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戰斗機是如何分代的各代戰斗機的典型技術特徵是什麼
一 、按年代分:50年代初到50年中期算第一代,那時的戰斗機型號有
1、美國的:F——84,F——86,F——100,
2、前蘇聯:米格——15,米格——17,米格——19,
3、中國的:是仿製蘇聯的米格機,稱殲——5,少量的殲——6。
這一代的戰斗機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發動機的進氣口都在機頭前,進攻時主要靠航空機關炮消滅對手,所以近戰格鬥是家常便飯,飛機的速度還是在亞音速,作超音速飛行也是很暫短的,導彈還剛剛發明,遠不如機關炮管用,機關炮的口徑在20——37mm之間,這一時期的飛機性能差不多,各有千秋。
二、整個60年代可以算戰斗機的第二代,代表飛機有
1、美國的:F——105,F——106,F——111,F——4,F——5
2、前蘇聯:米格——21,蘇——9,蘇——11,米格——23,蘇——15
3、中國的:沒有變,還是殲——5,殲——6
這一代的戰斗機有一個共同特點,速度快,高空高速性能好,戰斗機向多功能方向發展,導致攻擊機的產生,專門用來對付地面目標。
三、70年代可以算戰斗機的第三代。是戰斗機發生質的變化,從原來單一求飛得快飛得高向高機動性和靈活性發展,電腦的出現,使機載設備得到了更新,雷達是戰斗機的必備設備。
導彈是主要攻擊武器,由於設備的增加,飛機有向重型化發展,飛機的性能有極大的提高,許多新的戰術動作也由此產生,戰斗機用導彈攻擊可以從遠距離外偷偷地襲擊,戰斗機和攻擊機的型號也多了許多,主要型號如下。
1、美國的:F——14,F——15,F——16,F——18
2、前蘇聯:米格——25,米格——29,米格——31,蘇——27,蘇——30,
3、中國的:殲——6,殲——7,殲——8少量裝備。
四、由於前蘇聯的解體,美國失去了最大的競爭對手和威脅,所以在70年代到90 年代,戰斗機沒有大的發展,只是在性能上加以完善改進。經過幾次局部戰爭,幾乎是美蘇兩國武器在這些國家的試驗對斗,逐步暴露出各自的問題。
1、美國為了始終領先於世界的武器市場,開始研製第四代戰斗機,F——22,F——35,
2、俄羅斯當然也不甘落後,他們也發展了蘇式家族,推出了蘇——35,蘇——37,
3、中國的改革發展也造出了新戰斗機,殲——8Ⅱ,FC——1梟龍,殲——10猛龍,和仿製俄羅斯蘇——27的殲——11,以及專門攻擊地面目標的FBC——1飛豹。
五、第四代戰斗機的特點是:
具有超機動性能,可以作超音速巡航,可以同時攻擊多個目標,可以垂直短距起降,多用途,具有隱身功能。
目前僅有中國的殲——20和美國的F——22,F——35能夠達到這些標准,其他各國的戰斗機只能達到部分性能。由於昂貴的製造價格,就連財大氣粗的美國也有點力不從心,紛紛削減生產數量,用第三代戰斗機補充。
2. f14厲害還是f15厲害
綜合性能F14強
F15戰斗機(空軍)
F15戰斗機 代號鷹,是美國第三代戰斗機,不同於f14的是,F14是艦載機,f15是多用途戰斗機,F15參加大小戰爭100餘場,擊落敵機100餘架,沒有一架在戰場上被擊落的記錄。F-15目前仍是美國空軍的主力空優戰斗機,並且還要繼續服役下去。現在美國約有1100架F15戰斗機。
3. 第四代戰斗機
已經服役的第四代戰斗機只有美國的F22。
界定第四代戰斗機有6個標虛凱准:發動機在不開加力時具有超音速巡航的能力;良好的隱身性能;高敏捷性和機動性特別是過失速機動能力;短距起落性能;目視格鬥、超視距攻擊和對地攻擊的能力;高可滾譽余靠性和維護性。其中超音速巡航能力、高敏捷性和隱身能力是最難達到的。
F35並沒有超音速巡航能力,相比F22,機動性也值得懷疑。
俄羅斯的米格1.44、蘇47都是技術驗證機,現在已經看不到大滾這三種飛機的報道了。
歐洲的EF2000、陣風都是三代半戰機。
另外,在網上大家可以找到傳說中的我國的殲14戰斗機的想像圖,很可能是下一個服役的第四代戰機哦。
4. 哪些國家擁有四代戰機 哪些國家擁有四代戰機的研發能力
嚴格來講,真正擁有四代慶肆機的只有美國。像美國洛克希德·馬丁、波音和通用動力公司聯合設計的新一代哪野重型隱形戰斗機F-22,只是價格較為昂貴,裝備的並不是很多,美國軍方現在更傾向於F-35。據說該型號戰機秉承了F-22的設計風格,其綜合戰力相當於F-22的85%左右,也屬於四代機的范疇。
俄羅斯的軍工也十分的發達,像蘇霍伊設計局的蘇-27、蘇-30、蘇-33都屬於重型戰斗機,戰斗性能十分優越,但顯然還沒達到四代機的標。雖然俄羅斯把其劃分為四代機,但對於國際上的通用標准還差上一個檔次,最多隻能算是准四代,比三代半的殲10強上一些而已。
至於哪些國家譽緩轎擁有四代機的研發能力,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國家:
1.美國(戰機都裝備部隊了,估計五代機也已經研發出來了)
2.俄羅斯(秉承了蘇聯的軍工理念和經驗,是未來幾年內最有可能設計出四代機的國家,底蘊深厚嘛!)
3.中國(網上曾廣泛流傳中國的殲14已經試飛成功,美國等西方國家也曾大肆報導,不知是不是真的。但按照中國研發一代、裝備一代的原則,估計殲14的設計已經接近尾聲,畢竟殲10已經出口,殲14的裝備也指日可待!)
4.法國(陣風戰機前一段時間很是耀眼,作為法國下一代主力戰機,其戰斗性能不必多說,和殲10一樣屬於三代半戰機。估計他們現在也開始著手研發四代機,其成功還需要些時日)
5.歐盟(該組織研發的台風戰機比起法國陣風來也不遑多讓,和陣風號稱歐洲雙星,其性能也十分優越,屬於出口大戶)
其他國家雖說也有研製戰機的能力,但離四代機尚早。
5. F14戰斗機簡介
F14( 外號:Tomcat 「雄貓」)是根據美國海軍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艦隊防空和護航的要求,由格魯曼公司(現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研製的雙座超音速多用途重型艦載戰斗機,用來替換海軍的F-4戰斗機。主要執行艦隊防禦、截擊、打擊和偵察等任務。
F14戰斗機的研發始於60年代初。該機於1967年底開始研製,1970年12月21日原型機首飛,1972年5月交付使用 。1987年,裝備改進型發動機的F-14B正式投產。1988年,該機在雷達、航空電子設備和導彈掛載能力等方面經過了進一步改進升級,並定名為F-14D 「超級雄貓」。
F14戰斗機的性能參數如下:
機高:4.88米;
機長:19.10米;
後掠角20°翼展:19.54米;
後掠角68°翼展:11.65米;
後掠角75°翼展:10.15米;
最大平飛速度:2.38M/2484千米;
巡航速度:741-1019千米/小時;
實用升限:18290米;
最大航程:2573公里以上;
最大爬升率:152米/秒以上;
最小起飛距離:427米;
最小著艦距離:884米;
最大起飛重量:33724千克。
6. F14戰斗機的參數
F14戰斗機基本技術數據 :機高4.88米
機長18.89米(19.10米)
翼展11.45-19.55米 停放在甲板上完全後掠時:10.15米
機翼面積52.50米(52.46米)
展弦比7.28
空重18191(18176)千克
無外掛起飛重量26632千克
正常起飛重量24948千克
最大起飛重量33724(31101)千克
機內燃油重量7348千克
副油箱燃油重量1638千克
最大外掛重量6577千克
最大平飛速度M2.34(高度12190米,無外掛)M1.2(海平面)
巡航速度741-1019千米/小時
實用升限18290米
轉場航程4600公里以上
作戰半徑725公里(載內部燃油,4枚"麻雀"Ⅲ,允許在3050米高度作戰2分鍾)
最大爬升率152米/秒以上
最小起飛距離427米
最小著艦距離884米
7. 能自主研製飛機的國家
中國,美國,俄羅斯,法國。這幾個就不介紹了。
德國二戰期間自行研製過飛機,二戰之後研製過VJ-101型垂直起降戰斗機,1963年首飛,這是世界上第一種超音速垂直起降戰斗機,但是後來放棄了。然後主要就是和其他國家聯合研製了,包括狂風,台風,空客。
英國二戰後研製過很多種飛機,戰斗機,轟炸機,運輸機,客機應有盡有,共同點就是都長得比較奇怪。不過其中最經典的莫過於鷂式垂直起降戰斗機。冷戰結束後英國沒有再獨立研製飛機。
瑞典主要靠薩博公司,代表作是鷹獅。之前也研製過多種飛機。
義大利二戰期間是空軍大國,二戰後研製過P180「前進」公務機,1986年首飛。
日本二戰後研製過F1和F2戰滲氏散斗機。
以色列主要是通過仿製和改進生產飛機,它所研製的飛機最著名的是LAVI,老是被人說是殲10前身的那個。1986年首飛,後來放棄了。
羅馬尼亞,波蘭二戰時期也研製過飛機,戰後沒有建樹。
南斯拉夫戰後研製過Novi Avion 戰斗機,後來失敗了。
印度研製過多種飛機,但要麼夭折,要麼是在水平不濟,再或者拖著不肯死。例如LCA/tejas。
埃及研製過HA-300戰斗機,1964年首飛,後來放棄。
伊朗也在獨立研製飛機,教練機,運輸機,戰斗機,直升機都有。最出名的是在F5基礎叢氏上改進成的「閃電」。
巴西搞的支線客機就不用介紹了。
此外還有韓國的T50,台灣的IDF。
總的來說,目前能夠完成飛機研製整個過程核扒的只有美俄中法英五國,英國是有能力的,沒錢沒心思而已。中國雖然存在很多短板,但比起那些根本湊不齊一個完整系統的國家來說已經好很多了。
瑞典,日本,德國,以色列,伊朗,印度,韓國,台灣各自有各自的缺陷。
8. 第一滴血中的直升飛機是什麼型號的
米24武裝直升機,北約綽號雌鹿
但拍攝該片時沒有真實的米-24做道具,於是就用SA-330美洲豹進行改裝來代替
中文名稱:米-24直升機
英文名稱:MI-24 hellichooper
次型/級:米-28、米-35
研製時間液洞:1967年答虧
服役時間:1973年
定型時間:1972年
國家:蘇聯/俄羅鬧舉枯斯
俄文名稱:ми-24 вертолет
北約代號:雌鹿
型質:中型10噸級
級別:第三代武裝運輸直升機
初始研發:1967年08月07日
定型量產:1970年10月05日
前型:Mi-12 вертолет
後型:Mi-17 вертолет
9. 目前除了美國俄羅斯還有哪個國家有四代戰斗機(四代是歐美的標准)
目前已經服役了四代戰機的只有美國,中國和俄羅斯則是試飛過四代機,但還沒服役,日本的心神(姑瞎手且算它是四代機吧)目前只有滑跑試驗,試飛日期一拖再拖至今還沒上天,伊朗也有F-313征服者戰磨褲嫌斗機,不過也只是做過地面滑行試驗,另外還有四代機研製計劃的國家有:瑞典的FS2020,韓國+印尼聯純陪合研製的KF-X,印度的AMCA、土耳其的TF-X,不過這些都還只是停留在計劃階段。
10. F-14戰斗機的發展沿革
1962年起,第二代噴氣艦載機F-4鬼怪II成為美國海軍標准艦隊防空戰斗機,配備先進的AIM-7麻雀半主動雷達制導導彈,續航時間3小時。但是在20世紀60年代後,蘇聯海軍逐漸擁有了遠洋作業能力,並且部署了相悶絕則當數量的陸基遠程轟炸機,其配備的反艦導彈對美航母編隊構成很大威脅。
剛服役的F-4難以擔負起攔截蘇聯遠程轟炸機的重任,另一方面在導彈萬能的錯誤導向之下,F-4沒有安裝傳統的機炮,缺乏最後的攻擊手段。這些都促使美國海軍開始尋求新一代的艦載戰斗機,而同時美國空軍要求研製一種以對地攻擊為主的超音速戰斗機,作為F-105的後繼機種。 由於美國海軍和空軍均尋求新的代替機型,考慮到美國防部要求在裝備發展過程中減少機型以節約經費,國防部長麥克納馬拉便將海空軍的需求合二為一,兩軍種的新機計劃被稱為TFX(實驗性戰術戰斗機——Tactical Fighter Experimental),並被賦予編號F-111。F-111主要有兩種型別,通用動力負責研製空軍型F-111A,格魯曼公司作為通用動力的子承包商負責研製海軍型F-111B。格魯曼的F-111B很快遇到結構超重問題,其最大彈射起飛重量達到35噸(上限28噸)。1965年5月,美國國會終止了F-111B計劃,F-111A則繼續發展成空軍的螞棚重型攻擊機。
F-111B項目夭折後,格魯曼自費進行替代方案的前期研究,確定了303方案。303方案繼承了F-111B的一些特點,包括可變後掠翼、休斯的AWG-9雷達火控系統和AIM-54不死鳥導彈以及普惠TF30-P-1渦扇發動機。
美國海軍經歷過F-111B的失敗後,認識到只有通過單獨招標才能獲得符合需要的防空戰斗機。1967年7月,美國海軍向各大公司發出了 VFX(VF-VESSEL FIGHTER-艦載戰斗機)的招標。經過競爭,1968年2月格魯曼公司的303E方案中標並獲得製造6架原型機/預生產型的合同,新機軍用編號是F-14。合同規定,1965年5月格魯曼公司向海軍提供12架原型機,作為研究和發展使用。1969年3月,303E作了一次重大的更動。雖然303E 原先採用的單垂尾和兩片可向外折疊的腹鰭在風洞實驗中證明能提供足夠的方向安定性,但美國海軍認為由於303E發動機間隔較遠,一但一台發動機熄火,單垂尾很難保持航向。因此格魯曼最後採用雙垂尾設計,並且考慮到航母甲板的可操作性而採用兩片較小的固定式腹鰭,F-14的氣動外形最終確定下來。 格魯曼先期製造的6架F-14原型機/預生產型海軍序列號從 157980~157985,在獲得合同21個月之後,1970年12月21日首架原型機 XF-14A(BuNo 157980)進行了首次飛行。由計劃試飛員威廉(William Millar)與格魯曼公司首席試飛員羅伯特(Robert Smythe)負責首飛,首次飛行短暫而順利,可變翼也維持在全開的狀態。但是在第二次飛行中,由於主液壓系統與第二套備用液壓系統同時故障,飛機墜毀在跑道盡頭,兩名飛行員彈射逃生。在首架原型機損失後,美國海軍又追加了6架預生產型飛機,序列號從157986~157991。這樣格魯曼公司共生產了12架原型/預生產型F-14A,其中第12架(BuNo 157991)替代墜毀的XF-14A繼續進行測試,後來改成F-14單座高速研究機,後又在NASA進行過大迎角飛行研究和尾旋改出研究。第7架成為F-14B的原型機。而被送到馬里蘭州的第10架原型機在馬里蘭州做飛行表演練習中墜毀。
第2架原型機於1971年5月24日首次試飛。 按照1969 年所簽定的合約,美國海軍向格魯曼公司訂購429架F-14A量產機,這些量產機是以固定價格成交,也就是說格魯曼公司宏殲得自行吸收通貨膨脹等額外成本。但是在20世紀70年代初期,惡劣的經濟情況導致格魯曼公司每交機一架,它自己也要貼錢進去。到1971年3月時,格魯曼公司已經承受不了這種損失,要求美國海軍重新訂合約。直到1973年,格魯曼公司才與美國海軍達成新的合約。從第135架量產機開始採用新的議價方式。而且美國海軍借給格魯曼公司兩億美金讓它周轉直到再議價成功為止。
但是這項借貸遭致批評,於是在1974 年時,美國國會投票通過不再借貸給格魯曼公司。由於伊朗巴列維政府也要采購F-14,於是伊朗銀行便借貸7,500 萬美金給格魯曼。美國銀行團也聯合貸款12,500萬美金給格魯曼周轉。F-14的量產計劃才得以繼續。
1972年秋天,位於穆古海軍基地(NAS Point Mugu)的VX-4作戰測試評估中隊(Operational Test and Evaluation Squadron)接收了頭三架F-14A戰機。這中隊專門負責戰術的發展,以及教範的建立。同年6月,位於邁拉瑪海軍基地的VF-124中隊開始換裝F-14A戰機開始艦上試飛。該中隊的主要工作是訓練合格的艦載機中隊飛行員。1972年10月配備艦隊試用,而頭兩個完成戰備的飛行中隊是VF-1以及VF-2中隊,全都在邁拉瑪海軍基地。F-14於1973年具備初始作戰能力。在1974年中旬,這兩個完成戰備的中隊就被調到企業號(CVN-65 Enterprise)航空母艦上了。
名字來意
「雄貓」是F-14戰機英文綽號「Tomcat」的翻譯。在F-14的東家美國格魯曼公司設計的作戰飛機中,大多都是以「貓科動物」來命名,如:FM2-Wildcat-野貓、F6F-Hellcat-地獄貓、F8F-Bearcat-熊貓、F7F-Tigercat-虎貓,而F-14-Tomcat-雄貓的稱呼來自支持「雄貓」戰機項目的兩個將軍。
F-14的早期發展中,美國海軍的兩位將軍托馬斯·摩爾(Thomas Moorer)海軍上將和托馬斯·康納利(Thomas F. Connolly)海軍中將是該計劃的堅定支持者,深信F-14戰機將會成為美國海軍最需要的戰斗機。命名該戰機綽號時便從兩位將軍的托馬斯中提取「Tom」,加上格魯曼傳統的貓科動物「cat」構成「Tom's cat」作為新機的綽號,意思就是「Thomas將軍的貓」。
之後,格魯曼公司索性把新機取名為「Tomcat」,而「Tom」一詞在英語中常用來表示雄性,「Tomcat」又有了一個響亮的中文譯名「雄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