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伊朗資訊 > 為什麼伊朗4000多例

為什麼伊朗4000多例

發布時間:2023-05-28 12:29:04

⑴ 美國又制裁伊朗,疫情之下變本加厲到底傷害了誰

先直接回答你的問題,美方紙裁伊朗,首當其沖受到傷害的肯定是伊朗,其國內經濟和軍事都受到了極大制約,其次就是那些和伊朗有生意往來的國家,比如伊朗和英法等歐盟國家於伊朗的石油和天然氣交易被擱置,印度與伊朗的鐵路計劃也被擱置,但今年7月,中伊25年合作計劃高票通過,此時再看這件事,誰是受害方?又是另一個結果了。

2015年7月20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伊朗核問題全面協議,18年5月,美單方面退出協議,同時對伊朗進行單方面經濟和軍事紙裁,伊美關系嚴重惡化

看到這里,你就知道了,美國對伊朗的經濟紙裁基本上是失效了;那作為紙裁方的美國來說,他得到了什麼具體的利益了嗎?其實沒有,而美方失去的卻是在伊朗實實在在的利益。在美國對伊朗加大紙裁之前,美國在伊朗實際上是由不小的利益的,因為伊朗的幾大石油和天然氣公司都來自美國,本來中伊合作計劃里,美國是可以分一杯羹的,但無奈愚蠢的以特朗普為代表的美政府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⑵ 恐同症的恐同後果

參見:同性戀打壓 在美國,對同性戀的恐懼的最極端方式就是謀殺一個被認為是同性戀的人,雖然在很多情況下這個人究竟是否是同性戀還是不清楚的。在這些案例中,被告會辯解道他們的行動是因為一時的恐懼:因為他們相信被害者正在「走向他們」。這種現象通常被同性戀社區認為是「同性戀恐懼防衛」。
當然,謀殺是恐同最極端的表現形式,它並不是經常發生的。更常見的是非致命的毆打、槍擊、刀刺等等。在同性戀者之間廣泛存在對身體暴力的恐懼,並且很多人因此移居到郊區地方以確保他們的安全以及在同性戀社區獲得更多他們自己的文化氛圍。甚至郊區環境也不是絕對安全的,因為有的年輕群伙可能會到同性戀社區里尋找目標。 更通常的是,同性戀恐懼者通過歧視來表達他們自己。對同性戀的歧視在世界范圍仍然是公開可見的。一系列明顯的非歧視法律和僱主資源改變的政策雖然有廣泛的爭議,但是也開始改善同性戀的待遇。但是,很多法同性戀權利組織表示,很多這些法律和政策在事實上是對異性戀的歧視。同性戀權利活躍分子並相信這些聲明,並進一步宣稱仍然存在很多微小的對同性戀歧視的方式。因為這樣,同性戀者仍在討論他們對被解僱、拒絕住房或各種方式的厭倦的擔心和恐懼。
同性戀是受到納粹迫害的一個群體。請參看納粹德國的同性戀者、粉紅三角形。 在美國的紐約州同性戀者歡呼雀躍時,世界上還有很多國家(地區)的同性戀者生活在「地沖沒下狀態」並時刻准備著丟掉性命,這其中以伊朗最爛租具代表性。
作為一個歷史悠久、充滿活力的國家,繼伊斯蘭革命以來,伊朗包括穿衣規矩在內的許多事情都發生了變化,但是在對待同性戀的態度上,伊朗幾乎沒有任何改變。
2005年7月19日,伊朗東北部馬什哈德市的司法廣場。兩名穿著白色半袖上衣、被布帶蒙著雙眼、雙手反綁在身後的男孩兒被人帶到了已經安置好的絞刑架下,他們的罪名是暴力性侵犯另一位13歲的男孩兒。
官方最初僅以姓名縮寫M.A。與A.M。稱呼兩位當事人。後經媒體查證,兩人分別是16歲的阿斯加利與18歲的馬宏尼。半官方的伊朗學生新聞社在當天也發出了這一報道,並發出了行刑現場的照片。
事件被公開後,據一些同性戀者反歧視團體得到的消息稱,當局只是以性侵犯罪名作為對兩少年處以絞刑的借口,而散歷納真實原因是他們是同性戀者。
一名不願意向外界透露姓名的伊朗當地人士說,阿斯加利和馬宏尼原本就是一對同性戀人,他們是被其中一位的家長送交當地警方的。熱戀的他們並不知道自己會被判處絞刑,他們在被處決之前已經在監獄里待了14個月,遭受鞭笞228次。
2007年12月,伊朗政府又處死了一名發生同性性行為的青年;2008年,伊朗政府以同樣的理由處死了7名青少年。自1979年以來,伊朗已有4000多名男女同性戀者遭到處決。
在伊朗,針對女人的法律非常嚴格,女同性戀的遭遇也比男同性戀更為艱辛。
2005年,伊朗人伊曼巴什的女友因同性戀被伊朗警方拘捕,並被判處死刑,而她則逃往英國。伊曼巴什表示,如果她回伊朗,可能會像她的女友一樣被判死刑,「我絕對不會回伊朗,如果我回去了,就只有死路一條」。

⑶ 駐伊美軍頻繁遭受襲擊,這背後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我們都知道美國是國際上的“和平大使”,哪裡沒有戰爭他就要去哪裡製造戰爭,受到他迫害最深的就是中東地區的國家了。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是伊拉克和伊朗了,本來能夠靠著自己國家的石油發展的紅紅火火的兩個國家,到最後因為連年的戰火,過得一個比一個窮,而這次駐伊拉克的美軍遭受到襲擊,起因就是伊拉克本地親伊朗的民兵看不慣美軍,然後向美軍基地扔了兩個炸彈,美軍氣不過報復伊拉克親伊朗的民兵的時候,把本地的伊拉克的軍隊和平民炸死了不少,引起了伊拉克的強烈的不滿,最終導致駐伊拉克的美軍不斷地遭受襲擊。

其實說到底,就是美軍在報復人的時候,沒有瞄準好目標,把伊拉克本地的軍隊也給惹毛了,畢竟是在伊拉克的地盤,而且他們的行為也確實的不佔理兒,最近美國也是忙於本國的疫情,沒空給美軍撐腰,伊拉克鑽了個空子,所以美軍不斷地遭受到襲擊。

⑷ 以色列曾經有一個計劃是派飛機攻擊一個核反應堆,好像是伊拉克的,什麼鳳凰行動誰來詳細解釋一下,

「凋謝利刃」行動

兩伊戰爭爆發幾天後,以色列便不斷暗示伊朗應攻擊圖瓦薩。實際上,伊朗人之所以沒在第一時間轟炸伊拉克核設施,主要是因為缺少情報。由於與美國關系破裂,伊朗空軍沒有目標建築物的最新衛星照片,同時也沒有任何從地面上拍攝的新照片。更要命的是,伊朗不清楚反應堆里是否加註了核燃料,伊朗害怕空襲造成核塵埃外泄,那將是一場政治和人道的雙重災難。

經過權衡,伊朗空軍還是決定對核反應堆動手,行動代號為「凋謝利刃」。根據以色列的建議,這次行動不攻擊核反應堆本身,只轟炸核實驗室、反應堆控制部分及訓練大樓。伊朗空軍決定出動其最可靠的美製F-4E鬼怪戰機。

9月30日凌晨,伊朗空軍第33中隊的4架掛滿MK-82炸彈的鬼怪戰機從哈馬丹基地起飛,編隊在接近伊拉克邊境時與等在那裡的波音707加油機會合加油。在超低空掠過伊拉克邊境後,編隊開始爬升,目的是在伊拉克預警雷達屏幕上畫出一條長線,讓對方誤以為掌握伊朗飛機的航向。片刻之後,編隊又降到低空。接著,4架鬼怪分散開來,前兩架繼續沿原方向飛行,奔巴格達發電廠而去,目的是分散伊拉克防空部隊的注意力,而另外兩架則掉頭飛向更南面的圖瓦薩。

當接近圖瓦薩核基地時,兩架鬼怪繼續保持極低的飛行高度,只在距目標僅4000米時才開始爬高,飛機在高空只呆了很短時間。出乎伊朗飛行員的意料的是,伊拉克防空部隊居然沒做出任何反應。就這樣,伊朗飛行員干凈利落地直飛目標,然後開始「完美攻擊」:他們迅速找到反應堆以東的預定目標,向它扔下12枚MK-82炸彈,自始至終,鬼怪機只在目標上空呆了六秒鍾!與此同時,前面兩架鬼怪機也擊中目標,巴格達的電力供應為此中斷了兩天。

坦率地說,「凋謝利刃」行動完成得非常漂亮,但戰果卻十分詭異。10月2日,伊拉克原子能委員會主席安巴爾·薩利赫稱,伊朗空襲所造成的損失「最多隻有幾百萬美元」,到1980年11月底,所有修復工作便告完成。薩達姆還譴責伊朗「與猶太復國主義者合作」,目的是醜化同樣高呼「解放耶路撒冷,摧毀猶太復國主義集團」的霍梅尼。但伊朗原子能機構負責人弗雷頓·薩哈比博士在10月9日接受瑞典廣播電台采訪時說:「這次襲擊堪稱完美,但結果卻是『斯芬克斯之謎』。」據伊拉克目擊者說,伊朗人扔下的炸彈的確落在圖瓦薩廠區,法國技術人員也證實現場燃起幾處大火,特別是有兩枚炸彈擊中「塔穆茲-1號」反應堆的圓頂,但被彈開了,其他的炸彈炸壞了反應堆冷卻塔、管道以及儲存液體放射性廢物的設施。後來,英國媒體引用一位參加過「凋謝利刃」行動的前伊朗空軍F-4飛行員的話說,這次襲擊肯定對反應堆造成巨大傷害:「打個比方,如果將12枚MK-82炸彈扔到這么小的目標上,只造成了一點點傷害的話,那我們的飛機肯定是往伊拉克人頭上扔了一堆石頭。」

樓上 的回答也是對的,這次行動是兩國聯手的(以色列、伊朗) ,不過最新解密是伊朗為主

⑸ 《伊朗四千年》作者: [伊朗]霍昌·納哈萬迪 / [法]伊夫·博馬提

。。ISBN: 9787572602122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講述伊朗4000年的通史。

在這片土地上,埃蘭文明、波斯文明、阿拉伯文明、希臘文明、突厥文明、蒙古文明交替與碰撞,一個接一個王朝建立又滅亡。它們採用了怎樣的行政體系,留下了哪些璀璨的文化,推行過怎樣的宗教政策?

一個個鮮活的人物,你方唱罷我登場。居魯士大帝、霍斯勞一世、阿拔斯一世,開疆拓土,建立治世,寫下這片土地的輝煌與榮耀;山中老人、魯米、塔荷蕾,波斯刺客、詩人、傳奇女性,為歷史添上了神秘與浪漫的色彩。

作者查閱大量史料,採用敘述式的寫作方式,使得這部嚴肅的歷史著作情感豐沛,且趣味盎然。

數不清的跌宕與轉折之後,當下的伊朗慢慢成形,其國家與民族心理的特點,甚或其困境,都隱現於它的歷史選擇之中。讀懂本書,便掌握了理解伊朗的鑰匙。

。。作者簡介 。。

◎作者簡介

霍昌·納哈萬迪(Houchang Nahavandi),法國倫理與政治科學院通訊院士,曾擔任設拉子大學和德黑蘭大學校長,並在巴黎多所高校任教,著有多部關於伊朗的著作。

伊夫·博馬提(Yves Bomati),法國高等研究實踐學院人文社科專業博士,著名的東方和中東史研究學者,曾擔任法國文獻局通訊部門負責人。

兩人合作撰寫了《波斯帝王阿拔斯:1587—1629》《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伊朗最後的沙王1919—1980》《伊朗歷代偉人》等多部關於伊朗的作品。其中,《波斯帝王阿拔斯:1587—1629》獲得法蘭西學院專門獎勵優秀歷史類書籍的歐仁-科拉獎。

◎譯者簡介

安寧,自由譯者,畢業於法國克萊蒙費朗大學。常年從事法語書籍和商業文件翻譯工作,曾獲傅雷翻譯出版獎,並受邀擔任傅雷翻譯出版獎的評委。也曾為多部引進法國的中國圖像作品擔任翻譯。代表作有《一座橋的誕生》(2014年傅雷翻譯出版獎獲獎作品)、《羅盤》《在首爾的天空下》等。

。。短評。。

#
古波斯帝國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帝國。在中古以前,波斯文化的影響力覆蓋著從東北亞草原到小亞細亞的大半個歐亞大陸,甚至在羅馬帝國內部也有大量波斯宗教的信奉者。這片土地上的人在今天堅持稱自己的國家為伊朗,因為這詞在波斯語中的意思是「雅利安」。這樣一個偉大的帝國與文明,以其曲折復雜的歷史演化成了今天的伊朗,本書為一位伊朗籍教授和一位法國中東學教授合寫的《伊朗四千年》,站在伊朗中心觀的視角下重新思考從新石器時代至1942年伊朗封建王朝覆滅的歷史長河中的重要歷史時刻,可謂是國內最方便以伊朗人視角深入了解伊朗的通史著作。

#

在鍾愛波斯文化的王室貴族的推動下,政治上的伊朗重生了。事實上,自9世紀開始,一場藝術與文學的深層運動就已經初見端倪。而對隨後幾個世紀造成重大影響的那些文化運動的形式和主題都從何而來?其推動者又是誰?答案有很多,藝術的、科學的或是意識形態的。而且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與公元前2世紀被羅馬征服的希臘所發生的情況近似。然而,盡管伊斯蘭世界可說被戰敗者的文化輸入所撼動,但伊朗詩人和文人的確是在自己祖輩的土地上展現出了他們的最高造詣。在使用入侵者語言的同時,這些詩人和文人也反過來將波斯語言變作入侵者的另一種文化語言,顛覆了入侵者在政治上的確定性。這就是我們對這段歷史時期的研究所得出的悖論。這段「伊朗復興」是在所謂「災難性的」兩個世紀的文化中斷之後出現的。這兩世紀本可能化為烏有,但一場「文藝復興」改寫了宿命。

#

在西方,亞歷山大被長期視為「越海征服東方的歐洲第一人」。然而,自1945年起,史學家們就有意強調他所犯下的屠殺罪行(某些人將他與希特勒相提並論)和對人類造成的災難。他從此被視為一個無法無天的破壞者。在波斯本土,亞歷山大的形象從薩珊帝國時期就備受指責,人們控訴他焚毀了聖書,推翻了好的王室和好的宗教,也就是說通過暴力毀滅了輝煌的 文明。他所推翻的東西在歷史回顧中反而贏得了和平穩定的印象。法國歷史學家和伊朗專家皮埃爾・布里昂的上述評判毫無疑問受到了廣大伊朗人的歡迎,他們繼續將亞歷山大視為「惡魔」,並將阿契美尼德時期看作他們歷史的基石。 亞歷山大在伊朗文學中留下反差強烈的形象。在現存的前伊斯蘭的幾個文本中,亞歷山大的名字總是伴隨著「惡魔」、阿里曼(等同於且)的使者等形容詞,他的到來是為毀滅伊朗,清除阿胡拉・瑪茲達的宗教。其中,人們甚至指責他曾燒毀瑣羅亞斯德教的聖書《阿維斯陀》,這一點似乎得到了證實。在波斯古典文學中,他又變成一個傳奇人物。在伊朗愛國主義詩人菲爾多西看來,他始終是邪惡的化身,絕對的惡魔。而一百五十年後的另一位偉大波斯詩人內扎米則為亞歷山大撰寫了一部長篇敘事詩,詩中亞歷山大是一位基督徒,詩人本身ー一與菲爾多西不同一一則是一位從《古蘭經》中汲取靈感的虔誠伊斯蘭教徒,《古蘭經》中提到穆罕默德對亞歷山大贊賞有加,為他賦予了先知的光環,說他聽從亞伯拉軍的訓導摧毀了羅亞斯德教。 今天,伊朗歷史界在參考了最新研究後將亞歷山大視為本國在歷史上其中一個慘痛失敗的象徵。

引自 第五章從「大帝」到「惡魔」

。。關注朋朋  遇見好書。。

⑹ 伊朗歷史的簡介

自從前600年開始,希臘人把這一地區叫做「波斯」。而關於波斯人的第一個書面記錄是來自亞述帝國人在公元前九世紀的敘述,他們稱為「帕爾蘇阿舒」(Parsuash)及「帕爾蘇阿」(Parsua)。這些近似的詞語源自古伊朗語「Parsava」,大概是指「邊界」、「邊陲」的意思,用在地理上指稱伊朗人(他們在種族上自稱為雅利安人,以示尊貴)。帕爾蘇阿及帕爾蘇阿舒其實是兩個不同的地方,後者位於伊朗西南部,在古波斯語當中稱為「帕爾薩」(Pârsa,今法爾斯)。希臘人在公元前六世紀使用「帕撒斯」(Perses)、「帕斯卡」(Persica)及「波西斯」(Persis)等形容詞用於居魯士二世的帝國的古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34],英詞里的波斯人(Persian)因此而得。在聖經較後的部分常提及到波斯帝國(以斯帖、但以理、以斯拉及尼希米記),稱為「帕拉斯」(英語:Paras;希伯來語:פרס),如「Paras ve Madai」(פרס ומדי)即是「波斯及米底王國」。直到1935年,歐洲人一直使用波斯來稱呼這個地區和位於這一地區的國家。而波斯人則從薩珊王朝時期起開始稱呼自己的國家為埃蘭沙赫爾,意為「中古雅利安人帝國」。
1935年,波斯國王禮薩·汗宣布國際上該國應被稱作「伊朗」。但「波斯」一詞在這之後還有人使用。
在中文裡,「波斯」被用於描述1935年之前的事,或該民族從古就有的事物,如波斯語和波斯地毯。現代政治、經濟等事物則用「伊朗」一詞。
伊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的故鄉,其歷史及聚居點可追溯到公元前4000年。米底在公元前625年將伊朗統一為一個國家,並成為了一個帝國。阿契美尼德帝國(前550–330)是波斯人首次統治中東及中亞。之後由塞琉古帝國、帕提亞帝國及薩珊王朝繼承,其時間跨度約達千年。
在經歷了數個世紀的外族統治及短命的地方王朝之後,伊朗於1501年為薩法維帝國所再次統一,再次成為一個獨立國家。該帝國將什葉派作為國教,是為伊斯蘭歷史最重要的轉折點。伊朗由沙赫王或皇帝統治,該制度幾乎無間斷地延續至了1979年四月的伊朗伊斯蘭革命,該革命將伊朗政體改為伊斯蘭共和國。

⑺ 1979年內賈德人質事件

伊朗否認當選總統內賈德曾參與扣押美國人質事件。

認為內賈德參與了當年扣押美國人質事件,缺乏令人信服的證據。

1979年11月4日,伊朗大學生佔領了美國駐伊朗大使館,將52名美國人扣為人質長達444天,導致美國與伊朗斷交和凍結伊朗在美國的數十億美元資產。扣押美國人質事件已經過去20多年。上面提到的事件的三個參與者如今已成為改革派人士,譬如米爾達馬迪,如今他主張同美國改善關系,甚至曾表示願向人質道歉。對於那場事件,參與者如今有的認為是正確行動,有的則不然,更多的則認為應當歷史地看待它。

美國試圖干預伊朗政權唄!但這個事件是假的。

另外,向你推薦一個論壇,貓眼看人,都是年輕人討論政治問題的,很有深度!

⑻ 伊朗石油工業概況是什麼

石油是伊朗的經濟命脈,目前伊朗是世界第二大原油出口國。至2009年,已探明的石油儲量為1376億桶,佔世界總儲量的10%,居於世界第三位。已探明的天然氣儲量為31.7萬億立方米,佔世界總儲量的16%,僅次於俄羅斯,居世界第二位。伊朗石油日產能力可達421萬桶,石油收入佔全部外匯收入的90%,伊朗成為歐佩克成員國中第二大原油出口國。

主要油氣富集區為扎格羅斯山前褶皺帶和波斯灣盆地,主要油氣田有阿瓦士、馬倫、加奇薩蘭、阿加賈里、比比哈基麥和帕里斯。

伊朗60%的天然氣為非伴生氣,且大多未開發,特大天然氣田為南帕爾斯氣田,儲量7.92萬億~14.15萬億立方米,北帕爾斯氣田(North Pars)儲量7萬億立方米。

近年來伊朗油氣勘探不斷獲得新發現。1999年Moc公司在Zagros鑽探的Changuleh-2井獲得日產油5000~6000桶,此外該公司在該盆地鑽探的Nir Kabir-l井獲得日產油4000~5000桶;2001年伊朗國家石油公司在上阿拉伯盆地大陸架鑽探的Tunb-2井獲得日產油5000桶;2002年伊朗Pars 011 & Gas公司在海域盆地Qata:Arch鑽探的SPO-1井獲得日產油3500桶;2004年中國石化的勝利油田分公司在伊朗Qom盆地鑽探的Aran-1井獲得日產油4000桶的新油田,這也是該公司進入伊朗石油市場獲得的第一個新發現。2005年5月伊朗宣布在胡齊斯坦(Khuzestan)發現大型Ramin油田,工業儲量為8.55億桶。2006年伊朗獲得一個重大的天然氣發現,為世界近年來重大的天然氣發現之一,獲得天然氣儲量1萬億立方米,測試獲得日產天然氣87.73萬立方米。

伊朗是中東地區最早發現石油的國家,1908年由英國的英波石油公司首次在伊朗發現石油。1950年伊朗石油儲量達17.81億噸,石油產量達3226萬噸。1951年伊朗宣布石油實行國有化,成立國家石油公司,由於美、英、法、荷等國公司組成的「國際財團」的扼殺和封鎖,1952年伊朗石油產量下降到136萬噸,伊朗政府被迫與國際財團簽訂協議,授權國際財團在西南部25萬平方千米協議區內勘探25年,國際財團加緊勘探,1955年伊朗石油產量恢復到1643萬噸。20世紀60年代開展了海上鑽探,70年代勘探開發有較大進展,1974年石油產量達歷史最高,為3.01億噸。1978年爆發的伊斯蘭革命以及之後的兩伊戰爭,使伊朗的石油工業遭受重創,石油產量大幅下跌,1980年石油產量僅為6575萬噸。1988年兩伊戰爭結束後,伊朗實施了戰後重建,恢復和擴大石油生產,1990年石油產量為1.628億噸,2000年石油產量為1.894億噸,2006年的石油產量為2.098億噸。

伊朗60%的石油產量來自老油田,伊朗國家石油公司目前正致力於使這些成熟大油田的產量持續增加,目前正在馬倫和卡蘭季油田實施增加採收率技術。目前伊朗石油日生產能力為380萬桶,2010年增加到500萬桶,2015年可達800萬桶。歐佩克給伊朗的生產配額為411萬桶/日。目前伊朗正在生產的大油氣田為40個,其中27個位於陸上,13個位於海上。主要油氣田見表33-1。

圖33-21980—2006年伊朗石油產量和消費量

石油和天然氣出口收入約占伊朗出口收入的全部。2005年石油日出口量為250萬桶,主要出口到亞太地區的日本、中國、韓國和中國台灣,占伊朗出口量的47%,其次為歐洲的義大利、法國、荷蘭和土耳其。2006年伊朗石油出口收入為469億美元,為歐佩克第二大石油出口國。

⑼ 請問:俄羅斯與土耳其、伊朗的歷史糾葛和現實政治狀況

土耳其、伊朗與俄羅斯有著密切的歷史文化聯系,在中亞和外高加索國家獨立後,土耳其、伊朗也非常重視與這些獨聯體國家發展關系,力圖成為對該地區各個國家有影響力的政治經濟夥伴。

一、歷史聯系與合作的基礎

地處西亞的土耳其、伊朗在地理上與中亞和外高加索地區毗鄰,歷史聯系非常緊密。中亞五國和亞塞拜然的居民大都信奉伊斯蘭教,語言文字、風俗習慣、歷史傳統與鄰近的土耳其、伊朗非常接近。喬治亞、亞美尼亞與土耳其、伊朗也有很多接觸和歷史恩怨。哈薩克、烏茲別克、吉爾吉斯、土庫曼、亞塞拜然等民族同屬突厥民族,語言屬突厥語系,與土耳其近似。塔吉克民族語言則屬波斯語系,與伊朗有著密切的歷史淵源。歷史上土耳其和伊朗為爭奪外高加索地區曾經多次進行過戰爭。中亞、外高加索地區與土耳其、伊朗在歷史上經常被同樣的強國所征服,頻繁接觸,文化上相互影響,直至近代才由於歐洲列強的瓜分被分割開來。
公元10世紀,中亞古老的民族是東伊朗的各個部落,他們實際上是今天塔吉克人的祖先。公元前6至前4世紀塔吉克和土庫曼曾由伊朗阿契米尼德王朝所統治。數百年後,中亞的操突厥語民族人數逐漸增加,並與中亞原來的居民不斷接近、融合。11世紀下半葉統治河中地區的卡拉汗尼王朝同塞爾柱突厥人發生過戰爭。16世紀以後烏茲別克人在中亞地區上升為佔有一定優勢的民族,進入波斯北部,與波斯人等周邊民族間既有戰爭,又有交流。18世紀30年代,波斯曾短暫征服中亞地區。
外高加索的亞美尼亞和喬治亞民族由一些古老的土著居民融合而成,曾受到過希臘馬其頓人、羅馬人的侵擾和影響,與土耳其、伊朗等地的早期國家聯系緊密。亞塞拜然民族形成較晚,大約是在11-13世紀,長期接近南方的伊斯蘭世界。到16世紀,外高加索地區成為奧斯曼土耳其與波斯(伊朗)爭奪的對象。兩個國家戰事頻繁,最後形成了土耳其佔領西喬治亞的一部分和亞美尼亞、波斯佔領亞塞拜然的格局。1722年彼得大帝的「波斯進軍」使沙皇俄國也成為一個「競爭者」。由於同時遭到土耳其的進攻,波斯被迫與俄國訂立了城下之盟。隨後,三方圍繞外高加索的戰爭斷斷續續進行了一個世紀,1828年和1829年,俄羅斯與波斯、土耳其分別簽訂條約,奪得了外高加索。[1] 南亞塞拜然仍屬伊朗,西亞美尼亞則有一部分為土耳其所有。被土耳其政府視為「異教徒」的亞美尼亞人在近代史上曾幾度受到大規模迫害。[2]
沙俄吞並中亞和外高加索地區後,中亞和外高加索土著居民依舊在相當大的程度上保持了過去的生活習慣和文化傳統。就人種、風俗來說,多數中亞和外高加索民族更接近波斯人和土耳其人。本世紀80年代後期,隨著蘇聯逐步打開國門和各共和國自主權的增加,中亞和外高加索國家同鄰近土耳其、伊朗很快實現了高層接觸和經貿往來。而當時蘇聯領導人對土耳其現代化模式的「興趣」也推動一些共和國的領導人把土耳其視為足以信賴的「樣板」。1991年,土耳其總統厄扎爾和哈薩克總統納扎爾巴耶夫曾進行過互訪,簽署了多項雙邊合作協議,明確哈土兩國將在各個領域建立長期互利合作關系。獨立後,中亞和外高加索國家重新尋找自己的文化淵源,開始了一種「本土化」的回歸。在「非俄羅斯化」的過程中,中亞和外高加索國家很容易、也很自然會與土耳其、伊朗等國接近。地理上的便利,文化上的相近,語言、風俗習慣上的相似,加上經濟上的互相需要,使雙方的合作關系發展較快。
90年代初,對土耳其模式的「充分肯定」使土耳其成為中亞國家和亞塞拜然最受歡迎的「朋友」,甚至一些中亞國家和亞塞拜然聘請土耳其專家作總統的顧問。1991~1993年,一些中亞國家決定改用拉丁字母,與土耳其在文化、教育、幹部培養等方面的聯系空前地增加了。對於年輕的中亞和外高加索國家來說,獨立初期難以找到一種把國家凝聚起來的力量,難以找到可供依賴的發達的、有著歷史延續性的國家傳統。在這種情況下形成了政治上的「真空」,添充進來的有各種各樣的思潮,其中佔有優勢的自然是當地居民最容易接受的伊斯蘭思想和突厥主義思想。伊朗和土耳其則被視為這二者的代表。
多數中亞和外高加索國家因考慮本身的內外部因素,與伊朗關系一般,如擔心影響與美國的關系,政治取向上也很不一致。盡管在交通方面伊朗發揮了不小的作用,但伊朗對中亞和外高加索國家的影響不是很大,因為它既不能提供中亞國家所需的資金,也不能提供新工藝。伊朗不可能在中亞和外高加索市場上有引人注目的一席之地,只能希望在該地區同外部世界,准確地說,是同歐洲和東南亞國家的交通運輸方面起到特殊的「橋梁」作用。中亞和外高加索國家同樣也想起到這樣一個聯繫世界上兩個經濟增長中心的作用,成為亞歐大陸橋上的重要樞紐。伊朗由於處於中亞與波斯灣、地中海之間,其地理位置決定了它對中亞和外高加索國家來說還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鄰國多數中亞國家領導人對土耳其、伊朗抱有好感並寄予了較大的期望,想藉助於這個有著血緣、語言、宗教聯系在一起的「穆斯林兄弟」,使自己早日成為國際大家庭中的一員,同時在經濟上、特別是交通運輸方面解決本國面臨的現實困難。外高加索國家在發展對外聯系時,伊朗、土耳其作為南邊的兩個鄰居也不容忽視。而土耳其、伊朗等國也希望與中亞和外高加索國家建立密切的關系,打算藉助於這些獨聯體國家的經濟、科技潛力為自己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擴大國際活動空間,為在國際事務和國家爭端中處於有利位置奠定更加良好的基礎。土耳其、伊朗1992年把中亞五國和亞塞拜然拉進「中西亞經濟合作組織」。多數中亞和外高加索國家把同土耳其、伊朗發展合作關系作為外交的一項「重要任務」。

二、土耳其和伊朗對中亞國家的政策

由於地理上和文化上佔有一定的優勢,土耳其、伊朗絲毫不隱瞞向中亞和外高加索輸出自己的物質和精神產品的戰略意圖,藉此來擴大自己的國際影響,增強自己的經濟實力。甚至土耳其和伊朗國內有的政治勢力夢想恢復再現「突厥帝國」和「泛伊斯蘭國家」的輝煌,試圖在中亞和外高加索地區找到市場。
(一)土耳其對中亞五國的政策
土耳其是同中亞五國關系非常密切的「南方」穆斯林國家。土耳其在發展經濟和推行社會政策方面有成功之處,其世俗模式對中亞國家有吸引力。[3] 其經驗也受到中亞各國的重視。中亞國家希望土耳其成為聯系西方大國的「橋梁」,土耳其也很注意在中亞施加影響,關心中亞的能源開發和政策取向。土耳其是第一個承認哈薩克、烏茲別克、吉爾吉斯斯坦等中亞國家獨立的國家,非常重視發展與這些國家的全面合作關系。[4]
土耳其對中亞的政策包括:
積極與中亞國家的高層接觸,通過簽署文件和經常性的磋商確立友好合作關系。如1992-1997年,土耳其總統3次訪問哈薩克,與哈薩克簽訂了包括《友好合作條約》在內的共56項文件,內容涉及政治、經濟、軍事和人文等各個領域。其中1995年6月,土耳其總統德米雷爾訪問哈薩剋期間,簽訂兩國進一步發展和深化合作宣言和48項合作協議、備忘錄和會談紀要。土耳其與其他中亞國家也簽訂了友好合作條約等許多項協議,還多次邀請中亞國家的領導人到本國訪問。1992年10月,哈薩克、烏茲別克、吉爾吉斯斯坦和土庫曼等國的總統應邀出席土耳其舉行國慶活動。每年都有中亞國家的領導人訪問土耳其。蘇萊曼·德米雷爾當選為土耳其總統後,非常重視保持和發展同中亞國家的關系,僅在1996-1997年他就對中亞地區進行了5次訪問。
擴大經濟貿易合作,鼓勵本國企業對中亞進行投資。土耳其與中亞國家簽署了經濟貿易合作協定、鼓勵和相互保護投資協議、避免雙重課稅協議、銀行間相互理解備忘錄等合作文件。至1995年6月,土耳其向哈薩克投資的大型項目即達34個,1998年在哈的2200家外國公司中來自土耳其的有319家;1992-1996年土耳其向土庫曼的投資達到15億美元,合資項目超過60個。1997年土耳其政府專門成立了一個協調委員會來監督、協調對中亞的投資和政策。土耳其在中亞的主要投資方向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建築工程承包,土耳其公司往往能夠在眾多對手中一舉中標,優勢在於與這些中亞國家政府有著良好的關系,加之其價格和施工質量都具有競爭力;二是輕工業和食品工業中的加工生產領域;還有是旅館業和旅遊等;三是藉助於投資土耳其的國際資本進入中亞地區,土耳其公司作為世界上的大跨國公司在中亞的中介與合作夥伴,如同西門子公司聯合取得在哈薩克建設電站權,與可口可樂公司聯合在哈薩克、烏茲別克、吉爾吉斯斯坦建立工廠。
希望在解決中亞原料和資源的開發和運輸方面發揮作用。1992年7月,土耳其電力和自然資源部與哈薩克動力和燃料資源部簽署了在勘探開採石油、天然氣和煤炭礦藏以及建設動力項目等方面進行合作的備忘錄。
1994年6月,土哈兩國簽署石油合作協議。根據該協議,土耳其在36年中可得到21.6億桶石油和2089億立方米天然氣,總價值達490億美元。1995年土耳其和哈薩克成立了工作小組對運輸哈石油及土石油公司參與哈石油工業等問題進行研究,提出方案。哈方認為經過土耳其的這條運油線路所經地區政局較穩定,因此是很有前途的運油線路。土耳其對土庫曼與伊朗合作的「跨世紀管道工程」持積極態度,土耳其總統德米雷爾在1994年10月親自前往土庫曼,參加該工程的動工典禮。1995年1月,土庫曼總統尼亞佐夫訪問土耳其以後,十分贊賞土耳其對中亞在改善交通運輸狀況的支持。土耳其計劃鋪設一條經裏海海底的輸油管道,以把石油從哈薩克的油田輸送到土耳其在地中海的港口。1998年10月底,中亞國家的領導人聯袂參加土耳其建國75周年慶祝活動。在安卡拉哈薩克總統納扎爾巴耶夫、烏茲別克總統卡里莫夫與土耳其、亞塞拜然、喬治亞領導人就鋪設巴庫第比利斯傑伊漢石油管道問題簽署一項聯合聲明。
在國際事務中加強合作,力圖在中亞的穩定與發展方面發揮作用。土耳其對哈薩克總統納扎爾巴耶夫提出的亞信會議和烏茲別克領導人提出中亞安全與合作論壇達倡議都表示支持。與中亞國家簽署反對恐怖活動、非法擴散武器和麻醉品的協議,幫助中亞國家培訓軍人。土耳其首倡「突厥語國家首腦會晤」機制,與中亞的哈薩克、烏茲別克、吉爾吉斯斯坦、土庫曼和亞塞拜然等國的領導人定期舉行最高級磋商。
重視文化、教育等領域的合作。土耳其向中亞國家在科技、文化領域投入很多,如通過衛星無償為中亞國家播放土耳其的電視節目。土耳其每年接納大批來自中亞國家的留學生,出資在中亞建立國際大學。
(二)伊朗對中亞國家的政策。
由於擁有地緣和文化上的便利,伊朗進入中亞比較早,土庫曼因為與伊朗有長達1700公里的共同邊界,而且政治經濟中心都靠近伊朗,因此,土庫曼領導人認為,伊朗是土庫曼實施新經濟計劃的「最有利的夥伴」,土庫曼「在各個方面同伊朗擴大和加深緊密的合作,這對整個地區都是有益的」[5] 。但由於伊朗的經濟實力有限,尤其是無法滿足中亞國家對資金和技術的需求,因此伊朗與中亞國家在經濟聯系方面進展緩慢,在中亞各國的對外貿易額中只佔有1%左右的比例,甚至遠遠落在鄰國土耳其的後面。伊朗於是改變策略,充分發揮其地緣優勢,把重點放在幫助解決中亞國家的交通困難方面。在1997年哈塔米當選總統後,伊朗對中亞地區的跨國合作表現得更為積極。[6]
伊朗對中亞五國的政策表現為:
通過成為幫助中亞國家走向世界市場的「紐帶」來確立自己的影響。中亞五國同西方國家、亞太國家的貿易額逐年增長,伊朗積極促進亞歐陸路運輸走廊的建設。中亞國家都屬內陸國家,缺乏海洋通道,伊朗可以為中亞國家提供便捷的通道,使中亞國家走向波斯灣。1994年8月24日,土庫曼總統尼亞佐夫在伊朗首都德黑蘭與伊朗領導人簽訂一項「跨世紀工程」協議,商定修築一條經伊朗到土耳其,長約4000公里的輸氣管道,投資額達70億美元。1996年5月,從伊朗的馬什哈德經薩拉赫斯到土庫曼的捷詹的鐵路通車,這使中亞國家有了一條到達出海口的最近的鐵路,也使從中國連雲港到波斯灣的「大陸橋」全線貫通。1996年哈薩克經伊朗運輸的石油產品達到200萬噸。1997年12月,伊朗總統哈塔米和土庫曼總統尼亞佐夫同時出席了分別在伊朗和土庫曼舉行的長度為140公里的土伊天然氣管道克爾佩澤-庫爾特庫姆的開通儀式。這是第一條中亞國家獨立後修築的天然氣管道,投資近2億美元。伊朗在交通方面的努力受到中亞國家的歡迎。
廣泛開展經濟合作。僅1992年一年中,伊朗在土庫曼的合作項目就達30多個。兩國簽訂了友好合作條約、旅遊和經貿合作協定等多項合作文件。雙方還在開放邊界、簡化通行手續、建立邊防貨站,開設阿什哈巴德-德黑蘭空中航線,建立共同的汽車聯運公司,建立信貸機構等諸多方面採取措施,以圖進一步密切兩國關系。1992年10月,哈薩克總統納扎爾巴耶夫訪問伊朗,兩國簽訂《哈伊相互理解和合作宣言》,建立了經濟、交通、文化、科學合作混合委員會,簽署在石油采運、能源開發和銀行合作的備忘錄。1993年10月,伊朗總統拉夫桑賈尼訪問哈薩克,簽署《哈伊相互關系與合作備忘錄》等9項文件。1992年11月,烏茲別克總統卡里莫夫訪問伊朗,簽訂關於烏伊兩國關系基礎的聯合宣言、兩國中央銀行間合作協議、在經濟、工業、科技領域合作備忘錄、政府間貿易合作協議、貨物運輸合作備忘錄、郵電通訊協議、政府間航空運輸協議等。1993年10月,伊朗總統拉夫桑賈尼回訪烏茲別克,與卡里莫夫總統簽署關於建立烏伊兩國經貿、工業、科技領域合作混合委員會議定書、貨運、汽車運輸、道路建設、開辟兩國首都間航空線路、解體、石油、天然氣、農業、金融等領域的合作協議。
1997年5月,伊朗總統拉夫桑賈尼訪問塔吉克,雙方簽署了塔伊合作聲明和6個備忘錄,備忘錄涉及兩國外交、經濟、交通和工業部門之間的合作問題。1998年12月,塔吉克總統拉赫莫諾夫對伊朗進行正式訪問,簽署兩國在國防、能源和運輸等領域合作的共16項協議。
在中亞地區安全、特別是調解沖突方面發揮積極作用。伊朗在調節塔吉克沖突中十分活躍,在伊朗首都德黑蘭1997年5月舉行了塔吉克對立兩派之間的和平談判。伊朗還曾表示要在土庫曼的軍隊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
與中亞國家密切在宗教、文化方面的交往。伊朗與中亞國家簽訂電視廣播、文化交流等合作協議。伊朗幫助土庫曼在各地修造清真寺並派遣神職人員,大量資助土庫曼的宗教、文化活動。但中亞國家領導人比較謹慎,表示與伊朗的關系不是建立在宗教因素的基礎上。[7]
(三)土耳其、伊朗發展與中亞五國關系中的困難
盡管佔有一些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但土耳其、伊朗在中亞遠未達到預期的目標。這與其他外部勢力的競爭和中亞國家的戒心有關。首先,土耳其和伊朗經濟實力有限,在國際競爭中處於下風。如伊朗和土耳其經過幾年的努力,在中亞五國的外貿夥伴中佔有了一席之地,但很難有大的突破。1994年中亞地區向俄羅斯的出口供貨超過土耳其30倍,超過伊朗上百倍。進口也差不多是這樣的比例。土耳其、伊朗同中亞國家的貿易水平低,方式落後,非常不穩定。如1996年土庫曼同土耳其的雙邊貿易額達到近2億美元,成為土庫曼的第三大貿易夥伴,但1997年兩國的進出口額急劇下降,僅為7000萬美元。伊朗70年代末80年代初伊斯蘭革命以後,完全「脫離」西方,國內私人資本發育緩慢,生產狀況不佳,很少能給中亞國家的市場提供所需要的商品。而且對於中亞國家急需引進的先進工藝和設備,伊朗不具有優勢。
其次,土耳其和伊朗在國際上分別屬於不同的集團,前者追隨美國和西歐大國,後者與俄羅斯有特殊的關系,兩國都無力成為在國際上發揮重要影響的國家,只能在作為聯系國或者中介國。在經濟和政治上土耳其和伊朗能夠給中亞五國的援助都是相當有限的,俄羅斯與土耳其之間存在著矛盾,伊朗受到美國的排斥,也使中亞國家在發展同土耳其、伊朗關系時,要考慮俄羅斯對土耳其以及美國對伊朗的態度。 中亞國家都遠離石油、天然氣、棉花等自己「拳頭」產品的銷售市場,而且到出海口都要跨越相鄰的國家,交通問題亟待解決。土耳其和伊朗可以在這方面發揮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卻與其他大國的利益難以相容,如土耳其與俄羅斯是宿敵,伊朗同美國對抗了近20年。修管道和鐵路都需要聯合一些國家,投入數十億乃至於上百億美元的資金,伊朗和土耳其的國力都有限,獨木難支,想處於優先的地位都很困難。
再次,中亞國家與土耳其、伊朗在發展「夥伴」關系方面理解不同。土耳其、伊朗在政治合作上熱情很高,而中亞國家在經濟上對土、伊的期望很大,雙方發展關系時不容易「合拍」。在中亞,按居民的情況劃分烏茲別克和塔吉克被認為是應屬「穆斯林國家」的行列,伊斯蘭教有廣泛的群眾基礎。而在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和土庫曼伊斯蘭教有自己的特點,它們與伊朗的伊斯蘭教都有較大的差別。即便是在烏茲別克和塔吉克,當局對「泛伊斯蘭」主義也持堅決抵制的態度,如烏茲別克領導人對伊斯蘭極端勢力十分戒備,中亞國家的憲法幾乎無一例外地接受了西方的原則,而不是伊斯蘭的原則。另外,中亞國家對伊斯蘭教介入政治和「泛突厥」思想持反對態度,也限制了伊朗、土耳其同這些國家發展關系。
中亞國家與土耳其、伊朗的關系在經過一個「蜜月」階段後趨於冷靜。1991~1992年,土耳其就開始為這些國家提供貸款,土耳其和伊朗商品的湧入也緩解了中亞市場的貧乏。中亞國家出現的與土耳其、伊朗發展雙邊關系的熱潮到90年代中期開始迅速降溫,主要原因是受經濟實力的限制和其他國家的競爭。中亞國家開始學會在國際交往中優先考慮自身的利益和需要,轉而採取一種現實的態度,從而把同土耳其、伊朗的關系放到一個適當的位置。

三、土耳其、伊朗對外高加索國家的政策

土耳其和伊朗是外高加索國家的鄰居,與該地區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聯系。土耳其與亞塞拜然同屬突厥民族,文化上彼此親近,又與美國等西方大國有著軍事政治同盟關系;伊朗則可以利用宗教、地理及跨界民族方面的優勢,背後又聯著整個伊斯蘭世界,可以為外高加索地區的穆斯林架起一座「信仰」橋梁。獨立後,伊朗、土耳其成為外高加索三國重要的貿易夥伴。如土耳其在喬治亞對外貿易中占第一位,超過了俄羅斯。由於自己的經濟實力有限,土、伊兩國無法對外高加索國家進行大規模的投資,加之土耳其與亞美尼亞、伊朗與亞塞拜然歷史上有「宿仇」,因此與外高加索國家在經濟聯系方面障礙重重,進展緩慢。
土耳其積極發展同亞塞拜然的政治、經濟、軍事關系;對亞美尼亞則採取了敵視的政策。1993年初土耳其參與對亞美尼亞的封鎖,決定對亞美尼亞的所有飛機關閉其領空,並停止從陸路向亞運送人道主義援助物資。
在亞塞拜然人民陣線垮台後,土耳其失去了在外高加索的陣地。俄羅斯強有力的行動也使土耳其被迫退卻,但土耳其並不想放棄能夠爭取到的利益。1994年土耳其開始強調與俄聯合調解納戈爾諾-卡拉巴赫沖突,盡可能不與俄羅斯在外高加索正面對抗。同時,土耳其也批評俄羅斯的「擴張主義」,運用經濟手段改善同包括亞美尼亞在內的所有外高加索國家的關系,土耳其和亞美尼亞兩國關系雖然難以實現正常化,但民間貿易往來有所增加。土耳其在美國的支持下爭取敷設一條經本國港口運出亞塞拜然石油的管道。這條管道計劃途經喬治亞通往土耳其,有繞開俄羅斯的政治目的,同時也使外高加索各國都能在經濟上受益。
土耳其對喬治亞也十分友好。2000年1月,土耳其總統德米雷爾訪問喬治亞,在與喬治亞總統謝瓦爾德納澤會談時,雙方一致表示,維護高加索地區的安全是喬治亞和土耳其兩國對外政策的優先任務。兩國領導人討論了有關地區形勢問題,以及兩國在政治、經濟、能源領域的合作的問題,並簽署了聯合聲明、兩國政府間開展技術合作協議備忘錄等4項文件。在會見後舉行的記者招待會上,德米雷爾提出了有關國家締結旨在加強高加索地區穩定與和平的「高加索公約」的倡議,謝瓦爾德納澤對德米雷爾的倡議表示贊賞,並稱其「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伊朗由於同阿、亞兩國都接壤,曾力圖在調解納-卡沖突中發揮重要作用。1992年5月伊朗總統在德黑蘭與阿亞兩國領導人簽署和平解決沖突的聲明。伊朗既可以幫助亞塞拜然解決石油出口的「新交通線」問題,又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亞美尼亞對能源的需求,伊朗境內又有亞塞拜然少數民族。因而,格、阿、亞等外高加索國家雖然都避免與伊朗發展密切的關系(主要因為伊朗同美國尖銳對立,而這些新獨立國家又極其需要美國等西方大國的經濟、政治支持),但也需要伊朗的幫助。

⑽ 伊朗能釣淡水魚嗎

每年伊朗歷7月中旬(伊朗秋天)到第二年伊朗歷1月是伊朗北方裏海捕魚季節,捕魚地區是從吉蘭省的阿斯塔拉(波斯語: آستارا )到恰巴克薩爾(波斯語:چابکسر )的280公裏海域,大約有4000名漁民從事捕魚工作。
伊朗漁業發達,例如北方盛產魚子醬,南方布爾什港等地區盛產各類魚蝦蟹等。去年,北方裏海地區的捕魚大約1775噸,比前年略下降。今年因為新冠肺炎影響,在捕魚中,伊朗同時保障漁民的衛生安全等。















消息來自伊通社波斯語頻道,一品波斯文化原創編輯和發布,同步微信公眾號、企鵝號、微博等平台

與為什麼伊朗4000多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義大利申根簽證有哪些 瀏覽:50
印度黃麻分布哪裡 瀏覽:154
越南哪裡有硨磲 瀏覽:838
印度火星計劃多少錢一公里 瀏覽:280
印尼燕窩廠在哪裡 瀏覽:857
印度軟體公司怎麼樣 瀏覽:43
印尼那邊結婚怎麼結的 瀏覽:795
伊朗肺炎為什麼那麼嚴重 瀏覽:909
印度女性角色有哪些 瀏覽:404
分享通信和中國移動哪個好 瀏覽:564
越南農村空調不多為什麼 瀏覽:372
中國為什麼不禁止英國航班 瀏覽:420
伊朗進口證長什麼樣 瀏覽:404
英國電匯學費是多少 瀏覽:607
中國人壽哪裡上市 瀏覽:447
中國飯菜怎麼做 瀏覽:251
中國哪個地方是女娶男 瀏覽:692
中國隊對戰韓國哪裡免費直播 瀏覽:68
英國實行過什麼好的政策 瀏覽:343
印尼紅花梨的床大概多少錢 瀏覽: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