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湖泊⑦的南部是西亞地區主要的石油生產國伊朗,伊朗國土的西南部瀕臨一個海灣,這個海灣是世界上石油儲量
波斯灣又稱海灣,它的沿岸和海底蘊藏著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波斯灣的惟一出口是霍爾木茲海峽.海峽長150千米,最窄處僅38.9千米.它是世界上石油運輸最繁忙的海峽,平均每5分鍾就有1艘油輪進出海峽,進入阿拉伯海.每年有佔世界出口總量一半以上的石油從這里運出.如果將這一海峽封鎖住,西方世界的主要石油來源就被切斷了,西方經濟就會陷入癱瘓狀態.因此,人們稱霍爾木茲海峽為「西方的生命線」,也被稱為「世界油閥」.根據題意.
故選:A.
❷ 伊朗的地理位置
伊朗的地理位置:
伊朗Iran位於亞洲西南部,北鄰亞美尼亞、亞塞拜然、土庫曼,西與土耳其和伊拉克接壤,東面與巴基斯坦和阿富汗斯坦相連,另與哈薩克和俄羅斯隔海相望。南面瀕臨波斯灣、霍爾木茲海峽和阿曼灣。
伊朗主要有三種氣候類型:
沙漠性氣候和半沙漠性氣候。伊朗國內大部分地區和南部沿海地區屬這種氣候,其特點是乾熱季節長,可持續7個月,年平均降雨量30-250毫米。
山區氣候。山區氣候分為寒冷山區氣候和一般山區氣候二種,寒冷山區氣候地區有40000平方公里,都在有高山的地區,包括阿爾俾斯山脈和扎格羅斯山脈、薩哈德高峰和薩巴朗高峰,該地區年平均降雨量500多毫米。一般山區氣候地區30萬平方公里,年平均降雨量250-600毫米。
裏海氣候。裏海地區是一狹長地帶,地處裏海與阿爾俾斯山脈之間,年平均降雨量600-2000毫米。
❸ 伊朗霍爾木茲海峽地理位置..
霍爾木茲海峽
位於阿拉伯半島和伊朗南部之間。國際石油運輸通道。波斯灣通往印度洋的唯一出口。形似人字型,東西長約150千米,南北寬56~125千米,平均水深70米,最淺處10.5米,最深處219米。海峽中多島嶼、礁石和淺灘。海峽地處副熱帶,屬熱帶沙漠氣候,終年炎熱乾燥,表層水溫年平均為26.6℃,最熱月(8月)達31.6℃,最冷月 (2月)為21.8℃。高溫、乾燥增強了海水蒸發,而年降水量只300毫米,結果增大了海峽內海水鹽度,達37~38,波斯灣鹽度達38~41。海峽和波斯灣鹽度大於阿曼灣,產生了海水密度梯度,引發阿曼灣鹽度較小的海水通過海峽表層流向波斯灣,而波斯灣鹽度較大海水通過海峽底層流向阿曼灣。霍爾木茲海峽自古就是東西方國家間文化、經濟、貿易的樞紐。特別在海灣地區成為世界石油寶庫之後,每天有400萬噸石油通過海峽運往世界各地,約佔世界石油出口量的1/3,是波斯灣石油通往西歐、美國、日本和世界各地的唯一海上通道 。被稱為世界重要的咽喉,具有十分重要的經濟和戰略地位 。
該海峽的得名,有幾種不同的說法。一種說法是,公元1100年阿拉伯人在海峽中的霍爾木茲島上建立了霍爾木茲王國,海峽由此得名。另一種說法是,霍爾木茲島是波斯薩桑王朝第四位國王的名字,「霍爾木茲」在波斯語中意為「光明之神」。還有一種說法是,遠在古希臘時代,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派大將霍爾木茲雅率艦隊出沒於此,並在海峽中的一個無名島上停泊。後來為了紀念這位艦隊統帥,便把他的名字「霍爾木茲雅」作為海峽和那個無名島的名字。以後,這個馬其頓人的名字慢慢阿拉伯化,變成了今日的「霍爾木茲」。此外,也有人認為「霍爾木茲」一名來源於葡萄牙人。1506年葡萄牙殖民者入侵後,發現這一帶貿易興隆,用葡語秒之為ORMUCHO,意為這里金子多,後來ormucho就演變為海峽名。
❹ 伊朗的地理位置
伊朗位於亞洲西南部,北鄰亞美尼亞、亞塞拜然、土庫曼,西與土耳其和伊拉克接壤,東面與巴基斯坦和阿富汗斯坦相連,另與哈薩克和俄羅斯隔海相望。南面瀕臨波斯灣、霍爾木茲海峽和阿曼灣。
伊朗是文明古國。公元前550年,建立了世界歷史上第一個領土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帝國—波斯帝國。公元前247年建立安息帝國,7世紀後遭不同異族先後入侵。
18世紀前期,納迪爾沙推翻外族統治建立阿夫沙爾王朝。19世紀後期起,英國和俄羅斯勢力不斷侵入。1925年建立巴列維王朝。1979年成立共和國。實行政教合一制度。
(4)伊朗西南下方是什麼海擴展閱讀:
一、地形地貌
伊朗國土絕大部分在伊朗高原上,是高原國家,海拔一般在900-1500米之間。
西南部為厄爾布爾士山與科彼特山,東部為加恩-比爾兼德高地,北部有厄爾布茲山脈,德馬萬德峰海拔5670米,為伊朗最高峰。
西部和西南部是寬闊的扎格羅斯山山系,約占國土面積一半。中部為乾燥的盆地,形成許多沙漠,有卡維爾荒漠與盧特荒漠,平均海拔1000餘米。僅西南部波斯灣沿岸與北部裏海沿岸有小面積的沖擊平原。西南部扎格羅斯山麓至波斯灣頭的平原稱胡齊斯坦。
二、氣候特徵
伊朗氣候四季分明。北部春夏秋季較為涼爽,冬季較為寒冷,南部夏季炎熱、冬季溫暖。伊朗大部分地區的冬季溫暖和濕潤,降水也往往形成於此,這和北下的冷空氣有關系。
這就是伊朗1-4月(即冬季)降水較多的原因。而夏天的時候,伊朗由於處於副熱帶高壓的控制下,氣溫很高,且降水不多。德黑蘭最高的氣溫是7月,平均最低和最高氣溫分別是22℃和37℃,最低氣溫是1月,平均最低和最高溫度是3℃和7℃。
❺ 裏海的地理位置與構成
如圖10-1所示,裏海位於亞歐大陸腹部,亞洲與歐洲之間,東、北、西三面湖岸分屬土庫曼共和國、哈薩克共和國、俄羅斯聯邦共和國和亞塞拜然共和國,南岸在伊朗境內,是世界上最大的湖泊,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鹹水湖,屬海跡湖。
圖10-1裏海地理位置圖裏海位於高加索山脈以東,制約著中亞巨大、平坦的土地。漫長的海岸線從北向南延伸近1200千米,不過其平均寬度僅320千米。面積約386400平方千米。靠近南面,最大深度為1025米。海的東北為哈薩克,東南為土庫曼,南面為伊朗,西南為亞塞拜然,西北為俄羅斯。
裏海有曼格什拉克、哈薩克、土庫曼、克拉斯諾沃茨克等海灣。裏海的水面低於外洋海面28米,湖水平均深度約180米。整個海區可分為北、中、南三部分,其間被許多島嶼和淺灘隔開。北裏海,岸坡平緩,水很淺,僅4~8米,最深也只25米;海底為波痕狀沉積平原,水量只佔總水量的1%。中裏海,依高加索山脈的岸線多陡坡,東岸瀕臨曼格什拉克高原,較為險峻。底部,東為陸架,西為傑爾賓特海盆,深達790米,水量約占裏海的1/3。南裏海,海岸低平,東西陸架較寬,往西為窪地,是裏海最深的地方,水量較大,約佔全裏海的2/3。海底沉積物,北裏海多含貝殼的砂;中裏海窪地多泥和砂質泥,東西兩岸近海則多貝殼、礫石砂和黏泥;南裏海深水區為泥和含有薄層硫化鐵的黏泥,東西兩岸邊緣區為砂、灰質泥、貝殼和礫石。裏海有島嶼約50個,面積約350平方千米。有伏爾加河、烏拉爾河、庫拉河、捷列克河等130多條河流注入。1940—1970年,平均每年流入的淡水量有286.4萬立方千米,其中伏爾加、烏拉爾和捷列克河約佔90%以上。
❻ 伊朗自然地理特徵
處於波斯灣地區,南邊是波斯灣,北邊是裏海。東部有巴基斯坦和阿富汗,西邊有伊拉克和土耳其,整體比較乾燥,降雨量較低,屬於熱帶沙漠氣候。地形主要是高原,棉花、山羊較多,盛產波斯地毯。伊朗是政教合一的國家,為伊斯蘭教。政治方面,因為核問題,一直鬧得沸沸揚揚的,這個都知道。國內的政治:目前有保守派掌權,對於國家、人民、及人民思想的控制比較厲害。因伊朗受到制裁,經濟稍微封閉,不過正因為制裁,國內的各個產業鏈發展都還可以。生產力比較低,這跟人民的習俗有關系,沒有足夠的勞動力,效率低。
❼ 請問,伊朗是存在於哪個海域的
呵呵,伊朗可不是島嶼,不是劃歸到屬於哪個海域的。伊朗屬於位於亞洲西南部,屬中東國家,伊朗中北部緊靠裏海、南靠波斯灣和阿拉伯海。要是說大洋的話,那就是印度洋了。
❽ 伊朗瀕臨哪些海和海灣
南面瀕臨阿曼灣
伊朗中北部緊靠裏海、
南靠波斯灣和阿拉伯海。
❾ 裏海 亞洲
名稱:裏海(Caspian Sea)——世界最大的湖並且是鹹水湖
俄語作Kaspiyskoye More,波斯語作Daryaye Khezer。
地理位置
位於亞歐大陸腹部,亞洲與歐洲之間,東、北、西三面湖岸分屬土庫曼共和國、哈薩克共和國、俄羅斯聯邦和亞塞拜然共和國,南岸在伊朗境內,是世界上最大的湖泊,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鹹水湖,屬海跡湖。
裏海地理位置(不過是英文的)
基本概況
裏海位於高加索山脈以東,制約著中亞巨大、平坦的土地。漫長的海岸線從北向南延伸近1,200公里(750哩),不過其平均寬度僅320公里(200哩)。面積約386,400平方公里(149,200平方哩)——大於日本——而其表面約低於海平面27公尺(90呎)。靠近南面,最大深度為1,025公尺(3,360呎)。海的東北為哈薩克,東南為土庫曼,南面為伊朗,西南為亞塞拜然,西北為俄羅斯。
裏海通常被認為是世界最大鹹水湖。然而這一觀念並不完全正確,因為科學研究表明,裏海經由亞速海、黑海和地中海與世界洋溝通。這一因素對於其自然地理所有方面的形成產生強烈影響。裏海具有特別的科學研究意義,因為其歷史、尤其是其面積和深度在以前的變化,為這一地區復雜的地質和氣候演變提供了線索。人為變化,特別是廣闊的窩瓦河系堤壩、水庫與運河造成的變化,對於當代水文平衡已有影響。裏海在這一地區交通運輸網中以及在石油和天然氣的生產中也具有重大意義;其優良的海濱沙灘日益被用作療養和娛樂場所。
裏海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內陸湖,那為什麼又被稱為「海」呢?從裏海的自然特點來看,裏海水域遼闊,煙波浩淼,一望無垠,經常出現狂風惡浪,猶如大海翻滾的波濤。同時,裏海的水是鹹的,有許多水生動植物也和海洋生物差不多。另外,從裏海的形成原因來看,裏海與鹹海、地中海、黑海、亞速海等,原來都是古地中海的一部分,經過海陸演變,古地中海逐漸縮小,上述各海也多次改變它們的輪廓、面積和深度。所以,今天的裏海是古地中海殘存的一部分,地理學家稱之為「海跡湖」。因此,人們就把這個世界上最大的湖稱為「裏海」了。其實,它並不是真正的海。
裏海的南面和西南面被厄爾布爾士山脈和高加索山脈所環抱,其他幾面是低平的平原和低地。裏海南北狹長,形狀略似「S」型,南北長約1200公里,是世界最長及唯一長度在千公里以上的湖泊。東西平均寬約320公里,湖岸線長約7000公里,面積371000平方公里,大小幾乎與波羅的海相當,規模為亞速海的10倍,相當全世界湖泊總面積(270萬平方公里)的14%,比著名的北美五大湖面積總和(24.5萬平方公里)還大出51%。湖水總容積為76000立方公里。
組成部分
裏海有曼格什拉克、哈薩克、土庫曼、克拉斯諾沃茨克等海灣。裏海的水面低於外洋海面28米,湖水平均深度約180米。裏海的湖底深度不同,北淺南深,湖底自北向南傾斜,大體上可以分為三部分:北部一般深4~6米;中部水深170~790米;南部最深,最大深度可達1025米。裏海有島嶼約50個,面積約350平方公里。有伏爾加河、烏拉爾河、庫拉河、捷列克河等130多條河流注入。1940~1970年,平均每年流入的淡水量286.4立方萬公里,其中伏爾加、烏拉爾和捷列克河約佔90%以上。
整個海區可分為北、中、南三部分,其間被許多島嶼和淺灘隔開。北裏海,岸坡平緩,水深很淺,僅4~8米,最深也只25米;海底為波痕狀沉積平原,水量只佔總水量的 1%。中裏海,依大高加索山脈的岸線多陡坡,東岸瀕臨曼格什拉克高原,較為險峻。底部,東為陸架,西為傑爾賓特海盆,深達 790米;水量約占裏海的三分之一。南裏海,海岸低平,東西陸架較寬,往西為窪地,是裏海最深的地方,水量較大,約佔全裏海的三分之二。海底沉積物,北裏海多含貝殼的砂;中裏海窪地多泥和砂質泥,東西兩岸近海則多貝殼、礫石砂和粘泥;南裏海深水區為泥和含有薄層硫化鐵的粘泥,東西兩岸邊緣區為砂、灰質泥、貝殼和礫石。
自然特徵
裏海有50個島嶼,多為小島。西北部的車臣島最大,其次有秋列尼(Tyuleny)島、莫爾斯科依(Morskoy)島、庫拉雷(Kulaly)島、日洛依(Zhiloy)島和奧古爾欽斯基(Ogurchin)島。以水文特點為依據,通常將整個裏海分為北、中、南3部分。
(1)海岸線特徵。北部海岸低平,具有大量被烏拉河、捷列克河、特別是窩瓦河沖刷下來的沖積物質,這些河流的三角洲得到廣泛開發。中部西岸多丘陵。大高加索山脈的山麓看似切近,但卻被狹窄的海濱平原將其與海岸分隔開來。阿普歇倫半島在那裡伸入海中,巴庫市坐落在半島上,而就在其南面,庫拉河與阿拉斯河的氾濫平原構成阿拉斯低地。裏海西南岸和南岸是由蘭卡蘭和吉蘭-馬贊達蘭低地的沉積物形成的,塔利什(Talish)山脈和厄爾布爾士(Elburz)山脈的高峰在內陸不遠處聳立。裏海南部東岸亦低且不太陡峭,由波浪活動造成的沉積物形成;被低矮的、多丘陵的切列肯(Cheleken)半島和土庫曼巴希半島猝然打斷。中部東岸大部地方陡峭,海摧毀了石灰岩的曼格什拉克高原和肯德爾利-卡亞桑(Kendyrli-Kayasansk)高原的邊緣。這一地區最重要的特徵是卡拉博加茲戈爾(Kara-Bogaz-Gol)灣,原為裏海的一海灣,但現在如大潟湖似的形成港灣。
主要河流——窩瓦河、烏拉河與捷列克河——注入裏海北部,它們合在一起的年水量達注入裏海的所有河水的88%。蘇拉克河、薩穆爾(Samur)河、庫拉河及一些較小的河流從西海岸注入,提供7%左右的水量,其餘水量來自伊朗海岸的河流。東部沿海地區則完全沒有常流河。
(2)海中特徵。北裏海面積99,404平方公里(38,380平方哩),是海中最淺部分,平均深度為4∼6公尺(13∼20呎),在與中裏海的分界沿線最深達20公尺(66呎)。海底由單調的波形沉積平原構成。中裏海面積137,918平方公里(53,250平方哩),形成不規則盆地,西坡陡峭,東坡平緩。最淺部分——深度達101∼140公尺(330∼460呎)的大陸棚——沿兩岸延伸,最西面的坡由於水下塌方和峽谷而溝壑縱橫。阿普歇倫暗灘為一沙洲和島嶼帶,從水下古老的岩石上面升起,是向面積約149,106平方公里(57,570平方哩)的南裏海盆地過渡的標志。一系列水下山嶺打破北部地形,但盆地底部其他地方為一坦盪的平原,而裏海最深處則在此。
(3)氣候。裏海北部位於溫大陸性氣候帶,而整個裏海中部(及南部大部海區)則位於溫熱帶。西南部受副熱帶氣候影響,東海岸以沙漠氣候為主,從而造成多變的氣候。大氣環流冬季以寒冷、明凈的亞洲反氣旋為主,而在夏季亞速群島高壓分支和南亞低壓中心發生影響。狂烈的風暴與北風和東南風有關。
夏季氣溫分布相當均衡——7∼8月間平均氣溫為24∼26℃(75∼79 ℉),在太陽炙烤的東海岸絕對最高溫度為44℃(111 ℉)——但冬季氣溫北部為-10℃(14 ℉),南部為10℃(50 ℉)。海上年平均降雨量在200∼1,700公釐(8∼67吋)之間,東部降雨量最小,西南部降雨量最大。大多降於冬季和春季。海面蒸發量很高,達一年1,000公釐(40吋)。結冰影響裏海北部,通常至1月份完全封凍,在很冷的年代,沿西海岸漂浮的冰可南達阿普歇倫半島地區。
(4)水文。裏海研究較吸引人的方面為依據考古、地理和歷史方面的證據再現許多世紀中的長期水位變動。裏海水位變動幅度似乎從西元前1世紀以來至少達到7公尺(23呎)。這些長期變動的主要原因是決定水的補給(河流注入與降水)和損失(蒸發與流往卡拉博加茲戈爾灣)之間平衡的氣候條件。在20世紀最初30年間,裏海海面低於海平面近26公尺(86呎),但在1977年卻降為29公尺(96呎)。這是過去400∼500年間觀察到的最低海面。水位急遽上升始於1978年;在90年代初,裏海海面低於海平面27公尺(90呎)。1929∼1977年間發生的水位降低,是由於氣候變化減少河流注入而增加了蒸發——窩瓦河上建設水庫加重了這一情況——也由於灌溉和工業對河水的消耗。一直在發展中的水位上升,也與導致窩瓦河注入量增加的氣候因素有關,該河若干年來的注入量一直大大高於平均值。海面降水增加和蒸發減少也促成這一現象。1980年,蘇聯水文學家在裏海與潟湖之間構築沙障,以阻止海水流入卡拉博加茲戈爾灣。計畫者們已經認真地注意到穩定裏海水位的其他措施的可能性。
夏季,水面平均溫度為24∼26℃(75∼79 ℉),南部水溫稍暖。然而,冬季溫差大,北部為3∼7℃(37∼45 ℉),南部為8∼10℃(46∼50 ℉)。東部沿岸地區深水上涌——盛行風活動的結果——也可導致夏季溫度明顯降低。
其平均鹽度約為12.8%,但在窩瓦河口僅為1%,而在蒸發強烈的卡拉博加茲戈爾灣卻高達200。在公海,鹽度分布明顯一致;從海面至海底僅增加0.1∼0.2%。裏海海水與大洋海水的區別在於硫酸鹽、鈣和碳酸鎂的含量較高——河流注入的結果——而氯化物含量較低。
海流基本沿西海岸從北向南運動,在遠南發展為復雜模式,形成數股支流。海流在與強風相合之處可以加速,海面往往波濤洶涌。在阿普歇倫半島附近,風暴掀起的最大波浪高過9公尺(30呎)。
(5)海生物。約有850種動物和500多種植物;盡管對於如此浩闊的水體而言生物種類數量較低,其中許多物種卻是其特有的。藍綠藻和矽藻構成生物量最大的集團,還有數種紅藻與褐藻。動物——一直受到鹽度變化的極大影響——包括鱘、鯡、狗魚、鱸和西鯡魚;數種軟體動物;以及包括海綿在內的其他各種微生物。約15種北冰洋型(如裏海海豹)和地中海型物種充實基本動物。
水文特徵
海流主要為氣旋性環流,各個海域又可形成若干局部性環流。北裏海,伏爾加河徑流入海後分成兩支:主要的一支沿西岸向南流;另一支沿北岸向東流,在東北部形成一個小型的反氣旋型環流。流速隨風而異,一般為10~15厘米/秒,有強勁偏北風時,西部流速達30~40厘米/秒,最大可達 100厘米/秒。中裏海被一個大型的氣旋型環流所控制。南裏海的西北和東南部,各有一個氣旋型環流。因而,使裏海西部形成一支自北向南的沿岸流,平均流速為25~35厘米/秒,而東部則出現自南向北的沿岸流。平均流速約為10~15厘米/秒。
水溫分布隨季節和地區而不同。冬季,表層水溫南北差異較大,2月北裏海僅0.1~0.5°C,南裏海可達8~10°C。夏季,溫差較小,一般為24~27°C。水溫的垂直分布也隨季節而變化。冬季,北裏海和中裏海,水溫幾無變化,南裏海在50~100米深處有溫躍層。夏季,中部的30~50米深處和南部海區,上下層溫差較大。
裏海共有130條入海河流,每年入海徑流量為300立方公里以上。其中伏爾加河入海徑流量為 256立方公里,占裏海總徑流量的85%。入海經流量有較大的季節變化和年際變化,直接影響著鹽度和水位的變化。海水中氯化物的含量較低,而硫酸鹽和碳酸鹽的含量較高。海水的鹽度約比大洋水的標准鹽度低三分之二。中部和南部,一般為12.0~13.0,伏爾加河三角洲以外,鹽度僅0.2。鹽度的季節變幅常在 0.17~0.21之間。12月至翌年4月,北裏海常有結冰現象,冰厚一般為0.5~0.6米,最厚為1米。在強勁北風作用下,流冰可向南漂移到阿普舍倫半島附近。
水位的長周期和超長周期的顯著變化是裏海最引人矚目的現象。 研究證實, 裏海19世紀初期的水位要比4000~6000年前的水位低22米。7~11世紀間,出現較低水位。1930~1957年間,由於伏爾加河上建水庫,工農業過量用水,氣候乾燥等影響,致使水位又下降。自20世紀70年代初以來,裏海水位保持在-28.5米左右。水位季節變化大,春夏高而冬季低,年變幅可達33厘米。裏海的風增減水十分顯著,伏爾加河三角洲海域,有時風減水達4~5米,風增水也可達2米。
裏海的水位,7月最高,2月最低,北部水位高低之差為2~3米,中部和南部僅有20~50厘米,最大也不超過1.5米。裏海的水溫,夏季南北水域基本相同,為26℃左右。冬季北部水溫0℃以下。南部的平均溫度為8~10°,北部淺水區每年冰期2~3個月。
氣候情況
海區縱跨幾個不同的氣候區。北裏海雖屬大陸性氣候,但變化不劇烈;中裏海西部氣候溫和,而東部則為乾燥的沙漠氣候;南裏海屬夏季乾燥的亞熱帶氣候。冬季裏海的天氣不穩定,氣溫變化較大。平均氣溫,北部為-8~-10°C,南部為8~10°C。風向多變,而以東和東北風占優勢。風力為5.5~10.7米/秒,中部有時可達20.8~28.4米/秒。夏季,海上受高壓控制,常有微弱海風向陸吹,天氣十分穩定。氣溫變化不大,最熱月平均溫度為28~29°C,極端最高氣溫可達44°C。平均年降水量為200~1700毫米,分布不均,東海岸少,西南海岸多。年蒸發量一般為1000毫米,南裏海的東部和阿普舍倫半島達1400毫米。
裏海位於荒漠和半荒漠環境之中,氣候乾旱,蒸發非常強烈。據統計,裏海每年的進水總量為338.2立方公里,而每年的耗水量則為361.3立方公里,進得少,出得多,出現了入不敷出的「赤字」,湖水水面必然會逐步下降。1930年湖的面積為42.2萬平方公里,到1970年已經縮小到37.1萬平方公里了。因為水分大量蒸發,鹽分逐年積累,湖水也越來越咸。由於北部湖水較淺,又有伏爾加河等大量淡水注入,所以北部湖水含鹽度低,為0.2‰,而南部含鹽度高達13‰。
經濟亞塞拜然巴庫附近的裏海沿岸油井 (1)資源。裏海長期以來一直以其鱘著稱,產量約佔世界漁獲量的4/5。在水位下降和隨之而來的條件最有利的產卵場乾涸的長時期內,鱘數量銳減。已經採取一些包括禁止在公海捕鱘及推行水產養殖在內的措施,以圖改善這一狀況。海豹業在北部海域得到發展。
石油和天然氣是這一地區最重要的資源。開發始於1920年代,自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得到相當發展。現在採用鑽井平台和人工島開采海底石油。從卡拉博加茲戈爾灣提取硫酸鈉一類礦物也具有相當重要的經濟意義。
(2)交通運輸。裏海在交通運輸方面占舉足輕重∶石油、木材、糧食、棉花、水稻和硫酸鹽是被運輸的基本貨物,而阿斯特拉罕(Astrakhan)、巴庫、馬哈奇卡拉、土庫曼巴希和謝甫琴科(Shevchenko)是最重要的港口。它們還通過常規客運連接起來,而在巴庫與土庫曼巴希之間,鐵路貨運直接輪渡,無須裝卸。
[編輯本段]資源狀況
裏海地區石油資源豐富,兩岸的巴庫和東岸的曼格什拉克半島地區,以及裏海的湖底,是重要的石油產區。裏海湖底的石油生產,已擴展到離岸數十公里的水域。裏海生物資海豐富,既有鱘魚、鮭魚、銀汗魚等各種魚類繁衍,也有海豹等海獸棲息。裏海含鹽量高,盛產食鹽和芒硝。
註:裏海是世界面積最大的湖泊。
裏海劃界問題
1991年以前,裏海是平靜的,那裡沒有爭議,更沒有沖突。因為那時無論按傳統還是地理位置,裏海都被認為是蘇聯和伊朗的內湖。裏海的地位已在1921年和1940年兩國簽訂的條約中作了明確規定。根據該條約,只有掛蘇聯和伊朗國旗的船隻才能在裏海航行。
自1991年蘇聯解體後,在裏海地區不斷發現大規模的油氣田。根據西方石油公司估計,這一地區有可能繼海灣地區成為21世紀世界能源主要供應地之一。因此新獨立的裏海沿岸國家哈薩克、亞塞拜然和土庫曼都要求重新確定裏海法律地位,而裏海油氣資源的開采權,自然也就和劃界問題聯系在一起。
俄羅斯、哈薩克和亞塞拜然附近的裏海水域油氣資源豐富,因此這三個國家堅持裏海為內陸海,應依據國際海洋法公約,對裏海水體及海底進行劃界,明確各國的主權和專屬經濟區范圍。而伊朗、土庫曼兩國則因為附近水域油氣資源相對較少,堅持認為裏海是內陸湖泊,按國際法裏海資源應當是沿岸各國共同財產,任何國家開采裏海任何資源必須徵得各國同意或經共同協商後方能進行。因此,裏海之爭說到底是圍繞能源的利益之爭。
近年來,伊朗迫於壓力不得不同意對裏海進行劃分,但和土庫曼一起要求各國按各佔20%的份額平均劃分裏海。這樣便形成了目前以伊、土為一方要求5國均分裏海,和以俄、哈、阿為一方要求按中心線劃分裏海的局面。
地緣政治使問題復雜化
由於美國等西方國家過於依賴中東地區的石油,其能源供應安全存在隱患,因此它們對能源來源多樣化的願望使裏海地區成為追逐熱點。美國憑借同亞塞拜然的密切關系,一直竭力介入裏海能源開發,主張裏海是「海」,這樣便可使至少一半已探明的裏海油氣資源歸阿所有,以便自己從中謀利。
在事關地緣政治的油氣管線方面,有專家認為,用裏海經伊朗到海灣的管線運送石油到西方和亞洲的石油消費國最為便捷,成本最低,但美國不願把控制權交到伊朗手中。而俄羅斯在中亞油氣交易中一直保持主導地位,西方國家也擔心自己能源來源多樣化受俄牽制。因此,美國牽頭在上世紀90年代修建繞過俄羅斯但經濟上極不劃算的巴庫-第比利斯-傑伊漢石油管道,擠壓俄羅斯的利益。
伊朗國內早有對裏海重新劃界不滿的聲音。有伊朗議員表示,當年伊朗與蘇聯各占裏海50%,而今伊朗佔20%水域的要求都難以得到滿足,這讓伊朗難以接受。
裏海劃分是各方利益相互矛盾的復雜問題,一時難以獲得解決。因此,裏海之爭仍會持續下去。
❿ 伊朗靠近什麼海
阿拉伯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