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月收入1萬元在伊朗能過怎樣的生活
來到伊朗才知道月薪5000元就屬於高收入,還可以娶兩個老婆,來到伊朗才知道100元能加滿一箱汽油,卻買不了兩包面條。
由於工作的緣故,我從廣州坐了接近10個小時的飛機到德黑蘭的霍梅尼國際機場,在機場的二樓有貨幣兌換處, 當時一元人民幣相當於7000里亞爾,換了1000元就是700萬里亞爾,妥妥地成為「百萬富翁」, 換好錢後到樓下排隊坐計程車。
當地的計程車看上去很舊,車身也不寬敞,行李體積大,後備箱塞不進,只看到司機三下五除二就把行李綁在車頂上,一路上看到不少車的車頂都是一樣裝滿了大大小小的東西。
司機開車比較快,即便進入市區也常常開到60公里左右的時速,感覺橫沖直撞, 更令我驚訝的是司機竟然邊開車邊喝茶水,一副悠然自得,胸有成竹的樣子。 經過一番「生死時速」,總算到達住宿的地方,車費85萬里亞爾。
住宿的地方是一套雙卧室的公寓,一個月租金差不多1000元人民幣,房東是中國人,10年前賣了家裡的車,帶著15萬到伊朗做生意,經過幾年的打拚,已經在伊朗安頓下來,有幾處房產,還娶了一對當地的雙胞胎姐妹做老婆。
問起房東怎麼追到姐妹花,房東笑笑說在伊朗追老婆只要搞定岳父就行了,岳父一點頭,老婆就到手了。
走在伊朗的大街上,隨處可見頭戴彩色頭巾的波斯美女,毫不誇張地說,個個天生尤物,楚楚動人。
伊朗的美女臉部輪廓線條優美,五官立體,深邃的眼窩,迷人的眼睛,白皙的肌膚,烏黑的長發,充滿異域風情,尤其當她們朝你微笑的時候,會感覺全身都酥透了。
伊朗的女性不用穿寬大的黑袍,袖子遮住手臂的四分之三,衣擺遮住臀部就可以,很多美女就穿著緊身牛仔褲在路上散步,甚至有不少美女在外套下就穿著清涼的吊帶衫,回到室內就徹底釋放束縛。
伊朗的美女很大方熱情,看到鏡頭朝著她們,尤其是年輕人並不會刻意躲避,而是主動打招呼, 她們會樂意和你交流聊天,即便有合影的要求也會欣然接受。
伊朗的年輕人中,女性人口要比男性人口多出100多萬,很多小姐姐不得不剩下來,伊朗 的男性最多可以娶四個老婆,但是絕大多數只會娶一個老婆,因為娶第二個老婆要和第一個老婆有同等的待遇,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無法承擔,畢竟 當地人 的收入 普遍 不高 。
伊朗人的平均月收入在1000元到2000元人民幣之間,首都德黑蘭的工資水平最高,平均在3000元左右, 月收入上萬相當於當地人半年的收入水平,就算在德黑蘭也抵得上別人三個月的工資。
像路邊的洗車店員工一個月不到500元收入,酒店的前台和服務員一個月600到800元,工廠普工月薪1000元左右,小學老師月薪1200元,公務員月薪2500元, 在伊朗程序員月薪3000以上,醫生月薪5000元,屬於高收入的群體。
伊朗花100元就能加滿一箱汽油,但是100元還買不了兩包掛面。 伊朗的油價漲了好些年,一升1.4元,不過比一瓶礦泉水還是要便宜一點,一升礦泉水是2元錢。
伊朗的面條不是普通人吃得起的,一包方便麵要8元錢,一包進口火雞面18元起,一包進口掛面要60元起。 伊朗人平時愛吃的主食是饢,路邊一塊饢只要1元錢,而且不允許漲價,一天一個管飽。
伊朗街邊賣水果和賣蔬菜的店通常是分開的,茄子0.4元一斤,洋蔥0.9元一斤,土豆2.8元一斤,桔子0.9元一斤,石榴2.5元一斤,香蕉3元一斤。
一升牛奶2.7元,一盒酸奶5元,一升本地石榴汁7元,大米3.6元一斤,雞腿肉6元一斤,羊肉15元一斤,牛腩肉16元一斤。
伊朗吃炸肉串4元一串,咖啡館里喝下午茶7元一杯咖啡,一份四人的披薩套餐只要29元,普通的餐館吃飯人均20到30元,高檔餐廳吃一頓正餐人均50元。
伊朗大部分城市的房價在3000元到4000元一平, 德黑蘭的房價5000元起,越靠城市北面越貴,市區普遍每平米15000元,北部的富人區每平米要6到7萬元。
伊朗女性出門必須佩戴頭巾,不過愛美的伊朗女性把頭巾變成了不可替代的裝飾品,彩色頭巾往往只裹住後腦勺的頭發,大部分的秀發是露在外面的,各種裹頭巾的方式搭配出 時尚 的造型,非常引人注目。
伊朗人特別喜歡整鼻子,和別人把鼻子整得又高又挺相反,伊朗人覺得鼻子太挺不好看,削鼻整容成為愛美人士的首選, 路上經常看到鼻子處貼著白色綳帶的人,說明他們剛經歷過手術,而且大家以貼著白色綳帶為榮。
伊朗人的飲食離不開香料,根據研磨的程度分為粗細兩種,像豆蔻、肉桂、孜然等屬於粗香料,主要是用於燉牛羊肉,像丁香、藏紅花、姜黃等屬於細香料,主要拌在飯菜里吃。
伊朗人早餐愛喝紅茶加方糖,一般是用手拿了方糖,在茶中蘸一下,就直接將糖放到嘴巴里, 另外一種傳統方式是茶里插著一個棍子,棍子上面是冰糖,將棍子在茶中攪動等糖融化後,將棍子拿出來就可以喝茶了。
伊朗人的家門上會安裝兩個不同的門鈴,男性或者女性的客人前來拜訪會按不同的門鈴,主人根據門鈴發出的聲音可以判斷上門的客人性別,就能避免給異性開門的尷尬。
伊朗人的生活離不開地毯,家家戶戶都有一套精美的手工地毯,在當地人家裡可以沒有高檔的裝飾,可以沒有豪華的傢具,可以沒有齊全的家電,唯獨不可以沒有的是做工考究,手藝精緻的地毯,這是他們財富和身份的象徵。 不過再精美的地毯,他們會刻意保留一點點瑕疵,這樣才是心中最完美的作品。
伊朗的地鐵有專門的女性車廂,計程車也有女性司機駕駛的女性專用計程車,坐公交的時候,男性從前門上下車,坐在車身前排的座位,女性則從後門上下車,坐在靠後的座位。
伊朗的男女並不是所有場合都界限分明, 在水煙館里經常看到男女之間坐在一起,脫了鞋躺在卧榻上,邊抽著水煙邊聊天,是伊朗人少有的 娛樂 活動。
休息日伊朗人熱衷到戶外野餐,無論是草坪還是樹林,甚至在沙漠和墓地都能見到當地人坐在地毯四周,放著音樂,吃著燒烤,嬉笑打鬧,男女之間有身體接觸也是司空見慣的事情。
德黑蘭的古列斯坦王宮稱為玫瑰宮,是當地最古老的遺跡,也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 由大小11個宮殿組成,金碧輝煌,氣勢磅礴,外牆鋪滿富有特色的彩色瓷磚,堪稱是伊朗建築的精華,尤其是明鏡殿內的屋頂和牆壁鑲滿了小塊的鏡子,耀眼奪目,極致奢華,令人過目不忘。
設拉子是一千零一夜裡的都城,最負盛名的粉紅清真寺就位於此,彩色玻璃窗上的馬賽克裝飾在陽光的照射下投影在精美的地毯上,展現出絢麗奪目的光影效果,要想一睹如此夢幻般的場景就要趕在每天早上8點到10點間去定格這段唯美時光。
波斯波利斯是波斯王國曾經的都城,與趁著清晨去粉紅清真寺正好相反, 參觀波斯波利斯的古跡遺址就要趁著日落時分, 登上古跡旁邊的山坡,俯瞰2500年前宏偉壯觀的宮殿建築群,迎著夕陽余暉,讓人彷彿置身於昔日的盛世繁華中。
伊斯法罕半天下,作為古老的都城,曾經集中了伊朗一半的財富,具有400多年 歷史 ,標志性的33孔橋橫跨在宰因達河上,上下兩層的橋身有33扇拱門,既是橋梁又是大壩,見證了 歷史 的變遷,每天有絡繹不絕的當地人和遊客來觀賞美輪美奐的風景。
伊朗不允許在公共場合喝酒,在餐館里當地人通常喝不含酒精的碳酸飲料,口感帶有啤酒的味道,過一把嘴癮。
在伊朗不能養寵物狗,他們認為狗不能給自己帶來好運,違反禁止飼養的規定會被處以鞭刑和巨額的罰款。
伊朗的電視台里播放有裸露身體的 體育 項目,比如跳水,游泳等運動就會打上馬賽克,看到電視里一堆堆方塊在動。
伊朗人家裡燒菜一般不用鹽,會用其他佐料來替代,也不會到別人家裡去借鹽,當地人認為借鹽會給別人帶去不好的運氣。
伊朗家庭一般是女性負責購買日常用品,唯獨鍋碗瓢盆等用黃銅製作的東西是男人買的,因為女性討厭賣黃銅的地方散發出的銅臭味。
伊朗人喜歡吃漢堡、披薩快餐,不過在當地是找不到知名的連鎖品牌,當地經營的西式快餐店都是山寨版本的。
如果是人民幣,那應該是萬人迷的生活!
⑵ 有一篇關於兩個小孩沒有鞋子的外國電影叫什麼名字
是伊朗的經典電影小鞋子! 劇情介紹 比起「小鞋子」的中文翻譯,我更喜歡「The Children Of Heaven」的電影原名。當看整部片子的時候,聽著片子背景中時時傳來轟炸機的聲音,突然想起來高三的時候看過的一本書《離上帝最近的地方》。書的內容都已經記不太清楚,這是中國女記者描寫她在中東采訪的一兩年中的經歷。書中有一段提到她去耶路撒冷的經歷,這個巴勒斯坦中部城市,以色列首都,是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三大天啟宗教的聖地。如果耶路撒冷真是離天堂最近的地方,我相信那裡離地獄也不太遠了。當看完整本書,心中有一種難以平復的情緒,我突然有一剎那明白了那書名的含義。直到今天再看到「小鞋子」這部伊朗電影,突然發現,戰火紛飛,人民窮苦的地獄中,有人們傾聽上帝教誨的純潔心靈。 小阿里取回為妹妹修理的小鞋子後,在買馬鈴薯的時候,把小鞋子放在塑料袋裡,藏在了菜攤中。但是卻被收垃圾的人誤拿了。為了免除父母的懲罰,他央求妹妹與他達成協議:每天妹妹上學時穿他的鞋子,然後下學後再換給他去上學。當時,片中兄妹兩個人當著父母的面,用一個筆記本「交談」。他們小心翼翼,唯恐秘密被發現。就像阿里說的:「爸爸會打我,也會打你,因為他沒錢給你買新鞋。」就這樣,阿里用一隻新鉛筆換來了妹妹的妥協,於是兄妹僅有的這雙鞋子每天就在兩個人的腳上交換著。 能夠找回丟失的鞋子或者再擁有一雙鞋子的渴望在兩個稚嫩的心中與日俱增地堆積著,因為他們既要逃避父母以及遲到可能帶來的懲罰,又要承受換鞋帶來的種種不便,還要躲避對於他人鞋子的羨慕所帶來的折磨。妹妹看著別的女孩漂亮的小皮鞋,羨慕而無奈;哥哥每天在妹妹跑回家後,拚命地跑去學校仍然會遲到。如果不是因為他學習成績很好,差點因為遲到被主任開除。這樣的孩子,令人心疼的兩個孩子,當發現穿著那雙小粉鞋的女孩家庭窮苦的時候,放棄了要回鞋子的念頭。他們躲在角落,看著小女孩拉著失明的爸爸,出去奔命;他們善良的目光裡面寫滿了理解。也許妹妹要比阿理更希望找回自己的小鞋子,因為她不喜歡哥哥骯臟的球鞋。當兄妹兩個在庭院洗球鞋的時候,兩個孩子珍惜地捧著球鞋,輕輕地吹走上面潔白的泡沫;慢慢地,泡沫變成了透明的肥皂泡,在陽光下,在小兄妹的歡笑中,飛揚。那在陽光下彩色的肥皂泡,就像他們的童年,動盪而美麗,脆弱而堅強。這段在我眼中,確實是電影最「浪漫」的畫面,整部片子看完,我腦子里迴旋的都是他們的笑容,讓我感覺,上帝正從天堂慈愛地俯視他們,他們是天堂的孩子,純凈而勇敢。 阿里試圖和父親去城裡打工掙錢,父親卻意外受傷,花去了本來答應給妹妹買鞋的錢治病。當阿里坐著父親破舊的自行車,在伊朗城市裡面的高速公路上看風景的時候,我有些震驚。我查資料才發現片子拍攝於1997年,我以為在幾十年前。我沒想到阿理生活的破舊小巷的外面,就是如此發達的城市。當那輛破舊的自行車與呼嘯而過的機動車形成鮮明對比的時候,我突然覺得那對身影那麼單薄而膽怯。在富人區,小阿里用流利的介紹「我們是園丁」解了木訥的爸爸的圍。當他們問了很多別墅以後,終於被一個小男孩和他的爺爺請進了豪華的別墅。站在別墅的花園中,爸爸和阿理目瞪口呆。同一個城市,同一個國家。阿理在電影中從頭到尾,沒有換過一身衣服;而身邊的小男孩衣著光鮮;爸爸拚命地工作,每天都要加班,媽媽重病;而身邊的別墅主人穿著絲綢睡衣,誇贊自己的樹。在爸爸整理花園的那幾個小時,阿里和別墅小主人快樂地玩耍,他們盪鞦韆,玩蹺蹺板。那段電影中,運用了相當多的慢鏡頭,兩個不過9歲的孩子,在陽光下的花園洋房裡面盡情歡笑,雖然他們的生活天差地別。當最後要離開的時候,阿里把毛絨玩具輕輕放回睡著的小男孩手裡,戀戀不舍地走開。那一刻,我心裡很疼。他們都是孩子,本不該經歷太多的磨難。阿里本應該有無憂無慮的童年,享受上帝的恩寵,但是現實奪走了他的一切,包括一雙破舊的小鞋子。 後來,阿里看到全市長跑比賽的通知時,終於哀求老師批准他參加比賽,因為比賽季軍的獎品中有一雙鞋子。比賽開始前,眾多的參賽選手為不同的目的而來。有的孩子身著名牌運動服,穿著合腳的運動鞋;而阿里穿著老師發的運動服,默默看著腳下馬上就要破爛的球鞋。在比賽中,阿里奔跑著,他的眼前晃動著妹妹放學後奔回來與他換鞋以及他換好鞋後奔向學校的腳步,他要取勝,他要獲得那雙鞋子,他在奔跑,在極度疲勞中奔跑,後來他跌倒了,為了勝利,他又不顧一切地爬起跑向終點並在混亂中率先撞線。當人們向小冠軍表示祝賀時,當無數的閃光燈在眼前閃耀時,阿里第一次抬起低垂的頭,眼睛裡充滿自責的淚水!只因為他得了冠軍,而不是季軍,他失去了他送給妹妹的小鞋子!電影中,阿里經常落淚;這個瘦弱的小男孩,堅強,寬容;而當他此時眼睛晶瑩的時候,我被深深地刺痛了。 回到家中,妹妹難過地走開了,阿里脫下了自己的鞋子——它已經徹底地磨爛了,哈里把打滿水皰的腳泡在院內的池中,一群魚向他游來。泡在涼水裡的這雙堅強的小腳丫,因為疼痛而失去孩童的稚嫩;魚兒在腳邊輕輕地游,一片紅色的金魚圍繞著阿里的小腳。我看不到他的小臉,也許還有淚水的失望的小臉,但是我知道,此時,他的父親正在回家的途中,在他的自行車上,放著買給阿里和妹妹的新鞋子,一雙潔白的球鞋和一雙妹妹夢寐以求的紅色小皮鞋…… 離上帝最近的地方,不光在耶路撒冷。阿里和妹妹是天堂的孩子,他們用純真而勇敢的笑容,戰勝著現實的殘酷和冰冷。電影的結局,沒有出現小兄妹拿到鞋子的狂歡場面,只結束於池塘中的那一抹紅色。而我,這個遠在電腦屏幕前面的旁觀者,淚流滿面。
⑶ 伊朗電影《小鞋子》大結局,為什麼沒讓買新鞋的爸爸先回家
作者|槳小嗯
有網友評論,電影《小鞋子》的結局是一個敗筆,為什麼不讓爸爸先回到家,讓兄妹先穿上新鞋,而是讓比賽得第一,不是第三名,沒有球鞋獎勵的哥哥,愁眉苦臉地先回到家?
可能, 沒有類似的經歷,真的很難理解這部電影的結局 ,不明白導演為什麼要這樣安排。
1
《小鞋子》讓我想起自己的一些童年往事。小時候,我們家和電影里阿里的家差不多,物質條件可能稍微比他家好那麼一點點,就是雖然可能一年或半年才買一雙新鞋,倒也不至於換著穿鞋去上學。
那時候上小學,除了羨慕有新衣服、新鞋、新書包、新文具、新發夾的同學, 我還羨慕有零花錢,上學可以買零食吃的同學,特別特別羨慕。
因為家庭條件限制,我的童年裡基本上沒有零花錢。別的孩子,聽說父母上街買東西,可能會歡呼雀躍。但我不會,因為我知道,爸媽上街,通常都是買生活用品、豬飼料、化肥、種子之類,很少買好吃的回家。
因為沒有期待,所以每次爸媽上街,我都感覺很平常。
因為知道家裡沒錢,所以雖然很羨慕別人,但不會問爸媽要零花錢買東西吃。
記得有一年,一個夏天。學校小賣部在賣棒冰、果凍。老闆把大果凍、小果凍放進冰箱里,凍成奶香奶香的碎冰,很好吃。下課,或放學後,同學們就跑到小賣部去買凍過的果凍,在操場上、教室里、放學的路上,一邊走一邊吃。
我當時特別特別羨慕,也特別想買一個凍過的果凍嘗一嘗。
和阿里一樣,明知家裡沒錢,所以不主動要。因為知道爸媽不會給零花錢,也沒錢,我便沒問他們。
那段時間,家附近在收生竹竿。 剛上四年級的我拿著彎刀,一個人跑到家後面的竹林里砍竹子賣。幾根竹子,賣了一兩塊錢。
第二天放學,我揣著錢,興奮又激動地跑去小賣部,買了一個五毛錢的大果凍。
那天,我走在回家的路上,像只快樂的小鳥,一邊走一邊吃好吃的果凍。
剛吃時,奶香奶香的冰化在嘴裡,我感覺幸福極了。可是吃著吃著,果凍的奶沒了,剩下一大塊無色無味的冰塊,越吃越沒勁,跟喝水差不多。
還沒吃完,還沒到家,我就把果凍扔了,內心還有點小失望。
後悔嗎?好不容易掙到錢,買了自己最想吃的東西,結果那東西並沒有想像中的好吃。
按理說,我應該後悔的。
可是,這么多年過去了。 每當想起時,卻偏偏沒有後悔的感覺,反而聞到了幸福的味道。一種,通過努力得到了想要的東西的幸福。
2
我特別能理解電影里阿里跑了第一名,卻為沒跑第三名,沒贏得運動鞋而一籌莫展,愁眉苦臉,甚至想哭的心情。
在大人的世界觀里,當然,拿第一名比拿第三名開心多了,兩周度假游和一套運動服,比一周度假游和一雙運動鞋更值錢。
但是,在三年級阿里,這個小男生的世界觀里不是這樣的。 因為買土豆時弄丟了妹妹的鞋,因為知道爸爸月底才會有錢,所以連續好多天和妹妹換著穿家裡唯一一雙又破又舊的運動鞋去上學。
換鞋穿給他和妹妹帶來了極大的不便。每天,他只能等到妹妹放學後,才能換上鞋,飛快地跑去學校上課。而妹妹,每天都要算準時間,放學後以最快的速度跑回家,把鞋換給哥哥穿。
因為換鞋,阿里經常遲到。妹妹有一次跑的時候,因為鞋子是哥哥的,碼子大,不合腳,掉進了排水溝里。她拚命地跟著水流跑,想撿起鞋子,還急哭了。
對於阿里和妹妹來說,一雙鞋比其它任何東西都重要。阿里剛開始並沒打算參加長跑比賽,只是看到通知上說,比賽獲得第三名的同學能得到一雙新的運動鞋時,他才哭著央求老師讓他參加比賽。
他的參賽目標不是第一名,第二名,嚴格來說,也不是第三名,而是那雙運動鞋。如果第一名的獎品是運動鞋,那麼得第一的他,一定是非常高興的。但事與願違,第一名的獎品不是運動鞋。兩周度假游和一套運動服固然重要,但不是此時此刻沒鞋穿的阿里的必需品。
比起度假游和運動服,他更需要一雙鞋子。阿里難過,失望,和當年的我一樣,即使拼了命努力,還是沒得到自己最想要的東西。
他的小鞋子童年故事,雖然有些遺憾,卻是一段難忘的,對其成長有著極大影響的經歷。成年後的阿里,當回憶起這段經歷時,一定和我一樣,能聞到幸福的味道。
「想要什麼,就得自己努力爭取。即使最後結果沒有想像中的好,但努力的過程會是一輩子難忘的幸福。」 這大概就是電影結尾,導演為什麼沒讓爸爸先回家,而讓愁眉苦臉的阿里先回家的原因。
有遺憾的結局,比直觀的Happy Ending更耐人尋味。
3
第一次看伊朗的電影,發現挺有意思的。這個地處西亞的中東國家,擁有自己獨特的表述方式和視角。 電影《小鞋子》「以小見大」,用再平凡不過的一雙小鞋子,一雙又破又舊的鞋子來表達努力和幸福的主題,而且向觀眾展現了伊朗文化、教育、經濟、生活方式等。
看過《當幸福來敲門》的救濟所、《小鞋子》的富人區後才明白,原來貧富差距這個問題是全球共有,不只是我們中國的問題呀!
最後,影片中,阿里兄妹從右到左寫字那一幕,挺有趣的。所以……孤陋寡聞,沒出過國門的我,還是想向各位讀者確認一下, 伊朗人民的閱讀習慣真的是從右到左么?
⑷ 伊朗買鞋為啥沒有鞋墊
伊朗人不習慣用鞋墊、或者剛好賣光了鞋墊、亦或是鞋子本身就有鞋墊所以導致客戶認為的伊朗買鞋子沒有鞋墊。需要從以下三方面來闡述分析。
首先伊朗人不習慣用鞋墊,他們在很多的時候穿鞋都是不會墊鞋墊的。
其次是剛好賣光了鞋墊,如果商家剛好賣光了鞋墊就無法提供給客戶鞋墊。
再者是鞋子本身就有鞋墊,不過客戶沒有注意觀察。
伊朗買鞋的注意事項:
1、可以讓商家另外提供鞋墊。
2、核實好鞋子是否有鞋墊。
3、需要現場試穿核實碼數。
⑸ 求一部伊朗電影
中文片名
小鞋子
英文片名
The Children Of Heaven
更多中文片名
天堂的孩子
年 代
1997
國 家
伊朗
類 別
劇情
語 言
波斯語
IMDB評分
7.6/10 (1,572 votes)
片 長
89 Min
顏 色
彩色
類 型
劇情片
分 級
智利:TE 法國:U 阿根廷:Atp 澳大利亞:PG 美國:PG
幅面
35毫米遮幅寬銀幕系統
製作成本
$180,000 (estimated)
[編輯本段]演職員表
導 演
馬吉德 馬吉迪 (Majid Majidi)
編劇
馬基德·馬基迪 Majid Majidi
主 演
Mohammad Amir Naji
Amir Farrokh Hashemian
Bahare Seddiqi
Nafise Jafar-Mohammadi
Fereshte Sarabandi
Kamal Mirkarimi
Behzad Rafi
製作人
Amir Esfandiari
Mohammad Esfandiari
[編輯本段]製作發行
製作公司
The Institute for the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 Young Alts
發行公司
Arthaus Filmverleih [德國]
Asmik Ace Entertainment [日本] ..... (Japan)
博偉國際 Buena Vista International [阿根廷] ..... (Argentina)
博偉國際 Buena Vista International [美國] ..... (Argentina)
安樂影片有限公司 EDKO Film Ltd. [香港] ..... (Hong Kong)
Gativideo [阿根廷] ..... (Argentina) (video)
Mars Distribution [法國] ..... (2006) (France) (theatrical)
米拉麥克斯影業公司 Miramax Films [美國] ..... (1999) (USA) (subtitled)
New Films International [愛沙尼亞] ..... (1999) (USA) (subtitled)
Paris Vídeo [巴西] ..... (Brazil) (VHS)
RCV Film Distribution [荷蘭] ..... (Belgium)
[編輯本段]劇情介紹
比起「小鞋子」的中文翻譯,我更喜歡「The Children Of Heaven」的電影原名。當看整部片子的時候,聽著片子背景中時時傳來轟炸機的聲音,突然想起來高三的時候看過的一本書《離上帝最近的地方》。書的內容都已經記不太清楚,這是中國女記者描寫她在中東采訪的一兩年中的經歷。書中有一段提到她去耶路撒冷的經歷,這個巴勒斯坦中部城市,以色列首都,是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三大天啟宗教的聖地。如果耶路撒冷真是離天堂最近的地方,我相信那裡離地獄也不太遠了。當看完整本書,心中有一種難以平復的情緒,我突然有一剎那明白了那書名的含義。直到今天再看到「小鞋子」這部伊朗電影,突然發現,戰火紛飛,人民窮苦的地獄中,有人們傾聽上帝教誨的純潔心靈。
小阿里取回為妹妹修理的小鞋子後,在買馬鈴薯的時候,把小鞋子放在塑料袋裡,藏在了菜攤中。但是卻被收垃圾的人誤拿了。為了免除父母的懲罰,他央求妹妹與他達成協議:每天妹妹上學時穿他的鞋子,然後下學後再換給他去上學。當時,片中兄妹兩個人當著父母的面,用一個筆記本「交談」。他們小心翼翼,唯恐秘密被發現。就像阿里說的:「爸爸會打我,也會打你,因為他沒錢給你買新鞋。」就這樣,阿里用一隻新鉛筆換來了妹妹的妥協,於是兄妹僅有的這雙鞋子每天就在兩個人的腳上交換著。
能夠找回丟失的鞋子或者再擁有一雙鞋子的渴望在兩個稚嫩的心中與日俱增地堆積著,因為他們既要逃避父母以及遲到可能帶來的懲罰,又要承受換鞋帶來的種種不便,還要躲避對於他人鞋子的羨慕所帶來的折磨。妹妹看著別的女孩漂亮的小皮鞋,羨慕而無奈;哥哥每天在妹妹跑回家後,拚命地跑去學校仍然會遲到。如果不是因為他學習成績很好,差點因為遲到被主任開除。這樣的孩子,令人心疼的兩個孩子,當發現穿著那雙小粉鞋的女孩家庭窮苦的時候,放棄了要回鞋子的念頭。他們躲在角落,看著小女孩拉著失明的爸爸,出去奔命;他們善良的目光裡面寫滿了理解。也許妹妹要比阿理更希望找回自己的小鞋子,因為她不喜歡哥哥骯臟的球鞋。當兄妹兩個在庭院洗球鞋的時候,兩個孩子珍惜地捧著球鞋,輕輕地吹走上面潔白的泡沫;慢慢地,泡沫變成了透明的肥皂泡,在陽光下,在小兄妹的歡笑中,飛揚。那在陽光下彩色的肥皂泡,就像他們的童年,動盪而美麗,脆弱而堅強。這段在我眼中,確實是電影最「浪漫」的畫面,整部片子看完,我腦子里迴旋的都是他們的笑容,讓我感覺,上帝正從天堂慈愛地俯視他們,他們是天堂的孩子,純凈而勇敢。
阿里試圖和父親去城裡打工掙錢,父親卻意外受傷,花去了本來答應給妹妹買鞋的錢治病。當阿里坐著父親破舊的自行車,在伊朗城市裡面的高速公路上看風景的時候,我有些震驚。我查資料才發現片子拍攝於1997年,我以為在幾十年前。我沒想到阿理生活的破舊小巷的外面,就是如此發達的城市。當那輛破舊的自行車與呼嘯而過的機動車形成鮮明對比的時候,我突然覺得那對身影那麼單薄而膽怯。在富人區,小阿里用流利的介紹「我們是園丁」解了木訥的爸爸的圍。當他們問了很多別墅以後,終於被一個小男孩和他的爺爺請進了豪華的別墅。站在別墅的花園中,爸爸和阿理目瞪口呆。同一個城市,同一個國家。阿理在電影中從頭到尾,沒有換過一身衣服;而身邊的小男孩衣著光鮮;爸爸拚命地工作,每天都要加班,媽媽重病;而身邊的別墅主人穿著絲綢睡衣,誇贊自己的樹。在爸爸整理花園的那幾個小時,阿里和別墅小主人快樂地玩耍,他們盪鞦韆,玩蹺蹺板。那段電影中,運用了相當多的慢鏡頭,兩個不過9歲的孩子,在陽光下的花園洋房裡面盡情歡笑,雖然他們的生活天差地別。當最後要離開的時候,阿里把毛絨玩具輕輕放回睡著的小男孩手裡,戀戀不舍地走開。那一刻,我心裡很疼。他們都是孩子,本不該經歷太多的磨難。阿里本應該有無憂無慮的童年,享受上帝的恩寵,但是現實奪走了他的一切,包括一雙破舊的小鞋子。
後來,阿里看到全市長跑比賽的通知時,終於哀求老師批准他參加比賽,因為比賽季軍的獎品中有一雙鞋子。比賽開始前,眾多的參賽選手為不同的目的而來。有的孩子身著名牌運動服,穿著合腳的運動鞋;而阿里穿著老師發的運動服,默默看著腳下馬上就要破爛的球鞋。在比賽中,阿里奔跑著,他的眼前晃動著妹妹放學後奔回來與他換鞋以及他換好鞋後奔向學校的腳步,他要取勝,他要獲得那雙鞋子,他在奔跑,在極度疲勞中奔跑,後來他跌倒了,為了勝利,他又不顧一切地爬起跑向終點並在混亂中率先撞線。當人們向小冠軍表示祝賀時,當無數的閃光燈在眼前閃耀時,阿里第一次抬起低垂的頭,眼睛裡充滿自責的淚水!只因為他得了冠軍,而不是季軍,他失去了他送給妹妹的小鞋子!電影中,阿里經常落淚;這個瘦弱的小男孩,堅強,寬容;而當他此時眼睛晶瑩的時候,我被深深地刺痛了。
回到家中,妹妹難過地走開了,阿里脫下了自己的鞋子——它已經徹底地磨爛了,哈里把打滿水皰的腳泡在院內的池中,一群魚向他游來。泡在涼水裡的這雙堅強的小腳丫,因為疼痛而失去孩童的稚嫩;魚兒在腳邊輕輕地游,一片紅色的金魚圍繞著阿里的小腳。我看不到他的小臉,也許還有淚水的失望的小臉,但是我知道,此時,他的父親正在回家的途中,在他的自行車上,放著買給阿里和妹妹的新鞋子,一雙潔白的球鞋和一雙妹妹夢寐以求的紅色小皮鞋……
離上帝最近的地方,不光在耶路撒冷。阿里和妹妹是天堂的孩子,他們用純真而勇敢的笑容,戰勝著現實的殘酷和冰冷。電影的結局,沒有出現小兄妹拿到鞋子的狂歡場面,只結束於池塘中的那一抹紅色。而我,這個遠在電腦屏幕前面的旁觀者,淚流滿面。
[編輯本段]幕後製作
導演馬吉德·馬吉迪是演員出身,在《手足情深》和《繼父》之後,推出了這部引起世界關注的《天堂的孩子》。影片的成就是勿庸置疑的,它不僅獲得2000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的提名,囊括了11項國際大獎,更取得了絕好的票房成績。從劇情上講,它非常簡單,僅僅圍繞著兩個孩子對「一雙鞋子」的渴望;從技術上講,更缺乏可圈可點之處,除了哥哥賽跑一段用了慢鏡以及旋轉搖移等多種拍攝手法以渲染緊張氣氛之外,平實的攝影風格貫穿始終。之所以它讓人難以忘懷,是作品中所彌漫的濃濃溫情,孩子百折不撓的追求以及導演對社會底層的人文關懷,使觀眾忽略了略顯粗糙的影像,從而被影片最核心的部分擊中。結尾金魚親吻孩子雙腳的畫面,以其美感和創意備受推崇,可以想像,如果把它放在一部通篇華麗的影片中,湮沒的命運不可避免,正是伊朗電影質朴內斂的底板,使它宛如神來之筆。
[編輯本段]精彩花絮
這就是伊朗電影《小鞋子》。二十世紀末,伊朗電影以自己獨特的民族風情結合現代的人文意識而在國際影壇引起注目。可以說,他們的電影是把西方電影意識和自己的民族傳統結合的最為自然和成功的。《小鞋子》便是其中之一。
在很多情況下,這部電影都被當作一部兒童電影來看待,這是一種誤讀。讓一個幼小的心靈去承受一個並不奢侈的渴望的沉重的折磨,這已經不是以童趣為主要特徵的兒童電影所能承受的主題了。但是這種分類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部電影極其完美動人。
最感人的是電影里的人文關懷氣息,導演以一種極其溫情的目光關注了一個普通兒童去以一種掙扎的方式實現一個夢想的全過程,這種溫情反映在導演以蹲下來的姿勢在平視一個孩子的眼睛,傾聽他的聲音,所以哈里和妹妹的語言是幼稚的,思維是幼稚的,行為也是幼稚的,但又是最自然真實的,這種自然使他們的夢想呈現出最純凈的色彩,也使他們的渴望具有了灼人的力量,當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同哈里一起在渴望那雙鞋子時,有一個念頭會突然闖進你胸膛:我們不都在不同的境況下丟失過不同的「鞋子」嗎?我們這樣渴望過嗎?我們這樣不懈過嗎?
這種溫情還表現在對哈里這樣一個在窘迫景況下生存的兒童,導演沒有表現出廉價的同情,而是體現出了尊重,在哈里那雙清澈的大眼睛中,始終有一種倔強的光芒,這種倔強使哈里始終保持著對目標不懈努力的激情,也詮釋著他的許多品質,他對妹妹的關愛,對父母的體貼,對學習的熱愛,對善良的尊重以及自己應有的聰明機智,無不發乎內心,出於自然。這種自然是如此的水到渠成,以至在結尾,導演可以大膽地把失望留給哈里,而把驚喜留給了觀眾。也正是這種結尾,我們才會讓哈里在我們心中燙出了印記,也才能回味出導演對哈里最深處的溫柔撫摩。
這種溫情還表現在對自身文化的充分肯定和如詩地贊美上,在哈里的背後,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決定這個故事發展的人文背景:他們對自己信仰的虔誠和知足,哈里父母的善良,周圍老師和其他人的寬厚,都使這個故事充滿了溫暖的氣息。即使是哈里兄妹在換鞋過程中的奔跑,導演也選擇了許多充滿本土風情的畫面作為底襯,使你有時產生是在看一部紀錄片的幻覺。這種對本土文化的自信和自然的吟唱,才使得電影關於人文主題的表現有了最寬廣而又厚實的舞台。而這對於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電影無疑都是一種啟迪。
當然,電影的成功更離不開扮演哈里的小演員的出色表現。他的那雙豐富的大眼睛儼然已經成為伊朗電影的一個經典性標志。
關於這部電影的獲獎情況並不清楚,但這並不影響我把它作為世界一流的電影來看待。至少,它可以伸直腰驕傲地對好萊塢電影說:對於真正的電影來說,那些炫目的特技實在不算什麼。
[編輯本段]獲獎情況
榮獲1998年蒙特利爾電影節最佳影片、2000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並在多倫多、香港、倫敦、紐約等18個國際電影節上榮獲11項大獎。《時代》雜志年度十大影片,創下美國放映伊朗電影的票房記錄——100萬美元。
⑹ 有部電影是講一對很窮的兄妹沒有錢買鞋子一對鞋輪流穿的那部電影叫什麼
小鞋子/天國的孩子/天堂之子/天堂的孩子 導演馬基德·麥吉迪 主演 Naji, Mohammad Amir, 阿米爾.法羅克.哈什米安, Seddiqi, Bahare, Jafar-Mohammadi, Nafise, Sarabandi, Fereshte, Mirkarimi 類型喜劇/劇情 年代1997 地區伊朗 片長89分鍾 劇情介紹 主角是貧家小孩阿里,因為他把妹妹拿去修理的鞋子弄丟了,為了體諒父親無力添購新鞋,於是央求妹妹跟他輪流穿著他的舊球鞋去上學,後來他發現參加跑步比賽的季軍可以獲得一雙新球鞋作獎品,於是出盡辦法參賽,並且只想得第三名,不料卻跑了個第一。本片藉著一個簡單故事將兒童世界的純真可愛發揮得... 主角是貧家小孩阿里,因為他把妹妹拿去修理的鞋子弄丟了,為了體諒父親無力添購新鞋,於是央求妹妹跟他輪流穿著他的舊球鞋去上學,後來他發現參加跑步比賽的季軍可以獲得一雙新球鞋作獎品,於是出盡辦法參賽,並且只想得第三名,不料卻跑了個第一。本片藉著一個簡單故事將兒童世界的純真可愛發揮得淋漓盡致,導演技法圓熟,細節鋪陳深具趣味性,賽跑高潮尤其令人激賞。 伊朗導演馬吉德·馬吉迪在《天堂的顏色》之前執導的代表作,標志著兒童電影的最高藝術水準,尤其適合父母子女一齊觀賞,因為它可以令人由衷地感受到親情的可貴。 從你剛出生到現在,你曾穿過幾雙鞋子?穿壞過幾雙鞋子?如果沒有了鞋子,你會傷心的找爸爸媽媽要嗎?如果爸爸媽媽根本無法給你買一雙哪怕是最廉價的鞋子呢? 阿里是一個出生在貧窮的伊斯蘭教家庭里的男孩,妹妹莎拉是他最親密的夥伴。9歲的阿里每天要給家裡做很多很多事情,因為媽媽生病爸爸工作,所以小小的阿里承擔了許多並非這個年齡應該承擔的責任。阿里很懂事,家裡的貧窮讓他很小學會獨立,也學會體貼和關心家人。他用他的方式愛著妹妹莎拉,送給她新的鉛筆,還有老師獎勵的漂亮的圓珠筆。阿里是個善良的孩子,但是他很貧窮。 在一次買菜的時候,阿里無意丟掉了妹妹的皮鞋——一雙極其破爛的剛剛被修理過的淡紫色童鞋。這雙廉價的鞋子早已經破爛不堪了,但是那是整個家中莎拉唯一一雙鞋。沒有了鞋子莎拉無法上學,她只剩下拖鞋能夠穿出去,但是拖鞋並不允許跨入校門。莎拉眼裡有無限的難過和生氣,阿里對她說:不要告訴媽媽不要告訴爸爸。並非是害怕挨打,兩個年幼的孩子知道,家裡實在太過於貧窮,爸爸只能借錢給她買新鞋子,負債累累的他們實在不忍心為父母增添多 一份「災難」。 無奈之餘阿里只得想出辦法:你可以穿我的球鞋上學,你回來的時候我再去學校。於是阿里那雙破了洞的球鞋成了兄妹倆的寶貝。妹妹穿著它上學,放學的時候為了不讓哥哥遲到,她一路急跑著回家。阿里就在巷子口等著等著,急急的換上鞋子再跑去學校。盡管如此兩個孩子還是很開心,他們瞞著爸爸媽媽,這是他們盡自己的能力為家裡做的最最重要的事情。球鞋很破舊,兄妹兩個在陽光下仔細的擦洗它們,放在陽光下涼曬著,像是精心呵護某件珍寶。其實那僅僅只是一雙鞋子呀!一雙對於莎拉來說太大太舊的很寒酸的鞋子! 阿里還是有很多愧疚,因為是他讓妹妹受到委屈,所以他會抓住任何一個希望送給妹妹一雙新鞋子。孩子的心無限單純無私,他會對爸爸說,如果有錢的時候一定要先給妹妹買一雙鞋子。那麼他呢?懂事的阿里一定會放棄自己的鞋子。他是明白的,家裡能夠省就省,自己並不重要。假期的時候,爸爸帶著阿里去城區打工,他們賺到了許多許多錢。阿里的心情就像當天的陽光般明媚。而爸爸騎的自行車撞在樹上,兩個人只得搭汽車回家。看著爸爸身上的傷,阿里心裡僅有的一絲希望還是破滅了。 終於阿里得知學校將派出6名選手參加一次長跑比賽,季軍的獎品是一雙運動鞋。他跑去辦公室乞求老師讓他報名,因為錯過了初賽的時間阿里被拒絕了。他的心裡滿是委屈,站在辦公室苦苦哀求老師給他一次機會,眼睛裡滿是淚水。長時間來兄妹倆跑著換鞋子上學讓阿里的長跑相當出色,於是他自然入選了比賽隊伍參加這次長跑活動。阿里是興高采烈的跑著回家告訴妹妹的,這次比賽是阿里認為送給妹妹新鞋子的唯一機會。可是當阿里依舊沒有得到鞋子。他獲得了第一名,而冠軍的獎勵是一套漂亮的運動衣。 當然故事是有個喜劇的結尾的。在阿里比賽那天爸爸終於賺到了錢為兩個孩子買了嶄新的鞋! 這就是伊朗導演馬芝迪的著名影片《小鞋子》。《小鞋子》雖然是一部講述兒童世界的影片,但是實際上包含了許多意義。整個故事的環境是講述伊斯蘭教徒的生活的,那些純朴善良的人民有著無盡寬廣的心胸,他們熱愛生命熱愛生活,同時也遭受著貧困的折磨。但盡管生活上他們是貧瘠的,精神上卻樂觀開朗。他們堅信著:真神會保佑一切。所以他們會施捨於人,幫助於人。故事中阿里和莎拉找到了被丟棄的鞋子,他們想去索要回來時卻發現那個孩子的父親是個盲人。盡管他們只有一雙些穿,可是孩子們認為那個小女孩更加需要這雙鞋子,他們只能望著女孩開心純真的笑臉默默走回家。直到小女孩買到一雙新鞋子,莎拉也沒有告訴她鞋子的事情。盡管那雙鞋已經被小女孩媽媽當作破爛丟掉了。孩子的心就是這么純潔無私。 導演是善於捕捉兒童的心理活動的。莎拉穿著哥哥的鞋參加體育活動,起初她是害羞憤怒的,她為自己那雙破舊的不合腳的鞋子感到羞恥,她把腳深深躲藏在同學們的後面。而後老師表揚了她,說穿球鞋上運動課才是應該。莎拉臉上立即綻放出微笑,愉快的將腳拿了出來站在一排鞋子的最前面。盡管孩子早熟懂事,但畢竟只是個孩子。馬芝迪沒有過於強調兩個孩子成熟的一面,反而從一些屬於孩子的細節上捕捉鏡頭,於是整部影片顯得童真簡單,觀眾就在平緩的情節中慢慢的體味和感動了。而相對另一些兒童影片,總是過於渲染小主人翁的言談舉止,給他們強加了一種大人化的東西,反而讓看的人覺得不自然。 《小鞋子》其實也是在講一種美好信念。對生活對世界充滿信心和樂觀的態度,那麼一定會有收獲。劇中阿里家一直在為柴米油鹽操心擔憂,但是他們從來沒有喪失對生活的希望。阿里爸爸總是在期待美好的明天,於是他為自己的希望去努力。終於他賺到了錢,為妻子和孩子買了他們想要的東西。盡管還是廉價的東西,但那卻是邁向成功的第一步。阿里一直想送給妹妹一雙新鞋子,他去爭取生活中每一個機會。於是他博得參加長跑比賽的資格,並在最終取得了冠軍。獎品並不是運動鞋,但為阿里開辟了新的空間。而莎拉呢?她失去了唯一一雙鞋子,但她的抱怨僅僅只是哥哥的鞋讓她窘迫不安。她似乎沒有抱怨,滿是信心的認為哥哥一定會送給她新鞋。最後,她還是得到了鞋子,一雙漂亮的鮮紅的新皮鞋。其實這也是導演在整個影片中講述的一種積極生活的態度和方式。 影片中最另人感動的是長跑比賽那段,阿里拚命向前跑著,腦子里浮現的全是妹妹穿著舊鞋子的模樣。他報著一定要拿到季軍的信念超過一個一個選手,他跑到了第一位並將後面的人長長拉下。但是他只想得到季軍,因為季軍的獎品是一雙新的運動鞋,於是他放慢腳步,回到第三。阿里被別的孩子拽倒摔在地上,他爬起來繼續向前沖。他閉上眼睛沖向終點,他是第一名。阿里倒在地上,老師扶起他時問的第一句話卻是:我拿到季軍了嗎?阿里站在領獎台望著那雙嶄新的鞋眼裡滿是淚水和失望……還有馬芝迪給那雙爛了底的球鞋特寫的鏡頭。
⑺ 天堂的孩子觀後感【5篇】範文
《天堂的孩子》又名《小鞋子》,是伊朗一部獲得奧斯卡提名的影片。電影講述的是一個貧窮家庭里一對兄妹圍繞一雙鞋展開的故事。下面我為大家收集整理了「天堂的孩子觀後感」,歡迎閱讀與借鑒!
天堂的孩子觀後感1
周一下午的勞技課上,老師給我們觀看了一部電影《小鞋子》。《小鞋子》是伊朗導演馬基德。馬基迪在1997年拍攝的一部兒童電影。
《小鞋子》故事很簡單:家境貧寒的九歲男孩小阿里不慎丟失了妹妹僅有的一雙鞋子,為免除父母的懲罰,不讓沒有錢的爸爸為難、生氣,他央求妹妹與他達成互穿一雙鞋子的協議。為了能擁有一雙新子,他和父親去城裡打工賺錢,可父親意外受傷,花去了本來答應給妹妹買鞋的錢治病。後來,阿里看到全市長跑神閉比賽的通知時,終於哀求老師批准他參加比賽,因為比賽季軍的獎品中有一雙鞋子。在比賽中,阿里竭盡全力,奮起奔跑,雖然得到冠軍,可阿里卻非常地失望,妹妹也非常難過,因為冠軍的獎品里沒有球鞋。而此時,他的父親正在回家的途中,在他的自行車上,放著買給阿里和妹妹的新鞋子……
看完影片,我不禁感嘆:一雙球鞋竟然能讓這對小兄妹如此渴望,如此嚮往,如此為之努力。我低頭看著自己腳上穿著的阿迪達斯的球鞋,這只是我眾多鞋子里的一雙。在家裡的鞋櫃里,還有著五顏六色,各種名牌,潮牌的鞋子。我記不得這些鞋子是什麼時候買的,因為得到的過程總是輕而易舉,所以得到的快樂也變的微不足道。
看完影片,我不禁深思:我幸福么?和影片里的小兄妹相比,我們的生活有著天壤之別。21世紀的我們生活富裕安康,我們是家裡獨生子,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在家裡過著要風得風,要雨得雨的日子。但為什麼總覺的還不夠幸福,不夠快樂呢?
回想影片,雖然他們的日子很貧窮,但是他們單純、積極、溫情、善良,寬容、感恩、知足。我想正是這些美好的情感才讓他們的生活真實而幸福,平淡又快樂。我覺得這也是每個人幸福生活的源泉。而這正是我們這代人所缺失的,也是值得我們去認真反思,認真改進的。
天堂的孩子觀後感2
天堂,不是遙不可及的理想世界,而是心靈的彼岸。
——題記
伊朗,一個戰火紛飛的國家,一個人民飽經磨難的國家,我無法將它與天堂聯系在一起,可當我看完《天堂的孩子》後,我相信片中的伊朗孩子來自天堂,因為,天堂不僅僅是人們對物質生活的追求,更是對純真、善良、快樂的無限嚮往。
阿里弄丟了妹妹的鞋子,為了不讓父母知道,也為了有鞋去上課,兄妹倆開始交換鞋子,為了按時到達交換地點,他們每天在狹窄的巷道里狂奔,期間意外頻發,遲到、草草答卷、誤會……可為了一雙鞋,兄妹倆無悔地做著這一切。
當鞋子掉進水裡時,莎拉奮力追逐,我從她眼裡看到了我從未有過的渴望,我突然明白,我眼中的塵土對他人來說或許是無盡的寶藏,也是那真切的目光,使我重新思考那些曾被深埋的塵土應有的價值。當莎拉向路人求助時,沒有我所熟悉的中國式冷漠,取而代之的是真誠的幫助,我的心裡湧出一股暖意,我彷彿看到了在貧寒和戰爭的硝煙中,也有聖潔的光芒。
阿里與父親來到城裡打工,置身城市的高樓大廈和僱主的寬敞豪宅中,阿里固然有羨慕,可他沒有埋怨自己的出身,抱怨生活的不公。和富家子弟一起玩時,兩人沒有自卑和高傲,除了衣著的極大反差,他們的靈魂完全平等。能夠正確認識和包容自己與他人,這是一種多麼可貴的品質,就像阿里曾對莎拉說,他(父親)不會給你買鞋,他買不起。不讓父母知道鞋子的丟失,不是害怕責備,更多的是對父母的理解。兄妹倆找到了拿走莎拉鞋子的女孩,可當他們發現她的父親是一個盲人後便放棄了追究,這是對他人的包容。面對同樣貧窮的自我時,仍然有對他人的關懷。影片向我們傳達的,就是這樣的正確價值觀和滿滿的正能量。
一雙鞋讓阿里經歷了努力尋找、進城打工、參加比賽的過程。最後,他得到了第一,卻沒有得到鞋子,他和莎拉都有些許失望,但失望的背後任然充滿了對生活的希望。
不可否游瞎敗認,阿里一家的確貧寒,但在觀影後,我並沒有對他們這樣的社會底層人民給予廉價的同情,而是反思自己是否真的比他們富有,神顫或許,這就是影片想傳達給我們的東西,它告訴了我們,這個世界上總有比金錢更重要的東西。
影片的最後一個鏡頭里,阿里將傷痕累累的腳放入水池,鮮血隨水波化開,帶走了傷痛和貧困,留下的,是如水般清澈純凈的靈魂。
天堂的孩子觀後感3
看完《天堂的孩子》這部影片,讓我也希望可以有一個和影片中阿里一樣的哥哥。
雖然薩拉出生在一個貧窮的家裡,但她非常的懂事,不抱怨家裡窮,不抱怨要干許多家務,雖然很生氣哥哥把她的鞋弄丟了,可依舊為哥哥著想,不和爸媽說,為哥哥提前交卷,薩拉是個善良的孩子,當發現穿自己鞋子的孩子的父親是個盲人時,便放棄了要回鞋的想法,繼續穿著哥哥的大球鞋。
薩拉是幸福的,因為她有一個愛她的哥哥,她哥哥為了讓他可以上學,冒著上學遲到的風險讓她穿他的鞋先去上學,而且還不能去踢足球。阿里為了能給妹妹弄一雙漂亮的鞋,他陪爸爸一塊進城打工,賺了錢他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要求爸爸給妹妹買雙鞋,可沒想到卻發生意外自行車不受控制撞了大樹,錢支付了醫葯費和車費。
後來他發現跑步比賽季軍的獎品是雙鞋子,他想妹妹保證一定得季軍,跑步的路程是很長的,可阿里心裡一直想的妹妹,竟跑了第一名,鞋跑破了,腳磨出血了,可他卻高興不起來,因為沒得到鞋子。從阿里的點點滴滴都能看出來,阿里是愛妹妹的,所以薩拉是幸福的,不僅哥哥愛她,爸爸也愛她,片尾她爸爸給她和她哥哥一人買了一雙鞋。
整片文章都充滿了濃濃的愛,薩拉爸爸對她媽媽的愛,以及對她和哥哥的愛,她哥哥對她的愛,她對她哥哥和媽媽的愛。看完這片影片後,我覺得貧窮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了愛,只要有愛,一切的事都會有解決的方法。
薩拉和阿里真的是天堂的孩子,因為他們倆都是天使,都是充滿愛的天使,他們在的地方就是存在愛的天堂!
天堂的孩子觀後感4
風呼嘯著,削過阿里的耳邊;樹影急速後退,宛如鬼魅般掠過小男孩奔跑的道路——他氣喘吁吁,向著第三名奔去……他向心中一個小小的願望而努力。奔跑,這是《小鞋子》(《天堂的孩子》)中的一個片段,也是影片展示真情的升華。
《小鞋子》,馬吉迪的作品,創下美國放映伊朗電影的票房記錄——100萬美元,共獲11項大獎。影片講述小阿里取回妹妹的鞋子時,不慎把鞋子丟失了,為了避免父母的懲罰和給本就不富裕的家增添負擔,小阿里央求妹妹與他達成協議:每天,妹妹先穿他的球鞋上學,放學後再換給他。他們用僅有的一雙鞋子過著不便的生活。後來,哈里的父親在工作中受傷,花去了本應該給妹妹買鞋子的錢……這時,市裡舉行跑步比賽,而季軍的獎品中有一雙鞋子。小阿里為了妹妹,他奔跑著,即使跌倒,他也勇敢站起來。結果出乎意料之外——小阿里贏得了第一名,與鞋子交之揮臂……回到家中,眼噙淚水的阿里在沉默中把滿是水皰的腳泡進院中的水池,一群魚向他游來……此時,在回家途中的父親的自行車上,放著買給阿里和妹妹的新鞋……
一切都發生得那麼忽然,一切又發生得那麼自然;真實自然,溫暖感人,是《小鞋子》的最大特色。
在影片中,每當小阿里張著他那對清澈明亮的大眼時,裡面透出的是孩童最真實的性情。他倔強、不懈、機智,飽含著一種早熟的美。他的善良與對家人的關愛,無不刺激著我心靈最柔軟的部分……讓我想到我的父母,我的兄妹,甚至我所喜歡的人……小阿里給我一種很溫暖的感覺,我知道,裡面除了我對他貧苦生活的同情外,更多的是與他的善良的共鳴。小阿里與他的妹妹,代表的是人間最溫暖的情感,我想,這就是《小鞋子》最成功的地方——它把這演示出來了。
我在家裡是大姐,我也有個可愛的妹妹,因此,同作為長兄(姐)的我,對小阿里與妹妹的感觸更深……血緣真情中那分關懷與愛護,是世上任何東西都不能代替的。或許有那麼一天,我妹妹沒有一件她所需要的東西時,我也會把自己的給她,不是出於任何原因,僅是血濃於水……
透過阿里,我還 感受到《小鞋子》並不僅僅給我感受愛——小阿里一家僅是當時伊朗社會的縮影。小阿里和他的父親進城找工作時,父親在汗流浹背地為花草做護理——而小阿里——僅僅因為主人家的孩子所要求,就當他的玩伴。這樣的情況,似乎展示著當時伊朗上層社會與下層階級的差距……
伊朗人民喜歡白色,這種純潔的顏色。影片中也富有這一味道——女孩們潔白的頭巾、雪白的衣裳……無不透露著伊朗的風情,盡管我對它不是很了解,但作為觀眾的我也可以深深感受到伊朗濃郁的氣息——代表著聖潔、友好。
有人說過,獨自的晚上可以為心靈來一次洗滌。我認為,《小鞋子》這部電影就是現代繁忙社會中的一股清流,細細品味,讓其干凈的只有我們的情感,還 有我們深處的靈魂。這是一部很成功的影片。
我喜歡《小鞋子》——它深處的愛與明凈。
天堂的孩子觀後感5
我被震撼了,感染了!今天,我准時收看了《天堂的孩子》教育影片。一直以來,我都非常喜歡看這一類電影,一件件感人的事印入眼簾,刻記在心中。每一次,都深深地打動我,給予我許多啟發。啟發就像禮物一樣,送給觀眾。
這次,我也用心去看,設身處地地想。這部電影講述了一個貧困家庭的故事。這部電影的主人公阿里和妹妹莎拉生活在一個貧困家庭中,母親因為經常乾重的家務活,累倒在床。父親又要工作。所以家裡的家務活全都落在了阿里和莎拉身上。有一次,阿里去買土豆的時候不小心把莎拉唯一的鞋子弄丟了。因為阿里和莎拉的上學時間不同,為了不讓父母操心,所以阿里決定不讓妹妹告訴父母。讓妹妹放學後馬上跑回去,把鞋子脫給阿里穿。看著阿里和莎拉一次次拚命地跑,真讓人心酸。
阿里因為三翻四次地遲到,差點讓教務處處長開除。有一次,阿里聽說學校組織運動會,阿里苦哀求老師讓他去比賽,為的是能拿三等獎得到球鞋。可是,阿里得到了第一名沒有得到球鞋,卻把鞋磨爛了,腳也起了泡。後來,爸爸賺到了錢。他們如願以償地得到了一雙自己喜歡的鞋。
這部電影讓我明白了無論物質上是富或窮,只有過的快樂,才是真正的幸福。阿里和莎拉都是個懂事的孩子,他們雖然生活在貧困家庭,但他們並沒有埋怨。他們含辛茹苦,任勞任怨的精神讓我很贊賞。
如果是我們過這種貧困,而又艱苦的生活。一定會有人埋怨父母。生活中,我們買鞋子就是雞毛小蒜的事。甚至有些同學鞋子舊了都不想穿。據統計,全國有超過一億的貧困人口,最富有的10%家庭與最貧窮的10%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超過8倍。多麼龐大的數目呀!這是在呼籲我們,在同一片國土上,還有許多貧困家庭需要我們的關心。
讓我們為需要我們關心的朋友們獻愛心!為他們打造更美好的明天!
⑻ 伊朗那邊的人用的是什麼語言
伊朗官方語言為波斯語,波斯語已有超過2500年的使用歷史,留下了可觀的文獻記錄。波斯文學舉世都予以很高的評價。波斯語詩韻和歌詞的優美,也獲得全世界的贊嘆。
波斯語是一種在伊朗、塔吉克和阿富汗斯坦等國家使用的具有悠久傳統的語言。伊朗和塔吉克的官方語言,也是阿富汗斯坦境內兩種主要語言之一(另一種是普什圖語)。隨著移民從這些國家流入到周邊國家,很多國家都有說波斯語的社群。
在波斯語中有大量的阿拉伯語借詞,但是波斯語中有四個阿拉伯語所不具有的字母及發音。由於阿拉伯語是一種與伊斯蘭教緊密結合的語言,所以在很多以伊斯蘭教為國教的國家或伊斯蘭信徒都要使用阿拉伯語。由於以上原因,現代波斯語中,有近40%的詞彙來自屬於閃含語系的阿拉伯語。
(8)伊朗人怎麼買中國鞋擴展閱讀:
伊朗是著名的文明古國之一。勤勞、勇敢的波斯人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化,特別是在醫學、天文學、數學、農業、建築、音樂、哲學、歷史、文學、藝術和工藝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大醫學家阿維森納在公元11世紀所著的《醫典》,對亞歐各國醫學發展有著重大影響。
伊朗人修建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觀測台、發明了與當今通用的時鍾基本相似的日規盤。伊朗學者的許多數學著作達到了很高水平。波斯詩人菲爾多西的史詩《列王記》、薩迪的《薔薇園》等不僅是波斯文學珍品,而且也是世界文壇的瑰寶。
波斯語 亦稱帕爾斯語,屬於印歐語系—伊朗語族—西支,是伊朗和塔吉克的官方語言 ,也是阿富汗斯坦境內兩種主要語言之一(另一種是普什圖語)。波斯語還分布於中亞其他地區,波斯語在塔吉克稱為「塔吉克語」。全世界使用波斯語的人口約有1億。
說波斯語的人口約1億人,大部分在伊朗(5500萬),此外還分布於阿富汗斯坦1100萬、塔吉克700萬、巴基斯坦、美國、土耳其、伊拉克、沙特、阿聯酋、卡達、中亞其他地區。波斯文用阿拉伯字母拼寫。
波斯語的語言特點:
波斯文為拼音文字,共有32個字母,其中28個是阿拉伯字母,4個是波斯語新創的波斯字母。波斯語有8個母音,長母音和短母音各為3個,雙母音2個;有輔音22個,其中8個清輔音,14個濁輔音。單詞的重音基本上落在最後一個音節上。
句法特點是詞序相對固定,基本詞序是主語—賓語—謂語。修飾語在中心語之後。動詞有人稱、數、時態、語態和語氣等語法范疇,時態共有 9 個,通過動詞的詞尾,或者加助動詞來體現。名詞和代詞沒有明顯的格和性的范疇,領屬關系由一個連接符(波斯語稱伊扎菲)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