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伊朗資訊 > 伊朗為什麼遷都德黑蘭

伊朗為什麼遷都德黑蘭

發布時間:2023-06-18 23:40:22

⑴ 請告訴我伊朗的歷史

伊朗古稱波斯,是一個擁有古老文明的國家,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古波斯人曾經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在其歷史上先後有多個帝國建立、興盛和衰亡.

阿契美尼德王朝(公元前648年-前330年)

阿契美尼德帝國,又稱波斯第一帝國。公元前549年居魯士二世統一波斯各部,建立阿契美尼德王朝。居魯士二世擊敗了當時統治波斯的米底人(Median),使波斯成為一個強盛的帝國。前539年,居魯士佔領巴比倫,將古老的巴比倫文明融入波斯。
到了大流士一世統治時期,波斯王崇尚武力,對外積極擴張,使第一帝國的疆域得到了空前發展。大流士一世向東部進軍印度河流域,佔領了包括今天巴基斯坦和印度西北部在內的廣大地區;在西線則向當時歐洲著名的文明發源地古希臘諸城邦發動了入侵,但遭到古希臘人的英勇抵抗,在馬拉松戰役(前490年)中遭到失敗而功敗垂成。其子薛西斯一世繼位後曾再度向希臘用兵,但被准備充分的古希臘軍隊擊敗。
阿契美尼德帝國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帝國之一。

馬其頓(希臘)統治時期(前330年-前170年)

公元前334年,當時已經征服希臘各城邦的馬其頓王國,在新任國王亞歷山大的統治下,以報昔日波斯入侵希臘之仇為口號,帶領希臘大軍進攻波斯第一帝國,在高加米拉戰役中徹底擊敗大流士三世的百萬大軍,波斯第一帝國被吞並,成為希臘化的亞歷山大帝國的一部分。但亞歷山大帝國在亞歷山大大帝病逝後,很快陷入分崩離析。亞歷山大手下大將塞琉西一世自立塞琉西王朝,以敘利亞為中心,統治波斯地區。
這一時期波斯成為東西方交流的一個樞紐。絲綢之路由此連接中國和西方,佛教從印度傳往中國,瑣羅亞斯德教則西去影響了猶太教。

塞琉西王朝後期,約在前238年,其東部的安息(帕提亞)和大夏(巴克特里亞)先後從帝國分裂獨立,東部邊境又不斷遭受貴霜王朝侵擾,西部邊疆又面臨羅馬帝國的大肆擴張,最終被羅馬帝國和安息瓜分,塞琉西王朝滅亡。

安息王朝(公元前170年-公元226年)

新興的安息帝國(公元前170年-公元226年)繼承了塞琉西王朝的波斯帝國主體地位。安息帝國位於今天的伊朗的東北部,與羅馬帝國隔幼發拉底河為界,首都泰西封位於今天的伊拉克首都巴格達附近。這兩大帝國之間戰爭不斷。同時安息帝國與東鄰貴霜王朝也是戰事頻發。

公元前53年,即西漢甘露元年,古羅馬帝國執政官之一的克拉蘇率7個軍團4.5萬人的精銳部隊,越過幼發拉底河,發動了對古帕提亞王國(安息)的侵略戰爭。在卡爾萊戰役中,英勇善戰的安息軍成功地圍殲了羅馬軍團於荒漠深處,羅馬軍團殘部從亞美尼亞撤出時又遭襲擊,克拉蘇被俘斬首。克拉蘇長子普布利烏斯率精銳的第一軍團6000餘人,從這場惡夢般的戰爭中突圍東逃,輾轉於防禦薄弱的安息東部地區;最後流亡到西域康居國(今哈薩克境內),為在此稱雄的北匈奴郅支單於所收容。據《漢書"陳湯傳》記載:公元前36年,漢西域都護甘延壽、付校尉陳湯,率4萬將士西征匈奴郅支單於於郅支城,並「生虜百四十五,降虜千餘人」。這支部隊就是羅馬軍團殘部,他們投降後被安置在甘肅永昌縣境內,漢政府在祁連山麓設置了「驪靬縣」。

頻繁的戰爭造成安息帝國國力衰竭,各地軍閥割據,全國陷入一片混戰,帝國末期名存實亡。

薩珊王朝(公元226年-650年)

公元226年,阿爾達希爾一世經過兩年的戰爭,推翻了安息王朝,建立新的薩珊王朝,定都泰西封。薩珊王朝因阿達希爾的祖父而命名。波斯自阿契美尼德帝國之後首次重新統一,史稱波斯第二帝國。
薩珊帝國多次與羅馬帝國爆發戰爭,曾俘虜過一個羅馬的皇帝。
薩珊帝國是一個高度中央集權的帝國,以瑣羅亞斯德教為國教,全體人民分為教士、軍人、文人、和平民四等。***中天主教被迫害,景教則得以發展。
由於對東羅馬帝國連年征戰,薩珊帝國對臣民橫征暴斂,同時加強對宗教的控制,造成暴亂迭起,先後在629年和642年,帝國兩任皇帝都遇刺身亡,帝國走向了崩潰。

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和波斯間的友好往來頻繁,《魏書》記載,波斯使臣來中國交聘達數十次之多,給北魏皇帝帶來的各種禮品,有珍物、訓象等。1970年,在甘肅張掖大佛寺出土了六枚波斯薩珊王朝銀幣就是明證。帝國崩潰後,薩珊王朝末代皇帝的兒子俾路支逃往中國避難。

伊斯蘭教時期(公元650年-1290年)

混亂的薩珊帝國很快被新興的伊斯蘭教控制下的阿拉伯帝國擊潰。波斯成為阿拉伯帝國的一部分。值得一提的是:在阿拉伯人統治初期,當時同樣處於強盛時期的大唐帝國在波斯呼羅珊地區與阿拉伯帝國發生了激烈交鋒,雖然唐軍由於深入敵境作戰,雙方兵力懸殊等原因敗北,從而失去了對中亞的控制權,但此戰中唐軍表現出的驚人戰鬥力令阿拉伯人膽戰心驚,從此打消了東侵中國的企圖。此後,阿拉伯語成了通行的語言,伊斯蘭教迅速取代了瑣羅亞斯德教,各地大量興建清真寺。

公元750年阿拔斯王朝統治阿拉伯帝國,而波斯人則在政府中取得了支配地位。在這期間波斯的文化得到巨大的發展。

9世紀後,阿拔斯王朝因內部叛亂不斷而國勢日衰,割據局面形成。

公元1037年從東北方來的塞爾柱人佔領波斯;

公元1205年花剌子模王國征服波斯。

蒙古統治時期(1219年-1500年)

公元1219年,蒙古帝國成吉思汗率大軍攻滅花剌子模王國,之後他的孫子旭烈兀又相繼征服波斯和阿拉伯帝國殘部,建立了伊兒汗國。公元1295年伊兒汗國大汗入伊斯蘭教。
從公元1370年到1405年,波斯成了帖木爾帝國的一部分。帖木爾汗死後波斯再次陷入了混亂和割據。
伊兒汗國時期,中國和波斯的文化交流得到了空前發展。不少精通中國天文、歷法、醫葯的學者隨旭烈兀來到波斯進行了廣泛的文化交流。
公元1405年到1433年,中國明朝的穆斯林太監鄭和帶領龐大的船隊七下西洋,多次到達波斯。鄭和在斯里蘭卡立的石碑用中文、泰米爾語、波斯語三種文字寫成。阿拉伯語和波斯語在明朝穆斯林的經堂教育中被廣泛使用。

薩非王朝(公元1500年-1722年)

薩非王朝(又譯薩法維王朝)是一個由突厥人建立的帝國,其建國的英主伊斯邁爾一世統一波斯,並把疆土擴展到今天的亞塞拜然、伊拉克和阿富汗的一部分,以什葉派的「十二伊瑪姆」教義為國教。薩非王朝與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戰爭不斷。公元1588年阿拔斯大帝繼位,遷都伊斯法罕,與土耳其談和,驅逐烏茲別克人,並從葡萄牙人手中奪得波斯灣中的小島巴林,使波斯成為***世界最重要的文化中心。

但很可惜,這是波斯在世界近代史來臨前最後的輝煌。

歐洲列強的「大博弈」(公元1722年-1914年)

公元1722年,沙皇俄國彼得大帝聯合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入侵波斯,之後波斯國內又爆發了遜尼派教徒為抵抗被迫強制信奉什葉派的暴動,薩非王朝滅亡。
公元1779年至1925年,波斯在卡扎爾王朝的統治下,北面的俄國和東面以印度為基地的英國紛紛對其蠶食,其領土中被割裂出英國殖民統治的巴林和阿富汗的一部分,由俄國侵佔的亞塞拜然、吉爾吉斯斯坦、土庫曼、塔吉克、烏茲別克等地區。俄英兩大殖民帝國在波斯的這種戰略競爭在史書上被稱之為「大博弈」。

第一次世界大戰及之後(公元1914年-1935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參戰的俄國、土耳其、英國(經阿富汗)和德國(經土耳其)均向波斯派出軍隊以控制波斯的油田。戰後波斯北部被英國駐軍佔領。1925年禮薩·沙·巴列維推翻卡扎爾王朝建立巴列維王朝。俄國和英國對巴列維王朝保持著深厚的影響力。

1935年,禮薩·沙·巴列維將波斯在國際上更名為伊朗。
第二次世界大戰及冷戰中期***革命(公元1935年-1979年)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參戰的軸心國集團和同盟國集團圍繞伊朗的戰略資源油田展開了激烈的爭奪,德國,蘇聯,英國,美國等紛紛進入伊朗。戰後,巴列維王朝為了擺脫英國和蘇聯的巨大影響力和控制而追隨美國,但不幸的是,伊朗的地理位置和石油這一戰略物資的存在,使其成為美國對蘇聯集團的冷戰基地,在70年代初更成為美國在中東的重要立足點。

20世紀70年代是伊朗的暴富時期。這期間,第一次石油危機爆發,油價猛漲,波斯灣沿岸一批產油國迅速致富。幾年內伊朗的國民生產總值就翻了好幾番。但是,在財富迅速增長的同時,伊朗社會內部各種固有的矛盾也開始激化。

巴列維在此情況下欲重溫昔日波斯帝國舊夢。於是他一再修訂經濟發展計劃,大幅度地增加投資,強行加速度地推進工業建設,並宣稱到本世紀末要把伊朗建成一個與工業發達國家平起平坐的工業國,成為世界「第五大強國」。強國夢的悲劇由此就產生了。

大批失地農民流入城市,首都德黑蘭集中了伊朗1/5的人口。以國王、王室為首的2000家豪富聚斂財富,巧取豪奪,貪污腐化,揮金如土,而廣大農民和城市貧民幾乎未從激增的石油財富中受益,貧富差距與社會財富同步增長,社會矛盾嚴重激化。巴列維只能以軍警和秘密特務組織「薩瓦克」維持其統治。在外交上,巴列維對美國唯命是從,甘心充當美國在波斯灣的憲兵,民族矛盾伴隨著人民對西方文化大舉吞食***文化的憤怒,使巴列維政權坐到了火山口上。

1977年12月,流亡在伊拉克納傑夫的霍梅尼向國內學生和信徒發出進行反對國王的「聖戰」的號召。1978年初刊登在伊朗《新聞報》上的一篇文章對伊朗宗教領袖霍梅尼進行了褻瀆,由此在1月7日至9日,引發了數千名神學院學生在宗教聖城庫姆舉行抗議遊行示威,但遭到軍警鎮壓,造成約70人死亡、400人受傷的流血慘劇。

當年9月,伊朗國內爆發了持續數周的總罷工,全國陷入嚴重癱瘓狀態。12月10~11日,首都德黑蘭發生大規模示威,有成百萬群眾參加。遊行的組織者發表17點聲明,要求結束君主制,接受霍梅尼為最高領導人,建立***政府,恢復農業,保護宗教,讓流放者回國等。12月18日,為抗議軍隊鎮壓,全國再度爆發總罷工,政府機構完全陷於癱瘓。國王被迫於12月30日任命「民族陣線」領導人之一巴赫蒂亞爾為首相,並於1979年1月13日組成以巴赫蒂亞爾為首的攝政委員會。

巴赫蒂亞爾雖同意組閣,但要求解散現議會和薩瓦克,由政府控制軍隊警察,國王立即出國度假,將來做一名立憲君主。但巴赫蒂亞爾本人卻因與國王合作被民族陣線開除。革命浪潮已不可阻擋。1978年底國王統治的基礎走向崩潰,它賴以維持統治的軍隊發生了動搖,一些士兵倒向革命陣營,王室成員、高級官員及軍官紛紛向海外轉移財產。巴列維的統治瀕臨崩潰。
美國在關鍵時刻改變了一貫支持國王的態度,准備放棄巴列維政權,轉而與霍梅尼合作。1979年的1月26日巴列維國王在美國的壓力之下乘飛機出國流亡。霍梅尼從巴黎回到伊朗,建立了伊斯蘭政權。1979年4月1日,伊朗***共和國宣布成立。統治了伊朗半個世紀的巴列維王朝壽終正寢。

1979年10月,因美國收留被廢黜的國王巴列維,伊朗國內掀起反美浪潮。同年11月4日上午,在伊朗首都德黑蘭,數百名伊朗男女學生佔領了美國大使館,扣押66名使館人員當作人質,要求美國政府立即引渡巴列維。美國政府斷然拒絕伊朗方面的要求。伊朗方面表示,若不引渡巴列維,則不釋放人質。
人質事件引起軒然大波。1980年4月7日,美國宣布與伊朗斷絕外交關系,並正式對伊朗實行經濟制裁。美國還要求西歐盟國採取同樣措施。4月22日,卡特總統下令執行武裝秘密營救人質的「藍光」計劃,結果機毀人亡,行動失敗。直到9月兩伊戰爭爆發。伊朗以美國歸還伊朗140億美元的資產,取消對伊朗的經濟制裁為條件釋放了全部美國人質。
曠日持久的美國人質問題雖然得到了解決,但是,它為日後的美伊關系打下了難以解開的結。人質事件加上新政權公然宣傳「輸出革命」極大地損害了伊朗伊斯蘭革命的形象,因此在日後爆發的兩伊戰爭中,盡管伊朗是被侵略的一方,但是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譴責薩達姆,也沒有一個國家同情伊朗。

***革命後的伊朗***共和國(公元1979年後起至今)

曠日持久的人質事件加上「向全世界輸出伊斯蘭革命」的非理性宣傳極大地損害了伊朗的國家利益,伊朗在國際社會陷入孤立境地。

伊朗和伊拉克都是亞洲西部的阿拉伯國家。兩國相鄰,共同邊界綿延1200公里,長約100公里的阿拉伯河是兩國南部的自然邊界。長期以來兩國存在著邊界爭端,經常發生武裝沖突。另外,宗教也是兩伊戰爭爆發的重要原因。兩國雖然同屬信奉***教的國家,但是,伊朗90%的居民信仰的是***教的什葉派,而伊拉克60%的居民也是***教的什葉派。1979年伊朗爆發***革命,伊朗政府強調要向所有***國家「輸出原教旨主義的***革命」,公開號召占伊拉克人口60%的什葉派「進行***革命」,推翻伊拉克現政權建立「***共和國」。伊拉克則支持伊朗境內少數民族如庫爾德族的民族自決要求。隨著政治、宗教的矛盾激化和邊界武裝沖突的加劇,1980年9月22日兩伊戰爭全面爆發。

1987年7月20日聯合國安理會一致通過第598號決議,要求兩伊立即無條件停戰,引起全世界人民的積極響應,同年7月23日伊拉克宣布接受這項決議,1988年7月18日伊朗宣布正式接受這項決議。在聯合國秘書長佩雷斯·德奎利亞爾及其助手的多次奔走後,兩伊同意從1988年8月20日起全面停戰。這是兩伊從戰爭走向和平的重要轉折。

伊朗和伊拉克從1980年9月到1988年8月進行的這場近八年的戰爭使兩國人民的生命財產和國民經濟遭受了巨大的損失。伊朗死傷60多萬,伊拉剋死傷40多萬。無家可歸的難民超過300萬。兩國石油收入銳減和生產設施遭受的破壞損失超過5400多億美元。估計兩伊在這場戰爭中至少損失9000億美元。戰爭使兩國經濟發展計劃至少推遲20至30年。

隨著冷戰的終結,世界格局發生了劇烈變化,波斯灣地區的局勢也隨之發生了巨大改變。美國先後於1991年和2003年發動了對伊拉克的戰爭,1991年海灣戰爭摧毀了伊拉克的武裝力量,2003年美國以「反恐怖」為名入侵並佔領了伊拉克。美國的軍事行動雖然打垮了伊朗的宿敵伊拉克,但也讓伊朗面臨美國更直接的威脅。

在兩伊戰爭結束以來,伊朗的實力得到恢復,國力得到增強。而且其國內的政治變化有明顯地回歸世俗政權的跡象,但宗教勢力的影響力仍然極為強大。因此,伊朗對美國的態度仍然非常強硬,美國也一樣。

去年以來,伊朗核問題愈演愈烈,圍繞這一核心利益,美國與伊朗頻頻叫板對方,美國不斷地宣布向海灣地區增兵,而伊朗則針鋒相對地以多次軍事演習回應。就在幾天前,美國又向海灣集結了一支龐大的海軍艦隊,波斯灣地區戰雲密布,等待伊朗和美國的將會是什麼呢?

⑵ 世界上遷都的國家有哪些遷往裡哪裡

1.巴西(Brazil)
巴西經濟發展的地區不平衡性非常突出。內陸的貧困和沿海的繁榮形成了鮮明對比。在廣闊的內陸地區,為了建立起一個促進國家經濟發展的中心,1960年4月,巴西正式將首都從沿海的里約熱內盧(Rio de Janeiro)遷往內地的巴西利亞(Brasilia)。新都在中西部戈亞斯州(Goiás State)的一片荒原上。
2. 巴基斯坦(Pakistan)
1947年巴基斯坦獨立後,與印度因克什米爾(Kashmir)問題多次發生武裝沖突。當時以卡拉奇(Karachi)為都。雖然舊都繁榮富庶,但是臨海的地理位置,使其極易受到來自海上的外來侵略威脅。巴基斯坦政府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決定建設新都伊斯蘭堡(Islamabad),並於1970年遷移到了這個位於內陸山區的新都。
3. 貝里斯(Belize)
舊都貝里斯城(Belize City),位於東部沿海貝里斯河河口,集中了全國三分之一的人口。1961年一場颶風摧毀了85%的建築。為了避風,1972年正式將首都遷往內地的貝爾莫潘(Belmopan)。新都至今人口不上1萬,人稱「沒有城市的郊區」,是個純粹的政治中心。
4.象牙海岸(Cote d'Ivoire,舊譯象牙海岸)
舊都阿比讓(Abidjan)人口200萬,佔全國人口五分之一以上,是西非最大城市之一。它是一個開放城市,人口每年以11%的速度持續增長,致使該城面臨人口「爆炸」的危機。
為了解決人口膨脹帶來的諸多社會問題,1983年3月21日象牙海岸政府正式宣布將首都從阿比讓(Abidjan)遷到亞穆蘇克羅(Yamoussoukro)。亞穆蘇克羅位於阿比讓以北240千米,有公路通往鄰國馬里和布吉納法索。
5.奈及利亞(Nigeria)
舊都拉各斯位於國境西部,與其他地區聯系不便;加上人口過於稠密,交通擁擠,環境問題日益嚴重,缺乏城市拓展所需的足夠空間。1975年政府決定從拉各斯(Lagos)遷都到位於全國地理中心的阿布賈(Abuja)?991年新都建成。
6.哈薩克(Kazakhstan)
舊都阿拉木圖(Alma-ata,或作Almaty)的發展接近極限,難以滿足作為首都的建築用地需求;城市生態環境惡化、大氣污染嚴重;地處國境東南偏遠地區,遠離工業發達地區,不利於地區間平衡發展;又處在活躍的地震帶上,有地震和泥石流之患。同時也有促進國內族群融合的考慮。
1997年12月10日,阿克莫拉(Akmola)成為新首都。1998年5月6日阿克莫拉更名為阿斯塔納(Astana)。
新都阿斯塔納,人口50.71萬(2002年12月),面積200平方千米。位於國境中北部,位置適中,水源、氣候較好,離經濟發達的北部較近,又是陸空交通的要沖,是古代絲綢路必經之地,有利於該國的經濟建設和行政管理。
7.蒙特塞拉特(Montserrat)
位於加勒比海小安的列斯群島中。面積102平方千米(陸地面積)。人口8995人(2003年)。主要是黑人。居民信奉基督教和天主教。官方語言為英語。原首府普利茅斯(Plymouth)毀於1997年火山爆發,首府暫時遷至布萊茲(Brades)。
8.德國(Germany)
1991年10月3日兩德統一,中央政府駐地在波恩(Bonn)。遷都工作從1994年開始實施,到1999年7月聯邦政府議會遷至柏林,標志著首都已由波恩遷到柏林(Berlin)。
9.緬甸 ( Myanmar)
為促進中北部地區的發展和出於國防安全的考慮(擔心受到美國攻擊),2005年11月7日緬甸中央政府宣布,把首都從仰光(Rangoon,或作Yangon)遷到中部一個叫彬馬那(Pyinmana,又譯為平蠻)的地方。它位於緬甸中部省份曼德勒省的南端。

計劃或正在實施遷都工作的國家:
1.韓國(R. O. Korea)
首爾(Seoul,舊譯漢城)自1948年作為首都以來,對韓國的經濟發展起到了很大作用。但是,漢城的「城市病」也日益嚴重,以漢城為中心的首都圈集中了全國半數人口和七成經濟力量,相對制約了其他地區的發展。在這種情況下,政府迫切希望在中部地區建立新的行政首都,以便輻射周邊,實現各地區均衡發展。此外,首爾距臨時軍事分界線(「三八線」)僅40千米,也有安全之虞。
因此,韓國政府計劃將首都從首爾遷到燕岐郡(Yongi,位於漢城東南約80千米,隸屬忠清南道)。
現在韓國准備將新的首都的名稱定為「世宗」,寓意世界之最的意思,(比較無恥!!!!!!!!!!)
2.馬來西亞(Malaysia)
現首都吉隆坡(Kuala Lumpur), 是名義上的首領蘇丹駐地。但是行政中心已經大部分移到布特拉賈亞(Putrajaya,簡稱布城 或 太子城),其餘的部分也將在2007年前遷入。
新首都布特拉賈亞(Putrajaya)位於吉隆坡以南35千米處。總面積約為4580平方千米,人口約7000。是一個新建的政治中心,建立的目的主要是緩解最大城市吉隆坡的交通壓力。布特拉賈亞城始建於1996年,計劃於2010年全面建成,屆時布特拉賈亞的市區人口將增至33.5萬人。布特拉賈亞實際上是馬來西亞多媒體超級走廊項目的一部分,被稱為馬來西亞的「矽谷」。
3.貝勞(Belau,帛琉Palau)
科羅爾(Koror)為臨時首都。貝勞憲法規定,新都將遷至美雷克歐克(Melekeok)州的巴伯爾道布(Babelb,又譯為巴博島、巴貝道)。主要目的是為了促進國家政治經濟和人口的均衡分布,加速貝勞第一大島——巴博島( Babelb)的開發與繁榮,同時也可以創造大量的就業機會。
4.坦尚尼亞(Tanzania)
首都達累斯薩拉姆(Dar es Salaam)是個港口城市。目前人口已突破100萬,氣候奇熱,市容混亂,難以承擔政治職能。1973年在其西方400多千米的高原小鎮多多馬(Dodoma)籌建新都,這里氣候涼爽,人口26.49萬(1997年)。總理府、議會、執政黨總部已陸續遷往辦公。由於經費困難,總體遷都計劃一再推延。到目前為止遷都工作仍在進行中,歷時近半個世紀。
5.阿根廷(Argentina)
1987年5月,為開發人口稀少、資源豐富的南部地區,阿議會通過了將首都從布宜諾斯艾利斯(Buenos Aires)遷往千里之外的南方城市別德馬的計劃。但終因耗資巨大,負擔太沉重而未能實施。
6.伊朗(Iran)
首都德黑蘭(Tehran)位於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上。德黑蘭目前的居民為1200萬,每天都會發生三到四起小地震,震級可達里氏三級。從安全上考慮,伊朗政府曾多次談論過從德黑蘭遷都的計劃,特別是在巴姆(Bam)

⑶ 伊朗首都叫啥 地理坐標在哪裡

1、伊朗首都:德黑蘭。

2、德黑蘭地理坐標:北緯35°,東經51°德黑蘭是伊朗的首都,同時也是德黑蘭省省會,總人口達8,429,807人,是伊朗最大的城市,也是西亞地區最大的城市之一。德黑蘭在歷史上稱為「拉伊」(Ray),這一詞在語源上與古波斯語及《波斯古經》里的剌伽(Rhaga)有關系。剌伽是操伊朗語的米底人及阿契美尼德人的活躍地區。

⑷ 請問伊朗的首都

德黑蘭

早在5000年前,伊朗就創建了燦爛的古代文明,然而,德黑蘭(Tehran)作為首都發展起來還是近200年的事。因此,人們把德黑蘭稱之為古老國家的新首都。

「德黑蘭」一詞是古波斯語「山腳下」的意思。在公元9世紀時,這里還是一個隱蔽在梧桐林中的小村莊,公元13世紀日漸興旺,直到1788年,伊朗愷加王朝才把這里定為首都。20世紀60年代以後,由於伊朗石油財富劇增,這座城市也獲得了空前的發展,並成為一座規模龐大、繁華熱鬧的大都市。目前,它不僅是伊朗最大的城市,也是西亞最大的城市。擁有人口1100萬。

德黑蘭距裏海100多公里,中間隔著巍峨的阿爾布爾士山脈,整個城市建在一個山坡上,全城北高南低,兩條寬闊筆直的林蔭大道貫穿市區的南北和東西。南部多古老的建築,至今這里的許多市場仍保留著古代波斯的風貌。北城則為現代化建築,有高級飯店和各種商店,美麗的鮮花和噴泉,把整個城市裝扮得清新、秀麗。從整體看,高層建築不多,人們喜歡有院落的平房,寧靜而舒適。

作為古老國家的首都,德黑蘭市擁有許多博物館。自由紀念塔氣勢雄偉、風格新穎,是德黑蘭的門戶。花崗岩的新式建築、前巴列維國王的夏宮,在王朝推翻後,已改為「人民宮殿博物館」,並向公眾開放。新著名於世的古堡式地毯博物館藏有從伊朗各地收集的16世紀到20世紀的珍貴地毯5000餘件。由於室內保持20度的衡溫和均衡濕度,使地毯樣品色澤始終鮮艷奪目,其中最古老的地毯已達450年的歷史。在德黑蘭還有文化遺產博物館、拉列公園以及首都最大的「巴扎」(市場),它們都反映了數千年燦爛的波斯文化。新建的霍梅尼陵墓更是金壁輝煌,氣勢磅礴。作為一個伊斯蘭國家的首都,德黑蘭還擁有一千多座清真寺,每到禱告時間,各清真寺的宣禮之聲彼此應和,壯嚴肅穆。
編輯詞條

⑸ 德黑蘭地理位置偏遠 伊朗為何將其選為首都

德黑蘭目前是伊朗最大的城市,這里不僅人口眾多,而且現代化程度高,並且歷史悠久。早在9世紀,德黑蘭還是個很一般的小村莊,其知名度也不高。但在蒙古人滅掉拉伊後,很多人為了避難選擇逃到德黑蘭。可能也只有在這種情況下,人們才會想去一個偏遠的地方。伊朗歷史中,他們曾頻繁遷都,最後是把首都定在了德黑蘭,這讓人感到費解,德黑蘭究竟是怎樣被選中的呢?

按理來說,首都雖不需要一定在國家正中方位,但也會選擇一個富饒之地,或者戰略中心,而這偏遠的德黑蘭真的有點氣質不符合。
漫長的歷史,32次遷都
和中國悠久的歷史一樣,伊朗也經歷了漫長的歲月變遷。從公元前到公元後,從近代到現代,伊朗的版圖在紛紛擾擾的歷史軌跡中多次改換,一個又一個王朝興起又顛覆,一座又一座城市誕生又湮滅。正是在這更替的政權中,伊朗有了32次的遷都。

早在公元前3200年左右,這塊崎嶇的土地上就出現了人類的文明。底格里斯河附近建起了一個名為埃蘭的國家。它的首都也在距離水源很近的地方——蘇撒。這個地方靠近河流,地形也較為平坦,是個合適的都城。

在與周圍國家的多年爭斗中,它被亞述這個城邦所顛覆。但是在它徹底覆滅前,大約公元前678年,一個叫米底的國家興起了。建都在埃克巴塔納的米底並沒有存在多久,和歷經了幾千年的埃蘭比起來,它不過存在了短短一百多年。

而推翻它的正是波斯部落。公元前550年,波斯帝國建立,定都西南部的波斯波利斯。歷史在平穩地向前,波斯帝國也在逐漸發展,直到希波戰場爆發,波斯帝國走上了下坡路。公元前330年左右,波斯湮滅在馬其頓王國的軍隊下,希臘化時代降臨。馬其頓王國的首都就像它的勢力范圍一樣,幾經變遷,先是維爾吉納,再是佩拉,最後是巴比倫。

公元前247年,安息王朝成立。它的首都就是底格里斯河附近的一個名為泰西封的城池。等到公元224年,安息王朝覆滅,薩珊王朝建立,仍然以泰西封作為首都。就這樣過去了四百餘年,阿拉伯帝國入侵,薩珊王朝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而麥地納,大馬士革和巴格達都成為過阿拉伯帝國的首都。

公元874年,薩曼家族建立了薩曼王朝,先後定都於布哈拉和巴爾赫。公元999年,疆域龐大的薩曼王朝被境內小國伽色尼王朝顛覆。伊朗這片土地迎來了突厥王朝。兩百餘年後,成吉思汗揮兵至此,其二子在此處建立了伊爾汗國。蔑刺哈,蘇丹尼耶和大不里士都擔任過首都。

公元1380年,伊爾汗國又被突厥族攻陷,以撒馬爾罕為首都的帖木兒王朝成立。其後不到百年,它就漸漸衰落了,新興勢力黑羊王朝與白羊王朝先後出現。前者的首都分是赫拉特後者首都先後為大不里士,迪亞巴爾克。

公元1501年,白羊王朝動亂,薩非王朝就此建立。這個王朝也有幾個首都,分別是大不里士,加茲溫和伊斯法罕。兩百多年後,伊朗東北方的突厥部落入侵,阿夫沙爾王朝就此成立。以馬什哈德為都城的阿夫沙爾王朝不斷向外擴張,增大勢力范圍。但與此同時,王朝內部皇室斗爭不斷,不得安寧。

公元1779年,愷加王朝乘機建立,定都德黑蘭。此後的巴列維王朝和現今的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也一直以德黑蘭為首都。

那麼為何定都於德黑蘭呢?又為什麼這么多年王朝在變,首都卻未變呢?
成功「上位」
德黑蘭在成為首都之前一直是個「偏遠山村」,人數剛過2萬的小城,經濟也稱不上有多繁榮。那麼為何愷加王朝要在此處定都呢?在這個地方安營紮寨,其實是愷加王朝的第一位皇帝看上了它的地理位置。

這里距離愷加王朝的核心勢力圈伊朗北部區域很近、同時又能輻射伊朗其他區域,前可攻退可守。對於剛剛「上位」的皇帝來說,這個地方可謂是得天獨厚。

定都於此本來是處於政治上的考量,但定都以後,統治階層和新來此地的百姓慢慢發現這里的氣候比伊朗其它地方要好上許多,雖然也是炎熱乾旱,但比起更乾旱更炎熱的周圍地區,這里簡直不要太好。這也是後來的政權沒有遷都的原因之一。
新的顧慮
雖然德黑蘭氣候上有一定優勢,但這里也不缺乏高熱和暴雪等極端天氣。不僅如此,位置偏僻的德黑蘭恰巧位於地震帶上,隨時都有爆發地震的危險。

更重要的是,成為首都的德黑蘭雖然各方面都在發展,逐步成為了現代化城市,但隨之而來的還有各種城市問題。狹小的區域湧入了大量外地人口,交通擁堵,住房擁擠,環境惡化,空氣污染等等一系列問題接踵而至。德黑蘭這個小小的地方急需整治。遷都的呼聲也逐漸增大。

但是政府雖有遷都的打算,奈何沒有足夠的資金。況且,現今的德黑蘭早已不是那個可以隨隨便便「拋棄」的小村落。這里是伊朗的政治中心,許多大型企業與文化學府都在此地。而且人民對其還懷有深厚的文化情感。要想立馬搬遷幾乎是不可能的。故而也只好先「暫居於此」,再徐徐圖之了。

這遷都打算的背後也是滿滿的無奈啊。

⑹ 伊朗的首都是哪

伊朗的首都是德黑蘭

⑺ 伊朗為什麼要頻繁遷都

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首都,一般來說很多國家的首都是不會輕易去改變的,因為一個國家的首都是國內最重要的城市,關系著這個國家方方面面,很多國家的首都一般都是國家的政治中心,與整個國家的動向密切相連。我國自古代以來,因為朝代更迭的關系也換了很多首都,但每一次的更換都是經過慎重考慮。古時候首都也稱為帝都,除非是改朝換代或者是受到戰爭的摧殘,基本上首都是不會發生改變的。但世界卻有一個國家特別喜歡遷都,到目前為止已經遷都32次,現在依舊還在考慮遷都,而且不惜耗資千億,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雖然伊朗是個擁有了好幾千年歷史的古國,但卻不是一個非常適合旅遊的地方,因為在過去十幾年中,伊朗一直在和美國等國家發生經濟糾紛,並受到很大的限制。當地時局比較動盪,不過這里的風景卻真的很迷人,伊朗擁有著很多著名的世界遺產,如果在未來的某一天,伊朗能夠發展地比較穩定的話,它也成為一個很不錯的旅遊勝地。

⑻ 伊朗的首都 德黑蘭的簡介

1、德黑蘭是伊朗的兄梁行首都,同時也是德黑蘭省省會,總人口達8,429,807人,是伊朗最大的城市,也是西亞地區最大的城市之一。

2、在20世紀,伊朗各地有大批民眾湧入德黑蘭定居,有認為德黑蘭的市區人口應要減少至少5,000,000人,德黑蘭有許多歷史上著名的清真寺、基督教堂、猶太會堂及瑣羅亞斯德教的火廟,德黑蘭是現代化的城市,高樓大廈林立,當中的阿扎迪塔及默德塔(Milad Tower)是德黑蘭的標志性建築,伊朗歷史悠久,首都也隨著時代的推進而變遷,德黑蘭是第32個伊朗首都。

3、德黑蘭的母語是帶有德黑蘭方言的渣晌波斯語,98%人口都使用母語,德黑蘭的大部分居民都是波斯人,在前伊斯蘭及伊羨嘩斯蘭時代早期,德黑蘭在祆教里被稱為「拉伊」(Ray),即波斯古經里的剌伽。

閱讀全文

與伊朗為什麼遷都德黑蘭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義大利買奢侈品哪裡最便宜 瀏覽:249
哪個國家唱歌給中國聽 瀏覽:145
中國伊朗混血兒什麼樣 瀏覽:578
2020伊朗蝦進口關稅下調多少 瀏覽:644
伊朗2月11曰有多少肺炎病例 瀏覽:611
從日本出發怎麼去印度 瀏覽:409
伊朗火車票多少錢一套 瀏覽:703
印尼國民大多信仰什麼宗教 瀏覽:422
英國首相約翰遜屬什麼黨 瀏覽:703
印尼語方向怎麼說 瀏覽:430
30萬印尼盾是什麼 瀏覽:582
印尼和馬來西亞信奉什麼教義 瀏覽:595
伽利略是義大利哪裡人 瀏覽:674
俄羅斯怎麼不擊沉英國軍艦 瀏覽:206
去英國g5讀研一年多少錢 瀏覽:795
英國以什麼稅為主 瀏覽:429
中國上雪市場在哪裡 瀏覽:649
中國怎麼應對病毒 瀏覽:847
中國電信投訴多久回電 瀏覽:941
華為賣什麼給伊朗了 瀏覽: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