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東為什麼沖突不斷
基於兩點:一是利益之爭。中東有什麼,石油,石油是什麼,是現代工業的血液,不是這么說嗎,誰控制了中東,誰就控制了世界。二是信仰之爭。也就是伊斯蘭教和猶太教之爭。
以色列在中東地區是個彈丸小國,卻又是一個綜合實力上的超級大國.他在阿拉伯國家長期敵意和包圍的惡劣環境中頑強地生存下來,居危求安,以攻為主、以戰逼和,並在歷次大規模的戰爭和沖突中屢屢獲勝,贏得了自身的生存和發展,可以這么說,以色列是在夾縫中得以生存的。
今年6月底以來,中東再次陷入血雨腥風的戰亂,巴以雙方直接刀兵相見,硝煙的背後卻是美國與敘利亞、伊朗等角力。文官出身的以色列總理奧爾默特和國防部長佩雷茨盡管沒有帶兵沖鋒陷陣的經歷,卻採取了比行武出身戰功赫赫的前任更強硬的立場,以武力手段大打出手牛刀殺雞戰火高燃。
阿拉伯人和猶太人積怨太深,殊不知,他們曾經是一個祖先繁衍下來的手足兄弟。雙方以暴制暴以怨抱怨惡性循環不斷,中東的「冤冤相報」不得破解的怪圈另世人驚詫。
不管沖突多麼激烈,不管矛盾多麼復雜,巴以雙方的爭端還是為土地、生存、和平而斗爭。
土地是以色列所爭奪的生存空間重要載體,也是中東流血沖突的爭奪核心,盡管當年劃歸以色列的國土只有1.52萬平方公里,但以色列佔領了許多原本不屬於自己的阿拉伯領土,包括巴勒斯坦被佔領土,耶路撒冷阿拉伯區和戈蘭高地,實際上控制面積約2.8萬平方公里。戈蘭高地的戰略價值非常重要,誰佔領戈蘭高地,誰就控制了對方的命門和要害,以色列當然不肯放棄。以色列和敘利亞邊境南端巴勒斯坦境內的太巴列湖和以色列約旦邊境向南流的約旦河,構成了巴勒斯坦地區唯一的陸地淡水水源,堪稱巴勒斯坦的「生命之源」在錯綜復雜的的中東地區水資源也是生存空間爭奪戰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東既是一快貧瘠的土地,又是一快富饒的土地,所謂貧瘠是它浩瀚無垠的沙漠,所謂富饒,則是這快土地所埋藏的巨量石油和天然氣。
誰也不可能對此無動於衷。
目前,在中東所有的國家中,誰也沒能力和以色列單挑,就是聯合起來也不是精明的以色列人對手,幾次的中東戰爭證明也這一點。
巴勒斯坦至今仍為收復被佔領土和恢復合法的民族權利而斗爭,以色列當然不願意放棄佔領的土地,雙方恢復和談的希望及其渺茫。
歷史早已昭示人們,訴諸武力不是解決沖突的出路,戰爭只會給雙方造成更深重的災難。
停息戰火,鑄劍為犁驅除暴力,遠離苦難,這不僅是中東的希望也是世界的責任。
現在的雙方激烈交火給和平進程增添了新的變數,沒有和平,雙方都將失去一切。
但是,目前我們看不到和平的跡象,以色列要生存,而周圍都是對其充滿敵意的阿拉伯國家,這些國家恨不能將以色列徹底毀滅,仇恨會代代相傳一直壓在心底,阿拉伯國家大都有這樣的傳統,血和火也許會延綿下去。
就是以色列單方面迫於世界各方面的壓力願意停火,巴勒斯坦方面也不會停火.巴勒斯坦雖然是彈丸小地,但政治派別多如牛毛,在一些大派別之下,還衍生出名目繁多的分支派系和武裝組織.其中具有相當影響力的主要有五大派別,即法塔赫,(巴勒斯坦解放運動),哈馬斯(伊斯蘭抵抗運動),傑哈德(伊斯蘭聖戰組織),人陣(解放巴勒斯坦人民陣線)和民陣(解放巴斯勒坦民主陣線).
其中已經逝世的阿拉法特領導的法塔赫根據變化形勢變化,逐步改變了強硬政策,立場趨於溫和,務實,主張承認以色列的存在,同意以土地換和平的原則基礎上和平解決阿以沖突.
近年來遭受重創的哈馬斯也開始調整強硬立場,但在2006年初,執政多年的法塔赫意外地敗給首次參選的哈馬斯後,兩派武裝人員和支持者發生激烈的武裝沖突.
伊斯蘭聖戰組織是一個激進組織,反對巴意和平談判,主張通過聖戰結束以色列對巴勒斯坦領土的佔領,所以一直頻繁地襲擊以色列.
解放巴勒斯坦人民陣線也是一個極端的激進組織,反對一切形式的政治解決中東問題,主張武裝斗爭是對敵斗爭的唯一有效手段,與巴解組織嚴重分歧,故此,也以殘酷的手段對付以色列.
解放巴斯勒坦民主陣線相對人員少,但是一直反對美國的霸權主義,主張武力解決以色列,所以每次對以色列的襲擊中都有它的成員參與.
綜上所述,一個國家有如此之多的政治派別,且各自擁有自己的武裝力量,因政治主張各不相同互相仇視甚至發生武裝沖突,不能團結起來用和平的方式談判解決國家的困難,而是各自為戰,和平的陽光將會永遠照不到這個血雨腥風的災難地區.
改變了強硬政策,溫和,務實,主張承認以色列的存在,同意以土地換和平的原則解決同以色列關系的法塔赫無疑是一個先進的組織,但受其他派別的掣肘打擊,現在他依舊是無能為力.不解決激進分子的激進舉動,也許中東的戰火還將會無情地燃燒.
當前,在殘酷的沖突中以色列會占據絕對的上風,就是巴勒斯坦各個派別拋棄前嫌團結起來,同心協力對付以色列,也不是以色列的對手,除非他們採取溫和政策堅持土地換和平的陽光政策,但是,政治主張絕對不同,且宗教與政治不分家的各個派別會這樣合作嗎?這種可能是微乎其微的.
美國為了自身的利益在這里扮演了很不光彩的角色,它支持以色列其實是與敘利亞、伊朗等角力.
當前的局勢除非國際社會出於公正的態度,不偏袒任何一方進行強烈干預,用和平的手段從政治上解決巴以沖突,解決巴以沖突的鑰匙其實就掌握在雙方手中,只要和平的意願成為巴以雙方全體人民的共同訴求,以和平理性代替偏激沖動,以寬容理解代替仇恨,以協商代替刀兵相見,和平才能夠實現.否則,中東的槍炮聲會一直響下去。永遠也看不到和平的曙光
⑵ 中東戰爭不斷的原因究竟是為什麼
政治概念上的中東問題指阿拉伯國家(包括巴勒斯坦)與以色列之間的沖突問題,也稱巴以沖突。中東問題是資本主義列強爭奪的歷史產物,也是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的地區熱點問題,至今已半個多世紀。
中東地區戰爭不斷是公認的,除了巴以沖突、伊拉克內戰、敘利亞戰爭,還有很多小的沖突。中東戰爭不斷的原因是什麼?很多人說是因為石油,其實絕對沒有這么簡單。
4、宗教問題
各個宗教之間的紛爭不斷,所以,沖突很厲害。動不動就會打仗。這個是內部原因。
這些是中東戰爭不斷的原因種比較重要的,還有恐怖分子、貧窮帶來的動亂等等都是中東戰爭不斷的原因。
⑶ 中東戰亂不斷的原因有哪些
中東(英語:Middle East,阿拉伯語:????? ??????‎,希伯來語:????? ??????‎)是一個歐洲中心論詞彙,意指歐洲以東,並介於遠東和近東之間的地區。為什麼中東戰亂不斷呢?以下就是我整理的中東戰亂不斷的原因,希望對你有用。
中東戰亂不斷的原因
中東戰爭的表面原因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出賣了巴勒斯坦人民的利益,將他們的土地交給猶太人建立國家。而後以色列依靠美國地力量逐步侵佔了大片的阿拉伯領土。中東沖突是必然的,在《聖經》中,上帝應許亞伯拉罕給他一個孩子,由於他等不及,便和一女僕生了一個孩子叫以實瑪利(阿拉伯人的祖先),後來上帝賜給他一個孩子,起名以撒(以色列人的祖先)。由於以撒是上帝應許的,上帝應許把迦南地(即巴勒斯坦)賜給他的後代,他也對亞伯拉罕說:「至於使女的兒子,我也必使他的後裔成立一國,因為他是你所生的。」上帝對以實瑪利母親的應許是我必使你的後裔極其繁多,甚至不可勝數。」並說:「你如今懷孕要生一個兒子,可以給他起名叫以實瑪利,因為耶和華聽見了你的苦情(「以實瑪利」就是「神聽見」的意思)。他為人必像野驢。他的手要攻打人,人的手也要攻打他。他必住在眾弟兄的東邊。」(創世紀16章10-12節),這也預言了中東將會戰爭不斷和以色列人終會得勝。
猶太人佔領巴勒斯坦的理由是猶太人的祖先在巴勒斯坦生活過,可是這不是猶太人擁有巴勒斯坦的最根本理由,雖然他們數千年前就不是巴勒斯坦的主體民族了,但是《聖經》中上帝對雅各(以色列人的祖先)應許要把這塊地給他後人,而阿拉伯人在巴勒斯坦生活了幾千年。沙特國王曾經這樣說:「我們同情猶太人,可是他們建國要在我們的土地上割讓領土?歷史上誰在迫害猶太人?穆斯林嗎?既然德國人殺害猶太人就在德國劃出一塊土地給他們好了,為什麼要損害與猶太人的苦難毫無干係的巴勒斯坦人民的利益?」
簡單地說,中東戰爭主要由三個原因:石油、水、 文化 。
中東五次戰爭1948~1982年間,阿拉伯國家同以色列在中東巴勒斯坦及其周圍地區進行的5次戰爭。阿拉伯人和猶太人在這一地區的民族矛盾由來已久。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阿、猶矛盾在新條件下日趨尖銳,加上新、老殖民主義以及帝國主義、霸權主義國家對這一地區的爭奪,成為戰爭的主要根源。
第一次中東戰爭
亦稱巴勒斯坦戰爭。
在英國積極支持猶太復國主義的情況下,1947年11月29日,聯合國大會通過了第181(2)號決議,關於巴勒斯坦將來治理問題:英國在1948年8月1日前結束委任統治;委任統治結束後2個月內成立阿拉伯國和猶太國;耶路撒冷及其附近村鎮158平方公里作為一個獨立主體由聯合國管理。當時阿拉伯國家堅決反 對聯 合國的分治決議,認為猶太人離開故地近2000年,阿拉伯人生活於此已近1300年,怎麼能讓出家園,況且猶太人的苦難並非阿拉伯人造成,不能以犧牲阿拉伯人的利益讓猶太人復國。當時的沙特國王曾說:「誰迫害猶太人,就從誰的領土上劃出一塊給猶太人」。事實上阿拉伯人在二戰時對猶太人非常仗義。當時聯合國的分治決議,在總人口佔少數的猶太人獲得了55%的土地,而且集中了巴勒斯坦全境絕大多數的淡水資源,並且都是肥沃的平原。而總人口佔多數的阿拉伯人只分到45%的土地,並且都是貧瘠的丘陵,而且領土首尾被分成3塊。
1948年5月14日英國結束對巴勒斯坦的委任統治。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宣布建國。10分鍾後,美國承認以色列國。12小時後,阿拉伯聯軍進攻以色列。3天後,蘇聯承認以色列國。之後巴勒斯坦地區猶太人與阿拉伯人之間非正式的戰爭開始。也正是由於猶太人依靠聯合國建立自己國家的幻想破滅了,所以他們認識到只有用武力才能實現建國。1948年,猶太人開始驅逐巴勒斯坦地區的阿拉伯人,近30萬阿拉伯人逃離家園。埃及、外約旦、伊拉克、敘利亞、黎巴嫩等阿拉伯國家出動4萬軍隊(後增至6萬)向以色列進攻,佔領耶路撒冷東城區(舊城)、比爾謝巴等大片土地,逼近以「臨時首都」特拉維夫。開戰時,以色列武裝力量約3萬人,經緊急擴軍,采購武器,統一各派武裝力量,最後發展到10萬人,並於7月、10月和12月展開反攻與進攻。阿方由於內部矛盾,缺乏統一指揮,且受帝國主義掣肘,結果戰敗。阿軍亡約1.5萬人;以軍亡約6000人。1949年2~7月,埃、黎、約、敘分別同以簽訂停戰協定(伊拉克未與以色列簽訂)。巴勒斯坦除加沙地區和約旦河西岸部分地區外,均被以色列佔領。近百萬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趕出家園,淪為難民。
第二次中東戰爭
亦稱英法以侵埃戰爭或蘇伊士運河戰爭。1956年,英、法和以色列借口埃及收回蘇伊士運河公司和禁止以色列船隻通過運河與蒂朗海峽,向埃及發動進攻,企圖重新控制運河和鎮壓阿拉伯民族解放運動。10月29日,以軍1個傘兵營在西奈半島米特拉山隘空降,地面部隊也越過邊界進入西奈,配合英、法爾後的進攻。當時埃及總兵力約15萬人,有坦克500餘輛,作戰飛機250餘架(堪用者僅100餘架)。埃及總統納賽爾為集中兵力保衛運河,下令駐西奈的3萬部隊撤回運河區。以軍共出動10個旅,由裝甲部隊率先突擊,5天內佔領西奈和加沙地區。31日,英法聯軍出動各型艦艇100餘艘(含航空母艦和巡洋艦10餘艘),先以200餘架飛機襲擊埃海、空軍基地,掌握制海權、制空權;11月5日,在塞得港、富阿德港附近要點實施傘降和直升機機降;6日,出動2.2萬名登陸部隊佔領上述港口。埃及軍民堅決抵抗侵略者,尤其在保衛塞得港戰斗中,充分發動和武裝群眾,軍民聯合,英勇作戰,並利用美、蘇和英、法之間的矛盾,在全世界人民聲援下,英、法、以於6日深夜被迫同意停火和撤軍。埃軍亡1600餘人,損失飛機210餘架;英、法、以軍亡200餘人,損失飛機約20架。英、法軍於12月撤離。從此,美國便進一步插手中東事務。以軍於次年3月撤離加沙地區和西奈半島(由聯合國部隊進駐加沙和亞喀巴灣沿岸地區),但取得了通過蒂朗海峽的航行權。
第三次中東戰爭
亦稱「六五戰爭」。1967年阿、以矛盾和美、蘇對中東的爭奪加劇,以色列在美國支持下進一步向外擴張,借口埃及(當時稱阿拉伯聯合共和國)封鎖亞喀巴灣,於6月5日向阿拉伯國家發起突然襲擊。以軍乘埃軍早飯和軍官上班前戒備鬆懈之機,集中使用200架飛機空襲埃及各空軍基地,將埃軍絕大部分飛機摧毀於地面,爾後又擊毀敘利亞、約旦大量飛機;並出動22個旅實施多方向快速突擊,4天內佔領西奈半島和加沙地區,繼而攻佔耶路撒冷東城區和約旦河西岸地區,10日攻佔敘利亞戈蘭高地。埃及對以軍突襲估計不足,損失慘重。約、埃、敘先後被迫同意停火。結果,以色列又佔領6.5萬多平方公里的阿拉伯領土,數十萬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趕出家園(表1)。 第三次中東戰爭後,阿曼、以色列對抗繼續發展。埃海軍艦艇於1967年10月使用艦艦導彈擊沉以軍驅逐艦「埃拉特」號,首創導彈擊沉軍艦的紀錄。從1968年下半年開始,埃炮兵部隊向運河東岸以軍實施大規模炮擊。以軍則從1969年下半年開始向運河西岸包括開羅周圍地區實施戰略空襲。雙方還各派突擊隊偷襲對方。1970年 8月停火。這兩年的戰斗被稱為「消耗戰」。阿、以雙方分別從蘇、美得到新式武器裝備,為下次戰爭做准備。蘇、美對中東的爭奪加劇是導致第四次中東戰爭的重要國際原因。
第四次中東戰爭
亦稱十月戰爭。1973年10月,埃、敘為收復失地和擺脫美、蘇造成的「不戰不和」局面,向以色列開戰。伊拉克、約旦、阿爾及利亞、利比亞、摩洛哥、沙烏地阿拉伯、蘇丹、科威特、突尼西亞和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派部隊或飛機參戰。埃及(總統薩達特)企圖收復運河東岸部分失地,為爾後通過談判收復西奈半島創造條件。
敘利亞(總統阿薩德)企圖收復全部戈蘭高地。埃、敘為達成進攻的突然性,採取反復動員復員、進行軍事演習等多種欺騙 措施 並把開戰時間選定在伊斯蘭教齋月(穆斯林白天齋戒)和猶太教贖罪日(教徒當日齋戒,停止一般公務活動),隱蔽進攻企圖和進攻時機。以色列於1967年侵佔埃、敘部分領土後,擴大了防禦縱深,並在運河東岸構築巴列夫防線和在戈蘭高地構築防線,轉取守勢戰略。以軍自恃有強大的空軍、坦克部隊和偵察情報系統,驕橫麻痹,疏於戒備。
直到開戰前數小時,以統帥部(G.梅厄、國防部長M.達揚等)仍認為埃、敘不敢發動進攻,在西奈半島只駐4個旅,在戈蘭高地只駐3個旅。10月6日14時,埃、敘使用優勢兵力在炮兵、航空火力和防空火網掩護下,分別向西奈半島(西線)、戈蘭高地(北線)同時突然發起進攻。北線,敘3個步兵師當日突破以軍防線,7日,又投入2個裝甲師,進抵距以本土數公里的地區。西線,埃陸軍在海、空軍協同下強渡運河,第2集團軍3個步兵師在大苦湖以北、第3集團軍2個步兵師在大苦湖以南迅速突破巴列夫防線,步兵攜帶反坦克導彈、火箭筒率先穿過以軍各支撐點間的空隙,擊毀大量以軍坦克;工程兵快速破堤,9小時打開60條通道,架設浮橋12座,保障2個裝甲師、2個機械化師等後續部隊渡河。海軍則同以軍艦艇進行海戰並用艦炮支援地面部隊進攻。
10日,埃軍按預定計劃停止大規模進攻。以色列在損失慘重、極為被動的情況下,迅速運員預備役部隊,使總兵力增至近40萬人,先以北線為重點,遏止敘軍進攻並實施局部反擊,集中使用空軍主力向敘地面部隊和防空導彈陣地展開攻擊並空襲敘後方大城市。11日,以軍3個師轉入進攻,越過1967年停火線,形成威脅敘首都大馬士革之勢,並打擊了伊拉克、約旦的援敘部隊,奪得北線戰場主動權。繼之,以軍將重點轉向西線。當埃軍於14日投入1000輛坦克展開第2次大規模進攻時,以軍投入800輛坦克,步、坦、炮協同作戰,並使用武裝直升機和其他飛機發射「小牛」、「百舌鳥」式空地導彈、「白星眼」式電視制導炸彈等,擊毀埃坦克250輛,迫使埃軍當日撤回進攻出發陣地。
15日晚,以軍A.沙龍師向大苦湖地區埃第2、第3集團軍接合部穿插突擊,先頭部隊於16日晨在湖北側德維斯瓦附近渡河,摧毀若干埃防空導彈陣地,為空軍活動創造有利條件;架設浮橋後,又有2個師渡河,向南迂迴,發展進攻;23日進抵蘇伊士灣,佔領阿代比耶港,對蘇伊士城和埃第3集團軍形成合圍態勢,奪得西線戰場主動權。24日,埃以雙方按照聯合國安理會決議停戰。埃、敘同以分別於次年 1月和5月簽署第1階段脫離軍事接觸協議。至此,埃控制了運河東岸縱深約10公里的狹長地帶,基本達到戰略目的1982年4月,根據1979年3月埃以和平條約,以色列完全撤出西奈半島。北線以軍撤至1967年停火線以西。
在這次戰爭中,埃、敘經過周密准備對以實施突襲和兩線夾擊,首戰告捷,使阿拉伯的民心士氣為之大振。埃軍渡河之役顯示出諸軍兵種協同作戰的威力。以軍動員快速,先北後西,重點用兵,化被動為主動,尤其向運河西岸的大縱深突擊,對於扭轉被動局面發揮了作用。雙方投入的坦克、火炮、飛機、導彈等數量很大,埃、以於14日一天內共展開1800輛坦克的大會戰為戰爭史上所罕見。阿、以分別使用蘇、美當時的先進武器裝備和得到蘇、美戰略空運的及時補充並利用蘇、美偵察衛星提供的情報。埃軍由薩姆-2、薩姆-3、薩姆-6、薩姆-7型導彈為主組成的防空體系,在戰爭初期掌握了戰場制空權,使以軍飛機數日內不敢進入運河空域;以軍則使用「響尾蛇」、「蜻蜓」等空空導彈和「加布里埃爾」艦艦導彈對付阿軍的飛機、艦艇。大規模電子對抗的展開使戰場情況更為復雜,作戰損耗加大。雙方飛機損失的約60%、艦艇損失的80%以上,大部被毀坦克均為各種導彈所擊毀(表2)。在戰略指導與作戰上,廣泛利用電子技術和使用各種戰術導彈,是這次戰爭的突出特點。
第五次中東戰爭
以色列入侵黎巴嫩(1982)
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借口其駐英國大使被巴勒斯坦游擊隊刺殺,而出動陸海空軍10萬多人,對黎巴嫩境內的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游擊隊和敘利亞駐軍發動了大規模的進攻,只用了幾天時間,就佔領了黎巴嫩的半壁江山。這是第四次中東戰爭以來,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之間最大的一次戰爭,稱為「第五次中東戰爭」。
戰爭背景
黎以戰爭的起因,總的說來,仍是巴勒斯坦問題爭端的繼續。以色列入侵黎巴嫩的主要目的是消滅巴勒斯坦解放組織,謀求在黎巴嫩境內建立一個親以政權,擠走敘利亞在黎巴嫩的駐軍。
巴勒斯坦人為了建立一個自己的國家,於1964年5月成立了巴勒斯坦解放組織,並展開了同以色列的戰爭。巴解游擊隊的基地設周圍的阿拉伯國家,主要設在敘利亞和黎巴嫩等國。1970年,巴解總部和所領導的游擊隊主力由約旦進駐黎巴嫩,後來又直接介入黎巴嫩國內斗爭,扶植和武裝伊斯蘭勢力,打擊親以的__勢力,逐步控制了黎巴嫩南部和首都貝魯特地區,成為「國中之國」。並構築軍事設施,不時地向以色列北部地區出擊和炮轟,尤其是在第四次中東戰爭中,巴解游擊隊協助埃及、敘利亞部隊,展開游擊戰,襲擊以軍基地、倉庫和雷達站等軍事設施。成為以色列的心腹之患。
1982年,以色列覺得時機已到:首先,英阿馬島戰爭爆發,成為國際上關注的焦點;其次,兩伊戰爭繼續進行,兩國無暇他顧,支持伊朗和支持伊拉克的阿拉伯國家存在矛盾,阿拉伯世界內部已四分五裂;第三,戰爭中可能支持和配合巴解的敘利亞國內形勢不穩定,且巴、敘間也有矛盾;第四,可以利用黎巴嫩境內的親以勢力——__武裝;第五,歸還西奈半島後,埃、以已達成和解,埃及不會介入戰爭。
猜你感興趣:
1. 中東戰爭的原因
2. 節能領域的國際趨勢與經驗
3. 第四次中東戰爭的經過是怎樣的
4. 東羅馬帝國滅亡的原因是什麼
5. 英阿馬島戰爭簡介
⑷ 為什麼中東地區會戰亂不止
首先不得不說中東爭霸的國家。中東霸權爭奪的主要參與力量由四個伊斯蘭國家:埃及,沙特,土耳其和伊朗,加上特立獨行的以色列組成。
這其中,埃及、以色列、土耳其、伊朗或是依靠共同的歷史記憶,或是依靠足夠龐大的主體民族,完成了國家的統一。即便在發生革命時,這幾個國家的框架依舊連續且正常地運行。這種適應性讓上述四個國家在未來中東地區依舊是主要力量。而沙烏地阿拉伯是阿拉伯半島上的異數。盡管民族認同不成熟、國家制度相對落後,但相對於和它比鄰的那些小王國來說,沙特國力足夠強,因此也參與到了爭霸活動中。和很多人認為的阿以沖突會是中東不穩定的閥門恰恰相反,以色列在建國的幾十年裡已經逼迫周邊國家承認了自己的存在。精神層面的對抗已經逐漸讓位給更實在的政權和經濟爭奪,即使同為穆斯林也要大打出手。這五支力量的相互對決,才是決定中東走向的關鍵。
這也就是為什麼中東會戰亂不止並且會越來越亂。
⑸ 為什麼中東地區戰亂不斷
1、文化差異
東西方文化頻繁交流,多種民族匯聚。中東的各民族仍然保留著自己的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大多數居民信仰伊斯蘭教,少數居民信仰基督教、猶太教和其他宗教。文化上的差異也是導致中東不安定的重要原因之一。
2、內部矛盾
(1)各個國家信奉伊斯蘭教的不同派別,教派之間的沖突影響了國家之間的關系;
(2)其次是伊斯蘭世界又有阿拉伯民族國家與非阿拉伯民族國家之分,由於宿怨,在產生矛盾時極易發生沖突;
(3)在各個國家爭取獨立時,由於西方國家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將一些國家、民族進行拆分。
(4)在伊斯蘭教復興於現代的道路中,泛伊斯蘭主義與伊斯蘭原教旨主義思潮占伊斯蘭復興運動中的主導思想,但是這不切實際的幻想與現實相距甚遠。
3、西方介入
美國在中東問題上的政策要點是:改造伊斯蘭社會(鎮壓伊斯蘭原教旨主義,用西方資本主義自由經濟和「民主」價值觀潛移默化影響阿拉伯國家);扶植親美政權;控制石油資源;調節巴以沖突(以和平方式解決巴勒斯坦問題)等。
4、石油資源豐富
中東是世界上石油儲量最大,生產和輸出石油最多的地區,中東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灣及沿岸地區。
由於自身對石油的消費量很少,中東所產石油90%以上由波斯灣沿岸港口用油輪運往歐洲西部、美國、日本、中國等國家和地區,是世界上輸出石油最多的地區,對世界經濟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5、水資源匱乏
中東氣候乾燥,河流稀少,還有大面積沒有河流的沙漠地區。水資源匱乏嚴重影響中東人民的生活和生產。隨著人口的增長、經濟的發展,中東水資源緊缺日趨嚴重。河流、湖泊水資源分配上的矛盾,也是形成中東緊張局勢的原因之一。
⑹ 為什麼中東一直戰亂不斷,極端組織層出不窮
很多人會說中東的戰亂是因為大國相爭的結果,極端組織層出不窮的原因也是外界力量的刻意扶持,為什麼國外勢力這么中意中東這塊地區?還不是因為有石油,懷璧之罪。但外在因素永遠只是外因,他們混亂的原因就是自己不爭氣而已,以下列舉了一些因素:
第一,巨大的人口增長。
40年前,埃及有3000萬人口,敘利亞有800萬。今天,埃及有1億人口,敘利亞有2500萬。在難民營里,你可以很容易地找到一些人,他們在失去家園後很快就已經有了幾個孩子。這種文化是在不考慮孩子未來的情況下肆意繁衍後代,如果不考慮孩子的未來發展,那麼這個地方就會永遠落後看不到盡頭。
第五,人才外流。
如果有機會,大多數有資格或受過教育的專業人士都會離開,因為他們知道這里不是一個有利於後代發展的地方。
第六,伊斯蘭文化反對多樣性。
在所有穆斯林佔多數的國家,放棄伊斯蘭教或批評伊斯蘭教都是死罪,許多獨裁者將此作為鎮壓異見的便利工具。在伊朗最有權力的是宗教警察,他們做事情和處決人不需要法庭審判。在中東許多地方把教義當作法律來執行,對待異教徒十分苛刻,這樣的社會不會有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