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伊朗門事件是怎麼回事簡潔一點
伊朗門事件:由以色列牽線搭橋的武器人質和麥克法蘭出訪德黑蘭的秘聞一經之於眾,舉世嘩然,里根在美國國內受到廣泛指責,他遇到自己的「水門事件」。1985年6月,美國環球航空公司飛機上的人質從大馬士革回到美國,這件事使美國意識到,實際上是伊朗在背後牽線的結果。由此,美政府就想到要了解伊朗的宗教領袖,能否對黎巴嫩施加影響,促使在黎被扣押的美國人質恢復自由。通過中間人進行試探,伊朗暗示,期望得到前國王巴列維在美購買的一批戰斗機的零部件,以便恢復使用這些早以擱置的飛機。因美國同伊朗中斷關系6年,正當白宮苦於無從下手時,以色列外交部辦公廳主任戴維在總理佩雷斯同意下,向美政府提議,利用一個在伊朗長期活動的軍火商考柏,寧格蒂在該國的廣泛聯系,來為華盛頓服務。這個建議得到當時還在擔任總統安全顧問的麥克法蘭的同意之後,經里根總統批准,開始悄悄執行了。麥克法蘭及其助手與伊朗代表進行了極為隱密的會談,會談中由以色列擔保,本著一飛機軍用物資交換一名人質的原則,分別於1985年9月,1986年7月和11月釋放了三名人質。
1986年5月,麥秘訪伊朗,伊官員不僅同麥進行接觸,而且美國提出一系列條件,美國只答應第一條即提供巴列維國王購買並以付款的飛機和坦克配件及其他武器。伊朗要求為得到滿足,於是伊朗議長拉夫桑賈尼於11月4日突然公開了麥訪問伊朗的秘聞。以武器換人質的秘密交易,涉及到美國對恐怖活動和兩伊戰爭的態度。美過去採用絕不向恐怖分子屈服,也不用他們談判的政策,因此,以武器換人質立即引起國內外巨大的震驚。
B. 伊朗門的丑聞收場
華盛頓,1987年7月7日上午九時,一位身穿海軍陸戰隊軍官制服,胸前掛滿勛章的軍人大步跨進了國會聯合調查委員會聽證會會場。在場的各大電視網的記者立即把攝像機鏡頭對准了他,大約有5000萬觀眾在等著看他的鏡頭。他就是諾思中校。這是他第一次在國會聽證會上亮相。 當主持人宣布聽證會正式開始時,諾思刷地站了起來,舉起右手面對國會特別調查委員會宣誓。沒想到,這個形象竟使美國公眾如痴如醉,不久颳起一股「諾思熱旋風。」
從電視中可以看到,面對連珠炮般的發問,諾思神情坦然,侃侃而述。這與他7個月前在國會作證時沮喪、緊張、支支吾吾的神情形成鮮明對照。美國觀眾第一次看到有人慷慨激昂而又頭頭是道地為美伊軍火交易款項轉交尼加拉瓜反政府軍一事辯解。諾思說,他從未直接同里根總統談起過把軍售款項轉交尼加拉瓜反政府軍一事,也從未看到過里根總統批准這一行動的文件。他表示,他並不是為里根總統打掩護。他強調他所做的一切都得到上級的批准,都是為了國家利益。他還公然批評國會:「我認為,這些聽證對我們國家利益造成嚴重損失,使親者痛,仇者快。」「尊敬的議員先生們,你們既當選手又當裁判,結果總是宣判你們自己獲勝。」諾思越說越激動,聽眾席上不時發出陣陣喝彩。
6天聽證會後,「牛仔中校」諾思一舉成為萬眾矚目的明星,被稱為「典型的硬漢」。《今日美國》別出心裁設立了「諾思熱線電話」,結果在7月7日至10日4天內收到6.7萬個電話,其中5.9萬個認為諾思誠實可信。一些年輕人甚至做了有諾思頭像的像章,上面刻著:「諾思:民族英雄。」甚至還有人打出要諾思競選下屆總統的標語牌。有些人把諾思作為自己的擇婿標准。好萊塢的編導則醞釀著如何利用諾思的故事拍成電影。各種稀奇古怪的事情接踵而至,形成了特有的「諾思現象」。
當大多數美國人還沒有從「諾思熱」中冷靜下來時,另一位關鍵人物約翰·波因德克斯特又登場了。諾思在作證時曾說他的一切行動都是得到上級授權的,因此作為諾思的上級,波因德克斯特的作證就顯得格外重要。波因德克斯特為人穩重祥和,工作勤奮,頭腦聰明,在里根政府處理一些重大外交事務過程中,他曾發揮過很關鍵的作用。
7月15日上午,波因德克斯特出場作證。他不象他的下級諾思那麼鎮定滿灑,相反他看起來似乎有些驚恐不安。他說,關於向伊朗出售武器所得款項用來援助尼加拉瓜反政府軍一事,他從來未向里根總統匯報過,是他親自批準的。「如果我向他提出要求,他當時是會批准這一決定的。」「我認為這是個好主意,我堅信總統也會認為這是個好主意。」他說,他所以要向總統隱瞞此事,是為了今後萬一事情泄露,里根有「加以否認的可能性,」以便保護總統「在政治上不受損害。」
波因德克斯特的證詞使白宮大大鬆了一口氣,對里根來說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據稱,里根得知結果後聳聳肩說:「這算什麼新聞?7 個月來我一直是這樣說的。」繼諾思和波因德克斯特之後,內閣要員舒爾茨、米斯、溫伯格等人相繼出席出證,但沒有什麼新的內容。於是,長達11個星期的「伊朗門」事件聽證會於1987年8年3日正式結束。盡管存在於眾人頭腦中的許多謎一直未能找到答案,盡管議員們仍然對結果表示不滿,但畢竟可以這么說,風暴已經過去了。
1987年11月18日,美國國會兩院「伊朗門」事件特別調查委員會發表了最後正式調查報告,這份長達690頁的報告詳細敘述了「伊朗門」事件的來龍去脈,並揭露了政府高級官員在決策過程中陽奉陰違,隱瞞事實,欺騙公眾以及對法律和憲法程序的蔑視。報告認為里根沒有完成憲法賦予他的責任,因而應對「伊朗門」事件負實質性的責任。盡管調查委員會沒有得到直接證據證明裡根總統有意欺騙國會和美國公眾,但里根總統的行動和聲明有欺騙之嫌。
這份調查報告的發表標志著「伊朗門」事件調查的結束,隨後這一案件交由美國司法機關繼續審理。國會的這次調查歷時 11 個月,花費了近 800萬美元,馬拉松式地聽取了500多人的證詞和查閱了30多萬份文件。如此興師動眾,大破錢財的國會調查在美國歷史上實屬罕見。
C. 情報門,伊朗門,這些事件里的門是什麼意思,英語的後綴嗎
最初源於尼克松總統搞竊聽的「水門」事件(watergate scandal),後來,美國的新聞界都把一些類似於丑聞的新聞加上了「門」。比如「伊朗門」(Irangate)
也確實如你所言,是加了個後綴。
D. 伊朗門事件的具體原因
人質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是伊朗有點扛不住伊拉克了,如果伊朗戰敗,不符合美國國家利益
當時美伊關系不好,再加上美國把伊朗說成是邪惡軸心,還是伊拉克盟友,怎麼可能光明真大行動。
大家沒想到總統言行不一,對他不滿
E. 美國歷史上的「水門事件」「伊朗事件」是什麼
水門事件或者水門丑聞,是美國歷史上最不光彩的政治丑聞事件之一,是關於總統競選的政治丑聞。
伊朗門事件是,美國向伊朗秘密出售武器一事被揭露,從而造成里根政府嚴重政治危機的事件,因人們把它與尼克松水門事件相比,故名伊朗門事件。
水門事件:
在1972年的總統大選中,為了取得民主黨內部競選策略的情報,1972年6月17日,以美國共和黨尼克松競選班子的首席安全問題顧問詹姆斯·麥科德(James W. McCord, Jr.)為首的5人闖入位於華盛頓水門大廈的民主黨全國委員會辦公室,在安裝竊聽器並偷拍有關文件時,當場被捕。由於此事,尼克松於1974年8月8日宣布將於次日辭職,從而成為美國歷史上首位辭職的總統。有相關影視作品與此相關。
伊朗門事件:
1986年11月4日,出席慶祝德黑蘭青年學生佔領美國使館7周年集會的伊朗議長拉夫桑賈尼突然宣布,麥克法蘭曾秘訪伊朗,時間是1986年5月28日。當時,麥克法蘭帶著4個人,裝扮成機組人員,手持偽造的愛爾蘭護照,乘一架裝有武器零件的飛機抵達德黑蘭國際機場。他帶來了里根總統給伊朗領導人的親筆信,信中要求改善美伊關系,要求伊朗幫助釋放在黎巴嫩的美國人質。此外,他還帶來了幾件禮物,其中有一本里根親筆簽名的聖經,一塊象徵美伊打開良好關系的鑰匙形蛋糕和准備贈給伊朗官員的象徵美國可以向伊朗提供武器的幾把科特式手槍。拉夫桑賈尼聲稱,他下令將麥克法蘭及其隨從軟禁在旅館達5天,此後,他們被驅逐出境。
猶如平地里颳起了一陣狂風,整個世界都被震驚了。 目瞪口呆,興高采烈,驚慌失措……這就是各種人聽到這兩條消息後的最初表情。當然,反應最靈敏,行動最快的要數那些「唯恐天下不熱鬧」的西方記者了,他們立即施出渾身解數,連篇累犢地追蹤采訪報道。多次的新聞大曝光,使這股狂風越吹越大,終成暴風驟雨之勢。
阿拉伯國家對此的反應有的強烈,有的溫和,有的沉默。最感惱火的是伊拉克,「感到被出賣了」,但是,一貫強硬的薩達姆·海珊總統又不準備「同美國斷交」,認為這是以色列「不惜採取任何手段破壞美國同阿拉伯國家關系」的陰謀。埃及總統穆巴拉克和約旦國王海珊·伊本·塔拉勒則表示震驚和失望,批評美國的作法「使華盛頓喪失了在這個地區的信譽。」更多的阿拉伯國家則默不作聲,各懷心思。
美國的西歐盟國也在埋怨,一些官員認為:「我們有種受到愚弄的感覺。」他們批評美國違背了它曾經要求它國恪守的信條,表面上振振有詞地宣稱決不向恐怖主義分子妥協,並不遺餘力地反對向伊朗出售武器,暗地裡卻另行其是,這損害了美國在其盟國中的信譽。
美國國內的反應,猶如一場強烈的政治地震。 美國雖然是世界頭號軍事和經濟強國,但是越南戰爭的失敗,經濟實力的削弱,水門事件和1979年伊朗人質危機,使美國人感到國家實力的衰落,對國家的信心也隨之動搖。前總統卡特的私人民意調查專家卡特爾寫道:「美國正處在深刻的危機中,這場近乎無形的危機不同於南北戰爭或大蕭條。它與其說是物質危機,毋寧說是心理危機,信任危機,它表現為人們對未來失去信心。」但是,進入80年代以來,雄心勃勃的里根總統似乎給美國注入了活力,美國的經濟和軍事實力有所恢復,外交較為活躍,美國的對手蘇聯則面臨許多困難,不得不從世界各地收縮。這些「重振美國」的努力,重塑了公眾對國家力量的自信,恢復了「美國第一」的優越感。美國人的心理「越來越平衡」了。里根的聲望在執政6年來也達到了高峰。
然而,此時此刻,從黎巴嫩和伊朗傳來的消息又使美國人的心理難以平衡了。新聞界和國會就象炸了窩似的,鬧得滿城風雨,批評和指責如同狂潮般席捲而來:政府同關押人質者談判,違反了政府宣布的一貫政策,即決不同恐怖主義組織做交易,決不同伊朗,利比亞之類的「邪惡國家」談判;向伊朗運送武器破壞了美國國會通過的禁止向伊朗運送武器的法律和在兩伊戰爭中嚴守中立的法律;秘密外交活動背著國會進行,違反了行政當局應定期向國會通報秘密活動的法律。激動的批評者們最後集中於一個聲音:「里根總統必須出來向美國人民澄清事情真相!
F. 什麼是美國伊朗門事件
「伊朗門」是美國里根政府的一項丑聞事件為查清事件真相,1987年5月,美國國會參、眾兩院組成的特別調查委員會,從1987年5月5日至8月3日就「伊朗門」事件舉行了公開聽證會。委員會共進行了41天的聽證,歷時250個小時,查閱數十萬份有關文件、官方證據1059件。有29人出席作證,其中包括前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波因德克斯特和他的助手諾思中校,波因德克斯特前任麥克法蘭和退役空軍少將西科德,以及國務卿舒爾茨、國防部長溫格和司法部長米斯等。為了促使知情者提供有用的證詞,委員會同意給予波因德克斯特和諾思以有限的豁免權。
第一天作證的是西科德。這位飛將軍原來拒絕作證,這回卻是口若懸河,有問必答。從5月5日至7日,接連3天,把事件的來龍去脈以及有關背景都說了出來。
西科德承認他和諾思共同控制了在瑞士銀行秘密賬戶上的大約3000萬美元。美國以3000萬美元的要價向伊朗出售價值2000萬美元的武器,美凈掙1800萬美元的利潤。他承認這筆錢中有350萬美元轉交給尼加拉瓜政府軍,350萬美元用於向伊朗運送武器,100萬美元用於其他開銷,800萬美元在瑞士銀行賬戶上,另有200萬美元去向不明。他說:「所有這些活動都是在國會明令禁止向尼反政府軍出售武器期間進行的。」他還說他有時同前中央情報局長凱西討論他的活動,經常同諾思接觸。他認為他是以里根政府的名義進行活動,並得到政府支持的。
5月8日至11日,麥克法蘭作證。人們知道他曾經三緘其口,最後服用過量安眠葯以求解脫,可謂「里根鐵桿」。但他這次卻出乎人們意料。他證明說:「在國會作出禁止向尼反政府軍提供援助的決定以後,里根仍然要求政府繼續提供援助;諾思雖受我領導,但他與中央情報局已故局長凱西來往密切,關系非同尋常。」他還證明,支付200萬美元作為黎巴嫩的美國人質獲釋的贖金是里根親自批準的。但里根對此一直堅持說他已「記不清了」。
7月15日,輪到波因德克斯特作證。他顯得神情緊張、六神無主。他在回答問題時常常閃爍其詞,並不時地猛吸煙斗。他說:「作為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我可以隨時面見總統,向他匯報國內外的事情。」關於向伊朗出售武器以交換人質一事,他說:「凱西1985年11月曾送來一份備忘錄,經我提交總統簽署。」一年以後,「伊朗門」事件曝光,為了保護總統,使之免受牽連,他親手將這一文件銷毀。關於向尼反政府軍提供援助問題,他說這是諾思出的「好主意」,但經過他批准。他相信總統也會批准這個「好主意」。不過,他深知這是一個很容易引起爭論的問題,所以沒有報告總統,以便將來曝光可讓總統矢口否認。他最後強調:「我批准將款項轉移給尼反政府軍,是在忠實地執行里根的中美洲政策。」
在29名證人中,最引人注目最出風頭的算是諾思中校了。
7月7日至13日的某一天,熒屏上的畫面分為兩半:右邊是里根總統,微笑著緩步走過白宮南草坪揮手向人們致意,然後跨上直升飛機的舷梯,向立正致敬的陸戰隊士兵行了個禮。畫面左邊是陸戰隊員諾思中校,坐在參議院的證人席上,傾身向前,凝神聆聽提問。那狡黠的眼睛時而充滿哀怨,時而又閃出凜然的光芒。
隨後,里根飛走,諾思的形象支配了整個熒屏。
電視觀眾瞪大眼睛注視著眼前這位「愛國英雄」。
諾思說,他曾起草了5份備忘錄送給波因德克斯特,要求總統批准把向伊朗出售武器的款項轉移給尼加拉瓜政府軍。後來他又四處活動,指揮行動。5份備忘錄中有4份被他銷毀,剩下的一份沒有留下里根總統批的字跡。
諾思接著說,早在1984年,凱西就介紹飛將軍西科德來負責向伊朗出售武器事宜,後來又是凱西要西科德管理武器交易的帳目,並將盈餘款項轉給了尼反政府軍。凱西後來還曾交給諾思一本總賬,上面記錄有援助尼反政府軍和其他秘密行動的資金流動情況。由於一次事故原因,凱西要諾思趕快清理文件,這本總賬及一批文件被銷毀了。在諾思被解職的當天,凱西又叫他銷毀了一大批文件。
但是凱西生前卻宣稱他不知道諾思在幹些什麼。凱西在最後一次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對於尼加拉瓜反政府軍從何處得到資助,中央情報局毫無知情。」這與諾思的證詞大相徑庭。
此外,諾思還承認他1986年11月中旬參與偽造了一份「伊朗門」行動的大事記,以「幫助」國會調查委員會的調查。麥克法蘭、波因德克斯特、凱西、米斯等都知道他掩蓋真相的原因。
諾思在聽證會上口口聲聲說:「我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上司批準的。」這就把人們的注意力引到了他的上司波因德克斯特身上。他是否把諾思的5份備忘錄統統給扣押了,並以這種方式讓諾思自由活動?
聽證會上,諾思繪聲繪色和擲地有聲的證詞,特別是他的「坦率」態度贏得了5000萬美國電視觀眾的心。大多數美國人相信了他的「真誠」,他成了「愛國者」,成了集美國人的全部價值觀(責任、榮譽、國家)於一身的人物。
其他作證者不一而列。
調查委員會領導人在聽證會結束時的總結發言中指出,「伊朗門」事件是個「充滿欺騙、口是心非和漠視法律的、使人寒心和使人沮喪的事件」。
美國人對聽證會的評價則是一出前緊後松、有頭無尾的電視「連續劇」。「伊朗門」事件的兩位主角諾思和波因德克斯特已經把主要責任承擔下來,使白宮如釋重負。一些配角雖然也從不同角度補充和驗證了若干細節,但都沒有透露出任何帶有爆炸性的內幕。「連續劇」是在沒有達到高潮的氣氛下收場的,在觀眾腦海中存在的若干懸念,至今仍然沒有找到答案,這也許將永遠是一個謎。
G. 大家誰知道「伊朗門事件」是怎麼回事
一九八五年夏,即兩伊戰爭爆發後的第五個年頭,美國總統里根置《武器出口控製法》及其所許的在兩伊戰爭中「保守中立」之諾言於不顧,貿然同意由以色列出面秘密出售陶式反坦克導彈和霍克式防空導彈給伊朗政權。翌年二月,里根又密令由美國直接向伊朗出售武器。此即震驚世界的「伊朗門事件」。
又因美、以兩國把向伊朗出售武器的大部分盈利用於支持尼反政斧武裝——康特拉,故又被稱為「伊朗·康特拉事件」。
H. 美國過去有「伊朗門」事件,「拉鏈門」事件,這個「門」是什麼意思
在1972年的總統大選中,為了取得民主黨內部競選策略的情報,1972年6月17日,以美國共和黨尼克松競選班子的首席安全問題顧問詹姆斯·麥科德為首的5人闖入位於華盛頓水門大廈的民主黨全國委員會辦公室,在安裝竊聽器並偷拍有關文件時,當場被捕。事件發生後尼克松曾一度竭力掩蓋開脫,但在隨後對這一案件的繼續調查中,尼克松政府班子里的許多人被陸續揭發出來,並直接涉及到尼克松本人,從而引發了嚴重的憲法危機。1973年10月23日,美國眾議院決定由該院司法委員會負責調查、搜集尼克松的罪證,為彈劾尼克松作準備。1974年6月25日,司法委員會決定公布與彈劾尼克松有關的全部證據。7月底,司法委員會陸續通過了三項彈劾尼克松的條款。尼克松迫於各方面的壓力,於8月8日宣布將於次日辭職,從而成為美國歷史上首位辭職的總統。
水門事件(Watergate scandal,或譯水門丑聞)是美國歷史上最不光彩的政治丑聞之一。其對美國本國歷史以及整個國際新聞界都有著長遠的影響。水門事件之後,每當國家領導人遭遇執政危機或執政丑聞,便通常會被國際新聞界冠之以「門」(gate)的名稱,如「伊朗門」、「情報門」、「虐囚門」等。
I. 請問「伊朗門」「水門事件」的「門」做何解
「水門事件」 水門事件(Watergate scandal,或譯水門丑聞指美國共和黨政府在1972年總統競選運動中的非法活動暴露後的政治丑聞。
水門(Watergate)是華盛頓的一座綜合大廈。1972年6月17日有5個人因闖入大廈內的民主黨全國總部被捕。隨後的調查表明,尼克松政府為破壞選舉的進程採取了一系列的行動,闖入水門只是其中之一。
由於導致美國前總統尼克松下台的「水門事件」被認為是美國政治史上最大的丑聞之一。水門事件之後,每當國家領導人遭遇執政危機或執政丑聞,便通常會被國際新聞界冠之以「××門」(-gate)的名稱,而近年美國政壇最轟動的事件是時任總統的柯林頓與白宮女實習生萊溫斯基的性丑聞,柯林頓甚至因此險些被彈劾,所以參照「水門事件」,人們把柯林頓的性丑聞稱之為「拉鏈門」事件。此後,在世界范圍內凡涉及性丑聞的事件,均被人們稱做「拉鏈門」。此外還有「伊朗門」、「情報門」、「虐囚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