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1988年美國和伊朗交火事件
【歷史解密】1988年美國軍艦擊落伊朗客機內幕
「轟隆」「轟隆」兩聲響,兩枚「標准—2」防空導彈從美國「文森斯」號導彈巡洋艦射入空中。「打中了!」「直接命中!」「飛機墜落了!」巡洋艦上響起美國海軍的一片歡呼聲。突然,「文森斯」號巡洋艦瞭望員喊了一句:「糟了,目標不象是F-14戰斗機。」
導彈擊中的目標確實不是F-14戰斗機,而是從伊朗的阿巴斯港飛往阿聯酋迪拜的伊朗航空公司的655次客機。導彈響處,機毀人亡,655次班機上的290名乘客和機組人員全部遇難。這是1988年7月3日發生在伊朗水域上的一起重大空難事故。那麼,美國軍艦為什麼要針對伊朗目標進行打擊?一架大型客機怎麼會被美軍誤認為是體積小得多的戰斗機?這究竟是有意還是無意?這起災難事件最終又是怎樣收場的呢?
1988年7月3日,一個陽光明媚的星期天,當地時間上午10時47分,伊朗航空公司的655次航班從阿巴斯港機場起飛,准備飛往阿聯酋的迪拜機場。這架民航客機是歐洲空中客車A300型,機長是穆爾辛?禮薩揚,他是一位擁有7,000小時飛行經驗的資深機師。飛機上除了16名機組人員外,還有274名乘客。
655航班起飛後,飛機由阿巴斯港機場塔台指揮開啟應答器,向海灣前進。飛行航線是慣常編定的琥珀59空中走廊,航程200英里,直線飛往迪拜機場,航程總計只有28分鍾。因為距離短,飛機採用簡單的飛行模式,先爬升至4300米,巡航片刻後在迪拜降落。
當地時間上午10時55分,655次航班正飛行在海灣南部地區上空,其航線正好與美國海軍「文森斯」號巡洋艦的航線相交叉,而讓人詫異的是,「文森斯」號巡洋艦此時竟然處在伊朗領海內。就在此時,悲劇發生了,在伊朗客機距「文森斯」號約14公里時,「文森斯」號突然發射了兩枚「標准——2型」防空導彈,其中一枚直接命中655次客機機翼,飛機隨即起火,墜落於大海之中,機上290人全部遇難,無一生還,其中還包括六十幾名12歲以下的兒童。
消息一經傳開,舉世皆驚。人們在震驚之餘不禁追問,美國軍艦為什麼要擊落伊朗民航客機?兩國究竟有什麼樣的深仇大恨?美國是不是有意擊落伊朗客機的呢?
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前,美國與伊朗巴列維王朝關系密切。1979年發生的「伊斯蘭革命」結束了巴列維王朝對伊朗長達半個世紀的統治,取而代之的是以霍梅尼為代表的神職人員執掌政權的「伊斯蘭共和國」。霍梅尼號召禁止西方文化,嚴格按照伊斯蘭教的原教旨推行社會伊斯蘭化。而美國和以色列被列為伊朗的頭號敵人。
從此,象徵美國文化的可口可樂、肯德基、麥當勞連同酒吧、咖啡館、電影院、紅燈區、賭場被一掃而光,街頭巷尾掛滿和塗滿了「打倒美國」的口號。
1979年11月4日,伊朗數百名穆斯林學生攻佔了美國駐德黑蘭大使館,把其中的60餘人扣為人質,以迫使美國把前國王巴列維引渡到伊朗,並且歸還在美國的伊朗資產。一直到1981年1月20日,美國人質才獲釋離開伊朗。
在此期間的1980年4月7日,美伊斷交。斷交後,無論從政治、經濟還是軍事上,美國都對伊朗實施遏制和孤立政策,從此,兩國關系處於嚴重的敵對狀態。
1988年,正處於兩伊戰爭期間,海灣局勢異常緊張。美軍於1987年7月決定派軍艦去海灣護航後,多次與伊朗發生軍事沖突,軍事緊張局勢不斷升級。先是1987年中,伊朗用導彈擊中美國油輪和掛美國旗的科威特油輪多嫂,美軍則隨後進行報復,擊沉伊登陸艦一艘、採油平台兩座。
1988年4月,美軍一艘護衛艦觸雷,造成19名官兵受傷,美國軍艦隨即摧毀伊朗兩座採油平台、擊沉擊傷伊朗軍艦6艘。因此襲擊客機事發生前,雙方都處於高度緊張狀態。
另有消息說,在客機被擊落前,美軍海灣部隊曾得到情報稱,伊朗空軍F-14戰斗機正在海灣地區加強活動,可能要對美軍採取行動。由此看來,不能排除美國故意擊落伊朗民航客機的可能性。
那麼,美國文森斯號巡洋艦為什麼會出現在伊朗海域呢?
2012年,美國《新聞周刊》披露了這起災難事件的有關內幕。
1988年7月3日,當地時間6時33分,位於霍爾木茲海峽的美國「文森斯」號巡洋艦艦長威爾.羅傑斯,接到正駛過海峽西面入口的美國海軍「蒙哥馬利」號護衛艦報告,6艘伊朗革命衛隊炮艦離開海島基地。羅傑斯隨即下令「文森斯」號巡洋艦進入作戰狀態,以每小時30海里的速度向伊朗炮艦接近。
據美國海軍後來提供的官方說法,「蒙哥馬利」號護衛艦當時發現13艘伊朗炮艦。據說,其中幾艘正圍著一艘名叫「斯托瓦爾」號的賴比瑞亞油輪轉。
「蒙哥馬利」號護衛艦又報告:賴比瑞亞油輪附近發出5到7聲爆炸聲。聽到這些神秘爆炸聲的報告後,設在巴林的美國艦隊指揮部立即與「文森斯」號巡洋艦聯系,中東聯合特遣隊司令安東尼.萊斯少將命令「文森斯」號巡洋艦前去支援「蒙哥馬利」號護衛艦。
「文森斯」號巡洋艦上一架「海鷹」式直升機奉命出擊,20分鍾後飛到伊朗炮艦上空盤旋。直升機駕駛員馬克.科利爾發現,伊朗炮艦正圍著一艘德國貨輪轉,沒有射擊,只是一般的騷擾。
這時,美伊兩國軍艦都已進入阿曼海域。阿曼海岸警備隊通過無線電命令伊朗革命衛隊炮艦返航,並希望美國的「文森斯」號巡洋艦也離開。文森斯號和伊朗炮艇隨後被一艘阿曼軍艦驅逐。當時,美國軍艦賽茨號和蒙哥馬利號都在附近。
此時,美軍巴林指揮部的水面戰斗指揮官理查德.麥肯納上校回到指揮中心,看到「文森斯」號巡洋艦越過他命令的位置40海里,即將進入伊朗領海,非常吃驚。他很惱火,問艦長羅傑斯搞什麼名堂。羅傑斯回答稱,在支援「海鷹」式直升機,追擊伊朗炮艇,還說通訊聯絡出了故障。
隨後,「海鷹」式直升機機長羅傑.赫夫報告,直升機受攻擊,正在逃避。羅傑斯當即命令「文森斯」號巡洋艦加速前進。
在東北200海里處的阿曼灣口,美國「福雷斯特爾」號航空母艦指揮官萊頓.史密斯獲悉「海鷹」式直升機受攻擊以及「文森斯」號巡洋艦正在追蹤進攻者的消息後,命令兩架F-14戰斗機和兩架A-7攻擊機出擊。
剛好在10時45分時,伊朗的阿巴斯港機場控制塔宣布,有一架民航班機准備起飛,目的地是阿聯酋的迪拜。殊不知,兩周一次往返於伊朗阿巴斯港和迪拜之間的伊朗民航班機的航線正好處於「文森斯」號巡洋艦的上空。
此時,「文森斯」號巡洋艦的雷達也測到阿巴斯港機場有飛機起飛的信號。阿巴斯港機場是軍民兩用機場,從該機場飛往海灣的飛機自然就成了美國海軍艦艇的「假想敵」。
據美國《新聞周刊》報道,「文森斯」號巡洋艦負責觀測雷達的安德森上士想弄清飛機究竟是軍用飛機還是民航客機,結果得到了是民航客機的判斷信號,但他在海灣民航班次時刻表上卻漏看了655次航班。安德森對戰友約翰.里奇說,雷達預測的訊號可能是伊朗的美製F-14戰斗機。這話被他的上司佐契爾上尉聽到,佐契爾立即向上級匯報了這個情況。
當伊朗飛機距離「文森斯」號巡洋艦約11海里時,艦長羅傑斯伸手按了發射「標准-2」型導彈的指示按鈕。於是,從「文森斯」號巡洋艦發射的兩枚「標准-2」型導彈相繼向目標射去。30秒鍾以後,第一枚導彈擊中了飛機,290條無辜的生命就這樣葬身大海。
就在「文森斯」號巡洋艦發出一片歡呼聲的同時,附近的「蒙哥馬利」號護衛艦的水兵卻目瞪口呆,因為他們看到的不是什麼F-14戰斗機,而是民航機龐大的機翼掉進了海里。
「文森斯」號巡洋艦此時也察覺情況不妙,官兵們一個個都驚呆了。艦上死一般沉寂。羅傑斯只好下令巡洋艦駛離伊朗水域。
那麼,對這次誤擊事件,美國方面有什麼樣的解釋?他們的解釋又是否站得住腳呢?
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當天下午1時30分,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海軍上將威廉.克勞告訴記者,發生了很糟糕的事情,但具體情況還不清楚,據「文森斯」號巡洋艦艦長羅傑斯向他報告,伊朗民航班機偏離商業航線,無視「文森斯」號巡洋艦一再警告,高速向「文森斯」號巡洋艦飛去。羅傑斯是為保護軍艦才向飛機開火的。
隨後,克勞任命中央司令部負責中東作戰行動的海軍少將威廉.福格蒂調查此事。一段時間後,福格蒂提交了調查報告。
報告中說,文森斯號嘗試聯絡正在接近中的飛機但失敗,他們四次使用了軍用航空緊急頻道,三次使用了民用緊急頻道。但這個說法很難說得通,因為在正常情況下,民航飛機一般都使用空中交通管制頻道,是不會使用緊急頻道的。
這份報告還聲稱,文森斯號錯誤地把伊朗客機當成了一架攻擊戰機,是因為客機起飛的阿巴斯港機場,除了服務商用民航機外,也用作伊朗F-14戰機的基地。而空客A300的飛行剖面類似於F-14雄貓式戰斗機,於是,文森斯巡洋艦上的雷達操控員把民航客機當成了戰斗機。
但是,這一說法顯然難以令人信服。A300型客機是歐洲空中客車公司於60年代末、70年代初研製的一種大型寬體客機,翼展44米,機長54米,機高16.62米;而F-14則是一種雙座超音速多用途戰斗機,最大翼展不到20米,機長只有19米,機高不到5米。從外形和體積上來說,二者完全不是一個級別,A300與F-14相比是一個龐然大物,怎麼會弄錯?
再從速度上來說,A300雖然是噴氣式客機,但其飛行速度最大在每小時640公里左右,而F-14是美國研製的第三代先進戰斗機,其最大平飛速度可達每小時2490公里。因此,對於擁有宙斯盾系統的美國現代化導彈巡洋艦「文森斯」號來說,「誤認為」的說法顯然太牽強了。
最關鍵的是,威廉.福格蒂的調查報告還掩蓋了一個事實真相,他在地圖上把當時「文森斯」號巡洋艦的位置標在遠離伊朗水域的地方。而事實上,當時該艦已經侵入了伊朗領海。
災難發生後,伊朗人民在等待美國的道歉。但令人詫異的是,伊朗人民沒有等來道歉和賠償,等來的僅僅是一句「遺憾」!
時至今日,美國對於當年擊落伊朗客機仍舊拒絕認錯、拒絕負責、拒絕道歉。
美國政府在伊朗航空公司655號班機空難後發出照會,對人命損失表示遺憾;卻從來不認錯、不負責、不道歉。美國政府官方甚至繼續指責伊朗的敵意行動造成這次事件。
面對全世界的指責和質疑,里根決定派當時的副總統喬治.布希在聯合國大會上為美國辯解。7月14日,老布希在聯大的講話中辯解說,擊落事件屬戰時事故,「文森斯」號巡洋艦當時是趕去保護受到伊朗襲擊的一艘商船的。而在1988年8月2日老布希向共和黨領導人發言時提到「我絕不會為美國道歉,永遠都不會!我不管美國幹了什麼,我不理會什麼事件真相!」
因為美國的這一態度,美國政府飽受指責。《新聞周刊》記者約翰?巴里和羅傑?查爾斯在1992年7月13日的報導中寫道,艦長羅傑斯行動時無視後果,缺少應有的謹慎。同時他還指責美國政府掩蓋事件真相。
就連美國海軍自己都在自我嘲諷。文森斯號船員和其他美國海軍船員為文森斯號起了個綽號「機械戰艦」,這個名字來自科幻電影《機械戰警》,除了因為文森斯號巡洋艦配備宙斯盾系統,也因為艦長羅傑斯被視為具有攻擊傾向。
那麼,這起誤擊事件真的是由羅傑斯的個人攻擊傾向導致的嗎?
事發當天在附近海域的美國賽茨號護衛艦是由大衛?卡爾森艦長指揮的。卡爾森指責說,摧毀客機「標志著文森斯號艦長羅傑斯有強烈的攻擊傾向,這種傾向在四個星期前就已經顯露出來」。
卡爾森指的是6月2日發生的事件,那天羅傑斯指揮文森斯號過度抵近一艘伊朗軍艦,而這艘艦艇正在合法執行搜尋散裝貨輪的任務。
而在擊落民航客機當天,羅傑斯派出一架直升機飛到一隻小型伊朗船隻的2至3英里范圍內,不理會交戰規則中要求保持4英里距離的規定,並向數只小型伊朗炮艦開火。
卡爾森評論這些事件說「為什麼要一艘宙斯盾艦出去射擊小艇?這不是聰明的做法。」當羅傑斯向上級指揮官報告說,他將要把飛機擊落時,卡爾森當時像受雷擊般驚呆了,他跟旁邊的人說:「為什麼?他究竟要干什麼?」
在麻省理工學院2004年春季製作的「文森斯號事件」投影片報告中,認為羅傑斯艦長出於自己的意思把文森斯號向東北前進50英里。當時,美軍水面戰斗指揮官麥肯納上校指令羅傑斯退回去,但文森斯號直升機機師馬克?科利爾一直跟隨向北撤的伊朗快艇,終於交火。
文森斯號隨即加入到混戰中,他駛向伊朗多艘炮艇,但找不到一個清晰目標。而且伊朗炮艇當時不過是在本國水域內緩慢繞圈。雖然各種信息表明文森斯號已經犯了錯,但羅傑斯仍然報告美軍指揮部,說:伊朗炮艇在加速並且懷有敵意,並最終,向民航客機發射了導彈。
事件發生後3年,威廉?克勞海軍上將在美國一檔電視節目中承認,文森斯號發射導彈時在伊朗水域內,與之前的海軍聲明相反。
1996年2月22日,美國答應支付6180萬美元,作為對248名遇難伊朗人的賠償,但美國沒有為被擊落客機支付任何賠償。這是雙方同意的和解,以撤消伊朗1989年在國際法院向美國提出的起訴。美國明確標明這筆賠償為特惠金,不肯承認要對事件負責或負有法律責任。
② 美國歷史上的「水門事件」「伊朗事件」是什麼
水門事件或者水門丑聞,是美國歷史上最不光彩的政治丑聞事件之一,是關於總統競選的政治丑聞。
伊朗門事件是,美國向伊朗秘密出售武器一事被揭露,從而造成里根政府嚴重政治危機的事件,因人們把它與尼克松水門事件相比,故名伊朗門事件。
水門事件:
在1972年的總統大選中,為了取得民主黨內部競選策略的情報,1972年6月17日,以美國共和黨尼克松競選班子的首席安全問題顧問詹姆斯·麥科德(James W. McCord, Jr.)為首的5人闖入位於華盛頓水門大廈的民主黨全國委員會辦公室,在安裝竊聽器並偷拍有關文件時,當場被捕。由於此事,尼克松於1974年8月8日宣布將於次日辭職,從而成為美國歷史上首位辭職的總統。有相關影視作品與此相關。
伊朗門事件:
1986年11月4日,出席慶祝德黑蘭青年學生佔領美國使館7周年集會的伊朗議長拉夫桑賈尼突然宣布,麥克法蘭曾秘訪伊朗,時間是1986年5月28日。當時,麥克法蘭帶著4個人,裝扮成機組人員,手持偽造的愛爾蘭護照,乘一架裝有武器零件的飛機抵達德黑蘭國際機場。他帶來了里根總統給伊朗領導人的親筆信,信中要求改善美伊關系,要求伊朗幫助釋放在黎巴嫩的美國人質。此外,他還帶來了幾件禮物,其中有一本里根親筆簽名的聖經,一塊象徵美伊打開良好關系的鑰匙形蛋糕和准備贈給伊朗官員的象徵美國可以向伊朗提供武器的幾把科特式手槍。拉夫桑賈尼聲稱,他下令將麥克法蘭及其隨從軟禁在旅館達5天,此後,他們被驅逐出境。
猶如平地里颳起了一陣狂風,整個世界都被震驚了。 目瞪口呆,興高采烈,驚慌失措……這就是各種人聽到這兩條消息後的最初表情。當然,反應最靈敏,行動最快的要數那些「唯恐天下不熱鬧」的西方記者了,他們立即施出渾身解數,連篇累犢地追蹤采訪報道。多次的新聞大曝光,使這股狂風越吹越大,終成暴風驟雨之勢。
阿拉伯國家對此的反應有的強烈,有的溫和,有的沉默。最感惱火的是伊拉克,「感到被出賣了」,但是,一貫強硬的薩達姆·海珊總統又不準備「同美國斷交」,認為這是以色列「不惜採取任何手段破壞美國同阿拉伯國家關系」的陰謀。埃及總統穆巴拉克和約旦國王海珊·伊本·塔拉勒則表示震驚和失望,批評美國的作法「使華盛頓喪失了在這個地區的信譽。」更多的阿拉伯國家則默不作聲,各懷心思。
美國的西歐盟國也在埋怨,一些官員認為:「我們有種受到愚弄的感覺。」他們批評美國違背了它曾經要求它國恪守的信條,表面上振振有詞地宣稱決不向恐怖主義分子妥協,並不遺餘力地反對向伊朗出售武器,暗地裡卻另行其是,這損害了美國在其盟國中的信譽。
美國國內的反應,猶如一場強烈的政治地震。 美國雖然是世界頭號軍事和經濟強國,但是越南戰爭的失敗,經濟實力的削弱,水門事件和1979年伊朗人質危機,使美國人感到國家實力的衰落,對國家的信心也隨之動搖。前總統卡特的私人民意調查專家卡特爾寫道:「美國正處在深刻的危機中,這場近乎無形的危機不同於南北戰爭或大蕭條。它與其說是物質危機,毋寧說是心理危機,信任危機,它表現為人們對未來失去信心。」但是,進入80年代以來,雄心勃勃的里根總統似乎給美國注入了活力,美國的經濟和軍事實力有所恢復,外交較為活躍,美國的對手蘇聯則面臨許多困難,不得不從世界各地收縮。這些「重振美國」的努力,重塑了公眾對國家力量的自信,恢復了「美國第一」的優越感。美國人的心理「越來越平衡」了。里根的聲望在執政6年來也達到了高峰。
然而,此時此刻,從黎巴嫩和伊朗傳來的消息又使美國人的心理難以平衡了。新聞界和國會就象炸了窩似的,鬧得滿城風雨,批評和指責如同狂潮般席捲而來:政府同關押人質者談判,違反了政府宣布的一貫政策,即決不同恐怖主義組織做交易,決不同伊朗,利比亞之類的「邪惡國家」談判;向伊朗運送武器破壞了美國國會通過的禁止向伊朗運送武器的法律和在兩伊戰爭中嚴守中立的法律;秘密外交活動背著國會進行,違反了行政當局應定期向國會通報秘密活動的法律。激動的批評者們最後集中於一個聲音:「里根總統必須出來向美國人民澄清事情真相!
③ 美國為什麼要對伊朗實施制裁
主要是中東各國大多數對美國,都是俯首帖耳,伊朗政府對美國並不感冒。自從伊朗發生革命政變之後,雙方關系一直不友好,伊朗「反美」那是眾所周知。
這對於自喻為「世界警察」美國,自然是忍無可忍。就對伊朗進行數十年制裁。試圖讓伊朗屈服於自己,但是效果並不理想。
當然美國制裁伊朗,還有一個深層原因,就是為了石油。中東不少國家,都是石油大國,新時代誰掌控了石油,誰就掌控世界經濟。
④ 美國過分霸道從柯林頓到特朗普對伊制裁30年,伊朗都經歷了啥
大家可能經常會聽到新聞上說,美國對伊朗進行石油制裁。說白了就是不讓伊朗出口石油。這對於把石油當作支柱產業的伊朗經濟來說,肯定是一個嚴重的打擊。那麼美國對伊朗的石油制裁在過去的幾十年裡都有什麼樣的變化?又經歷了怎樣的發展歷程呢?
好景不長,隨著特朗普總統的上台,迅速調整了以往的對伊政策,2018年5月美國宣布退出《伊核協議》。開始逐步全面恢復對伊朗的制裁措施。因為石油是伊朗國際經濟的命脈和支柱,美國從與石油相關的包括開采、銷售、金融服務等各個領域入手,迫使伊朗就範,達到他的戰略目的。美國的套路從前如此,今後仍然如此。
對於伊朗來說。來自美國的制裁絕不僅僅是與美國的關系那麼簡單。由於次級制裁霸道的覆蓋了全世界。只要美國的制裁不解除,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哪個大型企業。敢於跟伊朗進行大規模的石油合作。伊朗的石油出口一旦受到這樣的影響。這不僅是制約伊朗石油工業的發展。而是關繫到伊朗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
⑤ 美媒:拜登下令對敘利亞境內與伊朗有關的目標進行空襲,哪些信息值得關注
沒有信息值得我們關注,因為美國根本就不敢打,只是為了美國度的利益罷了,敘利知亞並沒有對美衜國採取軍事行動。
通常是為了美國的國家利益,對其他國家發動戰爭,最深的一層是殺雞取卵,以牛刀作為警告(伊朗)繼續前總統特朗普的中東政策,對伊朗和敘利亞的攤牌將切斷俄羅斯在中東的戰略支撐點,五角大樓表示,美國正在調查對美軍基地的襲擊事件。
但是,美國並不願意放棄已經獲得的石油,只能選擇通過戰爭的形式轉移世界媒體的注意力,只選擇空襲敘利亞境內某些伊朗組織的目標,但我認為這是因為這里沒有銀兩,伊朗是中東最大的產油國之一,如果伊朗宣布減產,我不會說其他中東國家不會效仿。 即便伊朗單單減產,也能讓原本已經跌得慘不忍睹的國際原油價格再次上漲。
⑥ 美國搞小動作惹怒伊朗:開除出世界盃,具體情況是怎樣的
這件事情是這個樣子的,美國的足球協會在他們的社交媒體上面發布了世界盃小組比賽b組積分榜的時候,故意把伊朗的國旗篡改成了紅白紅三種顏色的國旗,而且他們竟然覺得自己這樣的舉動是非常的正確的,是為了支持伊朗女性爭取人權的活動。大家聽到這樣的一個說法的時候,是不是覺得非常的搞笑呢?你擅自把別人國旗的顏色都給改掉了,這是對一個國家最大的侮辱,你還說是在幫助別人。如果是人家把他們美國的國旗給改了,說不定美國早就已經打過來了。
⑦ 什麼是美國伊朗門事件
「伊朗門」是美國里根政府的一項丑聞事件為查清事件真相,1987年5月,美國國會參、眾兩院組成的特別調查委員會,從1987年5月5日至8月3日就「伊朗門」事件舉行了公開聽證會。委員會共進行了41天的聽證,歷時250個小時,查閱數十萬份有關文件、官方證據1059件。有29人出席作證,其中包括前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波因德克斯特和他的助手諾思中校,波因德克斯特前任麥克法蘭和退役空軍少將西科德,以及國務卿舒爾茨、國防部長溫格和司法部長米斯等。為了促使知情者提供有用的證詞,委員會同意給予波因德克斯特和諾思以有限的豁免權。
第一天作證的是西科德。這位飛將軍原來拒絕作證,這回卻是口若懸河,有問必答。從5月5日至7日,接連3天,把事件的來龍去脈以及有關背景都說了出來。
西科德承認他和諾思共同控制了在瑞士銀行秘密賬戶上的大約3000萬美元。美國以3000萬美元的要價向伊朗出售價值2000萬美元的武器,美凈掙1800萬美元的利潤。他承認這筆錢中有350萬美元轉交給尼加拉瓜政府軍,350萬美元用於向伊朗運送武器,100萬美元用於其他開銷,800萬美元在瑞士銀行賬戶上,另有200萬美元去向不明。他說:「所有這些活動都是在國會明令禁止向尼反政府軍出售武器期間進行的。」他還說他有時同前中央情報局長凱西討論他的活動,經常同諾思接觸。他認為他是以里根政府的名義進行活動,並得到政府支持的。
5月8日至11日,麥克法蘭作證。人們知道他曾經三緘其口,最後服用過量安眠葯以求解脫,可謂「里根鐵桿」。但他這次卻出乎人們意料。他證明說:「在國會作出禁止向尼反政府軍提供援助的決定以後,里根仍然要求政府繼續提供援助;諾思雖受我領導,但他與中央情報局已故局長凱西來往密切,關系非同尋常。」他還證明,支付200萬美元作為黎巴嫩的美國人質獲釋的贖金是里根親自批準的。但里根對此一直堅持說他已「記不清了」。
7月15日,輪到波因德克斯特作證。他顯得神情緊張、六神無主。他在回答問題時常常閃爍其詞,並不時地猛吸煙斗。他說:「作為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我可以隨時面見總統,向他匯報國內外的事情。」關於向伊朗出售武器以交換人質一事,他說:「凱西1985年11月曾送來一份備忘錄,經我提交總統簽署。」一年以後,「伊朗門」事件曝光,為了保護總統,使之免受牽連,他親手將這一文件銷毀。關於向尼反政府軍提供援助問題,他說這是諾思出的「好主意」,但經過他批准。他相信總統也會批准這個「好主意」。不過,他深知這是一個很容易引起爭論的問題,所以沒有報告總統,以便將來曝光可讓總統矢口否認。他最後強調:「我批准將款項轉移給尼反政府軍,是在忠實地執行里根的中美洲政策。」
在29名證人中,最引人注目最出風頭的算是諾思中校了。
7月7日至13日的某一天,熒屏上的畫面分為兩半:右邊是里根總統,微笑著緩步走過白宮南草坪揮手向人們致意,然後跨上直升飛機的舷梯,向立正致敬的陸戰隊士兵行了個禮。畫面左邊是陸戰隊員諾思中校,坐在參議院的證人席上,傾身向前,凝神聆聽提問。那狡黠的眼睛時而充滿哀怨,時而又閃出凜然的光芒。
隨後,里根飛走,諾思的形象支配了整個熒屏。
電視觀眾瞪大眼睛注視著眼前這位「愛國英雄」。
諾思說,他曾起草了5份備忘錄送給波因德克斯特,要求總統批准把向伊朗出售武器的款項轉移給尼加拉瓜政府軍。後來他又四處活動,指揮行動。5份備忘錄中有4份被他銷毀,剩下的一份沒有留下里根總統批的字跡。
諾思接著說,早在1984年,凱西就介紹飛將軍西科德來負責向伊朗出售武器事宜,後來又是凱西要西科德管理武器交易的帳目,並將盈餘款項轉給了尼反政府軍。凱西後來還曾交給諾思一本總賬,上面記錄有援助尼反政府軍和其他秘密行動的資金流動情況。由於一次事故原因,凱西要諾思趕快清理文件,這本總賬及一批文件被銷毀了。在諾思被解職的當天,凱西又叫他銷毀了一大批文件。
但是凱西生前卻宣稱他不知道諾思在幹些什麼。凱西在最後一次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對於尼加拉瓜反政府軍從何處得到資助,中央情報局毫無知情。」這與諾思的證詞大相徑庭。
此外,諾思還承認他1986年11月中旬參與偽造了一份「伊朗門」行動的大事記,以「幫助」國會調查委員會的調查。麥克法蘭、波因德克斯特、凱西、米斯等都知道他掩蓋真相的原因。
諾思在聽證會上口口聲聲說:「我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上司批準的。」這就把人們的注意力引到了他的上司波因德克斯特身上。他是否把諾思的5份備忘錄統統給扣押了,並以這種方式讓諾思自由活動?
聽證會上,諾思繪聲繪色和擲地有聲的證詞,特別是他的「坦率」態度贏得了5000萬美國電視觀眾的心。大多數美國人相信了他的「真誠」,他成了「愛國者」,成了集美國人的全部價值觀(責任、榮譽、國家)於一身的人物。
其他作證者不一而列。
調查委員會領導人在聽證會結束時的總結發言中指出,「伊朗門」事件是個「充滿欺騙、口是心非和漠視法律的、使人寒心和使人沮喪的事件」。
美國人對聽證會的評價則是一出前緊後松、有頭無尾的電視「連續劇」。「伊朗門」事件的兩位主角諾思和波因德克斯特已經把主要責任承擔下來,使白宮如釋重負。一些配角雖然也從不同角度補充和驗證了若干細節,但都沒有透露出任何帶有爆炸性的內幕。「連續劇」是在沒有達到高潮的氣氛下收場的,在觀眾腦海中存在的若干懸念,至今仍然沒有找到答案,這也許將永遠是一個謎。
⑧ 伊朗還在被美國制裁嗎
伊朗還在被美國制裁,美持續施壓 迫使伊朗在伊核談判中讓步,據伊朗新聞電視台報道,哈梅內伊當天在談及伊朗核問題全面協議恢復履約談判時說,美國在談判中拒絕解除對伊朗的制裁,美國及其歐洲盟友試圖尋求與伊朗達成的潛在協議旨在剝奪伊朗的「防禦性軍事力量」。他還表示,西方國家近期向伊朗施壓的目的是讓伊朗在談判中妥協。
⑨ 拜登將繼續制裁伊朗石油,中方發聲:將堅定維護中伊正常經貿合作
3月25日,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的報道,中國商務部發言人高峰在當天的例行新聞發布會上,就拜登當局稱將對伊朗石油實施特朗普時代的制裁表示,中方一貫堅持反對美方援引其國內法,對他國實施單邊制裁和所謂的「長臂管轄」。中方將堅定維護中伊正常的經貿合作和自身正當的合法權益。
在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時期,由於雙方在伊朗核問題協議上的分歧,美國當局對伊朗展開史上最嚴厲的制裁。制裁的主體是石油,美國利用自身的影響力,迫使美國的盟友終止采購伊朗的原油。隨後制裁又擴大到了石化、銅鋁金屬行業,這三大產業包攬了伊朗經濟的前三,對伊朗的經濟打擊可謂是巨大的。
然而,美國對於伊朗的制裁很顯然是「師出無名」的,美國對於伊朗的制裁基本上都是單方面制裁,通過總統頒布的政令實施。除此之外,美國眾、參兩院以及美國司法部也都是幫凶,美國司法部會對被制裁的個人或者團體進行訴訟,而眾、參兩院通過惡法來使得訴訟變得更加「合理和更有依據」。
比如2020年3月26日,美國司法部就宣布對委內瑞拉總統馬杜羅提出刑事指控,指控馬杜羅和其高級官員「涉嫌毒品和恐怖主義」。而在2018年1月馬杜羅宣布就職委內瑞拉總統後,美國以選舉無效為由,拒絕承認馬杜羅總統身份的合法性。反而國民議會議長瓜伊多宣布任職「臨時總統」之後,第一時間就得到了美國當局的承認,甚至美國副總統彭斯公然在哥倫比亞與瓜伊多會面,這種踐踏司法並將「惡法」當作武器攻擊他國的手段,已經成為了美國制裁其他國家的「標准手段」,並形成了一套流水線般的成熟套路。
在對伊朗制裁方面,美國也用該手段炮製了一系列的制裁,包括對伊朗高級官員的指控,以及對伊朗高官的個人及團體進行制裁。而針對伊朗石油禁令的頒布,美國一系列盟友迅速做出響應,其中以日本和韓國最為積極,和伊朗之間的石油交易迅速清零,此外韓國還藉助美國的施壓,凍結了伊朗超過70億美元的石油款項。
美國對伊朗的制裁主要圍繞著伊核問題展開,對此商務部發言人高峰指出:伊核問題全面協議是聯合國安理會核可的多邊協議,理應得到完整、有效執行。中方一貫堅持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堅持互相尊重主權、互不幹涉內政和平等互利等國際關系基本准則,一貫堅決反對美方援引其國內法,對其他國家實施單邊制裁和所謂的「長臂管轄」。中方將繼續秉持公正、客觀和負責任的態度,繼續為維護伊核問題全面協議作出不懈努力,同時,也將堅定維護中伊正常的經貿合作和自身正當的合法權益。
短短的幾句發言,批駁了美國單方面退出伊朗核問題協議,同時也批駁了美國援引其國內的惡法隨意打壓他國,是對美國妄圖對伊朗石油進行新一輪制裁的有效回應。事實上不僅僅中國強烈反對,歐盟也反對美國單方面退出伊核協議,並呼籲美國重返該協議。在特朗普對伊朗石油實行制裁時,歐盟積極商量對策,繞過美國的制裁與伊朗進行石油交易,這也反映出美國的制裁並不受美國盟友的歡迎。
除此之外,高峰強調,如果有關外國法律和措施的域外適用違反國際法和國際關系基本准則,損害中國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中方將根據實際情況和有關法律規定開展相關工作,堅定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
⑩ 重大進展!美國擬解除對伊朗制裁
自從2015年美國退出《伊核協議》開始,美伊關系就持續緊張,4月6日,美國與伊朗開始了 迄今為止最認真的和解談判,如果順利,談判將持續到周末。目前已傳出好消息,美國有意解除對伊朗的制裁。
據美國國務院7日舉行發布會稱,准備解除的制裁包括與伊核協議不符的相關內容,恢復伊核協議,不過沒有透露具體細節。
而且, 美國國務院表示,伊朗核談判困難重重,原因有很多, 包括美國和伊朗之間缺乏信任。
但這對於將近6年的美伊對立,無疑是一個重大進展。
當初美國拿伊朗下手的導火索是濃縮鈾。到了2021年, 伊朗宣布在福爾多核設施實施把濃縮鈾豐度提高至20%的相關措施,這已經遠遠高於伊核協議規定的3.67%。同時,伊朗原子能組織耗資約100億美元正在布希爾建造兩座新的核電站。
伊朗加速核項目帶來的緊張局勢有演變成公開沖突之勢。 這種局勢還引發了對海灣航運的襲擊,並加劇了葉門的戰爭,包括伊朗支持的叛亂分子對沙特石油設施的襲擊。
美伊初現和解苗頭,不僅緩和國際緊張局勢,進一步也會拉低油價。
不過,短期內不會對油價產生實質性的影響。
美國能源信息署(EIA)周三表示,上周美國原油庫存降幅超過預期,汽油庫存大幅跳升,因煉廠開工率升至逾一年來最高。
截至4月2日當周,美國原油庫存減少350萬桶,至5.018億桶,而路透調查中分析師的預期為減少140萬桶。中西部地區庫存跌至2020年3月以來的最低水平。
美國汽油庫存增加400萬桶,至2.305億桶,預估為減少22.1萬桶。隨著夏季駕車出行季節的臨近,人們預計汽油庫存將很快開始下降,但這種情況尚未發生。
煉廠原油日產量增加了10.3萬桶,產能利用率微升0.1個百分點至84%,為2020年3月以來最高。包括柴油和取暖油在內的餾分油庫存增加150萬桶,至1.441億桶,預估為增加48.6萬桶。
上周美國原油凈進口量下降14.1萬桶/日,原油產量下降20萬桶/日至1090萬桶/日。
瑞穗證券能源期貨主管Bob Yawger表示,「如果你不需要生產汽油,那麼你就不需要使用更多原油。」
美國商務部周三公布,美國2月貿易逆差躍升4.8%,至711億美元的創紀錄水平。經濟學家此前預計逆差為705億美元。商品貿易逆差也觸及紀錄最高水平。
穆迪分析的資深分析師Ryan Sweet表示,「今明兩年的貿易逆差可能依然很大,因為財政刺激計劃和可能在今年下半年通過的基礎設施一攬子計劃,隨著經濟繼續走強,這將使逆差繼續擴大。」
2月出口下降2.6%至1873億美元。商品出口下降3.5%,至1311億美元,可能是由於美國相當一部分地區遭遇了異常的寒冷天氣。資本財出口首當其沖,減少25億美元。消費品出口下滑, 汽車 、零部件和發動機出口也出現下滑。食品出口也減少。疫情仍然拖累服務出口,特別是 旅遊 。
2月進口下滑0.7%,至2583億美元。商品進口下降0.9%,至2,191億美元。這種下降可能反映出供應鏈限制,而不是國內需求疲軟。在民用飛機、醫療設備和電氣設備等方面的推動下,美國資本財進口創下了 歷史 新高。工業用品和材料進口達到2018年10月以來最高水平,受助於10億美元的原油進口。這導致美國2019年12月以來首次出現石油貿易逆差。
Tortoise投資組合經理Brian Kessens表示,「美國在疫情方面取得了非常好的進展,而在歐洲,疫苗接種困難和病例激增仍構成挑戰,」
Again Capital LLC合夥人John Kilff表示,「夏季駕駛高峰能否全面到來,這一點存在爭論,很難判斷,但人們傾向於認為鑒於疫苗接種開展情況,高峰季會到來的。」「如果說有一線希望,那麼從封鎖角度看,歐洲現在可能會變得更加積極進取,因此夏季前景的確顯得更樂觀。」
紐約Again Capital合夥人John Kilff表示:「全球都在擔心新冠病例再次增多,現在加拿大正面臨第三波疫情,市場繼續被疫情帶來的這些需求問題所困擾。」
此外,隨著伊朗和世界主要大國採取措施重啟一項凍結伊朗核武器發展的協議,全球原油供應可能會增加。各方同意成立工作組,討論恢復2015年伊朗核協議的可能性,這可能導致美國取消對伊朗能源行業的制裁。
總體來看,EIA成品油大幅增加,全球都在擔心新冠病例再次增多,現在加拿大正面臨第三波疫情,市場繼續被疫情帶來的這些需求問題所困擾,油價短線仍面臨一定的下行風險。要使石油市場復甦,全球需要在抗擊大流行方面取得進一步進展,減少感染病例數量並逐步取消封鎖和限制措施;預計北半球國家的疫苗接種將在今年夏季達到令人滿意的初步水平,使 社會 生活逐漸恢復正常,這意味著油價中線仍有震盪走高的機會。
Rystad Energy AS石油市場分析師Louise Dickson表示,石油需求料將在2021年下半年進一步回升,但這種預期是基於屆時有足夠多人接種疫苗,從而使情況恢復正常的假設,石油市場復甦也可能會失速,導致2021年需求比疫苗接種順利開展的情況少多達100萬桶/日。
此外,短線的話,隨著伊朗和世界主要大國採取措施重啟一項凍結伊朗核武器發展的協議,全球原油供應可能會增加。各方同意成立工作組,討論恢復2015年伊朗核協議的可能性,這可能導致美國取消對伊朗能源行業的制裁,也令原油多頭有所顧忌。
北京時間8:37,美原油期貨主力合約現報59.42美元/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