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最新美國對於伊朗核問題的態度及其原因
伊朗核問題由來已久,美國一直指責伊朗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就開始實施秘密的核武器發展計劃,而伊朗始終否認有核武器發展計劃,它的核計劃是為了和平利用核能,建立完整的核燃料循環體系是為了自力更生確保核電站的核燃料供應。這次核風波是從2002年8月15日伊朗反對派組織伊朗全國抵抗委員會向媒體揭露伊朗正在秘密建造兩座核設施而開始的,一直延續至今。借用當下流行的一句話來說,那就是內賈德要PK小布希,伊朗核問題背後的較量從未停止過。美伊關系也因為這一問題而變得更加的糟糕。不僅是美伊關系,凡是與伊朗進行核合作的其它國家如俄羅斯等,也屢遭美國的刁難。對於各大國而言,伊朗核問題的確是一個國際難題。
美國對伊朗核計劃前後不一的態度
說起美國對伊朗的核計劃的關注,的確值得回味與警示。伊朗核事業的倡始人是巴列維國王(1941-1979年在位)。巴列維國王時期的伊朗可以說是美國最親密的中東盟友之一了,自從1953年藉助美國的力量再次獲得國家權力後,他在外交上就一頭倒向了美國。巴列維是一個很有想法的國王,在他的思想中,恢復古波斯帝國的榮耀與地區霸權占據重要的位置。巴列維本人非常渴望伊朗能在核方面有所建樹,所以他斥資40億美元,在西方的幫助下進行核電站的建設。當時伊朗的這一舉措是得到美國允許的,更是在西方大國的直接幫助下進行的。
1978-1979年的一場伊斯蘭革命把巴列維趕下了台,此後不久伊朗又不得不與薩達姆的伊拉克進行了長達八年之久的兩伊戰爭,需要大量資金注入和高端技術支持的核計劃自然也暫時中斷。直到戰爭結束特別是冷戰終結後,伊朗又重啟核計劃。在冷戰後時代,一些第三世界的國家由於不能再從美蘇競爭中獲得某一方的支持與保護,它們的不安全感加劇了,在這種情況下,尋求核力量就成為它們自保的選擇之一。伊朗面臨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美國和中東唯一事實上的核國家以色列的雙重威脅,它的不安全感尤為強烈,這也就不難理解它對「用於和平目的」的核設施的追求,至少,這能起到一定的威懾作用。
縱觀伊朗的核計劃,在巴列維國王統治的中後期,伊朗的國際發展環境是相當不錯的,不用擔心西方大國的強力打壓,本地區又沒有能對它構成實質性挑戰的國家,伊朗這時的核計劃實際上是在巴列維企圖稱霸海灣的背景下展開的,並且得到美國的支持。霍梅尼之後伊朗外交的最大訴求是擺脫惡劣的國家安全環境,其防務政策的基調是防衛,其核計劃自然也是在此等背景下進行的,不過這時它卻不得不面對美國強烈的抵制和沉重的壓力。
隨著伊斯蘭革命後美伊關系的劇烈變動,美國對伊朗的核計劃也給予了重新考量。=美國著名雜志《大西洋月刊》在2005年11月透露,美國國防部和情報部門已經制定了攻擊伊朗的戰爭計劃。該計劃設想對伊朗的戰爭分三階段進行:第一階段是對伊朗革命衛隊的基地進行空中打擊;第二階段是對可疑的伊朗非常規武器地點和支援設施進行空中打擊;第三個階段是美軍從五個方向對伊朗發動地面入侵,需要兩周時間。然後,美軍將從伊拉克、波斯灣北部、亞塞拜然、阿富汗和喬治亞進入伊朗。哈佛大學歷史學教授尼爾•弗格森也在2006年初撰文指出,西方無論是通過外交途徑,還是採取強硬立場都無法緩和同伊朗的矛盾,到2007年,海灣地區將會爆發一場大戰。聯想美國攻打伊拉克的理由,這位教授的言論聽起來不僅讓人心悸,更何況,最近兩年來,美國官方也一再重申解決伊朗問題的途徑也包括軍事手段。
美國如此關注伊朗的核活動並非一時興起。反對恐怖主義活動和抗擊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擴散向來是美國的重要使命,美國清楚地知道,它最可能成為恐怖襲擊目標。911事件讓美國進一步意識到恐怖活動與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結合可能造成的「噩夢」。因此,對於可能支持恐怖活動,並且可能從事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嫌疑國家」,布希總統很快在911之後給他們「定性」為「邪惡軸心」。當下,伊拉克的薩達姆政權已經在一場備受爭議的先發制人軍事打擊之後實現了「政權更迭」,恐怖主義加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威脅似乎被消除了;朝核問題雖然歷經波折,但畢竟有了六方會談這個溝通渠道,朝核危機也算進入了相對可控的階段,雖然前面的解決道路絕非坦途。此種形勢下,伊朗核問題似乎讓美國感到束手無策:歐洲三駕馬車同伊朗的談判在局部的進展之後復歸起點;美國推動安理會對伊朗施加壓力的常識效果不彰;而美國目前決計不願和伊朗直接面對面談核問題。
但是,美國始終不曾放棄過完全解決伊核問題的努力,因為 「伊朗可能是美國的最大威脅」。在聯合國,3月29日的安理會主席聲明沒有奏效的情況下,美國繼續強力推動對伊朗的制裁方案,協調各主要相關國家在此問題上的分歧,謀求處理伊朗問題的共識。在這些或溫和或強硬的措施之外,美國於5月中旬宣布恢復和利比亞的大使級外交關系。很難將此次此刻的美利復交決定與伊核問題剝離開來,也許美國相信「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期望伊朗能夠從中讀出有利於解決僵局的信息。
盡管很多人認同美國的觀點:如果伊朗不是要威脅其它國家,那它推行核計劃干什麼?但是,同樣,很多伊朗人也有一個問題不得其解:以色列發展核事業美國不幹涉,可為什麼偏要對自己下手?別忘了,在敏感的中東地區,穆斯林國家是很容易拿美國的以色列政策與美國對自己的政策相對比的。
② 朝鮮核問題和伊朗核問題有什麼異同之處
朝鮮核問題和伊朗核問題朝鮮是中國近鄰,朝鮮半島的無核化直接影響中國的地緣政治環境。2月朝鮮宣稱「已經擁有用於自衛的核力量」。伊朗核問題方面,伊朗雖聲稱「沒有發展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計劃」,卻有意「向阿拉伯國家輸出核技術」。朝核問題六方第四輪會談取得的成就、各方觀點及其差異、中方在會談中的積極作用、朝鮮半島無核化的意義、伊朗核問題的深刻背景等都可能作為考試命題的知識點。�
2月10日,朝鮮外務省發表聲明,宣布朝鮮已經擁有基於自衛目的的核力量。
明表示,由於美國繼續對朝鮮採取敵視政策,朝鮮將無限期中止參加六方會談。「美國政府已經暴露了其不惜一切代價顛覆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政治制度的企圖,並用核大棒加以威脅。這迫使我們採取措施加強核武庫,以保衛朝鮮人民選擇的意識形態、體制、自由和民主。」「我們已經採取果斷行動退出《不擴散核武器條約》,並已經製造了用於自衛的核武器,以應對布希政府一貫公然孤立和打壓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政策,」聲明說,「我們的核武器在任何情況下都將是只用於自衛的核威懾力量。目前的現實表明,只有強大的力量才能保衛正義和真理。」�
朝鮮半島自50多年前的朝鮮戰爭以來一直存在著軍事對峙,朝核問題實際上是冷戰對抗的延續。朝鮮指控美國對其國家安全構成最大威脅,美國則堅持朝鮮半島無核化。朝鮮認為,朝鮮核問題是由美國敵視朝鮮政策造成的,要解決核問題首先需美國轉變對朝政策。朝鮮重申,只要美國不放棄敵視朝鮮政策,朝鮮也就不能放棄核遏制力。為解決問題,朝鮮一直要求與美國進行直接對話,並多次提議與美國簽訂互不侵犯條約,但美國則要求朝鮮先行放棄核計劃,並堅持認為處理朝核問題的恰當方式是通過多邊對話。�
為和平解決朝鮮半島核危機,2003年4月23日至25日,中、朝、美三方在北京舉行了三方會談。同年8月27日至29日,由中國、朝鮮、美國、韓國、俄羅斯和日本參加的關於朝核問題的第一次六方會談在北京舉行。隨後在2004年2月25日至28日和6月30日至25日分別舉行了第二和第三次朝核問題六方會談。
7月26日至8月7日第四輪六方會談第一階段會議在北京舉行。本階段會談的成果包括:一、各方凸顯了以對話求和平的願望,顯示出比以往更大的誠心和耐心;二、各方找出了影響會談進程的症結所在,即朝鮮要求保留和平利用核能的權利,而美國堅持朝鮮必須放棄包括和平目的在內的所有核計劃。
六方一致重申,以和平方式實現朝鮮半島無核化是六方會談的目標,並同意就此發表一個共同文件。朝鮮棄核,涉及事關朝美核心利益的四方面內容:一是棄核的定義和范圍;二是朝方的責權;三是美方的責權;四是核查落實朝鮮棄核。六方主要分歧包括:先棄核,還是先承諾對朝鮮的安全保障與經濟援助?是單純解決朝鮮的核問題,還是承認朝鮮的有核國家地位從而轉入核軍控談判?如何界定朝鮮半島無核化的界限?朝鮮有無權利從事和平利用原子能的活動?美國提出朝鮮的導彈和人權問題,日本則提出被綁架人質問題。這些分歧,條條都關繫到主要當事國的核心利益,既復雜又棘手。�
美方堅決要求朝鮮全面放棄任何形式的核計劃。從朝美之間缺乏信任的角度來講,美方的立場是可以理解的。由於核有兩用性,發展民用核能的同時,必然為發展軍用核能力儲備了人力和技術資源。但作為主權國家,朝鮮在放棄發展核武器的同時,具有發展民用核能技術的權利,這是由國際法賦予的,美國無法剝奪美國和歐盟同樣無法剝奪伊朗發展民用核能事業的正當權利)。朝鮮不能放棄其發展民用核能的權利,可能有三方面考慮:一、顯示主權國家的權利;二、為其核計劃未來可能的民轉軍預留伏筆;三、增加與美國討價的砝碼。因此,朝鮮將發展民用核能技術的權利作為其在棄核談判中的核心利益,決不放棄。�
第四輪會談與前三輪會談的最大差別,是談判的背景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即在美國置朝鮮獲得核武器緊迫壓力於不顧,一再拒絕與朝直接溝通之後,朝鮮已宣布擁有核武器。此外,第四輪六方會談與前三輪談判不同的特點還包括:一是所有各方不對會談時間設限。二是雙邊會談成主要形式。此番會談,在簡短的開幕式以後便直接進入雙邊會談階段,並且是以封閉形式進行。三是實質性問題大量增加。四是首次出台共同文件,反映各方的基本立場及主要觀點。
9月13日至19日朝核問題第四輪六方會談第二階段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談通過《第四輪六方會談共同聲明》,與會各方達成六點共識,這標志著六方會談進入一個新階段。
六方從朝鮮半島和東北亞地區和平與穩定出發,本著相互尊重、平等協商的精神,在前三輪六方會談的基礎上,進行了認真、務實的會談,達成如下共識:�
一、六方一致重申,以和平方式可核查地實現朝鮮半島無核化是六方會談的目標。朝方承諾,放棄一切核武器及現有核計劃,早日重返《不擴散核武器條約》,並回到國際原子能機構保障監督。美方確認,美國在朝鮮半島沒有核武器,無意以核武器或常規武器攻擊或入侵朝鮮。韓方重申其依據1992年《朝鮮半島無核化共同宣言》,不運入、不部署核武器的承諾,並確認在韓國領土上沒有核武器。1992年《朝鮮半島無核化共同宣言》應予遵守和落實。朝方聲明擁有和平利用核能的權利。其他各方對此表示尊重,並同意在適當時候討論向朝鮮提供輕水反應堆問題。�
二、六方承諾,根據《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以及公認的國際關系准則處理相互關系。朝方和美方承諾,相互尊重主權,和平共存,根據各自雙邊政策,採取步驟實現關系正常化。朝方和日方承諾,根據《日朝平壤宣言》,在清算不幸歷史和妥善處理有關懸案基礎上,採取步驟實現關系正常化。�
三、六方承諾,通過雙邊和多邊方式促進能源、貿易及投資領域的經濟合作。中、日、韓、俄、美表示,願向朝鮮提供能源援助。韓方重申2005年7月20日提出的有關向朝鮮提供200萬千瓦電力援助的方案。�
四、六方承諾,共同致力於東北亞地區持久和平與穩定。直接有關方將另行談判建立朝鮮半島永久和平機制。六方同意探討加強東北亞安全合作的途徑。�
五、六方同意,根據「承諾對承諾、行動對行動」原則,採取協調一致步驟,分階段落實上述共識。�
六、六方同意於2005年11月上旬在北京舉行第五輪六方會談,具體時間另行商定。
必背考點:六方會談過程中,中國再一次以實際行動證明自己是一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建設性作用的負責任國家,是一個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積極促進地區乃至世界和平與穩定的國家,是一個在新世紀初正在發生深刻變化的世界格局中身體力行國際關系民主化的和平發展國家。
無論是前三輪六方會談,抑或是本輪六方會談,中方都以其坦誠認真、積極進取、堅韌努力、辛勤工作、良好素質乃至周到服務贏得了贊譽。在會談過程中,中方以各種形式、在各個層次同其他各方進行了廣泛深入的磋商與接觸,進行了溝通、協調。中方把各方提出的立場和主張歸納整理,凝聚共識;在尚存分歧的問題上,與各方交換意見,共同尋找能被各方接受的方案。中方作為東道主主要做了三件事:一、積極推動各方尤其是朝美拿出自己的具體解決方案,從而把會談引向深入;二、反復勸說各方要相互尊重,認真對待和研究其他方面提出的方案;三、在出現僵局時,及時提出折中方案,積極居中協調。中國多方斡旋,促成第四輪朝核問題六方會談的重大意義在於:首先,有利於維護東北亞地區安全。其次,有利於改善中國的周邊安全環境。最後,能夠為中國樹立一個負責任的大國的國際形象。
必背考點:伊朗總統哈塔米2月23日在德黑蘭重申,伊朗決心繼續鈾濃縮活動,任何國家都無法阻止,伊朗不會放棄和平利用核能的權利。
9月14日伊朗總統艾哈邁迪·內賈德在聯合國首腦會議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發表講話,批評美國阻礙一些國家的官員參加此次首腦會議,並抨擊少數強權國家奉行單邊主義政策、生產和使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9月15日艾哈邁迪·內賈德表示,伊朗准備根據其他伊斯蘭國家的需要向它們轉讓核技術。9月17日伊朗總統艾哈邁迪·內賈德在第60屆聯大發言中重申伊朗有權發展核能源,但無意製造核武,並願意考慮引進外國企業參與伊朗核計劃。�
伊朗的核計劃始於20世紀50年代後期,其核技術主要從當時關系密切的美國及西方國家引進。90年代初,伊朗開始與俄羅斯商談恢復修建核電站的問題,並與俄簽署《和平利用核能協議》。美國對伊俄核合作十分不滿,多次指責伊朗以「和平利用核能」為掩護秘密發展核武器,並對其採取「遏制」政策。「9·11」事件之後,美國將伊朗列為三個「邪惡軸心國」之一。2003年初,當伊朗宣布發現並提煉出能為其核電站提供燃料的鈾後,其核計劃立即遭到美國的「嚴重質疑」。美國警告伊朗停止與鈾濃縮相關的活動,並威脅要將伊朗核問題提交聯合國安理會審議,以便對伊朗進行制裁。在國際社會,特別是法德英三國的積極斡旋下,伊朗為解決核問題採取了一系列積極舉措。2003年12月18日,伊朗正式簽署了《不擴散核武器條約》附加議定書。2004年4月,伊朗宣布暫停濃縮鈾離心機的組裝。2004年6月1日,國際原子能機構向理事會成員國提交一份秘密報告,認為伊朗在當年4月前沒有向該機構申報進口了用於先進的第二代濃縮鈾離心機的零件及其來源。國際原子能機構理事會9月18日通過決議,要求伊朗在理事會11月25日舉行會議之前暫停與鈾濃縮有關的一切活動。11月22日,伊朗宣布中止與鈾濃縮有關的一切活動,避免了國際原子能機構將其核問題提交聯合國安理會的不利局面。
9月17日美國國務卿賴斯在聯合國大會發言中敦促聯合國對伊朗採取強硬政策,並敦促德黑蘭盡快重開與歐盟之間的「核談」,否則聯合國安理會將會介入其中。
之後,伊朗又多次強調,鈾濃縮的中止只是暫時行為,將在適當的時候恢復。
【美國對伊朗核問題的態度實際上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
第一,伊朗是美國全球地緣戰略擴張中志在必奪的一環。「9·11」事件後,美國發動了兩場戰爭,基本上拿下了阿富汗和伊拉克,在軍事上對伊朗形成夾擊之勢。一旦拿下伊朗,美國就可以自西向東,把這三個伊斯蘭國家連成一片。從「大棋盤」上看,美國第一步可以滲透南亞;往北可與北約東擴呼應,並配合俄羅斯周邊國家的「天鵝絨革命」;往東可與其新的亞太戰略呼應,牽制它想像中的「潛在對手」中國。�
第二,伊朗是美國推行其意識形態的一塊絆腳石。美國推行「大中東民主計劃」,必須征服伊朗。否則,美國好不容易掌控的伊拉克「民主進程」就可能泡湯,推翻了一個「暴政」,很可能又迎來一個「神權」,而且還可能明裡暗裡同伊朗合作。在伊拉克大選中獲勝的什葉派聯盟和庫爾德政黨,還有中東反美勢力,大都接近伊朗。美國不能容忍這種局面繼續存在。�
第三,從經濟利益和能源戰略考慮,美國也必須征服伊朗。美對伊朗政策的調整希望達到三個目標:一是與歐結成對伊統一戰線,避免歐美為伊朗離間,並藉此彌合大西洋兩岸關系。二是通過外交手段暫時或永久性凍結伊濃縮鈾活動,推遲伊發展核武時間。三是通過外交手段推動伊核問題國際化,並為對伊採取進一步行動贏取國際支持。�
有關媒體分析認為,近來美國對伊朗政策已經由單純使用「大棒」轉向「胡蘿卜+大棒」的政策。美國政府對伊朗由單純使用「大棒」轉向「胡蘿卜+大棒」的政策,表明美對伊政策選擇面非常狹窄,制裁或打擊都不能放到檯面上來。首先,無論是美國還是國際原子能機構都未發現伊違規的確鑿證據。其次,伊朗國力較強,地廣人眾,民族凝聚力強,擁有可打到以色列以及美在海灣軍事基地的彈道導彈,絕非伊拉克可比。再次,伊核設施分散、隱秘,即使對伊核設施發動外科手術式打擊,也難以成功。最後,除以色列外,對伊朗動武在國際上得不到任何支持,再難組建新的「意願者同盟」。
必背考點:9月16日美國總統布希在白宮與來訪的俄羅斯總統普京會談後表示,美國和俄羅斯在伊朗和朝鮮核問題上的目標一致,即美俄都不希望伊朗和朝鮮擁有核武器。
【布希表示,俄羅斯是美國在反恐問題上的強大盟友,兩國關系正在不斷深化發展。普京說,他與布希在伊朗和朝鮮核問題上的立場非常接近,俄羅斯反對伊朗擁有核武器,而且今後也將堅持這一立場。普京強調,解決伊朗和朝鮮核問題的外交手段還遠未用盡。因此決不能採取可能使伊朗和朝鮮核問題惡化的舉措,希望俄美能經常協調在這兩個問題上的立場。�
在伊朗核問題的背後實際上是俄美兩國的政治較量。俄羅斯與伊朗有著傳統的夥伴關系。從地緣政治的角度來看,伊朗是俄近鄰,俄不願看到在自家附近發生戰爭,更不願看到自己精心培育幾十年的老夥伴、老鄰居落戶別人的勢力范圍。莫斯科認為美國以「防止核擴散」為借口打壓伊朗,其目的是削弱和破壞俄伊核合作,將俄排擠出這一地區,奪回伊斯蘭革命後在伊朗失去的地位。從經濟角度看,伊朗長期大量購買俄羅斯的武器、航空技術、裝甲運輸車和防空系統設備,是俄穩定的武器市場。此外,與伊朗在開發利用核能方面將給俄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俄不會容忍其他國家用非市場手段損害俄在伊朗能源市場上的地位。
③ 無論是伊核問題還是朝核問題,本質上都是什麼問題
無論朝鮮和伊朗核問題,盡管性質和程度有所不同,但畢竟都涉核,都是國際上高度關注的問題。從今後解決問題的要求看,朝鮮必須「棄核」,伊朗則是保證在可核查、可監控前提下,實現和平利用核能的目標。這兩個要求都很難。不僅朝鮮和伊朗立場不會輕易松動,相關國家也各有考慮,尤其美朝和美伊關系的發展走向更為重要。在美國和朝鮮、伊朗實現關系正常化之前,可以說,這兩個國家的核問題,都不可能得到有效解決。即便是實現關系正常化,美國也還需要協調韓國、日本和以色列等國的立場,這些國家如不配合,最終解決問題也難。
既然朝鮮和伊朗核問題短期內難以解決,因而發生新的不測事件,就是不可避免的事情。無論朝鮮還是伊朗,只要造成新的事端,國際社會不會坐視,中國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自然也難置身事外,更何況朝鮮還是近鄰。這種狀況,對於今後的中國外交來說,既是難題,也是考驗,要想撇開幾無可能。朝鮮是中國傳統友好國家,且不說山水相連,唇齒相依,雙方更有著難解難分的政治和地緣戰略關系。伊朗雖然距離中國較遠,但兩國的政治、經濟交往歷史悠久,現實關系也愈益重要。尤其是雙方的能源合作,對中國未來發展影響甚大,戰略上的相互借重也不可或缺。
④ 伊核談判是什麼,內容具體是什麼伊朗想達到什麼目的
伊核談判
2003年12月,伊朗正式簽署了《不擴散核武器條約》附加議定書,並一度暫停濃縮鈾活動。
但在這之後,伊朗與西方在濃縮鈾等利用原子能的問題上再現分歧。2006年1月初,伊朗宣布恢復中止兩年多的核燃料研究工作,伊核問題再度升溫。7月,在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推動下,伊核問題被提交至聯合國安理會。為迫使伊朗放棄核活動,安理會通過多份對伊制裁決議,遭到伊朗的強烈反對。
伊核問題被提交聯合國安理會後,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美、英、法、俄、中與德國六國官員多次舉行會晤,尋求伊核問題解決方案,形成了關於伊核問題的六國磋商機制。
六國與伊朗自2008年7月以來舉行多輪對話,但由於雙方在鈾濃縮、制裁等核心問題上分歧嚴重,談判一直未取得明顯進展。
2013年8月伊朗新總統魯哈尼上任以來,伊核問題談判出現了新的契機。9月26日,伊朗外長扎里夫首次與伊朗核問題六國(美、英、法、俄、中和德)外長就解決伊核問題面對面交換意見。10月中旬,六國與伊朗在日內瓦舉行了伊新政府成立以來的首輪對話。11月上旬,各相關方再度在日內瓦舉行談判。11月24日,六國與伊朗在日內瓦就解決伊核問題第一階段措施達成協議。
內容
伊朗鈾濃縮活動引起西方國家的極度不安。為避免伊朗將來製造出武器級的「高濃鈾」,包括美國在內的西方國家通過制裁等一系列手段,迫使伊朗就範。從此,是否停止鈾濃縮活動與是否取消對伊制裁,成為伊朗與西方國家較量的關鍵。鈾濃縮問題是伊核談判的核心問題。長期以來,伊朗與國際原子能機構和西方國家在是否停止鈾濃縮活動問題上一直僵持不下。美國等西方國家認為,伊朗擁有濃縮鈾就意味著擁有核武器,因此多次要求伊朗停止一切與鈾濃縮相關的活動,並促成安理會通過一系列對伊制裁決議。然而,面對西方的制裁,伊朗不僅沒有停止鈾濃縮活動,反而加速了濃縮鈾生產進程。伊朗一直堅稱其核計劃出於民用目的。
自伊朗新總統魯哈尼就職以來,伊朗多次表示希望通過對話解決伊核問題,並與國際社會達成和解。伊核談判峰迴路轉。與此同時,伊朗明確表示,運出濃縮鈾、停止鈾濃縮活動都是伊朗的「紅線」。伊朗不會在這方面做出讓步。
伊朗達到目的
解除對伊朗制裁及其行動計劃、核技術合作、對協議實施的監控、對伊朗核能力的設限以及聯合國安理會決議的草案等關鍵方面的內容。
⑤ 決議 伊朗核問題
聯合國安理會3日以14票贊成、1票棄權的表決結果通過了關於伊朗核問題的第1803號決議,決定進一步加大對伊朗核計劃及其相關領域的制裁,但同時表示將繼續加大旨在解決伊朗核問題的外交努力。
制裁伊朗決議通過
這是安理會自2006年12月以來通過的第三份對伊朗制裁決議。在當天的投票表決中,安理會15個理事國中只有非常任理事國印度尼西亞投了棄權票。印尼常駐聯合國代表納塔萊加瓦在表決前所作的解釋性發言中說,印尼認為安理會進一步加大制裁伊朗將不利於伊朗正在與國際原子能機構開展的合作,因此決定投棄權票。
新決議繼續要求伊朗暫停鈾濃縮等活動,並在前兩份決議基礎上增加了對伊制裁措施,包括擴大旅行限制和凍結資產對象名單、禁運敏感雙用途物項、呼籲各國對部分對伊金融活動保持警惕、依法有條件地在機場和港口檢查伊朗空運公司和伊斯蘭航運公司的貨物等。
決議同時重申致力於通過政治和外交談判和平解決問題,支持國際原子能機構發揮作用。為了體現該決議旨在推動談判的目的及其可逆性,決議還規定,如果伊朗採取積極步驟執行決議,安理會將暫停、甚至終止所有制裁。決議要求國際原子能機構總幹事巴拉迪在決議通過後的90天內就伊朗是否已經執行決議提交報告,以便安理會進一步採取適當措施。
美國、俄羅斯、中國、英國、法國和德國六國今年1月在柏林就伊朗核問題新決議草案要點達成一致。英法德一個月後在要點基礎上起草決議,並向安理會散發。為爭取南非、越南、印尼和利比亞4個非常任理事國的支持,英法兩國修改了草案中少量非實質性內容。
在此之前,安理會已經分別於2006年12月和2007年3月通過包含對伊朗制裁內容的第1737號和第1747號決議。國際原子能機構發表的最新報告顯示,伊朗與該機構的合作出現進展,但伊朗仍沒有暫停鈾濃縮活動,該機構目前仍無法確定伊朗核計劃是否僅用於和平目的。伊朗一再強調其發展核計劃僅用於和平目的。
⑥ 伊朗核問題的實質是什麼
他們的核設施到底有沒有可能,有沒有能力變成對敵國有威脅的核武器~
⑦ 200分關於伊朗核問題,我會追加!
任何一個國家也不想他的鄰國擁有核武,包括中俄兩個核大國。而中俄更希望朝鮮打核武牌,一方面轉移地區熱點視線,顯示本國地區的存在和作用,另一方面由於地緣政治和傳統關系,美又不能象對待伊拉克那樣武力解決朝核問題。中俄更希望朝核問題無限期談下去。中俄應有對伊朗核問題表視出更加關切的姿態,伊斯蘭極端主義的滲透給中俄兩國帶來越來越多的麻煩,而伊朗擁有核武對中俄兩國也就構成潛在威脅。
伊拉克戰爭之後朝鮮與伊朗的核問題成了布希政府外交上面臨的最大挑戰。從美國的角度看,這兩個核問題是美國面對的重大國際安全問題,在美國的安全戰略日程中具有重要地位。朝伊兩國雖都承受著國際社會的強大壓力。兩國在談判桌上的態度也不盡相同,但在原則問題上卻都絲毫不讓。同時現階段的布希政府又很難拿出切實有效制約這兩個國家的核技術發展的手段與方案,也很難想像美國會在朝鮮與伊朗的核問題上對這兩個「邪惡軸心國」做出重大讓步。似乎朝鮮與伊朗這兩大核問題使美國陷入「核困境」之中。
其實朝鮮與伊朗的核問題由來已久。而其牽涉到的實質是朝鮮與伊朗兩國對美關系。美國現任總統布希上台之後,放棄了其前任柯林頓對朝鮮與伊朗的緩和政策,美對朝鮮與伊朗關系進入全面強硬階段。並將朝鮮與伊朗列入三大邪惡軸心國名單之中。
朝核問題暴發之前,朝鮮與周邊國家關系得到不斷的改善。自從韓國前總統金大中推行陽光政策以來,朝鮮半島局勢不斷趨於緩和,並且在2000年7月,朝鮮領導人金正日成功訪問漢城,實現朝鮮半島分裂之後的兩國最高領導人首次峰會。金大中下台之後,陽光政策仍然是盧武鉉新一屆政府所遵循的大方向。不但如此,在2002年9月,也就是朝鮮此次核問題爆發的前一個月,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訪問平壤,這也是日朝最高領導人首次會晤。日朝兩國有著向關系正常化方向發展的趨勢。當時日韓兩國對朝的舉動不但使布希政府的對朝政策陷入被動,而且東北亞局勢出現逐漸脫離美國掌控的趨勢。一旦朝鮮半島脫離美國的掌控,朝鮮與周邊國家關系得到全面緩和。現在的美韓關系必將出現重大的調整。同時整個東北亞政治格局也將重新畫分。這次核危機爆發之時,正當朝鮮推動國內改革開放的時期,因此朝鮮必須有一個穩定而良好的國際環境。從一個時期以來朝鮮的外交動作可以看出,它一直在致力於營造一個有利於推動改革和開放的國際環境。但是,朝鮮開放政策和外交努力明顯遇到了來自美國的巨大障礙。小布希政府上台後,不再支持韓國旨在促進南北和解的「陽光政策」,停止了美朝關系正常化的努力,把朝鮮確定為三大「邪惡軸心」國家之一。而且自96年美國共和黨控制了眾議院之後。共和黨對柯林頓政府的對朝政策頗為不滿,便利用眾議院中的多數對政府施壓,導致柯林頓政府在無法實施94年與朝鮮首次達成朝核問題的援助協議。美國這些舉動顯然對朝鮮困難的經濟形勢造成重大的打擊。 朝鮮通過核問題真正要達到的目的只是徹底改變現有的朝美關系,為朝鮮創造一個長久穩定的周邊環境。正是在這一背景下,朝核危機再次爆發。日本由於與朝鮮近在咫尺,朝鮮一旦擁有核武器將對日本的安全利益造成極大的影響,進而給朝日關系帶來巨大的損害。而且由於朝鮮核問題的爆發,日本不但改變了之前與美國東北亞戰略利益背道而馳的與朝鮮緩和政策,還在美國的主導下將自己帶入朝鮮六方會談。滿足了日本在朝鮮半島加大影響力的願望,鞏固了日益加強的日美同盟關系。韓國雖然在朝鮮核問題爆發之後與美國的齷鹺不斷,並不滿意美國對朝鮮的強硬態度,進而造成的半島局勢緊張。但實際上韓國並沒有能力單獨解決朝鮮核問題,只有更加依賴與美國的同盟關系以此達到朝鮮核問題最終解決的目的。同時美國也借著朝鮮核問題,完成了美國在韓軍事調整。朝鮮核問題爆發之後,美國不但將責任全部推給朝鮮打斷了日朝與韓朝之間的關系緩和,還使朝鮮半島局勢進一步落入美國掌控之中。顯然朝鮮核問題只要不出現失控的局面,朝鮮半島不統、不和、不戰的狀況才真正的符合美國真正的國家利益。
伊朗在此次核問題暴發之前與朝鮮有著相似的背景。1997年伊朗改革派人物哈塔米當選伊朗總統,以改革派自居的哈塔米上台之後大幅調整伊朗對外政策,尤其是伊朗對外經貿關系發展迅速。俄羅斯、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挪威等歐洲國家和日本、韓國、馬來西亞、中國等亞洲國家,紛紛與伊朗在能源、交通、通訊等領域積極展開合作。進而帶動了伊朗與這些國家的關系。與此同時,伊朗與周邊國家的關系也不斷的得到改善。顯然這些情況是將伊朗視為眼中釘的美國所不願意看見的。伊朗核問題的暴發,不但使伊朗周邊國家提高了對伊朗的戒心,也給伊朗與歐盟國家帶來了巨大的考驗。
朝鮮與伊朗核問題暴發之後,東北亞與中東的局勢實質上是朝著有利於美國一面發展的。可見美國在朝鮮與伊朗核問題上的最終目的不光是遏制這兩國核技術的發展,還在於借核問題之名,惡化兩國的外交關系與國內經濟形勢,加大外部壓力以促其內變。從而獲取自身的地區戰略利益。在不改變布希政府對朝、伊兩國與地區政策的前提下,朝鮮與伊朗其實進入了一種進退兩難的境地。如兩國在核問題對美作出實質性讓步,那麼接下來的國際核查同樣是朝、伊兩國的面臨的巨大難題。美伊戰爭的一個重要的教訓就是,美國打著國際組織進行的核查,不但無休止的核查並沒有消解原來的美伊矛盾。而且使伊拉克的國家安全利益與國家尊嚴遭受了巨大的損失。即使朝、伊兩國在現在核問題上與美國達成協議,這也很難改變布希政府對朝鮮與伊朗的強硬政策。而且很有可能美國再在朝、伊兩國的導彈與其他莫須有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等問題上尋找借口,向朝鮮與伊朗挑起爭端。
朝鮮與伊朗如果要改變現在不利自己的地區政策,只能對美國進而迂迴策略。朝鮮敢於主動向美國祭出核武牌與在談判桌上的強硬姿態可以看出,朝鮮至少目前並不對於自身的國家安全問題擔心。從朝鮮在核問題暴發之後的一系列舉動可以看出,其目的在於通過核問題演化為朝美雙邊問題,迫使美國徹底的改變對朝政策和為已經開始的朝鮮國內改革獲取美日韓等國物質的和道義上的支持。並不是想永久的持有核武器。但朝鮮這種核策略事實上很難達到自身的目的,而且朝鮮現在的舉動與外交姿態使朝鮮的國際形象大受影響。我們還要看到美韓兩國在朝鮮核問題與朝鮮半島局勢的立場上並不相同。朝鮮半島局勢的穩定與日後的民族統一,無疑是歷屆韓國政府的目標。這也是韓國願意保持與美國同盟關系的主要原因。而對於美國而言,美韓同盟的作用只是在於能保持美國在朝鮮半島這塊戰略要地的軍事存在。朝韓兩國之間的關系無論走向或「戰」或「和」都將極大的影響美國的戰略利益。對於韓國而言,現在的美國只是作為一個制約朝鮮的平衡力量存在於韓國。韓國並沒有能在美韓同盟的背景下推進與朝鮮的緩和。相反的朝鮮半島的局勢經常隨著美國對外政策的變化而起伏不定。日本在朝核六方會談中一改朝核問題之前對朝鮮緩和的外交政策,將日本人質問題攙雜進會談之中,對會談起到了極大的負面作用。很難想像一個國家會將幾個國民的安全與歸屬問題放到國家重要的安全利益與地緣政治利益之上。日本此舉動的目的在於,雖然美國因日益加強的美日關系將日本硬拉進朝核六方會談之中。但日本意識到自己在六方會談之中是屬於影響力最弱的一個國家。在朝鮮半島上的影響力根本不可能和中美這兩個在朝鮮半島擁有傳統影響力的大國相提並論。人質問題的提出只是在於希望不斷的破壞六方會談的進程,以此顯示日本在會談中的地位,通過六方會談加大自身在朝鮮半島的影響力而已。在朝鮮核武器爆發之後,日本政府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中,我們也能看出日本對朝鮮半島策略本質。現在的日本在朝鮮半島並無中美兩國這般決定性的影響力,而朝鮮半島對於日本又是一個極具戰略意義的一個地區。朝鮮半島無論出現對抗或者緩和的任何一種趨勢,日本總是以跟進者甚至推進者的角色出現,以此增加自己在朝鮮半島的影響力。朝鮮如能放棄原有通過核問題迫使美國徹底改變對朝關系的策略,並且避免美日的各種干擾與韓國在核問題上達成協議,繼而推動半島的緩和。不但能大大減輕自身的國際壓力,而且能對現在美韓同盟關系造成極大的沖擊。朝鮮半島緩和一旦能出現穩定的局面。日本將改變現有的地區外交政策與對朝鮮政策,必然跟進參與進朝鮮半島的緩和局勢之中。因為朝韓兩國一旦出現緩和,中俄兩國必然對朝韓兩國持支持立場。日本如不改變原有的外交立場將在東北亞處於被邊緣化的境地。更為重要的是,朝鮮半島一旦出現緩和,那麼在東北亞地區日本近來與中韓俄之間的各種矛盾將大大突出。
伊朗核問題看似沒有朝鮮核問題那麼緊張,但實際上伊朗在核問題上的迴旋空間要比朝鮮小的多。伊朗雖然國內經濟水平要大大的好於朝鮮,但其經濟發展比之朝鮮更加依賴與西方國家的貿易。其二,伊朗現在的核問題並沒跡象能直接證明伊朗如朝鮮那般脫離民用范圍。朝鮮曾經在94年與美國在核問題上達成過協議。顯然朝鮮比伊朗更容易找台階下台,而伊朗一旦在核問題上對西方國家讓步,不但國家尊嚴大受損害。而且由於朝鮮與伊朗的政治體制不同,伊朗不論那一屆政府上台都將因對西方在核問題上的作出讓步面臨比朝鮮大的多國內壓力。其三,朝鮮一面背靠中國這樣的大國,一面與韓國這個有意願緩和目前朝核局勢的美國盟國相鄰。伊朗雖然與俄羅斯隔裏海相望,俄羅斯也支持伊朗正當發展民用核技術。但從在獨聯體國家中接連發生的顏色革命中俄羅斯的表現便能發現,俄羅斯並沒有決心與實力敢於與西方國家發生正面對抗。顯然俄羅斯對於伊朗在核問題上的支持是有限的。英法德歐洲三國雖然並不同意美國因伊朗核問題對伊朗動武。但假如美國對伊朗動用武力,英法德並沒有效的手段制止美國的行為。雖然因為各種原因,美國現階段並沒有能力對伊朗實施軍事打擊,但伊朗在安全形勢上的壓力將比朝鮮大的多。
伊朗在核問題上有利於自己的一面是其談判對手是歐洲三國,而並非美國。歐洲三國雖然現階段在禁止伊朗發展濃縮鈾的立場與美國保持一致。但歐洲三國在能源等其他方面也與伊朗有著很大的合作潛力。自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之後,與美國產生的裂痕的歐洲在與伊朗能源等方面的合作顯得更加迫切,尤其是對法德而言。假如因伊朗核問題使伊歐關系陷入長期徘徊不前的境地,從而阻礙伊歐早能源等方面的合作,歐洲三國在禁止伊朗發展濃縮鈾的立場很可能有所轉變。在與歐洲三國進行談判的同時,伊朗還應該加大與海灣、外高加索、中亞各國等周邊國家的外交力度。以備因核問題破裂之後發生伊美軍事對峙的情況下使這些國家採取不支持美國對伊的軍事立場或者將這些國家對美的支持力度最小化。一旦歐洲三國在伊朗核問題上的談判立場有所改變,那麼美國的對伊政策將陷入被動之中。
⑧ 朝核危機的實質!
朝鮮核問題的實質說淺了涉及東北亞安全框架的重新設定,說深了其實就是伊朗核問題!!!(非常重要)
伊朗核問題的實質就是巴以和平談判。(順帶一提不具體解說)
為什麼說朝核就是伊核呢?
1,朝鮮已經二次核試驗,核技術已經基本初步成熟,可是它的導彈技術不行(無法將核彈小型化等等)。可是伊朗導彈技術成熟,但是從沒有核試驗過。因此,你難道不覺得他們之間很互補么??(美國真正害怕的是朝鮮把核技術賣伊朗)
2,現在的國際整體局勢:
*對美國來說:他是要先通過六方穩重朝鮮,自己先解決巴以和平進程也就是伊朗核問題.
*對朝鮮來說:要金融改革(涉及東北亞經濟一體化),必先穩定周邊安全態勢,也就要立刻解決六方,可是美國的態度是用六方拉住朝鮮但是不解決.所以朝鮮要用核試驗威脅美國妥協.
*對中國來說:朝鮮經濟改革涉及東北亞經濟一體化,中國的重中之重,朝鮮的核試驗也涉及巴基斯坦通道的安全(原因請看最後的歷史評述)
*對日本:朝鮮越快越多核試驗,對它越好,他以此可以發展核武器從而成為正常國家
*對韓國:其實他很矛盾,它也想有核武器從而擺脫美國,但是它又不想刺激朝鮮,畢竟首爾距離38線僅50公里.
歷史評述:
這個問題其實很深的。遠沒有表面上那麼簡單。朝鮮把自身的安全問題放在首要位置,因此發展核武器是朝鮮國家的第一要務。在第一次核試驗之前,美國曾威脅要接收巴基斯坦的核武庫(也就是間接攻打巴基斯坦),此時巴政府的壓力非常之大,因此在國際上明確指出,拉登其實是美國的間諜,以此像中國第一次呼救,然而巴基斯坦方向是中國通向伊朗的內陸連接,不論是石油運輸還是伊核問題都需要巴基斯坦的配合,這也就是中國的北上戰略,是中國的重中之重。北國借口插手巴基斯坦核武庫實際上就是為了掐斷中國通向伊朗的巴基斯坦通道,這個也是美國目前金融和政治危機的唯一最理想的破局手段。中國當時受到(北上)巴基斯坦方向和(南下)南海菲和越南等國的挑釁,兩面受到夾擊,很狼狽。可是有意思的是,恰恰此時接到巴基斯坦呼救的朝鮮,立刻第一次核試驗,把全球的目光拉向了朝鮮自己,不僅讓巴基斯坦脫困。也幫了中國,所以中國不可能對朝鮮強硬。如果朝鮮發展了核武器,那麼韓國,日本勢必也要發展核武器,如果韓日都有了核武器,那麼也就不用美國在提供核保護傘,也就是說美國再也無法派兵來韓國和日本也就是無法在東亞立足了。因此只要美國威脅在巴基斯坦破局,那麼中國就會在朝鮮出手,讓朝鮮破局。第二次核試驗也是如此,第一次核試後,中國明確指出,對朝鮮動物是不可想像的,中朝友好條約仍然有效(也就是誰打朝鮮自動宣戰中國)。第二次核試驗後,中國口頭譴責,可是卻派大使在朝鮮支農,也就是間接的說,不打算制裁朝鮮,並且不能對朝鮮動武
⑨ 伊朗核問題的實質
伊朗核問題的實質是伊朗的國家地位問題。
簡介:
自美國總統柯林頓1997年5月為懲罰伊朗核計劃而簽署單方面制裁的行政命令以來,「伊朗核問題」已經存在了13年。13年以來,伊朗在發展核技術上面臨的壓力越來越大,聯合國安理會從2006年起已相繼通過了關於伊朗核問題的1個警告決議和3個制裁決議,新的決議也在醞釀之中。但在安理會的壓力面前,伊朗不僅沒有屈服,反而爭取到了4年的發展時間,伊朗核技術水平已經在制裁年代裡有了明顯的提高,有關伊朗「研製核彈頭」的傳聞和「軍事解決」的推測也出現於各國媒體,「核問題」在逐漸向「核危機」演變。
伊朗的核計劃到底是怎麼回事兒,伊朗核危機到底會如何收場,需要從多方面展開探討,而探討的結果只能是更多的擔憂。
核武器的持有者與核不擴散體系的無奈
一般來講,在國際事務中,大小國家的地位是平等的。但在核武器問題上,各國的地位是不相等的,存在著「雙重標准」,甚至「多重標准」。自《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在聯合國大會獲得通過並於1970年3月生效後,這種不平等就以法律形式固定下來,已擁有核武器的國家可以保留核武器,但不得輸出核武器及其製造技術,而其他國家則不可以發展和擁有核武器。中國是1992年3月正式遞交條約加入書的,因此中國對該條約也承擔相應義務。
需要指出的是,合法擁有核武器的5個國家,恰好是聯合國安理會的5個常任理事國,即第二次世界大戰的5個主要戰勝國和當今國際體系的締造國,對世界和平負有特殊的責任,在核武器問題上與其他國家的地位是不平等的。他們擁有的核武器屬於「大國核武器」。
《不擴散核武器條約》不僅是「大國一致」的宣言,也大體表達了188個簽約國的共同願望。但在條約生效後,印度和巴基斯坦不顧國際壓力,於1998年5月以11次核爆炸的競賽方式同時擠進了核武器擁有國的行列。世界在震驚之餘意識到,這兩個多次交戰的宿敵同時擁有核武器,或許會避免新的戰爭,於是就採取了默認態度,一些制裁也只是程序性的,無礙大局。他們擁有的核武器屬於「定向核武器」,盡管違法,但被容忍。
不過,如果伊朗也擁有核武器,局面就不一樣了。如同印度和巴基斯坦這對宿敵在南亞的核競賽,伊朗和伊拉克這對宿敵在中東的核競賽也曾經緊鑼密鼓。兩個國家的核計劃都始於20世紀50年代後期,伊拉克核計劃的哺育者是蘇聯,伊朗核計劃的哺育者是美國;伊拉克的首座應用性核反應堆的提供者是法國,伊朗的首座應用型核反應堆的提供者是德國。20世紀70年代的競賽高峰期,伊拉克領袖薩達姆說:「你要問這世界上的任何人是否想擁有核武器,他都會告訴你說,他想擁有」;伊朗國王巴列維說:伊朗「毫無疑問會以世人想不到的速度擁有核武器」。
但1979年的伊朗伊斯蘭革命扭轉了兩伊核競賽暨阿拉伯人與波斯人核競賽的進程。革命後的伊朗以西方為敵,自然失去了西方的支持。在1980年爆發的兩伊戰爭中,薩達姆空軍的8次轟炸嚴重毀壞了伊朗未完工的德國反應堆,以色列的空軍則徹底摧毀了伊拉克即將投入運行的法國反應堆,兩國間的核競賽不得不中場停歇。
戰後,薩達姆錯誤地入侵科威特,引發了聯合國授權、美國主導、有40多個國家參加的解放科威特的戰爭,薩達姆不僅「被打回了老家」,還接連承受了13年的制裁,莫要說恢復核計劃,最後連政權都丟掉了。薩達姆的錯誤導致伊拉克核計劃的徹底破滅,意味著阿拉伯人輸掉了同波斯人的核競賽,同時也意味著伊朗的核計劃從此成為西方國家和阿拉伯世界的眼中釘,不可能不受到嚴控和高壓。恰似印度和巴基斯坦中的任何一方棄核,另一方也必須棄核。《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在這里被認真地派上了用場。
簡而言之,無論是根據《不擴散核武器條約》還是根據國際社會對伊朗核計劃的基本認識,國際社會對伊朗核計劃都會「嚴防死守」。也就是說,當今的國際環境不允許伊朗擁有核武裝。
伊朗堅持不懈的努力與難以補償的高昂代價
早在1957年,美國就同伊朗簽訂了和平利用核能協議,那時候的伊朗是美國在海灣地區的堅定盟友。兩年後,美國幫助伊朗在德黑蘭大學建立了核研究中心,向伊朗提供了實驗型核反應堆。1974年3月,巴列維公布了他的宏遠規劃:在1994年建成總能量為2300萬千瓦的核電站(相當於23個目前俄羅斯幫助伊朗建設的布希爾核電站)。
一個石油輸出國竟然制定了如此龐大的核計劃,不能不引起世界關注。剛剛以盛大的波斯帝國2500周年慶典讓世界刮目相看的巴列維國王,絲毫不掩飾伊朗核計劃的真實目標,於1974年6月在巴黎對媒體公開表示伊朗的目的就是要製造核武器。當年年底,伊朗同西德聯合電力公司簽署了在布希爾建設兩座總價值為50億美元的核反應堆協議,伊朗核項目年度預算也從3000萬美元增加到10億美元。1977年5月,法國也同意為伊朗建設兩座90萬千瓦的核反應堆。
1979年4月伊朗新體制建立之時,布希爾的兩座核反應堆已完成過半,其中一座完成了85%。1980年9月,兩伊戰爭爆發,布希爾工程被迫中斷,但伊朗的努力從未停止。盡管伊朗總理曾在1981年2月表示「核電站在經濟上是不合算的,核開發應該限制在研究領域」。但從1984年起,伊朗核計劃的恢復步伐加快,大量留學生被派出學習,並在伊斯法罕建立了新的核設施。由於德國堅持在兩伊戰爭結束後方能繼續執行協議,有關伊朗開始向中國、巴基斯坦、阿根廷和瑞士等國尋求技術援助的報道隨之頻繁出現。據西方媒體最新披露的消息,早在兩伊戰爭最艱苦的鏖戰階段,即1986年,伊朗最高領袖霍梅尼的專機就從巴基斯坦秘密運來了用於鈾濃縮的離心機樣機與製造核彈頭和運載導彈的設計圖紙。顯而易見,戰爭使得伊朗更深層次地意識到了建立核威懾的必要。
1992年9月,伊朗同中國簽署了《和平利用核能合作協定》。中國領導人表示:如果伊朗能夠「接受國際原子能機構有關核查和監督的規定,接受中方有關原則,中國願意考慮向伊朗提供核電站設備」。次年2月,雙方達成了建設兩座30萬千瓦核電站的意向合同。孰料來自中國的核技術顯然不能滿足伊朗的全部需求,未及中國同伊朗的核電站建設商業談判取得實質性進展,伊朗便於1995年1月同俄羅斯簽署了100萬千瓦核電站的建設合同,緊接著又在同年4月同俄羅斯簽署了開發鈾礦資源和建造鈾濃縮設施的協議。
處於戰後經濟恢復期的伊朗在發展核能力方面如此投入,引起了美國的警覺。1995年5月1日 ,美國國務卿克里斯托弗發表聲明說:「我們知道,自80年代中期以來,伊朗已建立了組織機構,負責獲取和發展核武器」,「從其組織、計劃、采購和隱蔽活動來看,伊朗正按照目前正在謀求核能力的幾乎所有國家所採取的典型路線發展核武器」。一周後,柯林頓總統正式簽署了斷絕美伊貿易和投資的行政命令,嚴禁美國石油公司同伊朗進行任何石油貿易,以迫使伊朗放棄擁核嘗試。
新形勢下,俄羅斯取消了為伊朗建設鈾濃縮設施的計劃,中國則停止了同伊朗的核技術合作。而伊朗在得到俄羅斯繼續建設核電站承諾的同時,抓緊自行發展鈾濃縮技術,秘密建造相關的核燃料循環設施,並取得了顯著進展。
美國認為伊朗開發鈾濃縮技術是伊朗核武器計劃的組成部分,因為伊朗一旦建成了鈾濃縮設施,就能在任何時間退出《不擴散核武器條約》,並迅速生產出武器級濃縮鈾,而伊朗在巨大的壓力和一連串制裁決議面前,絲毫沒有表現出放棄既定核計劃的意圖,對抗在所難免。
對於自己的核計劃,伊朗政府一貫否認有製造核武器的意圖,再三重申是為了發電和滿足醫療與農業所需。但國際原子能機構的報告並不支持伊朗的表白,2009年11月伊朗秘密建立新的鈾濃縮設施的消息傳出後,伊朗的處境進一步孤立。2010年2月19日,西方媒體廣泛報道了國際原子能機構在即將提交的一份報告中指責伊朗正在秘密研發核彈頭的消息。該機構新任總幹事明白相告,「我們獲取的情報顯示,伊朗過去或眼下都在秘密研發用於導彈的核爆炸裝置」,他還證實了關於伊朗生產純度為20%濃縮鈾的說法。
從伊朗的角度來看,放棄和退縮意味著徹底失敗。因為以往半個世紀,這個國家為成為核大國而付出的代價太大了。除了受到周邊國家和西方的高度警覺這一巨大的政治代價,為開發核技術與建立核設施所投入的巨額費用嚴重拖累了石油工業的復甦。由於戰爭摧殘和設備老化,伊朗石油工業日漸萎縮,原油日產量從革命前的600萬桶下降到目前的不足380萬桶,而國內一半以上的汽油和柴油竟然需要進口。據西方專家判斷,如不及時扭轉這樣的局面,不出10年,伊朗將不再是一個石油輸出國。考慮到伊朗的石油出口收入占伊朗外匯總收入的80%,政府預算的60%也來自石油收入,這樣的前景是不堪設想的。
面對如此嚴峻的局面,伊朗能退縮么?即便退縮,已經付出的高昂代價能都得到補償么?即便退縮可以換來美國對伊朗體制的認同,體制安全可以得到保證,但誰能補償數千億美元的巨額損失和20年的發展機遇期?
根據安理會以往的3個制裁決議(第1737、1747和1803號決議),伊朗的核技術與中遠程導彈開發及生產部門、相關負責人和革命衛隊將領都在制裁名單之上,相關材料進口渠道和資金往來都被凍結,甚至重型常規武器的進口也被禁止,接下來的制裁又會是什麼?新的制裁能保證伊朗民眾的日常生活不受到影響么?
從中東的宗教和民族關系看伊朗核危機的發展前景
對於伊朗核問題的實質,眾說紛紜。有人說是堅持維護核不擴散體系的問題,一旦伊朗擁有核威懾力,核不擴散體系勢必會進一步被打破,核安全勢必難保;
也有人說是伊朗同西方國家關系問題,特別是美國和伊朗的關系問題,只要美國承認伊朗現行體制,雙邊關系正常化,伊朗不再為國家安全擔憂,自然就沒有堅持發展核威懾力的必要了;而伊朗的公開言論則認為,他們是在合法行使本國和平利用核能的權利,外界無權干涉伊朗的這一合法權利。實際上,對於伊朗核問題的思考,不僅要避免單一視角,也要避免冷戰思維,更多的思考似乎應該集中在現行國際行為准則和中東的宗教與民族關繫上。
現行國際行為准則在這一問題的體現就是《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必須得到尊重,同時盡量避免軍事解決。可以說,這兩項的前者是解決伊朗核危機應該堅持的底線,後者則在一定程度是願望的表達。歷史告訴我們,國際爭端的政治解決和軍事解決的選擇是難以確定的。僅就冷戰結束後海灣地區發生的三次戰爭而言,無論是1990年薩達姆入侵科威特、1991年聯合國授權的多國部隊解放科威特,還是2003年美國主導的聯軍發動的伊拉克戰爭,事先都存在政治解決的可能,但最終都是訴諸武力。因此,伊朗核危機也存在著最終以武力解決的可能。
從中東的宗教和民族關系來看,問題似乎更加沉重。中東的歷史一向是各種文明交融和沖突的歷史,中東的土地一向是各種宗教和民族沖突的舞台。中東主要民族關系的平衡一旦被打破,新的沖突就會席捲整個地區,直至形成新的平衡。
冷戰期間,在美國和蘇聯的干預下,阿拉伯、波斯、突厥和猶太這中東四大主體民族各有各的後台,盡管沖突不斷,但基本維持了該地區的勢力平衡。
美蘇冷戰在中東地區最早決出勝負。1979年埃及同以色列在美國主導下實現了和平,標志著蘇聯的失敗和美國的勝利。但與此同時,霍梅尼領導的伊斯蘭革命將不僅將伊朗轉變為美國的敵人,還通過什葉派的革命輸出將遜尼派的阿拉伯國家趕到了自己的對立面,引發了薩達姆領導的伊拉克在阿拉伯國家和西方支持下發動對伊朗的戰爭。這場戰爭是中東勢力平衡被打破的必然結果,也是遜尼派的阿拉伯人和什葉派的波斯人之間的一場新的血腥較量。
兩伊戰爭基本上打了個平手,後果是兩敗俱傷。戰後薩達姆的錯誤政策不僅導致自己亡黨亡國,還給伊朗的崛起製造了絕好的機會。歷史上的伊朗曾經是世界上第一個超級大國,今天的希臘、土耳其、巴基斯坦和印度西部地區都在2500年前波斯帝國的疆域之內。伊朗的崛起,特別是擁有核威懾力的伊朗的崛起,勢必會對中東新的勢力均衡帶來巨大的變數,引發難以遏制的核競爭。
以色列是目前中東唯一擁有核威懾力的國家,也是被伊朗視為死敵的國家。對於伊朗的「核崛起」,以色列是無論如何不能接受的。在同整個阿拉伯世界實現和解之前,以色列棄核與中東無核化進程是難以啟動的。
對於伊朗的「核崛起」,阿拉伯國家也絕對不會接受。只有土耳其靜觀事態發展,因為伊朗的核突破不僅意味著波斯帝國有了復甦的希望,也意味著曾經統治了整個阿拉伯世界4個世紀之久的突厥人合理啟動核突破的可能。
但今天的伊朗畢竟同2500年前的波斯帝國有著本質的不同。自從波斯帝國在1300多年前臣服於阿拉伯人並皈依了伊斯蘭教之後,波斯人同阿拉伯人的沖突不僅是中東主體民族之間的生存空間沖突,也具備了伊斯蘭教教派沖突的鮮明特徵,阿拉伯人是絕對不會面對可能擁有核威懾力的伊朗而無動於衷的。
顯然,除了國際行為准則以外,伊朗面臨的壓力是多方面的。國際行為准則未能阻止印度和巴基斯坦同時擁核,但在猶太國家和阿拉伯世界的共同壓力面前,伊朗和平擁有核威懾力的可能性幾乎為零。如果伊朗在多重壓力面前拒不妥協,勢必給外部勢力的軍事介入製造口實,而外部勢力的軍事介入完全有可能打斷伊朗崛起的進程。
這就是核問題的症結所在。
從這個角度看,伊朗核問題的實質是伊朗如何確定自己的國家地位問題,解決問題的鑰匙在伊朗手裡。
⑩ 核反應堆是干什麼的
核反應堆,又稱原子反應堆或反應堆,是利用裝載的核燃鄭友蔽料,維持和控制大規模鏈式裂變反應,並持續不斷地將裂變能量帶出做功,實現核能——熱能轉換的裝置。核反應堆的結構形式是多種多樣告鬧的,根據燃料形式、冷卻劑種類、中子能量分布形式、特殊的設計需要等因素可建造成各類型的反應堆。根據燃料類型的不同,核反應堆可分為天然氣鈾堆、濃縮鈾堆和釷堆;根據用途的不同,可分為研究堆、生產堆和動力堆等幾種類型;根據冷卻劑(載熱劑)材料的不同,可分為水冷堆、氣冷堆、有機液冷堆和液態金屬冷堆;根據慢化劑(減速劑)的不同,可分為石墨堆、重水堆、壓水堆、沸水堆、有機堆、熔鹽堆和鈹堆等等。雖然核反應堆概念上可以有900多種設計,但目前能實際使用的非常有限。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期內核能將成為人類能源產業的重要支柱,人們完全可以把核反應堆應用於和平事業。現在國際社會關注的朝核問題和伊朗核問題,實際上是冷戰對抗的延續,實質是政治問題,只有和平協商才是解決這一問題的唯一出路。核反應堆內用以產生可控核裂變鏈式反應並保證安全運行的各類材料。除核燃料外,還包括冷卻劑、慢化劑、反射層材料、結構材料、控制材料和屏蔽材料等。核反應堆材料一般在高溫、腐蝕介質和輻照等特殊條件下工作,因此對它們的物理、化學和力學性能有嚴格要求。冷卻劑又稱載熱劑。其作用是將反應堆內因核裂變產生的熱量導出堆外,在均勻堆中還兼作流體燃料的載體。冷卻劑的特喊州點是,具有良好的傳熱性和流動性,高沸點、低熔點、泵送功率低,對熱和輻射有良好的穩定性,在反應堆系統下不產生腐蝕,感生放射性低,中子俘獲截面小。常用的冷卻劑分氣體和液體兩類。氣體冷卻劑有二氧化碳和氦氣。其優點是選擇工作壓強和溫度時,可以完全獨立地進行,因而能實現高溫低壓運行;缺點是泵送功率大。液體冷卻劑有輕水、重水和液態金屬。後者具有熱導率高、蒸氣壓低的特點。快增殖堆常用液態鈉作冷卻劑。液態鈉熔點較低(98℃),熱導率高,但有一定腐蝕性,能使迴路管道因質量遷移而堵塞。此外,鈉吸收中子後會產生強放射性24Na,而且鈉很活潑,遇水即爆炸,故在設計熱交換器時要特別注意。慢化劑用於熱中子反應堆內,使裂變產生的快中子減速為熱中子,從而提高裂變反應的幾率。對慢化劑的要求是對中子有較高的散射截面和低的吸收截面。常用的慢化劑是輕水、重水和石墨。輕水是含氫物質,慢化能力大,價格低廉,但吸收截面較大,對金屬有腐蝕作用,易發生輻射分解。重水的吸收截面小,並可發生(γ,n)反應而為鏈式反應提供中子;缺點是價格昂貴,還要細心防止泄漏損失、污染和與氫化物發生同位素交換。石墨的吸收截面低於重水,但價格便宜,又是耐高溫材料,可用於非氧化氣氛的高溫堆中。此外,還可用碳氫化合物、鈹等作慢化劑材料。鈹的慢化能力比石墨好,用它作慢化劑可縮小堆芯尺寸,但鈹有劇毒、價格昂貴、易產生輻照腫脹,故使用受到限制。反射層材料在反應堆活性區周圍用來散射從活性區泄漏出的中子,使其改變方向重新回到活性區。對反射層材料的要求與慢化劑相同,要求其散射截面要大,吸收截面要小。因此,好的慢化劑材料也是好的反射層材料。在快中子堆中,大部分裂變由高能中子引起,反射層材料由高質量數的緻密物質組成,以使被反向散射進堆芯的中子受到最小的慢化。常用的反射層材料有輕水、重水、石墨、鈹、氧化鈹、氧化鋯等。結構材料包括燃料包殼、堆芯構件、反應堆容器、熱交換器和主迴路管道等所用的材料。其中對包殼材料的性能要求最嚴。熱中子堆的包殼材料一般使用鋁合金、鎂合金和鋯合金。快中子堆包殼材料范圍比較寬。鋁、鎂合金是較早使用的結構材料,由於其熔點低,只能用於低溫。鋯合金在高溫下強度好,在高溫純水中的耐腐蝕性接近不銹鋼,而其中子吸收截面卻只有不銹鋼的1/15,是目前水冷動力堆中廣泛使用的結構材料。奧氏體不銹鋼在高溫下的強度和抗腐蝕性能都很好,且價格比較便宜,也用作燃料元件包殼和其他結構材料。低合金鋼和碳鋼普遍用於製作核反應堆壓力容器。此外,可用作結構材料的還有鎳、鈦、鈮、釩等合金。控制材料用於製作核反應堆控制棒的材料。控制棒在反應堆中起補償和調節中子反應性以及緊急停堆的作用。控制材料具有吸收截面大、散射截面小等特點。常用的控制材料有硼、鎘、鉿和某些稀土元素及其合金。硼不僅中子吸收截面高,而且吸收中子的能量范圍較寬,一般以碳化硼或硼鋼作為控制材料。鎘的熱中子吸收截面比硼高,但對超熱中子的吸收截面小,一般製成銀銦鎘合金用於水冷堆。鉿不僅對熱中子和超熱中子都有高的吸收截面,而且是長壽命的中子吸收體,特別適用於水冷堆。但鉿稀缺、昂貴,因而使用受到限制。屏蔽材料用於衰減反應堆芯中產生的各種射線的材料。反應堆產生的輻射中,危害最大的是穿透力大的中子和γ射線。屏蔽材料必須能夠衰減γ射線,並使快中子減速而被吸收。常用的屏蔽材料由含有重元素(如鉛)、輕元素(如水中的氫)以及中子吸收劑(如硼)的材料組成。加有重晶石或鐵礦石的混凝土也是常用的屏蔽材料。--------------------------------------------------------------------------------核反應堆材料nuclearreactormaterials核反應堆內用以產生可控核裂變鏈式反應並保證安全運行的各類材料。除核燃料外,還包括冷卻劑、慢化劑、反射層材料、結構材料、控制材料及屏蔽材料等(見圖)。這些材料一般在高溫、腐蝕介質和輻照等特殊條件下工作,因此對它們的物理、化學和力學性能有嚴格的要求。核燃料核反應堆內可以實現自持核裂變鏈式反應的、包含易裂變核素(235U、239Pu、233U)的材料,它們在熱中子作用下能進行裂變。其中235U是天然的易裂變核素;239Pu和233U分別由238U和232Th俘獲中子而製得。238U和232Th稱為可轉換核素。鈾(包括233U、235U、238U)是目前普遍使用的核燃料。鈈(239Pu)在快中子堆中與238U組合可以有效地實現核燃料增殖,因而成為著重研究的核燃料之一。慢化劑和反射層材料慢化劑用於熱中子反應堆內,使裂變產生的快中子減速為熱中子,從而提高裂變反應的幾率。慢化劑要求對中子有高的散射截面和低的吸收截面,多為含有氫(氘)、碳和鈹等輕元素的材料。除水和重水外,石墨是最常用的慢化劑。石墨化程度高而各向同性的石墨,具有較好的輻照穩定性。此外,石墨也是重要的高溫結構材料。鈹的慢化能力比石墨好,用它作慢化劑可以縮小堆芯的尺寸。但鈹有劇毒,價格昂貴,使用受到限制。這些慢化劑也都可用作反射層材料。反射層可以減少中子漏失,使盡可能多的中子參與裂變反應。冷卻劑又稱載熱劑。其作用在於將反應堆內因核裂變產生的熱量導出堆外,在均勻堆中還兼作流體燃料的載體。冷卻劑必須具有良好的傳熱性和流動性。由於它流經堆芯,因此還要求具有較低的中子吸收截面、較好的輻照穩定性和化學穩定性以及對其他材料較低的腐蝕性。常用的冷卻劑除CO2、He等氣體以及水和重水外,還有液態金屬。這種金屬具有熱導率高和蒸氣壓低的特點。鈉是快中子堆中使用的冷卻劑。鈉的熔點較低(98℃),熱導率很高,但有一定的腐蝕性,能使迴路管道因質量遷移而堵塞。鈉吸收中子後會產生強放射性的24Na。此外,鈉很活潑,遇水即爆炸,在設計熱交換器時應特別注意。某些有機材料和熔鹽亦可用作冷卻劑。但有機物在輻照下很容易分解,現已很少使用。熔鹽(如氟鹽)因為輻照穩定性和化學穩定性都很好,可作為流體燃料的載體,正在進行研究。結構材料包括燃料包殼、堆芯構件、反應堆容器、熱交換器和主迴路管道等所用的材料。其中,對包殼材料的性能要求最嚴。熱中子堆的包殼材料一般使用鋁合金、鎂合金和鋯合金等;而快中子堆包殼材料的取材范圍要寬得多。鋁合金和鎂合金是較早使用的結構材料,但它們的熔點較低,只能用於低溫。鋯合金在高溫下強度比鋁合金、鎂合金好,在高溫純水中的耐腐蝕性接近不銹鋼,而其中子吸收截面卻只有不銹鋼的1/15,因此成為目前水冷動力堆中廣泛使用的結構材料。一般多採用抗水腐蝕性能較好的Zr-2和Zr-4合金,它們可以適應高溫和深度燃耗的條件。奧氏體不銹鋼在高溫下的強度和抗腐蝕性能都很好,且價格比較便宜,也用作燃料元件包殼和其他結構材料。低合金鋼和碳鋼普遍用於製作核反應堆壓力容器等。為了防止冷卻劑的腐蝕,可在容器內壁襯以不銹鋼覆面。此外,可作結構材料的還有鎳、鈦、鈮、釩等合金。控制材料和屏蔽材料常用的控制材料有硼、鎘、鉿和某些稀土元素(如釓)。硼不僅中子吸收截面高,而且吸收中子的能量范圍較寬。一般以碳化硼或硼鋼作為控制材料。鎘的熱中子吸收截面比硼高,但是對超熱中子的吸收截面小,一般製成銀銦鎘合金用於水冷堆。鉿不僅對熱中子和超熱中子都有高的吸收截面,而且是長壽命的中子吸收體,特別適於水冷堆。但鉿非常稀缺、昂貴,因而使用受到限制。屏蔽材料必須能夠衰減γ射線,使快中子減速而被吸收。它可由某些含有重元素(如鉛)、輕元素(如水中的氫)以及中子吸收劑(如硼)的材料組成。加有重晶石或鐵礦石的混凝土也是常用的屏蔽材料。各種類型的核反應堆所用的材料見表。參考書目(日)三島良績編著,張鳳林、郭豐守譯:《核燃料工藝學》,原子能出版社,北京,1981。(三島良績編著:《核燃料工學》,同文書院,東京,1972。)[編輯]補充核反應堆材料nuclearreactormaterial核反應堆內用以產生可控核裂變鏈式反應並保證安全運行的各類材料。除核燃料外,還包括冷卻劑、慢化劑、反射層材料、結構材料、控制材料和屏蔽材料等。核反應堆材料一般在高溫、腐蝕介質和輻照等特殊條件下工作,因此對它們的物理、化學和力學性能有嚴格要求。冷卻劑又稱載熱劑。其作用是將反應堆內因核裂變產生的熱量導出堆外,在均勻堆中還兼作流體燃料的載體。冷卻劑的特點是,具有良好的傳熱性和流動性,高沸點、低熔點、泵送功率低,對熱和輻射有良好的穩定性,在反應堆系統下不產生腐蝕,感生放射性低,中子俘獲截面小。常用的冷卻劑分氣體和液體兩類。氣體冷卻劑有二氧化碳和氦氣。其優點是選擇工作壓強和溫度時,可以完全獨立地進行,因而能實現高溫低壓運行;缺點是泵送功率大。液體冷卻劑有輕水、重水和液態金屬。後者具有熱導率高、蒸氣壓低的特點。快增殖堆常用液態鈉作冷卻劑。液態鈉熔點較低(98℃),熱導率高,但有一定腐蝕性,能使迴路管道因質量遷移而堵塞。此外,鈉吸收中子後會產生強放射性24Na,而且鈉很活潑,遇水即爆炸,故在設計熱交換器時要特別注意。慢化劑用於熱中子反應堆內,使裂變產生的快中子減速為熱中子,從而提高裂變反應的幾率。對慢化劑的要求是對中子有較高的散射截面和低的吸收截面。常用的慢化劑是輕水、重水和石墨。輕水是含氫物質,慢化能力大,價格低廉,但吸收截面較大,對金屬有腐蝕作用,易發生輻射分解。重水的吸收截面小,並可發生(γ,n)反應而為鏈式反應提供中子;缺點是價格昂貴,還要細心防止泄漏損失、污染和與氫化物發生同位素交換。石墨的吸收截面低於重水,但價格便宜,又是耐高溫材料,可用於非氧化氣氛的高溫堆中。此外,還可用碳氫化合物、鈹等作慢化劑材料。鈹的慢化能力比石墨好,用它作慢化劑可縮小堆芯尺寸,但鈹有劇毒、價格昂貴、易產生輻照腫脹,故使用受到限制。反射層材料在反應堆活性區周圍用來散射從活性區泄漏出的中子,使其改變方向重新回到活性區。對反射層材料的要求與慢化劑相同,要求其散射截面要大,吸收截面要小。因此,好的慢化劑材料也是好的反射層材料。在快中子堆中,大部分裂變由高能中子引起,反射層材料由高質量數的緻密物質組成,以使被反向散射進堆芯的中子受到最小的慢化。常用的反射層材料有輕水、重水、石墨、鈹、氧化鈹、氧化鋯等。結構材料包括燃料包殼、堆芯構件、反應堆容器、熱交換器和主迴路管道等所用的材料。其中對包殼材料的性能要求最嚴。熱中子堆的包殼材料一般使用鋁合金、鎂合金和鋯合金。快中子堆包殼材料范圍比較寬。鋁、鎂合金是較早使用的結構材料,由於其熔點低,只能用於低溫。鋯合金在高溫下強度好,在高溫純水中的耐腐蝕性接近不銹鋼,而其中子吸收截面卻只有不銹鋼的1/15,是目前水冷動力堆中廣泛使用的結構材料。奧氏體不銹鋼在高溫下的強度和抗腐蝕性能都很好,且價格比較便宜,也用作燃料元件包殼和其他結構材料。低合金鋼和碳鋼普遍用於製作核反應堆壓力容器。此外,可用作結構材料的還有鎳、鈦、鈮、釩等合金。控制材料用於製作核反應堆控制棒的材料。控制棒在反應堆中起補償和調節中子反應性以及緊急停堆的作用。控制材料具有吸收截面大、散射截面小等特點。常用的控制材料有硼、鎘、鉿和某些稀土元素及其合金。硼不僅中子吸收截面高,而且吸收中子的能量范圍較寬,一般以碳化硼或硼鋼作為控制材料。鎘的熱中子吸收截面比硼高,但對超熱中子的吸收截面小,一般製成銀銦鎘合金用於水冷堆。鉿不僅對熱中子和超熱中子都有高的吸收截面,而且是長壽命的中子吸收體,特別適用於水冷堆。但鉿稀缺、昂貴,因而使用受到限制。屏蔽材料用於衰減反應堆芯中產生的各種射線的材料。反應堆產生的輻射中,危害最大的是穿透力大的中子和γ射線。屏蔽材料必須能夠衰減γ射線,並使快中子減速而被吸收。常用的屏蔽材料由含有重元素(如鉛)、輕元素(如水中的氫)以及中子吸收劑(如硼)的材料組成。加有重晶石或鐵礦石的混凝土也是常用的屏蔽材料。取自"/wiki/%E6%A0%B8%E5%8F%8D%E5%BA%94%E5%A0%86%E6%9D%90%E6%9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