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41《馬可的世界》周邊解析【青花壓手杯】
《馬可的世界》 第13集里有這樣的描寫:「 借著暖色調的溫潤燈光馬可環視了四周。這個房間大概兩米多高,五六平米寬窄,整體日式的禪房設計當中, 一張 榻榻米矮腳紅木飄窗小茶幾上, 一把 提梁壺 一對 倒置的青花 壓手杯 , 一個 銅雲磬 一根 磬槌, 一尊 銅胎掐絲琺琅荷花小香爐,其內嵌紫銅蓮蓬處,插得幾炷仿蓮子形 龍涎塔香 。 除此之外再無其他。身處此密室之內的馬可只覺溫暖如春,隱隱還有花香飄過……
今天我要為大家介紹的這件瓷器來源於大名鼎鼎的古董【永樂青花壓手杯】。壓手杯雖然不是永樂盛世所創,但其造型花樣卻是最受大眾推崇和認可的品種之一, 素有「穩穩的幸福」之稱。
用過仿永樂壓手杯的人第一感覺就是那沉甸甸的溫暖,因其瓷胎厚故導熱的延時感受剛剛好。在手中的充盈度也堪稱完美,有人還上升到人體工程學的角度來對其分析與贊譽。
那麼這款 【永樂青花壓手杯】到底是怎樣神奇的存在呢?下面我就逐一解析它的奧秘:
首先從它的年款就可以得知是大明極盛之世的永樂年間所制。而永樂大帝明成祖朱棣更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發動靖難之役,驅逐其侄建文帝後奪權篡位,他稱帝時年42歲,在位二十二年(42歲-64歲)。
他命令大學士解縉編修的《永樂大典》,派遣鄭和數下西洋,北征蒙古,南平安南,讓明朝的國威遠揚四海,遷都北京,成立東廠……
在永樂大帝諸多喜好之中自然是有陶瓷的一席之地,故此【永樂青花壓手杯】的出現就變的理所當然了。再有明朝時的人喜飲炒青芽茶,當時所有茶器中唯有青花瓷壓手杯以瑩潤光潔最與綠茶相襯。
了解完創燒的年代後我們就要進入紋樣與釉彩的講解了。在此之前為了給大家一個整體的印象,我下文引用了 故宮博物院網站上對青花壓手杯的描述之一:
青花 壓手杯(花心),明永樂,高4.9厘米,口徑9.2厘米,足徑3.9厘米。
杯體如小碗狀,口微撇,折腰,豐底,圈足。內外均繪青花紋飾。杯心有葵花一朵,花心署青花篆體 「永樂年制」四字款。外壁口沿下繪朵梅,腹部繪 纏枝 蓮紋。
壓手杯是明代永樂時期 景德鎮 御窯廠 創制的新型瓷杯。此杯製作精細,形體古樸敦厚,青花色調深翠。
壓手杯的特點為胎體厚重,重心在杯的下部,口沿微微外撇,手握杯時,正壓合於手的虎口處,給人以沉重壓手之感,故有「壓手杯」之稱。
明代 永樂青花 壓手杯是明代瓷器中能與文獻記載相互印證的一種實物,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明人谷應泰撰《博物要覽》一書中特別提到了這種杯:「若我永樂年造壓手杯,坦口,折腰,砂足滑底。中心畫有雙獅滾球,球內」大明永樂年制「六字或四字篆書,細若米粒,此為上品;鴛鴦心者次之;花心者又其次也。杯外青花深翠,式樣精妙,傳世可久,價亦甚高。」
在故宮博物院的藏品中,有雙獅綉球內書年款和花心內書年款的永樂青花壓手杯。另有杯心為鴛鴦卧蓮圖案者,系明萬曆時期仿製。此種品質精良且帶有永樂年款的壓手杯,據目前掌握的資料看,僅故宮博物院收藏有4件。
我們先來逐一分析,最後再來看其餘的幾件。
《馬可的世界》 第33集里有這樣的描寫:「……此時的你腳踝猛然間像被什麼東西擒住死命地將你往海底里拽。你頓覺潮水似的物質從四面八方一起涌來,耳,眼,鼻,口,被來自宮,商,角,徵,羽混著壓手杯上的蘇麻離青,伴著芬芳的花草香里散發出的肌膚溫暖中用掐絲琺琅編織的烏龍茶糅雜在一起的物質充斥著……這些原本不同屬性的事物,在時空扭曲下融為一體堵塞了你所有的感知……」
這里的蘇麻離青就是繪制青花瓷紋飾的原料——氧化鈷料(鈷土礦),也就是我們今天要來了解的【永樂青花壓手杯】之釉下彩。
青花瓷的釉下花紋是以氧化鈷料為著色劑來進行描繪裝飾的,大體分為含錳量高含鐵量低的國產青花料和含錳量低含鐵量高的進口青花料。
國產的青花料主要有:珠明料、浙料、石子青、平等青(陂塘青)等。
國產料資源較為豐富,主要產地有江西贛州、上高、樂平、上饒等,浙江、廣東、雲南、福建、廣西等都有豐富的鈷土礦。
進口料主要是來自古代波斯的蘇麻離青(也叫蘇料)和回青料(產地是現在的新疆地區)。
青花瓷大家都不會陌生,周董的《青花瓷》雖然脫胎於汝窯,但著實讓青花普及率上升了數十個百分點。
青花瓷,又名「白地青花瓷」,源於唐宋,盛於元明。人們常把青花瓷比作舞台上的青衣,素雅高潔,清麗婉轉,像極了中國的水墨畫。青花瓷在唐代就曾出現過,但那隻不過是斷簡殘篇,並沒形成規模。直到宋晚期才由於原料的豐富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而歷史進入元代後產生了聞名於世的元青花。
所謂元青花,就是元代燒制的青花瓷器。這種瓷器的產生讓元代掀起了一場瓷器革命,它打破了瓷器只能是單色的歷史。青白兩色瑩潤有餘,元青花的魅力席捲古今中外,世人將其視為中國的「國瓷」。
元青花鬼穀子下山於2005年7月12日倫敦佳士得舉行的「中國陶瓷、工藝精品及外銷工藝品」拍賣會上,以1400萬英鎊拍出,加傭金後為1568.8萬英鎊,摺合人民幣約2.3億,創下了當時中國藝術品在世界上的高拍賣紀錄。
此罐使用進口鈷料繪出的青花紋飾共分頸部:飾水波紋;肩部:飾纏枝牡丹;腹部:「鬼穀子下山」主題紋飾;下部:變形蓮瓣紋內繪琛寶四層。
元青花的顏料,以蘇麻離青(或譯作蘇勃尼青)最為美妙。蘇麻離青本是產於古波斯一帶獨有的一種礦物質鈷料。(一說是產於今伊拉克的薩馬拉地區,一說是產於伊朗德黑蘭以南 400公里的格哈默沙村的山中。)可惜的是,此料太稀少、太珍貴,從元代至正年到明朝宣德年後便絕跡了。
如此珍稀的顏料,自然被當時的生產者及權貴奉為至寶,被專門用於官窯中大小不同的青花瓷器的描繪。
由於當時的生產者條件不同,所以存在著顏料中蘇麻離青料含量或多或少的問題。即有的器物使用的多,則濃一些;有的器物使用的少,便淡一些;或在蘇麻離青料中混入國產料,或濃或淡,這就是後來造成元青花瓷顏色千姿百態,幾乎沒有一隻一樣的原因。
青花發色有濃艷、淡雅、青灰三種。
【濃艷】
濃艷是用進口蘇麻離青料,官窯的元青花用的都是進口的蘇麻離青料,而蘇麻離青料有一個特點,就是高鐵低錳,青花深沉藍中帶點紫色,青中微微地泛綠。
【淡雅】
淡雅是進口料與國產料混合使用的結果。
【青灰】
有一部分的青花燒成後有黑色斑點、且較深。就是青灰色的代表。
元代使用的「蘇麻離青」主要成份是氧化鈷兼有少量氧化鐵。在高溫的作用下「蘇勃尼青」中的氧化鐵會在硅酸鹽液態中互相聚集,形成深色結晶斑點。在顯微鏡下觀察,多呈不規則狀醬褐色斑點沉於釉下。
而現代絕大多數仿品,都只是在國產青花產中簡單地加入氧化鐵粉,在高溫的作用下,這些氧化鐵會迅速浮到釉子表面形成結晶。在顯微鏡下觀察多呈礦渣狀斑點。
據統計,目前全世界現存的元青花瓷器數量不超過300件左右,其中江西省高安市博物館藏有23件元青花,幾乎占據全世界元青花數量的1/10,位居全國之冠。
但是在國際上收藏元青花最多的地方卻不是高安市博物館,而是土耳其托普卡帕皇宮,這里收藏了39件元青花,其中不乏天下重器和絕世孤品
不過遺憾的是,托普卡帕皇宮的元青花瓷器並不對外展覽,只有身份尊崇的客人,才能獲准參觀這些稀世奇珍。比如馬未都先生,在2010年就曾獲邀,近距離觀摩了這些元青花。後來馬未都先生出書分享了他的所見所聞。
元青花存世第二名的地方就是伊朗國立博物館收藏有32件元青花瓷器。
伊朗國家博物館藏的元青花鳳凰瑞獸穿花紋四系扁方壺
這些稀世名珍都是當年通過絲綢之路運往世界各地的,當然很多器皿都是元朝的伊斯蘭皇家貴族定燒的,而相對來說這些皇族的世襲傳承有序,所以我們才有幸看到這來自800多年前的美麗瑰寶。
青花是釉下彩它的燒成溫度一般在1200℃至1250℃左右才能達到應有的效果。所以釉下彩的著色劑需要足夠的耐火性,以適應高溫的煅燒。現代工業生產的釉下彩器物往往需要1400℃的高溫。
所謂「遠看顏色近看花」 ,實用美術中顏色的作用十分關鍵。對青花瓷的贊美首先是色彩之美。但有趣味的是,白、青二色在漢文化中本不是最有魅力的色彩,甚至曾是被人討厭的顏色。
先看白色。盡管白色也象徵純潔、潔凈,但中原民間白色與喪事相關聯,「素車白馬」 ,白色是重孝的服色。白還有卑下之意,平民也稱「白衣」 ,未入仕途的讀書人為「白丁」「白衣寒士」 。
再看青色。「青」在漢文化里象徵春天與活力,是吉祥之色;但「青」作為服飾顏色也有貧寒卑下之意,如「青衫」「青衣」「青袍」等等。
因此,以青與白裝飾器物,形成青花的美學風格,並不是漢文化自然生長的結果,而是文化交融的結晶。毫無疑問,青花瓷的興起,與草原文化關系密切。這也就是為什麼元朝的青花如此盛行的另一個原因了吧。
鈷料使用最早可追溯至西元前2000年左右,據知當時在西亞便以其作藍呈色劑。但在中國考古發掘中,曾有少量戰國(西元前475-221) 玻璃珠及玻璃器上有鈷藍燒熔的痕跡,以達呈色效果,並估計它們極有可能來自西亞,不似中土製造的東西。
除玻璃工藝外,中國在唐以前一直未見有藍釉陶瓷。然而唐時絲路暢通繁榮,致使鈷料得以傳入中國,幷將它用作陶瓷燒制的釉料之一,其與當時其它含鉛量高的銅綠釉及鐵褐釉一起作為低溫陶器( 950—1165°C下燒制而成)上的裝飾釉料,是成品釉色更具流光溢彩,釉面布滿細小開片,從而造就舉世聞名的三彩陶器。
宋人崇尚極簡美學,宋瓷釉面講究溫潤素凈,追求靜謐中體現純朴高雅,然而這卻使得鈷藍料在陶瓷上的發展呈現出停滯現象。
當然這並不代表宋朝在瓷器歷史上的高度,而且我們現在最常說的汝、哥、官、鈞、定,五大名窯都是宋代確立的窯口,還有柴窯也是宋代名窯 。
直到元代,因青花的藍與白暗合了蒙古族對【蒼狼白鹿】的圖騰信仰─蒼如蔚藍蒼天,白則意味純潔良善,青花自此大肆興盛,並造就陶瓷史上的第一高峰。
元代所用鈷料來自波斯,古稱蘇麻離青或蘇勃泥青,其含鐵量高,富發散性,燒制後的青花在積釉處有鐵銹似的黑褐斑點,斑點處下凹入胎,呈色濃郁翠艷,視覺效果極為鮮明。
除此之外,蘇麻離青亦於永樂(1403-1425)、宣德(1426-1435)年間經鄭和下西洋的船隊引進中國,當時在御窯廠的嚴格監督下,永、宣青花呈色幽深,如寶石藍,後朝更奉其圭皋,並有 「發曠古之未有,開一代之奇葩」 的美譽。
蒙元政權強力推進的青花瓷並未因王朝的更迭而失落。在明朝建立之後,青花瓷不僅沒有消失,而且越來越豐富多彩。
元代青花瓷主要供北方草原民族的統治者以及海外貿易的需要,而從明代開始,對青花之美的喜愛已成為人們共同的追求。明代以後景德鎮民窯大量生產日用青花瓷具,這些青花瓷具的追捧者是中原的百姓。
相較於進口鈷料,國產鈷料則因洪武(1368-1369)年間的數次海禁而被重視。但此鈷料含錳量高,色調淺淡,發色也是良莠不齊。
到了成化(1465-1487)、正德(1506-1521)年間,則又以江西樂平所產的【平等青】或【陂塘青】作為青花釉料的主要來源。由於平等青的淘煉較精,雜質量少,因而燒成之青花色調勻淡典雅,呈色穩定,並有雲遮霧障之感。
江西除樂平以外,還出產一種名為【石子青】的鈷料。其發色偏黑,多為民窯燒制青花所用。但到了嘉靖、萬曆年間,來自中亞、新疆和雲南的【回青】因難以單獨使用,遂需與國產的石子青進行混合,其混合比例亦有規定,同時還有上青、中青之分。若回青比例高於石子青,則其青花發色紫艷絢麗;反之則略顯灰藍。
青花至明以後,又在康熙(1662-1722)年間再創巔峰。當時主要采選浙江紹興、金華及衢州一帶出產之「浙料」,加上紋飾表現手法以分水皴法繪之,因而成品發色翠藍透亮,層次分明,富立體感。
我們需多注意各朝青花發色上的微妙變化,經過細心觀察比較之後,增強自己對各朝風格的了解及審美意趣之內涵的鑒賞。
《馬可的世界》 第27集里有這樣的描寫:「……你的這個說法,在某種程度上是正確的。例如赫拉克利特的名言「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這個哲學問題的關鍵在於你如何定義「同一條河流」。」劉嘉說完小心翼翼地將自己面前的茶杯口朝下倒置在矮桌上,又取了馬可的同款壓手杯,口朝上把兩個杯子的圈足嚴絲合縫的對接好。
「你看這就比方是一個 閩可夫斯基的四維時空里的 時光錐。 這兩個壓手杯分別代表了過去和未來……」 劉嘉又將另一對壓手杯如法炮製 。 兩組底対底疊加在一起的茶杯,並排放在桌面上 。「這一對分別代表了意識世界和物質世界」 劉嘉故意停頓了一下,看馬可聚精會神,沒有提問的意思……」
【青花壓手杯】在 《馬可的世界》 中是非常重要的道具之一
好了善始善終我們就繼續來看故宮博物院另外的兩款【永樂青花壓手杯】來完成這個解析的閉環吧。
青花 壓手杯(獅球心),明永樂,高5.2厘米,口徑9.3厘米,足徑3.9厘米。
杯撇口,豐底,圈足。內外青花裝飾。杯心單圈內飾雙 獅戲球 紋,球內署青花篆體「永樂年制」四字款。外壁口沿下繪朵梅紋,腹部繪 纏枝 蓮紋,圈足外牆繪 卷草紋 ,紋飾間隔以青花弦線9道。
此杯製作精細,形體古樸敦厚。紋飾安排主次分明,杯內紋飾布局簡潔,外壁紋飾以柔和的線條組成 二方連續 纏枝花圖案。青花色澤深翠。作品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研究價值,堪稱是明代永樂時期獨有的名貴器物。
永樂壓手杯的款識,蠅頭小字,清晰可辨。在畫面上的安排非常巧妙,款識與花紋融合在一起,不是單純為了寫款而寫款,而是與瓷器裝飾相結合,既告知器物的年代,又使人賞心悅目。獅子滾綉球是民間表示吉祥的一種舞蹈,以此為題材畫在杯的內心,將「永樂年制」四字寫在球內,這種巧妙的安排充分反映了 景德鎮 陶瓷工匠們高雅的藝術修養。
青花纏枝蓮紋壓手杯 ,明永樂,高5.4厘米,口徑9.1厘米,足徑3.9厘米。清宮舊藏。
這種撇口深腹小碗之所以被稱為「壓手杯」是因其大小適中,且口沿處胎體較薄,順口沿而下胎骨漸厚,執之手中,微微外撇的口沿與舒張的虎口相吻合,且杯的重心下移,放置穩當,故名壓手杯。
談及明永樂時的青 花瓷 器,最受人稱道者可謂青花 纏枝蓮 紋壓手杯,它是迄今為止所見傳世和出土永樂官窯青花瓷器中唯一署有年款的器物,而且能與明代的文獻記載相互印證。
好了最近只能忙裡偷閑的更新周邊解析了,不過也為新朋友們創造了喘息的機會,畢竟前面的解析已經有幾十萬字了吧。哈哈哈應該夠你們看一陣子了吧。回頭見拜拜嘍。
Ⅱ 元青花瓷為什麼這么出名又為什麼會讓人追捧
我們國家有上下5000年的歷史,可以說是歷史的文化大國。並且因為我們國家擁有這么淵遠流長的歷史,我們也擁有了許多驚嘆的藝術。而元青花就受到了歷代的人們的追捧,深受著歷代人們著世人們的歡迎。
其實歷史發展到今天,元青花已經是一種象徵。所以許多人追捧元青花,主要是因為它的存在見證了歷史,見證了一個國家的興衰。但同樣如果元青花作為一種裝飾品,也是很有自然的氣息,放在家中裝飾的話,顯得很有氣派。
Ⅲ 元青花有國產青料嗎
沒有,元青花的藍色染料都是從伊朗等地進口來的。
蘇麻離青,又稱蘇泥麻青、蘇勃泥青、蘇泥勃青等。簡稱「蘇料」。名稱的來源,一說是來自波斯語「蘇來曼」的譯音。這種鈷料的產地在波斯卡山誇姆薩村,村民們認為是一名叫蘇來曼的人發現了這種鈷料,故以其名字來命名此料。另一種說法是,蘇泥麻青應為蘇麻離青,是英文smalt的譯音,意為一種藍玻璃。明代永樂年間,鄭和七次下西洋從伊拉克薩馬拉地區帶回一批「蘇麻離青」料。
明成化以後,蘇麻離青漸被回青等代替。國產回青產於雲南,嘉靖時成為當時青花的標志。
Ⅳ 黃秀純的黃秀純解讀元青花的前世今生
從「元無青花,此乃國史之定論也」到拍賣場上的瘋狂,不到百年時間內,元青花的地位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近日,「青花的記憶———元代青花瓷文化展」在首都博物館展出。散落在各地的元代青花瓷由此有了這次空前的團聚,穿越了滄桑,73件元青花同訴14世紀的一段傳奇。
標准器的集中
亮相
元青花真正納入人們視野與第一標准器的亮相有關。
1929年,英國學者霍布遜(R.Hobson)在大維德中國藝術基金會的藏品中發現一對從福建華僑吳賚熙手中購得的青花龍雲紋象耳瓶。北京文物研究所陶瓷專家黃秀純介紹,這對青花龍雲紋象耳瓶原本供奉在北京智化寺,不知為何流落國外。
這中間不得不提到的是旅英華裔古玩商吳賚熙。還是1929年,吳原本打算將這對青花雲龍象耳瓶送到琉璃廠的古董店出售。然而其中一隻瓶子頸部的題記卻讓所有的古玩商都不敢接手。原來,在這只瓶子的頸部,蕉葉紋空白處書有6行62字的青花楷書題記:「信州路玉山縣順誠鄉德教里荊唐社奉聖……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謹記,星源祖殿胡凈一元帥打供。」
文中的紀年款識「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就是1351年4月,是元順帝時期。而在清末的古玩商中一直流傳著這樣的常識:「元無青花,此乃國史之定論也!」幾乎所有的古玩商都將這一瓶子定為贗品。
或許因無奈,或許因氣憤,吳齎熙將這對瓷瓶帶到英國,並賣給了一個叫大維德(Percivsl David)的人。這才有了英國學者霍布遜的新發現。
作為英國一位著名的中國古代陶學家霍布遜,首先對瓶頸上所書「至正十一年」的年號產生了濃厚興趣。他的眼前一亮:由於它們的出現,一段中國陶瓷史將由我——一個外國人來改寫。霍布遜當即發表文章。
然而,霍布遜對元青花的發現基本是束之樓閣。以至於在上世紀30年代,英國收藏到一件精美的元代青花釉里紅開光貼花罐還被定為明代正德年產品(後來改為元代,現藏大維德基金會)。
20多年後,也就是1952年,美國學者弗瑞爾美術館館長約翰·波普(John Pope)又以這件至正十一年銘青花瓷為標准器,對照伊朗亞塞拜然的阿爾德比勒寺及土耳其伊斯坦布爾的托普·卡普·撒萊宮殿博物館收藏的中國其他青花瓷器進行了深入的類比研究,確定了數十件原來劃歸為明代的青花瓷器為元代青花瓷,並提出了「至正型元青花瓷器」,元青花才漸漸進入到學界的研究視野內。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的陶瓷專家黃秀純指出,不要說清末,即使是在上世紀60年代前,多數人還沒有元青花的概念,而學界也只是零星的討論,「60年代我剛開始學習瓷器鑒定,對於青花瓷一般的說法是認為明洪武、永樂階段。」
而如今,至正型和非至正型元青花瓷器幾乎成了元青花分類的一大標准。隨著研究的深入,作為第一標准器的至正十一年銘青花瓷也找到了更多的代表器型姐妹。首都博物館陶瓷專家王春城指出,此次展覽中,就是一次標准器的大亮相。
其中,出土於1964年河北省保定市永華南路元代窖藏的青花海水龍紋八棱帶蓋梅瓶就是一典型。這件八棱帶蓋梅瓶高達51.5厘米,形體巨大。
首博鎮館之寶率團
黃秀純早在上世紀70年代參與過元大都的考古發掘。經過8年的考古,發掘26處遺址,之中便有元青花瓷的出土,現都藏於首都博物館內。
為了這次展覽,首都博物館將家珍亮相,其中包括1970年出土於北京市西城區舊鼓樓大街豁口元代窖藏的元青花鳳尾扁壺等。
說起這些元青花的出土頗有一番故事。1970年初,黃秀純等考古研究人員正在單位學習,突然接到一鐵路工人的反映,稱舊鼓樓大街豁口發現了青花白地的瓷器,「一聽這話,於傑就特意跟我說,這事非常重要。」
於傑是考古界的前輩。黃秀純回憶,於傑一聽到這消息就非常激動。因為舊鼓樓大街豁口是明洪武時期的城牆所在,而元代的東西早就被埋入了地下,「那地底的東西肯定要早於明代。」
然而,在那個特殊年代,於傑等人被要求學習,只能允許在每周的二、四、六進行考古發掘工作。
於傑和黃秀純決定先趕到現場。問當時的工人,結果卻被告知那些瓷器都被砸碎了。黃秀純至今還記得於傑聽完此消息後,悲傷立馬溢於言表。於傑和黃秀純借了兩把鐵鍬,在允許的日子裡開始了挖掘,「挖掘後,我們將這些瓷片進行黏對,發現有十幾件元青花。」
這其中,就包括首都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元青花鳳尾扁壺。
為了加以對照,此次展覽中特意展出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梨哈薩克自治州霍城縣蘆草溝出土的青花鳳尾扁壺。與首博藏的鳳尾扁壺不同的是,新疆的鳳尾為鋸齒紋,首博為卷草紋,被研究者認為是「一鸞一鳳」。
伊朗吹來異域風情
元青花已將外銷納入了制瓷工藝中,為了適應外銷地民族的生活方式和審美習慣,這些異域型元青花多為花口大碗、大盤等。此次從伊朗國家博物館借展的6件外銷異域青花瓷,就是典型的代表。伊朗是除中國之外保存青花瓷最多的國家。王春城指出,根據出版物來統計,伊朗共藏有40多件元青花。
現收藏於伊朗國家博物館的青花藍地白花雙鳳紋菱花口大盤,口徑46厘米,王春城解釋這么大的口徑是為了適應伊斯蘭地區的生活習慣而製作的。
青花瓷以鮮活、艷麗、明快在元代瓷器中獨樹一幟。素胎勾勒、鈷料呈色、釉下彩繪,從中原文明中汲取養料,又吸納草原的豪情,更蘊含著異國的風韻。但它的天價比它的特色更吸引眼球。元青花為什麼這么貴?這還要從元青花的家世說起。
Ⅳ 全世界到底有多少元青花
上海博物館副館長 陳克倫:元青花存世量不到400件
目前全世界收藏元青花瓷器最豐富的機構,一是土耳其伊斯坦布爾托普卡比宮博物館,有40件;二是伊朗國家博物館(微博),有32件。總體而言,目前已被證實的元青花存世量不到400件,其中有200多件在海外,只有100餘件在國內的博物館。
「不到400件」這個數字,只是官方考古的統計結果。但全世界的元青花存世量的構成應該是由三個部分構成的:一是館藏,二是私藏,三是近幾十年中國大陸不斷的出土。
首先說館藏,都不止「400件」。伊朗國家博物館的專家曾說,亞塞拜然的博物館里起碼還有幾十件元青花,這個沒有被統計進來;然後說私藏,伊朗、越南、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民間都有很多人收藏元青花,這些也沒納入該統計范圍;最後是近幾年出土。坦白說,現在的考古發掘,主體不是官方的考古隊,而是在民間。民間的基建工程或盜墓行為,導致大量出土的元青花流向了市場。
Ⅵ 元青花瓷
元朝時期,米納依彩繪陶器使用含鈷的氧化物繪制燒成釉下藍彩的技術,傳到了我國內地,為景德鎮制瓷藝人掌握,燒出了純深藍色的霽藍釉和聞名世界的精美的白釉下藍花的青花瓷器。
優質的元青花瓷為元末景德鎮特製.
元朝有關的記述中沒有提到青花,直到20世紀50年代,美國的波普博士根據英國人大維德收藏的一對帶有至正十一年(1351年)款的青花雲龍象耳瓶,對照伊朗阿德比爾宮博物館及土耳其伊斯坦布爾博物館收藏的大量元青花瓷器,進行了對比研究,提出了至正型青花的概念,使國際上產生了研究、收藏元青花瓷器的熱潮。
此後我國的考古工作者在許多地方都發現了元青花。其中有許多與大維德瓶的水平、風格相似。而也有的青花發色淺淡甚至灰暗,紋樣簡單,器型較小,並且可以確定這種元青花器的製作早於至正年。至正型的青花是使用伊朗青料繪制燒成。元青花大多數沒有款識,後人即使見到精美的元青花,容易誤認為宣德時期,洪武與永樂朝的青花也存在這種情況,只是最近20年才逐漸被區分出來。
元代青花瓷器的創制,是陶瓷史上劃時代的大事。從此以後,以青花為主體的彩瓷成為瓷器的主流品種,以往一貫佔主流地位的顏色釉退居次要地位,陶瓷美學上從以素雅為美的中古時代進入了五彩繽紛的近古時代。因此元青花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被學術界認識之後,就立即引起了藝術品收藏界的關注。元青花的市場價格一路飆升。那麼這到底合理不合理?元青花究竟應該如何估價?
關於文物藝術品的估價問題,按照價值規律。實際上並非每一件元青花都是一級精品。造型、紋樣都十分精美的屬於一級珍品;器型較小、紋飾略簡單的可列為二級和三級。
元青花的特點
元代瓷器造型上總的特點是渾厚凝重、氣魄雄偉,特別是高級的細瓷,包括至正型青花,這個特點尤為明顯。這與蒙古人豪爽的性格有關,同時也與它是出口品有關。至正型青花最主要的器型是大盤,傳世品也是以大盤為最多,而且這些傳世的元青花大盤大部分保存在伊朗和土耳其的國家博物館,是昔日王宮的遺留。這說明元青花在當時主要是返銷元青花技術的故鄉—盛產米納依彩繪陶器的伊朗。當然也有龍泉窯的大盤。這種大盤是我國以前沒有的新型式樣,系按照伊斯蘭國家人的飲食習慣,置於地毯上盛放食物。盤子的直徑達三尺,卻極為平整,毫不翹棱變形。盤的樣式為折沿,而且板沿很寬,有二寸多,適於手持搬動,分菱花和圓形兩種。菱花式的有十瓣、十二瓣和十六瓣。十瓣和十六瓣的是花口圓身;十二瓣的是花口、花身、花足的通體菱花式,每瓣大小相同,製作十分講究,尤為精緻。
元青花的裝飾
至正型青花在紋樣上的特點是既帶有一些西亞美術的裝飾形式,又有濃厚的我國傳統民間圖案的面貌,布局繁密,風格華麗熱烈,與當時織金錦的圖案和效果又極為相似。從陶瓷藝術發展史上看,元青花的紋飾不但數量上遠遠超過了宋代磁州窯黑彩的圖樣,表現技法也十分熟練高超,畫面精美生動。
西亞的特產花卉—大麗花,又稱西番蓮的纏枝花紋是元青花的最常見的紋樣,也是我國瓷器的主要紋飾。元青花的紋飾分很多層,少則兩三層,多達七八層,但均分主紋與輔紋兩類,瓶罐的腹部和盤子的中心為主紋,常見的有海水龍、雲龍、鳳凰、麒麟、孔雀、天馬、獅子、魚藻、草蟲、牡丹、山茶、松竹梅、鴛鴦荷花、牽牛花、庭院竹石芭蕉以及十字寶杵等,輔紋有如意雲肩、纏枝花、蕉葉、海浪、魚鱗、龜貝、金錢、回紋、鎖子連環、雜寶變形蓮瓣等,極為豐富。
至正型青花發色青翠濃艷,青花紋飾筆畫有些暈散,濃淡相互映襯,變化自然,最濃處成為黑色並深入胎骨,並發出黑色閃銀光的鐵斑。用手撫摸釉面,黑色深入胎骨處感覺凹陷。
元青花無論大小盤、碗、杯、盞之屬,均里外畫花,有白底藍花,也有藍底白花,還有白底藍花與藍底白花分不同層次交織在一起。有的白花凸起,呈淺浮雕狀,為預先在胚體上雕刻而成,可見元青花製作之精。
元青花的胎釉特點
元朝開始採用高嶺山的優質瓷土加瓷石的二元法配置瓷胎,胎質已經比宋代影青玻璃化程度高多了,堅實細膩,但仍然含有金屬雜質,所以燒出後在砂底處多有砂眼、刷痕和鐵質斑點,並在底足、口邊與縮釉處呈現紅色斑,俗稱「火石紅」。
元青花一般器型碩大,顯得笨拙,胎體比其他時代的瓷器厚而沉重。修胎也不精,大罐、大瓶之類,介面鏇削不細致,用手撫摸多凹凸不平;加上大器燒造不易,所以難免會出現翹棱、夾扁、凹心、塌底等缺陷。
元青花的釉面顏色總體為青白色,早期偏青,並且釉子較厚,常有垂流淚痕,淚痕處顏色更加青灰。晚期的特別是至正型精品,釉子濃淡適宜,釉色透亮接近潔白。器里施釉少而薄,接痕更加明顯。
Ⅶ 曾拍出2.3億的元青花為何如此珍貴
2010年,元代「鬼穀子下山」圖青花瓷罐被美國古董商以2.3億人民幣的價格拍得,創下歷史上,中國文物乃至整個亞洲藝術品拍賣的最高成交價。為什麼元青花最珍貴,為什麼不是巔峰時期的明青花、數量品種繁盛的清青花,偏偏是青花瓷剛剛開始趨於成熟的元代?
正宗的元青花全世界不過300件,畫有人物的元青花罐更為稀缺,全世界不足10個,都藏於博物館和私人手中。
而北京故宮、台北「故宮」乃至全國所有的博物館,都沒有一件元青花人物罐,可見其珍罕的程度。
Ⅷ 元青花瓷的款識
元青花瓷器帶款者極少,現藏英國大維德藝術基金會的一對至正十一年(1351年)青花象耳瓶,有用青花書寫的共計5行62個字:「信州路玉山縣順成鄉德教里荊堂社奉聖弟子張文進,喜舍香爐花瓶一對,祈保合家清吉,子女平安。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謹記。星源祖殿,胡凈一元帥打供。」這屬於專門寫在供器上的供養款式,有供養人姓名及具體年代,對鑒別器物年代具有重要參照意義。至正為元末順帝的年號,此對瓶應為元代晚期青花瓷的代表作品。
見著錄的還有「大元至元戊寅六月壬寅吉置」名款的青花釉里紅塔式四靈蓋罐和「後至元戊寅五月」銘文的青花釉里紅樓閣谷倉。「戊寅年」為後至元四年,即公元1338年。
藍料直書「至正七年置」五字楷款的青白釉蓋罐,「至正七年」應為公元1347年。「戊子年□□」銘文款的青花纏枝靈芝紋罐,「戊子年」為至正八年,公元1348年。至正十一年(1351年)銘文的青花雲龍紋象耳瓶一對。
江西萍鄉市博物館收藏的元青花雙鳳紋高足杯,杯內心書一青花「福」字。這種吉語款由元代一直延續到明清兩代,在民窯青花瓷中極為普遍。
另外還有些元青花瓷在底部或蓋里墨書一兩個字,也有的在碗心以青花題詞題字。1980年江西高安縣窖藏出土的一件青花高足杯底心草書「人生百年常在醉,算來三萬六千場」詩句,詩意豪放,符合元人游牧民族的性格。
最後要提及藏於伊朗阿特比爾神宮的中國元青花器物。這些器物有的底部或脛部書寫或鑽刻阿拉伯文,據有關專家考證,這些阿拉伯文為伊朗阿巴斯王的名字或阿巴斯題的獻辭,也有的為藏者符號。阿巴斯為16世紀的伊朗國王,將中國元青花獻給神廟里收藏,可見伊斯蘭國家對元青花的崇拜。但經伊朗專家分析確認,元青花器物上的印章式款為波斯文,推斷是簽名,有可能是工匠對自己作品的留名。
藏於山東的:元青花螭龍雙耳人物盤口瓶【完整器】,高37.5厘米,口8.5厘米,底12.8厘米,器體鼓腹直徑較肥大、頸部、腹部、底部接胎外壁接痕清晰可見,《周亞夫細柳營》人物故事紋,存世甚少的元青花瓷器中,繪有人物故事題材的更是鳳毛麟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