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二戰中,20萬蘇軍曾武裝佔領伊朗,可為何最後卻不得不全面撤軍
引言:雖然我們現在處於和平的時代,但是這和平來之不易。無論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人們都遭受了非常大的傷害。雖然這些世界大戰給人們帶來了極大的傷痛,但是也給後人帶來了很多啟示。關注二戰的網友們可能注意到了這樣一則信息,在二戰後期,20萬蘇軍曾武裝佔領伊朗,最後卻不得不全面撤車。這則信息一經爆出,就引起了很多網友的關注和對蘇軍撤退的討論。
雖然這份合約有利於伊朗的發展,但是這個合約並沒有很好的保護伊朗。 雖然蘇聯迫於其他國家的威脅而撤退,但是蘇聯做了兩件事情之後才走。第一個事情就是要伊朗北部的油田利益。眾所周知,伊朗的油田是非常多的。第二個事情就是蘇聯藉助傀儡政府去分裂伊朗。第三個方面就是蘇聯需要休養生息。由於戰爭的破壞,蘇聯遭受了巨大的損失。如果這么多軍隊在外面的話,那麼國內就可能會面臨一些問題。
2. 伊朗被封鎖這么多年,為何能堅持到現在
從世界現代歷史來看,受美國制裁的國家,基本上都比較慘,尤其是長期制裁的,更是如此,很多國家直接崩潰,一蹶不振。最典型如當年的伊拉克,制裁10年就徹底崩潰了,還有委內瑞拉,現在也是非常凄慘!
但是,要論受美國制裁封鎖時間最長的國家,那還是伊朗,伊朗如果從 *** 革命開始算,制裁現在已經是近40年時間了,這要是其他國家,估計早就崩潰了。而伊朗為何至今還能屹立不倒,堅持到現在呢?關鍵是靠三點。
1979年2月,伊朗爆發 *** 革命,而且從此時開始,伊朗全面反美,所以美國對伊朗開始了長期的封鎖和制裁。曾企圖發動政變推翻,還扶持伊拉克對伊朗進行進攻,打了8年。此後,不斷的武力威懾,經濟制裁,全面封鎖,前前後後40年。
但是,到現在伊朗依舊是活的好好的,內部也穩定,國家實力也沒有大削弱,始終屹立不倒。那麼這到底是為何呢?其實有三點不容忽視。
第一, *** 教。
雖然伊朗 *** 革命,建立政教合一的 *** ,那是時代的倒退。但是,宗教有一點好處,那就是徹底統一大家的思想,維護內部的穩定。
最典型,伊朗境內有波斯人、亞塞拜然人、庫爾德人等,內部分裂傾向 大,而通過 *** 教緊緊的抱在了一起,使得伊朗內部政局穩定。這就使得,在應對制裁的時候,更加有底氣。而且美國在伊朗內部也沒辦法製造事端,這是最基礎的原因之一。
第二,工業基礎雄厚。
伊朗工業基礎是中東最好的,大部分的生活和工業品,基本都能造,甚至伊朗軍事工業也很雄厚。這主要還是感謝美國在巴列維時代對伊朗的扶持,為其建立了相對完善的工業體系。而被封鎖後,伊朗就是憑借這個工業基礎,自力更生,反而獲得發展。沒有像委內瑞拉那樣,因為貨物短缺造成巨大的通貨膨脹,伊朗就穩如泰山。
第三,朋友很多。
伊朗雖然被美國制裁40年,但是自身處理關系的能力還是很可以的,在中東內部,團結什葉派國家。在外部,跟俄羅斯、中國、德國、法國等大國發展友好關系,出口石油,穩定經濟,而在這些國家的幫助下一定程度上中和美國的制裁影響。此外,伊朗畢竟國家大,人口多,在抗制裁上能力更強,所以伊朗比其他國家,更加的有能力去應對,這是基礎。
3. 西方至今想不通,伊朗一貧如洗,為何國內還不亂呢
中國古代有句話叫做「禍起蕭牆」,也就是國家的禍亂和危險,基本都是起自內亂,而且自古以來,都是因為內亂而引起的外敵入侵和國破家亡。我國古代五千年歷史都是如此,而且現代世界也是一樣,國家內亂的因素一般那都是因為窮困。而這一點讓西方列強學會了,西方近代以來,要打垮一個國家,首先就是讓這個國家窮困,然後就是讓這個國家內亂,最後趁機入侵,二戰以後,美國發動的戰爭都是如此。但是這個唯獨在伊朗失靈了,所以西方至今都想不通,伊朗已經一貧如洗了,為何國內始終不亂呢?其實原因很簡單,主要是三點。
二戰後,西方發動戰爭,入侵別國,基本上就是三步走。第一步,通過圍堵,制裁,讓這些國家日益窮困,激化矛盾;第二步,一旦矛盾激化,那麼就扶持或者 *** 國內民族和窮苦百姓的反抗,一旦如此,國家必亂;第三步,等國家亂了,那麼此時出擊,趁機入侵,立刻就能以最小的代價獲得最大的效果。
所以按照這三步走,中東,南美很多國家就是這樣被西方滅掉的。美國對於40年的死敵伊朗,就採取了這個措施,首先就是圍堵伊朗,使得其石油收益清零,國家窮困潦倒。而這一步確實達到了,在西方的制裁下,伊朗現在一貧如洗,國內民不聊生。
但是西方就納悶的是,伊朗國內卻是一直不亂,無論少數民族,還是窮苦百姓,到現在還是十分的穩定,根本沒有鬧事, *** 的跡象。所以西方根本無法趁機入侵,一直到現在,美國都是絲毫沒有辦法。西方至今都想不通,伊朗已經這么一貧如洗了,為什麼到現在國內還不亂呢?其實原因很簡單,主要有三個方面原因。
第一,還能生活。
伊朗雖然石油收益佔了收入的大頭,但是好在伊朗工業發達,國土廣闊,資源豐富。相對於8000萬人口,還是好養活的,國家一貧如洗,但是不至於沒飯吃。作為百姓來說,還是能吃飽肚子的,這樣的情況下,國內自然很難亂了。而且伊朗政教合一下,大家貧富差距不大,一貧如洗大家都是一貧如洗,內心也沒什麼不滿,所以鬧事才怪了。
第二,民族融合。
在中東地區,民族融合最好的國家就是伊朗,伊朗的少數民族也有很多,大的有亞塞拜然族,還有庫爾德人,甚至 *** 人等。但是在幾百年的融合中,伊朗實行平等的民族政策,使得各民族早已融為一體,以伊朗人為榮。
尤其是亞塞拜然族的地位甚至更高,現在的最高領先哈梅內伊,那就是亞塞拜然族的,所以更加沒有理由去反抗了。因此西方也很難再中間進行挑撥離間,只能是沒有任何辦法了。
第三,全面控制。
除了本身的內部和諧之外,伊朗也有全方面的措施來防止國家動亂。首先再思想上,以 *** 教的名義那是嚴格控制百姓的思想,將國家一貧如洗的原因歸結為西方的陰謀,使得百姓思想一致。
其次,在國家武力上,50萬 *** 革命衛隊,以及千萬的巴斯基民兵,還有聖城旅時刻監控整個國家發生的一切,確保任何的沖突和矛盾都消滅在萌芽狀態。而且即使有小規模的叛亂和內亂,也能夠快速的撲滅,根本不給西方干涉的時間和機會。所以伊朗當然不會亂了,即使再窮困下去,也是不會亂的,西方的希望要落空了。
參考文獻:《伊朗史》、《世界近現代史》。
4. 兩伊戰爭伊朗傷亡為何那麼大主要是三個原因,個個殘忍無比
中國古代戰爭有句話說的十分貼切,那就是「殺敵1000,自損800」,也就是戰爭其實更多的是雙輸的,都要付出慘重的代價,尤其是在兩個實力差不多的國家之間的戰爭,更是如此了,因為國家實力一樣,那麼軍力自然差不多,所以在戰場的傷亡自然不會相差太大。但是在兩伊戰爭中,卻打出輪桐陵了不一樣,實力比伊拉克還要強悍的伊朗,最後軍隊的傷亡總數,那是伊拉克的3倍,堪稱二戰後傷亡最大的戰爭。那麼為何兩伊戰爭,伊朗傷亡這么大呢?其實原因很簡單,主要是三個原因,而且個個殘忍。
兩伊戰爭時期的伊朗,歷經巴列維王朝時期幾十年的高速發展和石油財富,絕對是當時整個中東地區最強大的國家了,其整體的經濟,工業,綜合國力絕對比伊拉克強悍好幾倍。伊朗國土高達160多萬平方公里,那也是伊拉克的很多倍。
而且在軍隊人數,武器裝備上,伊朗在伊拉克面前也是毫不遜色,甚至更強。當時伊朗的武器裝備那是中東最先進的,大量的美國先進的坦克、戰機、軍艦裝備,跟伊拉克相比優勢明顯。所以從這個實力對比來看,兩伊戰爭,伊拉克不行才對!
但是,最終的結果,伊朗不光輸掉了戰爭,還傷亡100多萬人,整個傷亡人數是伊拉克的3倍還要多,堪稱傷亡慘重了。但是到現在很多人都不理解了,當時伊朗各方面都輪歷不差,為何傷亡卻那麼大呢?其實主要是三個原因。
第一,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在兩臘戚伊戰爭中後期,薩達姆為了快速的贏得戰爭,所以從美國和西方手裡,搞了很多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原料,並且自己生產。比如說毒氣彈就生產了很多,而且直接用在了戰爭上,對此美國當時因為反對伊朗,所以基本上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而伊朗軍民傷亡那麼大的原因之一就是毒氣彈。
因為毒氣彈一旦使用,直接造成大量的傷亡,例如在兩伊戰爭中記載的1988年3月16日,薩達姆在伊朗庫爾德地區投放的毒氣彈,瞬間就讓5000人死傷,而且死的非常慘烈。而伊朗最終那麼多的傷亡,最起碼幾十萬人是死傷在毒氣彈之下。
第二,人海戰術。
因為伊朗 *** 革命帶給伊朗的混亂,整個軍隊體系造成大動盪,這也是戰前,伊朗軍隊沒辦法抵擋伊拉克的原因。但是很快霍梅尼找到了一條新的辦法,那就是用人海戰術來抵消伊拉克的武器和軍隊優勢。當時在 *** 革命的強烈信仰下,霍梅尼光是巴斯基民兵組織就組建了幾百萬人。
而這幾百萬手無縛雞之力的民兵,甚至在沒有任何武器的情況下就被送到戰場,跟伊拉克軍隊進行自殺式沖鋒。而這種自殺式的陣勢,給與伊拉克軍隊巨大的心理沖擊,就像二戰時期日軍那樣,在伊朗第一輪的站穩腳跟並轉敗為勝的過程中,伊朗使用人海戰術的自殺式沖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給予伊拉克沉重打擊。
但是這種作戰方式,卻也給伊朗造成巨大的傷亡,那是拿人堆出來的,而在當時的宗教狂熱下,大量的伊朗軍民其實就是活靶子。而對於此霍梅尼絲毫不在意,認為這是進行聖戰必須要的犧牲。
第三,殘酷掃雷。
在兩伊戰爭中後期,伊朗面對國際封鎖,國內是一貧如洗,缺少基本的戰爭資源。在這種情況下,伊朗後期基本上用人體進行殘酷掃雷。也就是在伊拉克的雷區,直接讓手無縛雞之力的百姓沖進雷區,進行人體掃雷,然後才讓正規軍通過。而當時兩伊戰爭的記者,就拍到,伊朗軍隊將幾千名十幾歲的孩子,綁在一起,直接進入雷區,場面慘不忍睹。
而且為了勝利,伊朗還會將兒童放在軍隊之前,來威懾伊拉克。伊拉克軍隊面對這些兒童,不忍扣動扳機,結果幾位將軍被處死……而這些類似於拿生命開玩笑的形式,直接讓伊朗軍隊傷亡慘重,最終軍隊傷亡可能跟伊拉克差不多。但是更多的是無辜的百姓和狂熱的 *** 教徒,這些手段那是個個慘烈啊。
參考文獻:《兩伊戰爭史》。
5. 波斯帝國在幾千年裡都經歷了什麼伊朗在二戰當中是一個怎樣的角色
我們都知道,古希臘文明是歐洲文明的起源,其次就是古羅馬帝國,最後才輪到如今西歐人的祖先日耳曼人。在長達數年前的文明進化史當中,有這么一個國家自始至終都伴隨著歐洲,坐看這一代代文明的興衰,自己卻一直屹立不倒,這個國家就是波斯。
"波斯"這個名稱其實是古希臘人給起的,他們一直認為自己是伊朗人。伊朗這個詞就是雅利安的意思,由於納粹的關系,雅利安成了一個反面詞。於是,大家用伊朗來稱呼這個國家。
公元前3000年左右,波斯人就建立起自己的文明。他們的主要敵人是亞述人,兩千多年來征戰不休。直到公元前553年,居魯士二世終於把波斯統一起來,建立阿契美尼德王朝,這就是古希臘稱呼的第一個波斯帝國。
古埃及和古巴比倫,都是被波斯帝國征服的。古希臘面對波斯帝國時,也只能勉強自保。在大部分時間內,很多古希臘城邦不得不對波斯臣服,才能換取平安。
從文明進化程度來看,波斯帝國是當時最先進的國家,中華文明還處在部落聯盟時,他們已經有了統一的帝國。在鐵器、騎兵等方面,波斯人都領先於其他文明。
但是,這種領先是暫時的,馬其頓崛起後,不但征服了波斯,還使其淪為落後和野蠻的象徵。西漢開辟絲綢之路後,波斯成了東西方貿易的中轉站,從中獲取了巨大的財富。
唐朝時,波斯薩珊王朝遭滅國危機,繼承人卑路斯不遠萬里到唐朝求助,太宗婉拒,為安慰卑路斯,太宗在中亞(今阿富汗)設波斯都督府,任卑路斯為都督,次年冊封為波斯王,五年後卑路斯在長安去世。
中國有二十四史,波斯歷史的繁雜一點也不亞於中國。外來征服者和本土強權輪流統治這片高原,不斷上演著改朝換代的劇目。直到阿拉伯人把這里伊斯蘭化,最後由奧斯曼把伊朗帶入了近代社會。
俄國和英國對波斯有野心,從18世紀開始,直到二戰前,兩個列強蠶食了波斯的一部分領土,並各自在這里培養自己的勢力范圍。在一次大戰中,統治波斯的卡扎爾王朝非常軟弱,引起社會各階層的極大不滿。
1925年,英國人支持的軍官禮薩·汗推翻原來的卡扎爾王朝,建立巴列維王朝。1935年,禮薩·汗正式將國名改為伊朗。巴列維王朝是親英國的,世俗化程度很高,超過現代的很多伊斯蘭國家。
幾千年來,波斯一直站在歐洲文明的對立面,是野蠻的對象。用伊朗這個本名,就是為了與波斯切割,有利於融入國際社會。另一方面,當時歐洲盛行種族優越論,雅利安人種被抬到很高的地位。而雅利安原本就發源於伊朗高原,用這個名字,更有利於與德國搞好關系。
既然巴列維王朝是親英國的,為什麼又要和納粹走近呢?原因也簡單,巴列維想發展本國的經濟和軍事,擺脫列強的干涉。而英國雖然扶植過伊朗,但並不願意看到伊朗的強大。
納粹便利用這種矛盾,給予伊朗大量的援助。這樣一來,納粹可以得到伊朗的石油供應,更重要的是削弱英國在伊朗的影響力。如果能夠把伊朗拉上納粹戰車,那是最理想的。
禮薩·汗認為伊朗和德國都是高貴的雅利安人,如果能得到德國的支持,伊朗就有可能重新變成世界強國。可是,伊朗位於英屬印度和蘇聯之間,英蘇兩國怎麼能容忍伊朗變成自己的敵國?
在這樣的矛盾下,伊朗迎來了二次大戰。在大多數的印象里,伊朗似乎並沒有參加二戰,可事實上,英蘇兩國對伊朗發動過軍事打擊,以防止伊朗倒向德國。只是軍事行動僅用了四天,幾乎沒有引起世界的注意。
1941年8月5日,蘇聯紅軍進入伊朗北部。與此同時,英聯邦軍隊出兵佔領伊朗南部。8月25日至28日,英軍輕松粉碎了伊朗軍隊的抵抗,禮薩·汗辛辛苦苦建立的幾十萬軍隊毫無戰鬥力。國王不得不宣布退位,把王位交給兒子巴列維。伊朗徹底倒向盟國,與納粹斷絕了關系。
這才有了後面的德黑蘭會議,也算是伊朗對二戰作出的主要貢獻之一。另一方面,美英的援助物資,有相當一部分是通過伊朗運到蘇聯的,對蘇聯堅持抗德戰爭,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戰後,巴列維王朝與美英都保持著良好的關系,直到1979年的伊斯蘭革命,伊朗從此成為美國的死敵。這也是美國幾十年來,不停攫取伊朗石油利益,不顧伊朗人民利益和呼聲的政策所造成的。這種單方面得利的外交政策,應該引起好好的反省。
6. 二戰時期的中亞國家
謝謝邀請。
首先你給出了一個很麻煩的概念,中亞指的到底是哪些地方?按照最狹義的定義,中亞國家就是土庫曼、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塔吉克這五個國家,他們在二戰期間都是蘇聯的部分,所以當然是捲入了戰爭的。如果把概念稍微擴展一閉猛伍點,中亞還包括阿富汗,二戰期間阿富汗倒是獨立國家,不過卻並未參戰。硬要說關系,大概就是為反法西斯戰爭提供了一些道義上的支援和運輸上的便利吧。
如果概念再拓展轎或一點呢?中亞還包括蒙古以及伊朗、巴基斯坦、印度的一部分地區,這些地方裡面只有伊朗是獨立國家,其他地方當年分別屬於中國、英國等參戰國,所以也是捲入了戰爭的。倒是伊朗的問題復雜一點。
二戰爆發的時候,時任伊朗國王禮薩汗是親德的,而且一直和納粹德國眉來眼去,准備搞點里應外合什麼的。盟國對此很憂慮,尤其是蘇德戰爭爆發後,蘇聯格外擔心伊朗給自己後背來上一刀,所以和在中東地區勢力雄厚的英國商定,一起解決伊朗的隱患。1941年7月12日,蘇聯和英國大臣共同佔領伊朗的協議。8月5日蘇軍進入伊朗北部,同時英國,澳大利亞,印度混合部隊在阿拉伯河登陸,佔領伊朗南部。禮薩汗被迫在9月15日宣布退位,傳位給長子巴列維。17日,蘇英兩國完全控制伊朗。1942年1月29日,伊朗被迫和蘇英兩國簽署三國同盟條約,伊朗同意盟軍駐扎伊朗,並盟軍運輸提供方便。而英蘇則宣布尊重伊朗主權和領土完整,並承諾在戰爭結束6個月內從伊朗撤軍。1943年1月,美軍也在伊朗登陸,美國宣布也將遵守三國同盟條約。1943年9月,巴列維國王對德宣戰,伊朗成為同盟國陣營中的一員。1943年底,美俄英三國首腦於德黑蘭召開會議,簽署了著名的《德黑蘭宣言》,而美英援蘇武器,源源不斷地經伊朗運往蘇聯。所以伊朗是直接捲入二戰了的。
至於拉丁美洲就更復雜了。
二戰之前,納粹德國是重點在拉丁美知型洲進行了大規模的經濟和文化滲透的。而處於對美國在拉丁美洲霸道行徑的反感,很多拉丁美洲國家跟納粹德國是頗有往來的,其中墨西哥、巴西、智利和阿根廷尤為活躍。二戰初期,拉丁美洲國家都保持中立,珍珠港事件之後開始分化。中美洲和加勒比海各小國由於體量小,加上美國的刻意拉攏,基本上都跟在美國後面宣戰。幾個大國就比較矜持了,美國花了很大的力氣和好處來拉攏,加上國際整體局勢對盟國有利,好幾個國家也陸續在1942年對軸心國宣戰,包括墨西哥、巴西、玻利維亞、哥倫比亞、秘魯等國。其中巴西還派出遠征軍前往歐洲戰場參戰,算是力度最大的。
阿根廷、智利等國的納粹勢力就比較強大了,二戰期間美國政府的許多報告甚至反復證明了阿根廷的納粹分子在二戰期間支持德國,為德國海軍潛艇提供同盟國商船的航行情報,成為德國在拉美從事情報戰的基地。阿根廷的親德政策甚至一直延續到戰後,許多納粹戰犯和德國軍人都在戰後移民到阿根廷。
不過,由於大勢所趨,拉丁美洲的其他國家最終也還是參戰了,當然都很晚。比如說阿根廷一直到1945年3月27日才對軸心國宣戰,智利一直到1945年4月11日才宣戰,而且還只對日本宣戰,基本上是最後一波參戰的國家。
不過,雖然直接參戰沒那麼早,但拉丁美洲對二戰倒是做了不少間接地貢獻,那就是為美國龐大的產能提供原材料。巴西的鋁土礦、鉻鐵礦和錳礦石,玻利維亞的鎢和錫,秘魯的銻、銅和釩,智利的銅、錳、鋅、鉛等金屬礦藏;中南美洲各國的棉花、橡膠、硝酸鹽等戰略物資,源源不斷地出售給美國,再由美國加工成武器彈葯支援到歐亞非的二戰主戰場。有數據稱,二戰期間美國對外的軍事采購額的一半以上,都是向拉美國家支付的。
從這個意義上說,拉美也還是都捲入了二戰的。
7. 伊朗 美國為什麼關系不好
其實就是雙方的利益關系。美國和伊朗現在關系惡劣,完全是因為雙方對利益的條件沒有談攏。
其實美國和伊朗的關系一直以來並沒有很差。只是因為最近伊朗因為石油的關系與美國產生了一定的摩擦。伊朗想要動搖美國與石油的關系。所以觸怒了美國侵犯了美國的利益之後,美國和伊朗的關系才變得這么惡劣的。
之所以伊朗和美國開始出現這么大的矛盾,原因其實非常簡單。首先就是二戰剛剛結束的時候,巴列維領導下的伊朗給與了美國非常多的幫助,甚至美國士兵在伊朗國內觸犯法律的時候,伊朗法庭沒有審判的權力,而是應該交由美國進行審判。
其次就是在巴列維王朝覆滅的時候,霍梅尼帶領下的伊朗開始對美國產生了抵觸情緒,最後導致伊朗大使館人質事件的發生。最後就是到目前為止,伊朗和美國仍然處於非常嚴重的對立情緒,特別是在蘇萊曼尼被美國軍隊刺殺之後。
伊朗簡介
位於西亞,屬於亞洲,屬中東國家,東鄰巴基斯坦和阿富汗,與土庫曼接壤,西北與亞塞拜然和亞美尼亞為鄰,西接土耳其和伊拉克,中北部緊靠裏海、南靠波斯灣和阿拉伯海,國土面積約164.5萬平方公里。
南北部沿海、西南部沿河有小片平原和低地。內地和東部屬大陸性亞熱帶草原和沙漠氣候,年溫差大,乾燥少雨。西部屬亞熱帶地中海式氣候,年降水量500毫米以上,裏海沿岸溫和濕潤。
8. 伊朗現在打仗嗎
答:伊朗現在不打仗。
伊朗在國際事物中堅定地支持俄羅斯,受到美國等西方國家的的制裁。軍隊的高級將領,伊朗核專家受到敵對勢力的暗殺,激怒了伊朗人決心為之報仇。
9. 二戰時德國英國蘇聯爭霸,是如何殃及伊朗的
1943年,美英蘇三巨頭在伊朗首都德黑蘭舉行會議,期間的一個主要議題就是肯定了伊朗「在反對共同敵人的戰爭中所作出的貢獻」,僅憑這一點就可以斷定伊朗肯定不是德國所在的軸心國。而就在兩年前的1941年,英國和蘇聯聯合出兵伊朗,沙阿(「國王」的意思)被逮捕,大批在伊朗工作的德國人被流放,此外伊朗的通訊和鐵路也被全面控制。這些行為顯然已經與對待敵國沒有太大分別,那麼作為反法西斯同盟的中堅力量,英國和蘇聯為什麼要入侵伊朗呢?
伊朗大部分領土位於伊朗高原,面積約164.5萬平方公里,對波斯灣其他國家有居高臨下的優勢。約在公元前2000年前後,雅利安人不斷滲入波斯高原,與當地民族融合,形成波斯族。
嚴格來說,「伊朗」這個名字問世於1924年,此前這個國家一直稱為「波斯」。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英國對波斯的滲透程度日益加重,這使得當時波斯的精英階層對英國極度反感。1924年禮薩·汗通成為波斯新一代沙阿,同時將國名從「波斯」改為「伊朗」。禮薩·汗上台之後大刀闊斧地進行世俗化改革,短短十年之後便將伊朗從一個軍力一般的國家變為極具影響的中東大國。對禮薩·汗而言,最大的威脅仍舊來自外部,而且確切地說是來自英國和蘇聯。
此前在英國的壓力之下,英國享有伊朗在軍事、關稅和財政方面的控制權,不過禮薩·汗始終對該協議置若罔聞。蘇聯則是因為雙方在 歷史 和領土問題上存在太大分歧,蘇聯對高加索的蠶食和滲透使伊朗不得不擔心自己西北部領土的安全。在這種情況下,伊朗決心引入德國的勢力來平衡英蘇的威脅,很快德國航空公司取得伊朗全國郵政運輸特許權,德國公司承包了伊朗北方鐵路修建工程,甚至伊朗國家銀行經理也由德國人充任。
當時二戰已經迫在眉睫,伊朗的舉動自然引起英國和蘇聯的警惕,不過這些並沒有擋住德國和伊朗繼續走向親近。後來伊朗的軍工製造也由德國人插手,數千德國專家夜以繼日地幫助伊朗開發火炮、步槍和手槍,德國成為伊朗學生留學的首選對象。二戰爆發後,德軍直逼高加索,蘇聯危在旦夕,而就在此時伊朗宣布限制蘇聯使用己方境內的鐵路運送來自英美的軍援,如此一來英國和蘇聯憤怒了。
結果就是英國和蘇聯聯合出兵,雙方從南北兩個方向攻入伊朗。他們將大量的德國人抓捕並流放,西伯利亞和澳大利亞成為這些俘虜的最終歸宿,禮薩·汗則被迫宣布退位。所幸當時德國的戰爭威脅迫在眉睫,英蘇沒有多餘的精力直接管控伊朗,於是在英國、蘇聯和美國的首肯下,禮薩·汗之子巴列維成為新一代沙阿。此後伊朗與英蘇簽訂條約,兩國保證在對德作戰勝利之後半年內從伊朗撤兵,不過事態的發展顯然沒有預想的順利。
圖-伊朗風景
二戰結束之後,英國如約撤出伊朗,但蘇聯卻遲遲不肯動身,超過17個師的20萬蘇軍就這樣長期駐扎在伊朗西北部。在此期間,蘇聯人在當地扶植出一個「伊朗人民黨」,妄圖將伊朗西北獨立出來,但這樣必然會招致美國的反對。後來杜魯門直接施壓,如果蘇聯人再不走,美國就將採取敵對行動。眼見美國人占據著世界GDP的一半以上,手中又有原子彈,於是在1946年5月蘇軍正式撤出伊朗。
10. 伊朗沒了嗎
伊朗這個國家還存在。作為中東國家,伊朗一直是中東地區的強國,自伊朗革命以來,雖然與美國齟齬不斷,但作為地區強國一直強硬的與美國抗衡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