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哪個國家的硬幣上是一隻獅子
很多國家都發行過背面有獅子圖案的鑄幣。其中有很多是國徽圖案中的獅子;也有真實的獅子圖案;還有一些是類似獅子的動物(如喬治亞的者敬硬幣上出想過獅鷲,緬衫談甸的硬幣上的傳說中的獅形動物ခြင်္သေ့等)。不可能一一列舉,僅舉幾例:
保加利亞人民共和國50列弗,背面國徽圖案中間或嫌碰為一站立的獅子;
B. 伊朗gdp相當於中國哪個省
安徽
伊朗屬於西亞大國,也是西亞強國。無論是人口、國土面積、礦產資源等各方面,伊朗在西亞都屬於第一梯隊。截至2020年12月,伊朗全國人口達到了8307萬人,這樣的人口基數,在西亞各國中,幾乎是首屈一指的。如果對照我國的各個省份,四川省人口8360多萬,伊江蘇省8470多萬,伊朗的總人口幾乎與四川省、江蘇省相當。
2020年,伊朗的經濟總量達到了6375億美元。那麼,這是一個什麼水平呢?大約摺合4.12萬億人民幣。對比我國的各個省份,2020年,安徽省經濟總量3.86萬億人民幣,湖南省經濟總量4.17萬億人民幣。換句話說,伊朗的經濟總量,明顯高於我國的安徽省,略低於我國湖南省。不過,湖南省總人口6600多萬,安徽省總人口6100多萬。
從人均水平來說,安徽、湖南等幾個省,略高於伊朗,但沒有高太多。畢竟伊朗擁有比較完善的工業體系,而且在很多方面自成一派。例如伊朗在機械製造、食品加工、建材、地毯、家用電器、汽車製造等各方面,都擁有很強的實力。早在2011年,伊朗就已經成為了世界第十二大汽車生產國,產量能夠1150萬輛以上,這是非常不錯的水平。
伊朗是一個歷史非常悠久的國家,例如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波斯帝國,主要就在伊朗境內。在歷史的長河中,伊朗先後經歷了安息王朝、薩珊王朝、薩曼王朝、突厥王朝、黑羊王朝與白羊王朝、薩非王朝、愷加王朝等一系列的王朝。基本上對應了我國唐宋元明清等各個階段,巴列維王朝是伊朗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一直統治到了1979年。
1979年,巴列維王朝的統治被推翻以後,由於各方面的原因,伊朗的鄰國伊拉克,趁機發動了戰爭,兩伊戰爭爆發。起初,伊朗確實准備不足,比較被動。但伊朗的國力和人口基數,遠高於伊拉克。到了80年代中期,伊朗大規模反擊,最終攻入了伊拉克境內。在漫長的兩伊戰爭中,由於戰爭的嚴重破壞,進入90年代以後,伊朗迅速轉入了戰後重建、經濟建設階段的工作。
石油和天然氣出口,屬於伊朗的主要外匯來源。伊朗的石油儲量高達1580億桶,位居世界第四位,天然氣已探明儲量高達33.9萬億立方米,位居世界第二位。我們言歸正傳,看看伊朗的工資水平。2020年3月,伊朗頒布了最新的最低工資標准,隨著經濟持續發展,伊朗的最低工資標准,從1114萬里亞爾,迅速提升到了1517萬里亞爾。摺合人民幣以後,相當於從1709元提升到了2327元,不得不說,伊朗的最低工資標准並不算低。
當然,伊朗各個地區、各個行業的工資收入,存在比較大的差距。德黑蘭是伊朗的首都,也是伊朗最繁華、最發達的城市。因此,德黑蘭的工資標准,基本上是伊朗最高的之一。按照一些媒體統計的數據,德黑蘭工薪階層的工資,基本上在2100萬里亞爾到2500萬里亞爾之間,摺合人民幣,大約3222元到3836元之間,屬於不高不低的水平。
至於德黑蘭中層管理崗位的工資,基本上在3200萬里亞爾到40000萬里亞爾之間。摺合人民幣,大約4910元到6137元之間。當然,伊朗也有自己的高收入人群,每月的收入在5000萬到7000萬里亞爾之間,摺痕人民幣,大約7672元到10742元之間。其中的佼佼者,每月收入甚至能超過1億里亞爾,大約摺合1.5萬人民幣左右。
當然,每月收入2000多萬里亞爾的工薪階層,佔了絕大部分比例。根據統計,每月收入4500萬里亞爾以上的人,所佔的比例很有限,大約只佔了13%左右。在伊朗全國的30個省中,布希爾省、霍爾木茲甘省、庫茲斯坦省等地,屬於比較發達的地區。加上德黑蘭,相當於伊朗版的「北上廣深。」
這3個省的工資水平,基本上與德黑蘭相當,其中,布希爾省甚至還略高於德黑蘭。至於其他20多個省的工資標准,基本上都低於德黑蘭和布希爾省、霍爾木茲甘省、庫茲斯坦省等地,基本上平均低了20%到30%不等。幾個欠發達的省份,則是低了32%左右。
除了區域性的差異,各個行業的工資差異也很大。建築工人、鋼鐵工人等工種的工資比較低,與此同時,翻譯、化學工程師、商貿分析師、天然氣管道設計師等崗位,屬於伊朗的高新崗位。例如面對媒體的統計,一位伊朗的天然氣管道設計師,直言不諱說,自己每月6900萬里亞爾。大約摺合10580人民幣,在伊朗屬於標準的中高收入階層。
由於伊朗的進出口發展很迅速,很多外資企業在伊朗各地投資建設。按照媒體的統計,一位外資企業的高層管理者,每月的工資為8700萬里亞爾,大約摺合13340元人民幣。按照這位高層管理者的描述,與他同級別的幾個人,工資都在8000萬里亞爾到9000萬里亞爾之間。當然,這一級別的收入,在伊朗屬於高收入階層,比例並不大。
在媒體的統計中,出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的情況。伊朗男性的工資,基本上用於掙錢養家。伊朗女性的工資,則基本上用於自己開銷,例如購買服裝、化妝品、包包等等。伊朗女性在化妝品領域的消費水平,一直位居世界前列。以至於很多國際品牌,在伊朗的大城市都是品牌店或者專櫃。
作為伊朗最大的城市,德黑蘭的房價並不便宜。目前,德黑蘭的平均房價為每平方1.3億里亞爾,大約摺合1.99萬人民幣,接近與2萬左右。當然,德黑蘭也有每平方超過4萬億的豪宅,屬於富人區,大約摺合6.13萬人民幣以上。每個國家都是由各個階層、各種收入標準的人們組成的,因為大家的能力、學歷、家庭、資源等各方面,都有很大的差異。
C. 70年代的伊朗,到底有多發達看看這幾個數字就明白了
從世界歷史來看,國家的發展那是應該不斷進步的,從窮困到發達,到富裕,那是最基本的路徑。因此,也才有了現在世界的現代化,才有了世界現在的發展。但是,也有相反的,從發達轉向窮困,最典型的一次就是伊朗 *** 革命。好好的一個非常發達的國家,愣是成為窮困潦倒的國家,至今都被世界感到可惜。很多人甚至還在觀念伊朗巴列維時期的發達,那麼伊朗70年代,到底有多發達呢?這幾個數字看完就明白了,足以說明問題。
第一個數字,9。
在70年代,當時伊朗只有2000萬人,也就是我國一個城市的人口。但是,當時伊朗一年的GDP總量,在世界排第九,什麼概念,那是世界最有錢的9個國家,這個水平是當時我國的好多倍。因此,伊朗那是世界主要大的經濟體,世界第九大發達富裕國家,你說有多發達。
第二個數字,8%。
伊朗巴列維時代,尤其是整個70年代,伊朗連續幾十年,經濟增速在8%以上。在當時屬於最快經濟體,比我國現在都快。從這可以看到,伊朗當時有多發達。
第三個數字,200。
在70年代,當時我國整個國家的GDP很小,收入就更少了,外匯儲備加起來才30億美元,還是積攢了幾十年。而當時伊朗一年的石油收入就有200億美元,這是什麼概念,簡直國家有錢到了極點,堪稱最有錢的中東國家。
第四個數字,1。
在70年代,因為伊朗人少,而且還是世界第九大工業國家,經濟體。所以伊朗的收入很高,整個人均GDP,幾乎是亞洲第一位的,世界前列的。所以伊朗人當時就是土豪的象徵,非常有錢。當時汽車,在伊朗已經到處都是了,而且當時伊朗的女子,可以穿著比基尼在海邊度假,玩耍,絲毫不用擔心 *** 教法。從這也可以側面反映出,伊朗當時的富裕和有錢程度。
第五個數字,5。
在巴列維後期,已經制定了一個工業發展計劃,准備大規模的投資,以使得伊朗在10年內,經濟總量進入世界前五,成為第五大工業國,第五大軍事強國。一旦如此,伊朗將徹底成為發達國家,而且按照伊朗當時的財力,那是完全有可能的,所以如果伊朗人再等10年,就是發達國家了。
但是卻在1979年爆發了 *** 革命,一群城市無業遊民,在一群對社會不滿的教士帶領下,推翻了國家,推翻了發達的巴列維王朝,建立政教合一的 *** *** 。以至於70年代伊朗的輝煌和發達毀於一旦,現在回到了近代的窮困潦倒,極端窮困。所以有時候革命也是盲目的,至少伊朗人就毀了自己的發達國家,選擇了窮困的伊朗,窮困的現在,後悔也來不及了。
參考文獻:《伊朗史》。
D. 巴列維時代,伊朗軍隊到底有多強
強到打遍中東,直接KO以色列,伊拉克。巴列維時代伊朗的經濟和工業建設取得了突出的進步,被稱為中東的奇跡,到現在都是不可思議的。伊朗在短時期內快速成為世界第九大工業國家,第九大富國,堪稱創造了世界歷史記錄了。但是其實,在巴列維時代,最強大的不光是經濟,而還有軍隊,那麼巴列維時期軍隊到期強悍到什麼程度呢?或者說有多強呢?可以打遍中東,完敗以色列,伊拉克。
巴列維時期,國家有錢,而且跟西方關系良好,所以伊朗每年花費大量的美元購買武器裝備。當時美國最先進的F12戰機,最先進的偵察機,和轟炸機,還有其他戰機,伊朗都有。此外還有來自歐洲,蘇聯的先進武器。
E. 伊朗巴列維王朝貨幣面值有幾種
伊朗里亞爾是伊朗的貨幣名稱。伊朗的貨幣共有七種,最小的是100 里亞爾褲裂,最大的是五十萬里亞爾。紙幣面值為100、200、500、1000、2000、5000,10000,20000.50000甚至100000里亞爾,鑄幣面值胡巧閉有: 1、寬岩2、5、10、20、50里亞爾 。
F.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伊朗人開始懷念巴列維王朝
說到這個巴列維王朝也還是挺有意思的,現在的伊朗人好像非常非常的懷念以前的巴列維王朝了,那麼有的人問了,這到底是為什麼呢?這個問題其實問得比較好了,下面一起來研究看看!
其實,說越來越多的伊朗人懷念巴列維王朝時代,這個說法不太准確,他們對現狀不滿意,對巴列維政權也同樣不滿意。
伊朗人不想要政教合一的政體,他們同樣也不想要一個王權專制政體。
說民眾懷念巴列維王朝時期,不如說伊朗人是在追求更加公平理想的社會環境。
下面,我們來了解一下伊朗的過去與現狀,看看伊朗近幾十年的社會發展變化。
先來回顧一下巴列維王朝時期的伊朗。
1925年12月12日,當時的伊朗伊斯蘭議會召開制憲會議,宣布禮薩·汗為波斯帝國統治者,伊朗進入巴列維王朝時期。
1979年,霍梅尼發動伊朗伊斯蘭革命,巴列維王朝末代國王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1941年-1979年在位)被迫退位流亡國王,巴列維王朝終結,共存在54年。
白色革命
巴列維王朝雖然是一個封建王權的國家,但是在世界大潮的推動下,伊朗也開始了現代化進程。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很多國家都掀起民主革命的高潮。
在這種大勢下,伊朗國內對民主制度的呼聲也日漸高漲,君主制度受到了沖擊。
到了20世紀50年代,伊朗經濟形勢惡化,失業率增加,國內矛盾尖銳,政治運動愈加頻繁。
巴列維王朝末代國王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為了緩和國內矛盾,維護君主專制制度,1963年開啟了「白色革命」改革大潮。
歸根結底這是一場想通過發展經濟來緩和國內矛盾,進而鞏固君主專制制度的一場改革。
主要內容有:
1.廢除佃農制,凡是大地主佔有的土地,重新分配給農民所有,建立一支促進農業發展的大軍。
2.全部森林、水利資源屬於國家所有。
3.將所有政府經營的工業企業出售給合作社和個人,這些出售的企業所獲利潤,由勞資雙方分享。
4.修改選舉法,准備實行普選,特別是婦女都要參加普選。
5.要建立一支由各科醫生所組成的衛生工作者大軍,到農村去進行免費醫療工作。
6.改革司法,在所有的農村,都要建立公正的法庭。
7.改組所有政府機關,行政權力下放,並全面改進國民教育。
改革進步性
可以看出,巴列維的一系列改良措施,體現出很大的進步性。他力圖響應民眾要求民主的呼聲,建立一個世俗化的君主制政權,引導伊朗脫離落後狀態,使之成為一個現代化國家。
巴列維推行的「白色革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伊朗經濟的發展,為伊朗建立完善的工業體系打下了基礎。
巨型油輪碼頭、大型貯油庫和石油化工廠如雨後春筍般建立起來。
鉛礦、銅礦、鐵礦和煤礦,都進行了大力開采,鋼鐵廠以及其它金屬冶煉廠,產量也都在不斷增長。
1976年石油產量為2.948億噸,出口2.722億噸,當年出口石油收入達234億美元。
從1971年到1973年,伊朗經濟增長速度平均為百分之十四點三,1974年猛增至百分之四十。
伊朗一躍而為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之一,到1977年,伊朗的人均收入已達2200美元。
此外,在交通、電信、電力、社會福利、衛生、教育等領域內,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由於經濟的發展,軍隊實力也隨之增強,伊朗武裝成為中東地區最為強大的軍事力量。
伊朗在社會面貌層面的變化也非常明顯,迅速向世俗化邁進。
當時巴列維破除了宗教對國家的影響,實行一夫一妻,解放了穆斯林女性。
百姓的思想獲得自由,女性解除禁錮,可以自由的工作和學習,成為伊朗發展的重要力量,這是伊朗巨大的進步。
隨著當時經濟的高速發展,百姓生活不斷改善,國家福利日趨完善,整個國家表現出蒸蒸日上的一面。
改革局限性
與所有專制者的改革一樣,巴列維的改革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他改革的根本目的是通過推動國家經濟發展來鞏固自己的王權,在改革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採取一系列鞏固王權的措施。
首先就是重用親信,巴列維將大量親信安排在國家要害部門,成為高高在上的權貴階層。
這些權貴通過掌握國家政治、經濟權力,大肆斂財,貪污腐敗,造成國家財富迅速集中。
王室權貴一個個腰纏萬貫,奢侈無度,而中低層百姓卻陷入赤貧,甚至失去謀生手段,產生了極端不滿的情緒。
其次還成立了秘密警察制度,用於鎮壓潛在反對者,手段惡劣殘酷,被描述為當時伊朗人最恐懼和厭惡的組織。
再次是巴列維過分發展軍備,企圖把軍隊收買為維護王權的有力工具。
在經濟取得大展之後,巴列維軍事野心不斷擴大,每年花費大量金錢購買美國武器,聲稱要做世界第五軍事大國。
龐大的軍費開支耗盡了伊朗財政,使伊朗出現了嚴重的財政赤字。
改革損害了教士階層的利益
教士階層在伊朗歷史上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早在巴列維王朝之前,伊朗的教士享有國家的主要權力,包括國民議會的主要席位、司法權、教育權。
他們還掌握大量的土地、房產,可以徵收宗教稅,在伊朗鄉村,教士階層掌握著絕對的權利,德黑蘭的很多政令都無法在鄉村地區得到執行。
「白色革命」期間,當局大力推行去宗教化改革,給予了婦女選舉權,遭到了教士階層的敵視。為了打擊教士階層,政府取消了很多宗教領袖的特權,關閉了大量的宗教學校。
土地改革政策觸動了教士階層的經濟利益,動搖了他們對土地的控制權。
司法改革也對教士階層的司法特權形成挑戰。
這一系列的世俗化改革從根本上觸動了教士階層的利益,遭到他們的強烈反對。
總的來說,巴列維的一些列改革一方面發展了伊朗經濟,另一方面又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特權階層,加劇了貧富分化,引發民眾普遍不滿。
另外,社會的世俗化改革,使西方思想湧入伊朗,促使了伊朗民主意識的進一步覺醒,人民對專制王權更加排斥。
對教士階層的打擊,嚴重損害了僧侶階層的利益,世俗化的推進也遭到許多伊斯蘭教徒的反對。
所有的矛盾參雜在一起,最終引發了伊斯蘭革命,埋葬了巴列維王朝。
為何越來越多的伊朗人對現狀不滿
伊朗伊斯蘭革命以後,經過全民公投,成立了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並通過了新的共和國憲法,霍梅尼在1979年12月成為國家的最高領袖,伊朗成為政教合一的現代神權性君主政體國家。
伊朗伊斯蘭政教合一政權是伊朗公投的結果,可以說是絕大部分伊朗人的共同選擇。
那麼推翻王權政權以後,伊朗人民的生活又怎麼樣了呢 ?
首先是經濟發展緩慢,貧富分化更加嚴重。
當初,巴列維時期的伊朗雖然貧富分化嚴重,但是經濟總體上取得了很大的發展,民眾也享受到一定的發展成果。
革命後的伊朗經濟沒有繁榮起來,對石油出口的依賴依然強烈。
革命成功後不但沒有消滅貧富差距,反而越拉越大。
伊朗教士階層掌控著伊朗經濟命脈,財富無限,而廣大的老百姓卻陷入了一貧如洗的狀態。
伊朗前總統內賈德曾經提到:伊朗的300人就掌握了伊朗60%的財富,可見財富集中嚴重到什麼程度。
由於政策失誤及長期遭受西方制裁,現在的伊朗已經成為中東最窮困的國家之一,很多伊朗人家徒四壁,一貧如洗。
失業率也居高不下,尤其是年輕人,很多人根本找不到工作,失去生活來源,廣大農村地區更加窮困潦倒。
社會面貌倒轉。
在巴列維時代,社會風氣十分開明,婦女享受比較廣泛的權利。
而如今的伊朗婦女不得不重新包上黑面紗,各種各樣對婦女的禁錮隨也之而來,女性再次成為附屬,伊朗又回到了神權時代。
伊朗的自由程度也出現倒退。
伊朗的神權政體對議會及法案具有否決權,對比起國王政府的同等機關有更大的權力。
少數族群的政治權利被打壓,非穆斯林族群不享有平等的權利。
政府控制新聞媒體,沒有官方的允許下,書籍雜志不得出版、錄音帶不得分發、電影不得播映、文化團體不得成立。
伊朗執行政教合一政策,教士對於民眾思想嚴格控制,民眾的思想受到限制。
以上種種現實,使伊朗很多人認為,伊斯蘭革命是毀了伊朗的未來,使國家倒退了幾百年。
連霍梅尼的孫子海珊·霍梅尼也痛心的說,現在的伊斯蘭毀了伊朗的未來,偏離了霍梅尼的路線,他甚至要美國幫助伊朗回到從前。
現在的伊朗年輕人,也對自己父輩當初支持革命的行為充滿疑惑:「難以理解他們當初所表達的熱情到底是為了什麼」。
目前,美伊關系持續緊張,伊朗國內的抗議活動也日趨激烈,很難斷定伊朗的未來將何去何從。
祈禱不要發生戰爭,祝福伊朗人民!
G. 伊朗鈔票上的數字,為何會逐漸變成天文數字
這幾年,旅遊產業越來越發達。伊朗旅遊也成為了很多人的選擇。但不少人到了伊朗卻會發現,這里的金融系統竟是這般模樣:當地沒有ATM機以至於不能提取現金;用美元或歐元換取伊朗貨幣里亞爾時,在不同的換錢店鋪,其價格會有很大的差別。那麼伊朗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即伊朗鈔票上的數字,為何會逐漸變成天文數字?
總的說,伊朗鈔票上的數字變為天文數字的原因,正是社會現象推動的結果。
H. 伊朗最後一任王後,為何晚年要靠寫回憶錄賺錢
作為伊朗最後一任王後,法拉赫·巴列維的名字並不響亮,因為她的丈夫,巴列維國王的政權被推翻,她們一家只能四處流亡。但作為女性,法拉赫的一生卻又是一部勵志史,她前半生與後半生分外鮮明的對比,任何人聽了都會唏噓不已。
法拉赫在自己的書里這樣說:
我,法拉赫·狄巴,不是婚前的女孩,也不是婚後的王後,我是名叫法拉赫的女人,嫁給了一個叫做禮薩·巴列維的男人,現在,我是姓那個男人姓的寡婦,因此,我的真正姓名是法拉赫·巴列維。這就是法拉赫,一個經歷了雲端生活之後,重新腳踏實地的女性。
I. 沙烏地阿拉伯國王的大兒子叫什麼名字
阿拉伯王室統治家族
現代沙烏地阿拉伯王國第一任國王阿卜杜勒·阿齊茲先後娶過300多個妻子,所生子女不計其數,僅遺下得到正式承認的兒子43人,孫子100多人,重孫500多人,連同三個旁系叔伯的子孫,王室現有男性成員即親王約5000人,整個家族在17000人以上,是世界上最龐大的王室。
沙特的巨額石油收人,大部分落人王族成員手中。根據官方資料,國家每年從預算中撥出3億美元給沙特家族開支,實際拔給的款項要比這個數字大幾十倍。5000個親王每人每月從石油收入中領取6萬美元生活津貼,還有數十億美元每年要補貼17000名王室成員。親王們做各種投機生意聚斂財富,他們在了解到國家發展計劃後,預先以低價購買土地,再以高價賣給政府或公司,牟取暴利。一位親王出售朱拜勒工業企業地皮,賺收20億美元;另一親王出售利雅得機場上地,賺取80億美元。有些親王在私營企業、銀行中握有股份,在阿拉伯國民銀行中有三位親王充當創業股東,每人各有7500股(每股100里亞爾,合29.8美元)。還有一些親王充當中間人或外國公司的代理人,坐收傭金和回扣。一個承包軍火的親王個人財產達40億美元。同時,國家對親王們經營的企業給予各種各樣的優惠,從提供無息貸款、贈款到免除稅收,使他們發財致富,飛黃騰達。據美國《新聞周刊》報道,沙特王室財產已達800多億美元,有800多名親下成了百萬富翁。
巴林的統治者是哈利法家族,現在的埃米爾伊薩·本·蘇萊曼·哈利法是哈利法家族第18位統治者,該家族人數估計有400人,全國國民收入的1/ 3歸他們所有。卡達的統治者是阿勒薩尼家族(屬伯努·塔米姆部族),其家族有2000人以上,國家財政收入的大部分歸他們所有。
伊朗前國王巴列維是億萬富翁。據估計他的財產有200多億美元。在伊朗形成了以國王為首的,包括王室成員、高級官吏和將軍、大資本家和大地主在內的豪門巨富,號稱「伊朗二千家」,他們依仗權勢,巧取豪奪,利用各種手段,聚斂了大量財富。
(二)與王室有某種關系或依靠個人奮鬥成為巨富
這部分巨富主要由承包商、建築材料和建築設備商、房地產投機商、大批發商和零售商、銀錢兌換商、股東和企業家等組成,有的人同時經營各種工商業及銀行業。他們構成了各產油國的資本家階層,其人數不太多,工商業經營的歷史也不長,但發展迅速,有不少屬於暴發戶,不僅在國內開辦各種企業,而且大量投資於國外,成為擁有百萬資產的富翁。
他們中的一些人發財致富是由於家庭社會地位高,本人又受過西方教育,有比較好的條件。蓋特·法拉昂的父親是費薩爾國王的首席顧問,本人畢業於哈佛大學,30多歲就成了企業家,擁有自己的一份資產。阿德南·卡紹基可謂傳奇人物,他是土耳其血統的沙烏地阿拉伯人,父親是沙特第一任國王阿卜杜勒·阿齊茲的御臣,因此他與王室有著密切的關系。他曾在亞歷山大維多利亞學院和美國斯坦福大學學習,回國後,他得到了製造灰尼板的特許權,開設了國民灰尼板公司,在這一基礎上,建立起「商業帝同」——三合一控股公司,1978年該公司已擁有4億美元的資產。70年代中期,卡紹基在世界上許多地方經營房地產業務。同時他成功地利用他同王室的關系,擠進了龐大的軍火貿易市場,29歲時成為把沙特看作未來武器大市場的美國洛克希德公司的代理人,之後,他為世界各種軍火廠家和阿拉伯國家要人牽線搭橋做武器生意,報酬巨額,短短幾年裡卡紹基一躍成為沙特王國首富之一,40歲左右時資產便高達40億美元,過上了天方夜譚式的生活。
蘇萊曼·奧拉揚是沙特王國最負盛名的多種經營巨商,擁有相當規模的商業船隊和大約12億美元的資產。同時在對美證券投資方面享有盛名;1989年被選為他年輕時工作過的阿拉伯美國石油公司最高董事會成員。奧拉揚商業集團是沙特許多進口商品的代理商,從事汽車、建築設備的銷售與維修等,還開展運輸、保險、房地產、車船出租等業務,與國際上大公司的合作項目也較多,有金屬加工,鑽機維修等。此外,該集團在沙特和海外擁有大量房地產,在國外的投資,包括在美國和西歐的房地產及其他有價證券,總計超過5億美元。
阿卜杜·拉迪夫·賈米爾汽車批發集團,以創始人的名字命名,是沙特第二大商業集團,苦心經營20年,建立起雄厚家業,1980年該集團年銷售額超過10億美元,利潤約1億美元。同時賈米爾還開辟其它財源,例如房地產,海外投資。他在摩納哥蘭特卡洛建立了一家海外投資公司,由其兒子優素福負責管理,賈米爾的財產估計至少有5億美元。
在今天的海灣各國,注意保持商業信譽的著名財閥有巴林的卡努家族、沙特的蘇萊曼家族、儒法利家族和蓋賽伊比家族等等。蘇等曼家族的頭目阿卜杜勒·阿齊茲·蘇萊曼擔任吉達工商會議所的副會長,是沙特財界的頭面人物。曾經是沙特最大兌換商的拉茲希家族開設了銀行,作為民間最大的農業經營者,支撐著作為小麥出口國的沙特農業。
這些人的資產都在數億美元以上,他們不像王室成員,每年有數千萬美元的俸祿。他們依靠自己精明靈活的經商頭腦,懂得利用石油帶來的有利經商條件和政府的各項優惠政策,從而建立自己的家業,擴大自己的財富。當然不能否認,他們的財富中也包含著無數帶動者付出的血汗。
王公貴族、富商大賈、上層統治者驕奢淫逸,揮金如土,浪費驚人。他們買飛機、買遊艇、建別墅,吃喝嫖賭玩樂,極盡享受之能事。
一位曾在沙特親王專機上當過空姐的美國小姐敘述:當她第一次參觀親王的專機時,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駕駛艙內機長座椅是皮製的,包括安全帶扣子,所有金屬部件都是黃金製成的;客艙里放著花絲絨長睡椅,卧室里床上罩著紅色狐皮床罩,貂皮枕頭和鑲著貂皮邊的毛毯;盥洗室裡面有金制的淋浴器和一個金制坐池;游戲室里一面牆上掛著藝術壁毯,另一面牆上是一整塊大鏡子,整個飛機上到處顯示著富麗豪華。
在機場上到處停放著親王們成群結隊的私人噴氣客機,供他們隨時出國觀賞取樂。沙特前國王哈里德私人擁有一架波音747座機,機上備有施行心臟外科手術的設備,他的私人遊艇長達200英尺,價值1260萬美元。阿德南·卡紹基擁有飛機5架、海上遊艇3艘,其中一艘叫「那比拉」號的遊船,是一艘86米長的海上宮殿,有直升飛機升降台、夜總會、最現代的操作室。為了表明自己富有,阿德南還有把自己的一艘遊艇上原用黃金澆鑄成的船名,全部用白金重鑄。
石油王子們不僅在本國國內修建星羅棋布、富麗堂皇的宮殿,而且到國外去購買、修建宏大的別墅。沿著地中海西北部的芒東、摩納哥、昂蒂布、戛納直到土倫,是當今世界上最負盛名,巨富雲集的藍色海岸,在此購買房子已成為國際巨富的一種身份標志。卡達酋長、阿布扎比酋長、沙特國王、黎巴嫩富商安東尼·塔努里、約旦元帥等都在藍色海岸擁有豪華寓所,軍火商阿德南在世界12個地方有豪華別墅,僅藍色海岸就有好幾幢住宅屬於他。有些石油富豪在此建房甚至出於心血來潮。例如,沙特有兩兄弟、在一塊一萬平方米的土地上蓋起了兩幢居住面積1000平方米的別墅,房前是一覽無遺的戛納海海灣和昂蒂布角。房子建成後,兩兄弟突然發現自己是不會去住的,於是決定出售,毫不費力地找到主顧,對方願意出價1億法朗,並且一次付清。
昂蒂布角建有專供國際大亨使用的港口,隸屬國際遊船俱樂部管理,只停泊19艘船,1984年阿德南第一個參加投資,為此還獲得昂蒂布市頒發的榮譽市民勛章。卡達酋長的「阿爾漫沃」號一年四季停在港口內,沙特國王法赫德的遊艇是世界上最大的,長度為146米,它在碼頭上有專用的泊位。有這樣一則故事,幾年前沙特國王來海港度假,作為貴賓,他受到俱樂部的殷勤接待,國王同意穿上便服與俱樂部主任嘉米葉·萊翁合影。回去後不久,國王給俱樂部寄了1張100萬法朗的支票,以示感謝,但是支票錯寄到昂蒂布市政府。市府趕快用這筆錢給一處古跡方堡裝上了彩燈。主任萊翁知道後很不高興,要討回這筆禮錢,可市長卻回答他:「你保留照片,我保留支票,咱們兩清了」。因這100萬法朗,俱樂部和市府搞得不愉快,自此三年多過去了,法赫德國王都沒再去自己在昂蒂布的遊船上。
除了藍色海岸外,石油大亨們還在巴黎、日內瓦購建寓所。1982年,當時還是王儲的法赫德在日內瓦修建了豪華寓所,風格是新文藝復興式的,大理石的直柱、鐵製品都經過鍍金,窗門全部可以防彈,擁有27個睡房,價值2110萬美元,是王室在瑞士最豪華的寓所。
日內瓦區還有若干處王室寓所,其中包括一幢14世紀時的堡壘式建築物「貝列夫保」,它的永久主人是持伊朗護照,曾兩次角逐聯合國秘書長職位的沙魯丁·阿迦·汗。還有一所屬於沙特蘇丹親王的宅邸,1970年購置,據說花了1110萬美元進行裝修。沙特王儲阿卜杜勒親王1988年放棄他在巴黎一座面積450平方米的寓所,原因是嫌它太小了,同時,將住所中的傢俱分100攤,以800萬法朗(130萬美元)的拍賣價出售。
巨富們不僅在國內,而且在他們喜歡的城市開羅和倫敦大肆揮覆,縱色恣情。據埃及旅遊部的統計材料表明,到埃及旅遊的沙特人最多。每周一、四,很多沙特人邀請數百名客人乘坐大型客機從利雅得飛往開羅,舉行各種各樣的家庭活動,譬如,在高級賓館為兒子或女兒舉行非常奢華的婚禮,有瘋狂的肚皮舞和阿拉伯通俗歌曲助興。倫敦到處都有阿拉伯人,他們大量采購物品,也從不放過任何一個尋歡作樂的聚會。以前,阿拉伯人比較喜歡去西方國家觀光游覽,近年來,對東南亞也大感興趣,來度假旅遊的人絡繹不絕,人數不斷增長。
與豪門巨富相比,一般百姓的生活就差遠了,但是同中東其它國家相比,海灣諸國平民的生活也是較富裕的。他們家家僱用外籍勞動力做家務,這種現象十分普遍和盛行,並且以多僱人為榮、科威特人的家庭一般都雇有一至數名東南亞籍或其他阿拉伯國家的傭工。從廚房烹調、會客室接待、看管孩子到開車等事務全由僱工擔任,僱主什麼都不用做,不少科威特家庭的確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
兩極分化,貧富懸殊在中東地區表現得十分鮮明。阿拉伯產油國里干粗活、臟活、重活,比如清潔工、搬動工等都是外籍勞工,他們同其它一些低收入者構成了產油國里的貧者。貧窮者不僅生活上清貧,而且精神上、肉體上還遭受歧視和折磨,在今天阿拉伯世界,客籍勞工代替了從前的奴隸,各種僱傭合同和假婚姻掩蓋了「奴隸制」真相。石油大亨們從歐洲、非洲、亞洲進口奴隸。一名叫施瓦爾的女傭從住在倫敦的兩個科威特姐妹家逃了出來,身上有93處傷疤,類似於這樣的人在英國還存1000人之多。
伊朗工資差別十分巨大,國家石油公司總經理月薪為15萬里亞爾,大約相當於工人最低工資的的100倍,國會議員月收入11.5萬里亞爾,省長月薪4~9萬里亞爾,都高出工人最低工資的好幾十倍。眾多工人住在貧民窟,他們微薄的工資收入,難以養家糊口,農民收入則更低。
埃及窮人成千上萬,住在棚戶區,擁擠、臟亂、不堪形容,許多人沒有工作,沒有希望不知道明天會怎樣,一個剛畢業的大學生月薪才80埃鎊,還有一些畢業生甚至處於失業狀態。窮人的生活水準很低。
沙烏地阿拉伯的人均收入是世界上最高的國家之一,但是沙特農民,占人口總數1/ 4的農民的收入在國內生產總值中僅佔1%。
由上述可見,石油繁榮使中東地區貧富分化日趨嚴重,一方面是王公貴族、豪門巨富、上層人物過著花天酒地、窮奢極侈、荒淫無恥的生活;一方面是窮苦者為填飽肚子而奔忙,為艱難生活而煩惱。這就是當今中東地區的社會現實。
參考資料:選自馬秀卿主編:《石油、發展、挑戰——走向二十一世紀的中東經濟》,石油工業出版社1995年版
J. 伊斯蘭革命後,美國和霍梅尼勢不兩立,為何當初美國還要給霍梅尼79億美元
因為霍梅尼綁架了美國外交官及當時在伊朗的美國籍軍官軍人等。在伊斯蘭革命之初,美國與霍梅尼其實是盟友關系。當時的伊朗統治者巴列維一致給石油漲價,讓美國方面負擔很大,這點引起了美國的不滿,於是想把巴列維換掉。
美國為了解救人質,多次試圖潛入伊朗實施營救,都以失敗告終了。最後迫不得已,答應解凍伊朗在海外的資產,不允許巴列維進入美國治療,甚至向伊朗方面轉移了79億美元。至此美國人質事件才告一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