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伊朗資訊 > 伊朗以色列簽署了什麼

伊朗以色列簽署了什麼

發布時間:2023-04-17 15:16:58

Ⅰ 伊朗有核武器嗎

技術絕對是有的,但是原材料鈾235或鈈239不好弄,下面的材料網路可以自行補腦,原理不是什麼高科技。
40年前,美國人的核壟斷之夢還沒嘗到滋味,蘇英法中相繼成功實驗了原子彈。美國人發愁了,照此以往,一定會有N個國家擁有原子彈!一個問題讓美國坐立不安:一個沒有任何核經驗的國家製造一顆原子彈的難度究竟有多大?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促使五角大樓推出了一項絕密的計劃——「第N國計劃」。

6月24日,英國《衛報》刊出了該報記者對「第N國計劃」參與者的獨家采訪。製造一顆原子彈到底有多難?得到的答案是:頭腦靈光的兩名大學生,一張規模稍大圖書館的閱覽卡,幾本筆記本,外加兩年時間,足以設計出一顆真正能用的原子彈!

三個剛走出校門的大學生被選中

美軍當年相中了三個剛走出校門的大學生——鮑博·謝爾頓、戴維·派普諾姆和戴維·多普遜來進行實驗。美軍相中他們的原因是,他們完全符合「第N國計劃」參予者的條件——掌握物理學知識,沒有任何的核經驗,更不可能接觸到真正的秘密,另外還得年輕。戴維·派普諾姆因私人原因很快就脫離了「第N國計劃」,因此,在整個「N國計劃」中,也就鮑博·謝爾頓和戴維·多普遜兩人參加。當年28歲的謝爾頓回憶那時的情景恍如昨日:「畢業後,我突然得到一條消息:美國的氫彈之父、美軍核計劃最高領導人愛德華·泰勒要見我!我立即趕到華盛頓,與他呆了一個晚上。氫彈之父開始考問我設計製造原子彈的詳細事宜。這我哪知道呀,真可謂是一無所知。隨著他考問越來越專業,我所知道的也就越來越少,因此也越來越覺得失望。

然而,兩天後,一個電話打到我這里告訴我說:命令你立即趕到利弗莫爾。」利弗莫爾其實是利弗莫爾輻射研究實驗室,這是美軍設在加利福尼亞的一處絕密軍事科研設施。和謝爾頓一樣被莫名其妙帶到利弗莫爾的還有第二個年青人,他就是戴維·多普遜。

實驗室下達設計出原子彈的絕密任務

實驗室的負責人最終給他們交待任務了:他們得在沒有任何人幫助的情況下設計出原子彈來!他們設計原子彈的條件是:利弗莫爾實驗室負責為他們提供一個辦公室,但他們不允許進入實驗室其它任何地方,嚴禁向任何有原子彈研發知識的人請教。另一方面,他們倆經手的任何東西——畫有圖表的筆記本,寫在信封背後的小便條全都是「最高機密」!

頗有諷刺意味的是,這兩個年輕的核武器門外漢不費吹灰之力就找到了一個免費的引路人,它就是艾森豪威爾總統的「核和平利用計劃」公開出版物中的內容。這些公開出版物讓兩位年輕人如同阿里巴巴進了四十大盜的寶庫,他們大量引用公開的信息,不斷地調整自己的設計計劃。

他們製造了可以再炸廣島的原子彈

他們所做的每一步設計都會被移交給原子彈研發機構的專家們評定。如果設計得到專家們的一致首肯,就說明他們的設計通過了。每隔一段時間,兩位年輕人就把他們的設計通過一個實驗室專門指定的人送往核武器研發專家那裡。幾天後,他們的設計成果是否有效便反饋回來。1966年底,也就是兩位年輕人參加這一絕密行動兩年半之後,他們終於完成的任務就是一份簡明但絕對可操縱性的報告,以十分專業的語言詳細說明製造原子彈要用哪些東西,將如何進行。整份報告如此之詳盡,美國的原子彈軍工廠完全可以拿著它照單抓葯,直接進行原子彈的生產!

在報告遞上去之後的兩個星期里,實驗室的高級研究員吉姆·弗蘭克把兩位年輕人拉到一邊,神秘地告訴他們說:「如果按你們的方案製造原子彈的話,爆炸的強度跟當年投擲到廣島的沒有什麼兩樣!」

今天,當全世界都面臨著恐怖威脅的時候,五角大樓40年前展開的「第N國計劃」又有了現實意義,因為「基地」隨時可能對它相中的目標發動核生化恐怖襲擊,部分「流氓國家」正在加緊研發核武器。因此,盡管有許多人相信個人根本不可能設計製造出真正的原子彈,可40年前「第N國計劃」得到的結論卻實實在在證明,個人或者團體製造原子彈並非不可能。

Ⅱ 伊核協議是什麼意思通俗一點

伊核協議通俗講到底是什麼呢?美國極盛時期認為二戰體系下的利益分配都不滿足自己,想要單邊主義統治全球,在這種情況下,中東是美國構建全球霸權的最後據點。當時俄羅斯實力嚴重受損,歐元又被美國打垮,中國尚未構建起足夠的經濟軍事實力,借著911事件,美國蛙跳進入中東,拳打伊拉克腳踢阿富汗,唯一沒有淪陷的就只有伊朗了。如果伊朗淪陷,美國的中東計劃就再無阻隔,全球利益分配就會徹底掌控在美國一家手中,其他國家再想發展崛起就沒有機會了。這種極其險峻的形勢下,中俄歐三家聯手支持伊朗擁核對抗美國。所以,有些觀點非常謬誤,伊朗核協議不是伊朗和以色列的問題,也不是伊朗和沙特等周邊國家的問題,更不是伊朗和美國人的問題,而是內嵌了全球秩序構建的問題。

慶幸的是,中俄歐雖然各家實力都弱,好在三家當時齊心協力,有錢出錢,有人出人,有力出力,明面上各種抗議,暗地裡各種絆子,把美國死死拖在中東泥潭裡沒有前進一步,把如日中天的美國幾乎拖垮,白白耗費人力物力,還欠了一屁股債。逼不得已,簽訂了伊核協議,對抗由此告一段落,美國也由攻勢變為守勢。

核協議本質是什麼?他只是一個平台而已,內容上其實就那麼點東西,伊朗不發展核武器換取美國的解禁制裁。就是讓美國放棄遏制伊朗,遏制不住伊朗,中東就無法拿下,中東是世界能源中心,戰略要沖,拿不下中東的美國就只能是聯合國框架下的世界大國,永遠不能做到世界絕對規則制定者。

在美國角度看,中東戰略是有成功機會的,只要戰略得當。雖然有失敗的風險,但一旦成功,收益巨大,而且是不能用數字衡量的巨幅收益,粗略估計至少能讓美國稱霸世界的歷史在延續一百年以上。

Ⅲ 伊朗與以色列有什麼世仇

在過去的2006年裡,世界政治舞台上風雲激盪,中東更是引人眼球。波斯硬漢伊朗總統內賈德頻出驚人之語,公開置疑二戰期間納粹屠猶的真實性,威脅要把以色列從地球上抹去。以色列也不甘示弱地要求把伊朗驅逐出聯合國,堅決反對伊朗的核計劃,威脅要對伊朗核設施進行軍事打擊。以色列與伊朗唇槍舌劍,你來我往,互不相讓。相隔千里的以色列與伊朗到底有何糾葛?

猶太人的「解放者」——波斯帝國與猶太民族

以色列與伊朗的淵源可以追溯到2500多年以前。以色列的猶太民族和伊朗的波斯民族很早就生活在中東地區,也都曾創造了燦爛的文明。公元前11世紀猶太人建立了統一的希伯萊王國,所羅門王時期達到鼎盛。後來,希伯萊王國分裂為北部的以色列王國和南部的猶太王國。分裂造成國勢衰落,也直接造成了猶太民族的苦難。公元前772年,以色列王國被亞述王國所滅,民眾被驅離故土,湮沒於歷史之中。猶太王國雖逃過亞述一劫,但厄運難免。公元前586年,新巴比倫王國國王尼布賈尼撒攻克猶太王國都城耶路撒冷,城中財富被洗劫一空,聖殿被付之一炬,全城盪然無存。尼布賈尼撒將耶路撒冷全城的居民,包括貧民、工匠、貴族和被挖去雙眼的猶太王押往巴比倫為奴,史稱「巴比倫之囚」。成為亡國奴的猶太人,在異鄉歷經50餘年的磨難,念念不忘故國,思鄉之心越來越重。他們渴望耶和華派救世主降臨來拯救他們,讓他們重返家園,復興國家。

波斯人屬於中亞雅利安人的一支,在公元前2000年進入了今天的伊朗境內。公元前550年波斯部族首領居魯士建立了波斯帝國。居魯士志向遠大,終生東征西討,滅國無數。公元前538年居魯士兵不血刃攻佔了千年名城巴比倫。猶太人的命運出現了轉機。開明的居魯士大帝比較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他發布文告,釋放「巴比倫之囚」,讓他們回歸故國並在耶路撒冷重建聖殿。據說當時共有42000多猶太人扶老攜幼返回耶路撒冷。更讓猶太人感激涕零的是,居魯士還把尼布賈尼撒掠奪的5400餘件耶和華聖殿聖物交給了猶太人。居魯士對猶太人的「解放」正好與猶太人的救世主傳說巧合,這一事件促進了猶太教的形成。居魯士大帝因而被猶太人尊稱為「塗聖油的王」。返回巴勒斯坦的猶太人在第一聖殿的廢墟上重建了聖殿,恢復了國家,並持續了400餘年的自治。可以說波斯帝國是「巴比倫之囚」的解放者,也甚至可以說沒有居魯士可能就沒有後來的猶太人,也就沒有今天的以色列。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公元前330年,盛極一時的波斯帝國被亞歷山大大帝所滅,伊朗先後遭到希臘人、阿拉伯人、突厥人、蒙古人、阿富汗人的入侵和統治。近代伊朗又淪為英國和沙俄的半殖民地。1921年2月,軍官禮薩汗·巴列維發動政變,奪取政權,建立巴列維王朝。第一次復國後的猶太國家也歷經亞歷山大大帝的入侵、托勒密王朝的管轄和塞硫古王朝的統治。公元前65年巴勒斯坦地區被羅馬帝國佔領,猶太人的國家不復存在。公元1至2世紀,猶太人不堪羅馬帝國奴役,先後兩次大規模起義反抗,但慘遭鎮壓,數十萬人被殺,耶路撒冷城被徹底破壞,遺址翻耕成田。殺戮之後殘存的人民多被擄掠為奴,整個巴勒斯坦田園荒蕪,廬舍為墟,於是猶太人開始了背井離鄉、流浪異地的長期民族飄泊史。

親密的准同盟——巴列維王朝與以色列

歷史再次使兩個民族的命運兩千年後相連。流散到歐洲的猶太人備受歧視與迫害,雖然猶太人在經濟、教育與科技領域成績斐然,但歐洲反猶思想根深蒂固,政治上一有風吹草動猶太人便往往首當其沖,成為替罪羊。19世紀末,作為一種猶太民族解放的思潮,猶太復國主義興起,號召猶太人返回以色列故土,在祖先的家園復興猶太民族。在猶太復國主義思想的感召下,成千上萬的猶太人開始移居曾經的故土——巴勒斯坦。納粹興起後大肆迫害猶太人,二戰期間有600萬歐洲猶太人慘遭屠殺。民族的悲慘命運使猶太人渴望建立自己的國家。但是猶太人曾經的故土已成為阿拉伯人的家園,阿拉伯人反對猶太人進入自己的家園。猶太移民與當地的阿拉伯人矛盾激化,雙方沖突不斷。巴勒斯坦的「委任統治者」——英國面對阿拉伯人和猶太人的壓力左右為難,乾脆把這個難題丟給剛成立不久的聯合國。1947年聯合國通過了巴勒斯坦分治決議,決定在巴勒斯坦分別建立阿拉伯人和猶太人的兩個國家。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宣布建國。

以色列建國後,阿拉伯國家拒絕承認這個猶太國家,在本·古里安宣布建國的次日,阿拉伯聯軍就發動軍事進攻要把這個國家扼殺在搖籃中。以色列軍民浴血奮戰終於站穩腳跟。伊朗作為中東的非阿拉伯伊斯蘭國家則對以色列抱有一定程度的同情。伊朗雖然出於同阿拉伯國家搞好關系的考慮,在聯合國投票反對以色列進入聯合國,但同時也表示不願介入阿以沖突。摩薩台政府甚至一度宣布承認以色列。摩薩台倒台後,巴列維國王逐漸掌握了伊朗的實權。巴列維想實現伊朗的現代化,夢想恢復波斯帝國的光榮。以色列在逆境中的輝煌成就吸引了國王,認為以色列的軍事、經濟和科學技術可以幫助他實現「白色革命」。美國猶太社團對國會決策有著巨大的影響。伊朗與以色列搞好關系,可以藉助美國強大的猶太社團的力量敲開美國國會的大門,幫助伊朗實現自身的利益,而且也可以藉助以色列的力量去遏制納賽爾革命後興起的阿拉伯民族主義,維護伊朗的利益。以色列也想與伊朗搞好關系,擺脫在中東的政治孤立,從伊朗獲得必需的石油。這一時期以色列與伊朗關系密切,雙方人員來往絡繹不絕,以色列領導人本·古里安、梅厄、貝京、達揚、佩雷斯和拉賓等都曾訪問過伊朗。雙方的合作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的合作也開花結果。政治上,雙方共同致力於遏制納賽爾的泛阿拉伯民族主義,共同在葉門對抗納賽爾,共同遏制伊拉克,支持伊拉克的庫爾德游擊隊,並通過伊朗把伊拉克境內的猶太人轉往以色列。在軍事上,以色列幫助伊朗建立和訓練特務機構「薩瓦克」,並進行軍事和情報合作。有趣的是,20世紀70年代,以色列曾提議與伊朗聯合研究核武器計劃,但是伊朗國王巴列維認為伊朗沒有必要開發核武器,甚至認為擁有核武器對伊朗來說是很危險的,因此拒絕了以色列的提議,並批評以色列在核武器問題上的立場,提倡建立「中東無核區」。兩國雖在核武器問題上觀點不一,但卻簽署了代號為「鮮花工程」的聯合開發可以攜帶核彈頭導彈的秘密計劃,該計劃因伊朗發生革命而中止。在經濟方面,以色列幫助伊朗在農業、軍工等方面進行建設,而伊朗則在阿拉伯對以色列實行嚴格的經濟貿易禁運時向以色列提供石油。1959年到1971年以色列80%-90%的原油是從伊朗進口,到1976年伊朗則提供了大約以色列75%的石油需求。伊朗石油對以色列在中東戰爭中幫了大忙。面對阿拉伯國家對伊朗與以色列關系的指責,伊朗聲稱「我們是穆斯林,但不是阿拉伯人」。在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的戰爭中,伊朗巴列維政府都基本上保持中立,甚至對以色列軍隊在「六·五戰爭」中的成就表示欽佩。在十月戰爭後,埃以和平進程中,巴列維也盡了綿薄之力。

冰河時代——以色列與伊斯蘭共和國

1979年1月,伊朗發生伊斯蘭革命,巴列維流亡國外,宗教領袖霍梅尼回國建立了政教合一的伊斯蘭共和國。霍梅尼對以色列國家的理解與認識決定了以色列與伊朗關系必然發生逆轉。早在1960年霍梅尼就在一次演講中,呼籲伊斯蘭世界和世界穆斯林團結一致,共同反對以色列的巴勒斯坦政策。霍梅尼把以色列看作西方殖民主義在中東的工具,反對以色列在巴勒斯坦建國,不承認以色列的合法性。他認為「殖民主義無論是左翼還是右翼都企圖消滅伊斯蘭民族和伊斯蘭國家,殖民主義和猶太復國主義正在包圍伊斯蘭各民族,掠奪他們的財產和自然資源。以色列是西方殖民主義的產物,西方殖民主義建立以色列政權的目的是鎮壓和殖民伊斯蘭各民族。」因此,霍梅尼反對伊朗國王與以色列政權建立友好關系。在巴列維時期,霍梅尼通過演講、發表聲明和撰寫文章向穆斯林闡述以色列政權對伊斯蘭世界構成的威脅,認為以色列政權是伊斯蘭世界心臟的毒瘤,如果不鏟除,其後患無窮。

伊朗伊斯蘭革命使兩國的蜜月戛然而止,以色列駐伊朗的機構、專家全部撤出,伊朗駐以色列的機構也關門閉市,許多合作項目半途而廢,其中包括「鮮花工程」。革命後的伊朗奉行「不要東方,不要西方,只要伊斯蘭」的政策,號召伊斯蘭世界鏟除以色列這個「毒瘤」,把每年的齋月最後一個周五主麻日定為「古都斯日」,旨在喚醒穆斯林,支持巴勒斯坦人民消滅以色列政權。自此後,每年的「古都斯日」,世界穆斯林都要舉行聲勢浩大的示威遊行活動,聲援巴勒斯坦人民,反對以色列政權。但需要注意的是,霍梅尼反對猶太復國主義,但他不是個反猶主義者。在伊斯蘭革命時期,他曾許諾保護伊朗的猶太社團,不許傷害生活在伊朗的猶太人。在80年代,霍梅尼允許願意離開伊朗的猶太人取道巴基斯坦前往以色列、澳大利亞、美國等國家。目前,在伊朗還生活著數萬猶太人。伊朗憲法保護他們的宗教習慣和風俗,並在議會留有一個席位。

革命後的伊朗雖然激烈反對以色列,但是兩國也不是老死不相往來。兩伊戰爭期間,伊朗在國際上極其孤立,武器彈葯缺乏。這時,被伊朗視為「小撒旦」的以色列雪中送炭,主動拉了死對頭伊朗一把,向伊朗輸送了大量軍火。一來,以色列認為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不希望伊拉克在中東做大,希望伊朗能平衡一下伊拉克。二來,「風物長宜放眼量」,以色列希望伊朗的極端主義是暫時的現象,會很快退燒,兩國可以重溫舊好。1987年,時任以色列國防部長的前總理伊扎克·拉賓總結以色列政府對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的政策時說,「伊朗現在從其奉行的哲學上來說是以色列的危險的敵人。……但同時,伊朗28年或者37年後將會是以色列的朋友。」兩伊戰爭時期,以色列不僅自己賣軍火給伊朗,而且還在美伊之間穿針搭線,幫助伊朗藉助在黎巴嫩的美國人質獲得美國軍火。霍梅尼時期,伊朗雖然購買以色列的軍火,但其反以思想並未軟化,積極支持巴解組織、黎巴嫩真主黨的反以行動,並與敘利亞在反以問題上互相支持。以色列也強烈譴責伊朗的反以言論和行為。

以色列經過多年的奮戰,終於基本擺平了阿拉伯國家,老對頭巴解組織也逐漸軟化。到20世紀90年代,以色列改善了建國以來所處的艱險環境。面對現實,一種新的和平主義之風吹拂阿以政壇。1993年以色列與巴解組織簽署《奧斯陸和平協議》,開始了巴以和平進程。但是伊朗卻依然故我,伊朗不相信當時的和平進程是公正的,認為阿拉伯人和以色列人之間的談判不會實現真正的和平。旗幟鮮明地要求「公正」——解決1948年以來的巴勒斯坦難民權利、以色列對耶路撒冷的佔領、以色列在約旦河西岸和加沙擴建猶太人定居點,以及以色列對黎巴嫩南部的佔領問題。伊朗表示原則上接受巴以和平進程,但是不接受《奧斯陸協議》,因為這個協議是「不公正的、傲慢的,歸根結底是荒謬的」。在人們對巴以和談寄予厚望,憧憬中東和平美景之際,伊朗的特立獨行顯得與主流格格不入。以色列對伊朗的態度十分惱怒,認為伊朗是「最危險的敵人」,但對伊朗也無可奈何。

繼巴以和談之後,伊朗核計劃又成為以色列和伊朗之間的嚴重問題。兩伊戰爭後,伊朗重新啟動巴列維時期的核計劃。這時的以色列一反以前對巴列維核計劃的支持,強烈反對伊朗重啟核計劃,指責伊朗尋求核武器,並力促美國、歐盟等國家向伊朗施壓,迫使伊朗放棄核計劃。伊朗核問題成為核危機,以色列與伊朗的敵對也進一步加深。2005年伊朗強硬保守派內賈德當選總統。內賈德上台不久就語出驚人,聲稱要把以色列從地球上抹去。以色列也以牙還牙要求聯合國開除伊朗。內賈德還對二戰期間對猶太人的大屠殺表示置疑,以色列則指責內賈德犯了反人類罪,雙方你來我往,口水戰不休。但我們也可以看出,內賈德的言論無非是要轉移阿拉伯對伊朗的核計劃的擔心,並借反以言論,凝聚國內共識,獲得政治支持。內賈德嚴辭反以但他並不是反猶太主義者,2006年12月,他本人還向德黑蘭一猶太醫院捐款。伊朗的猶太人的生活也沒有受到內賈德言論的影響。

總起來看,以色列與伊朗之爭並非出於直接的國家利益之爭,而是出於意識形態原因。伊朗反以無非是把以色列視為西方代理人,認為以色列建國是西方對伊斯蘭世界的陰謀。可以說反以色列是伊朗反西方影響,維護伊斯蘭利益的表象,其實質是反以色列後面的西方殖民主義和霸權主義。其實,以色列也不願與伊朗為敵,希望伊朗有一天能回心轉意重修舊好。

Ⅳ 阿聯酋和以色列的協議,帶來了什麼沖擊與影響

阿聯酋和以色列在簽署了和平協議之後,給予兩個國家的未來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改變。阿聯酋能夠購買以色列先進的武器,而以色列能夠改變自己在阿拉伯國家尷尬的位置。

說實話,這個協議再說的明白一點,就可以將其定義為反伊朗協議。就相當於以色列已經站在了阿拉伯國家這邊,一旦這個協議真的明面上的直接達成,勢必會引發地區的動盪。



Ⅳ 以色列和伊朗的歷史淵緣。

1979年1月,伊朗發生伊斯蘭革命,巴列維國王被迫流亡國外,宗教領袖霍梅尼回國建立了政教合一的伊斯蘭共和國。由於巴列維王朝與美國的特殊關系和美國在阿以問題上對以色列的偏袒和支持,霍梅尼把反對巴列維國王的斗爭總是與反美反以交織在一起,因此霍梅尼對以色列國家的理解與認識就決定了伊朗與以色列的關系與巴列維時期相比必然會發生根本性改變。

在新世紀以來的以色列和伊朗雙邊關系中,有兩個關鍵性的節點,第一個節點就是「9·11事件」。「9·11事件」後美國發動全球反恐戰爭,把伊朗列在支持國際恐怖主義國家的黑名單之首,還把伊朗稱為「邪惡軸心」。

從地緣政治看,「9·11事件」後的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使得美國和以色列已經在事實上形成了對伊朗的包圍態勢,從而導致了伊朗的地緣安全環境急劇惡化,隨著伊朗安全環境的惡化,伊朗國內保守派勢力進一步加強。

由於阿拉伯世界一致認為美國在中東和平進程中一直偏袒以色列,伊朗也認為以色列是美國在中東的代理人。伊朗國內逐漸強勢的保守派也一貫指責美國在中東的霸權行徑是為了以色列的利益,可見後「9·11時代」的伊朗和以色列關系的惡化就絕非雙邊關系層面那麼簡單,復雜的地區安全格局和宗教意識形態等外部因素導致了後「9·11時代」伊以關系的持續惡化。

新世紀以來的以伊雙邊關系中的第二個關鍵節點就是「伊朗核問題」。2003年初伊朗宣布提煉出核電站燃料鈾;2004年11月底,伊朗宣布中止鈾濃縮,這使得伊朗核問題一度緩解。

可是到了2006年年初,伊朗再次恢復了已中止兩年多的核燃料研究。伊朗核問題再次引發局勢緊張。

Ⅵ 中東戰爭問提為什麼頻頻不絕

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後,阿拉伯國家除了在軍事上進攻以色列外,又試圖用石油作武器,發起了石油戰爭。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後兩周,阿拉伯石油輸出國組織10國召開會議,決定對軍事經濟援助以色列的國家以及同情以色列的國家,進行石油禁運。在這種情況下,歐洲和日本等依賴中東石油的國家,不得不重新檢討自己的中東政策。特別是日本,對中東石油的依賴程度高達100%,所以日本趕緊撤回以往曖昧不清的中東立場,表明支持阿拉伯國家。日本政府宣布關於中東問題的三點原則:「一、以色列應該從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中佔領阿拉伯國家的領土上全面撤軍;二、國際社會要本著公正的原則解決中東問題;三、承認巴勒斯坦人的正當權利。」1973年12月,阿拉伯產油國正式承認日本為友好國家,解除對日本的石油禁運。
石油戰爭雖然收到一些效果,但由於多數阿拉伯國家的產業單一,幾乎全是清一色的石油工業,所以石油禁運對阿拉伯各國自己的經濟打擊也很大,難以長久維持。石油戰爭只持續了幾個月,阿拉伯國家就不得不重新開始對美國和歐洲出口石油。但石油危機造成的石油價格暴漲,對第三世界發展中國家的打擊,遠遠大於對歐美發達國家的打擊,非產油的發展中國家不得不借債購買昂貴的石油,這後來發展成為一些貧困發展中國家的嚴重債務問題。
第四次中東戰爭中,埃及付出了最大努力,但仍未能實現收回被佔領土的戰略目標,甚至沒有得到戰爭的主動權,阿拉伯國家的石油戰爭也沒有收到預期結果。此後,埃及對自己是否有能力打敗以色列開始產生懷疑,埃及人也重新考慮這樣一個問題:埃及之所以要與以色列打仗,完全是為了解放巴勒斯坦人。以色列的目標是巴勒斯坦,本來並不想與埃及作戰。如果埃及不是基於阿拉伯大義主動向以色列挑戰的話,埃、以雙方和平共處是完全可能的。從埃及本國的利益出發,與以色列和平共處是有益無害的,埃及人何必為了巴勒斯坦人去流血?
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全世界處於國際主義的高潮階段。那時不僅蘇聯到處對外援助、輸出革命,中國也勒緊腰帶無償援助第三世界的窮朋友,中國為朝鮮、越南等其它國家而付出過很大代價。1970年代後期,蘇聯、中國等對無底洞似的外援感到疲倦,開始從國際主義路線上後撤,轉向利益優先的愛國主義。第四次中東戰爭後,埃及的泛阿拉伯主義思潮也大大後退,本國利益第一的愛國主義思潮抬頭。在這種情況下,埃及總統薩達特開始考慮與以色列的和平問題。
1977年美國新總統卡特上台,美國的中東政策也發生了明顯變化。在此以前,美國的中東政策主要是前國務卿基辛格制定的扼制蘇聯戰略,即把以色列作為遏制蘇聯在中東擴展的馬前卒。卡特總統上台後,提出了「對蘇緩和」與「人權外交」新政策。卡特批評基辛格的中東政策過分誇大蘇聯的威脅,沒有從人權觀點考慮巴勒斯坦人的處境問題。卡特大幅度修改了基辛格的以色列一邊倒中東政策,考慮建立平衡阿以雙方利益的新中東政策。1977年3月,卡特總統在記者招待會上公開表示:「以色列應該撤回到第三次中東戰爭以前的停戰線,巴勒斯坦人應該返回自己的故鄉。」
面對美國的新中東政策,以色列方面感到前所未有的壓力,不得不在和平問題上做出讓步。以色列開始通過羅馬尼亞的外交渠道,秘密與埃及接觸,試探和平談判的可能性。埃及也面臨國內嚴重的經濟困難,想謀求和平環境,集中精力發展本國的經濟建設。所以埃以雙方一拍即合,達成了和平談判的意向。以色列同意在領土方面作出讓步,歸還所有佔領埃及的領土,而埃及的回報則是放棄消滅以色列的阿拉伯大義,承認以色列的合法存在,與以色列建立和平共處的共存關系。
1977年11月,埃及總統薩達特突然宣布訪問以色列,這在阿拉伯世界無疑是一個晴天霹靂:「阿拉伯聯盟的盟主埃及,居然背叛他們共同立下的與以色列不共戴天的誓言,單獨與以色列講和。」埃及的背信棄義行為使整個阿拉伯世界憤怒了,薩達特在訪問以色列前曾到敘利亞訪問,試圖向敘利亞總統阿薩德解釋埃及的立場,薩達特和阿薩德的會談最後變成激烈的爭吵,兩國長期親密的友好關系絕裂。1978年12月在敘利亞召開的第九次阿拉伯國家首腦會議上,到會的諸國強烈譴責埃及的背信棄義行為,諸阿拉伯國家紛紛與埃及斷絕外交關系,阿拉伯聯盟也開除了埃及的會員國資格。此後敘利亞和伊拉克暗中較勁,爭當阿拉伯聯盟的新盟主。1978年9月6日,美國總統卡特、埃及總統薩達特和以色列總理貝京,在美國總統休養地戴維營舉行最高首腦會議,埃以雙方簽署了在中東和平進程中具有歷史意義的「戴維營協議」。「戴維營協議」規定以色列將埃及的西奈半島返還,埃及則允許以色列船隻自由通過蘇伊士運河和蒂朗海峽。1979年3月埃以雙方正式簽署和平協議,1980年1月,埃以雙方互派大使,建立外交關系。薩達特本來還想在「戴維營協議」中加入解決巴勒斯坦問題的內容,以表示他沒有忘記阿拉伯的大義,但遭到以色列的強烈反對,最後只是在形式上簽署了《關於實現中東和平的綱要》,並沒有什麼實質性的內容。1978年12月召開的阿拉伯國家首腦會議上,通過了反對「戴維營協議」的決議,埃及與以色列單獨簽署的《關於實現中東和平的綱要》,並沒有被其它阿拉伯國家承認。
對於「戴維營協議」,以色列無疑是歡迎的。因為以色列從在巴勒斯坦建國開始,就面對被周邊阿拉伯鄰國武力消滅的巨大壓力。阿拉伯世界中最有影響的大國埃及承認以色列存在,阿拉伯對以色列的包圍圈就此分裂瓦解,以色列的軍事壓力大大減輕。而且沒有埃及參加,阿拉伯國家再次對以色列進行大規模武裝進攻的可能性變得微乎其微,以色列的安全感大為增加。
對於其它阿拉伯諸國來說,埃及背叛帶來的打擊是沉重的。埃及脫離反以色列陣營不僅造成阿拉伯世界的分裂,而且以色列與埃及講和後,對其他阿拉伯國家的領土返還問題(敘利亞的戈蘭高地等)的關心大為減弱,實際上在埃以和談後,以色列同其它阿拉伯國家的和平談判就處於停滯狀態。埃及本國的激進泛阿拉伯主義者,也對薩達特總統的背信棄義感到憤怒。1981年10月6日在開羅舉行的閱兵式上,一群士兵突然向主席台上的薩達特開槍,薩達特當場死亡。薩達特總統遇刺後,副總統穆巴拉克當選總統。穆巴拉克上台後,基本保持了薩達特的對以和平、對美加強關系的外交政策,但也注意改善與阿拉伯諸國的緊張關系,埃及與阿拉伯諸國的關系有所緩和。
1979年,不安定的中東地區又發生了另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那就是伊朗革命。巴列維王朝執政的伊朗,與美國的關系非常親密,是美國在中東的橋頭堡。伊朗本是一個擁有眾多虔誠信徒的伊斯蘭國家,可是1960年代以後,巴列維國王在伊朗進行大膽激進的西方式社會改革,引起了伊斯蘭勢力的強烈不滿。1977年開始,伊朗各地開始出現反政府運動,1978年下半年反政府運動達到高潮。1979年1月,巴列維國王被迫出國,因反對國王而流亡國外的伊斯蘭精神領袖霍梅尼返回伊朗。1979年4月霍梅尼宣布成立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憲法規定伊斯蘭教義為立國准則,建立起一個政教合一的伊斯蘭國家。
伊朗革命大大改變了中東的勢力格局。在巴列維國王時代,伊朗是美國在中東的最可靠盟國之一,伊朗也是以色列的友好國家,在阿以戰爭中站在以色列一方。而伊朗革命後,伊朗成為最強硬的反美國家之一,美國在中東的戰略實力受到相當影響。同時伊朗也與以色列斷絕了外交關系,成為以色列的敵對國家。伊朗新政權使美、以感到不安,但也使不少阿拉伯國家感到不安,因為伊朗要輸出革命,這使中東許多王制國家不免產生危機感。1981年5月中東六國成立「阿拉伯灣互助會」,共同防衛伊朗的威脅。
伊朗新政權要求美國引渡逃到美國的前國王,但被美國拒絕,1979年11月,伊朗學生佔領了德黑蘭的美國使館,扣留了52名美國人質,霍梅尼宣布支持學生們的行動,此後美伊兩國關系陷入危機。卡特總統試圖派特種部隊潛入德黑蘭強行救出人質,但營救人質作戰失敗。美國人質一直到1981年1月才被釋放,但人質獲救靠的不是美國政府,而是伊拉克總統海珊。1980年9月下旬,伊拉克出兵伊朗,兩伊戰爭爆發,伊朗迫於戰爭壓力,避免四面樹敵,釋放了美國人質。兩伊戰爭的直接原因是領土問題。伊朗和伊拉克是鄰國,邊境爭端自古就有。伊朗在巴列維國王時代,擁有中東最強的軍隊,號稱「中東******」。1975年,伊拉克在伊朗和美國的壓力下,被迫簽署了有利於伊朗的邊境條約。1979年伊朗革命後,伊朗與美國惡交。伊朗失去美國的支持與援助,軍事力量大為下降。於是海珊宣布1975年的邊境條約無效,出兵試圖收回劃給伊朗的領土,引發了兩伊戰爭。
除了表面的領土問題外,兩伊戰爭的爆發還有內部的深沉原因。伊朗與伊拉克雖然都信仰伊斯蘭教,但兩國的民族不同,伊朗屬波斯民族,講波斯語;而伊拉克屬阿拉伯民族,講阿拉伯語。另外兩國領導人的政治理念不同:伊朗領袖霍梅尼持復古的伊斯蘭原教旨主義;伊拉克總統海珊是阿拉伯社會復興黨人,持近代的泛阿拉伯主義。霍梅尼上台後,公開揚言要對外輸出「伊斯蘭革命」,建立政教合一的宗教國家。海珊的伊拉克政府則是遠離宗教的政教分離國家,不能容忍在伊拉克建立政教合一宗教政府的企圖。
由於伊拉克是伊朗的緊鄰,伊朗伊斯蘭革命輸出的首當其沖就是伊拉克。因此海珊想趁火打劫,趁伊朗新政權還沒有站穩腳跟,出兵推翻霍梅尼政權。同時海珊也想通過打敗伊朗來樹立他在阿拉伯國家的威信,接替埃及作阿拉伯聯盟的盟主。但海珊的計算失誤,伊朗雖然失去了美國的支持,伊朗軍隊仍有強大的戰鬥力,伊拉克的進攻受到頑強抵抗,兩伊戰爭進入相持局面。以色列也利用伊拉克忙於兩伊戰爭之際趁火打劫,1981年6月,以色列突然出動飛機炸毀了法國援助伊拉克建造的核電站,以色列認為該核電站有可能被伊拉克用來製造核武器。
兩伊戰爭中,除了敘利亞和利比亞這樣的革命國家支持伊朗外,多數阿拉伯王制國家害怕伊朗的革命輸出,希望伊拉克成為伊斯蘭革命的防波堤,所以支持海珊,向伊拉克提供經濟援助。美國因為與伊朗惡交,也支持海珊,向伊拉克提供軍事援助。伊拉克在兩伊戰爭中有較多的國際支持。
1987年7月聯合國安理會通過598號決議,要求兩伊立即無條件停戰。伊拉克當即宣布接受這項決議,但伊朗拒絕接受,兩伊戰爭繼續進行。此後,兩伊戰爭的戰場從兩國邊境地區的陣地戰轉變為「襲城戰」,雙方使用大量導彈襲擊對方的城鎮、石油設施和港灣設備。「襲城戰」搞得雙方損失慘重,不得不坐下來停火談判。1988年8月,兩伊戰爭在稍利於伊拉克的情況下停戰。此後伊拉克以「伊斯蘭革命的防波堤」的名義,接受歐美國家的援助,逐漸成為中東新興的軍事大國,這是後來海灣戰爭的遠因。
兩伊戰爭雖然減緩了伊斯蘭革命對阿拉伯世界的沖擊,但也造成了阿拉伯國家的分裂。敘利亞和利比亞支持伊朗,不僅伊拉克與他們斷交,其它中東國家也與他們的關系急速冷卻。兩伊戰爭後,中東的幾個阿拉伯大國:埃及、伊拉克、敘利亞、約旦、利比亞等國之間,已是各念一本經,失去了互助協力的關系,納賽爾時代的阿拉伯國家團結一致形勢一去不復返。此後,約旦、敘利亞等國也出於本國利益,紛紛單獨與以色列交涉談判,情況對以色列越來越有利。
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使美國把注意力轉向抗衡蘇聯的擴張威脅上,新上台的里根總統一改卡特前總統的對蘇緩和政策,採取對蘇強硬立場,提出「星球大戰」等對抗蘇聯的戰略計劃。蘇聯入侵阿富汗後,美國對中東問題的關心程度大為降低,形勢對阿拉伯國家更為不利。另外蘇聯入侵阿富汗後,與蘇聯近鄰的阿拉伯國家也感到蘇聯的威脅,聯美抗蘇的思想抬頭,阿拉伯人的反美思潮有所後退。
對於巴勒斯坦人來說,1980年代是寒冷的年代。他們的阿拉伯兄弟們,正在淡忘「阿拉伯大義」,不再把解放巴勒斯坦當作他們的義務,巴勒斯坦問題已不再是整個阿拉伯世界的問題,而變成了單純巴勒斯坦人自己的問題。阿拉伯國家紛紛承認以色列,對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的支持越來越少。第一個拋棄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的阿拉伯國家是約旦。
在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以前,約旦對巴解組織是支持的,不僅提供資金,還在約旦境內為巴解組織設置訓練基地。第三次中東戰爭後,約旦國王海珊看到以色列壓倒性的軍事力量,害怕巴解組織的活動造成以色列入侵約旦的借口,開始限制約旦境內巴解組織的活動,並請巴解組織自重。但巴解組織並不理會海珊國王的勸告,他們不僅在約旦與以色列的邊界附近展開游擊戰,而且還在國際上頻繁製造恐怖主義活動,1970年,巴解組織劫持了四架西方客機到約旦著陸。在此情況下,海珊國王決定動用武力把巴解組織驅逐出境。1970年9月,約旦軍隊向境內的巴解組織發起進攻,將巴解組織趕出了約旦。
巴解組織被逐出約旦後,將活動基地轉移到黎巴嫩。黎巴嫩是一個人口只有300萬左右的小國,但卻是基督教、伊斯蘭教信徒混住的多宗教國家(51%信奉伊斯蘭教,49%信奉基督教)。另外伊斯蘭教徒又分為遜尼派和什葉派,情況更加復雜。黎巴嫩的憲法規定:國家最重要職務的總統、總理和國會議長,分別由基督教徒、伊斯蘭教遜尼派教徒和伊斯蘭教什葉派教徒擔任,所以黎巴嫩政府是一個各派爭吵不休的軟弱政府。
1970年9月約旦當局鎮壓巴解組織後,巴解總部所領導的游擊隊主力1萬餘人從約旦轉移到黎巴嫩境內,在黎巴嫩南部建立營地,逐步控制了黎巴嫩南部地區,成為「國中之國」。巴解組織不時對以色列進行襲擊,在第四次中東戰爭期間,巴解游擊隊更是協助埃及、敘利亞部隊,襲擊以軍基地、倉庫和雷達站等軍事設施。1973年4月,以色列派特種部隊潛入黎巴嫩首都貝魯特,暗殺巴解組織幹部。1978年3月,以色列以報復巴解游擊隊為由,出兵入侵黎巴嫩南部地區。3月19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派聯合國部隊進駐黎巴嫩南部地區,幫助黎巴嫩政府恢復對南部地區的控制。
巴勒斯坦武裝力量轉移到黎巴嫩後,得到黎巴嫩伊斯蘭教派的支持,但卻遭到黎巴嫩基督教派的反對。巴解組織在黎巴嫩境內建設巴勒斯坦人的學校、醫院,巴解游擊隊的士兵背著槍大搖大擺地走在黎巴嫩大街上,好象在自己國家一樣。此外巴解組織還直接支持黎巴嫩的伊斯蘭教派,這些都引起黎巴嫩基督教派的強烈不滿。終於在1975年4月,爆發了基督教派與伊斯蘭教派之間的黎巴嫩內戰。
基督教派民兵在戰爭初期稍占上風,但伊斯蘭教派民兵在巴解游擊隊和敘利亞的支持下,逐漸扭轉了戰局。1975年10月,黎巴嫩、敘利亞、埃及、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和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召開6方會議,決定組成以敘利亞軍為主力的阿拉伯維和部隊進駐黎巴嫩。此後,黎巴嫩內戰逐漸平息,但黎巴嫩的基督教派對敘利亞的干預不滿,基督教民兵與敘利亞軍之間多次發生武裝沖突。
1982年發生了以色列駐英國大使遭巴解組織恐怖主義分子刺殺事件,恰值1982年爆發英阿馬島戰爭,國際社會的關注焦點集中於馬島戰爭上,以色列乘此時出兵可以減少世人的注意力。1982年6月6日,以色列以駐英國大使遭巴解組織刺殺為由,出動陸海空軍10萬多人,對黎巴嫩境內的巴解游擊隊和敘利亞駐軍發動了大規模的進攻,只用了幾天時間,就佔領了黎巴嫩南部。這是第四次中東戰爭以來,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之間最大的一次戰爭,也被稱為「第五次中東戰爭」。
第五次中東戰爭後,巴解組織的實力大為減弱,而阿拉伯諸國對巴解組織的支持也只停留在形式上。在此情況下,巴解組織不得不謀求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支持。1988年巴解組織主席阿拉法特做出了無奈的決定,宣布接受聯合國1947年分割巴以的181號決議,成立巴勒斯坦國,承認以色列的存在。當然反對阿拉法特的巴勒斯坦人也不少,人們嘲笑說:「承認了以色列還叫什麼解放組織?」阿拉法特宣布承認以色列10天後,巴解組織的激進派在蘇格蘭上空製造了泛美客機爆炸案,讓阿拉法特十分難堪。
到1990年,支持巴勒斯坦的阿拉伯大義已是被人遺忘的歷史,俄國、中國等以前支持阿拉伯的國家,也開始對中東問題持旁觀態度。就在此時,伊拉克海珊總統出兵吞並科威特,引發海灣戰爭。海珊重新提起阿拉伯大義:如果以色列遵照聯合國的242號和338號決議,從阿拉伯被佔領土上撤軍的話,伊拉克就從科威特撤軍。巴勒斯坦人感謝海珊,他沒有忘記阿拉伯大義,沒有忘記巴勒斯坦人。盡管支持伊拉克使巴解組織陷入國際上的孤立,巴解組織還是宣布支持伊拉克。
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後,以色列佔領了大片阿拉伯國家的領土。1967年聯合國安理會通過242號決議,要求以色列從佔領土地上撤軍,但以色列拒不執行聯合國的決議。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後,阿拉伯國家雖然收回了部分被佔領土,但大部分被佔領土仍然控制在以色列手中。1974年聯合國安理會通過338號決議,重申以色列應遵從242號決議,從佔領土地上撤軍,以色列仍拒不執行聯合國的決議。而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拒不執行聯合國的撤軍決議,美國就召集多國部隊武力執行聯合國的決議。為此阿拉伯人感到不平:「為什麼以色列拒不執行聯合國的決議,美國就放任不管?美國對待阿拉伯國家和以色列完全是採用雙重標准。」
伊拉克在海灣戰爭中慘敗後,巴解組織更陷於孤立無援的地步。此後,巴解組織不得不依靠美國與以色列談判,爭取巴勒斯坦的「自治」。但美國本來就是親以色列的,所以巴解組織在談判中不得不做出大量讓步。巴解組織中的強硬派反對阿拉法特的過分讓步,他們在巴勒斯坦不停製造恐怖主義活動,試圖阻礙阿拉法特的巴以和談。由於反對阿拉法特的巴勒斯坦人很多,阿拉法特與以色列達成的協議,往往不能得到有效執行。
進入二十一世紀,阿拉伯人對前途更加悲觀。阿拉伯人明白:阿拉伯要想站起來,要想在世界上得到尊重,就必須團結起來。而當前的阿拉伯世界卻是一盤散沙,阿拉伯社會的道德下降,阿拉伯政府的無能,阿拉伯國家間的內斗,都讓阿拉伯人感到傷心和失望。他們懷念1950年代、1960年代阿拉伯人團結一致的時代。在這種情況下,另一種力量抬頭了,這就是本拉登為代表的泛伊斯蘭主義團體。泛伊斯蘭主義成為團結阿拉伯人的一種新興力量,阿拉伯人從拉登身上似乎又看到阿拉伯統一的希望。
拉登明白,要使阿拉伯人團結起來,靠現狀不行。必須要有一個契機,有一個共同的危機感,才能使阿拉伯人團結起來。拉登的組織發動對美國的恐怖主義襲擊,就是意在製造這樣一個契機。拉登當然知道,他挑發了超級大國,美國不會輕易放過他。布希總統已經說過,一定要抓到拉登,不管是活的還是死的,拉登已經做好死的覺悟。美國空襲阿富汗之後,新聞中播放的拉登錄像講話,某種意義上就是他最後的遺言。拉登說:「對於美國人,我有以下進言:我對真主起誓,除非巴勒斯坦人民能夠享受到和平,除非所有的異教軍隊撤出伊斯蘭領土,重還真主安寧,否則美國人將永遠不知和平為何物。」
拉登的講話讓巴勒斯坦人感動,也讓很多阿拉伯人感動:拉登重新提起了被人遺忘的巴勒斯坦問題,重新舉起了阿拉伯的大義。如果拉登死了,他是為巴勒斯坦的解放事業而死,是為阿拉伯世界的統一而死,是為伊斯蘭的聖戰而死,對於阿拉伯人和伊斯蘭教徒來說,拉登當然是一個他們心目中的英雄。在巴基斯坦,示威遊行的人群打著拉登的畫像,高喊:「拉登!烏薩瑪!」也是這個原因。
現在阿拉伯人普遍對他們的政府失望和反感,拉登這樣的反政府阿拉伯組織層出不窮,阿拉伯世界又在孕育著一場新的革命。有人說美軍進駐沙烏地阿拉伯,是為了保護沙特人,引起普通沙特人的憤慨。引用一位沙特反政府人士的話:「美軍去沙烏地阿拉伯是為了沙特人?笑話!美國去沙特,是為了保護中東的石油,為了保護腐敗的沙特政府而已。」參加「九一一」恐怖主義襲擊的多數是沙特人,不少人預測伊斯蘭革命的下一個目標將是沙烏地阿拉伯。
恐怖主義行動古來有之,只要人們心中有仇恨,有憤怒,他們就要報仇,就要泄憤,恐怖主義就不會消失。美國要想消滅針對美國的恐怖主義,就要消滅阿拉伯人對美國的仇恨。要化解阿拉伯人的仇恨,就要公平解決巴勒斯坦問題,從阿拉伯國家撤軍。關於這點拉登的「進言」沒有錯。

Ⅶ 伊核協議六國是哪六國

2005年8月,伊朗強硬派總統艾哈邁迪內賈德上台後不久,就在聯合國演講強調,伊朗有權研發核能。

2006年2月,在國際原子能機構向聯合國安理會提交伊朗核問題報告之後,宣布恢復鈾濃縮活動。

2006年6月,中美俄英法這五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與伊朗的重要貿易夥伴德國開始就解決伊朗核問題展開磋商,並從此形成機制。

2006年-2010年,2006年12月,安理會通過要求伊朗停止鈾濃縮活動的第一份決議,之後四年間,安理會一共通過六份決議,並逐漸加大針對伊朗的制裁壓力。

2009年9月,在艾哈邁迪內賈德贏得連任後不久,美國總統奧巴馬聲稱,伊朗擁有地下鈾濃縮設施。美國和以色列正認真考慮採取軍事打擊伊朗核設施的消息隨後外泄。

2013年3月-6月四年後,艾哈邁德內賈德任滿前夕美伊關系出現緩和,兩國官員展開秘密會談。

2013年9月,而就在被視為更加務實的溫和派伊朗總統魯哈尼上台的三個月後奧巴馬就致電魯哈尼,這是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以來美伊領導人的首度接觸,被視為兩國由對抗轉向合作的新開端。

2013年11月,伊朗與伊核問題六國之後的談判似乎順利起來,雙方兩個月後在日內瓦達成一份被稱為「聯合行動計劃」的臨時性協議。

2014年7月,卻未能按要求達成一項全面協議,之後談判的最後期限兩度延期。

2015年3月,伊核問題六國與伊朗外長在瑞士洛桑舉行外長會,為協議文本定稿。

2015年4月,伊朗與六國宣布達成框架協議,並將雙方達成全面協議的死限定在六月底。

2015年6月-7月,伊朗與六國在維也納展開最後一輪密集磋商,並在兩次延期加時磋商後,於7月中旬完成這場,長達9年的長跑談判。[1]

2015年7月,伊朗與伊核問題六國(美國、英國、法國、俄羅斯、中國和德國)達成伊核問題全面協議。[2]簽署《聯合全面行動計劃》(即伊核問題全面協議),協議於2016年1月生效。根據協議,伊朗承諾限制其核計劃,國際社會解除對伊制裁。國際原子能機構負責督查伊朗履行協議情況,已多次出台報告確認伊朗履行了該協議。

2017年10月5日,特朗普在白宮會見美國軍方高級將領時再次公開表示,伊朗沒有遵守伊核協議「精神」。這是特朗普上任以來多次威脅退出伊核協議後,釋放的又一最新信號。盡管目前尚不能確定美國是否會撕毀伊核協議,然而美伊關系在特朗普的多次強硬表態之下已然蒙上厚厚的陰影。[3]

Ⅷ 以色列與伊朗沖突升級與美有直接關系嗎

報道稱,美國退出伊核協議,對以色列將是重大利好,以色列在中東地區的戰略環境可能會進一步改善。

伊朗是以色列最大的敵人之一,以色列建國以來,許多中東的伊斯蘭國家逐漸放低了反對以色列的調門,不少國家與以色列展開了戰略合作,有的甚至同以色列簽署了和平條約。但是,伊朗始終堅定不移地反對以色列,其最高領導人甚至不止一次的放言消滅以色列。

在這一背景下,伊朗的每一次技術進步和能力提升,每一次武器升級,都會讓以色列感到壓力倍增。伊朗核計劃無疑是最能提升伊朗綜合能力的技術升級計劃之一,也是最能讓以色列感到害怕的伊朗計劃之一,因為這一計劃包含了發展核武器的可能性,在技術上毫無障礙。

特朗普政府退出伊核協議,強化對伊朗的最高級別制裁,可以有效延緩伊朗核計劃的發展進程,為以色列破壞和摧毀伊朗核設施、提高自身防禦能力留出更多的時間。不僅如此,美國對伊朗的全面制裁,還可能全面延緩伊朗的經濟發展進程,進一步拉大伊朗與以色列之間的實力差距,為以色列營造出更多的安全空間。

新聞配圖

在這次相互打擊之後,盡管以色列主動求和,要求雙方的報復性攻擊就此止住,但是,這很可能是以色列的緩兵之計。正如以色列國防部長利伯曼所言,以色列相信伊朗仍具有對以色列發動遠程導彈攻擊的能力。而且,以色列相信,伊朗堅決打擊和消滅以色列的意圖不會有任何改變。所以,以色列近期徹底清除伊朗在敘利亞的軍事存在、中遠期摧毀其核計劃和導彈計劃的戰略目標,也絕對不會放棄。以色列甚至罕見地公開向巴沙爾政權喊話,希望他主動將敘利亞境內的伊朗勢力驅逐出去,否則必將受其所累。

可以預見,在特朗普政府退出伊核協議並重申堅定支持以色列的背景下,以色列與伊朗的沖突很可能會發展成為中東地區的另一個國際熱點,兩國間的全方位明爭暗鬥也可能會逐漸上演。

來源:中國新聞周刊(北京)

與伊朗以色列簽署了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寶寶什麼時候可以吃義大利面 瀏覽:93
中國今天發射的是什麼 瀏覽:881
美軍在伊朗陣亡多少人 瀏覽:605
美伊朗沖突對股市有什麼影響 瀏覽:222
去越南老街開店需要多少錢 瀏覽:987
印度是怎麼開發市場的 瀏覽:579
英國米6是多少碼 瀏覽:176
義大利冰咖啡叫什麼 瀏覽:811
英國有個橋叫什麼橋 瀏覽:966
伊朗天然氣多少公斤 瀏覽:202
越南自由職業有哪些 瀏覽:571
義大利14k金怎麼樣 瀏覽:302
去印尼帶什麼去送人 瀏覽:852
伊朗的蜜蠟怎麼樣 瀏覽:599
英國政經大學對學生什麼要求 瀏覽:59
英國袋鼠綠水鬼手錶什麼價 瀏覽:822
白玉霓在義大利叫什麼 瀏覽:587
英國還有多少一戰老兵 瀏覽:428
義大利和法國簽證哪個容易辦 瀏覽:527
哪個燕麥片是中國牌子 瀏覽: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