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巴基斯坦和伊朗的關系
巴基斯坦和伊朗既是鄰國,又是波斯灣地區的伊斯蘭大國,在印巴分治巴基斯坦建國以後,巴基斯坦與伊朗建立了親密的盟友關系,兩國關系經歷了長期的考驗。但是隨著1979年伊朗原有政權的顛覆,巴伊關系也出現微妙的變化,再加上兩國在阿富汗有利益沖突,使兩國之間出現矛盾分歧,兩國關系變得越來越疏遠。
今天銘蘇先生就為大家簡單梳理一下兩國關系發生轉變的具體歷程和原因:
一、巴基斯坦和伊朗的蜜月期
1947年巴基斯坦建國,建國後的巴基斯坦與印度由於領土爭端問題爆發了三次戰爭,巴基斯坦由於國家實力比印度弱,所以巴基斯坦就需要加強同中東地區穆斯林國家的關系,以便獲得他們的理解、支持和援助。
同為伊斯蘭國家的伊朗,在印巴沖突中支持巴基斯坦,並向巴基斯坦提供了力所能及的援助。伊朗之所以積極發展與巴基斯坦的關系,一方面伊朗作為波斯人與阿拉伯國家存在矛盾,二來伊朗也面臨北部蘇聯的威脅,這使伊朗加強了同為伊斯蘭兄弟鄰國的巴基斯坦合作。早在1950年兩國就簽署了《友好條約》,1956年兩國成立了邊界委員會,共同勘測邊界,並簽署了兩國邊界劃分協定。
伊朗和巴基斯坦發展友好關系還有一個外部因素,那就是兩國都同美國建立了密切的盟友關系。二戰後,美國為了阻止蘇聯南下,美國同巴基斯坦建了密切的盟友關系,向巴基斯坦提供軍事、經濟援助。同樣,在中東地區美國扶持伊朗巴列維王朝,使伊朗和以色列成為美國在中東地區最重要的兩個盟友。由於伊朗和巴基斯坦都是美國的盟友,兩國之間的合作關系更為密切。
在70年代,隨著國際油價的大幅增長,伊朗獲得了巨額的石油收益,經濟實力增強後,通過購買西方國家先進武器裝備,伊朗成為中東地區的軍事大國。而巴基斯坦由於在第三印巴戰爭中被印度肢解,自身實力大幅削弱,這一時期伊朗向巴基斯坦提供了大量的經濟和軍事援助。
伊朗認為,如果巴基斯坦實力削弱,那麼印度和蘇聯就會威脅到伊朗的國家安全,所以伊朗支持巴基斯坦也是為了減少印度和蘇聯對自身的威脅。伊朗作為當時的地區大國,積極參與調解巴基斯坦與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之間的矛盾沖突,並對印度和阿富汗進行經濟援助,這個時期伊朗和巴基斯坦關繫上伊朗明顯占據主導地位,但是兩國的關系卻依然非常密切。
二、伊朗伊斯蘭革命後,巴伊關系開始出現裂痕
進入八十年代,伊朗和巴基斯坦都加速了伊斯蘭化進程,伊朗革命後建立了政教合一的伊斯蘭國家。巴基斯坦齊亞.哈克政權深受沙烏地阿拉伯瓦哈比教義影響,巴基斯坦伊斯蘭化過程中瓦哈比教義特徵引發了國內什葉派的不滿,從而加深了教派沖突。伊朗作為什葉派為主的國家,自然對巴基斯坦不滿。而且巴基斯坦與美國、沙特等國建立了廣泛的政治、經濟、軍事合作,這也使巴伊關系惡化。
八十年代發生的兩件大事對巴伊關系產生了影響,一是蘇聯入侵阿富汗;二是兩伊戰爭。
伊朗和巴基斯坦都反對蘇聯入侵阿富汗,因為蘇聯在阿富汗的軍事存在會影響巴伊兩國的國家安全。但是兩國在是否直接同納吉布政權談判以及蘇聯撤軍條件等問題上存在分歧。伊朗八十年代與鄰國伊拉克進行了8年的戰爭,這牽制了伊朗大量的精力,使伊朗對外活動處於低谷。而巴基斯坦被西方國家當作抵抗蘇聯南下的屏障,國際社會援助阿富汗的物資都要經過巴基斯坦進入阿富汗,巴基斯坦這時也接受了國際社會的大量援助。這一時期,盡管巴基斯坦和伊朗存在分歧,但是還保持了較為密切的關系。
90年代,伊朗調整了對南亞過國家的政策,開始加強同印度的合作。印度是一個南亞大國,也是世界能源消費大國,而且國防基礎要比巴基斯坦雄厚,伊朗同印度合作有著廣闊的前景。所以伊朗在尊重巴基斯坦在克什米爾問題上的利益關切的同時,積極發展與印度的政治、經濟合作,這引起巴基斯坦的不滿。事實證明,伊朗同印度的合作為伊朗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利益,此後印度變成了伊朗最大的石油出口對象。
伊朗和巴基斯坦在阿富汗問題上分歧也比較嚴重。伊朗在阿富汗抵抗蘇聯入侵時期就支持阿境內的什葉派武裝,在蘇聯撤軍以後,阿富汗遜尼派的普什圖人掌握國家政權,沙特和巴基斯坦支持阿富汗政權,引發伊朗的擔憂。美國和沙特在阿富汗實力的壯大會危及自己的國家安全,所以伊朗支持阿富汗境內的什葉派力量加強自己在阿富汗的存在。在希克馬蒂亞爾競選失敗以後,巴基斯坦開始支持塔利班武裝,這也引起伊朗的不滿。
這一時期,伊朗和巴基斯坦關系沒有以前那麼密切了,兩國教派沖突、阿富汗問題、伊朗加強同印度的合作、巴基斯坦同沙特和美國的密切關系,這些都導致伊朗和巴基斯坦之間不再是密切的盟友關系,兩國變成了既合作又競爭的關系。
不過,近期美國對伊朗實施經濟制裁,伊朗的處境非常不好,這也使伊朗不得不加強同周邊鄰國的合作,以化解美國的制裁。美國在反恐和阿富汗戰爭結束以後,巴基斯坦在美國的南亞戰略中的地位已經下降,美國削減了對巴基斯坦的軍事和經濟援助,加大對印度的扶持,這也使巴基斯坦對美國不滿。伊朗和巴基斯坦作為鄰國,還是有合作的現實需要。
② 巴基斯坦和伊朗成為親密的盟友,為何後來兩國疏遠了
巴基斯坦我們都很熟,和中國有著不錯的建交,我們親切的稱呼他為"巴鐵".而伊朗最近和美國事態嚴峻,劍拔弩張.可以說國際關系是水火不容.其實巴基斯坦和伊朗是鄰國,還都是伊斯蘭大國.起初是關系非常好的.但是在上世紀經歷一系列事件,兩國的關系逐漸生疏.
時間來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巴基斯坦伊斯蘭化過程中瓦哈比教義特徵引發了國內什葉派的不滿,從而加深了教派沖突.伊朗作為什葉派為主的國家,也對巴基斯坦產生了不滿.這使兩國的關系產生了裂痕.在90年代,伊朗改變策略,加深和和印度的合作,這自然引起了巴基斯坦的不滿.後來的阿富汗問題,伊朗支持阿富汗境內的什葉派力量,而巴基斯坦開始支持塔利班武裝,這也引起伊朗的不滿.導致兩個國家最終走上疏遠的道路.
③ 東亞國家伊朗、巴基斯坦為什麼戰爭不斷
因為兩個鍋家原來都是英國的殖民地,二戰後,英國人為的把他分為了兩個國家。在加上宗教沖突不斷,而且,孟加拉國原來叫東巴勒斯坦,和現在得巴勒斯坦是一個國家,也應為,印度搗亂而分裂了,
④ 同是伊斯蘭國家的巴基斯坦和伊朗,到底誰的軍事實力更勝一籌
伊朗和巴基斯坦作為陸上領國,又同為伊斯蘭國家,他們的軍事實力也被常常拿來做比較。但綜合考量下來巴基斯坦的軍事實力是要強於伊朗的。
其次,巴基斯坦在海軍、空軍方面都明顯對伊朗具有壓倒性的優勢。海軍上伊朗主要以小護衛艦加一些快艇為主,而巴基斯坦就有很多美式、法式艦艇,還與中國簽訂了很多護衛艦以及潛艇上的合同。並且一旦交付巴基斯坦海軍實力完全對伊朗形成壓倒性優勢。而空軍方面,伊朗更是沒有可比性,他們的戰績大都是老舊不堪的戰績作為主力,而巴基斯坦還擁有三代於三代改進型的F16以及和中國聯合生產的梟龍戰斗機等。
由此可見,雖然兩國的綜合國力都相差不多,但是軍事實力上巴基斯坦顯然要更勝一籌。
⑤ 印巴在克什米爾起沖突,為什麼伊朗會聲援巴基斯坦
因為伊朗和巴基斯坦同屬於伊斯蘭國家。更因為伊朗是世界上最大的伊斯蘭什葉派國家。而且伊朗和巴基斯坦的領土也相接壤。所以在歷史上這兩個國家的關系是非常親近的。而且巴基斯坦也得到過伊朗很多的軍事援助以及經濟援助。所以伊朗在這個時候聲援巴基斯坦也是很正常的。
不僅如此,這兩個國家關系友好的因素還有中國的身影。我們知道巴基斯坦是一個石油天然氣資源比較貧乏的國家而伊朗正好相反,所以巴基斯坦一直想要修建一條連接伊朗和中國的石油天然氣運輸管道,這樣巴基斯坦可以一邊獲取經濟發展所需要的能源一邊賺取不菲的過境費,所以出於經濟利益巴基斯坦也希望和伊朗加強合作關系。
⑥ 巴基斯坦和伊朗誰的軍事力量更強一些為什麼
伊朗一直是出風頭比較多的國家,在最近的敘利亞戰爭中,伊朗也是參與的比較多的一個國家。而與之相反的是巴基斯坦在最近幾年則是比較的低調。不過低調歸低調,在軍事力量上巴基斯坦可是絲毫沒有鬆懈過,畢竟宿敵印度一直在發展軍事裝備,印度現在已經成為全球排名靠前的軍事大國,巴基斯坦自然也不甘落後。當然伊朗在近些年也展示了自己的一些裝備,並且多次向美國示威,展示了自己的雄心壯志。那麼巴基斯坦和伊朗對比起來,誰的軍事力量更強一些呢?
⑦ 為什麼巴基斯坦、以色列、伊朗經常有戰爭
巴以戰爭的由來其實很簡單。猶太人是這片土地的原住民,後來阿拉伯人佔領了這里,猶太人流離失所。二戰後以色列在美國的支持下復國,當然,阿拉伯人拒絕猶太人回歸--雙方都認為這是自己的土地。我覺得以色列沒錯,以色列要是錯了的話,那我國的釣魚島是不是也錯了?巴基斯坦,主要是在克什米爾地區,當年英國分家的後遺症。這是兩種宗教信仰的沖突。甘地曾經努力把這種矛盾遮掩在統一的旗幟下--好想我國一樣。當時甘地失敗了。伊朗,主要是和伊拉克戰爭,要我評價說就是吃飽了沒事干。開戰之前兩國因為賣石油發了大財,於是有錢了,覺得自己有能力了,打吧,打到最後,一個是鶴,一個是蚌,「漁翁得利」
⑧ 伊朗和巴基斯坦為何拋棄前嫌停止軍事對抗,進行全面經濟合作
我覺得伊朗和巴基斯坦之所以停止雙方的軍事對立,是因為現在的時代主題就是和平。如果想要謀求國家的發展,就必須要有一個安穩的國際環境。
2、國際局勢
現在的國際局勢非常的動盪,美國自從新總統上任之後,對中東地區的問題就越來越激進。現在的伊朗跟美國的關系非常的惡劣,就在不久之前,美國還空降了3000大兵進入沙特幫助沙特對伊朗進行軍事威脅。所以現在的伊朗和巴基斯坦不能夠再進行內耗,他們兩個人作為中東國家應該一致對外。
綜上所述,巴基斯坦和伊朗進行休戰主要還是因為國際形勢比較的嚴峻,不能讓他們繼續任性地因為宗教問題產生內耗。
⑨ 在1988年有什麼樣的大戰爭
1980年-1988年,兩伊戰爭
制空權的爭奪
7架F-4E、165架F-5E/F、至少20架RF-4E以及80架F-14A。另外還有一個波音-707加油機機群和一個C-130E/H大力士運輸機機群。到了1979年,伊朗皇家空軍又追加了新的購買計劃:多達300架F-16A/B戰斗機以及7架E-3A預警機,關於第二批共計75架F-14A戰斗機的談判也在順利進行中。 與強大的伊朗空軍相比,伊拉克空軍就相形見絀了。伊拉克空軍始建於1924年,在此後的30年間,伊拉克空軍一直受到來自英國的影響,從軍制、組織及訓練模式,到裝備、戰術和作戰模式,全部英國化。直到1958年伊拉克君主制度被推翻,伊拉克空軍開始拋棄英國傳統,轉而全面學習蘇聯。1979年,巴格達與莫斯科簽署了一份份量很大的協議,協議的核心內容是蘇聯將向伊拉克空軍提供200架戰斗機及直升機,其中包括最新式的米-24雌鹿武裝直升機以及米格-25狐蝠戰斗機。為了得到這批先進的飛機,伊拉克人的付出是巨大的,他們被迫同意一個龐大的蘇聯「顧問團」隨米格-25一起進駐伊拉克,這些「顧問」負責維護並駕駛米格-25,他們與飛機一道駐扎在巴士拉附近的朔比亞空軍基地。 總之,在20世紀70年代末期,伊朗皇家空軍已經站在了成為世界一流空軍的門檻上,他們裝備的戰斗機性能在全球范圍內也是領先的。而伊拉克空軍僅僅還只是一支小型的地區性戰術空軍,他們最先進的飛機也不過是米格-23。
應該說,伊拉克很早之前就對他的東方鄰國抱有戰爭企圖,然後最終促使薩達姆·海珊作出入侵決定的原因還是發生在1979年2月的伊朗伊斯蘭革命:伊朗的君主制度宣告完結,伊斯蘭革命政權繼之而起,整個伊朗社會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局勢動盪不安。在這樣翻天覆地的社會變革中,伊朗空軍當然也不可能置身事外,從1979年到1980年的兩年時間里,伊朗空軍多次受到清洗,那些被認為「保皇黨人」,對新政權「不夠忠誠」的軍官全部被清除出去,被投入監獄或者直接處死。在一旁冷眼觀望的薩達姆·海珊認為他的時機到了,伊拉克人已經有了足夠的信心,准備好對這個他們此前一直不敢正眼相看,但現在已經是半死不活的對手發起攻擊了。
1980年9月22日下午,伊拉克對伊朗發起大規模入侵,數量龐大的伊拉克陸軍裝甲部隊蜂擁攻入伊朗西南部胡齊斯坦省。伊拉克空軍也同時展開行動,巴格達時間正午12時整,伊拉克空軍出動192架包括米格-23BN、米格-21、蘇-7、蘇-20、獵人、圖-16、圖-22以及伊爾-28在內的各型戰斗機、戰斗轟炸機和轟炸機,對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空軍中部和西部的主要基地發起了兩個波次的空襲。參與空襲行動的伊拉克戰斗轟炸機全都裝備精良,是伊拉克空軍的一時之選。然而盡管如此,從戰術角度上來說,這些飛機對地攻擊的性能不足,無法完成既定的「將伊朗空軍摧毀在地面上」的任務。同時,駕駛這些戰斗轟炸機出擊的伊拉克飛行員們也都普遍缺乏足夠的訓練,更不用說戰斗經驗了。各種因素加在一起,使這次本應該大獲全勝的空中突擊戰役草草收場,取得的戰果少得可憐。
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空軍的報復來得迅速而且猛烈,僅僅在伊拉克空軍第一波空襲的4個小時之後,4架伊朗F-4鬼怪戰斗轟炸機就空襲了巴格達南部的拉希德空軍基地。次日(9月23日)清晨,根據伊朗皇家空軍時代所制定的應急預案,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空軍出動140架以上的F-4D/E鬼怪、F-5E/F虎II以及F-14雄貓戰斗轟炸機對伊拉克展開了殘酷無情的空中反擊。第一波空中反擊持續了一周左右,在這段時間里,每一天的清晨,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空軍都要出動大批戰斗轟炸機編隊空襲伊拉克,系統地、有計劃地摧毀其煉油廠、戰爭物資生產工廠以及軍事設施。伊朗強大的空中攻勢壓得伊拉克空軍抬不起頭來:僅僅在9月25日一天,就有5架伊拉克空軍的米格-21和米格-23在巴格達附近發生的空戰中被擊落,而伊朗方面只有兩架F-4鬼怪被擊傷。伊拉克被迫將大部分的飛機緊急疏散到約旦、沙烏地阿拉伯等鄰國去避難。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伊拉克對伊朗的突然襲擊挽救了伊朗空軍。為了應付伊拉克空軍的軍事壓力,大批由於政見不同而被投入監獄的伊朗空軍軍官被釋放出來,這些業務熟練的飛行員和指揮官同他們的同事一起並肩戰斗,重新撐起了伊朗空軍的脊樑。他們是伊朗的無價之寶,在兩伊戰爭中一直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從1981年開始的一年多時間里,無論是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空軍還是伊朗陸軍,對伊拉克軍隊的攻擊只限於支援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IRGC)作戰。事實證明,伊朗空軍的實力依然強大,他們對於革命衛隊的空中支援是不可或缺的。在奪回霍拉姆沙赫爾城的戰役中,以及在1982年最終將伊拉克軍隊全部趕出伊朗境內的戰役中,伊朗空軍和伊朗陸軍航空兵部隊一起,給伊拉克地面部隊以沉重打擊,摧毀大量的伊拉克坦克和裝甲車輛。
到了1984年,伊朗陸軍已經整編完畢,准備好發動一場新的戰役了,這次戰役的名字被定為「凱巴爾」,這次戰役的主要作戰意圖包括:在伊朗陸軍航空兵大規模空中火力的支援下,快速進軍通過霍威澤沼澤地帶;攻佔巴士拉以北30英里的馬基奴油田;戰役的最終目標是切斷巴格達與巴士拉——這個伊拉克第二大城市——的聯系。雖然困難重重——主要是由於缺乏飛機零部件,但伊朗陸軍航空兵還是全力出擊,他們平均每天要出動一百餘架次的飛機來支援這次戰役,然而,對於一場大規模的戰役來說,這個數字還遠遠不夠。此消則彼長,由於伊朗陸軍航空兵缺乏力量,再加上伊朗地面部隊的防空武力不足,伊拉克空軍和伊拉克陸軍航空兵的作戰飛機得以一展身手,在南部戰線貧瘠的荒原上對伊朗人進行集中火力打擊。
在同一年,兩國還在波斯灣的海面上打了另外一場戰役——「襲船戰」,比起發生在正面戰場的戰役來,由於有很多國家的船舶被兩伊空軍的戰斗機擊沉或擊傷,因此「襲船戰」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實際上,從1981年秋天開始,兩伊空軍就已經開始對波斯灣的對方船隻進行空襲了,到了1984年,為了「切斷伊朗的石油出口路線,從經濟上打擊伊朗」,伊拉克開始大規模地襲擊屬於伊朗的油船。但是襲擊海上目標並不象轟炸地面目標那麼簡單,要成功地擊沉敵艦船,除了需要昂貴的武器系統——包括精密的反艦導彈以及載機——以外,反艦導彈載機和為其護航的戰斗機之間的技戰術配合也必須是完美的。然而對於伊拉克空軍來說,從武器和戰術這兩項指標上來說,他們都達不到要完成任務所必須的水平。因此,雖然主動發起了「襲船戰」,但伊拉克卻一直沒有取得預期的戰果,反而遭受了巨大的損失。對於伊拉克來說,他們對「襲船戰」所產生的後果中唯一滿意的方面就是使兩伊戰爭國際化,這對他們來說是有利的,因為「伊朗對波斯灣航運的威脅」,海灣各國可以順理成章地向伊拉克提供經濟援助了。
在1985年這一整年中,兩伊空軍之間的空戰主要是圍繞「襲船戰」發生的,雙方的戰斗機忙於在波斯灣上空轟炸對方的油輪和貨輪以及為己方船舶護航,在你來我往的空襲中雙方的戰斗機難免相遇,從而導致激烈的空戰。而在正面戰場上,由於地面戰況逐漸趨於平穩,雙方的空軍也沒什麼大的動作,發生空戰的機會不多,戰局乏善可陳。 同時在這一年中,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空軍繼續得到加強,通過一系列地下的交易,他們從美國和以色列秘密地獲得包括戰斗機配件在內的戰略物資。在此後的兩、三年中,這些秘密的武器來源一直在源源不斷地向伊朗軍隊的血管中輸血,支持他們把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打下去。關於這些武器交易的內幕,除了少數被揭露出來——比如「伊朗門事件」——以外,大部分還被封存在各個相關國家的秘密文件保險箱中,不為大眾所知。 1986年,通過整補、訓練和重新組織,實力得到加強的伊朗軍隊發起了兩伊戰爭中最成功的一次戰役:「曙光8號」。「曙光8號」攻勢的作戰目標是伊拉克南部的法奧半島,伊朗軍隊於1986年2月9日夜發起了全線進攻,從一開始就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伊朗不僅僅完全佔領了法奧半島的全部領土和港口,而且還在戰斗中重創了伊拉克陸軍和空軍。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空軍和伊朗陸軍航空兵在攻勢中表現出色,集中火力打擊了伊拉克軍隊,而且自1980年改變作戰戰術以來首次大規模深入伊拉克境內進行空襲作戰。這其中最出色的一次空襲發生在2月15日,4架F-4鬼怪式戰斗轟炸機在沒有空中加油的情況長途奔襲,轟炸了伊拉克境內縱深達600公里的H-2空軍基地。 然而就在這一年,戰局出現了新的變化,優勢開始向伊拉克一方傾斜。變化的原因主要來自於伊拉克空軍內部。經過長時間的苦苦哀求,伊拉克空軍的領導人們終於說服了薩達姆·海珊,讓他放棄了對具體戰術細節的指導。象一切大獨裁者一樣,薩達姆自認為是無所不通的戰爭天才,從1980年戰爭爆發時開始,他幾乎每一天都要過問伊拉克空軍的作戰計劃,這些方案大多數都是荒謬的,然而伊拉克飛行員卻不得不機械地在戰場上執行他制訂的方案,直到被伊朗人擊落。或許是薩達姆對於「指揮藝術」感到了厭倦,總之,到了1986年底,薩達姆·海珊終於稍稍放鬆了對空軍的控制,開始讓職業軍人來指揮具體的戰斗。另外,由於蘇聯的國內經濟遇到了困難,為了從武器出口方面獲益,他們逐漸放開了對於高技術出口的限制,開始向伊拉克出售更先進的飛機和導彈。同時,法國人也在積極地幫助伊拉克空軍訓練飛行員和機械師,並且不斷地出謀劃策,告訴伊拉克人應該怎麼樣對付伊朗的美式飛機和戰術。 伊朗人很快感受到了伊拉克空軍的進步,從1986年晚些時候開始一直到戰爭結束,伊拉克空軍避實就虛,不再努力空襲伊朗境內的軍事目標,而是著重打擊伊朗的經濟基礎設施,他們的目標是從根子上摧毀伊朗的戰爭潛力。在得到了新式的蘇制、法制甚至美製的武器裝備之後,伊拉克空軍重新振作起來,很好地貫徹了這一作戰意圖,取得了相當的成功,當然,他們也相應地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兩伊戰爭的最後階段對伊朗來說是極為不利的,1988年7月3日,伊朗航空公司的空中客車A300客機被美軍擊落;伊朗軍隊士氣低落,陸軍航空兵在中部戰線遭到重大損失;7月19日,兩架F-14A戰斗機被伊拉克幻影F.1EQ-6擊落,伊朗人最後的王牌也「失效」了。
在兩伊戰爭中,空軍力量的使用對戰爭的進程起到了決定性的影響,然而遺憾的是,至今人們對於這場戰爭中的空戰研究甚少。在這場大空戰中,歷史上第一次,雙方的空軍都在空戰中大規模地使用了中程空對空導彈,另外遠程空對空導彈——AIM-54不死鳥
首次在實戰中使用,並且取得了驚人的戰果,有好幾次,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空軍的F-14A在最大射程發射了這種導彈,成功地擊落了以極高高度和速度飛行的伊拉克米格-25戰斗機。此外,在這場戰爭中,為了避開伊朗防空火力的威脅,伊拉克空軍首次在空襲中嘗試使用了「小編隊中空突防」戰術,並配合大量使用遠距離空對地武器,而不是傳統上的「低空快速突防」戰術。在兩伊大空戰中,伊朗人首次使用武裝無人機襲擊了伊拉克的地面目標,這是空戰史上無人機第一次被直接用於攻擊對方的行動。到了戰爭的最後階段,雙方的空軍都大量在實戰中使用電子戰設備,在1988年的幾次空戰中,電子戰設備的功能決定了空戰的勝負以及參戰飛行員的生死。
除了在空軍戰術方面所呈現出的一些特點以外,兩伊戰爭還有其他一些很顯著的特點:在戰爭史上,參戰雙方首次相互攻擊了對方的核反應堆;參戰雙方首次相互地、大規模地使用地對地導彈襲擊對方,目的是在對方民眾中製造恐懼,這一作戰方式是從二戰時的納粹德國一脈相承的,遲至九十年代初第一次海灣戰爭時期,薩達姆的伊拉克仍然在延續這一做法。
兩伊戰爭是二次大戰以來中東地區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大規模戰爭,它是一個大型的武器實驗場,眾多最新式的美製、蘇制和法制的戰斗機、直升機、坦克、導彈及其他武器都在兩伊戰爭中被首次大規模投入實戰。然而,長期以來,這場戰爭卻為國際社會所忽視,有限的關於它的報道也大多是道聽途說的不實之詞,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伊朗和伊拉克在戰爭中兩敗俱傷,因此戰後都沒有大張旗鼓地進行宣傳;另一個原因在於國際社會低估了兩個參戰國家的實力,認為他們雖然擁有高技術的武器裝備,但是卻沒有打一場現代化戰爭的能力。
兩伊戰爭的影響是深遠的,拋開伊朗不談,由於軍費過度透支,造成了伊拉克戰後經濟上的困窘。為了擺脫沉重的債務,戰後沒多久,薩達姆就將目光投向在兩伊戰爭中一直全力支持他的小兄弟——科威特。 萬事依賴美國的結果自然而然地造成了伊朗皇家空軍在70年代獨立作戰能力的低下,為了解決這個嚴重的問題,在國王的親自主持下,伊朗皇家空軍制定了一個詳細的自強計劃,准備從80年代開始著重發展空軍的基礎設施。這個計劃包括初步構建獨立自主的飛機製造工業,建立獨立的人員培訓體系等等。為了准備實施這一計劃,伊朗皇家空軍在70年代中後期向美國購買了大量的飛機零配件以及武器彈葯作為儲備,以防備在建立自主軍事航空工業的進程中出現空軍裝備青黃不接的情況。伊朗人這樣做的另外一個原因是由於1973年的「贖罪日戰爭」,以伊朗國王為代表的伊朗決策者們震驚於以色列在戰爭初期的慘敗,他們認為這是因為以色列人過分依賴於美國援助的結果。
有鑒於此,伊朗人制定了一個扎實的武器購買計劃,其目標為:「即使在外援斷絕的狀況,也可以在一場激烈的長期消耗戰爭中支撐數月或者更長時間」。事實證明,這個計劃是極有戰略眼光的,在兩伊戰爭的前期和中期,伊朗軍隊所使用的武器大部分是在70年代根據這個計劃購買並存儲起來的,一直到80年代中期,伊朗伊斯蘭空軍所使用的和導彈仍然來自於這批存貨,雖然由於儲存時間過長,在使用這些武器時出了一些問題,但是伊朗人仍然依靠它們在戰場上壓制了伊拉克軍隊。
除了武器裝備上的全面西方化以外,在人員培訓上伊朗人也很注意同西方國家的交流。伊朗皇家空軍經常與美國海軍和空軍、英國皇家空軍、土爾其空軍以及巴基斯坦空軍舉行聯合軍事演習,此外,他們還把最好的飛行員派到美國和以色列去受訓。總之,在指揮系統、飛行員以及工程技術人員的培訓方面,伊朗皇家空軍都力求做到精益求精。
伊拉克空軍的苦心經營 盡管1958年卡塞姆軍人起義成功後,伊拉克開始全面學習蘇聯關於空軍的理論,但是在60年代初,伊拉克空軍還是向他們的老東家——英國購買了60架霍克獵人式戰斗機,這是因為伊拉克人對於蘇制戰斗機一直不甚滿意,因此他們一直努力嘗試向西方國家購買武器裝備。然而由於種種原因,伊拉克人購買美洲虎攻擊機、隼式教練機以及幻影V戰斗機的努力最終都歸於無效。直到1977年,伊拉克空軍才開始從法國大規模進口戰斗機及直升機。 伊拉克空軍從建立之初就一直處於與外部世界半隔離的狀態,缺乏與國外同行之間的交流。此外由於伊拉克上層統治者對於空軍的不信任,伊拉克空軍中的中高層軍官常常成為政治斗爭的犧牲品,伊拉克空軍內部將領之間也是明爭暗鬥,內耗嚴重。另外蘇聯提供給他們的武器又都是二流貨……各方面的因素加在一起,長期以來,伊拉克空軍的戰鬥力一直處於比較低下的水平,根本不足以保衛本國廣闊的空域。無奈之下,伊拉克空軍不得不向印度空軍——而不是蘇聯——尋求幫助,在70年代中,伊拉克飛行員的訓練基本是在印度人的幫助下進行的。
到了1979年,伊拉克空軍對印度的依賴稍微減輕,因為巴格達與莫斯科簽署了一份份量很大的協議,協議的核心內容是蘇聯將向伊拉克空軍提供200架戰斗機及直升機,其中包括最新式的米-24雌鹿武裝直升機以及米格-25狐蝠戰斗機。為了得到這批先進的飛機,伊拉克人的付出是巨大的,他們被迫同意一支人數眾多的蘇聯「顧問」隊伍隨米格-25狐蝠一起進駐伊拉克,這些「顧問」負責維護並駕駛米格-25戰斗機,他們與飛機一道駐扎在巴士拉附加的朔比亞空軍基地。 在與伊朗的戰爭之前,伊拉克空軍有限的一些實戰經驗來自於對以色列的戰爭,以及對付北方庫爾德人的低強度戰爭。伊拉克空軍參加了1967年及1973年兩次中東戰爭,但是他們從前一次戰爭中幾乎沒學到什麼,而在1973年,他們得以近距離地了解戰爭。伊拉克空軍派出了幾個中隊參加了「贖罪日戰爭」,從這場戰爭中他們深切地體會到:要想打一場現代化空戰並且獲勝的話,他們必須緊緊地拉住蘇聯人和自己站在一起。
蘇聯入侵阿富汗
阿富汗是一個中亞內陸國家,是蘇聯和中國的鄰國。具有極重要的戰略地理位置。從1973年至1979年9月,蘇聯在阿富汗先後發動了3次政變,扶植傀儡政權。但是1979年第3次政變後上台的阿明政府仍是一個風雨飄搖的政權。阿明政府為鞏固自己的統治,清洗了人民民主黨內更為親蘇的旗幟派人士。蘇聯統治集團因此認為自己對阿富汗的控制受到了嚴重威脅。9月底,勃列日涅夫決定對阿富汗進行武裝干涉。
蘇聯先是派人到阿富汗搞掉了阿富汗保安部隊的負責人、軍隊的總參謀長和阿明的侄兒、堂弟,12月下旬又以欺騙手段解除了喀布爾軍隊的武裝。27日晚,蘇聯撕毀1978年12月與阿富汗簽訂的《蘇阿友好睦鄰合作條約》,出動近10萬大軍入侵阿富汗,侵佔喀布爾,並發動了第4次政變,推翻阿明政權,處死阿明全家,扶植親蘇的旗幟派領導人、當時在國外當大使的卡爾邁勒上台,出任人民民主黨黨中央總書記兼政府總理。
蘇聯的武裝入侵,給阿富汗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並嚴重威脅亞洲和世界和平。阿富汗人民建立了許多抵抗組織,武裝抗擊入侵者。到1980年,全國抗蘇武裝力量已達10萬人以上,控制了全國75%的農村和地區。世界絕大多數國家強烈譴責蘇聯侵佔阿富汗。1980年1月14日聯合國第6屆緊急特別會議通過決議,要求蘇聯軍隊立即無條件地和全部地撤出阿富汗。蘇軍在阿富汗傷亡達3萬多人。
戈爾巴喬夫上台後,決定從阿富汗撤軍。1988年4月14日日內瓦協議簽字,規定蘇自當年5月15日開始撤軍,9個月內撤完。 1989年蘇聯軍隊全部撤出了阿富汗。
⑩ 伊朗,阿富,巴基司坦近幾年有過戰爭嗎
伊朗最近的戰爭是伊朗和伊拉克之間的兩伊戰爭巴基斯坦最近的戰爭是當年的印巴戰爭而阿富汗最近的戰爭是一直不斷除了河前蘇聯戰爭以外還和美國發生過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