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伊朗暗地裡多次襲擊各國油輪,原因是什麼
主要原因是由於美國制裁伊朗的石油出口。而且美國和其他的國家採取了聯合制裁的方式。這讓伊朗非常憤怒。所以他才會選擇攻擊很多國家的油輪這種報復性的手段。而且他多數攻擊的都是和美國非常要好或者是美國盟友身份的國家的油輪,因為這樣會給美國以及他的盟友提出了非常嚴厲的警告。因為美國的制裁使得伊朗它的經濟造成了非常大的影響。所以伊朗也是通過這種方式提醒美國不要做得太絕。
當然伊朗多次攻擊其他國家的油輪並不會造成更猛烈的沖突。因為現在雙方都在盡力保持克制,而且誰也承受不了戰爭所帶來的影響以及壓力。所以到最後可能會重新回到談判桌上解決。但是無法得到一個根本的解決,因為這屬於地緣政治問題可以說是一個無解的答案。
『貳』 彭佩奧說伊朗海域兩艘油輪被襲擊,百分百是伊朗乾的,這個說法可信嗎
這個說法還是可信的。伊朗完全是有目的來襲擊油輪。一方面伊朗越來越對美國的襲擊不滿意,另一方面美國對於伊朗的襲擊也是在很大的程度上來反對美國對於伊朗的制裁。油輪的襲擊對於伊朗來說是很有可能的。
如今已經有了很多的證據表明油輪的襲擊就是因為伊朗的襲擊。此次的襲擊原因也很簡單一方面沙特的油田遭遇了襲擊,如果油輪遭遇襲擊的話,國際的油價也會因此漲價,獲益的肯定是伊朗。
『叄』 世界最大油輪在波斯灣被擊沉,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這艘已經被打壞的穿又一次被修復好,並且改名為快樂巨人號,兩年過後,這艘船又一次擁有新名字,也就是亞勒維京號,但是經過了幾年的使用之後,它的性能已經逐漸退化,成為了一個浮動的儲油和卸油的單位,當時他的名字叫做諾克·耐維斯號。
但是到了2009年,就算是作為儲油的工具,它能發揮的作用也都很小,所以之後就被賣給了印度的拆船公司,在進行了一番拆解之後,過去的輝煌終於沒有了載體,只有人么苦口相傳的事跡,至於現在的油輪,在經過了嚴格的計算之後,只有30萬噸,才是最合適的。
『肆』 伊朗扣押一艘韓國油輪,扣押的原因是什麼
原因是其“多次違反海洋環境相關法律條例”。這艘韓國油輪是由於污染海洋環境這一技術原因被扣押的,不應從政治上尋求解決途徑。與其他國家一樣,伊朗對海洋環境污染等問題是敏感的。 而韓國媒體則認為,扣船與韓方凍結伊朗在韓國資產有關。美國政府單方面退出伊朗核問題全面協議,隨後重啟並新增一系列對伊朗制裁措施。受此影響,韓國兩家銀行凍結大約70億美元伊朗資產。伊朗曾數次要求韓國不要因美國制裁而凍結伊朗在韓資金 。
說到底還是美國和伊朗的矛盾。韓國是左右為難。
『伍』 沙特煉油重要設施遭遇轟炸,伊朗宣布了重要的決定:另類善意釋放
2019年9月14日對於沙特來說是黑暗的一天,因為當天全世界最大的石油設施遭到了大規模的轟炸,根據沙特阿美石油公司的通告,該公司在沙特東部地區的煉油設施在空襲中損失慘重,在遭到空襲後,發生了嚴重的火災,而煉油設施的產出一下子減少了一半左右,沙特官方表示,每天會減產570萬桶,這個對於沙特的能源出口的影響是巨大的。沙特是全球最大的能源出口國,沙特也因此屬於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之一。就在沙特的煉油設施遭遇打擊之後的第三天,伊朗宣布了一個重要的消息。
在2019年9月16日宣布,伊朗外交部發言人阿巴斯·穆薩維表示,7月份扣留的英國油輪「史丹納帝國」號,幾日內將獲釋,不過還有幾個程序問題需解決。之前英國的油輪是在英國扣留了伊朗的油輪之後,被伊朗所扣留的,外界普遍認為這是伊朗對英國的一個報復,在2019年8月15日,直布羅陀法院裁定釋放之前英國扣留的「格瑞斯一號」30萬噸油輪,如今伊朗宣布釋放英國的油輪,也是對此給出的回應,此前伊朗已經釋放了「史丹納帝國號」油輪的部分成員。
如今伊朗宣布釋放英國油輪的時機非常微妙,這就是在伊朗遭到美國指責的節骨眼上,此前沙特的阿美煉油設施遭到大規模的空襲,美國指責伊朗是發動襲擊的幕後主使。雖然葉門胡塞武裝宣布了對沙特的煉油設施遭到襲擊負責,不過由於胡塞武裝和伊朗的密切聯系,外界對於伊朗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仍然有很大的看法。葉門內戰是從2014年開始爆發的,葉門內戰的雙方是胡塞武裝和哈迪武裝,伊朗是支持胡塞武裝的力量,而哈迪武裝則是得到了沙特的支持。伊朗和沙特都是地區大國,但是在中東各項事務上卻有很大的矛盾,而葉門內戰也是其中的一個體現。
胡塞武裝是一個被稱為穿著拖鞋的游擊隊性質的武裝,但是卻擁有彈道導彈,巡航導彈和無人機等各類先進的遠程反擊武器,這個是與游擊隊性質的武裝的地位所不符合的,沙特一直指責伊朗向胡塞武裝提供了大規模的先進武器裝備,外界普遍認為,葉門內戰就是一個代理人的戰爭,從2015年開始,沙特組織的以海合會成員為主的反胡塞聯盟軍隊對葉門內戰進行了直接的干涉,如今反胡塞聯盟卻有分崩離析的趨勢,因為其主要成員的阿聯酋宣布要從葉門撤軍。
葉門胡塞武裝已經不是第一次發動針對沙特阿美石油設施的打擊行動了,此前已經發動過一次15架無人機的遠程打擊行動,而這次的10架無人機的帶來的戰果更大,一下子讓沙特的能源產出降低了一半,而且還會有後續的影響。雖然說沒有直接的證據顯示伊朗與這次的襲擊石油設施的空襲行動相關,但是美國還是把矛頭指向了伊朗,在這個關鍵時刻,伊朗宣布釋放英國的油輪,對於美國白宮來說,這個也是一個高明之處。伊朗的行動是在向外界表明一個態度,伊朗沒有必要策劃襲擊沙特的煉油設施,而這個是通過釋放英國的油輪來釋放的善意。文/AZ。
『陸』 伊朗油輪遭導彈襲擊爆炸,這次襲擊是誰發動的
據國內媒體11日報道,伊朗石油公司聲稱,該公司的一艘油輪當天在紅海遭遇導彈攻擊,油輪劇烈爆炸。事件當時,這艘伊朗油輪位於距離沙烏地阿拉伯港口城市吉達約97公里的紅海海域,船體至少被兩枚導彈擊中後發生爆炸,船體受到嚴重損傷。
現在伊朗的油輪也遭到了襲擊,因此不進行報復是不可能的。中東目前的局勢可以說是一團糟。就在幾天前,當美軍決定從敘利亞撤軍時,土耳其立即對庫爾德武裝部隊發動了猛烈的攻擊,導致庫爾德部隊進行反擊。
『柒』 伊朗以「違反海洋環境法」為由扣押一艘韓國油輪,油輪為何對環境傷害大
伊朗聲稱對一艘載有石油產品和化學品的油輪進入伊朗水域後被扣留負責。伊朗革命衛隊在一份聲明中說,由於屢次違反海洋環境法,伊朗革命衛隊於伊朗時間上午10時扣押了這艘標有Hankuk chemi字樣的韓國油輪。此前,波斯灣地區發生了一系列安全事件。近年來,隨著沙特和伊朗緊張局勢加劇,一些船隻在這里遭到襲擊。伊朗革命衛隊說,伊朗截獲這艘油輪時,它剛剛帶著7200噸石化產品離開沙烏地阿拉伯的朱拜勒港。半官方的法爾斯通訊社報道說,革命衛隊將這艘船帶到伊朗阿巴斯港。
海洋環境中燃料油的存在形式不超過三種,海上漂浮油膜、溶解分散態和濃縮殘渣。漂浮在海面上的油膜是海洋生物和周圍野生動物的第一殺手。油膜是燃料進入海洋的初始狀態。大量燃油泄漏在海面上,一時難以揮發溶解。當它被強風吹到岸上時,會形成半米甚至一米厚的油膜。不透明的油膜降低了透光性,影響了海域的氣-海物質交換,減少了海洋中的氧氣生成,使大多數海洋生物窒息。同時,油膜對周圍海洋漁業,特別是貝類和水產養殖具有破壞性。不僅生態漁業,海洋旅遊業、海洋采礦業和海洋運輸業也將受到嚴重破壞。
『捌』 歷史問題!!!!
海灣戰爭
(一)伊拉克侵佔科威特
1990 年 8 月 2 日凌晨 1 時(科威特時間),在空軍、海軍、兩棲作戰部隊和特種作戰部隊的密切支援和配合下,伊拉克共和國衛隊的三個師越過科威特邊境,向科威特發起了突然進攻。由 1 個機械化步兵師和 1 個裝甲師編成的主攻部隊,沿薩夫萬——阿卜代利——科威特市之軸線實施進攻,在 350 余輛坦克的引導下,首先向南攻佔賈赫臘山口,然後折向東進攻科威特市。由另 1 個裝甲師編成的助攻部隊,在主攻部隊西側向南進攻,在賈赫臘山口與主攻部隊會合後,繼續南下,在通往沙特邊界的主要通道上建立阻擊陣地。 5 時 30 分,主攻部隊與特種作戰部隊在科威特市會合。經過約 14 小時的城市戰斗,下午 7 時,伊軍完全佔領了科威特首都。隨後繼續發展進攻,後續部隊源源不斷地進入科威特。 8 月 3 日中午,伊軍佔領了科威特全境。至 8 月 6 日,進入科威特的伊軍達到約 20 萬人,坦克 2,000 余輛。 8 月 8 日,伊拉克總統薩達姆宣布吞並科威特,將其劃為伊拉克的「第 19 個省」,並稱它「永遠是伊拉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科威特勢單力孤,加上對伊軍的突然襲擊毫無准備,只進行了微弱的抵抗。約 20,000 人的科軍,只有 5,000 餘人撤到了沙烏地阿拉伯,其餘部隊潰散或投降。科威特埃米爾賈比爾·薩巴赫及部分王室成員乘直升機逃往沙烏地阿拉伯。
伊拉克侵佔科威特的主要目的在於:通過奪占科威特,勾銷所欠科威特的巨額債務,並用這個「金庫」來解決由於連綿 8 年的兩伊戰爭給國民經濟帶來的嚴重危機;奪占科威特,可將其海岸線從 50 公里延展至 213 公里,從而大大改善其海軍的活動領域和石油出口及其他對外貿易的海上通道;通過吞並科威特,解決兩國長期以來存在的邊界爭議問題及由此帶來的邊界地區石油開發爭端;奪占科威特,還可以「殺雞儆猴」,起到震懾海灣國家及其他中東國家的作用,為其爭奪阿拉伯世界領導地位,稱霸中東地區掃平道路。
伊拉克武裝侵佔科威特,引發了海灣危機,成為海灣戰爭的直接導火索。
(二)美國及其他國家在海灣地區的利益
海灣地區之所以牽動美國及其他許多國家的神經,主要是該地區擁有極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所致。截至 1990 年 1 月,海灣地區已探明的石油儲量為 6,517 億桶,佔世界已探明石油儲量( 10,015 億桶)的 65 %,天然氣 24 兆立方米,佔世界天然氣資源總和的 13.7 %。日產石油約 1,450 萬桶,約佔世界石油日產量( 6,360 萬桶)的 23 %;每天出口石油約 1,200 萬桶,約佔世界石油日出口量( 2,800 萬桶)的 43 %。中東的五大產油國(沙特、科威特、伊拉克、伊朗和阿聯酋)均在海灣地區。世界 20 個特大的油田,有 11 個在海灣地區。
海灣地區生產的石油主要供出口。美國、西歐、日本進口的石油,相當大的一部分來自海灣地區。據美國能源情報統計, 1990 年第一季度美國日凈進口石油量為 766.1 萬桶,其中 206.4 萬桶來自海灣地區,占 26.9 %;西歐日進口石油 823.5 萬桶,其中從海灣地區進口 427.6 萬桶,占 51.9 %;日本日進口石油 548 萬桶,其中從海灣地區進口 354 萬桶,占 64.6 %。
石油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血液」,同時也是現代軍隊的驅動力。如果伊拉克吞並科威特後進而佔領沙烏地阿拉伯,就可控制全世界一半以上的石油資源,這猶如卡住了西方主要工業國的咽喉。薩達姆利用手中的石油武器,可以擺布西方工業國家的經濟發展,並可以進而對它們指手劃腳。這是美國和其他一些主要工業國家所絕對不能容忍的。
此外,科威特是世界上少有的富國,它在國外的資產超過 1,000 億美元,另外在西方重要工業中還持有多達數百億美元的股份。如果這些資財被伊拉克抽走,也將給西方經濟造成巨額損失。
(三)美蘇關系緩和,地區沖突中美蘇對立的陰影消失
戰後 40 多年的時間里,由於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對立以及各自爭奪霸權的需要,幾乎在所有地區性沖突中,人們都能看到美蘇爭奪和對立的影子。戈爾巴喬夫上台後,推行改革和新思維,積極向西方靠攏,在政治、軍事、外交上放棄與美對立的立場。伊拉克的舉動,無形中進一步推動著蘇美間接觸的願望。雖然伊拉克是蘇聯在中東經營多年的為數不多的親密盟國之一,但為了避免與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在對伊立場上的對立,蘇聯寧願犧牲伊拉克這個昔日的盟國。在對伊拉克問題上,蘇聯與美國合作的態度使美國總統布希感到「非常滿意」,並稱這是「美蘇戰後在地區沖突上首次結成同盟」。美蘇對海灣危機基本立場上的一致,使聯合國安理會得以順利地通過了一系列制裁伊拉克的決議。雖然蘇聯沒有直接派兵參加對伊作戰,但它對美國組織多國部隊出兵海灣的支持態度,使美國可以毫無顧忌地採取各種軍事行動。
(四)國際社會普遍強烈反對侵略
國際關系始終是一種利害關系。就在伊軍侵入科威特的第一天,美國總統布希就發表講話,譴責伊拉克的行動是「赤裸裸的侵略」,對美國的國家利益「構成了真正的威脅」,並宣布凍結伊拉克和科威特在美國的所有資產。同時作出了強烈的軍事反應, 2 個航母戰斗群在伊入侵科後不到 1 小時即受命駛向海灣。
蘇聯一改戰後 40 年在世界地區性沖突上持與美對立立場的常態。 8 月 3 日美蘇達成共識,並發表《聯合聲明》,要求伊拉克「無條件地從科威特撤軍」,「充分恢復科威特的主權、合法政權和領土完整」。這與美國對伊拉克的政策目標完全一致。同一天,蘇聯政府就停止了對伊拉克的武器供應與軍事援助。
世界其他絕大多數國家或國際組織都對伊拉克的入侵作出了迅速的反應,普遍強烈抵制和譴責伊拉克的侵略行為。
聯合國安理會和各成員國對海灣危機作出了前所未有的異常迅速且幾乎完全一致的反應。 8 月 2 日,聯合國安理會就以 14 票贊成, 0 票反對, 1 票棄權,通過了譴責伊拉克違反聯合國憲章,要求其撤軍的第 660 號決議。從 8 月 2 日至 11 月 29 日,聯合國安理會先後通過了 12 個譴責和制裁伊拉克的決議。這些決議,使伊拉克在政治、經濟、軍事和外交等方面處於極端孤立的地位。其中的第 678 號決議,規定了伊拉克必須撤軍的最後期限為 1991 年 1 月 15 日,在最後期限到來之前伊拉克如不撤軍,決議授權聯合國會員國可以使用「一切必要手段」來執行聯合國通過的各項決議,這就為以美國為首的 38 國組成聯軍出兵海灣,用武力解決這場危機提供了法律依據。
在「最後期限」到來之前,國際社會為化解這場危機作了極大的努力。許多國家的領導人從中斡旋,設計出多種調解方案,聯合國秘書長亦親抵巴格達做伊拉克的工作,希望伊從科撤軍。但所有這些努力都未能使伊拉克改變立場。戰爭已經不可避免。
兩伊戰爭
伊朗-伊拉克戰爭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宗教糾紛,二是領土爭端,三是由宗教糾紛和領土爭端引起的民族矛盾,其中還夾雜著雙方領導人個人的決策。
一,兩伊同是伊斯蘭國家,但伊朗五千多萬居民信仰伊斯蘭教的什葉派,伊拉克一千六百萬人口中有半數以上為什葉派,但當政者是遜尼派。伊朗推翻巴列維王朝的「伊斯蘭革命」勝利後,毛拉們(宗教專職人員)掀起宗教狂熱,公開鼓吹對外輸出「伊斯蘭革命」,伊拉克是伊朗的鄰國,什葉派穆斯林又佔全國人口的半數以上,因此首當其沖。伊朗領袖霍梅尼從1964年起,流亡到伊拉克,1978年被伊拉克現總統、當時的第二號領導人薩達姆·海珊以煽動當地什葉派叛亂的罪名驅逐到巴黎,為此,雙方結下了「一箭之仇」。二,領土爭端的兩個問題:一是伊拉克要求收復阿拉伯河的全部主權。這個問題本來根據薩達姆同伊朗已故國王巴列維1975年簽訂的《阿爾及爾協議》已經解決了,協議規定構成兩國共同邊界的阿拉伯河一段以河流主航道中心線劃界。但薩達姆簽約後一直感到後悔,趁伊朗伊斯蘭革命後動亂之機廢除了協議。另一領土爭端問題是間接的。伊拉克要求伊朗將其在1971年英國實行撤出蘇伊士以東政策時被伊朗佔領的霍爾木茲海峽附近的阿布穆薩、大通布和小通布3島歸還給阿拉伯國家。三,由於雙方領導人都採取針鋒相對的政策,互不讓步,激起了歷史的民族矛盾和怨恨,導致爆發了戰爭。
伊朗同伊拉克戰爭開始的時間,雙方的說法不一。事實是:
1980年4月,兩國邊界一帶,槍聲炮聲斷斷續續;8月,雙方的邊界沖突日益增多和擴大。9月17日,伊拉克總統薩達姆·海珊宣布廢除他同伊朗前國王巴列維1975年3月簽署的<<阿爾及爾協議>>,要求伊朗承認伊拉克對構成兩國邊界一段阿拉伯河擁有的全部主權。次日,伊拉克議會又通過一項法令,要求進入阿拉伯河的一切船隻必須掛伊拉克國旗。於是,兩伊之間的矛盾急劇激化。9月22日上午,伊朗軍隊向掛伊拉克國旗的兩艘日本船、一艘希臘船開火。中午,伊拉克總統薩達姆下令對伊朗的軍事目標進行「威懾性打擊」,大批伊拉克空軍飛機對包括伊朗首都德黑蘭附近的巴赫拉巴德空軍基地在內的的10個機場和空軍基地進行空襲。下午,伊朗出動陸海空軍進行反擊,伊朗空軍轟炸了伊拉克的兩個空軍基地。9月23日凌晨,7萬伊拉克軍隊在飛機掩護下,在北至希林堡南到阿巴丹500多公里的戰線上,兵分3路向伊朗境內發動大規模的進攻。從此,就全面爆發了兩伊戰爭。
1988年7月18日,伊朗總統哈梅內伊在給聯合國秘書長佩雷斯·德奎利亞爾
兩伊的「襲船戰」或稱「油輪戰」,系指雙方於1984年4月開始專門襲擊對方運輸石油和貨物的油輪與貨船而言。
伊拉克海軍由於在戰爭初期大部分被摧毀,其餘部分被封鎖在烏姆卡斯爾軍港和阿拉伯河內,它進行「襲船戰」的主要手段是使用空軍飛機發射導彈、投擲炸彈和發射炮火。伊朗則使用炮艇、直升機和短距離導彈。
自1984年4月「襲船戰」起到1988年7月底為止,約有400艘油輪和貨輪遭到兩伊的襲擊,260名海員喪生。
早在1980年8月22日上午伊朗同伊拉克就開始了襲擊船隻的行動。當時伊朗軍隊用炮襲擊了在阿拉伯河航行掛伊拉克國旗的日本船和希臘船。戰爭初期被兩伊擊沉、擊毀在阿拉伯河航行的各國船隻90多艘,其中包括幾艘中國貨船。戰爭初期,兩伊的海軍還在海灣北部進行了海戰,雙方的艦只都遭到很大的損失。但上述這些襲擊船隻行動還不屬於兩伊「襲船戰」的范圍。
從1980年9月戰爭爆發到1988年7月底止,總共有540艘船隻遭襲擊,300多名海員喪生,完全被擊毀的船隻約50艘,總共貨物損失約達1000萬噸。
『玖』 土耳其打敘利亞,為何伊朗油輪爆炸
伊朗的油輪是給敘利亞送石油的,把它炸了敘利亞局勢更嚴峻一些。
『拾』 伊朗油輪發生爆炸,這起爆炸的發生原因是什麼
據伊朗媒體報道稱,伊朗國營石油公司(NITC)運營的一艘伊朗油輪在城市吉達附近發生兩起爆炸,可能是由導彈襲擊造成的。據知情人士透露,事件發生在周五(11日)凌晨。據報道,爆炸擊中了這艘船的船體,導致該船的兩個主要油箱嚴重受損,並導致在紅海的石油泄漏。技術專家目前正在調查爆炸原因。他們認為這是一次「恐怖襲擊」。
不管真正的罪魁禍首是不是沙特,可以肯定的是,那些有能力使用導彈攻擊伊朗油輪的人必須與美國人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英國油輪被伊朗扣留後,美國沒有對唐寧街10號提供實質性幫助。英國人認為自己很快就被騙了,後來在白宮的壓力下釋放了格蕾絲。美國甚至公開表示將在地中海攔截伊朗油輪。如果真正的罪魁禍首是美國人,那就不足為奇了。