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伊拉克和沙特有矛盾嗎
伊拉克和沙特有矛盾,主要是民族信仰,伊拉克是什葉派,沙特是遜尼派。
『貳』 伊朗是俄羅斯小弟么
是。伊朗是俄羅斯的小弟,地位只比敘利亞低一丟丟。拉克共和國簡稱「伊拉克」,位於阿拉伯半島東北部,亞洲西南部,與土耳其,伊朗,敘利亞、約旦,沙特、科威特接壤。東南瀕臨波斯灣。
『叄』 伊朗人口2020總人數
82,011,735人。
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波斯語:جمهوری اسلامی ایران,英語:Islamic Republic of Iran,Iran),簡稱「伊朗」,位於西亞,屬中東國家,東鄰巴基斯坦和阿富汗,與土庫曼接壤,西北與亞塞拜然和亞美尼亞為鄰,西接土耳其和伊拉克,中北部緊靠裏海、南靠波斯灣和阿拉伯海,
國土面積約164.5萬平方公里,世界排名第17,伊朗是文明古國,公元前550年,建立了世界歷史上第一個領土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帝國——波斯帝國,公元前247年建立安息帝國,7世紀後遭不同異族先後入侵,18世紀前期,納迪爾沙推翻外族統治建立阿夫沙爾王朝,
19世紀後期起,英國和俄羅斯勢力不斷侵入,1925年建立巴列維王朝,1979年成立共和國,實行政教合一制度,官方語言為波斯語。
『肆』 阿富汗與伊拉克什麼關系
阿富汗和伊拉克原是一對青梅竹馬的戀人。他們出生在一個叫西亞的地方,從小他們一起長大,恩愛有佳。可是有一天出現了一個叫薩達姆的惡毒女人,她在兩人之間進行挑撥離間使得單純的阿富汗對伊拉克心灰意冷。從此,薩達姆她得到了伊拉克,可是伊拉克並不愛他。。。後來阿富汗也找到了自己心愛的男子,那個男人就是本拉登,可她怎麼也忘不了從前的伊拉克。。。雖然她也愛本拉登,可是拉登給不了拉克曾給過她的幸福。。。再後來,大富豪布希也愛上了阿富汗,可是阿富汗現在一直在本拉登的身邊。布希雖然愛阿富汗,可是他怎麼也得不到阿富汗,於是他
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是美國在21世紀以來進行的兩場大規模的局部戰爭,這兩場戰爭都發生在小布希執政時期。然而,在邏輯上,這兩場戰爭雖然都與中東局勢有關,但兩者都有著不小的區別。
當然,在一段時間里美國最大的對手是激進主義,而激進主義的來源恰恰與美國在中東的政策有關。英國當時沿著猶太復國主義運動的路徑在1947年將猶太國家建立於中東,這成為了西方與中東地區之間關系的新導火索。而在四次中東戰爭後,中東國家不僅沒能消滅以色列,反而在戰場上屢屢失利,加上中東國家背後粗暴的治理和較為原始的政治組織,這讓相對世俗化的中東國家精英面對來自大眾越來越多的不滿。而美國在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直接支援以色列,以及支持伊朗的巴列維王朝這些政策則讓這種不滿直指美國。某種程度上,激進主義是中東對戰後秩序不滿的回應,雖然這種回應本身也問題多多,但激進主義往往指向美國卻也殊途同歸。
阿富汗和伊拉克區別不小,美國在伊拉克的麻煩是自己找的
1973年美國對以色列的直接援助
阿富汗戰爭是美國遭受9·11恐怖襲擊後美國發動的軍事行動,其主要作戰對象是塔利班政權和其戰略盟友基地組織。後者作為阿富汗的外來者相對容易處理,但塔利班卻是一個阿富汗內生的激進政治力量,他們紮根於阿富汗社會。美國扶持的阿富汗政府卻更像個外來者,而其治理能力卻一如既往的糟糕。塔利班真正的優勢恰恰在於相對於阿富汗政府具有更高的治理效率,他們比低效、官僚、腐敗的阿富汗政府更能處理基層事務。
而另一方面,阿富汗本身對於美國來說缺乏真正意義上的戰略價值,美國不願意在阿富汗投入過多的資源。對美國來說,作為9·11後的報復是有意義的,但也僅此而已,阿富汗不值得美國大規模戰略投入。因此,內部有效率,對外對手又不願強行投入更多資源,盡管美軍每次都可以大量殺傷塔利班武裝人員,但塔利班還是難以真正被剿滅,他們仍然可以源源不斷地汲取社會資源,當然還有海外援助。
『伍』 兩伊戰爭的經過。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歷史上,兩國為邊境交界處的夏特阿拉伯河的主權而產生爭議。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為這塊有爭議的河流,借口為抵禦「伊斯蘭革命」,悍然向伊朗發動軍事進攻,從而引發了曠日持久的兩伊戰爭,戰爭長達8年,成為繼越南戰外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戰爭。
這場戰爭以伊拉克的慘敗而告終。
『陸』 尹拉克是哪個洲
—— 尹拉克?——伊拉克(Iraq),所屬洲:亞洲 位於亞洲西南部,阿拉伯半島東北部,南方是沙特, 科威特,北方是土耳其,西北是敘利亞,伊朗和約旦各位於其東西兩側。
『柒』 哪位政治達人給我介紹一下兩伊戰爭的始末吧
兩伊戰爭,又稱第一次波斯灣戰爭,是發生在伊朗和伊拉克之間的一場長達8年的邊境戰爭。戰爭於1980年9月22日爆發,直至1988年8月20日結束。兩國相鄰,共同邊界綿延1200公里,長約100公里的阿拉伯河是兩國南部的自然邊界。長期來兩國存在著邊界爭端,經常發生武裝沖突。另外,宗教也是兩伊戰爭爆發的重要原因。兩國雖然同屬信奉伊斯蘭教的國家,但是,伊朗90%的居民信仰的是伊斯蘭教的什葉派,而伊拉克60%的居民也是伊斯蘭教的什葉派。
編輯本段起因
長期以來,兩伊存在領土糾紛、民族和教派矛盾。1971年初,雙方發生邊境沖突。1975年在阿爾及利亞總統布邁丁的斡旋下,兩伊簽訂《國界和睦鄰條約》(即《阿爾及爾協定》),規定的阿拉伯河主航道中心線為界,伊朗同意將克爾曼沙赫省的約300平方公里的土地劃給伊拉克。兩國矛盾有所緩和,但未真正解決。伊朗一直未履行上述承諾。1979 年2月,霍梅尼在伊朗執政後,兩伊關系急劇惡化。1980年初,伊拉克宣稱要廢除邊界協定,雙方邊境沖突逐步升級。
1979年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伊朗政府強調要向所有伊斯蘭國家「輸出原教旨主義的伊斯蘭革命」,公開號召占伊拉克人口60%的什葉派「進行伊斯蘭革命」,推翻伊拉克現政權建立「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則支持伊朗境內少數民族如庫爾德族的民族自決要求。海珊試圖完全控制位於波斯灣西北部的阿拉伯河,該水道是兩個國家重要石油出口通道。美國為薩達姆提供武裝並支持其向這一有爭議的地區發動進攻,試圖以此遏制剛剛通過革命上台並強烈反美的伊朗政權。 而在1975年,美國國務卿基辛格曾支持伊朗國王對當時在伊拉克控制下的水道發動進攻。伊拉克和其他阿拉伯國家還擔心伊朗1979年二月革命產生的武裝政權向周邊地區擴散。導致兩伊戰爭的另一因素是兩國領導人的野心。伊朗宗教領袖霍梅尼試圖將他領導的伊斯蘭原教旨主義運動推廣到整個中東地區。不過由於伊朗革命才成功不久,這方面的嘗試還十分有限。 對薩達姆而言,他掌權時間不長,正試圖使伊拉克獲得地區霸權地位。伊朗戰爭的成功可以使得伊拉克成為海灣地區的霸主並控制石油貿易。軍隊內部清洗和美製裝備零件嚴重缺乏都很大地影響了伊朗曾經強大的軍力。另外,阿拉伯河地區的伊朗防禦也很薄弱。隨著政治、宗教的矛盾激化和邊界武裝沖突的加劇,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利用伊朗支持的對當時伊拉克外長阿齊茲的刺殺企圖為借口,抓住機會發動進攻,至此兩伊戰爭就全面爆發了。自從戰爭爆發後,引起了世界人民特別是阿拉伯國家的密切關注。
編輯本段戰爭爆發
伊拉克在從蘇聯獲得了很大外交和軍事上的支持。阿拉伯國家主要是科威特和沙烏地阿拉伯則提供了經濟援助。 另外,美國也偏向伊拉克,向其提供武器和經濟援助。自1985年起,美國在出售給伊拉克武器的同時也出售給伊朗。這引發了後來里根政府的伊朗門事件。
這場戰爭進行得十分慘烈。戰爭雙方都常常使用類似於一戰中的人海戰術攻擊。伊拉克使用了包括塔崩毒劑在內的化學武器。盡管伊拉克率先挑起戰爭和使用化學武器, 國際社會對其並沒有施加太大的壓力。
1982年6月,伊朗發動的一系列反攻奪回了伊拉克在戰爭初期佔領的土地。伊拉克鑒於可能被徹底打敗,向伊朗提出休戰的建議。此時,伊朗試圖打垮伊拉克政權,因此拒絕了這一建議。這樣導致戰爭又進行了六年。
在此期間,西方海軍力量介入該地區,試圖保護海灣航道暢通。由此導致伊朗導彈攻擊美國斯塔克號護衛艦;以及美國文森斯號巡洋艦擊落伊朗民航客機,290名乘客和機組人員喪生。
編輯本段停戰
1987年7月20日聯合國安理會一致通過第598號決議,要求兩伊立即無條件停戰,引起全世界人民的積極響應,同年7月23日伊拉克宣布接受這項決議,1988年7月18日伊朗宣布正式接受這項決議。在聯合國秘書長佩雷斯·德奎利亞爾及其助手的多次奔走後,兩伊同意從1988年8月20日起全面停戰。這是兩伊從戰爭走向和平的重要轉折。戰爭結束時,兩國的分界線恢復到了戰前的情況。
編輯本段影響
兩伊戰爭前後歷時7年又11個月,是20世紀最長的戰爭之一。它是一場名副其實的消耗戰,是一場對雙方來說都得不償失、沒有勝利者的戰爭。這場戰爭前,伊拉克的外匯盈餘近400億美元,戰爭結束時,它的外債是800億美元,其中400多億是欠西方國家和蘇聯的軍火債、300多億是欠其他阿拉伯國家的貸款。戰爭中,伊拉克的死亡人數是30萬、傷60萬,直接損失(包括軍費、戰爭破壞和經濟損失)是3 500億美元。伊朗也欠外債450億美元,死亡70萬、傷110多萬,僅德黑蘭就有20萬婦女失去丈夫;直接損失3 000億美元。戰爭使兩國經濟發展計劃至少推遲20至30年。
附:圖片為1988年8月20日,伊拉克居民慶祝兩伊於當日正式實現停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