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伊朗資訊 > 伊朗教師階層為什麼能成功

伊朗教師階層為什麼能成功

發布時間:2023-06-02 07:52:01

① 伊朗有7位總統,為何只有內賈德進了牢房

性格決定命運,內賈德的性格非常的強硬,作為一個總統得罪了很多的人。伊朗的總統其實並不是很有權力的人,伊朗總統還要受很多方面的制約,而且還受到外國勢力的干擾,而且內賈德和其他總統比較背景比較簡單,沒有強大的家族勢力的支撐。

內賈德下台,哈梅內伊作為最高領袖,不希望有人威脅到他的位置,即使80多歲,還是身體很好。內賈德總統的「不聰明」之處,內賈德的前幾任拉夫桑賈尼、哈塔米等總統,盡管哈梅內伊也不喜歡,但是他們也是很識趣。下台後乖乖退休,到顧問委員會養老去了,而內賈德明知道哈梅內伊怕被威脅,還要去選總統。內賈德只能說時機完全不對,最高領袖正是害怕內賈德威脅到自己。

② 歷史上沙特和伊朗為何成了死敵

伊朗和沙特同為中東大國,同屬伊斯蘭政教合一的國家,但兩國之間的矛盾卻由來已久,根深蒂固。而且矛盾的長期化,還使兩國間的互信盪然無存,只要周邊國家出現嚴重事態,雙方都會懷疑對方在從中做手腳。

伊朗支持胡塞武裝,沙特特就聯合阿拉伯國家出兵打擊;伊朗援助索馬里青年黨,沙特就將其列入恐怖組織;伊朗被美國制裁,沙特就落井下石。

可以說,沙特比西方都要恨伊朗。只是苦於自己實力不足,打不過伊朗。而伊朗更是將沙特視為死敵,動不動就在沙特周邊使絆子。


三、宗教矛盾的沖突升級。

伊斯蘭革命成功後,伊朗成為一個政教合一的國家。佔中東少數的什葉派教士階層,成為伊朗政權新的主人,和遜尼派老大沙特之間的新仇舊恨湧上心頭。

於是霍梅尼利用宗教領袖的身份,不斷用宗教理論證明,沙特王室不能代表伊斯蘭教,無權掌握兩大聖城。而且沙特當年對於伊朗教眾的迫害,是對伊斯蘭信徒的謀殺,屬於魔鬼撒旦的惡行。

他還鼓動沙特什葉派穆斯林,聯合其它教派,揭竿而起,推翻沙特王室不合法的撒旦政府。為此沙特的多個城市爆發了宗教沖突。每次朝聖,遜尼派和什葉派都會把聖城變成一場血腥的戰場。

這對於並非伊斯蘭教領袖掌權的沙特來說,無異於滅頂之災。霍梅尼的鼓動,是要推翻沙特王室的統治,沙特王室如何咽得下這口氣。

於是,沙特對伊朗全面敵視封鎖,對前往聖城朝聖的伊朗人也進行打擊。動不動就是流血事件,兩國關系開始水火不容。

歸根結底,還是伊朗對外輸出革命的做法,威脅到了沙特王室的權利,以及沙特在伊斯蘭世界的老大地位。而伊朗則認為只有推翻沙特王室,讓教士階層掌權,走真正的什葉派政教合一道路,才能救沙特,也才能擴大伊朗的勢力范圍。

另一方面,伊朗自從1979年成為政教合一國家之後,一改過去的親美路線,走堅決反美道路。而深知伊朗野心的沙特,為求自保,積極向美國靠攏,不僅幫助美國建立了石油美元結算霸權體系,還為美國駐軍中東大開綠燈,寄希望於用美國來打壓伊朗。這使得飽受美國制裁之苦的伊朗,對沙特更加不齒愈加惱恨。

③ 每年伊朗都可以通過石油賺不少錢,為何伊朗人的生活水平並不高

其實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有三個原因,第1個原因就是伊朗的軍事花費比較的多,第2個原因就是伊朗很多的收益都是被一些利益集團劃分了,第3個原因則是現在伊朗的人口確實是太多了,所以人均資源比較少。


現在伊朗政府為了能夠讓自己的國家更加強大,所以一直都是在鼓勵伊朗人民生育的,所以現在伊朗的人口基本上已經快要達到了9000萬左右了。由於伊朗的人口越來越多,所以真正分到每個老百姓身上的錢也就比較的少了,這也就是為什麼現在伊朗老百姓生活水平比較低的原因。由於現在伊朗出現的問題是比較多的,所以想要短時間之內提高伊朗人民的生活質量基本上是不太現實的。

④ 世界各地教師節的日期

一、一月

1月15日:委內瑞拉教師節。

1月16日:泰國教師節。

1月29日:西班牙教師節

1月30日:希臘教師節。

二、二月

2月第一個周末:蒙古教師節。

2月24日:蘇丹教師節。

2月28日:埃及、阿爾及利亞、約旦、利比亞、摩洛哥、阿曼、沙烏地阿拉伯、突尼西亞、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葉門教師節。

三、三月

3月7日:阿爾巴尼亞教師節。

3月9日:黎巴嫩教師節。

3月18日:敘利亞教師節。

3月28日:捷克、斯洛伐克的教師節。

四、四月

4月13日:厄瓜多教師節。

4月30日:巴拉圭教師節。

五、五月

5月2日:不丹、伊朗教師節。

5月第一個整周的星期二:美國謝師周。

5月6日:牙買加教師節。

5月15日:韓國教師節。

5月15日:墨西哥、哥倫比亞教師節。

5月16日:馬來西亞教師。

六、六月

6月第一個周一:匈牙利教師節。

6月6日:玻利維亞教師節

6月12日:德國教師節。

6月22日:薩爾瓦多教師節。

6月25日:瓜地馬拉的教師節。

七、七月

7月6日:秘魯教師節。

八、九月

9月1日:新加坡教師節。

9月5日:印度教師節。

9月5日:朝鮮教師節。

9月10日:中國教師節。

9月11日:拉丁美洲的教師節。

9月17日:宏都拉斯教師節。

9月23日:汶萊達魯薩蘭國教師節。

9月28日:台灣地區教師節。

九、十月

10月1日:南蘇丹、烏茲別克教師節。

10月4日:孟加拉國教師節。

10月5日:聯合國設立的世界教師日。

10月第一個周六:白俄羅斯教師節。

10月第一個周日:拉脫維亞、烏克蘭教師節、俄羅斯。

10月6日:斯里蘭卡教師節。

10月7日:寮國教師節。

10月14日:波蘭教師節和國民教育日。

10月15日:巴西教師節。

10月16日:智利教師節。

10月最後一個星期五:澳大利亞教師節。10月29日:紐西蘭教師節。

十、十一月

11月20日:越南教師節。

11月22日:哥斯大黎加教師節。

11月24日:土耳其教師節。

11月25日:印度尼西亞教師節。

十一、十二月

12月1日:巴拿馬教師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教師節

⑤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伊朗人開始懷念巴列維王朝

說到這個巴列維王朝也還是挺有意思的,現在的伊朗人好像非常非常的懷念以前的巴列維王朝了,那麼有的人問了,這到底是為什麼呢?這個問題其實問得比較好了,下面一起來研究看看!

其實,說越來越多的伊朗人懷念巴列維王朝時代,這個說法不太准確,他們對現狀不滿意,對巴列維政權也同樣不滿意。

伊朗人不想要政教合一的政體,他們同樣也不想要一個王權專制政體。

說民眾懷念巴列維王朝時期,不如說伊朗人是在追求更加公平理想的社會環境。

下面,我們來了解一下伊朗的過去與現狀,看看伊朗近幾十年的社會發展變化。

先來回顧一下巴列維王朝時期的伊朗。

1925年12月12日,當時的伊朗伊斯蘭議會召開制憲會議,宣布禮薩·汗為波斯帝國統治者,伊朗進入巴列維王朝時期。

1979年,霍梅尼發動伊朗伊斯蘭革命,巴列維王朝末代國王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1941年-1979年在位)被迫退位流亡國王,巴列維王朝終結,共存在54年。

白色革命

巴列維王朝雖然是一個封建王權的國家,但是在世界大潮的推動下,伊朗也開始了現代化進程。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很多國家都掀起民主革命的高潮。

在這種大勢下,伊朗國內對民主制度的呼聲也日漸高漲,君主制度受到了沖擊。

到了20世紀50年代,伊朗經濟形勢惡化,失業率增加,國內矛盾尖銳,政治運動愈加頻繁。

巴列維王朝末代國王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為了緩和國內矛盾,維護君主專制制度,1963年開啟了「白色革命」改革大潮。

歸根結底這是一場想通過發展經濟來緩和國內矛盾,進而鞏固君主專制制度的一場改革。

主要內容有:

1.廢除佃農制,凡是大地主佔有的土地,重新分配給農民所有,建立一支促進農業發展的大軍。

2.全部森林、水利資源屬於國家所有。

3.將所有政府經營的工業企業出售給合作社和個人,這些出售的企業所獲利潤,由勞資雙方分享。

4.修改選舉法,准備實行普選,特別是婦女都要參加普選。

5.要建立一支由各科醫生所組成的衛生工作者大軍,到農村去進行免費醫療工作。

6.改革司法,在所有的農村,都要建立公正的法庭。

7.改組所有政府機關,行政權力下放,並全面改進國民教育。

改革進步性

可以看出,巴列維的一系列改良措施,體現出很大的進步性。他力圖響應民眾要求民主的呼聲,建立一個世俗化的君主制政權,引導伊朗脫離落後狀態,使之成為一個現代化國家。

巴列維推行的「白色革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伊朗經濟的發展,為伊朗建立完善的工業體系打下了基礎。

巨型油輪碼頭、大型貯油庫和石油化工廠如雨後春筍般建立起來。

鉛礦、銅礦、鐵礦和煤礦,都進行了大力開采,鋼鐵廠以及其它金屬冶煉廠,產量也都在不斷增長。

1976年石油產量為2.948億噸,出口2.722億噸,當年出口石油收入達234億美元。

從1971年到1973年,伊朗經濟增長速度平均為百分之十四點三,1974年猛增至百分之四十。

伊朗一躍而為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之一,到1977年,伊朗的人均收入已達2200美元。

此外,在交通、電信、電力、社會福利、衛生、教育等領域內,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由於經濟的發展,軍隊實力也隨之增強,伊朗武裝成為中東地區最為強大的軍事力量。

伊朗在社會面貌層面的變化也非常明顯,迅速向世俗化邁進。

當時巴列維破除了宗教對國家的影響,實行一夫一妻,解放了穆斯林女性。

百姓的思想獲得自由,女性解除禁錮,可以自由的工作和學習,成為伊朗發展的重要力量,這是伊朗巨大的進步。

隨著當時經濟的高速發展,百姓生活不斷改善,國家福利日趨完善,整個國家表現出蒸蒸日上的一面。

改革局限性

與所有專制者的改革一樣,巴列維的改革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他改革的根本目的是通過推動國家經濟發展來鞏固自己的王權,在改革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採取一系列鞏固王權的措施。

首先就是重用親信,巴列維將大量親信安排在國家要害部門,成為高高在上的權貴階層。

這些權貴通過掌握國家政治、經濟權力,大肆斂財,貪污腐敗,造成國家財富迅速集中。

王室權貴一個個腰纏萬貫,奢侈無度,而中低層百姓卻陷入赤貧,甚至失去謀生手段,產生了極端不滿的情緒。

其次還成立了秘密警察制度,用於鎮壓潛在反對者,手段惡劣殘酷,被描述為當時伊朗人最恐懼和厭惡的組織。

再次是巴列維過分發展軍備,企圖把軍隊收買為維護王權的有力工具。

在經濟取得大展之後,巴列維軍事野心不斷擴大,每年花費大量金錢購買美國武器,聲稱要做世界第五軍事大國。

龐大的軍費開支耗盡了伊朗財政,使伊朗出現了嚴重的財政赤字。

改革損害了教士階層的利益

教士階層在伊朗歷史上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早在巴列維王朝之前,伊朗的教士享有國家的主要權力,包括國民議會的主要席位、司法權、教育權。

他們還掌握大量的土地、房產,可以徵收宗教稅,在伊朗鄉村,教士階層掌握著絕對的權利,德黑蘭的很多政令都無法在鄉村地區得到執行。

「白色革命」期間,當局大力推行去宗教化改革,給予了婦女選舉權,遭到了教士階層的敵視。為了打擊教士階層,政府取消了很多宗教領袖的特權,關閉了大量的宗教學校。

土地改革政策觸動了教士階層的經濟利益,動搖了他們對土地的控制權。

司法改革也對教士階層的司法特權形成挑戰。

這一系列的世俗化改革從根本上觸動了教士階層的利益,遭到他們的強烈反對。

總的來說,巴列維的一些列改革一方面發展了伊朗經濟,另一方面又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特權階層,加劇了貧富分化,引發民眾普遍不滿。

另外,社會的世俗化改革,使西方思想湧入伊朗,促使了伊朗民主意識的進一步覺醒,人民對專制王權更加排斥。

對教士階層的打擊,嚴重損害了僧侶階層的利益,世俗化的推進也遭到許多伊斯蘭教徒的反對。

所有的矛盾參雜在一起,最終引發了伊斯蘭革命,埋葬了巴列維王朝。

為何越來越多的伊朗人對現狀不滿

伊朗伊斯蘭革命以後,經過全民公投,成立了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並通過了新的共和國憲法,霍梅尼在1979年12月成為國家的最高領袖,伊朗成為政教合一的現代神權性君主政體國家。

伊朗伊斯蘭政教合一政權是伊朗公投的結果,可以說是絕大部分伊朗人的共同選擇。

那麼推翻王權政權以後,伊朗人民的生活又怎麼樣了呢 ?

首先是經濟發展緩慢,貧富分化更加嚴重。

當初,巴列維時期的伊朗雖然貧富分化嚴重,但是經濟總體上取得了很大的發展,民眾也享受到一定的發展成果。

革命後的伊朗經濟沒有繁榮起來,對石油出口的依賴依然強烈。

革命成功後不但沒有消滅貧富差距,反而越拉越大。

伊朗教士階層掌控著伊朗經濟命脈,財富無限,而廣大的老百姓卻陷入了一貧如洗的狀態。

伊朗前總統內賈德曾經提到:伊朗的300人就掌握了伊朗60%的財富,可見財富集中嚴重到什麼程度。

由於政策失誤及長期遭受西方制裁,現在的伊朗已經成為中東最窮困的國家之一,很多伊朗人家徒四壁,一貧如洗。

失業率也居高不下,尤其是年輕人,很多人根本找不到工作,失去生活來源,廣大農村地區更加窮困潦倒。

社會面貌倒轉。

在巴列維時代,社會風氣十分開明,婦女享受比較廣泛的權利。

而如今的伊朗婦女不得不重新包上黑面紗,各種各樣對婦女的禁錮隨也之而來,女性再次成為附屬,伊朗又回到了神權時代。

伊朗的自由程度也出現倒退。

伊朗的神權政體對議會及法案具有否決權,對比起國王政府的同等機關有更大的權力。

少數族群的政治權利被打壓,非穆斯林族群不享有平等的權利。

政府控制新聞媒體,沒有官方的允許下,書籍雜志不得出版、錄音帶不得分發、電影不得播映、文化團體不得成立。

伊朗執行政教合一政策,教士對於民眾思想嚴格控制,民眾的思想受到限制。

以上種種現實,使伊朗很多人認為,伊斯蘭革命是毀了伊朗的未來,使國家倒退了幾百年。

連霍梅尼的孫子海珊·霍梅尼也痛心的說,現在的伊斯蘭毀了伊朗的未來,偏離了霍梅尼的路線,他甚至要美國幫助伊朗回到從前。

現在的伊朗年輕人,也對自己父輩當初支持革命的行為充滿疑惑:「難以理解他們當初所表達的熱情到底是為了什麼」。

目前,美伊關系持續緊張,伊朗國內的抗議活動也日趨激烈,很難斷定伊朗的未來將何去何從。

祈禱不要發生戰爭,祝福伊朗人民!

⑥ 原教旨主意產生的歷史背景

當代伊斯蘭原教旨主義形成的社會原因

伊斯蘭教是非洲、阿拉伯地區人們的傳統信仰,又是一種人生哲學和民風民俗。伊斯蘭具有其它思想、制度無可比擬的號召力和凝聚力。當代伊斯蘭原教旨主義呼籲復興伊斯蘭,並掀起廣泛運動,這並不僅僅是由宗教因素引起的。
各種政治模式探索失敗的起因。伊斯蘭國家獨立或半獨立後,趕走了西方殖民者。在30多年時間里,穆斯林國家探索著發展和建設自己家園的道路,採取過各種政治模式。
大多數伊斯蘭國家獨立初採用了自由主義的憲法和議會制。但民主的產生不是由於中產階級的增加或貿易上的需要,也不是由於公民施加了壓力。在埃及、敘利亞、伊拉克、巴基斯坦和印尼,自由主義是不在位的地主、城市名流和大商人的特殊領域,是與商業有聯系的城市律師和政府官員的領域。所以,傳統的庇護制仍然盛行,人民大眾被當作受庇護者,沒有享受到西方式民主。由於這種自由不能處理伊斯蘭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和國防問題,於是議會民主作為民族發展模式受到貶損。一旦遇到較長時間經濟危機或軍事失利,議會自由主義就會崩潰。由於其許諾的現代化理想與顯微成效間的差距,議會民主的合理性受到懷疑。
20C上半葉歐洲曾盛行法西斯主義和納粹主義。對於愛國主義意識不甚強烈的亞、非和拉美一些國家來說,這似乎是一個很有吸引力的模式。法西斯主義和納粹主義曾被認為是為那些把經濟振興和文化復甦作為目標的國家提供了最理想的解決方法。於是,出現了一種新現象:各國的青年運動。但兩次世界大戰對第三世界國家產生了強烈影響,成了這些國家的分水嶺。新政治精英們對傳統殖民勢力(英、法)的衰落感覺更加強烈。戰爭和經濟危機把伊斯蘭社會推向新時代的泥潭。很快,法西斯主義和納粹主義不再吸引他們。美蘇的全球性影響取代了殖民主義的歐洲。
獨立後的民族國家對社會的控制軟弱而不穩定。由於部落傳統的庇護制與國家正規憲法之間存在矛盾,政治空間擴大了,出現了許多黨派和組織。改革在社會福利方面收效甚微,卻擴大了軍隊,建起了學校。為了刺激工業生產,相對有效的政治管理應運而生。在軍人、教師、官員、醫生、工程師和新生的工人階級等階層中,涌現了民族主義和社會主義新思想。大多數第三世界國家的政府和政黨提倡或採用了社會主義形式。到1950年,傳統賽萊菲式的愛國主義及多黨議會民主制被社會主義和戰斗的民族主義取代。但這些國家實行的社會主義並非真正的科學社會主義,有人說它是重商主義或國家資本主義。恩克魯瑪的泛非社會主義、賽古·杜爾的村社社會主義、尼雷爾的烏賈馬社會主義和工人自管主義、納瑟爾的阿拉伯社會主義、索馬里的社會主義等都沒有取得預想的成功。資本密集型工業不能解決失業問題,不利本地開發;以沿海為主的工業布局不合理;奢侈品或半奢侈品的生產沒有給廣大群眾帶來好處;農業受到損失,政府稅收減少,糧食不能自給,農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國有化部門如石油、礦山仍然為國際跨國公司的需要服務,非洲傳統的農產品出口減少,而從中產生的官僚階級利用職權制定有利於自己的政策,擴大了有產者和無產者的鴻溝。
1950-1970年間,伊斯蘭國家經歷了前所未有的變化。國家作為復興和改革的中心機構變得日益重要,其改革重點是現代化、工業化和土地改革。宗教不得不屈從於民族主義、社會主義、人民大眾及眾多新目標。土耳其第一位總統凱末爾(1881-1973)於1922年和1924年分別廢除了奧斯曼蘇丹和哈里發,用世俗的歐洲法律代替了沙里亞 。國家從法制上擺脫了宗教對國家的控制,廢除了一夫多妻制和不受限制的夫權,建立了一夫一妻制和較為平等的婚姻家庭關系。教育改革旨在使教育擺脫宗教控制,建立統一的國民教育體系。世俗國家這些不敬神的改革使伊斯蘭教在政壇上失勢了。因此,復興伊斯蘭教這個民族的基本信仰成了新一代信徒的當務之急。
以上種種「舶來品」(exotic)的意識形態和政治模式沒有給伊斯蘭國家帶來期望中的效果。物質沒有富裕,精神失去依託,政治專制腐敗未能根除。因此,在群眾之中產生了向伊斯蘭回歸的傾向,希望通過第三條道路——伊斯蘭道路——來改變此種面貌。
經濟困擾和貧富懸殊的導因。獨立以來,伊斯蘭國家為發展本國經濟採用了多種形式。但由於脫離本國國情,一些國家盲目接受了「超越發展」理論,搞「社會主義」或實行西方「消費社會」發展模式,以致造成經濟長期停滯不前。
產業結構中,農業的比例下降,但總增長率沒有提高,生產力沒有發展。農業總收成雖有所增加,但由於內戰、邊界沖突和自然災害,糧食仍然短缺。
獨立後,中東地區曾特別注重工業發展,但發展速度仍然很慢。由於殖民統治者強迫被奴役國家生產他們所需產品,這些國家的經濟發展一直是畸形的,獨立後仍很難改變這種單一的經濟結構形式。大多數國家依靠一兩種初級商品出口。這種單一經濟結構最易受國際貿易條件惡化或其他國家因素的影響。
社會結構方面,人口的迅速增長、城市化、傳統價值觀和不適宜當地的現代主義的影響,導致城鄉差距擴大,消費畸形結構。由於人口增長快,經濟發展的費用就相應減少以便用於贍養等福利問題。人口結構也不合理。另外,由於農村經濟被破壞,農村人口不斷湧入城市,引起就業困難,居民經濟和社會觀念發生變化。面臨貧困和失業的人們極易轉向原教旨主義,尤其是青年人,他們的生存與發展機會如此之少,更容易走上極端道路。
許多國家負債累累,遠遠超出了償還能力。
20世紀70年代以來,中東產油國積累了巨額石油財富,但卻落入了王公貴族、部落酋長和軍政要員手裡。當權者照搬西方模式,實行經濟自由化政策,有些要員和商人合夥,制定有利於自己的政策,從中得利。嚴重的社會分配不公與伊斯蘭平均主義產生沖突,使宗教勢力重新抬頭。原伊朗國王巴列維因為實行「白色革命」即全盤西化而被逐出國外。
伊斯蘭文化認同感喪失的反應。隨著殖民入侵的深入,以人文科學和自由主義為特色的西方文化和資產階級生活方式滲入到伊斯蘭世界,對伊斯蘭傳統文化結構產生了強烈沖擊。有識之士開始反省自己的過去、傳統及文化,倡導宗教政治改革,借鑒和採用西方實證科學思想以謀求伊斯蘭社會現代化。他們把人的現代化放在僅次於經濟現代化的位置,主張發展教育。改革中心是以伊斯蘭教為主的傳統教育,如男女學生同窗共讀,婦女可以不帶面紗、享有工作權及婚姻自主權等。這些改革改變了社會意識和人的觀念。
隨著現代化的發展、先進技術的引進和外國工程技術人員的增加,西方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隨之而來,西方生活中的腐朽內容沖擊著古老傳統和習慣,統治階層過著西方化的享樂生活。為了對付原教旨主義,一些西方國家有意識地進行了文化滲透。伊朗對此不安,其宗教領袖最近向新老志願者指出了新的敵人:「文化侵略者已粉墨登場,他們帶來了電影、詩歌和文學,那些假文人的言論試圖污染革命的一代。」這些人花錢拍攝色情片並免費提供給伊朗青年。伊朗是原教旨主義革命取得成功的國家,西方的這些措施是為了動搖青年的意志。
在世俗國家,統治階層西方化的生活使中下層人民想起了殖民時代和帝國主義,引起他們深深的憎恨;前者對西方生活方式的效仿又損害了穆斯林對自身的認同。很多所謂西方化了的穆斯林對於還未成為不折不扣的西方人似乎甚感無所適從,他們有一種照搬舶來品的感覺。按照他們的形象,他們既非西方人又非穆斯林,因此就無從談起他們自己的任何認同。
原教旨主義把伊斯蘭文化的失范和穆斯林認同的喪失、社會的腐化墮落及一切邪惡、不義之舉都歸咎於西方價值觀念的植入和偏離伊斯蘭正道。他們認為,要擺脫自身目前困境,要有效地抵抗西方文化侵略,只有在宗教上返回原典,在文化上返祖歸根。伊斯蘭教具有強大的認同功能和整合性功能,它能將宗教、政治和文化凝聚在一起。它既是一種精神信仰,又是一套政治制度;既是一種神學學說,又是一種生活哲學;既是一套倫理規范,又是一套生活方式。原教旨主義的發展與伊斯蘭教的特殊性不無關聯。它既是穆斯林們內在幻滅感和失衡感的外在表現,又是宗教道德使命感的內在驅動。
某些國際因素激起伊斯蘭原教旨主義精神。阿拉伯國家獨立後,曾以民族精神為紐帶,共同反對帝國主義和以色列的侵略。但由於不同的國家利益和地緣政治原因,未能採取有效的聯合行動,致使美國支持下的以色列有力量進行擴張。阿拉伯國家在1967年的中東戰爭中喪失了大片領土,包括西奈、戈蘭高地和約旦河兩岸。那以後,埃及單方面與以色列媾和,簽訂了埃以和約,這被認為是丟了穆斯林的臉。薩達特因此被當作穆斯林世界最大的異教徒而於1981年被埃及原教旨主義組織刺殺。但他的「耶路撒冷」之行卻結束了阿以長期全面對抗的局面,開始了就巴勒斯坦問題同以色列的談判。埃及為此付出了慘痛代價,許多阿拉伯國家同它斷絕了關系。20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是阿以沖突的相持階段,阿拉伯放棄了「三不政策」,以色列自恃強大軍事力量和美國袒護,仍持強硬態度,美蘇從各自利益出發玩弄「零合游戲」。1991年10月,馬德里中東和會的召開標志著阿以沖突步入和平解決階段。由於東歐劇變、德國統一、華沙條約組織解散,冷戰時代宣告結束。在美國推動下,中東和會如期舉行。在第八輪談判中,被佔領土上的巴勒斯坦原教旨主義組織哈馬斯綁架並殺害了以色列邊防警官,以當局報復而驅趕了418名巴勒斯坦人,致使談判雙方不歡而散。阿以沖突的人拖不決很傷穆斯林的感情。
海灣戰爭、蘇聯解體使中東政治格局發生了二戰以來最令人矚目的變化。美國曾因偏袒以色列而得罪過大批阿拉伯國家。1990年8月,它取得了海灣戰爭的勝利而改善了其在中東的戰略處境,政治影響明顯上升。蘇聯解體使美國在中東失去了對手,兩極對峙舊格局被打破,美趁機把中東作為它建立世界新秩序的試驗場,以形成美國領導下的中東新格局。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使共運遭受挫折,一些非洲社會主義國家已放棄或將放棄社會主義,這些國家積聚的政治、經濟、社會矛盾激化。美、法等西方國家利用它們政治軟弱、經濟困難和社會矛盾等一些暫時困難,強迫它們實行多黨民主,使這些地區發生有利於西方的變革。西方國家還將民主與援助掛鉤、人權與合作聯系,推銷其民主以徹底消滅社會主義在非洲的影響。在此情況下,世俗的阿拉伯民族主義情緒已經減弱,伊斯蘭原教旨主義試圖填補這一意識形態領域的真空。人們對蘇聯和東歐的變化感到惶恐,對西方施加的壓力感到憤慨,原教旨主義者認為西方代表富裕的穆斯林來同貧窮的穆斯林作戰。原教旨主義勢力在這一民主化過程中異常活躍,發展迅速,它們利用從一黨制向多黨制的過渡,分享權力或奪取政權。由於有民眾的支持,在選舉中它們很容易取得成功。
總之,伊斯蘭原教旨主義在20世紀70年代達到高潮並在90年代再次高漲都不是偶然的,它是由於阿拉伯國家內部長期經濟困擾、政治專制、人民生活水平不斷下降、貧富懸殊加劇、思想混亂及文化失范等社會矛盾激化引起。原教旨主義在民主化過程中的高漲又與冷戰結束、世界處於新格局形成中的國際大氣候密切相關。

⑦ 伊朗最好的首相,帶領國家富裕發達,為何被政變趕下台

因為伊朗的首相得罪了許多人的利益。所以在政變中被趕下台。伊朗是一個政教合一的國家,伊朗的最高領袖是非常討厭改革派。所以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實行了非常多的政策。


伊朗的首相並沒有很大的權利,伊朗的國家權力在最高,領袖的手裡,只有最高領袖才能把首相趕下台。同時首相做為一個改革派,也是領袖討厭的。所以領袖在徵兵中被趕下台也不足為奇。

⑧ 伊朗電影 別離 劇情解析

Termeh和Razieh的女兒一起玩桌上足球,生活在一個用童話與課本堆砌出的世界裡。當她們的父母不約而同地選擇用說謊來應對時。

她們被迫承擔起了不該由她們承擔的重負,保守著一個昏暗渾濁的秘密,她們成了各自父母沉默的同謀。而後,Termeh迫不得已在法官面前不動聲色地幫著父親圓謊,轉眼又在汽車後座上淚流滿面。她的童年時代從此崩塌,而在它的廢墟之上隱約出現了一個不可捉摸的成人世界。

(8)伊朗教師階層為什麼能成功擴展閱讀

《別離》演員表

1、蕾拉·哈塔米飾演西敏

1972年10月1日出生於伊朗,伊朗電影演員,代表作《納德和西敏:一次別離》,並因此榮獲第61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銀熊獎)最佳女演員。

蕾拉·哈塔米是伊朗導演阿里·哈塔米(1944-1996)和演員Zari Khoshkam的女兒。她的丈夫是演員 Ali Mosaffa。

2、佩曼·莫阿迪飾演納德

在2000年後期初涉劇本創作,由此開始了他的電影生涯。他曾擔任多部伊朗電影的編劇。2009年,在阿斯哈·法哈蒂的電影《關於伊麗》(2009)中莫阿迪開啟了他的演藝生涯。兩年後,他憑借電影《一次別離》(2011)中的主要角色納德一角的精彩表演。

⑨ 當年伊朗為何放棄世俗化,而非要選擇政教合一呢

從世界歷史來看,對於國家來說,最大的發展和邏輯,其實就是不斷強大國家,富裕百姓,這是根本的職責。所以只要是能夠強大國家,只要是能夠富裕百姓的道路,都是好的道路。這一點那是毋庸置疑的 ,這也是世界各國不斷探索自己的發展道路的主要原因了,而且一旦探索好,必然堅持發展下去。但是這個也有例外,最典型就是伊朗,伊朗其實探索出了強國富民的道路,最終卻放棄了。為此,很多人其實不明白了,當年伊朗為何拋棄世俗化,而非要選擇政教合一呢?根本原因只有一條。



對於教士階層來說,要想恢復自己的地位,世俗化那是絕對不行的,只有政教合一才能保證教士的地位和財富,這是核心。所以當年伊朗為何放棄世俗化,而非要選擇政教合一,其實就是教士的私利,教士為了奪取權力和財富,而不顧國家發展的結果,這才是根本原因。

⑩ 兩伊戰爭結束,伊朗虛弱到極點,美國為何沒有趁機滅伊朗

古代有句話叫做「趁你病,要你命」,堪稱趁火打劫的最佳體現,所以一般來說,要消滅敵人,在其最虛弱的時候下手,那是事半功倍,很容易成功的。所以古代我國對付北方的游牧民族,往往是等它們內亂之時,再趁機發兵,一舉取勝的。而這句話反映在現在層面也是如此,很多相互死敵的國家,都是在趁火打劫中,消滅對手的。因為這個時候消滅,付出的代價最小,也最容易成功。但是這個也有例外,那就是伊朗,在兩伊戰爭結束時,伊朗最虛弱的時候,當時美國為何沒有趁機發兵滅了伊朗呢?其實原因主要是三點。

1979年,伊朗爆發 *** 革命,整個國家陷入一片混亂,經濟急劇倒退。而且緊接著,就是打了8年的消耗戰,兩伊戰爭。經過兩伊戰爭,伊朗得到極大的消耗,整個經濟瀕臨崩潰,外債到了千億美元級別,整個軍隊疲憊不堪,國力逐步衰竭。

所以在1988年,面臨亡國之危的情況下,霍梅尼才最終迫不得已接受停戰。而兩伊戰爭結束,加上很快霍梅尼去世,這個檔口,可以說是伊朗最為虛弱的時候,只要牆倒眾人推,很快整個伊朗就會崩潰。而對伊朗恨之入骨的美國,應該抓住時機,趁機滅伊朗的。但是當時美國卻並沒有這么做,這到底是為何呢?其實原因很簡單。

第一,主要的矛盾。

在1988年兩伊戰爭結束的時候,對於美國來說,雖然憎恨伊朗,但是最大的矛盾和最大的對手絕對不是伊朗,而是蘇聯。而這個時候蘇聯並沒有展現要解體的態勢,而且在全球的爭奪中,美國正是處於最關鍵的時期,美國當時主要的精力集中在對蘇聯的消耗上。

無論在中東, 在非洲,還是在越南,在阿富汗,在東歐等地,美國全面的削弱蘇聯,主要的核心都放在了蘇聯的身上。所以對於伊朗那是只能暫且放一放了,而且一旦攻打伊朗,當時的蘇聯從中作梗,不但消耗力量,其實也很難取勝。

第二,消耗巨大。

伊朗 *** 革命的混亂和無序,其實在兩伊戰爭的帶動下,教士階層徹底掌權,將主要的反對力量那也是消滅的差不多了。所以,兩伊戰爭,雖然讓伊朗大為削弱,但是同時也讓霍梅尼等教士階層威信大為提升,牢牢掌控國家。而且在宗教的教導和內憂外患下,伊朗人那是更加的團結一致了。

這對美國來說,如果要打,雖然是最佳時機,但是必然會付出慘重的代價的。最起碼當時伊朗擁有50萬的軍隊,歷經8年兩伊戰爭,還有千萬狂熱的巴斯基民兵組織。所以美國如果要攻打,最起碼要達到海灣戰爭的人數,而且還必須直接陸面戰。

一旦如此,美國很容易陷入戰爭泥潭,即使打下來伊朗,那也將付出慘重的傷亡。而且本身伊朗多高原的地形,就適合打游擊戰,一旦伊朗教士讓千萬巴斯基民兵到山區打游擊戰,那麼無疑將是致命的損失和打擊。這是美國無法承受的,哪怕死一萬人都很難承受。

第三,最大威脅。

而兩伊戰爭雖然極大的削弱了伊朗,但是卻讓伊拉克崛起,而且野心膨脹。當時的薩達姆,已經不可遏制的開始在中東進行布局,大有做中東老大的野心。對於美國中東的戰略來說,最不希望的就是一家獨大,有一個強大的力量存在。所以對美國來說,伊朗雖然是死敵,但是威脅並不大。

而伊拉克要控制中東,控制石油,反而威脅無限,是第一位需要解決的。所以美國主要還要防範伊拉克,也很難抽身去滅伊朗。從後面海灣戰爭美國的快速動員和布局來看,美國一直都在防範伊拉克。因此,雖然當時打伊朗是最佳時機,但是對美國來說,根本不能打,也不敢打,就是這么簡單。

參考文獻:《兩伊戰爭史》。

閱讀全文

與伊朗教師階層為什麼能成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英國脫歐程序什麼時候開始 瀏覽:690
義大利舊綠卡長什麼樣 瀏覽:356
原油寶事件中國損失多少 瀏覽:587
中國錄音師協會如何加入 瀏覽:526
伊朗用什麼交易石油 瀏覽:990
中國平安為疫情捐款多少 瀏覽:476
義大利買表哪裡最便宜 瀏覽:374
伊朗怎麼運貨到敘利亞 瀏覽:718
印度的經濟是怎麼樣的 瀏覽:799
義大利是什麼宗教國家 瀏覽:861
怎麼看中國平安 瀏覽:191
印尼ldr是什麼意思 瀏覽:616
中國春城在哪個國家 瀏覽:997
今日新鮮伊朗有多少人口 瀏覽:943
印尼耐克jx什麼意思 瀏覽:549
哪個印度電影多 瀏覽:430
伊朗跟俄羅斯哪個面積大 瀏覽:15
3美元和多少越南盾 瀏覽:500
印度成為什麼 瀏覽:161
明斯克離英國多少公里 瀏覽: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