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伊朗資訊 > 伊朗土地產什麼

伊朗土地產什麼

發布時間:2023-03-30 02:29:40

① 安息國和波斯國有區別嗎

安息國和波斯國不是一個國家。區別如下:

1、國家體制與地理位置不同

波斯國,是位於西亞伊朗高原地區以古波斯人為中心形成的君主制帝國。安息國,是亞洲西部伊朗高原地區古典時期的奴隸制王國。

2、時間不同

波斯國始於公元前550年居魯士大帝開創阿契美尼德王朝,公元前334年,馬其頓王國的亞歷山大大帝揮軍東征,擊敗大流士三世,波斯國滅亡。

安息國建於公元前247年,開國君主為阿爾撒息。公元226年被波斯薩珊王朝代替。

(1)伊朗土地產什麼擴展閱讀:

安息國(波斯語:امپراتوریاشکانی、Emperâturi Ashkâniân;公元前247年-公元224年),又名阿薩息斯王朝,是亞洲西部伊朗地區古典時期的奴隸制帝國。

全盛時期的安息國疆域北達小亞細亞東南的幼發拉底河,東抵阿姆河。安息國位於羅馬帝國與漢朝中國之間的絲綢之路上,成為了商貿中心,與漢朝、羅馬、貴霜帝國並列為當時亞歐四大強國之一。

安息國是一個由不同文化組成的國家,它在很大程度上吸納了包括波斯文化、希臘文化及其他地區文化的藝術、建築、宗教信仰及皇室標記。隨著安息國的擴張,帝國首都的所在地也沿著底格里斯河由尼薩遷往泰西封,其他多個城市也曾成為首都。

伊朗什麼礦產資源豐富

鐵礦、銅礦、鋅礦、鉻礦、金礦等礦產資源豐富。

伊朗已探明礦山3800處,礦藏儲量270億噸;其中鐵礦儲量47億噸,銅礦儲量30億噸(平均品位0.8%),佔世界總儲量的5%,居世界第三位;鋅礦儲量2.3億噸(平均品位20%)居世界第一位;鉻礦儲量2000萬噸,金礦儲量150噸。

此外,還有大量的錳、銻、鉛、硼、重晶石、大理石等礦產資源。目前已開采礦產56種,年產量1.5億噸,占總儲量的0.55%,佔全球礦產品總產量的1.2%。

伊朗擁有世界10%的石油資源。伊朗還擁有世界第二大天然氣資源,主要在南帕斯,大多數天然氣用於國內。



(2)伊朗土地產什麼擴展閱讀:

伊朗其它資源:

伊朗以石油開采業為主,另外還有煉油、鋼鐵、電力、紡織、汽車製造、機械製造、食品加工、建材、地毯、家用電器、化工、冶金、造紙、水泥和糖業,但基礎比較薄弱,多數工業原材料里亞爾和備件依賴進口。

伊朗主要生產石油化工產品、鋼鐵和銅產品。其他主要產品包括汽車、家用電器、通信設備、水泥、工業機械(伊朗擁有西亞最大的機械工業)、紙張、橡膠製品、農產品、加工食品、羊毛製品和葯品。

③ 伊朗古代是什麼帝國

伊朗古代是古波斯帝國。

伊朗就是古代的赫赫有名的波斯帝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就長達4700年,伊朗帝國的歷史中,雖然經過了改朝換代,但基本上還是一個統一的帝國,並且也是按照波斯帝國的名義的存在。在英俄的夾擊之下,伊朗帝國有所衰落,但依然能保持獨立自主。

伊朗帝國、波斯帝國都同一個文明的傳承,雖然中間有過間斷,但即便從1500年的算起薩非王朝,也已經有了五百多年的歷史,算是一個傳承的古代帝國。現代的伊朗伊斯蘭共和國,其實也是占據了古代伊朗帝國的中心位置,基本還算是一個完整的文明的傳承。

伊朗介紹

位於亞洲西南部,同土庫曼、亞塞拜然、亞美尼亞、土耳其、伊拉克、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相鄰,南瀕波斯灣和阿曼灣,北隔裏海與俄羅斯和哈薩克相望,素有「歐亞陸橋」和「東西方空中走廊」之稱。海岸線長2700千米。

境內多高原,東部為盆地和沙漠。屬大陸性氣候,冬冷夏熱,大部分地區乾燥少雨,國土面積164.5萬平方千米。伊朗全國共有31個省,首都為德黑蘭。截至2022年6月,伊朗人口8502萬。

④ 伊朗的礦產資源

伊朗擁有非常豐富的銅礦資源,目前已探明儲量約為30億噸,平均品位0.8%,佔世界總儲量的5%,居世界第三位。2004年,年產8萬噸的哈通阿巴德銅冶煉廠投產後,伊朗銅年產量增加到28萬噸,其中陽極銅20萬噸。 鋅礦已探明儲量為2.3億噸,平均品位20%,居世界第一位;鉻礦已探明儲量約2000萬噸,伊朗每年消費鉻鐵4000—5000噸,靠進口。今年,年產2.5萬噸薩布茲瓦鉻鐵廠投產後,不僅滿足了本國的需要,還有2萬噸鉻鐵可供出口。 伊朗鐵礦儲量約為47億噸,其中四個大型鐵礦的總儲量就達30億噸。 伊朗煤炭儲量約為76億噸,因石油天然氣資源豐富,動力煤基本不用,只將部分焦煤開採用於煉焦。豐富的礦產資源為伊朗冶金工業的發展提供了保障,去年,伊礦產品總產量實現了10%的增長,鋼產量900萬噸,增長了12%,鋁21.1萬噸,增長了16%,銅15.2萬噸,增長了4%。伊計劃在「四五計劃」期間對14個礦產項目投資160—170億美元,進一步加速冶金工業的發展。 今年,伊朗憲法第44條出台,政府立即著手大型礦山的私有化工作,首批礦山轉讓給合作社公司經營,其中包括薩爾切什邁銅礦、安古朗鋅礦、克爾曼省的大型鐵礦和煤礦。 2004年,伊朗鋼的消費量為1220萬噸,進口810萬噸,伊計劃「四五計劃」鋼產量達到2800萬噸。 為了保護本國鋼鐵工業,伊提高了鋼鐵進口稅10%。 有色金屬主要產品和鋼鐵年產量 單位名稱:萬噸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銅12.85 12.6 14.29 14.57 15.25 鉛1.44 1.46 1.52 1.60 1.76 鋅6.00 6.28 6.44 6.92 7.60 電解鋁 13.10 13.30 15.83 18.09 21.22 鋼鐵690 750 800 900 伊朗各類礦產資源已探明的儲量 單位名稱:百萬噸 礦物名稱 儲量 礦物名稱 儲量 石棉70 鋅 50 重晶石 4.4 菱鎂礦 3.6 鋁土礦 116 錳礦 9.7 粘土14.6 雲母 0.2 硼土礦 0.024 鉬 0.05 鉻礦20 霞石 147 煤7600 磷岩 16.5 銅3000 鹽 158 長石2600 硅 77 氟石2.7 白銀 0.4 黃金0.5 滑石 0.38 石膏2400 綠松石 500(噸) 鐵礦4700 石灰石 7200 高嶺土 100 明礬 1000 各類礦產品的年產量 單位名稱:萬噸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煤128.4 138.0 255.7 銅精礦 41.5 45.3 41.8 鉛、鋅 58.3 57.9 60.8 金礦12.8 35.2 12.0 鐵礦863.4 1144.1 1459.1 鉻14.1 17.4 22.3 硅石154.6 167.8 222.2 鎂11.4 11.5 7.0 鋁礬土 5.4 6.5 2.1 錳9.7 14.0 55.5 重晶石 20.0 23.8 19.4 鹽141.8 153.8 151.1

⑤ 伊朗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石油大國之一,扼守全球重要的石油運輸要道,世界上近40%的石油以及數量可觀的天然


小題1:B
小題2:D

⑥ 伊朗禁運的物品有哪些

去年,伊朗政府禁止進口清單為1339種商品。這些禁止進口產品被歸為「第四類」產品,屬於「非必需品」並且是可以「自主生產」。
10大類禁止進口商品包括
1、服裝,紡織品。
2、廚房用品。
3、勞工用品。
4、房地產用品。
5、汽車。
6、鞋,箱包及皮製品。
7、化妝品。
8、部分內部生產機械設備。
9、奶製品和食品。
10、家私,木製品。

⑦ 有誰記得60年代我國有一部反映非洲獨立解放的話劇叫什麼

(一)以美洲為中心的獨立戰爭

1.背景:毀森孫西歐國家大肆進行殖民掠奪,以屠殺、掠奪販賣黑奴等方式進行資本原始積累,並進行殖民統治。

2.主要事件:①1775~1783年美國獨立戰爭;②1791~1804年海地革命(杜桑·盧維杜爾);③1815~1826年西屬拉美獨立戰爭(玻利瓦爾解放今天的哥倫比亞、委內瑞拉和厄瓜多;聖馬丁解放了阿根廷、智利和秘魯首府以後引退);④葡屬巴西獨立。

3.性質:反對殖民統治,美國獨立戰爭還具有資產階級革命的性質。4.特點:以獨立戰爭的形式發生在最早被殖民的地區,運動受歐洲啟蒙思想的影響。

(二)以亞洲革命風暴為代表的反殖民反封建斗爭(19世紀中期)

1.背景:工業革命使西方國家實力進一步加強,對外殖民擴張加劇,殖民侵略以商品輸出為主要形式。殖民主義者與各國封建勢力開始勾結,在殖民勢力的壓迫下,亞洲各國民族矛盾激化。

2.性質:具有反殖民主義和反封建的雙重性質。

3.五次大起義:爪哇人民反荷起義;阿富汗人民反英起義;伊朗巴布教徒起義;中國太平天國運動;印度民族反英起義。

4.意義:沉重打擊了西方殖民者和當地封建勢力,表達了人民不畏強暴,要求改革現狀的決心和勇氣。

5.特點:由農民或封建王公領導,大都帶有宗教色彩。

(三)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19世紀末20世紀纖鏈初)

1.亞洲的覺醒

(1)背景:19世紀末20世紀初,由於帝國主義侵略加劇,亞洲各國的民族危機加深了,亞洲人民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新高潮。

(2)重大事件:朝鮮人民反日斗爭;中國義和團運動和辛亥革命;伊朗、土耳其的資產階級革命;印度民族解放運動。

(3)性質:反帝反封建斗爭和民族解放運動。

(4)特點:民族資本主義興起;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已經形成或正在形成;資產階級民族民主意識產生。在亞洲人民的斗爭中,不僅包括下層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爭,也包括開明地主和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為核心的資產階級改良運動,這些運動在喚起亞洲各國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識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2.非洲人民反帝斗爭

(1)背景:帝國主義瓜分非洲導致殖民地人民同帝國主義矛盾十分尖銳。

(2)斗爭形式:武裝斗爭和武裝起義。

(3)突出事件:埃及人民反英斗爭、蘇丹馬赫迪反英起義(馬赫迪領導進行「聖戰」,斗爭規模大,堅持近20年)、衣索比亞人民抗意斗爭(1895年,國王孟尼利克二世領導,1896年迫使義大利在和約上簽字,承認衣索比亞獨立)。

3.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運動

(1)背景:①獨立後經濟上原有的大地產更加擴大;政治上普遍出現獨裁局面。②英美等國加緊經濟軍事侵略,導致拉美經濟處於停滯狀態。③反帝反封建仍然是拉美人民的主要任務。

(2)墨西哥的民主革命:①1910年爆發革命,推翻迪亞斯的統治。②後來又推翻美帝支持下建立的反革命政權,戰勝國內外敵人。③1917年,制定新憲法,它是一部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憲法。④這次革命既打擊了國內封建勢力,也打擊了美帝的侵略氣焰。

(四)一戰後民族解放運動再度高漲(1919~1923年)

1.背景:(1)一戰期間,列強暫時放鬆對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一些亞非國家民族資本主義有較大發展;民族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力量增長。(2)在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下,中國等國家成立無產階級政黨;印度、土耳其、埃及等國資產階級民族主義政黨或組織得以建立發展。(3)一戰後,戰勝國重新瓜分殖民地,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同帝國主義之間矛盾尖銳。

2.特點:民族運動呈現出多種類型和不同的發春喊展道路。

3.突出事件:中國的五四運動、朝鮮的「三一」運動、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土耳其的凱末爾資產階級革命和埃及的「華夫脫運動」。

(五)亞非人民反對法西斯侵略的斗爭(20世紀30、40年代)

1.背景:德意日建立法西斯專政並發動局部戰爭,逐步把世界推向戰爭;一些大國實行縱容、綏靖、中立自保政策;共產國際七大提出反法西斯政策策略。

2.主要事件:中國、朝鮮人民的抗日斗爭;衣索比亞抗意民族解放斗爭;西班牙內戰是30年代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爭的一個典型。

3.特點:(1)中國1931年開始的抗日戰爭是中國人民由局部抗戰發展為全國性的全民族團結抗戰的民族解放戰爭,是世界現代史上最早的反法西斯戰爭,是國際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2)衣索比亞1935~1836年抗意民族解放戰爭是非洲地區最早的反法西斯戰爭。它不畏強暴、堅持抗敵的精神,給世界人民以寶貴的啟迪。(3)西班牙1936~1939年的局部戰爭。它是由西班牙內戰演變為人民反法西斯戰爭的民族革命戰爭。它牽制了德意法西斯的侵略活動,支持了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爭。

4.結果:30年代的局部戰爭中,三國人民打擊了國際法西斯侵略勢力,但是在很大程度上處於孤立無援的不利地位;由於一些大國的縱容、綏靖、中立自保,國際上未能形成反法西斯的統一力量去遏製法西斯國家發動世界大戰的圖謀。

(六)二戰後的民族解放運動

1.戰後初期的亞非國家的民族獨立運動

(1)背景:二戰削弱了帝國主義勢力,為戰後初期民族解放運動提供了有利的時機。

(2)重大事件:印度尼西亞獨立,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和獨立,蘇丹、突尼西亞、摩洛哥和利比亞獨立;埃及收回蘇伊士運河主權的斗爭和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戰爭;第一屆亞非會議召開。

2.殖民體系崩潰

(1)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非洲大陸誕生了32個國家。其中1960年就有17個國家取得了獨立,因此這一年被稱為「非洲獨立年」。

(2)70年代:葡屬非洲殖民地獨立時期,1975年莫三比克、安哥拉等國人民贏得獨立,結束了葡萄牙在非洲長達500年的殖民統治。

(3)80年代到90年代初:①是帝國主義在非洲殖民體系崩潰時期,其標志是辛巴威和納米比亞的獨立。②90年代初,在南非舉行的第一次各個種族都參加的全國大選,非洲人國民大會主席曼德拉成為南非歷史上第一位黑人總統。擺脫種族隔離制度的南非,揭開了歷史新的一頁。

(4)古巴革命使美國對古巴半個多世紀的殖民統治結束;1977年,巴美簽訂關於巴拿馬運河的新約。據新條約,到1999年年底,運河區的主權和管轄權全部交還巴拿馬。

3.第三世界的興起

(1)興起的標志:在南斯拉夫、印度、埃及領導人鐵托、尼赫魯和納賽爾的推動下,1961年召開了第一次不結盟國家和政府首腦會議,不結盟運動正式誕生。它標志著第三世界的崛起和作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國際政治舞台。

(2)第三世界在國際事務中的作用:▲聯合國的變化:①由於越來越多的第三世界加入聯合國,聯合國不再是一兩個超級大國為所欲為的場所。②1971年由於第三世界的努力,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得以恢復。▲為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而斗爭:「七十七國集團」的建立;「石油輸出國組織」的建立。

(3)第三世界興起的意義: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世界的面貌,第三世界的興起有力地沖擊了戰後國際關系中的兩極格局。

形成認識

(一)發展概況

1.發展階段:興起(美國獨立戰爭和拉丁美洲獨立革命)→發展(亞洲革命風暴→亞非拉美民族民主運動→戰後亞非獨立運動的發展)→特殊階段(三四十年代反法西斯民族解放運動)→勝利(二戰後的民族解放斗爭)。

2.地區變化:美洲→亞洲→亞非拉。

3.性質變化:反殖民侵略的獨立戰爭→反殖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運動→資產階級民族民主革命。

(二)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歷程

1.17世紀到19世紀初的美國獨立戰爭和拉丁美洲獨立革命

這一時期,反抗殖民統治的民族獨立運動以美國獨立戰爭和拉美獨立革命為代表。其中北美人民通過斗爭贏得了勝利,走上了獨立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拉丁美洲的獨立運動,徹底打碎了西葡長達三個世紀的封建殖民統治,建立了一系列新興的國家,基本上奠定了今天拉丁美洲的國家格局;打擊了西葡的封建腐朽勢力,配合了歐洲資產階級革命。拉丁美洲獨立運動基本上屬於資產階級革命的范疇。但由於拉美各國資本主義因素薄弱,正在形成的資產階級十分軟弱無力,半封建的大地產制根深蒂固,因此獨立運動的領導權主要掌握在土生白人上層地主手中,新興資產階級分子只作為一般動力參加了斗爭。獨立革命後政權一般都從歐洲殖民貴族手中轉移到土生白人上層地主階級和種植園主階級手中,革命自始至終沒有觸動舊殖民地的社會基礎——大地產制。因此,獨立後長時期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仍然受到落後的封建關系的嚴重束縛和阻礙;在經濟上擺脫了葡、西殖民主義的束縛,卻又陷入對歐洲和北美殖民主義的附屬和依賴地位,因而革命的結果沒有加強資本主義的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說,拉丁美洲獨立革命沒有完成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任務。

2.19世紀初到19世紀70年代初的亞洲革命風暴

19世紀上半期,亞洲已有許多國家淪為歐洲列強的殖民地,如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新加坡和印度等地;其他地區,如土耳其、伊朗和中國等國的領土和主權也相繼遭到侵犯,逐步淪為半殖民地。隨著工業革命的迅速發展,為了滿足工業資產階級對海外市場和原料的迫切需要,資本主義列強進一步加緊了對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侵略,使宗主國與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空前激化。19世紀上半期,亞洲掀起了反殖民主義和反封建主義的民族解放運動,這包括五次大的起義:爪哇人民反對荷蘭殖民者的起義、阿富汗人民反對英國侵略軍的起義、伊朗巴布教徒起義、中國太平天國起義和印度民族起義。後三次起義把這次亞洲革命風暴推到了頂點。其中1857~1859年的印度民族大起義是一次由封建王公領導的、以印度土兵為主要力量和廣大人民踴躍參加的民族大起義。從總體來看,這些民族起義大多以失敗告終。盡管各國起義失敗的原因各有不同,但根本原因在於這些起義均屬舊式的民族解放運動,即領導起義的多為農民階級或封建地主階級,他們不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者,沒有先進思想指導,提不出改造社會的科學主張,不具備發展本國民族資本主義和改造社會的目標。盡管有的起義規模大、時間長、地域廣,對殖民主義打擊也很沉重,但在外國資本主義和各國封建勢力的聯合鎮壓下,終究難以勝利。

3.19世紀末20世紀初亞非拉的民族民主運動

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深入進行,資本主義生產力進一步發展,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相繼進入到帝國主義階段。壟斷資產階級為了擴大商品市場,掠奪原料和資本輸出,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亞非拉地區被進一步捲入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列強在侵略擴張的過程中加強了與各國封建勢力的勾結,進一步加深了人民的苦難。帝國主義同被壓迫民族的矛盾,封建勢力同人民大眾的矛盾空前尖銳,激起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的進一步高漲。同時這一時期亞非拉國家民族資本主義相繼出現和初步發展,民族資產階級形成和壯大。因此從民族解放運動的總體來看,擺脫了舊式民族解放運動的模式,呈現出反帝反封建民族民主運動的新特點。但由於各個地區、各個國家社會發展水平很不平衡,外來資本刺激下產生的新的經濟因素或強或弱,階級結構變化有大有小,因而不同地區和國家的民族斗爭水平高低不一,形式不盡相同,表現出歷史的多樣性。在亞洲,是一種新型的民族解放運動,其主流是資產階級民族民主革命,列寧稱之為「亞洲的覺醒」。同時也存在著處於次要地位的舊式的反帝反封建斗爭,如朝鮮的甲午農民戰爭和義兵運動、中國的義和團運動。亞洲覺醒表現出來的主要特點包括:①出現了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對運動的領導,如印度的國大黨、中國的同盟會等;②主要是資產階級民族民主革命;③新興的民族資產階級紛紛建立本階級的革命團體和政黨,提出自己的斗爭綱領,領導和聯合各階層進行更自覺、更明確和更有組織的斗爭;④被壓迫民族在爭取獨立的斗爭中互相聲援和支持。但由於民族資產階級的兩面性,致使革命無一例外地失敗了。在非洲,由於帝國主義對非洲的瓜分,使殖民地人民同帝國主義的矛盾十分突出。這一時期,武裝斗爭和武裝起義是非洲人民反殖民斗爭的主要形式。埃及的抗英斗爭、蘇丹馬赫迪起義和衣索比亞抗意戰爭,都是其中的突出事件。在拉丁美洲,獨立後的各國普遍建立了共和國,但實際掌權的是大資產階級。他們控制了政權後,不僅保留了原有的大地產制,而且更加擴大了。大地產制的存在,政治上普遍出現的獨裁局面,以及英美等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或軍事侵略,都導致了拉丁美洲國家經濟發展處於停滯狀態。因此反帝反封建仍是拉丁美洲人民面臨的艱巨任務。1910~1917年的墨西哥資產階級革命是這一時期拉丁美洲人民反帝斗爭的一個突出事件。

4.一戰後亞非民族解放運動的新時代

1917年十月革命後,民族解放運動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十月革命把西方無產階級和東方被壓迫民族連結成一條反對帝國主義的革命統一戰線。從此,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民主革命不再是舊的資產階級世界革命的一部分,而變成了新的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的一部分。十月革命後,民族解放運動出現了高潮。在這次高潮中,除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外,土耳其凱末爾資產階級革命、朝鮮「三一」反日運動、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和埃及的「華夫脫」運動等是一戰後民族解放運動比較突出的事件。1924年後,資本主義進入相對穩定時期,西方工人運動轉入低潮,而東方民族解放運動仍持續發展。1929年世界經濟危機爆發。30年代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又出現新的高潮,並且具有反法西斯侵略的性質。中國人民首先舉起了東方反法西斯侵略的旗幟,朝鮮人民開展了抗日武裝斗爭,衣索比亞則在非洲最早開展了反法西斯侵略的民族戰爭。十月革命後的這些民族解放運動,具有一些新的特點。首先,具有持續發展的特點。如上所述,從1918年至1939年,民族解放運動從未間斷,持續高漲。其次,具有多樣性,這首先表現在領導權上。亞非拉大多數國家的民族解放運動由民族資產階級領導,但是中國、朝鮮、越南等國的民族解放運動走上了由無產階級領導的道路,這是世界近代史上前所未有的。此外,還存在著一些過渡形式,如非洲一些國家的民族解放運動由小資產階級或資產階級知識分子領導。還有一些國家如衣索比亞的民族解放運動由愛國的封建王公領導。多樣性還表現在民族解放運動的形式和內容方面。在近代前期,以自發起義和資產階級改良運動為主要形式和內容。十月革命後的民族解放運動在較多國家發展為資產階級民族民主革命,採用武裝斗爭的形式,而在一些國家則表現為資產階級群眾運動、工人罷工、農民抗捐、學生罷課和士兵起義,有少數國家發展成為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民族運動的結局也具有多樣性。近代民族解放運動都以失敗告終,十月革命後的民族解放運動開始由失敗走向勝利,建立了一系列民族獨立國家,盡管有的國家還沒有完全擺脫帝國主義的奴役和剝削,但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民族獨立。民族解放運動的多樣性,統一在反對帝國主義殖民統治的同一目標之中,形成了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的基本歷史進程。

5.二戰後民族獨立運動的興起和發展

1945年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事業開辟了更加廣大的可能性和更加現實的道路。戰後,以民族民主革命為主要內容的革命烽火燃遍了整個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民族解放運動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1945年到50年代中期是第一個階段。這一時期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潮在亞洲和北非。其中最突出的成就是中國人民革命的勝利和朝中人民抗美衛國戰爭的勝利,其次是印度的獨立和埃及成立共和國。從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為第二個階段。民族解放運動在非洲和拉丁美洲廣泛展開。在這一時期非洲大陸誕生了32個新獨立的國家,其中1960年就有17個國家取得獨立,因此,這一年被稱為「非洲獨立年」。在拉美,1959年,古巴在卡斯特羅領導下舉行起義,推翻了美帝支持的獨裁政權,後於1961年成為社會主義國家。巴拿馬人民掀起了要求收回運河主權的斗爭。1999年底,巴拿馬人民將運河區的主權和管轄權全部收回。在這一時期,1955年召開的亞非會議,標志著亞非拉地區反帝反殖斗爭更加自覺地聯合起來,新興國家開始成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國際政治舞台,逐漸形成第三世界力量。1961年召開的第一次不結盟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會議,正式形成不結盟運動。這是第三世界興起和發展的又一個重要標志。從70年代開始,是戰後民族解放運動的第三個階段。在這一階段,絕大多數亞非拉國家爭得了民族獨立,帝國主義殖民體系徹底崩潰。第三世界在國際事務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這突出地反映在聯合國的變化和第三世界國家爭取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的斗爭上。1971年,在第三世界國家的共同努力下,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復。「七十七國集團」和石油輸出國組織的建立,標志著第三世界開始了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的斗爭。

(三)第三世界的興起

1.第三世界:泛指亞洲(日本除外)、非洲、拉丁美洲和其他地區原來是帝國主義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而後爭得民族獨立的發展中國家的總和。這一概念始於50年代,60~80年代為國際社會所認同。由於第三世界國家絕大多數分布在赤道以南地區,所以,有時也稱作「南方國家」。

2.第三世界具有共同的特徵:①從歷史上看,它們有著共同的遭遇,都曾淪為帝國主義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或附屬國。長期遭受殖民主義、帝國主義的奴役和掠奪,他們反對奴役、壓迫,謀求解放和發展的要求也特別強烈。為了擺脫殖民統治,爭取本國的獨立和解放,進行了長期的斗爭。②從面臨的任務看,它們在取得政治獨立,建立了民族獨立國家之後,都面臨著肅清殖民主義殘余勢力,發展民族經濟,鞏固民族獨立的歷史任務。③從經濟上看,當前絕大多數國家仍是不發達或欠發達,表現在:廣大人民群眾生活十分困苦,人均年收入低;勞動生產率低下,人口增長率高,負擔沉重;在經濟發展中缺乏資金和技術,在國際經濟關系中處於劣勢地位。④從外交上看,它們都執行獨立自主和不結盟的對外政策,反對外來干涉和強權政治,主張通過和平談判解決國際爭端,不主張訴諸武力以和武力相威脅,積極維護世界和平。它們主張推進南北對話,發展南南合作,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它們是反對殖民主義、帝國主義、霸權主義的主力軍。

3.第三世界興起有三大標志,即萬隆會議、不結盟運動興起、七十七國集團建立。萬隆會議召開於1955年4月,這是戰後第一次沒有西方國家參加,由亞非國家自己召開的一次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國際會議。從亞非會議一開始,帝國主義就利用亞非國家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方面的差異,千方百計進行破壞和阻撓,妄圖使會議失敗,但未得逞;中國代表團團長周恩來總理在大會的發言中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得到各國代表的贊揚,從而為會議成功奠定了基礎;在大多數與會國的努力下,會議擊敗了某些西方國家妄圖分裂、破壞會議的陰謀,消除了內部的分歧,通過了《亞非會議最後公報》等。亞非會議的召開是第三世界興起的第一個重要的標志。因為它是亞非國家歷史上第一次發起和組織的國際會議,它標志著亞非人民的覺醒和團結,顯示了亞非國家在國際政治舞台上的重要作用。萬隆會議確定的各國和平相處友好合作的十項原則是對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引申和發展,對於處理國家之間的關系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不結盟運動興起於60年代,1961年在南斯拉夫、印度、埃及領導人鐵托、尼赫魯和納賽爾的推動下,第一次不結盟國家和政府首腦會議在貝爾格萊德召開,不結盟運動正式誕生。不結盟運動的興起標志著第三世界的崛起和作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國際政治舞台。為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60年代第三世界建立的國際經濟組織「七十七國集團」,到80年代其成員國已增加到110多個。這個組織主要通過與發達國家在聯合國進行談判,來實現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的目標。為了同舊的國際經濟秩序作斗爭,一些亞、非、拉原料出口國還聯合建立了專門的國際經濟組織。1973年,在第四次中東戰爭期間,石油輸出國組織以石油為武器,對那些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國家進行制裁,結果觸發了第一次石油危機,使西方經濟陷入嚴重混亂。第三世界興起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世界的面貌,有力地沖擊了戰後國際關系中的兩極格局。

(四)東西方關系的嬗變及歷史啟示

16世紀以前,歷史是分散的,東西方之間在各自的活動范圍之內活動,保持著閉關自守狀態。但隨著新航路的發現和16世紀初具規模的世界市場的萌芽,世界各民族之間的聯系、亞歐大陸東西方的交往活動開始變成經常性的了。隨著歷史以世界為一整體的發展,長期存在的東西方經濟發展水平大體平衡狀態逐漸發生變化。東方最先進的國家如中國、日本、印度等國經濟發展雖然也循著資本主義萌芽的方向發展,但是速度緩慢,而西方國家商業資本主義由於具有種種有利條件,特別是實行重商主義政策之後,突飛猛進地發展起來。東西方之間平等的、互不依存關系的結束,已是指日可待了。

16~18世紀,西方資本主義的發展正處於資本原始積累時期。這一時期的殖民主義乃是資本原始積累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馬克思指出:「美洲金銀產地的發現,土著居民的被剿滅、被奴役、被埋葬於礦井,對東印度開始進行的征服和掠奪,非洲變成商業性的獵獲黑人的場所,這一切標志著資本主義生產時代的曙光。這些田園詩式的過程是原始積累的主要因素。」這段論述精闢地概括了這一時期殖民主義對美洲、亞洲和非洲入侵的內容及其對原始積累的貢獻。從中可以看到這一時期西方殖民主義侵略的最主要特點是「以最殘酷的暴力手段為基礎」的赤裸裸的劫掠。在資本原始積累時期,殖民主義侵略並沒有將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帶進東方世界,反而常常在東方維護並利用傳統的落後的生產方式為自己謀利,甚至從外部移入比當地原有生產方式更落後的形式,如從非洲販賣黑奴到美洲等。這一時期殖民侵略所帶來的直接和間接後果是:開辟和加強了新舊大陸之間、亞歐大陸之間的經濟、文化和人種的聯系;促成了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這一時期面對西方殖民主義的侵略,東方世界的反映是形形色色的,總的來說是遲鈍的。比如中國和日本的統治者繼續實行重農抑商政策,阻礙資本主義萌芽。中日兩國高度自給自足的經濟,使對外貿易僅占其經濟極小的比例,政府完全專注於國內經濟生活;自成系統的具有絕對權威的儒家思想拒絕接受任何外國政治觀念和新思想;自古以來高度發展的文明及其成就使統治集團對即將降臨的殖民侵略災難毫無思想准備。通過廣州和長崎的貿易白銀源源流入兩國,世界市場尚未使中日受到任何社會結構性的震盪和影響,傳統經濟形態仍然完整地保存著。這一切使它們對世界資本主義潮流反應遲鈍,毫無應變舉動。

在自由資本主義時期,尤其是工業革命後,開始了資本主義殖民制度的新時期,它使殖民政策從內容到形式都發生了重大的變化。這一時期殖民侵略的目的在於尋找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自由貿易」成為其殖民侵略的重要手段,在「自由貿易」旗幟下,用廉價商品的重炮到處開辟市場,通過表面平等的買和賣兩個環節,來剝削和掠奪東方殖民地。當然殖民者仍然不放棄使用暴力,例如19世紀殖民者頻繁地使用武力向亞洲那些強大的封建帝國中國、日本、伊朗、印度進行侵略。在這一時期西方向東方的商品輸出,對東方自然經濟的瓦解起了推動作用,從而給東方國家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發展造成某些客觀條件和可能。面對西方殖民主義的侵略,這一時期的東方世界作出了不同的反映,它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抗擊殖民主義的侵略,或進行反封建統治的起義,如19世紀中葉中國的太平天國起義、印度的民族起義、伊朗的巴布教徒起義等。另一方面是學習西方,實行近代化的改革,如中國的洋務運動和日本的明治維新等。

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資本主義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帝國主義殖民掠奪的動機、方式和殖民政策較之以前各時期又有了重大的變化。一方面帝國主義在全球掀起了瓜分殖民地和劃分「勢力范圍」的活動;另一方面資本輸出成了這一時期帝國主義對外侵略的主要手段。帝國主義的殖民政策促使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經濟出現了二重趨勢:一是由於帝國主義殖民政策的基本目的是要保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落後農業國和原料產地的狀態,不讓民族工業發展成為自己的競爭者,因而這種對東方社會的發展,始終是一種阻遏的趨勢,其結果,東方社會在擺脫帝國主義控制之前,一直處於經濟停滯落後的狀態。二是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獨立發展的趨勢。這是對東方國家輸出資本的必然結果。帝國主義輸出資本到東方,必然會大大加速東方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這種經常處於對抗性矛盾之中的二重趨勢,是帝國主義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的雙重作用的客觀反映。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民族資本主義近代工業的興起,東方民族資產階級產生了。工人階級發展壯大。這樣東方國家的社會階級結構和階級力量的配置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在這一時期面對帝國主義的侵略,東方國家的下層勞動人民繼續進行了斗爭,如中國的義和團運動、朝鮮的甲午農民戰爭等。但這些下層人民起義的結局說明,單純的自發的農民起義已不再能適應時代的需要。在東方占據歷史舞台中心地位的已不可能是舊式的農民運動了。歷史召喚東

⑧ 房屋的由來

人類以前住在洞穴里,這是個常識,大約是在11000年或更早些時候
的近東。
洞穴適應於他們的生活方式——正如我們所知,當時的人們以狩獵
為生。在洞穴中他們很安全。人們在洞口生火,這樣既能取暖又能在他
們烤肉時防範動物。這是種簡單的生活,是所有人類的基本生活。
一直困擾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們的是:是什麼促使人類離開洞穴這
個自然的「子宮」,開始了新的、漫長的發展歷程?盡管人們提出了多種理
論,但並無確切的證據,我們基本上只能依靠想像。氣候或許是個原因,
當冰川撤回到北方時,氣候變得溫暖潮濕,植物生長,陽光讓人們走出洞
門,正如它催發了花開。同時,冰河消融讓其他地區的肥沃土壤得以顯
露,大批畜群也隨之而去,離開了人類居住的平原——這意味著狩獵不再
是可靠的食物來源。
另一方面,農業在這一時期得到了發展。但從狩獵到農業、從洞穴到
房屋是一個緩慢的、漸進的過程。起初,人們追逐著動物,變得更加熟悉
身邊的這個世界。隨後,狩獵變得越來越困難(例如,猛獁象和馴鹿相繼
滅絕),人們似乎對土地上的自然資源產生了更濃厚的興趣。如同生活中
的大多數發現一樣,可能是婦女首先想到耕種,當男人們外出狩獵、捕魚
時,婦女們則有時間來收集種子,並加以播種。因此,一般認為,一開始暫
時的定居地基本上建在臨近河流、溪流和森林的地方,而人們在冬天還是
回到洞穴里。當人們發現穀物和其他植物在春天又生長出來,而且在人
們的持續照料下會被培育得更好時,這種儀式就最終結束了。不久,人們
注意到了某些動物能用飼料加以馴化,能被訓練和利用,人們開始研究它
們的習性。於是,這些動物成為家禽家畜,農業定居地就這樣誕生了。時
間大約是在1萬年前。
定居地意味著房屋。洞穴就這樣荒廢了,被大量地遺棄。房屋是一
種創造物,一種新的東西,一種獨立於洞穴觀念的庇護所。這種將岩石中
的一個洞的本質加以提煉,並用一種孤立的人為結構加以復制的能力是
令人驚奇的。但人類只能這/厶做,因為洞穴是唯一的參照物。他們要做
的是觀察形成空間的最小結構,並將之轉化為不同的元素。這就有可能
解釋房屋如何從而且總是從自然形式中找到靈感。這些形式的建構來源
於土地上的各種原料,如泥土和蘆葦。房屋造型的靈感也來自洞穴。洞
穴的基本形狀大體上是半圓的,於是房屋就設計成圓形的。
永久定居地的第一證據(公元前9000年到公元前7000年)顯示出房
屋頻繁重建的跡象。從這點可推斷出,房屋只是偶爾去住,這些居民一部
分仍然是洞穴居住者。要永遠放棄過去一直使用的模式和法則而採用新
的規則需要很大的信心。的確,這些新規則被混合農業帶來的諸多可能
性所激發,但要冒險使用一種完全未經嘗試的東西更需要勇氣和信心。
因此,我們可以假設最初的居民並不考慮其房屋的堅固性。例如,在沙尼
達爾的扎維舍尼(ZawiCheniinShanidar,在土耳其和伊朗邊界的扎格羅

山脈的丘陵地帶)村落中(大約公元前9000年),那些房子有著橢圓形或
圓形的基石(包括壁爐),由一些編制物、蘆葦和席子構成的不牢固的上部
結構支撐著。但這些村落似乎只能維持半年,附近就是沙尼達爾的洞穴,
它在冬季數月中成為更好的庇護所。在約旦的艾南(Eynam)有另一個定
居地,那裡有三個連續的永久村落,每個都包括50所房屋。所有的房屋
都是圓形的,直徑超過7米,圍繞著一個中心區域排列,中心區域有為
數不少的塗以灰泥的鍾形深坑(或許是儲藏食物之用)。扎維舍尼的房子
極少體現出房屋的本質因素——包括棲身、烹飪以及取暖——但這些
房屋的結構的細節是值得注意的。有一堵奇怪的石制的牆,在地基之上
l米左右,這為蘆葦制的圓錐形屋頂提供了一個堅固的結構。有趣的是,
就建築而言,這種設計生動地建構了一個三維空間。因此很明顯,當這些
建築師們仍然保持著「群居」的思維方式時,一個重要的階段已經來臨:一
種實實在在的外部結構構築起了一個私密的空間。這是邁向文明社會的
一大步,可能人們不能馬上意識到。在洞穴中,人們彷彿是住在宿舍或廉
價客棧。突然間,家庭開始獨立出來。這種變化一方面與房屋結構相關,
另一方面則跟私人財產有關。房屋的結構本可以建得大一點,當然小結
構的房屋更容易建造。於是,人們從洞穴中搬出來,為他們的家庭成員獲
得一個私人空間。這是一種人的(實際上也是動物的)本能。這種傾向於
更具組織化的生活的發展同樣表明了人類對秩序的需求。但還有一點,
即對財產的欲求。這種強烈的個體認同感源於人和他所佔有物之間的相
互關系。例如,男人會看護他的錘子,因為錘子對他來說有用;而女人則
會看好她的首飾,因為這將提升她的社會地位或使她看上去更迷人。在
這些環境中,人們享受著財產權,並設法將其擴大。房屋就是這樣的一種
財產,它支配著人群(家庭)的生活,並給他們提供庇護之所。這樣,房屋
成為了居住者群體的一種延伸物。

⑨ 伊朗面積有多大

伊朗相當於中國新疆省面積。伊朗國和中國新疆省的面積差不多大,伊朗國土面積是1648195平方公里中國,新疆的面積是166萬平方公里,伊朗位於西亞,屬中東國家,東鄰巴基斯坦和阿富汗,與土庫曼接壤,西缺租隱北與亞塞拜然和亞美尼亞為鄰,西接土耳其和伊拉克。

伊朗的經濟發展

伊朗是文明古國。公元前550年,建立了世界歷型察史上第一個領土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帝國—波斯帝國,公元前247年建立安息帝國,7世紀後遭不同異族先後入侵。

18世紀前期,納迪爾沙推翻外族統治建立阿夫沙爾王朝。19世紀後期起,英國和俄羅斯勢力不斷侵入,1925年建立巴列維王朝,1979年成立共和國,實行政教合一制度。

伊朗是聯合國的創始成員之一,也是不結盟運動和石油輸出國組織成員。伊朗是亞洲主要經濟體之一,經濟實力較強,伊朗經濟以石油開采業為主,為世界石油天然氣大國,地處世界石油天然氣最豐富的中東地區,石油出口是經濟命脈。

石油生產能力和石油出口量分別位於世界第四位和第二位,是石伏廳油輸出國組織成員,伊朗的石油化工,鋼鐵,汽車製造業發達,還有電子工業,核工業,計算機軟硬體業。

與伊朗土地產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比利時義大利哪個贏了 瀏覽:304
伊朗以什麼色的人口為主 瀏覽:348
怎麼能進中國遠洋集團 瀏覽:492
印度人結婚怎麼安排 瀏覽:26
伊朗核武怎麼來的 瀏覽:105
義大利買花怎麼樣 瀏覽:50
科促會與中國電子哪個好 瀏覽:319
現在印尼人對華人什麼態度 瀏覽:542
怎麼查印尼公司的企業代碼 瀏覽:443
印尼虎魚有多少種吃法 瀏覽:136
中國有哪些省有直轄市 瀏覽:977
伊朗沙烏地阿拉伯為什麼發生戰爭 瀏覽:726
岩板餐桌黑色和義大利灰哪個好看 瀏覽:430
英國一件代發運費多少 瀏覽:978
通心義大利面炒麵怎麼做 瀏覽:537
印度春卷皮怎麼做 瀏覽:17
哪個國家喝中國的白酒 瀏覽:583
伊朗洪水到底有多少 瀏覽:36
伊朗炎之神殿獲得了什麼 瀏覽:101
印尼喜歡中國什麼小商品 瀏覽:475
© Arrange www.exoplanetwar.com 2012-2022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