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看待伊朗核問題
新聞網頁貼吧知道MP3圖片視頻網路文庫
幫助|設置 首頁 自然 文化 地理 歷史 生活 社會 藝術 人物 經濟 科技 體育 圖片 數字博物館 核心用戶 網路商城
拆分詞條 伊朗核問題
求助編輯網路名片
伊朗核問題漫畫20世紀50年代,伊朗開始了核能源開發活動,並在當時得到美國及其他西方國家的支持。1980年美伊斷交後,美國曾多次指責伊朗以「和平利用核能」為掩護秘密發展核武器,並對其採取「遏制」政策。國際原子能機構也多次就伊朗核問題作出決議,2010年6月,安理會通過"史上最嚴厲"制裁伊朗方案。
目錄
背景資料
關於伊朗的核問題
伊朗核問題的歷史與現狀時間
美國對伊朗核問題的態度美國主戰派
美國主和派
國際原子能機構對伊朗核問題的決議2003年的決議
2004年的決議
2004年的決議
安理會有關制裁伊朗的決議第1737號決議
第1747號決議
第1803號決議
第1929號決議
中國政府的立場2010年
2009年
2008年
2007年
2006年
2005年
伊朗第一座核電站將投入運營背景資料
關於伊朗的核問題
伊朗核問題的歷史與現狀 時間
美國對伊朗核問題的態度 美國主戰派
美國主和派
國際原子能機構對伊朗核問題的決議 2003年的決議
2004年的決議
2004年的決議
安理會有關制裁伊朗的決議 第1737號決議
第1747號決議
第1803號決議
第1929號決議
中國政府的立場 2010年
2009年
2008年
2007年
2006年
2005年
伊朗第一座核電站將投入運營
展開 編輯本段背景資料
伊朗核現狀 為充分利用核能資源,伊朗自20世紀50年代後期開始其核能發展計劃,並先後投入大量資金,建立了一個核電站、6個核研究中心和5個鈾處理設施。 目前,伊朗核計劃已經發展到關鍵階段,即核燃料循環系統建設階段。這個系統建成後,便可為伊朗的核電站和研究機構提供燃料,同時也可以進一步提高濃縮鈾的豐度,使伊朗能夠獲得武器級高濃縮鈾。 有資料表明,伊朗已在其中部發現鈾礦資源,並正在建設基於高速離心機技術的濃縮鈾設施,為建成一個完整的核燃料循環系統做准備;伊朗南部布希爾核電站在俄羅斯的幫助下已經建成;伊朗還在建設重水反應堆,這將使伊朗能夠更有效地從核廢料中獲取金屬鈈。根據美國和西方國家的情報,伊朗目前已經邁進了核門檻,但還未能獲得製造核武器所需的武器級濃縮鈾或鈈。 伊朗前總統哈塔米2003年2月9日發表電視講話時宣布,伊朗已在雅茲德地區發現鈾礦並已成功提煉出鈾,伊朗將開采鈾礦並將建設鈾轉換和鈾濃縮設施,以便建立一個完整的核燃料循環系統。 伊朗方面2003年10月透露,德黑蘭核研究中心曾進行鈈回收試驗。國際原子能機構估計伊朗已經分離出100克的鈈。 2004年9月21日,伊朗副總統兼原子能組織主席拉扎·阿加扎德說,伊朗已開始將37噸「鈾黃餅」(即鈾礦料)的一部分用於鈾轉化試驗。 今年1月1日,伊朗宣布已經開發出用「混合澄分」法從鈾礦石中提取鈾濃縮所需要的「鈾黃餅」的技術。該技術使伊朗朝自主建設核燃料循環系統邁進了一步。 鈾濃縮是生產核燃料的關鍵環節。伊朗2003年10月中止了鈾濃縮活動,2004年11月中止了與鈾濃縮有關的一切外圍活動。但2005年8月,伊朗又重新啟動作為鈾濃縮准備階段的鈾轉化活動。
編輯本段關於伊朗的核問題
伊朗核能源開發活動開始於20世紀50年代,當時得到美國及其他西方國家的支持。1979年伊朗成立了伊斯蘭國家,1980年美伊斷交,伊朗拒絕向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屈服,同時美國在伊朗周邊發動的戰爭和軍事行動使伊朗不得不考慮保衛國家的安全,美國開始多次指責伊朗以「和平利用核能」為掩護秘密發展核武器,並對其採取「遏制」政策。美國在伊朗周邊發動的戰爭和軍事行動有兩次伊拉克戰爭、阿富汗戰爭、美軍常年賴在阿富汗伊拉克不撤軍,美國入侵索馬里、美軍飛機空襲巴基斯坦西部等,而且美軍在伊朗近鄰的中東、中亞國家、南亞島嶼等駐扎有大量軍隊,嚴重威脅了伊朗安全。中東是聯系歐洲和亞洲的重要地區,同時富含石油、天然氣的等礦產資源,中東一直是大國的目標。世界能源輸出的三大咽喉通道——霍爾木茲海峽、蘇伊士運河、連接紅海與亞丁灣的曼德海峽都在中東,美國目前已經大部分控制伊拉克和阿富汗,只剩下伊朗還沒有控制。美國已經在海灣戰爭是趁機大舉駐軍中東,並擴大美軍中央司令部的控制范圍:它下轄陸、海、空、海軍陸戰隊、特種部隊5個分支司令部,還有3個綜合性司令部:伊拉克多國武裝力量司令部、阿富汗聯合力量司令部以及非洲之角聯合作戰司令部。美國在這些地區總共部署有25萬軍隊。海軍第五艦隊歸中央司令部所轄,其司令部設在中東的巴林。美國可能再次以發展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為理由,發動對伊朗的戰爭,雖然在伊拉克戰爭後沒有發現伊拉克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如果美軍控制伊朗,則大大提高美軍控制中東和中亞的能力,把美國的實際控制的伊拉克、阿富汗、伊朗連成一片,將使美國牢牢地控制中東和中亞,威脅中國、俄羅斯和阿拉伯國家,並對南亞、西亞、中亞、東亞局勢產生重大影響,俄羅斯等國家將受到常年的重大不利影響。美國的全球目標和中東戰略和伊朗核問題密切相關:美國的對外政策就是維護美國及盟國的擴張利益;擴張美國經濟;在國外推進所謂的美式民主,不斷削弱外國的內部力量,為美國的擴張提高便利。 2003年初,伊朗宣布發現並提煉出能為其核電站提供燃料的鈾後,美國對伊朗核能開發計劃提出「嚴重質疑」,並多次警告伊朗停止與鈾濃縮相關的活動,甚至威脅將伊朗核問題提交聯合國安理會。 國際原子能機構也通過多項相關決議,要求伊朗與其合作,簽署《不擴散核武器條約》附加議定書,終止鈾濃縮活動。在國際社會,特別是在代表歐盟的法
Ⅱ 如何看待伊朗和朝鮮核問題
朝鮮的領導人是世襲的,所以朝鮮每一個領導人都是先軍後政的政治主張,就是他們的主要目標就是希望他們的政權能一代一代的傳承下去,百姓的疾苦,什麼國家的利益都排在次要的位置,就算亡國做傀儡,也要保證朝鮮的政權是金家的,所以朝鮮要發展核武器保護自己的政權不被外力顛覆,而先軍後政必定把大量的資金用於軍事而忽略了經濟的發展,百姓生活在水生火熱之中。而美國包括世界上很多國家就非常害怕朝鮮政權擁有核武器,因為他們可能會為了資金的統治不過一切手段包括使用核武器來保證自己的統治,因為他們的一切決定都有領導人說的算。比如民選政權在考慮是不是使用核武器的問題上就不能由一人決定,所以這樣的政權就比較可靠。
伊朗是產油大國,在中東穆斯林里有重大的影響力,他們想要建立一個更大的穆斯林國家,所以這就不能讓美國控制,而美國為了石油,為了整個世界的霸權卻非要控制伊朗
Ⅲ 如何看待沙特和伊朗的沖突
西媒稱,認為伊朗和沙烏地阿拉伯的問題主要是宗教分歧的觀點在與中東和伊斯蘭問題有關的討論中占很大比重。從這個角度來看,教派身份的確很重要,特別是在被政府和非政府組織利用的情況下。
從上世紀50年代阿拉伯國家的獨立進程開始,納賽爾領導的埃及就是阿拉伯民族主義的先鋒,推動了一些民族主義共和國的涌現,這些國家很快就投入到蘇聯的懷抱。在這一背景下形成了「阿拉伯冷戰」的局面,與埃及有關的國家和沙特的盟友形成對抗,將葉門一分為二的那場沖突就是這種局面的最高表現形式。
為了對付納賽爾民族主義,與美國結盟的沙烏地阿拉伯玩起了伊斯蘭牌,對該地區人民只提穆斯林而不提阿拉伯人。1973年對西方國家實行的石油禁運使利雅得積聚了大量資金,用於沙特版本伊斯蘭教(瓦哈比教派)的擴張,導致了泛阿拉伯主義的不幸垮台。沙特的錢還用在了與阿富汗的蘇聯軍隊對抗的「聖戰」活動。這場將全世界「聖戰者」集合起來的「解放戰爭」促成了「基地」組織的誕生。
伊朗的伊斯蘭革命從一開始就遭遇打擊:1980年薩達姆領導下的伊拉克在華盛頓和利雅得的支持下,對伊朗發動了一場持續8年的戰爭,對兩國的經濟和社會造成了破壞性的影響。但是到了上世紀90年代,伊拉克及其領導人在美國和沙特眼中從盟友變成了敵人。騷擾和掏空伊拉克的政策也開始實行。這一政策在反恐戰爭的幌子下,在2003年達到巔峰。布希政府指責薩達姆與「基地」組織勾結,是「9·11」恐怖襲擊的罪魁禍首。
在「阿拉伯之春」爆發之後,在本·拉丹被擊斃之後,「基地」組織號召不要與那些決定參與民主游戲的伊斯蘭運動為敵,其中就包括在突尼西亞和埃及贏得大選的穆斯林兄弟會。「基地」組織的這項決定遭到另一個很快在敘利亞發展壯大的組織的反對,即「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蘭國」。
2015年1月薩勒曼就任沙特國王,他和他的新內閣認為,應該重新關注曾被認為是首要威脅的伊朗。
沙特和伊朗斷交,兩國的沖突進入新階段,分析人士又開始強調遜尼派和什葉派之間的宗教沖突。雖然看似復雜,但這場沖突可以拋開宗教或神學的角度來解釋:它是地區力量關系平衡的一部分,地區和全球因素都摻雜在內。這是意義重大的新篇章,對敘利亞和葉門的和平進程將產生直接影響。
Ⅳ 如何看待伊朗宣布成功研發新型巡航導彈這一問題。
伊朗軍力雖弱,卻是數十年來美軍局部戰爭對手中,擁有「撒手鐧」武器最多的一個
No.1 遠程反艦導彈
美軍在「二戰」後,也曾多次遭遇反艦導彈的攻擊,尤其是兩伊戰爭襲船戰和伊拉克戰爭中,但面對的反艦導彈多為舊式和短程型號,射程大多在100公里內。伊朗在2011年首次公開的「卡德爾」反艦導彈,射程達200公里以上。此外,伊朗還成功試射了第一種反艦彈道導彈「波斯灣」,射程進一步擴大到數百公里。伊朗通過不斷擴大打擊半徑,令美軍艦艇不得不在海上後退更遠,以在安全距離發起艦載機、巡航導彈攻擊,無形中增加了美軍開戰的成本和難度。
據稱,「波斯灣」是伊朗革命衛隊研發的新一代智能彈道導彈,已投入批量生產,飛行速度超過音速的3倍,可有效打擊海上目標。據透露,該導彈的射程超過300公里,難以被跟蹤,具有較高的打擊精度。「波斯灣」導彈裝有固體燃料,可搭載一枚650公斤重的高爆彈頭,以彈道導彈飛行模式從高空對目標發動打擊。在伊朗媒體播出的視頻中,「波斯灣」導彈從沙漠中發射升空,最終命中了一艘位於海面上的艦船。
「卡德爾」意為「強有力」。按照伊朗海軍的說法,這一反艦導彈由伊朗專家研製,是先前伊朗自有導彈的升級版,裝備「非常先進」且「可自控」的系統,在雷達和衛星技術、精準度、射程、導彈能力上均有顯著改進。
No.2 常規潛艇
無論在伊拉克還是利比亞,甚至在越南戰爭、朝鮮戰爭中,美軍都從未遭遇過來自水下的威脅。美軍如果試圖對伊朗開戰,肯定將面對伊朗潛艇部隊的反擊。
伊朗海軍除3艘「基洛」級887型常規潛艇外,還擁有大約20艘「卡迪爾」級小潛艇,後者在近海海域和狹窄航道中具有一定威力。盡管在美國海軍強大的反潛能力面前,伊朗的潛艇兵力相形見絀。但號稱「大洋黑洞」的「基洛」級存在,已使美軍航母防線出現被突破的可能,在冷戰後多場局部戰爭中這還是首次出現。「基洛」級潛艇被稱為「當今世界上最安靜的潛艇」,它採用光滑水滴形線型艇體、外表短粗,是經過精密計算的最佳降噪形態。
「卡迪爾」潛艇裝有先進的電子和軍事設備,具有避開聲吶探測的隱形功能,而且還有能力同時發射導彈和魚雷。由於重量較輕,該潛艇能以非常高的速度執行任務。該艇排水量120噸,全長29米,全寬9.9米,吃水2.5米,武器主要為533毫米魚雷發射管2門
Ⅳ 如果伊朗封鎖霍爾木茲海峽,會產生哪些後果,以及對伊朗問題的評價,求詳細解答,謝謝
國際油價的飆升,美國帶著它的朋友對伊朗動武試圖打掉伊朗的防空力量,伊朗動用空軍;防空導彈給予還擊,當然結果顯而易見,美軍以及它的盟友取得制空權,摧毀伊朗的防空力量,同時在海上交戰,伊朗可能採用小型艦艇打游擊戰,水雷等戰略擊傷美大型艦艇,如果戰事進一步升級,伊朗可能會動用導彈攻擊美國在中東的基地;戰艦。美國進行報復,摧毀伊朗國內的民用基本設施,加快伊朗政權的滅亡。伊朗不是美國及其盟友的對手不用質疑,但美國是否會對伊朗開展全面戰爭值得是考,俄羅斯;中國會否有行動,俄中意見是否統一,當然如果美國扶植伊朗親美政權,顯然對中國不利,中國需要從新尋找石油能源,需要支付更加高昂的價格,也失去了主動權;俄羅斯是否有不同的打算不得而知,不過在美國實施全球霸權的今天,很多國家都不好過,中國遭遇圍堵和變相的制裁,俄羅斯被邊緣化經濟低迷有再被分危險,日韓完全就是美國的附屬國,日本想做一個正常的國家在亞洲有一席之地,韓國想統一半島,東亞小國想自保只的上美帝戰艦充當馬前卒。至於美國對伊開戰是否會導致三戰,單從現在的局勢來看美國似乎無意挑起,俄中也無意戰爭,俄國只想分一杯羹,中國恐怕只得無所作為,其實戰爭如果真的打響,中國或許可趁機取回南海收復失土。
Ⅵ 就伊朗核問題你有什麼看法
第一,大國借伊朗問題的正治博弈。
第二,世界戰略核心中東地區的利益爭奪。
第三,伊朗藉助核問題在大國間周旋,以獲得西方更大讓步。
Ⅶ 對伊朗核問題談談自己的看法
1. 和平利用核能是每個主權國的自由選擇。
2. 核擁武器是當今防範外部侵略的有效國策。
3. 伊朗作為一個中等級國家,國家元首必須負責有效防止核擴散。
Ⅷ 大學生怎麼看待伊朗核問題
我贊成伊朗研核,這么多核武器炸掉地球幾百次都夠了,不介意再多,何況對中國似乎有利
Ⅸ 一條頭巾引發全國抗議,伊朗存在哪些社會性問題
伊朗近期因為一條頭巾引發了全國的抗議,起因是有一女孩因為在佩戴頭巾的時候將頭發露了出來,佩戴的太松,引起了道德警察的不滿和指責,隨後便被道德警察拘留起來。沒想到在拘留期間,這名女孩卻意外死亡,警方對此表示這名女孩的死因是因為心臟病發作。但是她的家人卻表示女孩根本就沒有任何疾病,並且在女孩的身上還發現有被打的傷痕,於是家人便懷疑女孩的死因是因為被警方虐打致死的。
十幾歲的年紀明明還在讀書,根本就沒有成年,但是在伊朗的法律規定里,卻達到了結婚的年齡。伊朗對此表示,這種規定是為了更好的保護女性,實在是讓人匪夷所思。就像是伊朗規定女性必須戴好頭巾一樣,也表示是為了女性的安全考慮。不過小編認為這些社會性的問題,對女性來說是非常不公平的。
Ⅹ 評價伊朗問題(政治方面)
伊朗核問題的實質是伊朗的國家地位問題。
簡介:
自美國總統柯林頓1997年5月為懲罰伊朗核計劃而簽署單方面制裁的行政命令以來,「伊朗核問題」已經存在了13年。13年以來,伊朗在發展核技術上面臨的壓力越來越大,聯合國安理會從2006年起已相繼通過了關於伊朗核問題的1個警告決議和3個制裁決議,新的決議也在醞釀之中。但在安理會的壓力面前,伊朗不僅沒有屈服,反而爭取到了4年的發展時間,伊朗核技術水平已經在制裁年代裡有了明顯的提高,有關伊朗「研製核彈頭」的傳聞和「軍事解決」的推測也出現於各國媒體,「核問題」在逐漸向「核危機」演變。
伊朗的核計劃到底是怎麼回事兒,伊朗核危機到底會如何收場,需要從多方面展開探討,而探討的結果只能是更多的擔憂。
核武器的持有者與核不擴散體系的無奈
一般來講,在國際事務中,大小國家的地位是平等的。但在核武器問題上,各國的地位是不相等的,存在著「雙重標准」,甚至「多重標准」。自《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在聯合國大會獲得通過並於1970年3月生效後,這種不平等就以法律形式固定下來,已擁有核武器的國家可以保留核武器,但不得輸出核武器及其製造技術,而其他國家則不可以發展和擁有核武器。中國是1992年3月正式遞交條約加入書的,因此中國對該條約也承擔相應義務。
需要指出的是,合法擁有核武器的5個國家,恰好是聯合國安理會的5個常任理事國,即第二次世界大戰的5個主要戰勝國和當今國際體系的締造國,對世界和平負有特殊的責任,在核武器問題上與其他國家的地位是不平等的。他們擁有的核武器屬於「大國核武器」。
《不擴散核武器條約》不僅是「大國一致」的宣言,也大體表達了188個簽約國的共同願望。但在條約生效後,印度和巴基斯坦不顧國際壓力,於1998年5月以11次核爆炸的競賽方式同時擠進了核武器擁有國的行列。世界在震驚之餘意識到,這兩個多次交戰的宿敵同時擁有核武器,或許會避免新的戰爭,於是就採取了默認態度,一些制裁也只是程序性的,無礙大局。他們擁有的核武器屬於「定向核武器」,盡管違法,但被容忍。
不過,如果伊朗也擁有核武器,局面就不一樣了。如同印度和巴基斯坦這對宿敵在南亞的核競賽,伊朗和伊拉克這對宿敵在中東的核競賽也曾經緊鑼密鼓。兩個國家的核計劃都始於20世紀50年代後期,伊拉克核計劃的哺育者是蘇聯,伊朗核計劃的哺育者是美國;伊拉克的首座應用性核反應堆的提供者是法國,伊朗的首座應用型核反應堆的提供者是德國。20世紀70年代的競賽高峰期,伊拉克領袖薩達姆說:「你要問這世界上的任何人是否想擁有核武器,他都會告訴你說,他想擁有」;伊朗國王巴列維說:伊朗「毫無疑問會以世人想不到的速度擁有核武器」。
但1979年的伊朗伊斯蘭革命扭轉了兩伊核競賽暨阿拉伯人與波斯人核競賽的進程。革命後的伊朗以西方為敵,自然失去了西方的支持。在1980年爆發的兩伊戰爭中,薩達姆空軍的8次轟炸嚴重毀壞了伊朗未完工的德國反應堆,以色列的空軍則徹底摧毀了伊拉克即將投入運行的法國反應堆,兩國間的核競賽不得不中場停歇。
戰後,薩達姆錯誤地入侵科威特,引發了聯合國授權、美國主導、有40多個國家參加的解放科威特的戰爭,薩達姆不僅「被打回了老家」,還接連承受了13年的制裁,莫要說恢復核計劃,最後連政權都丟掉了。薩達姆的錯誤導致伊拉克核計劃的徹底破滅,意味著阿拉伯人輸掉了同波斯人的核競賽,同時也意味著伊朗的核計劃從此成為西方國家和阿拉伯世界的眼中釘,不可能不受到嚴控和高壓。恰似印度和巴基斯坦中的任何一方棄核,另一方也必須棄核。《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在這里被認真地派上了用場。
簡而言之,無論是根據《不擴散核武器條約》還是根據國際社會對伊朗核計劃的基本認識,國際社會對伊朗核計劃都會「嚴防死守」。也就是說,當今的國際環境不允許伊朗擁有核武裝。
伊朗堅持不懈的努力與難以補償的高昂代價
早在1957年,美國就同伊朗簽訂了和平利用核能協議,那時候的伊朗是美國在海灣地區的堅定盟友。兩年後,美國幫助伊朗在德黑蘭大學建立了核研究中心,向伊朗提供了實驗型核反應堆。1974年3月,巴列維公布了他的宏遠規劃:在1994年建成總能量為2300萬千瓦的核電站(相當於23個目前俄羅斯幫助伊朗建設的布希爾核電站)。
一個石油輸出國竟然制定了如此龐大的核計劃,不能不引起世界關注。剛剛以盛大的波斯帝國2500周年慶典讓世界刮目相看的巴列維國王,絲毫不掩飾伊朗核計劃的真實目標,於1974年6月在巴黎對媒體公開表示伊朗的目的就是要製造核武器。當年年底,伊朗同西德聯合電力公司簽署了在布希爾建設兩座總價值為50億美元的核反應堆協議,伊朗核項目年度預算也從3000萬美元增加到10億美元。1977年5月,法國也同意為伊朗建設兩座90萬千瓦的核反應堆。
1979年4月伊朗新體制建立之時,布希爾的兩座核反應堆已完成過半,其中一座完成了85%。1980年9月,兩伊戰爭爆發,布希爾工程被迫中斷,但伊朗的努力從未停止。盡管伊朗總理曾在1981年2月表示「核電站在經濟上是不合算的,核開發應該限制在研究領域」。但從1984年起,伊朗核計劃的恢復步伐加快,大量留學生被派出學習,並在伊斯法罕建立了新的核設施。由於德國堅持在兩伊戰爭結束後方能繼續執行協議,有關伊朗開始向中國、巴基斯坦、阿根廷和瑞士等國尋求技術援助的報道隨之頻繁出現。據西方媒體最新披露的消息,早在兩伊戰爭最艱苦的鏖戰階段,即1986年,伊朗最高領袖霍梅尼的專機就從巴基斯坦秘密運來了用於鈾濃縮的離心機樣機與製造核彈頭和運載導彈的設計圖紙。顯而易見,戰爭使得伊朗更深層次地意識到了建立核威懾的必要。
1992年9月,伊朗同中國簽署了《和平利用核能合作協定》。中國領導人表示:如果伊朗能夠「接受國際原子能機構有關核查和監督的規定,接受中方有關原則,中國願意考慮向伊朗提供核電站設備」。次年2月,雙方達成了建設兩座30萬千瓦核電站的意向合同。孰料來自中國的核技術顯然不能滿足伊朗的全部需求,未及中國同伊朗的核電站建設商業談判取得實質性進展,伊朗便於1995年1月同俄羅斯簽署了100萬千瓦核電站的建設合同,緊接著又在同年4月同俄羅斯簽署了開發鈾礦資源和建造鈾濃縮設施的協議。
處於戰後經濟恢復期的伊朗在發展核能力方面如此投入,引起了美國的警覺。1995年5月1日 ,美國國務卿克里斯托弗發表聲明說:「我們知道,自80年代中期以來,伊朗已建立了組織機構,負責獲取和發展核武器」,「從其組織、計劃、采購和隱蔽活動來看,伊朗正按照目前正在謀求核能力的幾乎所有國家所採取的典型路線發展核武器」。一周後,柯林頓總統正式簽署了斷絕美伊貿易和投資的行政命令,嚴禁美國石油公司同伊朗進行任何石油貿易,以迫使伊朗放棄擁核嘗試。
新形勢下,俄羅斯取消了為伊朗建設鈾濃縮設施的計劃,中國則停止了同伊朗的核技術合作。而伊朗在得到俄羅斯繼續建設核電站承諾的同時,抓緊自行發展鈾濃縮技術,秘密建造相關的核燃料循環設施,並取得了顯著進展。
美國認為伊朗開發鈾濃縮技術是伊朗核武器計劃的組成部分,因為伊朗一旦建成了鈾濃縮設施,就能在任何時間退出《不擴散核武器條約》,並迅速生產出武器級濃縮鈾,而伊朗在巨大的壓力和一連串制裁決議面前,絲毫沒有表現出放棄既定核計劃的意圖,對抗在所難免。
對於自己的核計劃,伊朗政府一貫否認有製造核武器的意圖,再三重申是為了發電和滿足醫療與農業所需。但國際原子能機構的報告並不支持伊朗的表白,2009年11月伊朗秘密建立新的鈾濃縮設施的消息傳出後,伊朗的處境進一步孤立。2010年2月19日,西方媒體廣泛報道了國際原子能機構在即將提交的一份報告中指責伊朗正在秘密研發核彈頭的消息。該機構新任總幹事明白相告,「我們獲取的情報顯示,伊朗過去或眼下都在秘密研發用於導彈的核爆炸裝置」,他還證實了關於伊朗生產純度為20%濃縮鈾的說法。
從伊朗的角度來看,放棄和退縮意味著徹底失敗。因為以往半個世紀,這個國家為成為核大國而付出的代價太大了。除了受到周邊國家和西方的高度警覺這一巨大的政治代價,為開發核技術與建立核設施所投入的巨額費用嚴重拖累了石油工業的復甦。由於戰爭摧殘和設備老化,伊朗石油工業日漸萎縮,原油日產量從革命前的600萬桶下降到目前的不足380萬桶,而國內一半以上的汽油和柴油竟然需要進口。據西方專家判斷,如不及時扭轉這樣的局面,不出10年,伊朗將不再是一個石油輸出國。考慮到伊朗的石油出口收入占伊朗外匯總收入的80%,政府預算的60%也來自石油收入,這樣的前景是不堪設想的。
面對如此嚴峻的局面,伊朗能退縮么?即便退縮,已經付出的高昂代價能都得到補償么?即便退縮可以換來美國對伊朗體制的認同,體制安全可以得到保證,但誰能補償數千億美元的巨額損失和20年的發展機遇期?
根據安理會以往的3個制裁決議(第1737、1747和1803號決議),伊朗的核技術與中遠程導彈開發及生產部門、相關負責人和革命衛隊將領都在制裁名單之上,相關材料進口渠道和資金往來都被凍結,甚至重型常規武器的進口也被禁止,接下來的制裁又會是什麼?新的制裁能保證伊朗民眾的日常生活不受到影響么?
從中東的宗教和民族關系看伊朗核危機的發展前景
對於伊朗核問題的實質,眾說紛紜。有人說是堅持維護核不擴散體系的問題,一旦伊朗擁有核威懾力,核不擴散體系勢必會進一步被打破,核安全勢必難保;
也有人說是伊朗同西方國家關系問題,特別是美國和伊朗的關系問題,只要美國承認伊朗現行體制,雙邊關系正常化,伊朗不再為國家安全擔憂,自然就沒有堅持發展核威懾力的必要了;而伊朗的公開言論則認為,他們是在合法行使本國和平利用核能的權利,外界無權干涉伊朗的這一合法權利。實際上,對於伊朗核問題的思考,不僅要避免單一視角,也要避免冷戰思維,更多的思考似乎應該集中在現行國際行為准則和中東的宗教與民族關繫上。
現行國際行為准則在這一問題的體現就是《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必須得到尊重,同時盡量避免軍事解決。可以說,這兩項的前者是解決伊朗核危機應該堅持的底線,後者則在一定程度是願望的表達。歷史告訴我們,國際爭端的政治解決和軍事解決的選擇是難以確定的。僅就冷戰結束後海灣地區發生的三次戰爭而言,無論是1990年薩達姆入侵科威特、1991年聯合國授權的多國部隊解放科威特,還是2003年美國主導的聯軍發動的伊拉克戰爭,事先都存在政治解決的可能,但最終都是訴諸武力。因此,伊朗核危機也存在著最終以武力解決的可能。
從中東的宗教和民族關系來看,問題似乎更加沉重。中東的歷史一向是各種文明交融和沖突的歷史,中東的土地一向是各種宗教和民族沖突的舞台。中東主要民族關系的平衡一旦被打破,新的沖突就會席捲整個地區,直至形成新的平衡。
冷戰期間,在美國和蘇聯的干預下,阿拉伯、波斯、突厥和猶太這中東四大主體民族各有各的後台,盡管沖突不斷,但基本維持了該地區的勢力平衡。
美蘇冷戰在中東地區最早決出勝負。1979年埃及同以色列在美國主導下實現了和平,標志著蘇聯的失敗和美國的勝利。但與此同時,霍梅尼領導的伊斯蘭革命將不僅將伊朗轉變為美國的敵人,還通過什葉派的革命輸出將遜尼派的阿拉伯國家趕到了自己的對立面,引發了薩達姆領導的伊拉克在阿拉伯國家和西方支持下發動對伊朗的戰爭。這場戰爭是中東勢力平衡被打破的必然結果,也是遜尼派的阿拉伯人和什葉派的波斯人之間的一場新的血腥較量。
兩伊戰爭基本上打了個平手,後果是兩敗俱傷。戰後薩達姆的錯誤政策不僅導致自己亡黨亡國,還給伊朗的崛起製造了絕好的機會。歷史上的伊朗曾經是世界上第一個超級大國,今天的希臘、土耳其、巴基斯坦和印度西部地區都在2500年前波斯帝國的疆域之內。伊朗的崛起,特別是擁有核威懾力的伊朗的崛起,勢必會對中東新的勢力均衡帶來巨大的變數,引發難以遏制的核競爭。
以色列是目前中東唯一擁有核威懾力的國家,也是被伊朗視為死敵的國家。對於伊朗的「核崛起」,以色列是無論如何不能接受的。在同整個阿拉伯世界實現和解之前,以色列棄核與中東無核化進程是難以啟動的。
對於伊朗的「核崛起」,阿拉伯國家也絕對不會接受。只有土耳其靜觀事態發展,因為伊朗的核突破不僅意味著波斯帝國有了復甦的希望,也意味著曾經統治了整個阿拉伯世界4個世紀之久的突厥人合理啟動核突破的可能。
但今天的伊朗畢竟同2500年前的波斯帝國有著本質的不同。自從波斯帝國在1300多年前臣服於阿拉伯人並皈依了伊斯蘭教之後,波斯人同阿拉伯人的沖突不僅是中東主體民族之間的生存空間沖突,也具備了伊斯蘭教教派沖突的鮮明特徵,阿拉伯人是絕對不會面對可能擁有核威懾力的伊朗而無動於衷的。
顯然,除了國際行為准則以外,伊朗面臨的壓力是多方面的。國際行為准則未能阻止印度和巴基斯坦同時擁核,但在猶太國家和阿拉伯世界的共同壓力面前,伊朗和平擁有核威懾力的可能性幾乎為零。如果伊朗在多重壓力面前拒不妥協,勢必給外部勢力的軍事介入製造口實,而外部勢力的軍事介入完全有可能打斷伊朗崛起的進程。
這就是核問題的症結所在。
從這個角度看,伊朗核問題的實質是伊朗如何確定自己的國家地位問題,解決問題的鑰匙在伊朗手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