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伊朗資訊 > 美國是怎麼和伊朗建交的

美國是怎麼和伊朗建交的

發布時間:2023-05-19 15:46:36

① 伊朗和美國的矛盾起因是什麼

伊朗和美國的矛盾起因如下:

1、石油霸權。伊朗作為中東的石油大國,對石油是有一定影響的,不過,尚在美國的控制之內。但是,伊朗想要擴大在中東的影響力,就會對美國的石油霸權造成較大影響。

2、以色列。以色列能在中東硬生生活下來,是因為有美國這個大哥罩著。而伊朗,對以色列很不感興趣。曾經伊朗就放話,如果美國膽敢對伊朗不敬,伊朗就會對以色列下手。以色列絕對是橫在伊朗和美國之間的一道坎。

3、地理位置。中東大地連接歐亞大陸,地理位置非常重要。美國想要控制中東大地,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看中了中東連接歐亞大陸獨特的地理位置。

4、核武器。伊朗一直想擁有核武器,但是美國不讓。伊朗一旦擁有了核武器,不僅僅以色列的危險大增,美國在中東稱霸的概率也會降低。

伊朗和美國的直接沖突

1979年,伊朗民眾沖進美國駐伊朗大使館,並控制了52位美國人當人質,目的就是要美國交出巴列維。後來,因為巴列維去世,美國總統更迭,兩伊戰爭爆發,就此簽署釋放人質的協議,人質在1981年1月回到美國。

1980年以來,美國間斷性地、用各種名目對伊朗進行了長期的制裁。這種長期的制裁,早期就是美國一家制裁,後來就是帶領各種夥伴一起制裁。這一輪又一輪的制裁,讓伊朗人對美國非常憤怒。

2020年,美國人謀殺了伊朗革命衛隊的少將蘇萊曼將軍,引起伊朗人強烈的反美情緒。伊朗人用導彈襲擊了美國駐伊拉克領事館。

② 伊朗和美國關系緊張來源已久了么

美伊交惡溯源可以到1991年的海灣戰爭。

其實兩伊戰爭期間,與伊朗為敵的美國明顯站在了伊拉克一邊,並提供大量經濟和軍事上的援助。然而美國政府很快意識到,素有宏圖大志的薩達姆將成為更危險的敵人,美伊關系迅速降溫。1990年8月2號,伊拉克出兵佔領科威特全境,並吞並科威特為其第19個省。此後,聯合國連續通過了5個決議,譴責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並實施經濟制裁。但伊拉克仍然拒不撤軍。1991年1月17日至2月28日,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組成多國部隊,在聯合國安理會的授權下,先後對伊拉克實施了"沙漠盾牌"、"沙漠風暴"和"沙漠軍刀"三個階段的軍事行動,收復科威特,並取得了戰爭的最後勝利。當年4月3號,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第687號決議,要求伊拉克銷毀所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作為解除經濟制裁的前提。此後,在1991年到1998年的對伊武器核查中,美伊摩擦不斷,兩國關系繼續惡化。1998年12月16號,核查危機達到頂峰,聯合國核查人員全部撤離伊拉克。次日凌晨,美英單方面對伊拉克發動了代號為「沙漠之狐」的大規模導彈襲擊,核查工作就此中斷。去年年初,美國以伊拉克拒絕接受武器核查,繼續研製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為由,將伊拉克列入了所謂的邪惡軸心,聲明將對伊拉克實施軍事打擊。去年9月,伊拉克迫於軍事壓力,同意接受聯合國的武器核查。在此後的核查過程中,盡管伊拉克給予了積極配合,並按時向聯合國提交了武器發展報告,但美英堅持認為伊拉克隱瞞事實,繼續藏有並發展違禁武器,並不斷向海灣地區增兵。

一直以來,總對美國存在一定的偏見。不習慣她憑借自己超強的政治、經濟、軍事實力,打著「民主」的旗幟,喊著「反恐」的口號,給世界的和平帶來威脅!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巴以沖突、黎以沖突,美國或明或暗的參與,給中東這塊飽受戰爭摧殘的土地帶來了更加深重的災難。被炮火摧毀的家園,廢墟上孩子們祈盼和平的眼神,使全世界所有愛好和平的人們的心靈為之顫抖!如今,朝鮮無視世界各國的反對,對外宣稱已成功試驗「核爆」後,被美國列為「邪惡軸心國」之一的伊朗,其核問題成為了人們關注的另一焦點。美國將會對伊核問題採取什麼樣的態度,一部分取決於伊朗方面的回應。但我們期待,兩國博弈的代價,不是另一場硝煙!

一、 伊核問題的由來

1967年,美國首先援助伊朗建立了原子能研究中心,隨後歐美等西方國家紛紛與伊朗簽訂核合作合同,爭奪伊朗核市場,伊朗核計劃發展進入全盛階段。但隨著伊斯蘭革命的勝利,巴列維王朝的垮台,歐美終止了與伊朗簽訂的所有合同。而持續了八年之久的兩伊戰爭,更是摧毀了在巴列維王朝時期的大部分核設施。戰爭結束後,伊朗向俄羅斯尋求幫助,在IAEA(國際原子能機構)的監控下,實施了核設施重建工作。2003年,美偵察到伊朗的秘密核設施。該消息曝光後,歐盟三國與伊朗就「伊核問題」展開了談判。但由於歐盟在談判中受美國影響,加上伊朗政府強硬的態度,使得談判陷入僵局,最終使得伊朗再次恢復鈾濃縮加工活動。圍繞伊朗進行鈾濃縮活動的目的,美歐與伊朗開始了一場曠日持久的對峙。

二、美伊博弈

美國為了維持其在中東地區的戰略地位,絕不能容忍伊朗擁有製造核武的機會。而伊朗身處中東這個是非之地,為自身安全及能源問題考慮,迫切需要發展核技術。這一矛盾的存在顯然並非偶然。如何解決這一矛盾,避免因矛盾激化而可能導致的嚴重後果,成為了全世界尤其是美伊必須考慮的問題。

盡管伊朗方面一再強調自己是「和平發展核能」,但歐美等國卻對這一說法表示懷疑。一旦放任伊朗,使其成為世界上第九個「擁有核武」的國家,由此產生的連鎖反應將對世界的和平與穩定產生影響,其他國家倘若紛紛效仿,將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美國的軍事威懾力,進而動搖美國極力營造的「一超獨霸」的世界格局,最終損害美國的全球戰略利益!

盡管後果嚴重,但面對「不吃硬」的德黑蘭,美國確實要下一番苦功。畢竟,伊朗不是阿富汗、伊拉克。首先,伊朗的國土面積是伊拉克的四倍,伊朗總統艾哈邁迪-內賈德是伊朗人民推選出來的政治和精神領袖,具有號召和團結民眾的感召力;其次,伊朗的石油儲量居世界前列,中國與俄羅斯等大國都與伊朗有著密切的能源關系。美國對伊措施不得不兼顧這些國家的利益;再次,伊朗所處的地理位置也給其帶來了天然優勢:把守著中東的石油通道——霍爾木茲海峽,美國經濟也在一定程度上懸於這條通道,不得不有所顧忌;最後,內賈德廣泛聯合其他反美陣營,頻頻出訪鄰國。與委內瑞拉、古巴等國建立了良好的關系,爭取國際社會的支持力量!

而對於美國自身而言,各種困難也不得不面對。第一,伊拉克戰爭的後遺症,使布希進退兩難。繼續派兵駐守,帶來的是美軍傷亡人數的攀升和國內反對勢力的指責;但撤軍更是將自己辛辛苦苦打下來的成果,拱手讓出,使伊朗有機可乘,增加伊朗在伊拉克的影響力。第二,美國國內的「驢象之爭」再次拉開了帷幕,布希在任期內,已不再可能策劃對伊動武。

面對諸多的障礙,美國出於無奈,被迫改變策略,對伊妥協,表示「只要伊朗同意暫停鈾濃縮活動,美國將參加與伊朗的直接談判」。

正如《孫子、謀攻》中所述「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戰爭是所有策略中最低級的選擇,雖然「伊核問題」的解決前景仍不明朗,但我們期待雙方博弈可以達到一個令大家滿意的均衡。

③ 通俗易通的美國和伊朗的關系

美國一直需要一個代理人幫他看著中東的石油,79年以前用的就是伊朗因為伊朗本身石油的產量就很大而且在阿拉伯世界說話也是有些分量的,但是79年年的伊斯蘭革命推翻了親美的巴列維王朝。新上台的政府當然會對巴列維王朝的各種作為進行批判。其中過分親美便是其中一條(指責巴列維王朝幫助美國掠奪伊朗的石油,美國自然就是掠奪者)。所以新政權開始全面抵制美國(矯枉過正)這是伊朗方面看不慣美國的原因。
對於美國來說,本來好好的一個代理人被推翻了就算了,伊朗新政府連超級大國最基本的面子都不給美國當然不會高興,更何況伊朗還有豐富的石油。中國有句古話說的好:君子無罪,懷璧其罪。所謂的璧就是石油。
美國的擁有豐富石油的國家向來是不是朋友就是敵人,沒有第三種選擇。伊朗肯定不是朋友了,所以是敵人。

④ 美國與伊朗處於什麼關系這種關系是如何形成的

1921年2月21日,禮薩·汗上校發動軍事政變,占據德黑蘭,1925年取得王位,建立巴列維王朝,於1935年改國名為伊朗。當時美國對伊朗的事務幾乎沒有興趣。伊朗為了擺脫英國和俄羅斯在波斯事務中的統治地位。向美國尋找支持,美國工業和商業領袖支持波斯推動其經濟現代化並擺脫英國和俄羅斯影響。美伊兩國也開始越來越親密。

到1978年1月發生反對伊朗君主體制的大規模示威活動;同年8月至12月,罷工及示威活動癱瘓了整個國家。1979年1月中旬,沙阿被迫流亡海外,伊朗讓美國交出阿沙,阿沙和美國關系特殊,美國沒有交出來。伊朗佔領了美國大使館,52名美國外交官和平民被扣留為人質的。雖然伊朗因為阿沙死了最後放了人,但是是梁子結下了。

伊斯蘭革命期間」頭巷尾掛滿和塗滿了「打倒美國」的口號。對伊朗所有美國文化,經濟全盤否定。1980年伊朗與美國斷交後,美國開始指責伊朗以"和平利用核能"為掩護秘密發展核武器,並對其採取"遏制"政策。對伊朗進行全方面經濟,軍事的制裁。

⑤ 美國,伊拉克,伊朗的關系

分類: 社會民生 >> 其他社會話題
問題描述:

美國,伊拉克,伊朗。他們這些國家現在都是什麼樣的情形,與關系啊,請細講,先謝謝了

解析:

中新網3月27日電 在美英聯軍發動「自由伊拉克」行動前的周末,美國和伊朗的官員曾舉行過一次重要會議,討論戰爭如果爆發,美國與伊朗應如何進行合作。

據兩名白宮官員稱,3月16日,負責與伊拉克反對派領導人扎拉米-卡里爾扎德聯系的總統特使與伊朗高級官員在日內瓦進行了會晤,雙方達成一份協議稱,如果美國飛行員在戰爭期間被迫在伊朗境內著陸,伊朗將對其提供援助。

協議同時稱,不管是在戰時還是在戰後,伊朗都不會從任何方向出兵伊拉克,只允許在伊朗的伊拉克反對派組織「伊拉克 *** 革命最高委員會」的武裝成員入境伊拉克。據稱,這支武裝力量目前共有1,500人。

此次會晤之前,華盛頓與德黑蘭曾在一月份進行過一次級別相對較低的談判。美國副助理國務卿瑞恩-克羅克和伊朗外交部副部長加瓦德-扎里夫及伊朗革命衛隊的官員出席了談判。

美國與伊朗溝通的另一條渠道是「伊拉克國民大會」創始人阿哈默德-加拉比。據「伊拉克國民大會」官員稱,十一月份,加拉比與伊朗軍方和情報部門的高級官員進行了會晤。

1979年伊朗爆發 *** 革命,伊朗學生佔領美國駐德黑蘭使館,並扣留了所有使館人員充當人質,自此美國與伊朗的外交關系中斷,至今已經有20年的歷史。但是,美國與伊朗的通道卻並沒有完全封閉,雙方建立了一套直接和間接的聯系渠道,就緊急問題進行磋商,如在2001的阿富汗戰爭中,華盛頓擔心「基地」組織 *** 逃入阿富汗鄰國伊朗,曾與伊朗進行過秘密磋商。

在華盛頓看來,伊朗是當今世界上唯一一個什葉派 *** 國家,對伊拉克南部的什葉派 *** 有著相當大的影響,美國官員認為伊朗可以幫助美國贏得伊拉克什葉派的支持。為此,2月份時,美國幫助伊朗支持的伊拉克反對派組織「伊拉克 *** 革命最高委員會」進入了伊拉克反對派領導委員會。

一位歐洲外交家稱,美國發動對伊拉克的戰爭令伊朗人非常緊張。他說:「布希總統發布『邪惡軸心』說後,伊朗實際一直在期待華盛頓發表明確聲明,表明自己不會攻擊德黑蘭。」

但是,來自西方的一些中東問題專家卻向白宮發出警告:不要過多地信賴與伊朗的合作。前中東問題副助理國務卿愛德華-沃爾克上周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期望伊朗人跟我們站在一條線上,那簡直是異想天開。他們是否會封鎖『基地』進入伊朗的秘密通道,是否會面對伊拉克的政治混亂而不介入,這都值得懷疑。伊朗有自己的國家利益,而且與我們的國家利益並不一致。」

現在伊拉克把美國拖進了泥潭,美國有點進退兩難,有傳言說美國最近要對伊朗採取軍事行動,因為美國以將伊朗核問題提交了聯合過,但我認為美國對伊朗採取軍事行動的可能性並不大。首先,伊拉克已經拖住了美國很大一部分的精力,再者,伊朗和伊拉克不同,伊朗是一個政教合一的國家,全國人民擁有統一的信仰,而且國內政局相對穩定,人民還是很團結的,因此,就算打伊朗也並不那麼容易,兩伊戰爭就是例子,美國現在只能通過外交途徑解決伊朗核問題了

⑥ 美國和伊朗的關系

伊朗總統內賈德近日以來無疑成為全球關注的政治明星。一方面,他終於有機會踏上美國著名的哥倫比亞大學的講台進行演講;另一方面他還在聯大辯論中快意講述伊朗政策。此外,他在聯大還做出姿態,邀請布希總統同台辯論。結果是,盡管哥倫比亞大學校長對其演講前的歡迎辭改成了批判會,但內賈德在哥倫比亞大學舌戰群儒,在聯大逼得布希總統退卻,顯示了內賈德的「英雄本色」。不過,透過這些帶有傳奇性的政治表象,人們還是窺出了美伊關系的某些新變化。
眾所周知,自伊朗伊斯蘭革命以來,美伊關系就陷入僵局。尤其在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以後,美國和伊拉克就處於戰略上地緣交接、戰術上隨時可能發生擦槍走火的危險境地。尤其在伊朗核問題糾纏不清的危情下,人們一度認為美國武力攻打伊朗箭在弦上。
但形勢比人強,伊拉克已成布希總統的噩夢,新生的民主伊拉克孱弱無力,權力分配不均,導致國內什葉派和遜尼派爭權奪利,宗教沖突頻仍,加之卡伊達組織的攪水,美國在伊面臨著難以抽身的尷尬。
內賈德深諳布希心理
在伊拉克問題上,伊朗對伊拉克什葉派有著足夠的影響力。為了伊拉克的局勢穩定,美國不得不和伊朗進行協商解決伊拉克困局。雖然至今雙方協商的層級較低,但自去年年底民主黨控制國會以來,美國和伊朗就伊拉克問題的協商並未中斷。由於伊拉克問題是布希總統外交部據的戰略核心,所以伊朗核問題在布希總統的棋局上不得不退後一步。內賈德總統深諳布希總統的急切心理,故而頻打伊拉克牌來消弭美國對伊核危機的強硬態度。
美國允許內賈德訪美並給其提供在大學演講的機會,其實也反映了美國政府不願在海灣開辟第二戰線的利益考量;並趁此試探美國民眾對內賈德的反映,以便布希政府採取更為穩妥的外交政策,以期達到即解決伊拉克混亂又化解伊朗核危機的「一石二鳥」之效。從內賈德訪美的效果看,其實已經達到了雙贏。
對美國而言,一是向國際社會證明了她包容異端的大國氣度。正如布希總統所言,內賈德出現在哥倫比亞大學的講台上,說明「美國的偉大」,因為內賈德是「支援恐怖主義的」國家領導人,美國卻給他一個表達自己看法的舞台。
二是掌握了美國民眾對內賈德本人或對伊朗的態度。雖然美國政界和民眾對內賈德在哥大演講有反對也有示威。
在哥大演講不卑不亢
但在演講現場,除了哥大校長或其他精英分子對內賈德予以毫不留情的批駁外,旁聽的學生基本上還是抱持理性客觀的態度。尤其是內賈德在哥大和聯大講台上多次強調伊朗不會擁有核武器、澄清他在納粹大屠殺問題上的態度時。
美國民眾亦可從本國政府對伊朗描黑的一面之辭中進行自主思考和形成理性的自我判斷。布希總統或許就是可以讓內賈德來凝聚美國民眾民意,使其在任期的最後時刻盡量解決好他遺留下的外交難題。從其准備從伊拉克撤軍、朝核危機路線圖基本確定的外交取向看,看來是不想在其任內和內賈德發生武裝沖突了。
對內賈德而言,他不僅維持了他一貫的敢言風格,也再次強調了伊朗在核問題上的底線立場。
更重要的是,他面對哥大的羞辱性邀請和布希總統自詡的「美國偉大」,也不失時機地表示伊朗願意提供給布希總統到伊朗大學演講的機會。這種不卑不亢,確保了伊朗和內賈德的尊嚴。
更重要的是,內賈德也不失時機地向美國釋放善意信號:一是在哥大和聯大講台上,表示伊朗願意與美國改善關系,實現邦交正常化。二是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他不相信美國正在准備發動對伊朗的戰爭。所謂美國准備襲擊伊朗的說法只是為美國國內的大選服務以及掩蓋美國在伊拉克戰爭中的失敗。
內賈德短短的4天美國行,雖然雙方唇槍舌劍,火葯味極濃,但事實證明,雙方恰恰因為這種坦率而有了更真切的理解。雖然內賈德期望參觀九一一遺址的要求被拒絕,雖然布希總統緘默以對內賈德邀請其到伊朗大學演講,但面對面的爭吵還是要比死不往來的猜疑威脅要好。美聯社就此婉轉地評論——兩國斷交20多年來,伊朗方面似乎有意接待一位美國總統。
事實也足以證明,內賈德訪美後兩國關系出現了令人欣慰的新變化。據英國廣播公司報道,美、俄、中、英、法、德等6個大國同意推遲就進一步制裁伊朗舉行投票,並將這一期限推遲到11月底。由於攸關伊核的「六方會談」由美國主導,因此這種延期顯然是美國深思熟慮的結果。國際社會的這一決定和內賈德訪美有著時間上的機緣,因此可以視作內賈德「演講外交」的成果。(南洋商報)

⑦ 美國和伊朗產生沖突的歷史

在伊斯蘭革命以前,伊朗是巴列維王朝控制,和以色列是中東美國最鐵的盟國,美國在1976年還提供了核濃縮技術,後來伊朗在1979年進行了伊斯蘭革命,取而代之的是以霍梅尼為代表的神職人員執掌政權的「伊斯蘭共和國」。新政權希望藉助伊斯蘭教什葉派的意識形態改造伊朗:神權統治,均衡貧富,扶持弱勢群體,禁止西方文化,嚴格按照伊斯蘭教的原教旨推行社會伊斯蘭化,使美國和以色列被列為伊朗的頭號敵人。
新政權使大批舊政權的高級軍政官員遭到囚禁或處決,王室財產被沒收,富人們紛紛出逃,象徵美國文化的可口可樂、肯德基、麥當勞連同酒吧、咖啡館、電影院、紅燈區、賭場被一掃而光。伊斯蘭教清規戒律滲透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昔日一向時尚的德黑蘭婦女蒙上了黑紗和長袍,這也觸犯了美國和以色列的利益,因為當時巴列維王朝和美國有太多的利益和戰略價值,後來美國試圖顛覆伊朗的新政權,更激化了美國和霍梅尼的矛盾,再加上人質危機等等,美國以色列和伊朗的矛盾早已不可調和。
以色列和伊朗的矛盾,你可以看看以色列和伊朗的淵源,一個是猶太人,一個是波斯人,是歷史矛盾,再加上內賈德掌權後對以色列實施強硬態度,更激化了兩國矛盾,而以色列是美國在中東最鐵的盟國,因為在美國,猶太人有很大的權利和經濟地位,這也就上演了美國總統和法國總統對於以色列總統的對話,以色列害怕伊朗掌握核武器,而伊朗人有曾經波斯帝國的大國情節,想要發展核武器,所以以色列一直想打掉伊朗核設施,但是伊朗傳統的阿拉伯國家鐵桿盟友過多,和伊朗自身軍事實力,美國始終沒下決心動武,一單動武將點燃整個中東,也會給世界經濟雪上加霜,再加上現在伊朗核報告的出爐,使伊朗成為了國際焦點。其實現在的矛盾,主要就是核武的矛盾,以色列現在想打去轉移國內矛盾,但是還得靠美國,以為以色列國土太小,如果收到反擊,代價太嚴重,美國想改善與阿拉伯國家關系,現在還不想動武,但是又收到國內競選和猶太人的壓力。 歷史矛盾就是霍梅尼和巴列維王朝以及巴列維王朝兩個支持者美國和以色列的矛盾。
出處你可以去網上找中央四台,在國際焦點節目中關於伊朗那集,其餘的都是我搜的資料,希望你能喜歡

⑧ 伊朗與美國建交沒有

1979年斷交以後,至今無外交關系。
伊朗委託巴基斯坦駐美大使館為伊朗在美外交利益代表機構,後來伊朗設立在美外交利益代表處,名義上是巴基斯坦駐美大使館下設的一個部門。
美國委託瑞士駐伊朗大使館代表美國在伊朗的外交利益。美國也計劃將在德黑蘭設立類似的外交利益代表處。

⑨ 伊朗究竟是為了什麼原因和美國交惡

主要原因是伊斯蘭革命的勝利。

起因事件:

1、伊斯蘭革命:

1951年,穆罕默德·摩薩台成為伊朗民選首相,把被美國與英國佔有的石油資源,實現了國有化,歸伊朗人們所有。

英美豈能白白讓自己利益受損,於是,英國軍情六處和美國中央情報局共同策動了一場『阿賈克斯行動』,成功在1953年推翻時任總統摩薩台,讓巴列維國王重新上台。

巴列維上台後宣布施行『白色革命』,依照美國藍圖來進行改革,同時打壓國內宗教勢力,還簽下了美國軍事人員在伊朗的治外法權。

那時的德黑蘭儼然成了西方文化大都市,婦女著裝西化,可口可樂大廣告牌隨處佇立。這引起民族、宗教人士的極度不滿。

伊朗開始爆發大規模的反對國王的群眾運動,政府出動軍警鎮壓,在德黑蘭,有數萬示威者被打死,

1979年,宗教領袖發動伊斯蘭革命,全國各地大規模示威和罷工,交通中斷,伊朗軍方宣布中立,巴列維被迫流亡,巴列維王朝覆亡。

2、美伊斷交

1979年4月1日,霍梅尼宣布改國名為伊朗伊斯蘭共和國。舉行公民投票,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制度。

同年10月,流亡國王巴列維前往美國治療淋巴瘤的消息被傳回國內,憤怒的德黑蘭穆斯林群眾沖入了美國大使館,扣留了使館人員,自此美國與伊朗斷交。

這場人質危機始於1979年11月4日,一直持續到1981年的1月20日,長達444天。

電影《逃離德黑蘭》講述的就是這一伊朗人質危機事件。

(9)美國是怎麼和伊朗建交的擴展閱讀:

美國制裁對伊朗的制裁:

路透社稱,為遏制伊朗導彈與核計劃並削弱伊朗在中東地區影響力,特朗普5月宣布退出伊核協議,8月重啟對伊非能源領域制裁,現在又宣布新制裁,試圖用一系列「組合拳」令伊朗最終屈服。

美國財政部發布通告稱,從5日起對涉及伊朗金融、航運、航空、能源等領域超過700個個人、實體、飛機和船隻實施制裁,其中包括50家伊朗銀行及其境內外分支機構、伊朗國有航空公司及旗下67架飛機和伊朗原子能機構。

此次制裁重點瞄準伊朗石油出口。伊朗石油蘊藏量位居世界第四,是石油輸出國組織中僅次於沙特和伊拉克的第三大產油國。按特朗普所說,制裁是要「迫使伊朗的石油出口收入降至為零」,以限制伊朗介入葉門、敘利亞等國,並迫使伊朗同意就核問題重新談判。

此外,美國國務卿蓬佩奧5日宣布,美國將暫時允許8個國家或地區在美對伊朗制裁後繼續購買伊朗石油。這些國家或地區包括:中國、印度、義大利、希臘、日本、韓國、土耳其和中國台灣地區。豁免期限只有180天,到期後不會延長。

另據報道,為展示高大形象,特朗普在宣布對伊朗新制裁時,模仿美劇《權力的游戲》「凜冬將至」橋段,在「推特」上發布一張海報圖。圖中他從層層迷霧中走來,配以「制裁將至,11月5日」字樣。

對此,《權力的游戲》製作方美國HBO電視網迅速聲明「不希望商標被用於政治用途」。接下來,美國網友輪番斗圖,以相同底圖繪制「訴訟書將至」「米勒將至」(註:米勒是負責調查特朗普團隊「通俄門」的特別檢察官),甚至「牢獄將至」。

⑩ 美英與伊朗之間究竟有什麼歷史為何雙方如此敵對英國駐伊朗大使館被襲與美國有什麼利害關系

伊朗是一個有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地理上北鄰俄羅斯,南扼波斯灣通向印度洋的出海口,東連南亞次大陸,西接阿拉伯世界,並擁有豐富的石油資源(儲量122億噸,佔世界第五位)。從19世紀起,伊朗就淪為英、俄兩大帝國角逐的場所。而在二戰結束後的冷戰時期,伊朗被納入美國的勢力范圍。
20世紀70年代初,國際石油價格上漲,波斯灣產油國財富陡增。巴列維王朝第二代君主冀望用石油美元買一個高速發展的工業化國家。然而,隨著經濟的膨脹,伊朗社會各種潛在矛盾空前激化,經濟高速發展尚未走完十年的路程,伊朗就爆發了規模空前的倒巴列維群眾運動。

1979年1月26日,巴列維被迫出走。首都德黑蘭萬人空巷,男女老少一齊湧上街頭載歌載舞,馬路上行駛的汽車打開大燈,不斷鳴笛以示慶祝。街道、廣場上大大小小的巴列維父子的塑像和畫像,幾小時內就被群眾推倒砸碎和焚燒。這次規模空前的社會動盪後來被稱為「伊斯蘭革命」。
這場「伊斯蘭革命」運動結束了巴列維家族對伊朗長達半個世紀的統治,取而代之的是以霍梅尼為代表的神職人員執掌政權的「伊斯蘭共和國」。新政權希望藉助伊斯蘭教什葉派的意識形態改造伊朗:神權統治,均衡貧富,扶持弱勢群體,禁止西方文化,嚴格按照伊斯蘭教的原教旨推行社會伊斯蘭化,美國和以色列被列為伊朗的頭號敵人。
「伊斯蘭革命」帶來的另一方面的壓力與影響是,大批舊政權的高級軍政官員遭到囚禁或處決,王室財產被沒收,富人們紛紛出逃,象徵美國文化的可口可樂、肯德基、麥當勞連同酒吧、咖啡館、電影院、紅燈區、賭場被一掃而光。伊斯蘭教清規戒律滲透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昔日一向時尚的德黑蘭婦女蒙上了黑紗和長袍,街頭巷尾掛滿和塗滿了「打倒美國」的口號。但是當人們走過市中心最繁忙的高架橋旁,卻不能不想起美國。
體制的改變,再加上與美國的勢不兩立,伊朗一時間幾乎成為國際社會的棄兒。25年來,曾經石油滾滾,夢想做世界第五大強國的伊朗,經濟發展速度驟然下降,甚至有人推算,它足足倒退了有三十年。
與此同時,美國的勢力范圍從伊蘇邊界退到了波斯灣南岸,失去了對波斯灣石油運輸線的咽喉霍爾木茲海峽的控制權;美國在中東波斯灣失去了一個盟友和憲兵,相反增添了一個敵人;美國的石油財團被迫退出伊朗,從此失去了一個極富潛力的大市場。這就是美國視伊朗為「邪惡」國家的深層次原因。
人質事件導致美伊交惡
直接導致美伊交惡的導火索是發生於1979年11月4日的美國駐伊使館人質案。當天,伊朗學生沖入並佔領了美國大使館,50多名美國外交官被作為人質扣押長達444天。
人質事件被認為是美國自越戰後在國際上遭遇的最大挫折。為此,當時的美國總統卡特導演了一場空中入境奇襲圍困使館的伊朗學生,並營救被扣使館人員回國的「藍光」行動。因行動失敗,卡特付出了落選的沉重代價。最終,當52名美國人質獲釋返回美國,這件事在美國公眾心目中至今仍是個揮之不去的夢魘。1987年,里根任總統期間發生的「伊朗門」事件,使得此後的美國歷屆總統對伊朗採取強硬政策時在國內極少遇到阻力。
伊朗的伊斯蘭革命從一開始就是外向型的。新政權熱衷於輸出伊斯蘭教什葉派的意識形態,並將周圍一大批阿拉伯國家的政府稱為「反動腐朽政權」,引起鄰國的一片恐慌。
埃及、沙特、約旦、摩洛哥、突尼西亞和阿爾及利亞等阿拉伯國家,先後與伊朗斷絕了外交關系。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成立第二年就與鄰國伊拉克開戰,打了一場耗時8年的戰爭。這場戰爭耗盡了伊朗的國力,它的國際處境也十分孤立。
改革風潮的興起
世界在變,伊朗也在變。20世紀90年代下半葉,信息技術飛速發展,全球化浪潮席捲世界,伊朗作為位居要沖的產油大國已經不可能置身世外了。古老的伊朗庫姆神學院用上了計算機和互聯網,占伊朗人口15%的新生代成長起來,強烈要求跟上時代的步伐,改變現狀。在這一背景下,溫和、開明的宗教人士哈塔米在1997年的總統選舉中以壓倒優勢當選,支持哈塔米總統的改革派議員又占據了多數席位。伊朗國內的政治氣氛逐漸寬松。
伊朗與許多阿拉伯國家恢復了正常的關系。20世紀80年代,伊朗曾對創作《撒旦詩篇》的英國作家拉什迪發出追殺令。為此,歐盟凍結與伊朗關系達10年之久,20世紀90年代末期,這一關系終於解凍。
1997年12月,伊朗作為東道主成功舉辦了伊斯蘭國家首腦會議,會上哈塔米總統提出了「文明對話」的倡議,主張世界上各種不同的文明相互交流和包容。
25年前伊朗的伊斯蘭革命,建立的是一個神權高於一切,十分意識形態化和政治化的一元化社會。25年後,伊朗不得不在革命與發展、大炮與黃油、一元化與多元化、「輸出革命」與「文明對話」之間做出抉擇。

閱讀全文

與美國是怎麼和伊朗建交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人豪門自信來自哪裡 瀏覽:354
印度種族有哪些姓 瀏覽:349
美國憑什麼制裁伊朗央行 瀏覽:804
印尼有多少礦洞 瀏覽:822
中國哪裡人吃眼鏡蛇 瀏覽:460
杭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怎麼樣 瀏覽:547
印尼伊斯蘭有多少 瀏覽:346
往英國寄衣服每公斤多少錢 瀏覽:788
印尼虎小苗吃什麼 瀏覽:205
哪個省份和越南交界 瀏覽:120
有什麼義大利的車 瀏覽:512
伊朗什麼時候可以登陸 瀏覽:665
英國留學生買書怎麼買 瀏覽:974
中國股市波動為什麼這么大 瀏覽:938
中國警察如何避免持刀 瀏覽:256
現在印尼新冠肺炎是什麼情況 瀏覽:869
怎麼報名中國新歌聲 瀏覽:687
越南能帶多少煙過境 瀏覽:502
英國人怎麼表示一樓 瀏覽:580
印尼榴槤是什麼品種好吃嗎 瀏覽: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