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美國針對伊朗的動作越來越明顯,但為何遲遲不打第一槍
美國針對伊朗的動作越來越明顯,甚至還集結了很多盟友,但卻遲遲沒有打響第一槍,其實美國也有很多方面的顧慮,他擔心伊朗會來一個魚死網破,而且美國剛經歷過一場戰爭,元氣不足,如果伊朗魚死網破的話,美國方面可能會架不住。
還有就是美國的考慮經濟問題,雖然說美國曾經用戰爭拉動過經濟的增長,但美國現在還在為伊拉克的事頭痛,不可能這么快就去打伊朗,這樣的話,美國就更無法在中亞脫身,脫不了身的美國就沒法增加精力來對付中國和俄羅斯的崛起而給美國所帶來的全球挑戰。
❷ 了解歷史
外國重大歷史事件
斯巴達克起義
羅馬共和時期最大的一次奴隸起義。斯巴達克是色雷斯人,曾在羅馬軍隊服役,逃走後又被俘,公元前73年被送到加普亞城的一個角鬥士學校,成為角斗奴隸。因不堪奴隸主虐待,密謀起義,率領70多名角鬥士逃往維蘇威火山。公元前71年在加普里亞展開決戰。在羅馬的優勢兵力下,起義軍戰敗。斯巴達克英勇犧牲,6000多名起義奴隸被釘死在十字架上。這次起義打擊了羅馬奴隸主的統治,加速了羅馬共和國的滅亡。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也叫「清教徒革命」。17世紀英國確立資產階級統治的革命。17世紀初,英國資產階級、新貴族與封建專制王朝斯圖亞特王朝的矛盾尖銳。封建專制制度已成為英國資本主義發展的嚴重障礙。1685年查理二世去世,詹姆士二世繼位,企圖恢復天主教,危及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利益。國會中資產階級、新貴族於 1688年發動政變(也稱「光榮革命」),推翻復辟王朝,迎立詹姆斯二世之女瑪麗及其夫荷蘭執政威廉為英和女王國國王,最終在英國確立君主立憲政體。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開辟了資產階級世界革命的時代,通常把1640年作為世界近代史的開端。
工業革命
又稱產業革命。是資本主義由工場手工業向機器大工業的轉變過程。這場革命最早發源於18世紀60年代的英國。它既是生產技術的革新,也是生產關系的變革。英國工業革命始於棉紡織業,逐步發展到採掘、冶金、機器製造等部門,到19世紀30年代末,英國工業革命基本完成。法、美、德、日、俄等國也在此後進行了工業革命。工業革命極大地提高了社會生產力,為資本主義制度在19世紀最終戰勝封建制度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它也使得整個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對立階級——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工人運動不斷發展;工業革命也使得世界的聯系日益緊密。
拿破崙戰爭
19世紀初拿破崙統治下的法國與歐洲反法聯盟國家進行的一場國際戰爭。督政府統治法國期間,拿破崙受命遠征義大利,取得對第一次反法聯盟的重大勝利。霧月政變後,又贏得了對第二次反法聯盟的勝利,1804年稱帝後不久又取得了奧斯特利茨戰役的輝煌勝利,擊潰了第三次反法聯盟。1806年和1807年,通過耶拿戰役、弗里德蘭戰役打敗了第四次反法聯盟的重要成員國普魯士和俄國。1809年,法國擊退第五次反法聯盟,1812年拿破崙遠征俄國,但最終慘敗。1813年,拿破崙還未來得及喘息,以英、俄等國為主的第六次反法聯盟組成,在1814年3月的萊比錫會戰中大敗拿破崙。1815年3月拿破崙隻身率少數人在法國南部登陸,重返巴黎再登皇位。第七次反法聯盟立即組成,雙方大戰於滑鐵盧,拿破崙戰敗,被流放至大西洋的聖赫勒拿島。1814年反法聯盟國家與法國在維也納召開會議,法國作為戰敗國與反法聯盟簽訂和約。拿破崙戰爭給法國人民和被佔領民族帶來很大災難,但戰爭把法國革命思想傳遍歐洲各地,極大地摧毀了歐洲封建制度。
巴黎公社革命
1871年法國巴黎工人舉行的奪取資產階級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一次具有歷史首創精神的革命。法蘭西第二帝國末期,社會主義思想在工人中傳播很廣。 3月18日巴黎工人起義,奪取了政權。梯也爾政府逃往凡爾賽。26日進行了巴黎公社委員會的選舉,28日正式成立巴黎公社。5月21日,凡爾賽反革命軍在普魯士軍隊的幫助下,攻入巴黎。經過激烈的巷戰,28日公社失敗。巴黎公社在工人運動和共產主義運動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為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留下了極寶貴的經驗,它的革命原則是永存的。
美國獨立戰爭
也稱「北美獨立戰爭」。1775~1783年北美13個殖民地人民推翻英國殖民統治、爭取獨立的戰爭。1775年4月19日,波士頓郊區的來剋星頓打響了獨立戰爭的第一槍。5月10日,殖民地13個州代表在費城召開第二屆大陸會議,通過組織大陸軍的決議,任命喬治·華盛頓為總司令。1776年7月4日,大陸會議通過《獨立宣言》,正式宣告北美13個殖民地脫離英國,成為獨立的美利堅合眾國。1781年英軍主力在約克鎮被擊潰,康華利率軍投降,戰爭結束。1783年9月英美簽訂《巴黎和約》,英國正式承認美國獨立。在美洲出現了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美國獨立戰爭是一次民族解放戰爭,也是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它推翻了英國殖民統治,為美國資本主義發展開辟了道路。
明治維新
19世紀後半期日本明治政府推行的資產階級改革運動。1868年1月,倒幕派推翻了德川幕府,把政權交還給明治天皇。在倒幕派人物的主持下,新政府在政治、經濟、社會等各方面進行了大規模的改革。史稱「明治維新」。通過明治維新,日本廢除了封建幕藩體制,擺脫了殖民地危機,建立起近代民族國家,保障了資本主義的發展。它是日本由封建社會過渡到資本主義社會的轉折點。但是也保留了大量封建殘余,使帶有封建性、壟斷性的國家資本和特權財閥資本得到迅速發展,導致日本成為軍事封建帝國主義國家。並很快走上對外侵略的道路。
俄國十月革命
1917年11月俄國無產階級在列寧為首的布爾什維克黨的領導下推翻資產階級統治的社會主義革命,因發生在俄歷十月份,故稱。1917年11月6日彼得格勒武裝起義開始。11月7日起義獲得勝利。當晚,全俄蘇維埃第二次代表大會召開,宣布全部政權歸蘇維埃。8日通過《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8日晚上組成了列寧為主席的第一屆蘇維埃政府—— 人民委員會。從1917年10月到1918年3月,全國各地相繼建立起蘇維埃政權。十月革命是20世紀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它創建了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開辟了人類歷史新紀元。
第一次世界大戰
1914年至1918年同盟國與協約國兩大帝國主義集團為瓜分世界而進行的戰爭。1914年6月28日的薩拉熱窩事件成為大戰的導火線。7月23日奧匈向塞爾維亞提出最後通牒,並於7月28日向塞宣戰。俄國為支持塞爾維亞於30日宣布總動員。8月1日及3日德軍以此為借口先後向俄、法宣戰。4日,英國對德宣戰。6日奧匈對俄宣戰。8月23日日本對德宣戰。1918年3 至7月,德國在西線發動4次攻勢全部受挫。8月,協約國全線反攻。9月29日保加利亞投降。10月31日土耳其退出戰爭。11月3日奧匈宣布投降。同時德國爆發革命,君主政體被推翻。11月11日,德國代表在法國貢比涅森林的雷通德車站,同協約國軍司令、法國元帥福煦簽署了停戰協定,第一次世界大戰宣告結束。第一次世界大戰對國際關系產生了重大影響。戰爭導致了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在俄國的勝利,進一步促進了殖民地解放運動的發展;與此同時,資本主義的歐洲各國卻走向了衰落。
巴黎和會
1919年1月18日至6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和戰敗國在巴黎召開的和平會議。會議操縱在美、英、法的政府首腦中。會議簽訂了《凡爾賽和約》。協約國又同奧地利、保加利亞、匈牙利和土耳其分別簽訂了合約。《凡爾賽和約》連同這些條約,構成了所謂的「凡爾賽體系」。由此建立了帝國主義戰後的新秩序。
1929年經濟大危機
迄今為止世界歷史上最嚴重、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經濟危機。1929年10月24日星期四,紐約股票市場一開盤就出現價格狂跌,並很快波及世界各地,被人們稱為「黑色星期四」。這次危機涉及工、農、商、金融等各行各業,並一直持續到1933年,危機期間,農產品價格暴跌。危機期間,各國先後爆發金融危機,大批銀行倒閉。在美國, 1929~1933年共有10500家銀行破產,佔全國銀行的49%。這次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制度固有矛盾的集中爆發,它激化了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引發了世界政治格局的動盪。同時,這次經濟危機也成為資本主義發展史上的一個轉折點,它宣告了自由放任資本主義時代的結束。
第二次世界大戰
世界人民和反法西斯國家反對德意日軸心國的反法西斯戰爭。1931年,日本侵佔中國東北。1936年義大利侵略衣索比亞,德、意武裝干涉西班牙。同一年德意日結成軸心國集團。1937年7月,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由於英、法、美推行綏靖政策,1938年至1939年3月,德國吞並奧地利,佔領了捷克斯洛伐克。1939年9月1日,德國進攻波蘭。9月3日,英法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1945年5月2日,蘇軍攻克柏林,5月8日,德國無條件投降。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9月2日日本簽署投降書。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結束。戰爭沉重地打擊了國際帝國主義力量,促進了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使社會主義力量空前壯大,極大地改變了世界的面貌,推動了人類歷史發展的進程。
太平洋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法西斯發動的侵略戰爭,這場戰爭以日本為一方,以美國、英國、荷蘭、澳大利亞、紐西蘭及亞洲和太平洋地區反法西斯盟國為一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要組成部分。
蘇聯衛國戰爭
1941~1945年,蘇聯人民為反對法西斯德國及其歐洲、亞洲盟國侵略而進行的正義戰爭。
波茨坦會議
1945年7月17日~8月2日蘇、美、英三國政府首腦在柏林郊外的波茨坦舉行的國際會議。參加者有蘇聯人民委員會主席斯大林、美國總統杜魯門、英國首相丘吉爾。會議確定佔領德國的政治原則是:非軍國主義化、民主化和肅清納粹主義,逮捕並審判戰犯;處理德國的經濟原則是:消滅德國作戰潛力,禁止軍事生產,發展和平經濟;蘇美英向德國所提賠償要求,將以德國境內的物資來滿足;劃定波蘭的國界。會議還達成了對意、羅、保、匈、芬政策的協議。會議還簽署了《波茨坦會議議定書》等文件。波茨坦會議對戰後國際關系格局的發展有重大影響。
原子彈的問世
1945年7月16日,美國研製的原子彈在新墨西哥州的阿拉莫斯地區爆炸成功,宣告原子彈誕生。整個研製過程被命名為曼哈頓工程。從1942年8月至1945年上半年,科學家們經過3年的時間終於研製出一顆實驗用原子彈,並於1945年7月16日5時30分在新墨西哥州洛斯阿拉莫斯的沙漠地帶爆炸成功。原子彈所顯示的巨大殺傷力使世界震驚,它成為擁有國對弱小國家進行威懾的政治武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超級大國為爭奪世界霸權,展開了以核武器研製為主要內容的軍備競賽,為核戰爭做准備,嚴重威脅著世界的和平與安全。
冷戰
二戰後以蘇、美為首的東、西兩大集團之間,主要是美、蘇之間所進行的除直接戰爭之外的經濟、軍事、外交、文化、意識形態等各個領域的對抗爭奪。「冷戰」一詞是美國政論家赫伯特·斯沃普最早提出的。冷戰從丘吉爾富爾敦演說發出信號、杜魯門主義出籠興起到1990年11月歐洲安全與合作會議第二次首腦會議宣告結束,持續時間達40多年。從某種意義上說世界當代史就是一部冷戰史。
第一次中東戰爭
又稱巴勒斯坦戰爭。阿拉伯國家反對在巴勒斯坦建立以色列國的戰爭。1947年聯合國通過關於巴勒斯坦分治決議。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國宣布正式成立。5月15日,埃及、外約旦、伊拉克、敘利亞和黎巴嫩等5國的軍隊不宣而戰,進攻以色列,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此後,恢復巴勒斯坦人的民族權利,便成為中東問題的核心。
萬隆會議
又稱亞非會議。亞非獨立國家第一次在沒有西方殖民主義國家參與的條件下舉行的大型國際會議。1955年4月18日,亞非會議在印尼萬隆市開幕。有29個國家340名代表出席會議。與會代表就共同關心的問題進行了熱烈的討論。在中國總理周恩來 「求同存異」方針獲得普遍接受的情況下,萬隆會議排除外界干擾,圓滿結束。萬隆會議增進了亞非國家間的相互了解,提高了被壓迫民族和人民的自信心,推動了亞非國家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同時它表明亞非國家作為一支新興的政治力量已開始登上國際舞台,並向舊的國際關系格局發起沖擊。
朝鮮戰爭
1950年至1953年朝鮮人民反對美國侵略、爭取祖國統一和獨立的戰爭。1950年6月25日,南北朝鮮從「三八線」沖突發展為全面內戰。6月27 日,美國操縱聯合國安理會通過《對北韓的行動採取警察行動》的決議。7月7日,安理會決定成立由美、英、法等15國組成「聯合國軍」。9月15日,「聯合國軍」在仁川登陸。朝鮮戰爭由內戰演變為美國以聯合國名義干涉朝鮮的國際戰爭。1950年10月25日,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抗美援朝。1950年 10月至1951年5月,中朝兩國軍隊勝利進行五大戰役,把美軍趕到「三八線」以南,美國不得不同意於1951年7月同朝中代表舉行停戰談判。1953年 7月27日,中朝代表與美方代表在板門店簽訂了《關於朝鮮軍事停戰協定》,朝鮮戰爭宣告結束。
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
1957年10月4日蘇聯成功地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這顆衛星名為「斯普特尼克1號」,總重量83.6公斤,每96分鍾繞地球一周。這顆衛星是用蘇聯試制的世界上第一枚洲際彈道火箭的改裝型發射升空的。繞地球飛行6個月,1958年墜入大氣層。這顆衛星發射成功表明人類已經跨入太空時代。
發射蘇聯第一艘載人宇宙飛船
1961年4月12日,蘇聯成功發射了世界上第一艘載人宇宙飛船。宇航員是27歲的空軍飛行員尤·阿·加加林少校。這艘宇宙飛船名為「東方1號」,它在距離地球188英里的太空軌道上,以每小時17400英里的速度環繞地球飛行1周,歷時1小時零48分,然後在蘇聯薩拉托夫州的斯梅洛夫科村安全著陸。 「東方1號」宇宙飛船的發射成功,標志著人類在探索宇宙空間這一科學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同時也表明了蘇聯在這一領域相對於美國的優勢。
馬歇爾計劃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爭奪全球戰略重點歐洲的擴張計劃。1947年6月5日,美國國務卿馬歇爾在哈佛大學發表演說,首先提出援助歐洲經濟復興的方案,故名。1948年4月3日美國國會通過了《對外援助法案》,馬歇爾計劃正式實施。計劃原定期限5年(1948~1952),1951年底,美國宣布提前結束,代之以《共同安全計劃》。馬歇爾計劃是戰後美國對外經濟技術援助最成功的一幕,是美國壟斷資本利用美援拉攏西歐盟國,抗衡蘇聯,爭奪西歐市場的重要手段,它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和歐洲經濟共同體的建立奠定了基礎,對西歐的聯合和經濟的恢復起了促進作用。
水門事件
美國總統競選活動中的一件政治丑聞。因事發於華盛頓水門大廈而得名。在1972年總統競選中,共和黨的總統競選委員會為了刺探民主黨人的競選策略和選舉活動情報,於6月17日潛入民主黨設在水門大廈的總部偷拍文件並安裝竊聽裝置,被警衛人員發現當場拘留。1974年3月,調查委員會裁定尼克松參與了掩蓋白宮官員捲入非法進入民主黨總部的水門事件真相的陰謀。參議院司法委員會進一步搜集證據准備彈劾總統。7月30日司法委員會以27比11票通過彈劾總統案,罪名是掩蓋水門事件、濫用職權和拒絕接受調查委員會的傳票。8月8日,為避免遭眾議院彈劾,尼克松正式宣布辭職,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一位被迫辭職的總統。
星球大戰計劃
1983年3月美國總統里根提出的以太空為基地的戰略防禦計劃。1984年初,美國國防部正式向國會提出「星際戰爭防務計劃」。冷戰結束後美國政府於 1993年5月13日宣布中止計劃的實施,但10年中已耗資320億美元。星球大戰計劃是美蘇戰後40多年軍備競賽的產物,是美國為了確立自己對蘇聯的全面軍事優勢而採取的戰略。由於這一計劃耗資巨大,不僅加劇了美蘇軍備競賽,也增加了雙方的經濟負擔。
匈牙利事件
1956年10月11日匈牙利發生的重大政治事件。1956年10月22日,裴多菲俱樂部向匈黨中央提出「十點要求」,要求將拉科西開除出黨,由納吉出任總理,按平等自主原則調整匈蘇關系等。10月23日下午,布達佩斯高校學生開始遊行示威。工人和市民陸續加入。一些示威者與保安部隊發生了沖突。11月4 日,蘇軍出兵平息了騷亂。納吉被捕並被處死。在整個事變過程中,約有4000餘名匈牙利人喪生,直接經濟損失達220億福林。1989年之前匈政府一直認為這一事件是反革命事件。1989年則為事件平反,認為它屬於人民起義。
以色列國的建立
猶太民族國家在1948年的建立。19世紀末,猶太復國主義運動興起。英國出於自身利益考慮於1917年發表《貝爾福宣言》,支持在巴勒斯坦建立「猶太民族之家」。1947年11月 29日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即《巴勒斯坦將來治理問題的決議》,規定1948年8月1日結束英國的委任統治,建立兩個國家:猶太國,面積�1.52�萬平方公里,人口138萬;阿拉伯國,面積1.15萬平方公里,人口70萬。1948年5月14日,猶太人根據聯合國分治決議宣布成立以色列國,首都在特拉維夫(1950年遷往耶路撒冷)。
古巴革命
古巴人民的民族民主革命。1958年春,巴蒂斯塔糾集軍隊圍剿馬埃斯特臘山區,被起義軍擊敗。起義軍從防禦轉入進攻。1958年8月,起義軍分三路向巴蒂斯塔的統治發動進攻。1959年1月1日,起義軍進占聖地亞哥,巴蒂斯塔乘飛機逃離古巴。2日哈瓦那獲得解放。與此同時,在古巴其他城市,「七·二六」運動組織的地方武裝接管了當地的軍隊與政府。起義軍控制了古巴全國,巴蒂斯塔獨裁政權土崩瓦解。美國對古巴半個多世紀的殖民統治隨之宣告結束。1959年2月16日,組成了由卡斯特羅任總理的新政府,古巴革命取得勝利。
第二次中東戰爭
又稱蘇伊士運河戰爭。英法為奪取蘇伊士運河勾結以色列對埃及進行的侵略戰爭。 1956年7月,埃及宣布將蘇伊士運河公司收歸國有。1956年10月29日,以色列軍隊突然侵入西奈半島,第二次中東戰爭爆發。11月1日,聯合國召開緊急會議,於3日通過立即停火和要求英、法、以撤軍的決議案。11月6日,英法宣布接受聯合國的決議。英法軍隊於12月22日撤出埃及,以色列於1957 年3月8日撤軍,第二次中東戰爭結束。埃及人民通過斗爭收回了蘇伊士運河的主權。
不結盟運動
20世紀60年代興起的奉行獨立自主、和平中立和不結盟政策的第三世界國家的政治運動和組織。1956年7月,南斯拉夫總統鐵托、印度總理尼赫魯、埃及總統納賽爾在南斯拉夫的布里俄尼島會晤,發表聯合聲明,主張各國之間和平共處和友好合作,堅持民族獨立、反對加入軍事集團。不久蘇加諾和恩克魯瑪也簽署了這份聯合聲明。1960年 9月,5人趁聯合國大會之機再次會晤,醞釀發起不結盟運動。1961年6月,在開羅召開了籌備會議,9月,第一屆不結盟國家和政府首腦會議在貝爾格萊德召開,共有25個國家的代表參加。不結盟運動宣告正式形成。截止至1994年,不結盟運動共有109個成員國,覆蓋了全世界近三分之二的國家和二分之一的人口。不結盟運動的形成,標志著第三世界國家的獨立力量登上了國際政治舞台,並從根本上沖擊著兩極關系格局。
豬灣事件
又稱吉隆灘事件。1961年美國中央情報局利用僱傭軍侵略古巴的事件。古巴革命勝利後,實行土地改革,把大批美資企業收歸國有。美古兩國關系逐漸惡化。美國試圖從經濟上打擊古巴,取消了從古巴進口食糖的定額。與此同時,美國情報局經艾森豪威爾政府批准,招募古巴流亡分子進行訓練,准備武裝干涉古巴。 1961年1月美國與古巴斷交。4月17日,1400多名僱傭軍在美軍飛機和軍艦的掩護下,從古巴中部拉斯維利亞省南部登陸。美國還空投一批僱傭軍傘兵到這一地區。僱傭軍佔領了長灘和吉隆灘,並向北推進。古巴軍民同入侵者展開英勇的搏鬥。至19日全殲僱傭軍。吉隆灘戰役失敗後,美國在古巴的侵略勢力被徹底驅逐。
第三次中東戰爭
又稱「六五戰爭」。1967年6月5日以色列發動對阿拉伯國家的侵略戰爭。1967年6月5日清晨,以色列對埃及、敘利亞、約旦進行突然襲擊。1967年11月22日,安理會通過第242號決議,要求以色列軍隊撤出其戰爭中佔領的土地,同時要求阿拉伯國家尊重並承認以色列主權。但以色列拒絕執行。此後,中東出現不戰不和的局面。
第四次中東戰爭
又稱「十月戰爭」 或「齋月戰爭」、「贖罪日戰爭」。埃及、敘利亞和巴勒斯坦游擊隊為收復被以色列佔領的土地而發動的戰爭。1973年10月6日(猶太教贖罪日,同時又是穆斯林的齋月),埃及集中8萬軍隊,向以色列佔領下的西奈半島發起突然攻擊;敘利亞軍隊也直趨戈蘭高地;巴勒斯坦游擊隊則在以色列佔領區內打擊以軍。10月 22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第338號決議,要求交戰雙方就地停火。埃、敘和以色列宣布接受,戰爭結束。1974年1月和5月,埃以、敘以分別簽署了脫離軍事接觸的協議,埃及收復了蘇伊士運河東岸一塊狹長地帶,敘利亞收回戈蘭高地的部分地區。在埃、敘和以色列之間建立緩沖區,由聯合國部隊駐扎。但以色列仍佔領著「六·五」戰爭中侵佔的絕大部分阿拉伯領土。
越南侵略柬埔寨
1978年越南在蘇聯支持下對柬埔寨的侵略戰爭。 1978年12月25日,得到蘇聯支持的越南出動25萬軍隊分5路入侵柬埔寨,1986年3月,民柬聯合政府提出解決柬埔寨問題的8點建議。柬埔寨人民的抗越斗爭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支持。聯合國多次通過譴責越南侵略和要求越南從柬埔寨撤軍的決議。中國一貫大力支持柬埔寨人民的抗越斗爭。日本和西歐都宣布中止對越南的經濟援助。蘇聯自戈爾巴喬夫上台後外交政策全面調整,對越南的支持減弱。1989年9月,越南終於撤出它在柬埔寨的全部軍隊。
蘇聯入侵阿富汗
蘇聯出兵干涉阿富汗內政的事件。1979年12月27日晚,蘇聯以突然襲擊的方式空運大批軍隊控制了喀布爾,推翻阿明政權,扶植巴·卡爾邁勒組織新政府。蘇聯開始了近10年的侵略戰爭,卻一直取勝無望。1986年11月,蘇共領導終於作出了在保障阿富汗中立地位的前提下,盡快撤出的決定。1988年4 月14日,巴基斯坦、阿富汗、美國和蘇聯在日內瓦簽署了關於政治解決阿富汗問題的協議。5月15日,蘇軍開始撤出。1989年2月15日,最後一批蘇軍撤出阿富汗領土。蘇聯侵阿戰爭以失敗告終。蘇聯入侵阿富汗是戰後蘇聯擴張的頂點。
兩伊戰爭
1980年至1988年伊朗與伊拉克之間的邊界戰爭。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出兵伊朗,迅速佔領伊朗2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兩伊戰爭爆發。戰爭導致了海灣地區局勢的緊張。 1987年7月20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要求兩伊立即停戰談判的598號決議,伊拉克立即表示同意。伊朗於1988年7月18日正式宣布接受。8月20 日,兩伊停火,戰爭結束。由於軍費開支巨大,雙方都變成了債務國。
海灣戰爭
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入侵和吞並科威特後,以美國為首的多國聯盟出兵打擊伊拉克的戰爭。1990年8月2日清晨,伊拉克突然出動10萬大軍,在350 輛坦克的掩護下,大舉入侵科威特,迅速佔領了科威特市。1991年1月17日,多國部隊發起代號為「沙漠風暴」的軍事行動,出動大批飛機對伊拉克進行空襲。2月24日,多國部隊發動代號為「沙漠軍刀」的陸、海、空立體式的地面進攻,很快便解放了科威特。27日,伊拉克政府致函安理會,宣布接受安理會有關伊科沖突的全部決議。28日上午,多國部隊中止戰爭,海灣戰爭結束。4月3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687號決議。海灣戰爭是美國霸權主義與伊拉克地區霸權主義之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具有全球影響、參戰國家最多的一場大規模戰爭,它對冷戰後的世界政治格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北愛爾蘭問題
英國同愛爾蘭之間有關北愛爾蘭領土歸屬問題。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愛爾蘭民族獨立運動高漲。1921年12月,英國政府被迫簽訂《英愛條約》,允許愛爾蘭南部26郡成立邦,享有自治權,北部6郡仍劃歸英國,成立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1937年愛爾蘭自由邦成為共和國。1949年4月愛爾蘭共和國宣布脫離英聯邦。此後,愛爾蘭共和國要求歸還北愛爾蘭,實現愛爾蘭的統一。1972年,英國停止了北愛爾蘭地方政權的活動,對北愛爾蘭實行直接管理。1982年在北愛爾蘭舉行議會選舉,恢復了北愛爾蘭的地方政府。1985年,英國同愛爾蘭通過談判達成協議,確認英國對北愛爾蘭擁有長期主權,而愛爾蘭共和國則在北愛爾蘭事務中擁有正式發言權,北愛爾蘭地位的變化應由大多數當地居民來決定。此後至今,雙方仍斷斷續續進行談判。
耶路撒冷問題
阿、以對耶路撒冷城歸屬問題的爭端。1947年11月聯合國關於巴勒斯坦分治的決議中規定耶路撒冷市為國際城市,由聯合國管理。1948年5月第一次中東戰爭後,耶路撒冷東城由約旦控制,西城由以色列控制。1950年4月,約旦將耶路撒冷東城和約旦河西岸一起並入約旦版圖。以色列隨即將其政府從特拉維夫遷至耶路撒冷西城。1967年6月第三次中東戰爭中,以色列佔領了耶路撒冷東城,並對東城實施法律和行政管理,鼓勵猶太人到東城定居。1980年5月,以色列宣布耶路撒冷為其首都。6月,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宣布以色列改變耶路撒冷地位的決定無效,應予廢除。7月,以色列又通過一項法律,宣布耶路撒冷是以色列「永恆和不可分割的首都」。阿拉伯國家於1979年6月成立耶路撒冷委員會,申明耶路撒冷的阿拉伯性質,譴責以色列的非法行徑。1984年,耶路撒冷委員會決定把5月18日定為耶路撒冷日,伊斯蘭國家在每年的這一天舉行各種紀念活動,反對以色列吞並耶路撒冷,支持巴勒斯坦人民建立以耶路撒冷為首都的巴勒斯坦國。1988年11月,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全國委員會宣布成立巴勒斯坦國,首都為耶路撒冷。直到今天,耶路撒冷歸屬問題依然是阿以沖突中一個重要問題。
❸ 兩伊戰爭才開始到和談經歷了哪些戰爭
1980年9月17日,薩達姆宣布廢除關於兩國邊界劃分的《阿爾及爾協議》,收回阿拉伯河主權。9月22日,伊拉克出動10萬兵力、1000輛坦克,分3路在近1000公里的邊界線上全面出擊,打響了兩伊戰爭。
伊拉克採用的是突然襲擊的作戰方針,伊朗處於被動挨打境地。戰爭開始階段,伊拉克相繼佔領了北起席林堡南至霍拉姆沙赫爾的伊朗2萬多平方公里的土地。1981年9月起,伊朗局勢趨於穩定,接連組織4次反攻,收復了除北部外的大部分土地,兩伊戰爭開始處於膠著狀態。1982年3月起,伊朗接連發動代號為」」勝利行動」」、」」聖城行動」」和」」齋月行動」」的大規模進攻,戰場形勢發生變化。
1982年6月初,伊拉克表示,只要伊朗同意停火,伊拉克軍隊立即准備在兩周內全部撤回國際邊界,結束一切形式的武裝行動,但這一提議遭到伊朗拒絕。在此情況下,伊拉克主動從伊朗撤軍,旨在保存實力,加強邊界防守。1982年10月至1987年冬,兩伊戰場再次處於膠著狀態。雙方發動」」油輪戰」」、」」襲城戰」」等,競相襲擊對方的石油基地、中心城市和其他重要的經濟、軍事目標及海灣油輪。在戰場上,兩伊互有攻守,集結重兵頻頻發動一系列攻勢,但雙方在軍事上的均勢未能打破。1988年,伊拉克變單一防禦戰略為以收復失地為目標的新戰略,在南部戰場發動主動進攻,收復了法奧半島、薩拉姆傑地區和盛產石油的馬季農島。
❹ 03!國足頭號對手又被亞洲第2打爆,48年恥辱誕生
北京時間3月30日21:00,一場國際友誼賽在阿扎迪 體育 場打響,伊朗主場迎戰敘利亞。上半場,海珊頭槌破門,阿茲蒙補射建功;下半場,安薩里法德再入一球。最終,伊朗3-0完勝敘利亞。
第2分鍾,伊朗左側角球吊入禁區,海珊前點甩頭攻門得手!伊朗1-0領先!
第38分鍾,伊朗門將貝蘭萬德長傳策動反擊,塔雷米禁區前低射被封堵,阿茲蒙拍馬趕到補射破網!伊朗2-0領先!
第81分鍾,安薩里法德接隊友橫傳,禁區內晃開防守勁射破門!伊朗3-0領先!
最終,3-0的比分保持到了全場結束。 在兩隊的交鋒 歷史 上,敘利亞已經長達48年不勝。同時這也是他們近13年以來首次面對伊朗兩連敗,上一次交手以0-5慘敗。 在最新一期的FIFA排名中,伊朗高居第29位,亞洲第2。
5天前與巴林的熱身賽,敘利亞1-3落敗。這也意味著,在這個國際比賽日中,敘利亞遭遇了兩連敗。不過,與巴林隊的比賽,敘利亞鋒線大將索瑪因傷缺陣,球隊攻擊力受到很大影響。
此外,由於出言不遜,敘利亞前鋒赫里賓被開除出了國家隊。不過,主帥馬魯勒似乎並不太為鋒線人選問題擔心。他此前透露,正在辦理阿根廷球員埃利亞斯的歸化手續。
在40強賽中,敘利亞與中國同處A組。目前,他們多賽一場領先國足8分,是國足競爭小組頭名的最大對手,同時也是國足苦主。
❺ 葡萄牙伊朗比賽過程
6月26日北京時間26日凌晨,2018俄羅斯世界盃B組葡萄牙與伊朗的「生死戰」在薩蘭斯克競技場打響。最終,葡萄牙1:1與伊朗隊握手言和,葡萄牙以小組第二的身份晉級十六強,他們將與烏拉圭隊在1/8決賽中相遇。本場比賽,葡萄牙誇雷斯馬世界波破門,C羅罰丟點球,伊朗臨近比賽結束前通過點球扳平比分。
張路表示:「這個點球的出現,對葡萄牙是有利的,但是沒有罰進,這個場上局面就完全變了。此後,伊朗隊的『血性』被激發出來了,隊員開始全力的在全場積極逼搶。」在伊朗隊全場拼搶的氣勢之下,比賽節奏逐漸被伊朗隊主導,「葡萄牙隊稍微有點頂不住了。一個是出現在拼搶的成功率上不如對手,在進攻節奏上也有點亂。」
C羅在本場比賽中罰失點球,問題出在哪?對此,張指導表示,「罰點球真的很難說,再大的球星,他都有失誤的時候,這個不能苛責C羅。」但是因為這個點球的判罰,伊朗隊球員的情緒被激發出來了,「點球的判罰,可能會有一點爭議,到底是在禁區里還是禁區外,是一個犯規還是一個阻擋,都有爭議。」被激發出「血性」的伊朗隊通過一系列的猛沖猛打,最終在比賽結束前,憑借點球扳平比分。
雖然伊朗最終積4分飲恨出局,但本屆世界盃,伊朗隊的強硬的防守給全世界球迷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葡萄牙也將在1/8決賽中對陣南美勁旅烏拉圭,這支葡萄牙是否走的更遠?C羅是否能及時調整罰失點球的心理狀態?也許只有在下一場比賽中才能知曉答案。
來源新浪網
❻ 伊朗核問題中各國的立場分別是什麼
最新動態:
4月28日是聯合國安理會要求伊朗一個月內停止鈾濃縮活動的大限之日,國際原子能機構將在這一天呈交伊朗核調查報告。然而伊朗方面的態度卻越發強硬,先是總統表示拒絕退讓,接著最高領袖表態美國若動武,伊朗就會以雙倍的強度回擊。如此激烈的對峙之下,美國及聯合國其他各國該拿伊朗怎麼辦?
伊朗:美若進攻,雙倍回擊
26日,伊朗總統艾哈邁迪-內賈德對記者重申,發展核技術是伊朗的權利,伊朗決不會在自己的合法權利上讓步。
與此同時,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發表強硬講話。伊朗國家電視台的畫面顯示,在一個慶祝「五一」國際勞動節的會議上,哈梅內伊表示:「美國應該明白,如果他們進攻伊朗,他們在全球的利益就將遭到報復。」哈梅內伊還說:「伊朗將對任何襲擊還以兩倍強度的回擊。」
美國:通過法案,加強制裁
據法新社報道,美國眾議院26日以396票贊成的壓倒多數通過一項法案,要求對伊朗採取更嚴厲的制裁。美國眾議院多數黨領袖博納稱,該法案暗示,美國強烈希望伊朗成為國際社會中負責任的成員。
法案稱,美國將繼續對伊朗加壓,直到對方放棄生產化學、生物或核武器的想法,並表明任何向伊朗出口或提供有助於其發展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物品或技術的個人都將受到制裁;法案要求美國聯邦登記處刊登出在伊朗投資超過2000萬美元的個人、公司或國家的名字,並規定在伊朗能源領域投資的國家不能得到美國的援助;法案還「授權」美國總統為針對伊朗的一系列活動(如人權組織、電台節目等)籌資。
==========有此一說==========
俄國家杜馬副主席:伊朗戰爭年內打響!
在伊朗核問題愈演愈烈之際,一貫語出驚人的俄羅斯國家杜馬副主席日里諾夫斯基4月27日突然宣稱,伊朗戰爭將於2006年打響!
據俄新社報道,日里諾夫斯基預測,針對伊朗的軍事行動將在今年以空襲開始,隨後地面軍事行動接踵而至。他還表示,深入伊朗山區的多國部隊將比駐伊聯軍遭到更大的損失。
以色列高級官員:伊導彈能打到歐洲
以色列《國土報》27日報道,以軍方高級官員稱,伊朗購入的遠程彈道導彈,能夠打擊到歐洲城市。
以色列情報部門負責人阿莫斯·亞德林26日在一次演講中提到,射程達到2500公里的BM—25導彈已經運抵伊朗。
==========熱點分析==========
伊朗報復美國有3招
分析人士認為,伊朗至少可以在三個方面對美國展開報復。
第一、襲擊美國駐伊拉克軍隊。第二、伊朗可以利用霍爾木茲海峽打擊美國的經濟利益。霍爾木茲海峽是進入海灣地區的門戶,世界2/5的石油運輸都要經過這里,是美國以及整個西方國家的「能源生命線」。第三、利用激進組織襲擊美國目標。
==========各界反應==========
聯合國:還沒想好
聯合國安理會還沒有進一步動作,正在等國際原子能機構提交伊朗核問題報告再作決定。
伊朗代表團已與國際原子能機構副總幹事奧利·海諾寧舉行了約2個小時的會談,但沒有取得實質性突破。期間,國際原子能機構總幹事巴拉迪也突然出現,進行了適當參與。但是會談後,無論是伊朗還是國際原子能機構都諱莫如深,不願透露任何信息。
另據悉,美國已建議安理會於5月3日舉行會議,討論巴拉迪的報告。
俄德:外交解決
俄羅斯總統弗拉基米爾·普京和德國總理安格拉·默克爾27日說,伊朗應該遵守國際原子能機構有關決議。他們同時表示,只有通過外交途徑才能解決伊朗核問題。
亞塞拜然:不許借境
正在美國訪問的亞塞拜然總統阿利耶夫4月26日說,他不會允許美國利用亞塞拜然針對鄰國伊朗發動任何軍事行動。英法:提交草案
英國駐聯合國大使埃米爾·瓊斯·帕里26日透露,英國與法國最早將在5月2日向聯合國提交一份有法律約束力的決議草案,要求伊朗停止鈾濃縮活動。。
❼ 伊朗擊落美軍的無人機,為何美軍沒有報復
美伊之戰中,伊朗面對真這樣一個超級大國,並沒表現出膽怯,反而他的做法卻更讓別人無法理解,或者說是有自己更大的陰謀。其實並沒有人會想到這場戰役中會是伊朗打開的第一槍,是虛假謊言,還是雙方國家都各有隱瞞,可能只有雙方知道,但是每個人還是不希望會有第三次世界大戰。
根據CNN的報道,美國軍方透漏,無人機是被干擾導致失能墜落,並不是被擊落,對於這一報道而言,很多人又產生了很大的疑惑。在這場戰役中,不是美國和伊朗之間必定有一方是存在於謊言之中,真實和虛假,只有美國知道
❽ 1921年到2021年發生的大事件有哪些
1921年到2021年發生的大事件主要有第二次世界大戰、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兩伊戰爭和重慶談判等。
一、第二次世界大戰
重慶談判,是抗日戰爭勝利之際,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兩黨就中國未來的發展前途、建設大計在重慶進行的一次歷史性會談。從1945年8月29日至10月10日,經過43天談判,國共雙方達成《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即《雙十協定》。
❾ 美伊為何斷交
1978-1979年,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推翻了巴列維王朝,隨後美國宣布跟伊朗斷交。
1979年,伊朗方面發生青年學生佔領美國使館和扣押使館人員事件,要求美國引渡「巴列維」<1978年10月,巴列維去往美國進行「治病」>。
事件發生後,伊朗方面釋放了人質中的13名婦女和黑人,其餘53名人質仍被扣押在美國使館里。伊朗方面堅持將引渡巴列維作為釋放人質的條件。美國卡特政府見外交斡旋努力難以奏效,遂採取強硬手段,驅逐了183名伊朗外交官和不符合在美居住手續的伊朗留學生。伊朗立即還以顏色,宣布停止向美輸出石油,准備提取在美的存款,不接受以美元作為石油交易的支付貨幣,不償還巴列維政權欠下的債款。美國針鋒相對,採取反措施,下令停止進口伊朗石油,凍結伊朗在美資產,訴訟海牙國際法庭。
1980年4月7日,美國政府宣布,與伊朗斷絕外交關系,並正式對伊朗實行經濟制裁。
❿ 海灣戰爭是誰開的第一槍
第滾擾一次海灣戰爭是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是伊拉克先開的槍;
第二大正旦次海灣戰爭是美國為清世首的部隊先開的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