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巔峰時代的伊朗,到底為何發生伊斯蘭革命
伊朗這個國家擁有擁有比較光輝燦爛的歷史。比我們國家,多了至少要3000年的歷史,歷史悠久,文化繁榮,而且伊朗對應的古代波斯國家,在當時世界上也是非常強大的國家。但是到了近代以後,隨著過各方力量的強大,伊朗國力逐漸衰弱,失去了像古代波斯一樣的霸主地位。
發展過程中,嗯,由於存在貧富差距,人民和政府的矛盾更是愈演愈烈。使得伊朗內部動亂不團結,有心之人和外部殖民國家趁機挑逗挑逗人民,發動伊朗政變。顛覆巴列維政府。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發展都會遇到貧富差距這個問題,但是由於伊朗沒有制定相應的政策,並且平均人民和政府之間的矛盾使得伊朗最終爆發戰爭。
Ⅱ 伊斯蘭革命是怎麼一回事
告別君主制,
Ⅲ 伊朗發生伊斯蘭革命是在哪年
伊朗伊斯蘭革命(波斯文: ;拉丁轉寫:Enghelābe Eslāmi)爆發於1979年,該革命中,中東國家伊朗的巴列維王室遭人民推翻,並成立政教合一的伊斯蘭共和國。 伊斯蘭教革命遠因起於1963年伊朗巴列維國王宣布施行之白色革命。該革命依照美國的藍圖來進行伊朗的農業與工業改革。例如土地改革、給予婦女選舉權、森林水源收歸國有、工人參加分紅並限制宗教勢力等措施。另外還簽下了在伊朗的美國軍事人員可以享受許多特權和司法豁免權的不平等條約,例如犯罪不受伊朗法庭審判,而是交給美國人處理。 該改革遭到伊斯蘭教宗教領袖賽義德·魯霍拉·霍梅尼大力反對,批評說:「我們面臨的所有問題都是美國和以色列造成的!」為了使改革順利,巴列維國王逮捕了霍梅尼,將他移送到監獄、軍事基地等地,伊朗人民為此發生了大規模抗議與暴動。巴列維國王在強大的民眾壓力下只有釋放霍梅尼,最後於1964年11月4日將霍梅尼強迫驅逐出境。而經過多年醞釀後,1979年,以人民為主的革命,推翻了巴列維王朝,同年,霍梅尼回國並舉行公民投票,廢除君主制度,改國名為伊朗伊斯蘭共和國,建立了伊斯蘭教共和制度,並在翌年修改國旗。
求採納
Ⅳ 巴列維時期,伊朗既然那麼發達,為何還會發生伊斯蘭革命
在巴列維時期,伊朗國家的內部矛盾非常的嚴重,所以發生了伊斯蘭的革命。伊朗在巴列維時期工業非常的發展和國家非常的富裕,人民的生活富足,和現在的伊朗相比有著非常大的區別。在當時的巴列維時期不僅僅有著很好的生活。
隨著國際的環境變化的非常的劇烈和伊朗國家的經濟發展產生了惡化,所以社會的矛盾也是越來越大,民眾的矛盾也是很多,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伊斯蘭革命的發生。
Ⅳ 考研政治歷史大事記 詳細的
1840—1913 德國社會民主黨創始人倍倍爾
1841 俄、英、奧、普、土等國簽訂《倫敦公約》 保加利亞尼什暴動
1842 馬克思任《萊茵報》主編
1842—1911 法國社會主義者拉法格
1843—1848 羅馬尼亞秘密革命組織「兄弟會」
1844 馬克思、恩格斯在巴黎會見 《德法年鑒》出版 德國西里西亞織工起義 法摩(洛哥)戰爭(第一次) 阿爾巴褲世尼亞民族復興運動始
1844—1900 德國哲學家尼采
1845—1846 錫克戰爭(第一次)
1846 英國廢除《穀物法》波蘭克拉科夫起義 美、新(格技納達)《馬利亞里諾—比德拉克條約》簽訂
1846—1847 「共產主義通訊委員會」
1846—1848 美墨戰爭
1846—1849 巴厘戰爭1846—1891 愛爾蘭民族主義者巴涅爾
1847 伊、土簽訂《愛爾捷魯瑪條約》阿爾巴尼亞反土耳其統治起義 賴比瑞亞共和國建立
1847—1848 歐洲經濟危機
1847—1931 美國發明家愛迪生
1848.3 西西里起義(第一次)
2 《共產黨宣言》出版 法國二月革命
3 柏林起義 維也納人民起義 米蘭起義 布達佩斯起義
4 英國憲章運動高潮(第三階段) 「科隆工人聯合會」成立
4—5 羅馬尼亞布拉日大會
5 維也納起義
6 布拉格人民起義 羅馬尼亞《伊茲拉茲宣言》發表 巴黎六月起義
10 維也納起義
11 法國頒布《一八四八年憲法》
1848—1849 錫克戰爭(第二次)德國法蘭克福國民議會
1848—1852 伊朗巴布教徒起義 法蘭西第二共和國
1849.3 德國通過《帝國憲法》
3-6 羅馬共和國
5 土、俄簽訂《巴爾塔—利曼協定》
6—7 德國「殘余議會」
1849 阿爾及利亞反法起義 英國廢除《航海條例》印度完全淪為英國殖民迅純態地
1849—1936 俄國生理學家巴甫洛夫
1850 美、英簽訂《克萊頓—布爾瓦條約》
1850—1893 法國作家莫泊桑
1850—1932 德國社會民主黨首領伯恩施坦
1851.12 法國路易•波拿巴政變
1851 首次世界博覽會在倫敦舉行
1852 德國「科隆審判」英緬戰爭(第二次)
1852—1870 法蘭西第二帝國皇帝拿破崙三世
1853.7 美國培里首次率艦抵日本
1853—1856 克里米亞戰爭
1853—1895 古巴民族英雄馬蒂
1854.4. 10 英、法、土締結《倫敦條約》
1854 《日美和好條約》簽訂 美國共和黨成立 美國頒布《堪薩斯—內布拉斯加法案》 澳洲尤里卡起義 英、法、奧締結反俄《維也納同盟條約》
1854—1856 美國堪薩斯內畝源戰 西班牙資產階級革命
1854—1938 德國社會民主黨首領考茨基
1855 《英暹條約》簽訂
1855—1935 蘇聯植物學家米丘林
1856 俄與英、法、土、撒丁、普、奧簽訂《巴黎和約》
1856—1857 英波(斯)戰爭
1856—1918 俄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傳播者、孟什維克首領普列漢諾夫
1856—1950 愛爾蘭作家蕭伯納
1857 歐洲和美國發生經濟危機 美國司各特案1857一1859 印度民族大起義
1858 法、撒丁簽訂《普隆比埃爾協定》愛爾蘭「芬尼社」成立 維多利亞女王文告發表 美日簽訂《安政條約》
1858一1859 日本「安政大獄」
1858一1862 法越戰爭
1859 法、奧締結《維納法朗加協定》美國約翰•布朗起義 達爾文《物種起源》出版
1859一1869 蘇伊士運河開鑿通航
1859一1933 日本工人運動活動家片山潛
1860 日本「櫻田門外之變」西西里起義(第二次)加里波第的「紅衫軍」出征西西里
1860一1870 越南張定抗法斗爭
1860一1872 紐西蘭毛利人大起義
1860一1904 俄國作家契河夫
1861 .2.4 美國「南部同盟」成立
3(俄歷2月) 俄國開始農奴制改革 義大利王國成立
10 英、法、西簽訂《倫敦公約》
1861 美國「特倫特號事件」義大利首相加富爾
1861一1865 美國總統林肯 美國南北戰爭
1861一1941 印度文豪羅賓德羅納特•泰戈爾
1862 美國頒布《宅地法》和《解放黑奴宣言》 法越第一次《西貢條約》
1862一1867 墨西哥人民反法斗爭
1863 波蘭發生起義 柬埔寨淪為法國保護國
1863一1874 朝鮮興宣大院君攝政
1863一1875 「全德工人聯合會」
1863一1897 菲律賓民族獨立運動領袖滂尼發秀
1864.9 第一國際成立
1864 普、奧對丹麥戰爭
1864一1870 巴拉圭戰爭
1864一1960 愛爾蘭女作家伏尼契
1865.8.14 普、奧簽訂《加斯泰因條約》
1865一1877 土耳其「新奧斯曼協會」
1866.6一7 普奧戰爭 義大利對奧戰爭
8.23 普、奧簽訂《布拉格和約》
9.3一8 第一國際日內瓦代表大會 日本倒幕運動
1866一1869 克里特島起義(第一次)
1866一1944 法國作家羅曼•羅蘭
1867 第一國際洛桑代表大會 《資本論》第一卷出版 美國向俄國購得阿拉斯加英國第二次國會改革 巴黎世界博覽會 英國同意加拿大成為自治領
1867一1868 衣索比亞抗英斗爭
1867一1871 北德意志聯邦
1867一1912 日本明治天皇
1867一1918 奧匈帝國
1867一1934 法籍波蘭物理學家居里夫人
1867一1945 德國女畫家珂勒惠支
1868 日本「王政復古」 日本明治政府成立,頒布《五條誓文》 第一國際布魯塞爾代表大會
1868一1869 日本戊辰戰爭
1868一1874 西班牙資產階級革命
1868一1898 古巴三十年解放戰爭
1868一1936 蘇聯作家高爾基
1868一1963 美國黑人學者杜波依斯
1869 德國社會民主工黨(愛森納赫派)成立 第一國際巴塞爾代表大會 日本「奉還版籍」
1869一1917 美國「勞動騎士團」
1869一1948 印度民族運動領袖甘地 1870.4,22—1924.1.21 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導師列寧
7 「愛姆斯急電」 普法戰爭爆發
9 拿破崙三世色當投降 巴黎爆發革命,法蘭西第二帝國傾覆,國防政府成立
10 法軍梅斯投降
1870 義大利完成統一
1870一1876 保加利亞革命中央委員會
1870一1940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1871.1一1918.11 德意志帝國
1871一1890 德意志帝國宰相俾斯麥
1871. 法國國防政府向德國投降,訂立停戰協定
3.18 巴黎無產階級武裝起義勝利
3.28~5.28 巴黎公社
5.10 法、德簽訂《法蘭克福和約》
5.21一28 巴黎五月流血周
6 歐仁•鮑狄埃寫成《國際歌》歌詞
8 日本「廢藩置縣」
9 第一國際倫敦代表會議
1871 朝鮮「辛未洋擾」
1872 第一國際海牙代表大會
1873一1876 西班牙卡洛斯戰爭(第二次)
1873一1881 日本「地稅改革」
1873一1903 亞齊戰爭
1874.3 法、越締結第二次《西貢條約》
1874~1889 日本自由民權運動
1875初 「南俄工人協會」成立
5 哥達合並大會 德國社會民主黨成立,通過《哥達綱領》
1875 朝鮮「江華島事件」 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起義
1875一1876 埃及-衣索比亞戰爭
1876.2 日、朝簽訂《江華條約》
7 俄、奧簽訂《萊希斯塔特協定》 第一國際費城代表會議,宣告解散
1876 俄國成立「土地與自由社」 土耳其第一次立憲運動 日本「神風連之亂」 日本「秋月之亂」
1876~1877 君士坦丁堡會議
1876一1911 墨西哥迪亞斯獨裁統治
1876~1916 美國作家傑克•倫敦
1877.1 俄、奧簽訂《布達佩斯協定》
1877 日本西南戰爭 摩爾根《古代社會》發表
1877~1878 俄土戰爭(第九次)
1878.3 俄、土簽訂《聖•斯特法諾和約》
6一7 柏林會議
1878 英國侵佔塞普勒斯 德國通過《反社會黨人非常法》
1878~1880 英阿(富汗)戰爭(第二次)「俄國北方工人協會」
1878~1881 阿爾巴尼亞「普里茲倫同盟」
1879.1 埃及祖國黨成立
10 德、奧簽訂秘密軍事同盟條約
12.21一1953 . 3.5 馬克思主義者、蘇聯人民領袖斯大林
1879 南非祖魯人抗英戰爭 「愛爾蘭土地同盟」成立 西班牙社會主義工黨成立
1879~1940 蘇聯托洛茨基主義代表托洛茨基
1879一1955 美國物理學家愛因斯坦
1880 法國工人黨成立 法國工人黨通過《勒阿佛爾綱領》 英、法、德、西等國簽訂《馬德里公約》
1881 法國侵佔突尼西亞盪 「英國民主聯盟」成立 蘇丹爆發馬赫迪反英起義
1881一1961 美國共產黨領袖福斯特
1881一1973 西班牙畫家畢加索 1882.5 德奧意三國同盟形成 《朝美條約》(朝美修好通商條約)簽訂
7 朝鮮「壬午兵變」
8 日、朝簽訂《濟物浦條約》
1882 埃及民族起義 英國侵佔埃及 義大利工黨成立 「德意志殖民協會」成立 日本「福島事件」
1882一1898 西非薩摩利•杜爾領導抗法戰爭
1883.8 法、越簽訂第一次《順化條約》
1883一1884 日本「秩父事件」
1883一1885 法馬(達加斯加)戰爭(第一次)
1883一1903 俄國「勞動解放社」
1884.6 法、越簽訂第二次《順化條約》,越南淪為法國殖民地
12 朝鮮「甲申政變」
1884 日本「加波山事件」 英國第三次國會改革 英國「費邊社」成立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出版 法國廢除《列•霞白利法》
1884一1885 瓜分非洲的柏林會議 德國侵佔第一批非洲殖民地
1885.2 喀土穆戰役 保加利亞秘密中央革命委員會建立
4 朝鮮「巨文島事件」
12 印度國民大會黨成立
1885 思格斯整理出版《資本淪》第二卷
1885一1886 英緬戰爭(第三次),英國吞並緬甸
1885一1896 越南勤王運動
1885一1900 蘇丹馬赫迪國家
1886 美國勞工聯合會(勞聯)成立
1886一1891 羅馬尼亞-奧匈帝國關稅戰
1886一1944 德國共產黨領導人台爾曼
1887 「印度支那聯邦」組成 埃(塞俄比亞)意
戰爭(第一次)英、意、奧訂立《地中海協定》
1887一1889 法國「布朗熱事件」
1887一1913 越南黃花探領導安世起義
1888 第一次國際婦女大會 「西班牙-菲律賓協會」成立 巴西廢除奴隸制
1889.5 德國魯爾工人大罷工 意埃(塞俄比亞)訂立《烏查利條約》
7 第二國際成立
10 第一次泛美會議
11 巴西推翻皇帝佩德羅二世,建立共和國
1889 英國新工聯運動 「青年土耳其黨」成立
英國創辦南非公司
1889一1890 日本「米騷動」(第一次)
1890.4 「美洲國家組織」成立
7 英、德簽訂《赫爾戈蘭條約》
1890 澳大利亞海員大罷工 倫敦首次五一國際勞動節示威遊行
1891.8 第二國際布魯塞爾代表大會
10 德國社會民主黨通過《愛爾福特綱領》
1891 伊朗反煙草租讓權運動
1892一1897 菲律賓「卡的普南」
1893.1 英國獨立工黨建立
8 第二國際蘇黎世代表大會
1893 印度、阿富汗簽訂《喀布爾協定》 澳大利亞科臘瓦會議 法國「巴拿馬丑聞」
1893一1930 蘇聯詩人馬雅可夫斯基
1894 義大利頒布《克里斯皮非常法》 恩格斯整理出版《資本論》第三卷 法國通過《南特綱領》 朝鮮「甲午革新」 1894一1895 朝鮮甲午農民戰爭
1894一1896 法馬(達加斯加)戰爭(第二次)
1894一1906 法國「德雷福斯案件」
1894一1953 日本共產黨創始人德田球一
1895.12 俄國「工人階級解放斗爭協會」建立
1895一1896 埃(塞俄比亞)意戰爭(第二次)
1895一1898 古巴獨立戰爭
1896.1 《英法協議》簽訂,瓜分東南亞勢力范圍
3 阿杜瓦之戰,衣索比亞軍打敗義大利侵略軍
7一8 第二國際倫敦代表大會
10 埃(塞俄比亞)、意簽訂《亞的斯亞貝巴條約》
1896一1897 克里特島起義(第二次)
1896一1898 菲律賓獨立戰爭
1897 土希戰爭
1897.12. 菲、西(班牙)簽汀《破石洞條約》
1898.3 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一次代表大會
4-8 美西戰爭
6 《英法協議》簽訂,劃分西非勢力范圍
9-11 法紹達事件
12 美國侵佔古巴、波多黎各、菲律賓
1899.1 《英埃共管蘇丹協定》簽訂
菲律賓頒布《馬洛洛憲法》
菲律賓共和國成立
3 《英法協議》簽訂,劃分東非和中非的勢力范圍
1899 德國佔領加羅林、馬利亞納群島 美國提出門戶開放政策 法國「米勒蘭入閣事件」 第一次海牙和平會議
1899-1900 查德人民抗法斗爭 阿爾巴尼亞「柏薩-柏斯同盟」
1899-1902 英布戰爭
1899-1903 哥倫比亞「千日戰爭」
1899-1906 美菲戰爭
1900.2 英國勞工代表委員會(1906年更名為工黨)
9 第二國際巴黎代表大會
12 列寧創辦《火星報》
1900-1903 世界經濟危機
1901 「諾貝爾獎金」設立 日本社會民主黨成立 美國強迫占巴接受《普拉特修正案》
美國社會黨成立 美、英簽訂《海-龐斯福特條約》
1901-1902 索馬里人民抗英斗爭
1902-1921 英日同盟
1903.7 塞爾維亞社會民主黨和全塞職工聯合會成立
8 保加利亞人反對土耳其統治的伊靈頓起義、普列歐布拉茲赫尼起義
11 巴拿馬事變,《美巴運河條約》簽訂
1903 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
1903-1904 伊朗飢民暴動
1903-1933 日本作家小林多喜二
1904.4 《英法協約》簽訂
8 第二國際阿姆斯特丹代表大會
1904-1905 日俄戰爭
1904-1907 非洲赫列羅族起義
1904-1974 智利詩人聶魯達
1905.1.22
(俄歷1.9)俄國「流血星期日」
1-2 德國魯爾礦工總罷工
6 挪威、瑞典簽訂分離條約,各自成為獨立王國 俄國「波將金」號起義
9 日、俄簽訂《朴次茅斯和約》
10 全俄政治總罷工 《阜姆決議》 《孟加拉分省法令》頒布 《韓日協約》(乙巳保護條約)簽訂
12 俄國十二月武裝起義
1905 愛爾蘭「新芬黨」成立
愛因斯坦建立「狹義相對論」
1905-1906 摩洛哥危機(第一次)
1905-1907 俄國第一次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1905-1908 越南東游運動 印度人民反英斗爭
1905-1911 伊朗資產階級革命
1905-1924 俄國立憲民主黨
1905-1980 法國作家、哲學家薩特
1906.6 埃及「丹沙微事件」
10 法國總工會通過《亞眠憲章》
1906 俄國第一屆國家杜馬「全印穆斯林聯盟」成立 「印度教大會」成立
1906-1911 朝鮮義兵運動
1907.3 越南東京義塾
6 俄國「六三政變」
第二次海牙和平會議
7 第一次《日俄協約》簽訂
8 第二國際斯圖加特代表大會 《英俄協約》簽訂,協約國正式形成
1907 俄國第二屆國家杜馬 羅馬尼亞農民起義 埃及(新)祖國黨成立
1907-1912 法摩(洛哥)戰爭(第二次) 俄國第三屆國家杜馬
1908.10 奧匈吞並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
11 日、美締結《盧特-高平協定》
1908 印度尼西亞「至善社」成立 美國聯邦調查局建立 日本「紅旗事件」 「阿格拉姆叛國案」 印度孟買總罷工
1908-1909 土耳其第二次立憲運動
1909.8 雅典起義
1909 英國國會通過《莫萊-明多改革案》
1910.7 第二次《日俄協約》簽訂
8 《日韓合並條約》簽訂
8-9 第二國際哥本哈根代表大會 第二國際社會黨婦女代表大會
1910 日本「大逆事件」 美國「全國有色人種協進會」建立
1910-1911 葡萄牙資產階級革命
1910-1917 墨西哥資產階級革命
1911 阿爾巴尼亞反土耳其統治起義 法國侵佔摩洛哥 摩洛哥危機(第二次)
1911-1912 意土戰爭
1911-1914 摩洛哥人民反法斗爭
1912.3 「巴爾干同盟」成立
4 俄國「連拿慘案」
5 布爾什維克的《真理報》創刊
7 第三次《日俄協約》簽訂
11 第二國際巴塞爾非常代表大會,通過《巴塞爾宣言》
1912 法、摩(洛哥)簽訂《非斯條約》 越南光復會成立 印度尼西亞「伊斯蘭教聯盟」成立 《布加勒斯恃和約》簽訂 阿爾巴尼亞反土耳其統治起義
1912-1913 巴爾干戰爭(第一次)
1912-1917 俄國第四屆國家杜馬
1913.6 希臘和塞爾維亞締結反保加利亞同盟條約
6-7 巴爾干戰爭(第二次)
1914.6.28 薩拉熱窩事件
7.28 奧匈對塞爾維亞宣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8 德國對俄、法宣戰 德軍侵入比利時 英國對德宣戰
9 馬恩河戰役(第一次)
10 土耳其參戰
11 俄國對土耳其宣戰
12 薩帕塔和比利亞率軍進占墨西哥城
1915.3 伯爾尼國際社會主義婦女代表會議
4 伯爾尼國際社會主義青年代表會議
5 義大利對奧匈宣戰
7 英軍進佔德屬西南非洲 美軍佔領海地
9 齊美爾瓦爾得會議
10 保加利亞參戰
1915-1947 緬甸獨立運動領袖昂山
1916.2-12 凡爾登戰役
4 愛爾蘭反英起義 昆塔爾會議
5 日德蘭海戰
7 第四次《日俄協約》簽訂
7-11 松姆河戰役
8 羅馬尼亞向奧匈宣戰
1916 愛因斯坦發表「廣義相對論」
1917.2 德國開始實行「無限制潛艇戰」 墨西哥頒布憲法 美軍侵入古巴
3(俄歷2月) 俄國二月革命 俄國臨時政府成立
4 美國對德國宣戰
6 希臘參戰 德國海軍起義
7 俄國「七月事件」 《科孚島宣言》簽署
8 列寧《國家與革命》出版
9 俄國科爾尼洛夫叛亂德國祖國黨成立
11.7(俄歷10.25)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勝利
11.8 蘇維埃政府通過《和平法令》、《土地法令》
11 美、日簽訂《藍辛-石井協定》 《貝爾福宣言》發表
12 芬蘭脫離俄國宣布獨立 蘇俄與德國簽訂停戰協定
1917-1922 全俄肅反委員會(契卡)
1918.1 德國工人一月大罷工 美國總統威爾遜提出「十四點」綱領
1-4 芬蘭革命
3 《布列斯特和約》簽訂
7-8 馬恩河戰役(第二次)
7-9 日本「米騷動」(第二次)
9 保加利亞投降
10 南斯拉夫獨立 匈牙利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上耳其投降
11.3 德國基爾水兵起義爆發
11.9-1919.5 德國十一月革命
11.11 《康邊停戰協定》簽訂,德國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戰結
Ⅵ 伊朗伊斯蘭革命的革命背景
經濟背景國王禮薩·巴列維為鞏固其王朝的統治,利用石油收入和美國的援助,推行以土改為核心的「白色革命」及社會經濟發展計劃,就是按照美國的模子去重塑現代化的伊朗,其最大的特點就是經濟的發展明顯與社會發展相脫節。由於計劃片面追求高速度,超過了國力的可能,加之軍費開支過大,造成經濟嚴重失調,通貨膨脹,使社會生產和人民生活水平下降。未完全實施的土改政策使農民大量流入城市,大批工人失業。以國王為首的特權階層巧取豪奪,奢侈腐化,貪污賄賂風行。社會貧富懸殊加劇,各種社會矛盾激化。
政治背景國王實行專制獨裁統治,在美國支持下擴充軍備,設立秘密的警察機構(即薩瓦克),特務肆意橫行,鎮壓政治反對派,監獄人滿為患。一切言論、集會和組織政黨的自由都被取消。一些宗教領袖因反對國王的專權和世俗化政策,被監禁或驅逐。各階層人民積怨日深。
文化背景王朝推行所謂開放型文化政策,使西方腐朽文化和生活方式大量湧入,色情、淫穢、兇殺書刊和影視泛濫,賭場、妓院公開活動,西方式酒吧、夜總會爭利於市,社會風尚敗壞,沖擊著伊朗固有的伊斯蘭文化傳統和生活方式,引起穆斯林的普遍不滿。
宗教背景王朝推行世俗化的政策,實行政教分離,限制宗教上層的政治活動,取消宗教領袖的特權。禁止寺院徵收天課,將清真寺、宗教學校和聖地的瓦克夫土地大部分收歸國有;關閉大量宗教學校,代之以世俗教育;制定《家庭保護法》,給婦女以一定自由(並不代表伊斯蘭革命後的伊朗婦女沒有自由,只是對穿著進行了要求);撤消沙里亞司法機構,代之以世俗司法機構等,從而招致宗教上層的強烈反對。
在這種背景下,伊朗各階層的人民群眾及各種政治力量聯合起來,形成反國王的群眾運動。因伊朗人口95%為什葉派穆斯林,反對國王的斗爭便以什葉派宗教勢力同國王政權之間的矛盾為表現形式而展開。什葉派宗教上層則利用人民的強烈不滿情緒成為反國王運動的一面旗幟,什葉派伊瑪目霍梅尼取得了反國王運動的領袖地位。他在60年代初曾因反對「白色革命」而獲得聲譽。
Ⅶ 伊朗革命的介紹
伊朗革命(Iranian Revolution)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由開明士紳、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和上層僧侶發動的君主立憲活動加強。在俄國1905年革命影響下,同年12月德黑蘭、大不里士、設拉子等城市爆發了由僧侶領導的大規模示威遊行和罷工。群眾要求召開議會,制定憲法,斗爭持續8個月。
Ⅷ 伊朗的伊斯蘭革命是甚
伊斯蘭革命
1979年4月1日,伊朗伊斯蘭共和國宣布成立。美國相信此前在巴黎與霍梅尼達成的密約,對伊斯蘭政權還心存幻想,甚至企圖藉助霍梅尼的力量共同對付蘇聯入侵阿富汗,美伊維持正常的外交關系,美國大使沙利文留駐德黑蘭。
1979年10月形勢急轉直下。被廢黜的國王巴列維離開伊朗後輾轉到了摩洛哥、墨西哥和巴哈馬。由於受到伊朗伊斯蘭政權的強大壓力和追殺令的威脅,世界上幾乎沒有國家願接納他定居。在此期間,巴列維罹患淋巴癌,他的家屬通過洛克菲勒和基辛格等人向美國政府申請赴美治療。卡特政府猶豫再三,於1979年10月2日宣布,出於「人道主義」同意巴列維赴美治病,引起伊朗公眾的憤怒。伊朗伊斯蘭政權懷疑美國爽約轉而支持巴列維殺回馬槍。10月29日,霍梅尼在庫姆市發表演說時宣稱,「美國在伊朗的統治是我們一切不幸的根源」,譴責美國政府支持巴列維,表示伊朗人民將給予回擊。伊朗國內掀起反美浪潮。當時正在阿爾及利亞與美國代表談判關系正常化的伊朗臨時政府總理巴扎爾甘回國後就被趕下了台。
1979年11月4日上午,在伊朗首都德黑蘭,數百名伊朗男女學生佔領了美國大使館,扣押66名使館人員當作人質,要求美國政府立即引渡巴列維。美國政府斷然拒絕伊朗方面的要求。伊朗方面表示,若不引渡巴列維,則不釋放人質。
11月4日當天,我正好陪同林兆南臨時代辦到伊朗外交部辦事,我們當時還不知道美國大使館被佔領,結果到了伊朗外交部門口的時候看到美國臨時代辦的專車停在那裡。後來一打聽才知道,美國代辦帶領兩個隨員到伊朗外交部進行抗議伊朗學生佔領美國駐伊大使館,他們沒有想到,在他們提完抗議之後,伊朗外交部的官員就告訴他們:不得離開伊朗外交部。這樣美國大使館的52名人質被扣押在使館,美國代辦和兩名隨員被扣押在了伊朗外交部的一個房間里,在那裡呆了444天。
事件發生後,美國積極展開外交活動,希望人質獲釋。11月18、19日,伊朗方面釋放了人質中的13名婦女和黑人,其餘53名人質仍被扣押在美國使館里。伊朗方面堅持將引渡巴列維作為釋放人質的條件。美國卡特政府見外交斡旋努力難以奏效,遂採取強硬手段,驅逐了183名伊朗外交官和不符合在美居住手續的伊朗留學生。伊朗立即還以顏色,宣布停止向美輸出石油,准備提取在美的存款,不接受以美元作為石油交易的支付貨幣,不償還巴列維政權欠下的債款。美國針鋒相對,採取反措施,下令停止進口伊朗石油,凍結伊朗在美資產,上訴海牙國際法庭。
這次人質事件引起國際社會的極大關注。許多國家以不同方式表示希望遵循國際法准則尊重外交人員豁免權,釋放人質,和平解決美伊兩國爭端。12月1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呼籲伊朗釋放美國外交人員。伊朗拒絕接受安理會決議。人質問題遲遲得不到解決,美國決心採取更加強硬的措施。1980年4月7日,美國政府宣布,與伊朗斷絕外交關系,並正式對伊朗實行經濟制裁。美國還要求西歐盟國採取同樣措施。
4月22日,卡特總統下令執行武裝秘密營救人質的「藍光」計劃。結果機毀人亡,美國在世人面前丟盡了面子。
當年9月兩伊戰爭爆發,美國人質遂成為伊朗的包袱。11月2日,伊朗議會經過激烈辯論,通過了釋放人質的4項條件:美國作出不幹涉伊朗內政的保證,解除伊朗在美國資產的凍結,撤消美國對伊朗的一切要求與制裁措施,將前國王巴列維的財產歸還伊朗。11月11日,美國表示原則上接受上述條件作為解決人質問題的基礎。經阿爾及利亞等國斡旋,美伊雙方終於在1981年1月19日在阿爾及爾簽署了關於解決人質問題的協議:美國分三次歸還伊朗140億美元的資產,取消對伊朗的經濟制裁;伊朗釋放全部美國人質。次日,被扣押14個半月的美國人質全部獲釋離開伊朗。
曠日持久的美國人質問題雖然得到了解決,但是,它為日後的美伊關系打下了難以解開的結。在美國人心目中,人質事件是美國人自越戰以後遭受到的最大的恥辱。美國這個超級大國面對伊朗竟然束手無策。美國外交官被蒙上眼睛反綁雙手遭伊朗學生羞辱的照片和圖象在美國傳媒反復刊登和播放,伊朗人進入美國大使館之後把裡面所有的秘密文件拿出來示眾,對美國公眾的刺激極大。1980年2月,當52名人質獲釋返回美國時,美國各地公眾在樹上和家門口掛滿黃絲帶,可見此事在美國影響之大。這個事件也成了美國公眾對伊朗的一個仇恨點,此後美國歷屆政府不管採取如何敵對伊朗的政策,在美國國會沒有阻力,美國公眾也都能接受。
人質事件加上新政權公然宣傳 「輸出革命」 極大損害了伊朗伊斯蘭革命的形象,因此在日後爆發的兩伊戰爭中,盡管伊朗是被侵略的一方,但是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譴責薩達姆,也沒有一個國家同情伊朗。
Ⅸ 伊朗伊斯蘭革命的革命起因
民粹主義、民族主義以及隨著事態發展而牽涉進來的什葉派催生了這一次革命。在某種程度上,這是保守派對西方化和受到西方支持而在國家進行世俗化的國王所作出的強烈反彈,非保守派的人士也對社會不公和舊制度的缺失作出回響。國民認為國王負有不成為非穆斯林西方勢力(美國)傀儡的義務,他們認為這些西方勢力的文化會沾污伊朗。
國王政權被視為壓迫性、殘暴、腐敗及奢侈。政府的權責失職,其過於雄心勃勃的經濟計劃使經濟面臨瓶頸、短缺並出現通貨膨脹,保安部隊也無法應對抗議示威。當時的伊朗奉行皇權極度集中的制度,規模如此龐大的反國王運動意味著「實在有太多的示威者」,使保安部隊不知所措。
伊朗伊斯蘭革命令伊斯蘭教取代了君主政體,而霍梅尼及伊斯蘭意識形態能夠推翻國王巴列維在某程度上關乎什葉派所宣揚的伊斯蘭復興具有反西方化的意識。霍梅尼追隨了他所愛戴的什葉派伊瑪目海珊·本·阿里的足跡,而國王就像是海珊的仇敵暴君耶齊德一世。國王政權及反國王的世俗主義者低估了霍梅尼領導的伊斯蘭運動,同樣要為此負上責任。國王政權認為霍梅尼的威脅不及伊斯蘭社會主義者,而世俗主義者則誤以為霍梅尼會持觀望態度。
Ⅹ 介紹一下伊斯蘭革命
1979年2月11日,伊朗2500年的君主制壽終正寢,建立世界上唯一的政教合一國家,贏得了伊斯蘭革命勝利的穆斯林們最終選擇並在伊朗歷史上開創了一個國家政權、法製法律以及社會生活三方面徹底伊斯蘭化的共和國時代。
[編輯本段]概覽
伊朗是一個有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地理上北鄰俄羅斯,南扼波斯灣通向印度洋的出海口,東連南亞次大陸,西接阿拉伯世界,並擁有豐富的石油資源(儲量122億噸,是世界第五位)。從19世紀起,伊朗就淪為英、俄兩大帝國角逐的場所。而在二戰結束後的冷戰時期,伊朗被納入美國的勢力范圍。
[編輯本段]革命!
20世紀70年代初,國際石油價格上漲,波斯灣產油國財富陡增。巴列維王朝第二代君主冀望用石油美元買一個高速發展的工業化國家。然而,隨著經濟的膨脹,伊朗社會各種潛在矛盾空前激化,經濟高速發展尚未走完十年的路程,伊朗就爆發了規模空前的倒巴列維群眾運動。
1979年1月26日,巴列維被迫出走。首都德黑蘭萬人空巷,男女老少一齊湧上街頭載歌載舞,馬路上行駛的汽車打開大燈,不斷鳴笛以示慶祝。街道、廣場上大大小小的巴列維父子的塑像和畫像,幾小時內就被群眾推倒砸碎和焚燒。這次規模空前的社會動盪後來被稱為「伊斯蘭革命」。
[編輯本段]革命的影響
這場「伊斯蘭革命」運動結束了巴列維家族對伊朗長達半個世紀的統治,取而代之的是以霍梅尼為代表的神職人員執掌政權的「伊斯蘭共和國」。新政權希望藉助伊斯蘭教什葉派的意識形態改造伊朗:神權統治,均衡貧富,扶持弱勢群體,禁止西方文化,嚴格按照伊斯蘭教的原教旨推行社會伊斯蘭化,美國和以色列被列為伊朗的頭號敵人。
「伊斯蘭革命」帶來的另一方面的壓力與影響是,大批舊政權的高級軍政官員遭到囚禁或處決,王室財產被沒收,富人們紛紛出逃,象徵美國文化的可口可樂、肯德基、麥當勞連同酒吧、咖啡館、電影院、紅燈區、賭場被一掃而光。伊斯蘭教清規戒律滲透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昔日一向時尚的德黑蘭婦女蒙上了黑紗和長袍,街頭巷尾掛滿和塗滿了「打倒美國」的口號。但是當人們走過市中心最繁忙的高架橋旁,卻不能不想起美國。
體制的改變,再加上與美國的勢不兩立,伊朗一時間幾乎成為國際社會的棄兒。25年來,曾經石油滾滾,夢想做世界第五大強國的伊朗,經濟發展速度驟然下降,甚至有人推算,它足足倒退了有三十年。
埃及、沙特、約旦、摩洛哥、突尼西亞和阿爾及利亞等阿拉伯國家,先後與伊朗斷絕了外交關系。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成立第二年就與鄰國伊拉克開戰,打了一場耗時8年的戰爭(即「兩伊戰爭」)。這場戰爭耗盡了伊朗的國力,它的國際處境也十分孤立。
[編輯本段]伊朗躲的掉全球化嗎?
世界在變,伊朗也在變。20世紀90年代下半葉,信息技術飛速發展,全球化浪潮席捲世界,伊朗作為位居要沖的產油大國已經不可能置身世外了。古老的伊朗庫姆神學院用上了計算機和互聯網,占伊朗人口15%的新生代成長起來,強烈要求跟上時代的步伐,改變現狀。在這一背景下,溫和、開明的宗教人士哈塔米在1997年的總統選舉中以壓倒優勢當選,支持哈塔米總統的改革派議員又占據了多數席位。伊朗國內的政治氣氛逐漸寬松。
伊朗與許多阿拉伯國家恢復了正常的關系。20世紀80年代,伊朗曾對創作《撒旦詩篇》的英國作家拉什迪發出追殺令。為此,歐盟凍結與伊朗關系達10年之久,20世紀90年代末期,這一關系終於解凍。
1997年12月,伊朗作為東道主成功舉辦了伊斯蘭國家首腦會議,會上哈塔米總統提出了「文明對話」的倡議,主張世界上各種不同的文明相互交流和包容。1979年伊朗的伊斯蘭革命,建立的是一個神權高於一切,十分意識形態化和政治化的一元化社會。現在,伊朗不得不在革命與發展、大炮與黃油、一元化與多元化、「輸出革命」與「文明對話」之間做出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