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兩伊戰爭伊拉克戰敗,僅僅是因為軍事實力不足嗎
伊拉克與伊朗打了8年的戰爭,可以說不分勝負,而伊拉克同英美聯軍打了2個月,卻被迅速擊潰,兩場戰爭為何會出現迥然不同的結局呢?銘蘇先生認為,兩伊戰爭和海灣戰爭之所以會出現不同的結局,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伊拉克經過8年兩伊戰爭,實力已大幅削弱。
第三、伊拉克的軍事戰爭思想已經遠遠落後於美軍的戰爭思想。
戰爭的勝負武器的先進程度固然非常重要,但是一個國家軍事作戰的思想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沒有先進軍事思想的指導,那麼即使有再多的人,面對的是高度機動靈活的美軍新式打法,根本無招架之力。而當時的伊拉克軍隊還停留在傳統的軍事作戰思想上,比如陣地戰、防禦戰等戰術思想,就連裝甲集群突擊作戰都沒有進行過,這與美軍的新式作戰方式相距甚遠。也正是伊拉克做了美軍的實驗品,才引起很多國家的高度重視,對傳統的軍事作戰思想進行革新,發揮各兵種的優勢,注重海陸空三軍的協同作戰和高科技戰爭,從而提升軍事作戰水平。
⑵ 伊朗和伊拉克矛盾由來已久,持續8年的兩伊戰爭為何會爆發
第2次世界大戰之後,當今世界一共發生過兩場持續數年之久的高烈度戰爭,這兩場戰爭分別是發生在東南亞的越南戰爭和發生在中東地區的兩伊戰爭。而且十分有趣的是,這兩場戰爭的直接參與者,伊拉克和越南都先後以“世界第三大軍事強國”自稱。
兩伊戰爭
在這種情況和心態之下,最終愈演愈烈的兩伊邊境沖突演變成兩國之間的全面戰爭。1980年9月17日,隨著伊拉克總統薩達姆宣布廢除兩國邊界劃分的《阿爾及爾協議》,收回阿拉伯和全部主權,同時,命令對伊朗軍事目標發動威懾性打擊,揮師進入伊朗領土,兩國之間的持續8年之久的戰爭全面爆發。
⑶ 兩伊戰爭的來龍去脈是什麼
我們能夠生活在這樣和平、穩定和繁榮的環境裡面是一種幸福,但這個世界依然有戰火硝煙,依然有人無法滿足基本生活的需求,徘徊在生死邊緣上,這種對比越發凸顯和平的美好、戰爭的殘酷,更使我們珍惜現下的生活。今天我們來說的就是持續八年之久的兩伊戰爭,直到現在那場戰爭的影響依然存在,那麼這場戰爭的歷程是如何的呢,我們一起來看看。
最後誰也沒有在這場戰爭中討得便宜,兩伊雙方又恢復到戰前的狀態,不過在這八年裡面,他們每個人深陷戰爭的痛苦中,沒有誰能夠獲得幸福,美好的生活也被打破無法重來,八年的光陰就這樣浪費在仇恨和武器裡面,真的不值得。
⑷ 伊拉克和伊朗之間的戰爭,為什麼會打了八年之久
因為雙方的軍事實力都彼此相當,而且在很多的方面都存在著分歧,薩達姆本想趁著伊朗政權不穩的時候,迅速的將霍梅尼打下台,結果卻落入到戰爭的深淵中,兩伊戰爭持續了八年。
三、在薩達姆的計劃中,本來很快的就能擊潰伊朗,但是現實非常的殘酷,雖然伊朗的軍事實力並不如伊拉克強大,但伊朗依靠著有利地形和伊拉克不斷的開展著襲擊戰,人海戰術,陣地戰,防禦戰等多種戰法,由於雙方的士兵軍事素質比較差,所以戰爭一直持續了八年,雙方兩敗俱傷,除此之外,沒有任何的利益,兩國消耗了大量的財力和物力,尤其是伊拉克,直接負債約700多億美元,造成數十萬人民的傷亡,直接和間接經濟損失高達幾千億美元,這場戰爭直接導致國家經濟衰退,沒有真正的勝利者。
⑸ 上世紀伊朗和伊拉克為何會爆發持續八年之久的「兩伊」戰爭
長期以來,兩伊存在領土糾紛、民族和教派矛盾。1971年初,雙方發生邊境沖突。1975年在阿爾及利亞總統布邁丁的斡旋下,兩伊簽訂《國界和睦鄰條約》(即《阿爾及爾協定》),規定的阿拉伯河主航道中心線為界,伊朗同意將克爾曼沙赫省的約300平方公里的土地劃給伊拉克。兩國矛盾有所緩和,但未真正解決。伊朗一直未履行上述承諾。1979 年2月,霍梅尼在伊朗執政後,兩伊關系急劇惡化。1980年初,伊拉克宣稱要廢除邊界協定,雙方邊境沖突逐步升級。
1979年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伊朗政府強調要向所有伊斯蘭國家「輸出原教旨主義的伊斯蘭革命」,公開號召占伊拉克人口60%的什葉派「進行伊斯蘭革命」,推翻伊拉克現政權建立「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則支持伊朗境內少數民族如庫爾德族的民族自決要求。海珊試圖完全控制位於波斯灣西北部的阿拉伯河,該水道是兩個國家重要石油出口通道。美國為薩達姆提供武裝並支持其向這一有爭議的地區發動進攻,試圖以此遏制剛剛通過革命上台並強烈反美的伊朗政權。 而在1975年,美國國務卿基辛格曾支持伊朗國王對當時在伊拉克控制下的水道發動進攻。伊拉克和其他阿拉伯國家還擔心伊朗1979年二月革命產生的武裝政權向周邊地區擴散。導致兩伊戰爭的另一因素是兩國領導人的野心。伊朗宗教領袖霍梅尼試圖將他領導的伊斯蘭原教旨主義運動推廣到整個中東地區。不過由於伊朗革命才成功不久,這方面的嘗試還十分有限。 對薩達姆而言,他掌權時間不長,正試圖使伊拉克獲得地區霸權地位。伊朗戰爭的成功可以使得伊拉克成為海灣地區的霸主並控制石油貿易。軍隊內部清洗和美製裝備零件嚴重缺乏都很大地影響了伊朗曾經強大的軍力。另外,阿拉伯河地區的伊朗防禦也很薄弱。隨著政治、宗教的矛盾激化和邊界武裝沖突的加劇,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利用伊朗支持的對當時伊拉克外長阿齊茲的刺殺企圖為借口,抓住機會發動進攻,至此兩伊戰爭就全面爆發了。自從戰爭爆發後,引起了世界人民特別是阿拉伯國家的密切關注。
⑹ 伊拉克和伊朗之間為何會進行長達8年的戰爭
1980年,中東這個“火葯桶”又一次被點燃,使得海灣地區成為全世界所關注的熱點中的熱點。9月22日凌晨,伊拉克軍隊突然向伊朗發起了全面進攻,在一周之內深入伊朗境內15-30公里,打得伊朗軍隊措手不及。一些軍事分析家、政治家和新聞記者據此預言,訓練有素、裝備精良的伊拉克軍隊只需幾個星期就能贏得戰爭。但恰恰相反,這場戰爭成了一場拉鋸式的消耗戰,一打就是8年之久。
這場戰爭的爆發既有歷史原因也有現實原因,這中間還夾雜著民族糾紛、宗教矛盾、領土爭端、個人恩怨等,使得戰爭的原因更加紛繁復雜。伊朗人多數是波斯民族,伊拉克人是阿拉伯民族,在現代歷史上,兩個民族曾多次兵戎相見,相互都有被統治的經歷,都視對方為宿敵,結怨很深。圍繞半條阿拉伯河的主權歸屬問題,兩國鬥了70年。
1983年到1998年期間,戰爭同時在陸上和海上展開。陸上戰斗大多是“襲城戰”,在海上雙方展開了“油輪戰”。這不僅給兩國的經濟造成巨大的損失,也給中立國的油輪帶來嚴重的威脅。美蘇兩國以此為借口,爭相護航,並在海灣地區明爭暗鬥,使海灣局勢進一步復雜。
兩伊武裝沖突,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嚴重關注,1987年7月20日,聯合國安理會全體一致通過了要求伊朗、伊拉克立即停火的決議,即598號決議。伊拉克在第二天就作出了反應,表示歡迎安理會的決議。
一年之後,伊朗迫於戰爭形勢非常不利,在國際上形象孤立,國內經濟衰敗、政局不穩,人民厭戰情緒加劇,軍隊損失慘重,於1988年7月18日,宣布接受598號決議,霍梅尼說:“接受這一現實比喝毒葯還要厲害,為了使真主滿意,我要把它喝下去。”兩伊終於在血戰8年之後實現停火。
戰爭沒有解決兩國之間的爭端,一場戰爭,兩個輸家。
⑺ 兩個超級富國,打了8年無意義戰爭,為何都成了「窮光蛋國家」
因為這八年裡面大家誰也不讓誰,都想打贏對方,好取得更多的領土,可是雙方都沒有想到一個問題就是大家的實力都差不多,打起來的結果就是兩敗俱傷,所以後面伊拉克和伊朗變成窮光蛋。
最恐怖是雙方為了打贏對方消耗了國家大量的財力物力人力,可以說兩個國家打了一次就雙雙把手回到解放前,妥妥高富帥變窮小子。加上伊拉克和伊朗到了後期為了一口氣,跟其他國家借了很多錢來打仗,也導致雙方國家的外債累累,短時間是不可能會翻身的。
⑻ 兩伊戰爭成二戰後最慘烈戰爭:雙方死亡近百萬
兩伊戰爭,是發生在伊朗和伊拉克之間的一場長達8年的邊境戰爭。
伊朗和伊拉克在地理位置上都屬於西亞。伊拉克與伊朗之間的領土糾紛已有百餘年的歷史,加上兩國長期存在著民族矛盾、宗教分歧,又都想稱雄海灣地區,因此雙方關系一直緊張,小的邊界沖突不斷。
1980年9月下旬,伊拉克趁伊朗在霍梅尼上台後政局動盪,經濟惡化,軍心不穩,伊(伊朗)美斷交的時機,對伊朗發動了旨在收復失地、打擊霍梅尼輸出革命、爭奪海灣霸權的戰爭。戰爭長達8年,成為繼越南戰爭外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戰爭。
整個戰爭程序可分為:第一階段,伊拉克進攻,伊朗防禦;第二階段伊朗由戰略相持轉為戰略反攻,伊拉克喪失戰場主動權;第三階段伊朗進攻,伊拉克防禦。兩伊戰爭實際上是一場「馬拉松」式的消耗戰。
伊拉克從蘇聯獲得了非常大外交和軍事上的支援。 *** 國家主要是科威特和沙烏地 *** 則提供了經濟援助。另外,美國也偏向伊拉克,向其提供武器和經濟援助。自1985年起,美國在出售給伊拉克武器的同時也出售給伊朗。
這場戰爭進行得十分慘烈。當時自吹的世界軍事強國,動用了除原子彈以外的所有先進武器(包括化學武器)。但戰爭雙方都經常使用類似於一戰中的人海戰術攻擊。因此,這場戰爭被世界軍界評論為「先進武器打低水平戰爭」最典型範例。
1982年6月,伊朗發動的一系列反攻奪回了伊拉克在戰爭初期佔領的土地。伊拉克鑒於大概被徹底打敗,向伊朗提出休戰的建議。此時,伊朗試圖打垮伊拉克政權,因此拒絕了這一建議。這樣導致戰爭又進行了六年。在此期間,西方海軍力量介入該地區,試圖保護海灣航道暢通。由此導致伊拉克導彈攻擊美國斯塔克號護衛艦;以及美國文森斯號巡洋艦擊落伊朗民航客機,290名乘客和機組人員喪生。
為使兩伊戰爭盡快結束,聯合國安理會於1987年7月20日通過了要求兩伊立即停火的第598號決議。伊朗被迫於1988年7月18日宣布,同意接受聯合國安理會598號決議。8月20日,兩伊雙方實現停火,持續八年的兩伊戰爭終於落下了帷幕。
兩伊戰爭前後歷時7年又11個月,是20世紀最長的戰爭之一。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持久和最殘忍的地區沖突。是一場演繹了八年的災難,是一場對雙方來講都得不償失、沒有勝利者的戰爭。
戰爭結束時,兩國的分界線恢復到了戰前的情況。
戰爭使兩國經濟發展計劃至少推遲20至30年。兩個國家都受到慘重損失,經濟發展停滯,石油出口驟降。
這場戰爭前,伊拉克的外匯盈餘近400億美元,戰爭結束時,它的外債是800億美元。戰爭中,伊拉克的死亡人數是18萬、傷25萬,直接損失是3500億美元。伊拉克有些地方鮮有完整的家庭,一家失去幾個親人的屢見不鮮。伊朗也欠外債450億美元,死亡70萬、傷110多萬,僅德黑蘭就有20萬婦女失去丈夫,直接損失3000億美元。
僅首都德黑蘭在八年戰爭中,全市遭受導彈133枚,死1700人,傷8500人。伊朗一軍方人士告訴前去采訪的記者:一個導彈,一個「化彈」(化學武器),成了戰爭後伊朗的致命傷。導彈動搖了民意,「化彈」渙散了軍心。1988年初夏,伊拉克為迫使伊朗接受停火,在戰場上大量使用化學武器,到處施放「化彈」,毒煙彌漫,天空都變了顏色,無數士兵中毒後失明、聾啞,就連死狀也讓人慘不忍睹。火焰噴射器將人燃成了一團蜷曲的焦灰。
生命在戰爭中枯萎,希望在戰火中破滅。和平與發展是如今時代的主流,國際組織和大國應致力於通過政治談判和協商的途徑解決地區沖突,建設和諧世界。
⑼ 伊拉克和伊朗打8年兩伊戰爭都不倒,為何在海灣戰爭中簡值不堪一擊
伊拉克在海灣戰爭中,被以美國為首的32國聯軍輕松擊潰,很大原因是因為伊拉克經過長大八年的兩伊戰爭,早已經筋疲力盡,國內經濟停滯不前,武器也是大部分處於損耗維修狀態,其次聯軍不論是戰術方面,還是實力方面都是遠遠強於伊拉克方面。當然還有更多細節,這些也決定了伊拉克在這場戰爭中處於劣勢,以下只是列舉個人認為能起到決定作用的原因。
最後伊拉克對於聯軍實力的存在低估的可能性,畢竟在兩伊戰爭過後,伊拉克的確有點自信心膨脹。其實兩伊戰爭中對戰雙方實力相差不多,而且在聯軍眼裡,伊拉克的戰術也是被摸得一清二楚,毫無秘密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