲野豬。食肉獸如:亞洲棕熊、豹、亞洲黑熊、狼、猞狸、獾、狐。由於豹與虎食物相同,所以在虎的領地絕不允許豹存在,因此捕食豹的幾率很小,但有資料顯示西伯利亞虎的糞便中發現豹的毛發。亞洲棕熊盡管體形龐大也不是東北虎對手,雄性棕熊被虎偷襲的記載很多。而黑熊更不行了,在冬季冬眠的黑熊經常被虎從洞中挖出甚至沒有機會抵抗。在北亞狼群個體數量少,一般不超過7隻,因此只能躲避虎。當然有很多傳聞雄性野豬戰勝東北虎,不過野豬是防禦方,不被捕殺是勝利,能擊斃西伯利亞虎的記載太少。而且受傷致死的虎一般是老年、殘疾虎(缺犬齒)或年青幼虎,無法捕食其他野牲,才不得不攻擊戰力很強的雄野豬。由於西伯利亞虎(我國稱東北虎)與人類生活區較遠,所以西伯利亞虎對人類一般主動避讓,不去招惹陌生的東西。 孟加拉虎和華南虎棲息地野牲相對豐富而與人類重疊,因此其捕食成功率不如西伯利亞虎,但是對人類危險最大。與人類斗爭經驗最豐富的是華南虎。華南虎是中國獨有,與國人奮斗2000年,對如何攻擊和躲避技巧最豐富,所以處境最危險。50-60年代中國大規模捕殺華南虎,現在是比大熊貓還危險且珍貴的物種。殺人最多的記錄保持者是在印度的孟加拉虎,與印度人素質和當地環境有關。在當地食肉獸中豺對孟加拉虎和華南虎構成威脅,豺攻擊力不如狼,但群體比狼群更多且堅韌又沒有種族之分,不同豺群會配合攻擊虎豹。在印度曾有20隻豺群攻擊一隻成年雌性孟加拉虎,虎在第一次對抗中殺豺7隻,傷6隻,摧毀豺群的進攻力。但是殘余豺群立刻召喚鄰近領地的另一支豺群-26隻豺加入對虎的攻擊,虎在第二次抵抗中殺4隻,傷2隻後,開始逃跑。豺群追擊40公里,第三支小豺群加入堵截,最後近40隻豺捕殺這只孟加拉虎。虎被吃掉一半,在最後戰場又有7隻豺被殺。中國也有傳說-豺是虎剋星。但是亞洲象和亞洲犀牛、野牛不是孟加拉虎的對手。成年雄性亞洲象可以自保,但絕不主動攻擊老虎與非洲象相反,而且雌性亞洲象無力抵抗孟加拉虎。 非洲獅捕食能力很差只能依*群體伏擊,只有在旱季走頭無路時才攻擊非洲象、犀牛、野牛,一般10隻以上非洲獅一擁而上分割象群,由母獅在大象、野牛背後襲擾,雄獅正面攻擊。雄獅單挑的幾乎沒有。單獨非洲獅無力生存,被獅群驅逐的老年雄獅一般被?狗群捕殺或被三色豺捕殺。?狗群是報復,三色豺是謀殺-戰術很象亞洲豺。傷人最多的非洲獅是修建鐵路時的獅群,此獅群6-7隻共捕殺200多名工人(有誤),最後被消滅只留下兩只哺乳期的幼獅被送到動物園。 比較齒、爪等硬體。 犬齒大小、頜骨硬度相差無幾;爪的尖銳度相當。但是有學者推崇虎的爆發力,在北京動物園獅虎山獸舍的水泥地面上有一道被東北虎抓裂的裂痕。剝掉皮的獅虎驚人的相似,基本無法區分。從解剖中發現,老虎心臟容量大於非洲獅。 自然界中獅虎相遇的結果。 西伯利亞虎以西伯利亞為基地足跡遍布歐亞大陸直至南亞次大陸,發展為孟加拉虎亞種、高加索虎亞種和華南虎亞種,只有大海阻止其進入美洲。部分個體橫渡南海進入印尼群島,發展為蘇門達臘虎亞種。從極寒到極熱顯示頑強的適應力,虎是單獨活動,只有繁殖期雌雄才有幾天相聚,由雌虎獨立撫養幼崽。說明虎的生存能力強於非洲獅。 非洲獅從非洲大陸北上進入阿拉伯半島又進入南亞次大陸。歷史上在印度發生過獅虎的競爭,雖然沒有留下文字記載,但是非洲獅退讓到印度西北一隅(稱亞洲獅),而孟加拉虎遍布南亞、東南亞是最終結果。 中國稀有虎種 最有傳奇色彩的是中國黑虎又稱蘭虎。清末被傳教士發現於西苑(與中國麋鹿同地),後向看守官員行賄得到兩張黑藍色虎皮。但一直不能得到活體,被認為是皇家圈養的變異個體,隨麋鹿在中國滅絕或不承認黑藍虎的存在。但是在上世紀70年代,一農民在京郊十三陵發現一隻黑藍色成年虎,70年代末在京郊密雲山區發現兩只黑藍虎幼崽,說明經過近70年戰亂在北京居然保存下黑藍虎種群,令人不可思議。可惜再沒聽說黑藍虎的後續消息。當地山民認為黑虎是明清皇陵的守護神,增加幾多神秘……。 真實戰例 獅虎格鬥是有真實戰例的。1995年10月,我國沿海某市一開放式動物園曾發生過東北虎咬死非洲獅的事件。某夜,分隔獅虎籠的閘門因故障打開了,出於大型食肉獸間的競爭原則,實力相當的食肉獸相遇後要麼互相退讓,如果沒有退路就必須背水一戰,結果,當工作人員趕到現場時,非洲雄獅已倒斃在虎區正中央!經調查,非洲獅是經充分准備後入侵虎區的,但結果卻是讓東北虎一擊致命,東北虎首次攻擊就擊中非洲獅的咽喉要害,根本沒給對手還手的機會!擊斃對手後,東北虎還拖著比它重一倍的獅子走了30多米。 西伯利亞虎(東北虎)是體型最大的貓科動物,首先在體格上勝獅一籌。從捕獵技巧上說,虎向來是獨來獨往,捕獵都是*自己,單兵格鬥能力自然很強;獅子的生存之道則是結群捕獵(獅子是貓科動物中唯一真正群居的動物),講究協同作戰能力,因此,一對一打,獅子決不是虎的對手。 在歷史上,虎的分布一度遠達土耳其,有西伯利亞虎、華南虎、印度虎、孟加拉虎、黑海虎、新疆虎、蘇門達臘虎、爪哇虎、巴哩虎等亞種,但今天僅存前四個亞種。獅子的分布一度也很廣,除非洲和印度外,還有希臘獅和伊朗獅兩個亞種,其中伊朗獅和黑海虎還發生過激烈的生存競爭。 一般地說,食肉獸只捕獵體型小於它或與它相當的動物,對於與其實力相當的食肉獸,一般採取迴避的原則,如虎遇到熊,尤其是最大的食肉獸――棕熊,一般都互相避讓,但在印度,虎有時會捕獵小鱷魚,印度虎甚至能從鱷魚嘴裡搶食物 不多說了肯定是老虎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