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西方皇帝自稱什麼
西方皇帝用英語自稱I、we,但翻譯為中文後一般也用朕表示,比如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的名言l』etat, c』est moi.翻譯為中文為「朕即國家」。
西方,普遍指位於西半球、北半球的國家。指歐洲全境、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紐西蘭。
皇帝是中國帝制時期最高統治者的稱號。西方君主一般稱為國王,也有稱作皇帝的。
國王,或尊稱大王。在秦朝以前是至尊君主的稱呼,等同於「天子」,例「周武王」。自秦始皇稱「皇帝」後,王與皇始有分別。「王」成為地位僅次於天子而掌控一方之諸侯的稱呼。
從西漢開始,沿用秦代爵位,另增設王爵給皇室成員,可封國自治。至清代,王爵已成一種榮譽上的爵位。國王是君主制國家元首的名稱之一,在君主專制的奴隸制和封建制國家裡,國王是奴隸主或封建主的代表,總攬國家大權。
Ⅱ 世界上對國家最高統治者都有什麼稱呼
僅就目前而言,有:
總統(多數共和國)
聯邦主席(瑞士)
國家主席(中國、越南、寮國)
國防委員會委員長(朝鮮)
國務委員會主席(古巴)
「九·一」革命領導人(利比亞)
國王/女王(多數王國及英聯邦國家)
天皇(日本)
埃米爾(科威特、卡達)
蘇丹(阿曼、汶萊)
最高領袖(伊朗)
民族權力機構主席(巴勒斯坦)
元首(馬來西亞、衣索比亞)
教皇(梵蒂岡)
執政官(聖馬利諾)
大公(盧森堡、安道爾)
註:
1.上述稱謂是各國名義上最高的國家領導人(與政黨無關),但不一定是實際掌權者。
2.聖馬利諾國家元首由兩名權力相等的執政官共同擔任,任期半年。
3.安道爾大公國設大公2名,分別由法國總統和西班牙塞奧-德烏赫爾教區主教擔任。
Ⅲ 伊朗是波斯嗎
波斯與伊朗的關系?
波斯帝國(公元前550年至公元前330年):波斯部落最初居住在伊朗高原西南部,後經過數十年擴充疆土,公元前550年,居魯士二世大帝推翻米底部落的統治,鄭陵建立了波斯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Achaemenid] 。在國王大流士一世(公元前522年至公元前486年)統治時期,波斯帝國達到鼎盛時期,其疆土東起印度河流域,西至巴爾干半島,北起亞美尼亞,南至衣索比亞。包括70個民族,5000萬人口,近700萬平方公里土地,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地跨亞、非、歐三大洲的帝國。波斯帝國在公元前492年希(臘)波(斯)戰爭後逐漸由鼎盛走向衰落。公元前334年,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三世東侵,征服波斯全境。
在1935年前,「波斯」一詞是西方世界對伊朗的正式名稱,但在薩珊王朝時期(公元224年-651年),波斯人已用「伊朗」來稱呼他們的國家。居住在伊朗的人們也被西方世界以「波斯人」冠稱。英國首相拉姆齊·麥克唐納(1866年-1937年)及英國駐伊朗領事佩爾西·洛蘭(Percy Loraine)以「波斯」及「波斯人」來談論伊朗人及伊朗 *** 。1935年3月21日,伊朗沙王禮薩汗頒布法令,要求外交使節在官方箴件里使用「伊朗」(雅利安人國家)。自此,「伊朗人」及「波斯人」共通用於伊朗人口。在歷史上,波斯人一詞用以指明居住在大伊朗地區的伊朗人。
古波斯是現在的伊朗嗎?
古波斯又稱阿契美尼德王朝。波斯帝國從米索不達美亞橫跨到印度,由裏海伸展到波斯灣,勢力括及今天的伊拉克、伊朗和阿富汗。為了要控制今天的敘利亞、土耳其、巴勒斯坦、以色列、埃及和 *** ,改肆波斯人與羅馬人和後來的拜占庭人作戰。波斯帝國的首都是戴西豐,即今天的巴格達。 前550年,居魯士領導波斯各部落推翻米堤亞王國,建阿契美尼德王朝(一說始於前558),定都蘇薩,是為波斯帝國之始。繼而向外擴張,征服小亞細亞、兩河流域、敘利亞等地,又向東佔領大夏(巴克特里亞)、粟特等,但在和北方游牧部落馬薩蓋特人作戰時居魯士失敗被殺。其子岡比西即位後,率兵征服埃及(前525),因發生高墨達政變,(前522),返國途中暴卒。大流士一世鎮壓高墨達政變和各地起義,奪得政權;實行鞏固中央集權的改革;繼續擴張領土,帝國疆域東起印度河,西至愛琴海及非洲東北部(埃及)。前五世紀初(大流士一世在位時),波斯不斷西進導致持續約半個世紀的希波戰爭,最後以波斯失敗告終。波斯的統治激起各地人民的不斷反抗,境內經常爆發反波斯統治的起義。前四世紀以後,國勢轉衰(前404-前343年埃及曾獲獨立)。前333年,大流士三世被馬其頓 亞歷山大大帝徹底打敗,前330年被殺,波斯帝國滅亡。
古代伊朗為什麼又叫波斯
最早的波斯人(在公元前6世紀亞述國滅亡以後)生活在現在伊朗南部設拉子市以南的地區(當年波斯的首都波斯波利斯就在這里)。在帝國時代2所跨越的年代中,波斯文明只是到了公元三世紀才開始興盛起來的,這並非是ES曲解了波斯的歷史,事實上帝國時代中的波斯還包括了波斯帝國(公元三世紀開始)的前身。 從三世紀開始,這一文明才以波斯帝國的名號出現於歷史舞台,直至公元十七世紀。在此之前的幾個世紀,這片土地曾經被許多發源於地中海區域的勢力所統治,但最終還是成為了一個獨立王國,恢復了屬於本民族的自由與榮耀,並發展成為一個橫跨美索不達米亞和印度的帝國。現在的伊朗、伊拉克和阿富汗都曾經屬於當年古波斯帝國(薩珊波斯帝國)的版圖。然而接連不斷的戰爭削弱了波斯帝國的實力,為了奪取敘利亞、土耳其、巴勒斯坦、以色列、埃及和整個 *** 半島的控制權,與強大的羅馬帝國交戰了數年。直到公元364年,羅馬人才和波斯人簽訂了一份和平條約。 後來,當羅馬帝國分裂之後,波斯人將他們令人生畏的軍事力量又投入到一系列新的戰 爭中。他們的新敵人就是東羅馬帝國(拜占庭(Byzantine ))。波斯人開始從拜占庭的邊境地區-敘利亞、巴勒斯坦、埃及和喊殲戚土耳其,發動了持續不斷的猛攻。波斯人在歷史上最輝煌的時刻,終於在公元619年來臨了。波斯帝國完全征服了整個埃及地區和高加索山脈。公元626年,波斯人聯合阿瓦爾人,包圍了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波斯人用大型戰艦進攻金角灣,但是被拜占庭的火攻擊敗。同時,從陸地上進攻的阿瓦爾人也被守軍擊退。而親政的皇帝伊拉克略在東線戰場也取得了勝利。波斯沙皇庫薩和二世無法抵禦,只好撤離,圍城以失敗告終。阿瓦爾人從此一蹶不振,而拜占庭人則趁機發揮了自己的優勢,他們和可薩突厥可汗哲別爾和親,聯合入侵波斯帝國的領土。多年來的無休爭戰,事實上已經為這兩個原本實力強大的文明敲響了喪鍾。公元628年,在雙方都已精疲力竭之際,波斯方面發生了政變,太子卡巴德殺死沙皇庫薩和二世登上皇位,向拜占庭求和。統治者們終於同意簽訂了遲來以久的和平條約。在這之後,被戰爭極大削弱的波斯帝國被來自東方的 *** 軍團攻佔了。 公元651年, *** 勢力在短短十年內征服了波斯帝國並完全佔有了波斯帝國的領土。這個新的 *** 王國被稱作-伊朗(Iran)。然而這一片熱土彷彿永遠無法實現和平,在此後的數百年中,不斷有新的侵略者出現。首先是塞爾柱人(Seljuks ),奧斯曼土耳其人的祖先,征服了伊朗全境。接踵而來的,是恐怖的蒙古(Mongol)軍團,再後來則是土庫曼人(Turkomans )。 新的曙光直到公元16世紀才出現。與1300年前的古波斯人一樣,伊朗人最終收復了自己的領土。 古波斯文明已失落了兩千餘年,古波斯的楔形文字也早已成了一種「死文字」,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它是相當陌生的,我們又該如何透過幾千年的迷霧來看待它呢? 在波斯高原西部、伊朗與伊拉克邊界旁的伊朗境內,有一座名叫克爾曼沙的商業城市, 城東2~3公里處有一個名叫貝希斯敦的小鄉村。兩千多年來,它默默地遠離城市的喧囂,忘記了過去,也被人們遺忘在記憶的角落裡。然而時至今日,「貝希斯敦」這個名字不僅走出了克爾曼沙這座城市,而且沖出亞洲走向了世界。這應該歸功於它附近的一處懸崖,因為上面有一種讓人找回失落文明的古文字;這也同樣應該歸功於一位名叫羅林森的英國人。 1835年,英軍少校羅林森奉命前往伊朗,出任庫爾迪斯坦省總督的軍事顧問。這位業余考古愛好者到任不久,就風聞附近有石刻。他當然不會置若罔聞,跑去一看,果然在貝希斯敦村附近發現了一尊大型摩崖石刻。只見該峭壁銘刻離地面約有100......>>
「波斯」和「伊朗」是一回事兒嗎
伊朗前身就叫波斯,近幾十年才改了叫伊朗的!
古代波斯人跟現在的伊朗人是什麼關系
呵呵 最早巴比倫住著古巴比倫人 後來游牧民族摧毀了巴比倫建立了新巴比倫文化 後來是亞述人 之後波斯人來了亞述人就消失了 之後庫爾德人代替了波斯人 之後突厥人中的一隻後裔遷移而來統治了中東稱土耳其人 後來伊朗獨立就叫伊朗人 伊朗人中民族眾多 都是白人(突厥人也是白人)沒多大關系 最早最經典的巴比倫世界換了很多次民族
伊朗國內的波斯人是不是信 *** 教?
伊朗 *** 共和國簡稱----伊朗. 人口: 6 4 0 0 萬。它是一個多民族的 *** 國家,有波斯、亞塞拜然、庫爾德、 *** 及土庫曼等民族,其中波斯人佔66%,亞塞拜然人佔25%,庫爾德人佔5%,還有 *** 人及土庫曼人等少數民族。官方語言為波斯語, *** 教為國教,98.8%的居民信奉 *** 教,其中91%為什葉派,7.8%為遜尼派。 *** 人大多數都信仰 *** 教. *** 教大約90%. 基督教.大約10%
波斯為何更名為伊朗?
波斯是伊朗在歐洲的舊稱譯音
自從前600年開始,希臘人把這一地區叫做「波斯」。這個名稱來自於波斯的一個地區帕斯(Pars)。直到1935年,歐洲人一直使用波斯來稱呼這個地區和位於這一地區的國家。而波斯人則從薩珊王朝開始稱呼自己的國家為「伊朗」,意為「雅利安人的家園」。
1935年,波斯國王禮薩·汗宣布國際上該國應被稱作「伊朗」。但「波斯」一詞在這之後還有人使用。
在中文裡,「波斯」被用於描述1935年之前的事,或該民族從古就有的事物,如波斯語和波斯地毯。現代政治、經濟等事物則用「伊朗」一詞。
伊朗和伊拉克原來是一個國家嗎?
伊朗和伊拉克是有很大區別的,伊朗人是波斯民族的後裔,而伊拉克是 *** 民族,但他們的宗教信仰都是 *** 教.伊朗首都德黑蘭,伊拉克首都巴格達。伊朗古稱波斯,伊拉克古稱巴比倫。兩過同屬於海灣地區,都是世界上重要產油國。
參考來源:./[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_1004,[email protected]_2_5.0_11_8.3&bd_page_type=1&id=&tj=__normal_1_0_10_title
伊朗人和波斯人一樣嗎?
波斯人(Persians)
伊朗 *** 主體民族。亦稱伊朗人。人口2041萬(1985),約佔全國總人口的66%。主要居住在伊朗中部和東部諸省。另有60多萬人散居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等國境內。屬歐羅巴人種南支地中海類型。語言屬印歐語系伊朗語族。標准波斯語起源於巴列維地區。使用這種語言的人常稱之為法爾西語,有時也稱為中古波斯語。波斯人有記載的歷史和文化始於公元前2700年。公元前2000年時,古波斯人游牧部落自中亞進入今伊朗地區,排擠了當地土著居民而定居下來。古波斯人包括許多部落,有梅德人、波斯人、帕提亞人、薩西亞人和西徐亞人等。公元前6~5世紀時,梅德人建立了厄克巴坦城邦,公元前8世紀,波斯人佔領了今法爾斯地區後從這個地名獲得了本族的名稱,並建立了強大的波斯帝國。現代波斯人都是定居民,其中一半為農民,他們多從事灌溉農業,糧食作物主要是小麥、大麥和豆類。經濟作物為菸草、甜菜、芝麻等。現已有部分農民轉向石油和建築業。工藝手工業歷史悠久,地毯、陶瓷等聞名於世。波斯人在歸信 *** 教前,多信仰祆教。642年 *** 哈里發帝國滅波斯薩珊王朝後,波斯人逐漸改信 *** 教。11世紀, *** 教在波斯中占據了統治地位。16世紀初前遜尼派居優勢地位。1502年波斯人建立薩法維王朝,立什葉派的十二伊瑪目教派為國教。並採取一切行政措施推行什葉派,排斥遜尼派。現代波斯人中98%信仰什葉派。伊朗憲法規定,十二伊瑪目派為國教,並規定立法會議頒布的一切法律必須符合 *** 教教義。 *** 法還規定有關 *** 的婚喪禮俗、財產繼承、子女撫養、宗教課程、教派爭端等事宜都一律由教法裁決。 *** 不承認國內存在 *** 少數派,但卻承認有非 *** 民族。什葉派宗教教職人員分有公職和無公職的兩類,一般著名毛拉都具有半官方地位。伊朗 *** 的初級教育,一般在大 *** 寺內進行。主要學習《古蘭經》和波斯文經訓常識。經學院屬中等宗教學校。此外還有高級宗教學院,由著名毛拉任教,系統講授 *** 教義學、哲學和法學。大毛拉和阿亞圖拉均出自庫姆神學院。波斯人信教虔誠,極重視一年一度的朝覲、齋戒和哀悼日(阿舒拉日)的宗教儀式。婦女外出必須飾面紗。日常生活亦受教法的嚴格制約。
波斯人(從220年到651年)
早在中古時代開始前,波斯帝國就已經存在了幾個世紀。他們曾經在公元前四世紀被亞歷山大征服,不過亞歷山大的帝國在他死後就分崩瓦解,給予波斯人重新整合的機會。自公元前三世紀以後,波斯人就一直受到羅馬人的侵襲。
波斯帝國從米索不達美亞橫跨到印度,由裏海伸展到波斯灣,勢力括及今天的伊拉克、伊朗和阿富汗。為了要控制今天的敘利亞、土耳其、巴勒斯坦、以色列、埃及和 *** ,波斯人與羅馬人和後來的拜占庭人作戰。波斯帝國的首都是戴西豐,即今天的巴格達。
在第三、第四世紀之間,羅馬人數度企圖征服波斯。在364年,雙方簽定了和平條約,容許波斯人加強他們在東方與北方的勢力。從第六世紀開始,波斯人在敘利亞、巴勒斯坦、埃及和今天的土耳其等地區,展開對拜占庭帝國的攻擊。這兩個勢力之間的戰爭一直持續拉鋸中。在626年,波斯人圍攻拜占庭失敗,拜占庭人隨即在第二年對波斯人發動反攻。直到628年,兩個帝國才在筋疲力竭的情況下達成和平。
第七世紀時,波斯人對於信奉 *** 教的 *** 人異軍突起一事毫無防備。636年,波斯的薩珊王朝在此時於戰亂中結束。由於波斯人沒有一個在防禦功能上可以與君士坦丁堡相比擬的首都,因而在651年被 *** 徒徹底征服。
巴比倫(Babylon)是世界著名古城遺址和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是與古代中國、印度、埃及齊名的人類文明發祥地)。它......>>
Ⅳ 薩法爾王朝:出生於阿富汗鄉村的悍匪,為何能成為伊朗的統治者
在阿富汗的西南部,有一座名叫扎蘭季的城市,這座城市位於伊朗和阿富汗的交界處,居民大部分都是俾路支人和塔吉克人,而本文的主人公葉爾孤白,便出生於扎蘭季東部的卡爾寧村。葉爾孤白是薩法爾王朝的創建者,這個王朝在鼎盛時期,曾統治著伊朗和阿富汗的大部分土地。
葉爾孤白出生於公元840年,他的父親是卡爾寧村的一位銅匠,這位貧窮的波斯人銅匠養育了四個兒子,其中一位便是葉爾孤白。
在葉爾孤白建立薩法維王朝之後,曾宣稱自己的祖先是薩珊帝國的王族,但是這種說法並不被史學家接受,史學家認為葉爾孤白只是一位銅匠的兒子,而他本人的第一份工作也是銅匠。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才使葉爾孤白建立的王朝被稱呼為薩法爾王朝,因為「薩法爾」在波斯語中就是銅匠的意思。
當葉爾孤白長大之後,便和同鄉以及三個兄弟一起離開鄉村,前往附近的扎蘭季城發展。來到扎蘭季城後,葉爾孤白子承父業成為了一名銅匠,而他的兄弟們也都從事著卑微的工作,有的是木匠,有的則是趕騾車的馬夫。
葉爾孤白在銅匠鋪工作的那段時期,每天可以得到十五個迪拉姆的薪水。葉爾孤白的為人非常慷慨大方,他常常用自己為數不多的薪水來接濟自己從小一塊長大的老鄉,哪怕自己每天只能吃麵包和洋蔥,他也要將薪水分給自己的老鄉們,葉爾孤白的這個行為也贏得了眾人的愛戴。
不過銅匠鋪的枯燥生活並不是葉爾孤白想要的,他不久後便帶著自己的同鄉們另謀出路,年輕的葉爾孤白憑借強健的體魄,成功加入了一個由亡命徒組成的軍事組織,而這種軍事組織則被伊朗人稱呼為「艾亞爾」。
早在薩珊帝國未滅亡之間,「艾亞爾」就已經在伊朗各地出現,而艾亞爾在波斯語中則有著強盜和匪徒的含義,他們以劫富救貧的名義來搶劫過路的商人和富裕的居民,每當一個地區陷入戰亂之後,總能看到艾亞爾成員的身影。
在成為艾亞爾的那段時間里,葉爾孤白和同伴們用刀劍來獲得錢財,不苟言笑的葉爾孤白很快便成為了在錫斯坦(伊朗東南部)一帶頗有名氣的悍匪,當地人都聽說幾個過關於他們的血腥故事。 不過和其他艾亞爾成員一樣,葉爾孤白也充當了劫富濟貧的角色,他經常用搶來的財富來接濟窮人,這種行為也使他的名氣大增。
到了公元860年左右的時候,葉爾孤白開始幫助錫斯坦的總督鎮壓叛軍,驍勇善戰的葉爾孤白為總督立下了許多戰功,他也從一名四處搶劫的悍匪變成了總督手下的將軍。
但是野心極大的葉爾孤白是不甘心屈於人下的,在他二十四歲的時候,便率領軍隊擊敗了錫斯坦的總督,這件事結束僅僅三年後,已經占據錫斯坦全境的葉爾孤白便宣布建立薩法爾王朝,自稱埃米爾(國王)的葉爾孤白開始擴張王國的領土。
在公元867年至870年的這段時間里,葉爾孤白先後征服了伊朗東部和阿富汗地區的土地,隨後他便率軍一路西進,在攻陷內沙布爾和設拉子等城市之後,葉爾孤白滅亡塔希爾王朝,伊朗地區的大部分土地也都被葉爾孤白佔領。
成為伊朗和阿富汗的統治者之後,葉爾孤白仍然保持著樸素的生活方式,雖然他的國庫中擁有許多財富,但是卻從不揮霍,他和士兵們同吃同住,士兵們也對他忠誠無比。
據說在葉爾孤白的國庫中,擁有四百萬第納爾和五千萬迪拉姆的財產,而且還擁有五千頭駱駝和一萬匹驢,但是成為國王後仍然過著苦行僧一樣的生活。 許多史學家都聲稱,葉爾孤白一生都沒有結婚,因此也沒有子嗣,他是一位朴實無華的戰士,穿著棉製的衣服,很少使用地毯,就連睡覺時也用盾牌來充當枕頭。
到了公元876年,葉爾孤白繼續率軍西進,他想要攻打阿拔斯王朝的國都巴格達,但是在巴格達城下,葉爾孤白卻遭到了失敗。這場失敗對葉爾孤白的打擊很大,他在此戰兩年後便因病去世,享年三十九歲。
葉爾孤白去世後,他的弟弟阿穆爾繼承了王位,但是葉爾孤白之死也使薩法爾王朝開始走下坡路,他的繼承者們沒有守護好葉爾孤白打下的領土, 伊朗地區的土地很快被崛起的薩曼王朝吞並,王國只剩下錫斯坦地區的土地,到了公元1002年,錫斯坦被伽色尼王朝佔領,薩法爾王朝宣告滅亡。
參考資料:《伊朗通史》《中亞通史》
Ⅳ 古代伊朗為什麼又叫波斯
基本上是,古代的波斯是個大帝國,遠不止現在的伊朗高原等地,還包括中東阿拉伯等地。觸角伸到了非洲和歐洲。著名的十字軍東征就是針對波斯帝國的,只可惜東征失敗了。
Ⅵ 伊朗歷史最偉大的皇帝,比中國秦始皇還早三百年,伊朗人尊稱國父
如果真的要在中國歷史所有皇帝當中,評選出最偉大的一位,相信選擇秦始皇的人會佔多數,畢竟秦始皇對中國歷史的貢獻和影響是其他皇帝無法媲美的,是當之無愧的中國歷史最偉大的皇帝。 把目光放到西亞國家伊朗,這是一個有近四千年歷史的國家。在伊朗四千多年的歷史上,也出現過很多偉大的皇帝。如果真的要在伊朗歷史所有皇帝當中,評選出最偉大的一位,絕對是現在要介紹的這位。 他就是伊朗歷史第一個大一統朝代的開國皇帝,即阿契美尼德王朝開國皇帝居魯士二世,後世尊稱「 」居魯士大帝」,伊朗人尊稱「 」伊朗國父」。 伊朗阿契美尼德王朝開國皇帝居魯士二世 眾所周知,伊朗古稱波斯,歷史上曾經建立過繁榮富強的、疆域遼闊的波斯帝國。其實波斯帝國是一個廣義概念,指的是伊朗歷史所有大一統朝代的統稱,換句話說伊朗歷史所有大一統朝代都可以稱為波斯帝國,居魯士二世建立的阿契美尼德王朝是伊朗歷史第一個大一統朝代,別稱波斯第一帝國。 根據現有史料記載,居魯士二世的身世相當傳奇,他被記載為米底王國末代國王的外孫。這位米底王國末代國王夢見他的外孫居魯士二世會篡奪他的王位,於是他決定居魯士二世生下來就立刻處死。 建立米底王國的米底人跟波斯人是兩個民族,波斯部落是米底王國的臣屬,居魯士二世的父親是波斯部落首領,娶了米高困段底公主,他在公元585年的一天出生。當時負責處死居魯士二世的米底大臣憐憫這個孩子,偷偷把他送回了波斯部落,讓他在波斯部落長大成人。 居魯士二世起兵攻打米底王國 公元前559年,年僅26歲的居魯士二世接替父親成為波斯部落首領,原本他沒有想過要自己做皇帝,但是當年偷偷放走他的那位米底大臣不滿米底王國末代國王昏庸無能,告訴了他事情的來龍去脈,讓他下定決心取代外祖父,讓波斯人成為這片土地上的新統治者。 公元前553年,居魯士二世統一了整個波斯部落,正式舉起反對米底王國的大旗。波斯人早已不滿長期受到米底人的欺負和奴役,因此積極響應居魯士二世。居魯士二世見時機已經成熟,立刻起兵攻打米底王國。由於波斯人占盡天時地利人和,與米底人的戰斗幾乎都是壓倒性勝利。 三年後的公元前550年,居魯士二世滅掉了米底王國,統一了整個伊朗。同年,居魯士二世登基稱帝,建立伊朗歷史第一個大一統朝代,國號波斯,史稱「 」波斯第一帝國」,定都帕薩爾加德(位於今天伊朗境內,僅存遺址),因為居魯士二世出身阿契美尼德王朝,所以稱呼他建立的朝代為阿契美尼德王朝尺隱。 居魯士二世登基稱帝建立阿契美尼德王朝 在朝代的稱呼問題上,中國歷史與外國歷史有區別。 中國朝代都有國號,且不同朝代的國號幾乎都是不同的,所以直接用國號稱呼中國朝代。雖然外國朝代也有國號,但是不同朝代的國號大都是相同的,所以為了區別外國朝代不用國號稱呼,而是以家族稱呼朝代,如果一定要用國號稱呼,就加上「 」第一」、「 」第二」等字眼去區分。 比如伊朗歷史的阿契美尼德王朝叫波斯第一帝國,薩珊王朝叫波斯第二帝國,薩非王朝叫波斯第三帝國,這戚譽是外國歷史稱呼朝代的通用規則。 居魯士二世建立阿契美尼德王朝後,不滿足於現狀,仍然對外開疆拓土,先後滅掉了統治今天伊拉克的新巴比倫王國、統治今天土耳其的呂底亞王國,把阿契美尼德王朝的疆域擴充到亞歐非交界,為他的子孫後代繼續開疆拓土,建立世界歷史第一個疆域橫跨亞歐非三大洲的波斯第一帝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伊朗阿契美尼德王朝極盛時期疆域 居魯士二世不是一個只會用武力對外征服的皇帝,他深知自己建立的國家有很多不同的民族,實行了很多措施去安撫這些民族,得到了這些民族的擁護,所以居魯士二世在位20年,甚至他死後很多年,阿契美尼德王朝的統治保持繁榮、富強、和平、穩定。 當居魯士二世建立起繁榮富強的、疆域遼闊的阿契美尼德王朝,他為了炫耀自己顯赫的文治武功,說了這樣一句話:「 」我居魯士,是世界之王,萬王之王!」 公元前530年,居魯士二世在一次對外征戰中意外戰死,終年55歲。鑒於居魯士二世對伊朗歷史的偉大貢獻,後世尊稱「 」居魯士大帝」,伊朗人尊稱「 」伊朗國父」。 在全世界絕大部分國家仍處於非常原始落後的時候,居魯士二世已經建立了繁榮富強的、疆域遼闊的阿契美尼德王朝,比起中國秦始皇統一中國,建立大一統的秦王朝還早了三百多年,他的名字是古代波斯人繁榮富強、和平穩定的代名詞。 伊朗歷史最偉大的皇帝居魯士二世
Ⅶ 波斯為什麼改名叫伊朗原來這里有誤會,伊朗人覺得是正名
公元1934年12月28日,英國駐波斯大使許閣森(Hughe Knatchbull-Hugessen,因為後來也做過駐華大使,所以有中式名字)突芹爛仔然向英國東方事務大臣喬治·倫德爾發來密信,說自己剛剛收到了一個「 」古怪」的通知,波斯 *** 要求從(1935年)3月21日開始,不得再使用「 」波斯」和「 」波斯人」這兩個稱呼,一律改用「 」伊朗」和「 」伊朗人」。而在時限達到之後,盡管面臨外國 *** 和民間的反對意見,波斯 *** 還是說到做到,廢止了在全球使用千年的「 」波斯」國名,改稱伊朗。那麼伊朗(波斯)人為什麼要這樣大費周章,非常把自己的國名給更改了呢? 伊朗人說:改名了?不對,是正名! 應該說當嫌汪時波斯改名「 」伊朗」是面臨了很大國內外阻力的,因為他們這一改名,會給自己以及其它所有國家產生許多額外的支出。比如所有已經發行的地圖等於都失效了,必需提早發行新版地圖。而且當時一些企業的名稱也都要更改,一些企業商譽也都要重新建立。而這在當時還涉及到許多其它國家的利益。 一張歐洲古地圖曾同時出現「 」波斯」和「 」伊朗」(雅利安納)稱呼現在伊朗所在區域 比如當時英國對波斯的影響還很大,波斯初生的石油工業主要是由英國控股的「 」英國-波斯石油公司」所掌控,而波斯的國名一改,等於英國-波斯石油公司也得改名,在維持商譽方面會增加很多成本,而這在當時並不是個例。另外「 」伊朗」(Iran)這個名字對於幾乎所有的外國來說都很陌生,而且與其鄰國,也是剛剛獨立的伊拉克(Iraq)在很多語言里拼寫非常相似,很容易造成混淆。所以總體來說國際上當時的反映是偏向負面的。 但這些負面反響卻沒有影響到伊朗人改名的決心。對於伊朗人來說,其實他們並沒有改變自己的國名,而是在正名。因為「 」波斯」這個名字從一開始就是外國人給伊朗人取的,而伊朗人其實從遠古開始就自稱「 」伊朗人」了。 「 」雅利安國」的名字變遷 要說清這個問題,我們還是先來看看「 」波斯」這個名稱究竟是哪來的。其實「 」波斯」這個名稱,最早是來自於希臘神話里的一個神仙,名叫珀耳修斯。這個珀耳修斯是希臘神話里的主神宙斯和他的一個情人達那厄所生的兒子。而在古希臘時代,不知怎麼希臘人就認定波斯人都是珀耳修斯的兒子佩爾瑟斯的後代,而且這父子兩人的名字類似,也就一起成為了希臘人給伊朗人確定的名字「 」波斯」的詞源。 希臘神話里的珀耳修斯 而伊朗早期曾一直致力於征服希臘,所以對於希臘人給自己安的這個傳說也沒有特別反對,相反為了便於征服,還接受了這個名字,並將其作為自己對外的正式國名使用。但這個名字卻基本上始終是在其它語言里使用,而在伊朗人自己的語言里,卻很少使用過這個名字。 古希臘石棺浮雕里的希臘人與波斯士兵作戰場景(現代復原上色) 在伊朗人內部,從其文明最初開始發端的年代,就開始自稱「 」伊朗人」或者與其類似的其它稱呼了,比如亞里亞、埃蘭、伊朗沙阿、伊朗扎敏或者雅利安納姆。所以看到這里很多歷汪朋友也就發現了,似乎伊朗人的自稱和雅利安也有關系。其實就是這樣,「 」伊朗」和「 」雅利安」根本就是同一個詞,只是拼寫稍有差異而已。而伊朗人本來就是遠古從中亞草原遷到今天伊朗地區的雅利安人的後裔,他們的這個族名其實始終是沒有更改過的。而至少是從薩珊波斯(公元224年-651年)時代開始,伊朗人給自己確定的正式國名就是「 」伊朗」,只是當時「 」波斯」這個名稱已經遠播東西方,所以伊朗歷代王朝對外的名稱都還是波斯。而後來薩珊波斯被 *** 人完全征服, *** 人也把「 」伊朗」稱為「 」波斯」,所以「 」波斯」這個名稱後來使用的就更加廣泛了。但在伊朗人的語言里,「 」伊朗」作為自己民族的名字卻從來沒有改變過。 為何要在1935年正名? 因為波斯這個名字就像中國在歐洲語言里的名稱China一樣,很早就得到了世界各國的廣泛使用,所以其實伊朗人也是接受的。對內稱「 」伊朗」,對外稱「 」波斯」後來也成為了伊朗歷代王朝的慣例。並沒有什麼人提出異議。 但在進入20世紀之後,波斯的國際和國內形勢卻發生了很大變化。首先是在公元19世紀,印歐語系這個概念被提出之後,同樣是雅利安人創立的印度文明的一些古籍被翻譯到歐洲,而其中多次被提到的「 」雅利安(伊朗)」一詞在歐洲很快熱門了起來,到20世紀初「 」雅利安」這個詞甚至成為了從印度到伊朗再到歐洲各國的所有印歐語系民族的代稱。 伊朗國王禮薩也是「 」波斯」改名「 」伊朗」的主要推手 另外在波斯國內,1921年,當時任波斯哥薩克騎兵旅指揮官的禮薩沙赫·巴列維發動政變,推翻了此前統治了伊朗100多年的卡扎爾王朝,並在幾年之後建立了巴列維王朝,成為了波斯的新國王禮薩汗。而禮薩汗成為伊朗的統治者之後,借著一戰之後殖民勢力衰落的東風,對卡扎爾王朝時期在波斯有強大影響的英國和俄羅斯勢力進行了強力壓制。他先是廢除了與英國簽訂的《英波協議》,之後又與蘇聯簽訂了《波蘇友好協定》,在其中約定波斯與俄羅斯之前簽訂的所有協議作廢。通過這一系列舉措,禮薩汗使波斯在很大程度上擺脫了英國與俄羅斯的控制,贏得了事實上的獨立地位。 所以此時的伊朗,等於也翻開了歷史新的一頁,在國內也有了更改國名,向國際社會昭示新舊波斯不同的呼聲。而在此時,希特勒的上台又給了伊朗更改國名一個強大的助推力。因為納粹黨以種族主義理念而著稱,而其種族理論的核心就是「 」雅利安人」這個概念。所以納粹黨上台之後,很快就開始利用這個概念,在亞歐各國尋找自己的盟友。而伊朗這個真雅利安國家自然成了納粹建立盟友關系的天然目標。而在此時禮薩汗在伊朗境內肅清英俄影響也非常對德國的胃口,所以兩國關系迅速熱絡了起來。 古代波斯武士,也就是雅利安武士 1930年代納粹在德國上台之後,很快把「 」雅利安」這個名稱的知名度炒到了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地步。而根據一些史料的記載,駐德國的波斯大使也感受到了這種熱潮,認識到了「 」雅利安」這個名稱在當時能帶來的巨大獲益,並把這種情況傳遞回了國內。而德國這個跟「 」雅利安」根本沒關系的國家此時天天在利用「 」雅利安」這個名稱,波斯這個天天在國內自稱「 」雅利安(伊朗)」的國家很自然地感覺沒法忍受。所以很快包括禮薩汗在內的伊朗 *** 就做出決定,一定要盡快正名,讓世人知道,自己才是真雅利安國家。 所以盡管當時對波斯仍有很大影響的英國強力反對,但伊朗還是堅定地實施了更改國名的舉措。不過在二戰爆發之後,伊朗因為和德國關系良好,而且其境內的石油有可能為德國所用,所以很快被英國和蘇聯聯合佔領。之後應丘吉爾的要求,在二戰結束之前伊朗曾暫時重新使用「 」波斯」的國名。而在二戰之後,伊朗也曾考慮過改回舊名,但最後只是同意在敘述歷史時可以使用「 」波斯」,正式國名仍然維持「 」伊朗」,伊朗最終得以正名。
Ⅷ 伊朗和伊拉克是阿拉伯國家嗎
伊拉克是阿拉伯國家。
伊朗則不是,因為伊朗人主要是波斯人。
阿拉伯國家是指以阿拉伯人為主的國家。
是
伊拉克是阿拉伯國家,但伊朗不是。
「阿拉伯國家」是指以阿拉伯民族為主體所組成的國家,它們使用同一種語言—阿拉伯語,有共同的文化和風俗習慣,絕大多數人信仰伊斯蘭教。有些國家雖非以阿拉伯民族為主體,但長期以來與阿拉伯國家建立了緊密的政治、經濟、文化、宗教聯系,並加入了阿拉伯國家聯盟,因此也被稱為阿拉伯國家。目前阿拉伯國家和地區共有23個,大都分布在中東地區,它們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阿曼、阿拉伯葉門共和國(北葉門)、葉門民主人民共和國(南葉門)、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巴林、卡達、伊拉克、約旦、黎巴嫩、敘利亞、巴勒斯坦、埃及、利比亞、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摩洛哥、茅利塔尼亞、蘇丹、索馬里、吉布地、西撒哈拉。「阿拉伯國家」的范圍與「中東」的范圍有部分重疊,但也有不同之處,並非所有中東國家都是阿拉伯國家,如土耳其、塞普勒斯、伊朗等。 \
伊拉克是阿拉伯國家.伊朗則不是,因為伊拉克主要是阿拉伯人,伊朗人主要是波斯人。它們是不同的。
伊拉克是,伊朗不是。
伊拉克是阿拉伯人,伊朗則為波斯人。
伊朗大多是什葉派穆斯林,而原來伊拉克的統治者薩達姆是遜尼派穆斯林,這也是兩伊戰爭爆發的原因。
伊朗要是阿拉伯國家 那從印度到冰島都是阿拉伯國家了
伊朗是
不是
伊朗是波斯國家,伊拉克是阿拉伯國家
Ⅸ 向伊朗這種國家,是總統權力大還是精神領袖權力大
伊朗是精神領袖權力大。
伊朗實行政教合一的制度。伊朗精神領袖又稱為伊朗革命領袖、伊朗最高領袖。伊朗精神領袖和伊朗總統同時是國家元首,但不是政府首腦,根據伊朗憲法,伊朗精神領袖是伊朗在宗教上及中央政治的最高領導人。
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的政治體制是根據霍梅尼"教法學家統治"理論構建的,其特色是包括最高領袖職位在內的一系列獨特製度。"最高領袖"在伊朗憲法中的正式稱呼是"領袖"。憲法規定,領袖由1名伊斯蘭教什葉派教法學家擔任,領導國家的立法、行政和司法三個權力部門,事實上行使國家的最高權力。
Ⅹ 卡萊戰役:古代伊朗最輝煌的軍事勝利
公元前1世紀左右的羅馬三巨頭(龐貝、凱撒、克拉蘇)時期,是羅馬共和國發展的一個巔峰期。這一時期,羅馬剛剛徹底打敗了世仇迦太基,征服了西班牙、西歐和非洲大片土地,鎮壓了斯巴達克斯的奴隸大起義,從而形成了一個國土面積空前廣闊、軍事實力空前強大的龐大國家。
然而,就在這個強大的國家試圖再向亞洲進行領土擴充套件時,卻遭遇了東方另外一個強大國家的阻擋,結果不但一支龐大而精銳羅馬軍團全軍覆沒,連其統帥,羅馬三巨頭之一的克拉蘇也被俘虜斬首,可謂是羅馬軍團歷史上最慘痛的失敗之一。而打敗羅馬這個國家正是古代的伊朗——帕提亞帝國。
帕提亞帝國,被當時的漢帝國稱之為安息,是古波斯帝國的一支帕提亞人建立的。他們在希臘人統治的塞琉古帝國時期開始造反,最後成功推翻希臘人的統治,勵志要復興波斯帝國的龐大版圖,其胡燃型統治者自稱「萬王之王」。
由於帕提亞人一支保持著游牧習俗,也擁有基因優良的戰馬並能生產精良的鎖甲,因此其在軍事上形成兩支在當時極具特色的兵種——帕提亞重騎兵和帕提亞弓騎兵。
帕提亞重騎兵幾乎是段簡當時各大帝國中僅有的成褲猜建制的重騎兵。由於當時還沒有馬鐙,騎兵控制馬匹的難度非常大,因此只有訓練水平很高的騎兵才能身披重甲作戰。帕提亞重騎兵與戰馬均批上銅制或鐵制的鎧甲,騎手還要帶上鐵手套、鐵護腿或頭飾,所騎乘的戰馬大概會增配鐵面簾與護頸。這樣的防護力在當時可以用極度奢華來形容,普通兵器非常難對其造成傷害。其主要武裝是一支大約四公尺長的長矛,使用時須雙手握持,這時騎士以雙膝控制戰馬的行進方向。副武裝則有長劍、戰斧或弓矢。戰斗時,帕提亞重騎兵常常擔負正面沖擊任務,以密集隊型沖向敵軍撕開防禦陣型。
當然,這樣的重騎兵成本不管是訓練還是裝備在當時都是極高的,任何一個帝國都難以大規模普及。哪怕是帕提亞帝國也只能維持一支數量有限的重騎兵部隊,而且只有貴族子弟才能擔任。帕提亞帝國的主要作戰力量則是帕提亞弓騎兵,由輕裝的騎手和戰馬組成,他們只穿戴較少的盔甲,攜帶的主要武器為弓箭。由於負擔較輕,因此機動速度極快。戰場上,帕提拉弓騎兵擔負的任務就是一邊機動一邊不停地把箭雨潑向對方,敵軍步兵是無法跟上其速度,而假如是騎兵來追,就一邊撤退一邊保持距離在馬背上扭腰轉身張弓回射追兵,這就是著名的安息人戰術。
不可一世的羅馬軍團就是與這樣的敵人開戰的。公元前54年秋,經過精心准備,羅馬「三巨頭」之一的克拉蘇率領七個羅馬軍團共七十個步兵大隊約重步兵35000人,騎兵5000人,輕步兵4000人,渡過幼發拉底河開始了對帕提亞帝國的入侵。一些史學家以為其至少還得到仆從國至少40000人規模軍隊的協助。對羅馬共和國來講,一次動用七個軍團在當時無疑是一支很強大軍事的力量。由於羅馬軍團幾乎一直戰無不勝,克拉蘇因此很頗為自負,他甚至給帕提亞帝國前來和談使者說,一切等到他與他的軍隊進駐塞琉西亞(帕提亞帝國的首都)之後,會親自在該城的宮殿中向帕提亞國王解釋清楚的,其傲慢的態度可見一斑。
為了抵抗羅馬軍團,帕提亞帝國採取了正確的策略。一方面,其主力部隊避開羅馬軍團,在國王帶領下往北進攻羅馬的仆從國亞美尼亞王國,剪除羅馬側翼威脅;而另一方面,一支由精銳重騎兵和弓騎兵組成的精兵則由帕提亞名將蘇雷率領,纏住羅馬軍團主力。
利用克拉蘇急於決戰的心理,蘇雷採取了誘敵深入的策略,引誘羅馬軍團穿越了人跡罕至的沙漠。遍地黃沙與酷熱高溫以及不斷有騎兵騷擾,使羅馬士兵非常快耗去大量體力,並且士氣開始低落。
在費盡千辛萬苦穿過沙漠到達卡萊附近後,羅馬軍團還沒來得及修整,周圍的偵察兵就紛紛報告發現大規模敵軍的訊息。原來以逸待勞的帕提拉帝國軍隊早已在此給克拉蘇布置了一個巨大陷阱了。
不過盡管如此,克拉蘇依舊充滿秘之自信,因為他相信羅馬軍團強大的戰鬥力能夠擊敗任何敵人。他把軍團布置成了一個空心大方陣,四周為重步兵,遠端兵力和部分騎兵在中間作為預備隊。在軍官們統一指揮下,羅馬軍團的空心大方陣緩緩地向帕提拉軍隊出現的方向碾壓曾經。
當帕提亞軍隊以線性隊列出現今地平線上時,克拉蘇的嘴角應當露出了笑容。因為他發現對方軍隊的人數並不多,遠遠不如自個麾下這支羅馬軍團。雖然對方都騎著戰馬,但令他擔心的重騎兵似乎並不存在,所以,勝利似乎並不遙遠。可惜,這樣的笑容並沒有持續多久。隨著帕提亞戰鼓發出讓人恐懼的聲響,對面的帕提亞騎兵紛紛拋下蒙在人和戰馬上的披風,一瞬間,一大片金屬鎧甲在陽光下閃閃發光。
「帕提亞重騎兵!」羅馬軍團的士兵們幾乎每個人都心中一顫,但還沒等他們平靜情緒,戰斗立馬就開始了!當龐大的重騎兵迎面沖鋒來,對最前面的迎擊的步兵來講,猶如面對山崩般的感覺,尤其是當戰馬踏破盾牌,長矛貫穿人體的時刻。重騎兵第一次沖鋒就給羅馬士兵造成了不小的傷亡。不過羅馬軍團也不愧是當年的百戰之師,雖然傷亡慘重,但重步兵們開始靠攏以形成更密集更堅固的隊型,士兵們手中的長盾彼此緊緊靠著組成盾牆,隊型不見散亂。
不過,這樣的收縮卻給了帕提亞弓騎兵兩翼包抄的機會。這些騎兵高速插到羅馬方陣周圍,進入設射程後馬上張弓射擊,把箭雨從四面八方潑向了方陣。帕提亞弓騎兵使用的復合弓威力極大,對護甲率不高的羅馬士兵傷害非常大,再加上由於羅馬軍團陣型很密集,所以幾乎每一支箭都會射中並造成傷害。此刻,羅馬軍團立刻就陷入悲慘的境地之中,假如堅守陣型不動,那麼在漫天箭雨下,受傷的人數只會一直增加;而假如散開陣型讓士兵向前沖鋒,那麼不但帕提亞弓騎兵會一邊拉開距離一邊在馬上轉身張弓射擊風箏掉追兵,而且還會給帕提拉重騎兵沖破陣型的機會。
兩難之下,克拉蘇的兒子小克拉蘇站了出來,他帶領預備隊騎兵果斷沖出來去驅趕帕提亞弓騎兵。可這支勇敢的部隊在追出不久以後就遭到了帕提亞重騎兵的圍攻,羅馬騎兵悲慘的發現自個的武器在還無法刺穿對手的護甲時就被敵人的弓箭和長矛殺死。這支可憐的騎兵非常快被團滅,帶頭的小克拉蘇的頭顱被帕提亞軍隊砍下掛在長矛尖上。勝利的帕提亞騎兵挑著人頭在殘余的羅馬方陣前來回賓士。
看著兒子的頭顱,克拉蘇的心理防線一下就垮了,於是決定入夜後帶殘兵全軍撤退。不過,步兵在騎兵面前想安然撤退往往都是一個幻想。撤退非常快成了潰退又變成了屠殺,幾天內,數不清的羅馬士兵被帕提拉騎兵砍死在逃跑的路上,屍體堆滿了道路。除了死在戰場上的,還有許多死在沙漠和 *** 人手裡里,七個羅馬軍團基本全軍覆滅。不過,據一些民間傳說,其中有些羅馬軍團在此戰中成建制逃跑後流落到了西域,在幫助大宛對抗漢軍交戰時戰敗被俘,最後被漢武帝特赦安置在了甘肅地區。當然,這個故事非常有趣,不過到今天未找到確鑿可靠的考古證據。
而克拉蘇本人也被俘後被砍下頭顱和右手,並被快馬加鞭送到了帕提拉國王處,「三巨頭」之一由此損落,羅馬在西亞的擴張步伐大大減緩了。如果幹年後,恢復了元氣的凱撒大帝曾一度准備為這支羅馬軍團報仇,不過歷史還是開了個玩笑:這一作戰計劃引起其政敵的恐慌,導致其還未動身便被刺殺。
本來編者扯這么多想說的是:國足輸給伊朗,本來也不是那麼丟人。這個民族有非常強的歷史韌性,也創造過輝煌的成就,其民族自尊心和心理素質還是有歷史傳承的。男足要想戰勝對手,沖出亞洲,不要指望超常發揮,也不要指望對手失誤,還是要老老實實提高自身實力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