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伊朗軍隊實力如何,為什麼美國不敢針對伊朗
一,伊朗的軍事實力並不強。伊朗現在有60萬軍隊,規模還是很大的,但是裝備比當年的伊拉克好不到那去。而且兩伊戰爭中,伊朗那是被伊拉克打敗的,而且損失了40多萬人。從這也可以知道,伊朗軍事實力很菜,在世界上排名比較靠後,可能都不如緬甸等國家。
⑵ 以色列 伊朗為什麼打仗
雖然以色列空襲過幾次伊朗在敘利亞境內的軍事基地,伊朗也向以色列佔領的戈蘭高地發射了20枚導彈回擊,但是這遠談不上兩國開戰。兩國在歷史上還是親密的盟友,發展到如今這個地步是由多方面原因導致的第一、美國的因素。在伊朗伊斯蘭革命以前,美國同以色列和伊朗都是盟友關系,以色列在當時還援助國伊朗發展導彈技術。伊斯蘭革命以後,美伊交惡,以色列跟伊朗關系也同樣交惡。第二、伊朗在中東地區的擴張令以色列感到恐慌。近幾年,隨著對伊朗制裁的取消,伊朗石油產量從被制裁時期的100多萬桶/天,恢復到400萬桶/天,伊朗經濟實力大增。
目前,兩國在敘利亞境內的沖突並不能算是戰爭,伊朗不想把事情搞大,所以針對以色列的數次挑釁,只是發射20枚導彈回應,表明自己的態度,伊朗也是有底線的。而以色列呢,就要通過挑釁激怒伊朗,一旦伊朗發動大規模回擊,那麼就有可能引發戰爭,美以現在就等著伊朗鑽入圈套。
⑶ 在兩伊戰爭期間若去除外援,伊拉克與伊朗誰的贏面大一些
我認為伊拉克的贏面大一些。
多年的戰爭嚴重削弱了伊朗的經濟,清空了其軍火庫,失去了軍隊,缺乏外國援助,並增加了領導層的領導人和派系。嚴酷的現實迫使霍梅尼改變了態度,伊朗最終接受了1987年7月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的伊朗與伊朗之間立即停火的決議,以通過談判解決爭端。伊拉克希望能夠像樣地結束戰爭,並始終同意該決議。在聯合國的調解下,伊朗和伊拉克於1988年8月20日正式停火,結束了長達8年的野蠻殺戮。
⑷ 伊朗和敘利亞軍事實力 伊朗為什麼支持敘利亞
伊朗作為中東大國,軍事實力算是地區強國!
敘利亞以前曾經闊過,但是經過幾次中東戰爭被以色列吊打,後來也就是一個維持局面。等到國家分裂,內戰開始後,軍事實力不斷縮水,現在也就是充一下門面,真正在對付反政府武裝和IS武裝的時候,也就是伊朗和真主黨外援充當主力,俄羅斯負責空中優勢。這才存活下來。
至於伊朗為什麼支持敘利亞,原因很多,主要是地緣政治起作用,另外伊斯蘭教中兩大教派(遜尼派是與什葉派)的沖突也起了重要作用!伊朗和敘利亞都屬於什葉派的。
⑸ 伊朗為什麼會有美軍入駐呢
因為伊朗在伊斯蘭革命之前是與美國很親密的,所以那個時候有美軍入駐的,但後來兩國關系鬧矛盾了,美軍自然不會再駐在伊朗。如果現在還有美軍入駐伊朗的話,那一定是你派過去的。
⑹ 伊朗和敘利亞並不接壤 可是伊朗十萬大軍是怎麼到達
敘利亞瀕臨地中海的海岸線比較短,在整個敘利亞內戰期間,該國主要的兩個出海港口、同時也是俄羅斯地中海分艦隊的主要海外基地——拉塔基亞以及塔爾圖斯均在政府方手中。濱海的拉塔基亞省是執政的阿薩德家族所屬的阿拉維派的傳統聚居地,敘利亞現任總統巴沙爾·阿薩德的父親老阿薩德即出生於此,而以遜尼派為主的敘利亞反對派武裝對人口佔少數的阿拉維派普遍持敵視態度、甚至在佔領區內大加迫害,使得當地居民對巴沙爾政府向心力較強,反對派實際上沒有一次真正打到過拉塔基亞沿海地區切斷敘利亞政府的外援通道。此外,由拉塔基亞至敘利亞核心區的哈馬-霍姆斯-大馬士革的陸路通道也在多數時期保持暢通,使得敘利亞政府始終能夠得到海外盟國(俄羅斯、伊朗、中國等)的人員與物資援助。
(敘利亞反對派雖然沒有控制過一個出海口,但通過與土耳其、約旦、黎巴嫩、以色列的陸地邊境獲得歐美和海灣國家的援助。)
拉塔基亞(Latakia)和塔爾圖斯(Tartus)是敘利亞最重要的出海港口,也是俄羅斯在敘利亞的核心利益,整個內戰期間反對派曾不止一次試圖進攻巴沙爾的家鄉拉塔基亞省,或者切斷連接拉塔基亞和首都大馬士革的陸路通道,但最終都被挫敗。紅色為目前政府軍控制區。
敘利亞的鄰國黎巴嫩在歷史上與敘利亞有很深的淵源,敘利亞(特別是在老阿薩德執政時期)曾大力介入黎巴嫩內政甚至出兵加入黎巴嫩內戰,而黎巴嫩對於鄰國敘利亞則抱有復雜的敬畏心理(既對敘利亞歷史上插手內政有不滿情緒進而加以提防,但又怕得罪強鄰惹禍上身,同時也希望在面臨以色列等外部威脅時能得到敘利亞的支持與保護)。由於黎巴嫩本國也存在嚴重的族群和教派沖突,基督教派、什葉派穆斯林、遜尼派穆斯林等不同派系立場上或是親敘或是反敘,黎巴嫩政府為防止受到敘利亞內戰外溢的波及則盡可能維持中立、但與敘利亞政府保持有限度合作。因此敘利亞政府從黎巴嫩方面也可獲得外部援助,特別是在黎巴嫩部分地區實際控制了政權的同為什葉派的伊朗支持的真主黨更是出動大量部隊輪流進入敘利亞參戰,除了屢次充當攻堅克難的先鋒之外,還協助政府軍恢復了首都大馬士革通往黎巴嫩和濱海拉塔基亞的陸上交通線(參見2013年古賽爾戰役),並反過來切斷了反對派武裝在敘黎邊境的補給線(參見卡拉蒙山脈戰役、扎巴達尼攻堅戰等),為政府方立下汗馬功勞。
敘利亞的另一個陸上鄰國伊拉克與敘利亞的外交關系則較為復雜。戰後兩國曾經都是由阿拉伯復興社會黨執政,但1979年薩達姆掌握伊拉克政權後兩國的復興黨隨之分裂,繼而1980年兩伊戰爭爆發、遜尼派出身的薩達姆大舉進攻什葉派主政的伊朗,導致此時與伊朗結盟的敘利亞(阿拉維派本是游離於什葉遜尼兩大主流派之外的一個小教派,老阿薩德為獲得外援積極改善和伊朗的關系,最後取得伊朗宗教領袖霍梅尼「認可」阿拉維派是什葉派的一個分支)同伊拉克徹底反目,之後的海灣戰爭中敘利亞乾脆支持多國部隊打擊薩達姆政權。然而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推翻薩達姆之後形勢卻發生了逆轉,原本薩達姆時期被大力打壓的占伊拉克人口多數的什葉派被美國人放了出來組建伊拉克新政府,這樣一來反而與本來敵對的敘利亞和伊朗成為了同一教派的兄弟,從而在敘利亞戰爭爆發後,伊拉克什葉派政府也沒有對敘利亞採取敵對態度,在「伊斯蘭國」極端組織崛起之後兩國面臨共同的威脅更是加強了合作。雖然伊拉克政府沒有直接出兵敘利亞或提供物資援助,但卻默許伊拉克的什葉派民兵組織到敘利亞參戰,而這些民兵組織很多都受到伊朗的背後支持和援助。
伊朗自己的武裝力量在敘利亞部署得並不多,直接參加戰斗的還要更少(多是作為軍事顧問活動),地面部隊主要是伊朗支持或招募的什葉派民兵和僱傭軍,除了黎巴嫩真主黨、伊拉克什葉派民兵組織「阿巴斯旅」「人民動員部隊」等,還有伊朗從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國的什葉派(這些國家大多是遜尼派主政,什葉派地位低下,加上局勢動盪不安,大量遷居伊朗)中招募的雇傭兵如「法蒂瑪旅」。伊朗本身並沒有出動大部隊到敘利亞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